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公文范文 經濟學類論文

經濟學類論文

發布時間:2022-05-02 05:32: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經濟學類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經濟學類論文

經濟學論文:高校經管類專業計量經濟學的論文

一、學生數學和統計學基礎差異下新疆高校經管類專業計量經濟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合班教學內容不當受教學設施、師資隊伍等因素影響,新疆部分高校的計量經濟學課程較多采用合班授課形式。由于民族和漢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差異顯著,這就使合班教學中的學生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數學和統計學基礎分化現象。最重要的問題是,合班教學時需要兼顧教學內容設計和編排、課時數量和學生實際情況等因素,這勢必增加教學內容設計的難度。一是民漢合班導致設計教學內容存在一定難度。與新疆高校各專業中的民考漢學生相比,漢族學生的數學和統計學功底和理解能力要明顯好于民族學生,這就使民漢合班的學生出現數學和統計學基礎功底兩極分化的現象,這種合班授課形式導致教師出現教學內容偏多或偏少、難度偏深或偏淺的問題。這就需要對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調整。二是教學過程中偏重于計量軟件實踐操作的講解,忽視了計量經濟學基礎理論的教學內容。在這種驗證式的教學過程中,側重于要求學生掌握軟件的用法,但是從理論層面上看,學生并不理解案例操作背后的原理,從理論上不能闡述操作步驟中暗含的相關計量經濟學原理,更有甚者根本不會結合實證結果對所研究的問題給予專業的解釋。三是教學內容不能反映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由于目前的計量經濟學教材選用國內權威教材,教學案例大多是摘錄國內經濟發展的數據,缺少反映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數據,無法讓學生了解新疆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二)教材及軟件甄選的科學性和實踐性不協調目前,在新疆高校的此類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教材及軟件甄選的科學性和實踐性之間的不協調性問題,主要表現如下:一是受師資力量的影響,同一高校的計量經濟學教材由于教師所教授計量軟件的類別不同,再加上教材的多樣化,一般很難統一成一種教材。二是對于新疆高校學生來說,根據主編的學術聲望和出版社級別所甄選的教材有的內容過多且難度較大,增加了授課難度,降低了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三是在新疆高校經管類專業中,有的學院以計量經濟學理論為教材甄選的主要依據,有的高校則注重某種計量軟件操作的實踐指導性為教材甄選原則。

(三)數學和統計學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自我效能感較低新疆高校特別是經管類專業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生源是民考漢的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相比,其本身語言理解能力相對較差,而且他們本身對數學和需要數學基礎的統計學課程缺乏興趣,學習的自我效能感非常低。這與計量經濟學的連貫性要求有差距,因為學習計量經濟學必須有良好的數學和統計學基礎,而且其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連貫性。主要表現在:有些學生在一些前期內容上“卡殼”后,如得不到及時解決,會明顯影響后續章節內容的學習;有的學生聽不懂的內容累積到一定程度,往往會產生放棄本課程學習的念頭;有的學生特別是少數民族學生,對數學、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這樣的課程自我效能感特別低,有的學生從開始就徹底放棄了學習此類課程。所以,在民漢學生合班的計量經濟學授課過程中,民族學生自我效能感較低,學習狀態和掌握程度呈現兩級分化的狀態。

(四)新疆高校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師資力量薄弱教授經管類專業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師應該有深厚的數學背景、經濟學和統計學基礎,還要具備計量經濟學軟件操作的應用能力。目前,新疆高校從事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的教師具備這樣要求的明顯偏少。這就導致新疆高校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理論教學與經濟模型脫離、與實際案例脫節、與相關計量軟件分離的問題。具體表現在:第一,有的高校講授計量經濟學的教師是非經管類專業的學科背景,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知識結構雖然能夠講授計量經濟學,但由于學科功底不夠深厚,使其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利用計量軟件分析經濟現象數量關系的能力較弱。第二,有的高校理論教學與軟件教學完全由兩個學院的教師承擔,理論教學由經濟類專業的學院負責,而計量軟件由數學或計算機學院的教師負責。從學科融合角度看,導致計量經濟學中的經濟模型與實際操作之間的講授產生脫節,影響教學效果。第三,有的高校僅注重某種軟件的操作應用能力,學生根本不了解經濟計量學的基本理論,使學生缺少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導致學生學完該門課程后,不能結合實際情況運用所學到的知識。

(五)驗證式實驗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目前,新疆高校的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模式主要是以講授、驗證式實驗教學模式為主,通常采用先講授后實驗與邊講授邊實驗兩種教學方法,但在教學實踐中,該方法仍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填鴨式”地向學生展示軟件操作、驗證書本內容,使學生被動地接受相應內容,亦步亦趨地模仿教師所展示的內容。第二,此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很少考慮學生統計思維和解釋數據能力及其運用計量模型解釋經濟社會現象的統計素養的培養。

二、學生數學和統計學基礎差異下新疆高校經管類專業計量經濟學教學的改進

(一)根據學生差異調整教學內容

1.加強統計學內容與計量經濟學內容的銜接。統計學原有基本內容應該保留,保持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同時也要注重概率論與數量統計、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內容的銜接。

2.針對民漢合班教學形式,建立概率論與數量統計、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課程授課教師之間教學溝通機制。注意三門課程教學的前后順序,避免內容重復講授,而且授課教師應根據學生基礎,對于涉及的數學基礎與概率論及數量統計部分,如有必要可適當多分配一些課時。對一些重要但難度較大或因課時受限的內容,應予以簡單介紹,以滿足“吃不飽”的學生,同時要注意提高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內容設計中應多引用有關新疆經濟發展的案例,這樣既可以了解新疆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也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編制《計量經濟學案例庫和習題庫》,使教學內容與實踐相結合。其中,案例庫由教師負責編制,習題庫由優秀學生的實踐調查報告和國內最新習題組成。

(二)教材和軟件甄選應體現科學性和實踐性的統一

1.在計量經濟學教材管理方面,學校應建立教材質量及其使用價值的評價機制。教材應樹立知識與能力并重的理念,不僅要注重理論和統計方法,注重數學推導,同時還要增加計量經濟學軟件的教學課時數。

2.教材甄選應突出“理論+實際案例+軟件”的特色。同時,根據長期的實踐積累,整合本校計量經濟學師資隊伍,發揮教師的優勢和特長,綜合各類軟件優勢,編寫實驗教學手冊,提綱挈領地向學生介紹各類軟件,給出相應的參考資料和網站,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彌補教學軟件單一的弊端。

(三)調動自我效能感較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計量經濟學章節體系內容一般是按照“概念———前提假定———理論推導———統計檢驗推導———案例”的順序安排的。針對基礎較差且理解能力較低的學生,教師設計教學環節可以從實際例題出發,調整該順序,即采取“案例———統計檢驗推導及驗證———理論推導———再舉例———前提假定———概念”的方式展開,結合案例來講解相應的理論推導及概念內涵,然后再通過舉例進行鞏固,最后使學生系統掌握章節的優秀內容。

2.針對民漢學生基礎差異分化的實際情況,加之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方法性較強的課程,可設計PBL型的案例題,將學生置身于實際問題情境中,通過“講解+提問”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理論知識、軟件操作和實證分析能力。同時,在教學中應減少對概念、理論推導等內容論證的時間,側重對計量分析方法的應用步驟和背后暗含的理論講授,使學生掌握針對不同計量分析數據進行相應處理的方法及實證結果與案例分析相結合的能力。

3.教師應與學生多溝通,掌握學生基本情況,將學生分成小組開展學習活動。根據授課內容教師可安排專題性講座,及時消除學生畏難情緒,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設計案例習題,由學帶領組內學生收集數據、處理數據和計量分析,同時組織小組對實證分析結果進行討論,并由組內選派一名學生講解案例分析過程及相應的結論。

(四)提升計量經濟學課程師資的專業能力

1.注意各學科教師之間的銜接。師資隊伍中應包括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專業的教師、統計學教師和計量經濟學教師,并加強彼此間的溝通,以保證在教學實踐中,各專業教師根據教學對象的專業性及學生特點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設計符合相關專業的教學大綱,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2.提高計量經濟學專業教師的經濟理論水平。教師只有較深的理論功底,才能帶領學生借助經濟理論對所研究的經濟現象和問題進行經濟模型的構建,運用經濟理論知識處理數據和模型檢驗,結合實證分析結果和經濟理論解釋經濟現象。這是計量經濟學教學的靈魂所在。

3.加強教師專業培訓。整合本校計量經濟學師資隊伍,根據本校經管類專業特點,選派教師參加主要計量經濟學軟件與專業培訓,提高教師實際操作能力和專業水平。

(五)革新教學方法

1.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結對子組建實驗小組”、“好幫差”等形式,引入PBL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開展基于問題情境的教學,為學生設計基于現實經濟世界的真實問題,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經濟學知識,通過分工協作、分析討論并最終解決問題的方式,逐漸培養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基于學生數學和統計學基礎差異的情形,計量經濟學應采取板書和多媒體相結合,且以板書為主、多媒體為輔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兩種教學手段的優點,彌補其不足,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的。

3.應采取“講授”和“考核”適度分離的考核方法。從計量經濟學課程的講授角度來看,教師授課應保證知識體系結構的完整性,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掌握計量經濟學軟件的操作方法,更要注意培養學生運用經濟理論分析實證結果的應用能力。而站在學生角度,他們當然重視考試分數。為此,考核的試卷設計應根據具體專業的學生差異凸顯知識性、操作性和應用性,綜合考察學生的學習水平。

經濟學類論文:高校經管類專業計量經濟學論文

一、學生數學和統計學基礎差異下新疆高校經管類專業計量經濟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合班教學內容不當受教學設施、師資隊伍等因素影響,新疆部分高校的計量經濟學課程較多采用合班授課形式。由于民族和漢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差異顯著,這就使合班教學中的學生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數學和統計學基礎分化現象。最重要的問題是,合班教學時需要兼顧教學內容設計和編排、課時數量和學生實際情況等因素,這勢必增加教學內容設計的難度。一是民漢合班導致設計教學內容存在一定難度。與新疆高校各專業中的民考漢學生相比,漢族學生的數學和統計學功底和理解能力要明顯好于民族學生,這就使民漢合班的學生出現數學和統計學基礎功底兩極分化的現象,這種合班授課形式導致教師出現教學內容偏多或偏少、難度偏深或偏淺的問題。這就需要對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調整。二是教學過程中偏重于計量軟件實踐操作的講解,忽視了計量經濟學基礎理論的教學內容。在這種驗證式的教學過程中,側重于要求學生掌握軟件的用法,但是從理論層面上看,學生并不理解案例操作背后的原理,從理論上不能闡述操作步驟中暗含的相關計量經濟學原理,更有甚者根本不會結合實證結果對所研究的問題給予專業的解釋。三是教學內容不能反映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由于目前的計量經濟學教材選用國內權威教材,教學案例大多是摘錄國內經濟發展的數據,缺少反映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數據,無法讓學生了解新疆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二)教材及軟件甄選的科學性和實踐性不協調目前,在新疆高校的此類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教材及軟件甄選的科學性和實踐性之間的不協調性問題,主要表現如下:一是受師資力量的影響,同一高校的計量經濟學教材由于教師所教授計量軟件的類別不同,再加上教材的多樣化,一般很難統一成一種教材。二是對于新疆高校學生來說,根據主編的學術聲望和出版社級別所甄選的教材有的內容過多且難度較大,增加了授課難度,降低了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三是在新疆高校經管類專業中,有的學院以計量經濟學理論為教材甄選的主要依據,有的高校則注重某種計量軟件操作的實踐指導性為教材甄選原則。

(三)數學和統計學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自我效能感較低新疆高校特別是經管類專業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生源是民考漢的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相比,其本身語言理解能力相對較差,而且他們本身對數學和需要數學基礎的統計學課程缺乏興趣,學習的自我效能感非常低。這與計量經濟學的連貫性要求有差距,因為學習計量經濟學必須有良好的數學和統計學基礎,而且其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連貫性。主要表現在:有些學生在一些前期內容上“卡殼”后,如得不到及時解決,會明顯影響后續章節內容的學習;有的學生聽不懂的內容累積到一定程度,往往會產生放棄本課程學習的念頭;有的學生特別是少數民族學生,對數學、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這樣的課程自我效能感特別低,有的學生從開始就徹底放棄了學習此類課程。所以,在民漢學生合班的計量經濟學授課過程中,民族學生自我效能感較低,學習狀態和掌握程度呈現兩級分化的狀態。

(四)新疆高校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師資力量薄弱教授經管類專業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師應該有深厚的數學背景、經濟學和統計學基礎,還要具備計量經濟學軟件操作的應用能力。目前,新疆高校從事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的教師具備這樣要求的明顯偏少。這就導致新疆高校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理論教學與經濟模型脫離、與實際案例脫節、與相關計量軟件分離的問題。具體表現在:第一,有的高校講授計量經濟學的教師是非經管類專業的學科背景,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知識結構雖然能夠講授計量經濟學,但由于學科功底不夠深厚,使其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利用計量軟件分析經濟現象數量關系的能力較弱。第二,有的高校理論教學與軟件教學完全由兩個學院的教師承擔,理論教學由經濟類專業的學院負責,而計量軟件由數學或計算機學院的教師負責。從學科融合角度看,導致計量經濟學中的經濟模型與實際操作之間的講授產生脫節,影響教學效果。第三,有的高校僅注重某種軟件的操作應用能力,學生根本不了解經濟計量學的基本理論,使學生缺少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導致學生學完該門課程后,不能結合實際情況運用所學到的知識。

(五)驗證式實驗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目前,新疆高校的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模式主要是以講授、驗證式實驗教學模式為主,通常采用先講授后實驗與邊講授邊實驗兩種教學方法,但在教學實踐中,該方法仍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填鴨式”地向學生展示軟件操作、驗證書本內容,使學生被動地接受相應內容,亦步亦趨地模仿教師所展示的內容。第二,此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很少考慮學生統計思維和解釋數據能力及其運用計量模型解釋經濟社會現象的統計素養的培養。

二、學生數學和統計學基礎差異下新疆高校經管類專業計量經濟學教學的改進

(一)根據學生差異調整教學內容

1.加強統計學內容與計量經濟學內容的銜接。統計學原有基本內容應該保留,保持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同時也要注重概率論與數量統計、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內容的銜接。

2.針對民漢合班教學形式,建立概率論與數量統計、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課程授課教師之間教學溝通機制。注意三門課程教學的前后順序,避免內容重復講授,而且授課教師應根據學生基礎,對于涉及的數學基礎與概率論及數量統計部分,如有必要可適當多分配一些課時。對一些重要但難度較大或因課時受限的內容,應予以簡單介紹,以滿足“吃不飽”的學生,同時要注意提高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內容設計中應多引用有關新疆經濟發展的案例,這樣既可以了解新疆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也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編制《計量經濟學案例庫和習題庫》,使教學內容與實踐相結合。其中,案例庫由教師負責編制,習題庫由優秀學生的實踐調查報告和國內最新習題組成。

(二)教材和軟件甄選應體現科學性和實踐性的統一

1.在計量經濟學教材管理方面,學校應建立教材質量及其使用價值的評價機制。教材應樹立知識與能力并重的理念,不僅要注重理論和統計方法,注重數學推導,同時還要增加計量經濟學軟件的教學課時數。

2.教材甄選應突出“理論+實際案例+軟件”的特色。同時,根據長期的實踐積累,整合本校計量經濟學師資隊伍,發揮教師的優勢和特長,綜合各類軟件優勢,編寫實驗教學手冊,提綱挈領地向學生介紹各類軟件,給出相應的參考資料和網站,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彌補教學軟件單一的弊端。

(三)調動自我效能感較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計量經濟學章節體系內容一般是按照“概念———前提假定———理論推導———統計檢驗推導———案例”的順序安排的。針對基礎較差且理解能力較低的學生,教師設計教學環節可以從實際例題出發,調整該順序,即采取“案例———統計檢驗推導及驗證———理論推導———再舉例———前提假定———概念”的方式展開,結合案例來講解相應的理論推導及概念內涵,然后再通過舉例進行鞏固,最后使學生系統掌握章節的優秀內容。

2.針對民漢學生基礎差異分化的實際情況,加之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方法性較強的課程,可設計PBL型的案例題,將學生置身于實際問題情境中,通過“講解+提問”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理論知識、軟件操作和實證分析能力。同時,在教學中應減少對概念、理論推導等內容論證的時間,側重對計量分析方法的應用步驟和背后暗含的理論講授,使學生掌握針對不同計量分析數據進行相應處理的方法及實證結果與案例分析相結合的能力。

3.教師應與學生多溝通,掌握學生基本情況,將學生分成小組開展學習活動。根據授課內容教師可安排專題性講座,及時消除學生畏難情緒,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設計案例習題,由學帶領組內學生收集數據、處理數據和計量分析,同時組織小組對實證分析結果進行討論,并由組內選派一名學生講解案例分析過程及相應的結論。

(四)提升計量經濟學課程師資的專業能力

1.注意各學科教師之間的銜接。師資隊伍中應包括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專業的教師、統計學教師和計量經濟學教師,并加強彼此間的溝通,以保證在教學實踐中,各專業教師根據教學對象的專業性及學生特點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設計符合相關專業的教學大綱,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2.提高計量經濟學專業教師的經濟理論水平。教師只有較深的理論功底,才能帶領學生借助經濟理論對所研究的經濟現象和問題進行經濟模型的構建,運用經濟理論知識處理數據和模型檢驗,結合實證分析結果和經濟理論解釋經濟現象。這是計量經濟學教學的靈魂所在。

3.加強教師專業培訓。整合本校計量經濟學師資隊伍,根據本校經管類專業特點,選派教師參加主要計量經濟學軟件與專業培訓,提高教師實際操作能力和專業水平。

(五)革新教學方法

1.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結對子組建實驗小組”、“好幫差”等形式,引入PBL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開展基于問題情境的教學,為學生設計基于現實經濟世界的真實問題,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經濟學知識,通過分工協作、分析討論并最終解決問題的方式,逐漸培養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基于學生數學和統計學基礎差異的情形,計量經濟學應采取板書和多媒體相結合,且以板書為主、多媒體為輔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兩種教學手段的優點,彌補其不足,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的。

3.應采取“講授”和“考核”適度分離的考核方法。從計量經濟學課程的講授角度來看,教師授課應保證知識體系結構的完整性,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掌握計量經濟學軟件的操作方法,更要注意培養學生運用經濟理論分析實證結果的應用能力。而站在學生角度,他們當然重視考試分數。為此,考核的試卷設計應根據具體專業的學生差異凸顯知識性、操作性和應用性,綜合考察學生的學習水平。

作者:郭輝單位:新疆師范大學商學院

經濟學類論文:經濟學原理交易種類探究論文

關鍵詞:關聯方交易;經濟學;效應

內容摘要:本文運用經濟學的相關原理對關聯方交易進行分析。首先用理性經濟人假設和“委托—”理論解釋關聯方交易的產生,進而分析了關聯方交易的性質,然后用交易費用理論和帕累托改進分析關聯方交易的正面效應,用尋租理論分析負面效應,最后得出結論。關聯方交易是現代經濟運行中普遍存在的一種交易行為。關聯方交易的復雜性以及產生的負面影響一直是證券市場的熱點問題。

關聯方交易的產生

(一)理性經濟人假設

理性經濟人假設最初由亞當?斯密提出。斯密認為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追求個人的經濟利益,并把這種追求個人經濟利益的“利己心”看做是人類的本能要求,是人類的天性,是自然賦予的,承認它具有神圣精神。李嘉圖首次對經濟人進行了虛構,只考慮人們出于經濟方面的自利動機,而對其他動機一概不考慮。西尼爾則進一步運用演繹的方法對經濟人假設進行了概括,他認為:“每個人都想希望以盡可能少的犧牲取得更多的財富”。

新古典經濟學繼承以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對經濟人的人性理解,運用邊際分析工具,把“理性經濟人”定義為以效用極大化為基本原則的個體,即經濟人是會趨利避害地計算,從而獲得效用最大化的人。帕累托首次引入經濟人的概念,并把經濟人定義為具有完全充分有序的偏好、完備的信息、能選擇使自己偏好最大化的個體,并利用數學方法嚴格證明了經濟人在“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下可以達到帕累托最優。從此,“理性經濟人”作為一個明確的概念并成為經濟學理論一個最基本的假設。

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交易主體利用關聯方交易獲取正當的經濟利益,是合法合理的。建立在公允價格基礎上的關聯方交易在實現雙方最大利益的同時,還可以減少交易費用。理性經濟人假設促進了關聯方交易的產生,但僅限于公允的關聯方交易。

(二)委托-理論

“委托-”理論伴隨著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產生,立足于理性經濟人假設之上,它假設委托人和人是理性自私的,雙方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理性雙方經過反復博弈,最終會達成一個契約。在信息對稱的情況下,人的行為是可以被觀察到的,委托人可以根據觀測到的人行為對其實行獎懲,帕累托最優風險分擔和帕累托最優努力水平都可以達到。此時,不存在“委托-”問題。然而,在非對稱信息情況下,委托人不能觀測到人的行為,只能觀測到相關變量,這些變量由人的行動和其他外生的隨機因素共同決定。因此,“委托-”關系的優秀問題就是信息不對稱問題。

簽約之前的信息不對稱引發逆向選擇,委托人和人的私人信息是對方不能觀測到的,因此在選擇合作方的過程中,為了達到簽約后風險最小,雙方都按照非理想化的假設降低對方所表現出的已有條件。簽約之后的信息不對稱引發道德風險,由于合作協議是建立在委托人、人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為了防止委托人的利益受到損害,人在實際操作中面臨一些利益是協議不允許獲得的,這就成了對道德的考驗。有些人會采取隱蔽的行動違反當初的協議,對委托人造成一定的道德風險。

這種信息不對稱為企業的非公允關聯方交易提供了機會。企業的經營者顯然要比外部擁有更多的更真實的關于企業投資機會前景和價值的信息,利益的驅動使經營者可能對投資者夸大自身價值,使投資者面臨“逆向選擇”,從而導致“檸檬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出現。比如,一些企業為了達到上市或配股的資格,利用關聯方交易構造交易,轉移不良資產,向關聯方低價購入原材料,高價售出產品等方式輸入利益。用包裝的業績誘導投資者投資,使投資者“逆向選擇”。另一方面,投資者向企業投入資本后,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投資者不能觀測到經營者的全部行動,自利的經營者可能會通過各種方式來剝奪投資者的利益。一些管理層或控股股東可能會利用關聯方交易轉移上市公司資產,挪用上市公司資金等方式抽取利益,損害債權人和中小股東的利益,引發道德風險。

關聯方交易的性質

制度經濟學的奠基者康芒斯認為,“交易不是具體的‘交貨’意義上‘商品的交換’,它是個人之間對具體東西未來所有權的權利轉讓與獲得,這是由社會的集體運轉規則決定的。在勞動能夠進行生產,或者消費者能夠消費,或者商品被實際地送到別人手里之前,這些權利的轉讓必須按照社會的運轉規則在相關的各方之間進行談判”??得⑺拱呀灰追譃槿N類型:買賣交易、管理交易和限額交易。買賣交易是在法律上判決糾紛的司法當局對買家和賣家平等相待,以合理的價格為前提造成法律上所有權的轉讓和取得。買賣交易的假定是愿買愿賣雙方的平等性。合理價格的形成有三個必要的條件,即:“平等機會”、“公平競爭”、“討價還價能力的平等”。管理交易是以財富的生產為目的的交易,它的假定是買賣雙方在法律上、經濟上的上下級關系。上級是由個人或個人組成的特權階級,它發號施令,下級必須服從。限額交易是有權利的若干參與者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交易,往往由掌握權力的人將利益和負擔分派給相關成員,相關成員只能被動的接受。與管理交易一樣,限額交易也是上級對下級的關系,只不過它的上級是一個集團或正式代表。

從交易雙方的地位來看,關聯方交易的雙方雖然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但在經濟實質上是不平等的。因為關聯方交易當事人之間存在控制與被控制、受第三方共同控制、影響與被影響的關系??刂品接袡鄾Q定交易價格,而被控制方對于交易價格則很少有發言權,大多數情況下只能被動的接受。這就導致交易按某一方的意愿達成,而另一方則失去了平等談判的機會。關聯方交易雙方的關系更像是上下級的關系。所以從性質來看,關聯方交易應該歸屬于管理交易。

關聯方交易的正面效應

(一)減少交易費用

科斯認為新古典經濟學所描述的沒有摩擦的信息可以無成本的獲得,從而任何交易都可以在市場上達成的理想環境在現實世界里并不存在。相反,市場的運行是有成本的,幾乎任何契約的達成都存在交易費用。科斯對交易費用的理念不僅顛覆了新古典經濟學研究中零交易費用的假設,而且揭開了企業的“面紗”。通過建立企業,以“權威”的方式對資源進行配置,就能夠大大地節約交易費用。而企業正是為了節約交易費用而建立的??扑乖?960年《社會成本問題》中明確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為了進行市場交易,有必要發現誰希望進行交易,有必要告訴人們交易的愿望和方式,以及通過討價還價的談判締結契約,督促契約條款的嚴格履行,等等”。在1991年接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演講中,科斯簡短的總結道:談判要進行,契約要簽訂,監督要實行,解決糾紛的安排要設立等。這些費用后來被稱為交易費用,即交易費用是談判、簽約以及履行合同的費用。

威廉姆森從契約的角度出發,把交易費用分為“事前交易費用”和“事后交易費用”兩類。所謂事前交易費用是指起草、談判、保證落實某種契約的成本,也就是達成合同的成本。所謂事后交易費用是指契約簽訂之后發生的成本,包括:第一,當事人想退出契約關系所必須支付的費用;第二,交易者發現事先確定的價格等合同條款有誤,而作出改變所必須支付的費用;第三,交易當事人為政府解決他們之間的沖突所付出的費用;第四,為確保交易關系的長期化和持續性所必需付出的費用。

由于關聯交易可以借助關聯企業內部的控制和支配力量來完成,因此可以確保合約的實現,可以節省發現市場價格的信息搜尋成本、談判成本和合約實現的監督成本,以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響等“權威”的方式對資源進行配置,從而減少交易費用。因此,當利用外部市場交易的交易費用大于集團內部組織之間的資源配置所發生的組織成本時,關聯方交易將最大限度的取代外部的市場交易。

(二)產生帕累托改進

洛桑學派代表人物帕累托在序數效用論和無差異曲線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所謂的帕累托最優狀態,指當任何一種改變都不能使一個人的狀況變得更好,同時又不使別人的境況變壞的狀態,就達到了最優狀態。對任何一種特定狀態,并假定在各種關系不相抵觸的情況下做出了一些微小的變動,如果所有人的福利都增加了,則這種狀態對于他們個人都是有利的;反之則是不利的。但是,如果這個變動使一些人的福利增加而使別人的福利減少,也不能說此變動對整個社會是有利的。從一種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的狀況變得更好,這就是帕累托改進。即如果資源的任何重新配置,能使至少一個人的處境變好,同時沒有任何其他一個人的處境變壞,就意味著原來的資源配置沒有達到最優狀態,而新的資源配置會導致社會經濟福利有所增加。如果關聯方交易建立在公允價格的基礎之上,在給交易的雙方帶來利益的同時,又沒有損害任何第三方的利益,即產生帕累托改進。

關聯方交易的負面效應

尋租理論的思想最早由塔洛克在1967年的一篇題為《關稅、壟斷和盜竊的福利成本》的論文中提出來的。但“尋租”這一術語是1974年由克魯格在其探討國際貿易中保護主義政策形成原因的一項研究中正式提出來的。“租”或“租金”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古老的概念,它是指超過資源所有者的機會成本的報酬。這種租金可以有兩種來源:一種是在價格制度中自然產生的,另一種是人為創造的。通常把對自然產生的租金的追求稱作“尋利”,把對人為產生的租金的追求稱為“尋租”。尋租與尋利的主要區別是:尋利是一種生產性的活動,這種活動會通過生產新產品或重新配置資源來創造價值;尋租則是一種非生產性活動,這種活動通過浪費有價值的資源來消滅價值。

托利森對尋租的定義是“尋租是為了獲得認為創造的收入轉移支付而造成的稀缺資源的浪費”。斯蒂格利茨認為:‘尋租’這個詞一般用于描述個人或廠商投入精力以獲得租金,或者從政府那里獲得其他特殊好處的行為”。布坎南對尋租的定義:“尋租是指那些本當可以用于價值生產活動的資源被用于只不過是為了決定分配結果的競爭”。他認為,尋租從總體上看沒有配置價值,是一種社會浪費。

奧爾森從利益集團理論出發認為,任何集團和組織在原則上都可以通過兩條途徑為其成員謀取福利:或者使全社會的生產增加,從而使其成員按原有份額取得更多的產品;或者保持在原有的總產量內為其成員爭取更大的份額。前者是通過把蛋糕做大,在蛋糕的分配比例不變的情況下使每個成員獲得的份額增加;后者是保持蛋糕的大小不變,而是通過改變蛋糕的分配比例使一部分成員獲得的份額增加。一般經驗表明,集團很少選擇前一條途徑,更多的是選擇后一條途徑來獲取利益。

以非公允價格交易的關聯方交易正是通過尋租來謀取利益。它不是通過把蛋糕做大來生產價值,而是把蛋糕的某一份切大來轉移價值。人為的制造不合理的交易價格,使資源非公平的轉移,導致交易的一方的利益增加,另一方的利益受損。如果某關聯方對上市公司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關系,關聯方便有機會利用這種權利轉移上市公司的資源,攫取上市公司的利益,從而侵占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經濟學類論文:生態人類學與政治經濟學論文

一、身體是全球化進程中資本積累的策略

哈維指出,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的空間生產過程的一個新階段。在全球化進程中,對身體的壓制和利用是全球資本主義進行資本積累和資本循環的一個最基本的支點。因此,身體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不但需要從身體本身出發,而且必須從工廠這個有限的空間規模提升到全球化的空間規模上。在馬克思那里,資本與勞動之間的關系是理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關鍵。資本與勞動之間的關系必然蘊含著資本與身體的關系,因為工人的身體是勞動力的物質載體。并且,馬克思已經證明,工人在工作場所和消費領域這兩個方面都受制于資本主義的資本積累和循環機制。所以,由于勞動力與身體的不可分割性,哈維認為:“資本通過作為可變資本的工人的身體進行循環,并因此而把工人的身體轉變為資本循環本身的附屬品?!雹谠诮粨Q和分配領域,工人不得不出賣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換取資本家分配給他們一定的貨幣工資,從而獲得自身生存所必需的商品的使用價值。不過,工人出賣勞動力的使用價值而取得的工資,遠遠低于勞動力所創造的商品價值,資本家因此而賺取利潤。也就是說,工人的工資與資本家的利潤之間是一種相互限制的對立關系。階級斗爭于是首先圍繞工資而展開。工人的工資不但受到階級斗爭的影響,還受到其他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哈維指出,特別是在全球化時代,工人所面臨的不利因素明顯增多:跨國資本在全球的快速流動、跨國公司的靈活生產,以及“削減規模而產生的失業、對技能及技能報酬的再定義、勞動過程和專制性監督系統的強化、精細分工愈益專制化、移民的卷入(或者,換句話說,資本向替代性勞動資源的轉移)以及不同的歷史和文化條件下實現的不同身體實踐和價值模式之間的強制的競爭性斗爭,所有這些都促成了作為個人的勞動者的不平衡地理價值,對生活在可變資本循環之中的勞動者的身體所造成的明顯的影響確實非常強大”[。無疑,這些不利因素不但對工人的競爭力、收入水平以及身體狀況造成了很大的困擾,而且對階級斗爭構成了更嚴峻的壓力。在生產領域,資本家既以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形式竭力利用工人的身體潛能,同時又最大程度地開辟在相對剩余價值生產上的利潤空間。他們最拿手的辦法是盡可能廣泛地采取機器生產,把身體與機器結合在一起。機器既是對身體的生理極限的克服,又是對身體的控制和利用。馬克思指出:“機器越推廣,分工越細致,勞動量也就越增加,這或者是由于工作時間的延長,或者是由于在一定時間內所要求的勞動的增加,機器運轉的加速,等等?!?

所以,哈維認為,資本家的利潤來源無非是兩個方面:一是“作為機器延伸的身體”,二是“作為我們自己身體延伸的機器”。對身體而言,資本主義的生產體系是一種“塑形之火(form-givingfire)”,不斷地生產出符合其需要的工人身體。資本主義生產體系對身體的“塑形”,造成了身體對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的依賴以及身體的異化?!皵D在工廠里的工人群眾像士兵一樣被組織起來。他們是產業軍的普通士兵,受著各級軍士和軍官的層層監視”,“由于推廣機器和分工,無產者的勞動已經失去了任何獨立的性質,因而對工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工人變成了機器的單純的附屬品”。在消費領域,工人通過消費而存活,資本家則通過工人的消費而得以進一步積累。馬克思指出:“工人的個人消費,不論在工場、工廠等以內或以外,在勞動過程以內或以外進行,總是資本生產和再生產的一個要素……工人階級的不斷維持和再生產始終是資本再生產的條件。”所以,資產階級熱衷于引導、組織和動員人們的消費欲望。當工人的身體在消費形形色色的消費品的時候,身體則成為資本積累和循環過程中的消費對象,再度表現為資本的附屬品。所以,哈維認為資本主義體系賺取利潤、強化積累和消除危機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資本在地理空間層面上的延伸和擴展,二是資本對身體的控制和利用。這兩種途徑又是結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說,資本主義體系通過有意識地制造和控制社會消費,可以使資本在身體層面上得到不斷的積累和循環?!靶滦枨蟮漠a生,確定不同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的全新生產線的開辟被當成避免危機和解決危機的一種重要手段而推行。”

目前,消費已經不再局限于局部的空間規模,全球性的消費市場業已形成,這種狀況無疑強化了身體消費的廣度與深度,也強化了資本對身體的控制和利用。哈維指出:“必須承認目前在工作場所,以及生產—消費過程中發生的每件事情,都以某種方式陷入了資本循環和積累。幾乎我們現在吃喝穿戴、收聽、觀看和學習的每件東西,都以商品形式來到我們面前,而且由分工、產品利基的追求,以及體現資本主義信條的論述與意識形態的一般演化所塑造……在這種情況下,身體變成了‘積累的策略’,而且我們全都得在這種條件的符號底下生活。”[8]這也就是馬克思所指出的:“工人僅僅為增殖資本而活著,只有在統治階級的利益需要他活著的時候才活著。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毙枰獜娬{的是,在全球化時代,身體作為資本積累的策略,早已突破工廠、地方或國家等局部規模,上升到全球規模。身體異化的普遍化,意味著身體解放不僅是局部空間的事情,更是全球空間的事情。

二、身體是全球聯合斗爭的原初起點

身體處于資本的羅網當中,這并不是說身體解放毫無可能。因為:其一,身體在作為資本積累的策略的同時,意味著“勞動身體是一個抵抗的場所”[5]112;其二,資本積累和資本循環過程包含著內在的矛盾,而處于生產、交換和消費等環節的身體則有可能從那個矛盾的孕育和內爆當中解脫出來。在交換領域,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勞動者出賣的是勞動力而不是身體和身體權益。換言之,勞動者擁有人身自由,勞動者的身體權益是固有的權益。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只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勞動者的身體和身體權益的侵犯與戕害在繼續,那么身體斗爭和身體解放政治將不可避免地持續下去。所以,“馬克思認為,保存勞動者個人和身體在可變資本循環過程內的完整性和豐富性是勞動過程內外爭論和階級斗爭得以發生的支點”[5]103。所以不難理解,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階級斗爭,一開始就表現為諸如“爭取正常工作日”“爭取最低生活工資”之類的事關工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存續的斗爭。可以認為,法律、政治等層面的斗爭在某種程度上是身體斗爭的延續和升級??傊?,身體自由原則是階級斗爭合法性的重要根據,爭取和維護身體權益的斗爭是階級斗爭的原初起點和重要組成部分。在生產領域,正如馬克思所言,資本作為死勞動,為了實現資本增殖而不斷地吮吸活勞動?!百Y本由于無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勞動,像狼一般地貪求剩余勞動,不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極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純粹身體的極限?!?

因此,身體反抗與資本增殖是同一個過程。并且,“大工業的本性決定了勞動的變換、職能的更動和工人的全面流動。另一方面,大工業在它的資本主義形式上再生產出舊的分工及其固定化的專業”;這個“絕對的矛盾”,對勞動者的身體而言意味著災難,時常以階級斗爭的形式得到宣泄!所以哈維說:“雖然不穩定性令人感到不安,有時是破壞性的,而且還總是難以應付,但它為勞動者提供了很多的顛覆和反抗機會?!痹谙M領域,一方面,資產階級對消費進行管理,使勞動者停留于欲望層面,受制于欲望的滿足,從而為產品營銷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并獲得順從;另一方面,工人并不會感到真正的滿足,①并且,工人的消費傾向或消費方式并不總是像資本家所設想的那樣是“合理的”,因為他們作為“活的”勞動者,在個性需要、情感結構、生活觀念、家庭組織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工人如何個別地或集體地履行他們的消費者職責并進行生活方式選擇,與資本力量如何試圖抓住并指導那些選擇朝著有利于可持續積累的理性消費方向發展,這兩者之間就產生了斗爭”。換言之,在消費異化與反異化的斗爭中,爭奪身體消費控制權的斗爭則內在地蘊含于其中。綜上所述,一方面是資本按照自己的需要對勞動者身體進行塑造、剝削和控制,另一方面是勞動者不屈不撓地為捍衛身體的完整性和尊嚴而戰。結果,“人體是一個戰場”。

哈維指出,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資本的全球化,它同時意味著資本主義矛盾和危機的全球化,這為身體解放提供了契機。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是又一輪大規模的、猛烈的“剝奪式積累”的過程。②一方面,很多國家或地區的統治集團通過私有化、金融化、“危機管理與操縱”、再分配等手段,篡奪了巨大的財富;另一方面,同時也孕育和生產出了遍布世界各個角落的無產階級,而階級或區域之間的不平等在很多國家的國內以及國際上都“日益嚴重,情況驚人”。因此,“沒有理由排除在未來一些年里有出現帶著反新自由主義綱領的以工人為基礎的政治的可能”。當前,全球范圍內資本主義體系的所謂“創造性破壞”活動、不平等的世界經濟-政治結構,以及層出不窮的各種矛盾所導致的不穩定局面,內在地包含著階級斗爭爆發的諸多潛在因素:人均工資增長率的下降、兩極分化、金融危機、局部戰爭、生態惡化,等等。所以我們看到,對自由市場全球化的反抗熱潮在不同的空間規模上時常發生。這為“聯合的行動”準備了可供整合的資源和乘勢而上的條件,超越地方化、形成合力的趨勢不是沒有可能。

同時,資產階級為推行全球化而散播的各種文化-意識形態(自由、民主、人權、富足的生活、自我實現等觀念),本質上是服務于資本主義體系的資本積累和循環及其政治統治與權力擴張的,但是這些觀念也在資本主義體系的內部孕育了大量潛在的對抗性要求。也就是說,當億萬民眾要求把那一套漂亮的虛偽說辭真正落到實處并為此而斗爭的時候,就意味著播下了廣泛的反對資本主義體系的種子并且生根發芽。③換言之,資產階級的文化-意識形態可以被轉變成為無產階級的戰斗口號,為聯合的行動提供了思想文化上的支持。在這樣一種可能的全球聯合斗爭的情形下,哈維強調指出,身體斗爭與全球斗爭是一體關聯的。其一,世界范圍億萬勞動者的身體,在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中遭受了同樣的異化的對待與塑造,異化作為一種普遍性附著于每一個身體之上。換言之,億萬勞動者對于身體的異化,完全是“感同身受”的。這種身體異化的處境和感受,是雇傭勞動者聯合起來的基礎和源泉。其二,就世界范圍內處于各種形式的被剝削和被壓迫狀態的民眾,其人數之多、分布之廣、受苦受難程度之深重這個現實情形來看,身體異化的態勢可以說既是個體性的,又是全球性的;因此,反身體異化的斗爭是既關乎個體,又席卷全球。在這個意義上,雖然身體和全球化本身屬于兩個不同的空間規模:一個可以說是最微觀的層面,另一個可以說是最宏觀的層面;但是,在異化狀態和反異化斗爭這兩個方面,它們卻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了。綜上所述,在全球化時代,斗爭在繼續,解放的潛流在涌動。哈維指出:“承認階級斗爭的起點在于勞動身體的特殊性,這是很重要的……強調階級斗爭的普遍性源于個人的特殊性,強調階級政治學必須以富有意義的方式回到個人。所以,個人異化是政治學的一個重要起點,而且正是這種異化是必須要加以克服的……但那種異化只有通過集體斗爭的方式才能夠克服。那就意味著要建立一項超越時空的運動,來對抗資本積累的普遍和跨國特性?!保?]48也就是說,哈維接受并強調了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當中所提出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個根本的解放戰略,要求在世界范圍內積極促成和發起“聯合的行動”。他認,惟有通過聯合的行動,才能從總體上摧毀資本主義體系,這是人類解放以及身體解放的一個必要步驟[12]。

三、身體解放的生態人類學根據

哈維認為,要實現身體解放,不僅需要借助于政治經濟學批判,指明身體異化之困境,并推動聯合行動之展開,以便于超越和替換資本主義體系,而且需要在身體當中尋找到解放政治以及身體解放的自身依據,也就是說,為解放政治以及身體解放尋找到一個源自于人本身的內在支撐。為此,他從人類的生物特質與環境之間的內在關聯這個角度,試圖為解放政治以及身體解放提供一個奠基意義上的生態人類學根據。哈維這方面的思想觀點,是對馬克思思想的繼承和綜合性的發揮。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把人定位為類存在物?!叭耸穷惔嬖谖铮粌H因為人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把類———他自身的類以及其他物的類———當作自己的對象;而且因為———這只是同一種事物的另一種說法———人把自身當作現有的、有生命的類來對待,因為人把自身當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來對待。”[13]在《資本論》第1卷中,馬克思指出了人的身體中“蘊藏著的潛力”,并且這種潛力的發揮受到人類意識的指引和控制?!白铛磕_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就在于,房子實際地建成之前,已經在他的頭腦中有它的結構了”。哈維認為,“類存在物”是人類的本質規定性,這個總體性的概念呈現了人際間的可通達性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網絡。不過,由于資本主義體系所造成的異化之緣故,人作為類存在物而存在這一點并沒有成為現實。①換言之,存在論意義上的“類存在物”仍然停留于認識論層面,只是作為填充“人類本質”或“人類潛能”的理論內容。這就需要充分發揮人的身體“蘊藏著的潛力”,能動地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達到類存在。

在哈維那里,人所“蘊藏著的潛力”包含和體現于人類的基本技能(見下文)之中。這些基本技能(包括人類的意識能力和想象力)敞開了人類改造世界、解放自身的無限希望,是重構世界形態、實現類存在的力量源泉。當然,也是身體解放的自身條件。所以,他接受了“類存在物”這個概念,并且把人的身體“蘊藏著的潛力”作為理論的立足點。為此,哈維依據美國著名社會生物學家愛德華?O?威爾遜的研究成果,把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從生態人類學層面加以說明。威爾遜指出:“[根據無數的例子,]可以得出一個非正式的生物進化法則,這個法則對于理解人類的狀況很重要:如果設想有一種生命傳感器可以識別環境中的任何信號,就一定有一個物種擁有這種傳感器?!锏哪芰χ贿M化到使生物最大限度適應其所占據的生態灶的程度,而不會錦上添花。每一個物種,每一種蝴蝶、蝙蝠、魚和靈長類,包括現代人種(Homosapiens),都占據著特定的生態灶。也就是說,每一個物種都生活在其自身所能感知的世界中。”[14]66-67簡言之,每個物種的優勢及其不足,是長期演化的結果,這使物種生活在它們各自的世界中,并與它們各自的世界相契合。就人類而言,“在地球上,我們只是一個物種,像其他任何物種一樣被賦予了特殊的能力和力量,按照有利于我們自己生計和繁殖的方式來改變環境”。

由此,哈維認為,既然我們的能力與我們的生存狀態之間原本就是內在地契合為一體的,那么我們可以根據物種目前所處的實際狀況來總結和推導出它原本所具有的基本能力。也就是說,從人類的實際生存狀態出發,考察并總結出人類的能力結構;進而,由我們的能力結構而領悟和推斷人類在進化和發展過程中可以達到的某種合理的未來生存狀態。最終,哈維把人類的基本技能歸結為以下幾個至關重要的方面:①生存競爭和斗爭(經由自然選擇,或者在人類歷史中經由經濟、政治和文化的選擇,產生等級制和同質性);②環境適應和多樣化(經由經濟、政治或文化方面的增殖和創新而產生差異性);③協作、合作和互助(依賴交流和轉化的能力,形成社會組織、制度安排和一致同意的政治-話語形式);④改造環境(將“自然”改裝成與人類的需要廣泛一致的人性化的自然,雖然常常也會產生一些無意識的后果);⑤安排空間秩序(與空間生產相伴的、出于特殊目的的流動和遷移,以及個人、集體和物種生命的物質支持系統在空間上結合起來的組織);⑥安排時間秩序(設置有助于生存的生物、社會和文化的“時鐘”,以及為生物和社會目的而使用的、各種不同的時間秩序安排)。在哈維看來,人類的這些基本技能既是解釋社會結構和社會面貌進化與發展的基本模型,更是一個指示燈,具有透視未來的作用。他認為,人的身體當中所蘊藏著的這些基本技能,既有其各自的特殊作用,又能夠形成一種合力,導致復雜的局面和后果,一切都在于人類自身是如何使用和發揮這些基本技能的。也就是說,人類的命運在于人自身,源自進化經驗的這些基本技能潛在地、開放性地為人類的各種新型的戰略選擇提供了可能。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來看,我們有能力在重大時刻作出更為合理的和理想的選擇———“創造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地理發展理論所設想的那種顯著不同后果”。進言之,當人類身處資本主義體系的異化困境時,始終具有內在的潛力和自身條件,利用現實社會生活當中的各種可能契機和資源,開展聯合的行動,超越和替換資本主義體系,促成替代性的理想社會。在這種理想社會中,人不再是異化的人,人的身體也不再是異化的身體。一言以蔽之,人成為真正的類存在物。

總之,在這些基本技能當中,哈維最為看重人類的改造世界的潛力。他的這個觀點,實際上也是受到美國著名法學家羅伯特?昂格爾的啟發。在昂格爾那里,人性觀是其社會改造理論的基本構件:人性既有沿襲和積聚文化傳統、本能習性以及生活慣例而固化的一面,同時又有善于想象、渴望改變、追求創新而變化的一面;正是人性中這種內在的革故鼎新的沖動才使得既定的社會體系存在著被不斷地加以改造和修正的可能。只不過,昂格爾所說的“人性”被哈維改造成人的身體當中所固有的“潛力”。綜上所述,哈維提出“類存在物”概念,闡明并總結出作為類存在物的我們所具有的“蘊藏著的潛力”或“基本技能”,其目的是為了把人類改變自身命運的解放潛能歸結到人的身體之中,是為了對抗和摧毀資本主義體系。這樣一來,身體不但是哈維構建解放政治的支點,而且身體解放具有內在的依據,具有自身的基礎。

作者:錢厚誠單位:浙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經濟學類論文:另類經濟學價值研究論文

評價一個學者在學術史上的地位和貢獻,很難有一種統一的標準,這些標準可能是許多因素的混合:對未來學術趨向的影響程度,對同時代的學者和社會思潮的沖擊力和滲透力,在當代學術界引起爭議和關注的程度,思想觀念的新穎性和體系范式的革命性等。學術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部相當殘酷的歷史,它可能無情地淘汰了不少不幸而優秀的學者的鮮活的思想,而那些僥幸在學術史上留下痕跡的學者,有時又不得不面臨自己的思想被曲解和閹割的命運。學術史的殘酷性還在于,它同人類的其他記憶一樣,只會保存對于那些個性鮮明的學術“面孔”的記憶,而那些以陳舊的形式出現的學術思想,則難以逃避漸漸淡出學術史舞臺的最終結局。在我們考察一門學科的學術史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詫異于同時代學者對一種學術思想的評價與學術史的“記憶”有如此嚴重的分歧和差異:一些受到同時代學者尊崇的學者竟然在學術史上湮沒無聞,而一些遭受同時代學者嚴厲抨擊或者蔑視的學術思想反而在學術史上大放光芒。這種悖論顯示出在學術的“主流”和“邊緣”之間存在的微妙的差異。學術主流是一個時期之內占據優勢地位的學術思潮所形成的主要學術趨向,而學術邊緣則是游離于學術主流之外的學術思想,這些思想與主流思潮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在學術話語、學術范式以及所關注的主題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分野。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學術主流與學術邊緣并不是一種絕對的格局,主流與邊緣是相對的稱呼,在學術史上,由于時代背景的變化、學術思潮的波動以及研究者興趣的轉移,學術主流和學術邊緣之間存在著經常置換的可能——也就是說,在一個時期為學術邊緣的學術思想,有可能在另一個時期備受關注從而成為“顯學”,而有些曾經盛極一時的學術思想卻有可能面臨式微的命運,從而淡出學術視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到底花落誰家,還有待歷史本身來驗證。

經濟學的歷史中就充滿了這種不確定性。主流經濟學的主題和研究范式并不是一個僵滯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更新的歷史。翻閱經濟學說史,我們不難發現三種類型偉大的經濟學家:一種是在主流經濟學的發展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并有開創之功的學者,比如亞當·斯密、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等,他們是主流經濟學中影響深遠功績卓著的人物,引導著經濟學話語的潮流和學術研究的范式,并在經濟學的發展歷史中起著無可比擬的革命性的作用;第二種是一些技術型的經濟學家,這些經濟學家的貢獻在于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知識背景完善了經濟學的分析工具,確立了主流經濟學研究的主要數理方法和邏輯體系,比如瓦爾拉、希克斯、薩繆爾森,他們的分析方法已經通過無數的教科書而融入經濟學的發展長河中,滲透進無數經濟學的初學者和經濟學家的頭腦中;第三類經濟學家可以被稱為“另類”經濟學家,他們或者對獨特的研究視角和研究對象情有獨鐘,從而拓展了經濟學研究的疆域,開辟了嶄新的經濟學研究分支,或者在研究范式上迥異于主流學派,從而以自己富于個性的思想和學術風格在經濟學說的歷史中確立了自己的獨特地位。這些個性鮮明卓然不群的經濟學家中,有馬克思、凡伯倫、熊彼特、哈耶克、加爾布雷斯、布坎南、諾斯、貝克爾和森等。這些在經濟學說史上另類(或者說異端,當然人們對于異端或者另類的標準并沒有一致意見)的經濟學家,現在已經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些思想正在或已經開啟了經濟學的某種主流思潮。以經濟學說史的眼光來看,假如我們足夠冷靜和客觀的話,我們就得承認,這三類經濟學家在經濟學的發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那些另類的經濟學家,他們展現了經濟學理論發展的多元特征和無窮的多樣性,顯示了經濟學家在許多領域的創造力和滲透力,也昭示著經濟學與其他學科不斷整合的歷史趨勢;他們增加了經濟學作為一種知識體系的豐富性,拓展了經濟學的視野,在經濟學理性主義和工具主義的傳統中浸入了經濟學家的人文關懷和歷史眼光,這是“另類經濟學家”對于經濟學的貢獻與價值所在。

如果我們想判斷一個“另類經濟學家”的價值的話,也許最合適最突出的例證是馬克思。這個深諳德國古典哲學傳統的經濟學家,以自己的獨特的邏輯力量和犀利的批判性語言揭示了資本主義這一歷史制度的運行特征,“在理解資本主義制度的驅動力和各參與力量之間的緊張局勢方面,無人能與馬克思相提并論”,因而“馬克思必將與亞當·斯密和約翰·梅納德·凱恩斯一起,并稱為經濟學歷史上的三位巨匠”,盡管這三位經濟學家的理論存在著根本的歧見和沖突。馬克思的經濟學充分顯示了一個經濟學家(當然馬克思并不僅僅是經濟學家)在引導和影響學術范式和意識形態從而在左右社會思潮方面所能達到的廣度和深度。無論后代的經濟學家對馬克思有多少批判性的反思,他作為經濟學歷史上的一個極其獨特的革命性人物以及他貢獻給這個學科的思想資源,都是學術史所必將銘記的。與馬克思同時關注資本主義制度和工業時代弊端的還有美國20世紀初的著名經濟學家凡伯倫,這個行為怪僻離奇、思想獨特卓絕的經濟學家,在其他主流派的經濟學家遵循著經典的經濟學理念進行他們的研究的時候,他卻關注制度的變革和演進,斷然否定經濟學中流傳已久的理性人的假說,并將其他社會科學的豐富思想引入經濟學來研究人類行為。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凡伯倫是美國20世紀初最著名的幾位經濟學家之一。他把從其他社會科學中汲取的知識引入經濟學,并試圖通過這種方式拓展經濟學。更具體地說,他闡明了習慣、文化以及制度如何塑造人類行為,以及人類行為的變化怎樣影響經濟。正是由于上述研究成果,凡伯倫成為經濟學制度學派的智慧之父。”這是對這位離經叛道特立獨行的經濟學家的公允的評價。

我要說的第三位帶有“另類經濟學家”印記的學者是哈耶克,盡管在貨幣、商業循環和資本理論方面的純經濟學成就上,哈耶克完全能夠躋身于一流經濟學家的行列,但是他的最引起知識界轟動和爭議的成就卻是在政治哲學與社會哲學方面。40年代以來,“哈耶克主要以一位法律和政治哲學家以及一位尖銳的對經濟計劃和經濟統制的理智批評家而聞名于世”,他的經濟學家的身份反而在逐漸淡化,有些學者對此評論說:“哈耶克在學術上的主要成就是重新使經濟學成為社會科學的主要部分。”在1941年他的全面論述經濟理論的著作《資本純理論》(ThePureTheoryofCapital)出版后,他由衷而坦然地感嘆:“我對(經濟學)純理論有些厭倦。我寫作《資本純理論》的4個年頭里是非常艱苦的?!贝撕?,他的主要精力轉向政治哲學、法律理論和思想史的研究,并在這些領域取得巨大的成就,其影響遠遠超出經濟學領域,成為一位劃時代的思想巨匠。從正統的主流經濟學的觀念來看,哈耶克的名作《通往奴役的道路》(TheRoadtoSerfdom,1944)的論證范式和學術價值是值得懷疑的,因而這部后來聲名大噪的著作在當時的學術界卻連遭非議,幾乎到了“聲名狼藉”的地步。這種受主流經濟學家排斥的命運直到70年代才有所轉機,作為凱恩斯的反對者,哈耶克東山再起,再次被主流經濟學界所接納并奉為神明。經濟學界對于哈耶克態度的這種變化從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審委員會稍顯夸張和吹捧的評語中就可以看出:“鑒于哈耶克作為在經濟學界自亞當·斯密以來最受人尊重的道德哲學家和政治經濟學家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云云。哈耶克經歷了一個典型的“另類經濟學家”的典型命運:先是從“主流”的經濟學研究轉移出來而投入廣泛的社會科學的探索,成為“邊緣”的經濟學家,然后在經濟學“邊緣”獲得巨大的思想成就(也遭受廣泛的爭議和攻擊),然后在經受了歷史考驗之后重新受到主流經濟學的認同和尊崇,從而再次成為“主流”。加爾布雷斯也許是受到非議最多的經濟學家,他在經濟學界所贏得的聲譽與遭受的毀謗幾乎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作為先進工業國家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問題的重要評論家,加爾布雷斯成為當代最著名的學者和最有影響的批評家之一,他的四部著作(《美國資本主義》、《豐裕社會》、《新工業國》和《經濟學與公共目標》)引起思想界和大眾的普遍關注與爭論。加爾布雷斯在方法論上是獨樹一幟的,他運用歷史的和演進的方法研究經濟現象,他相信,“行為和感覺要在它們的文化和制度環境的結構中得到理解,這一信條促使他以相互約束和機能主義的方式建立一種神圣的綜合分析”。這種信念影響了他的寫作方式,他屏棄了正統的經濟學家的論述模式,而代之以更有震撼力和說服力從而也更加容易被思想界接納的方式來闡述他的犀利觀點。有評論說:“加爾布雷斯改變了人們的信條,進而改變了他們的社會;他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這不僅由于他論點的力量,而且因為提出論點時的極強的表達能力、詼諧和能夠被接受的方式”。作為主流經濟學的不懈的嚴厲的批評者,加爾布雷斯譏諷經濟學家們只是關注于數理分析而不關注現實的經濟社會的“白癡專家”,這些尖銳的批評激起經濟學家主流集團的強烈反感和抵制,許多經濟學家反唇相譏,稱加爾布雷斯并不是經濟學意義上的經濟學家,甚至根本算不上經濟學家。但是盡管如此,加爾布雷斯以其獨特的理論魅力和論證方式,證明了經濟學在影響公眾和社會信仰方面所能達到的力量,因此,“低估他對經濟學作出的特殊貢獻和對社會科學的一般貢獻,將是錯誤的。”

另類經濟學家的例證還可以舉出很多。比如貝克爾,他將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引入廣泛的人類行為研究領域,拓展了經濟學的研究范圍,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學帝國”的創立者,顯示了觀察非市場性人類活動的新的研究手段和嶄新的視角,堪稱20世紀末最有創造力和影響力的經濟學家。比如布坎南,盡管他并沒有用數理方法研究經濟學從而受到許多正統經濟學家的蔑視,但是他將政治概念引入經濟學,其公共選擇理論的政策影響“超過了20世紀后期除弗里德曼以外的任何經濟學家”,贏得學術界的普遍推崇。比如阿馬蒂亞·森,他對于許多經濟學的傳統信條進行了強有力的批判,迫使經濟學家對人類行為的動因進行理論反思,他對道德哲學的關注呼應了古典經濟學的終極關懷的訴求,部分地影響了現代經濟學家們審視經濟現象和人類行為的視角,這些成就,足以使得森在世紀交替的經濟學家中占據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經濟學的歷史上活躍著的許多“另類經濟學家”,盡管毀譽參半,盡管命運多蹇,但是只有他們才會因為獨特的理論個性而進入學術史的“記憶”?!爸髁鳌焙汀斑吘墶敝g的攻擊和爭斗是徒勞的,只有歷史才可以評判一切思想的最終價值?!傲眍惤洕鷮W家”是經濟學內在活力和創造力的象征。他們對傳統經濟學的超越和批判正是經濟學得以更新的重要推動力量。處于“邊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經濟學家所應有的激情和對于這個世界的關懷。正如一位自稱處于“邊緣”經濟學家地位的學者所說的:“‘邊緣’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非主流’的生活方式。假如一個社會里面所有的人都局限于‘主流’的生活方式,那么,這個社會的創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遲早要枯竭?!蔽蚁耄傲眍惤洕鷮W”的價值也在于此。

經濟學類論文:經濟學類兩本期刊英語論文標題的對比研究

摘要: 本文探討了經濟學類兩本期刊的英語論文標題的句法結構以及2004至2008年的演變趨勢。為此,建立了一個含有548個標題的語料庫。本文采取的方法是將標題劃分為五類:名詞詞組型,復合型,句子型,動詞詞組型以及介詞詞組型。并且進一步分析了名詞詞組型,復合型標題的內部結構。研究結果表明,兩本期刊英語論文標題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本研究的意義在于為經濟學同行撰寫英語論文標題提供參考。

0引言

近十余年來,隨著對學術語篇研究的興起,語言學家越來越重視體裁分析方法在這一領域的應用,并形成了以John Swales (1990) 為代表的語步分析法,其對學術語篇前言進行了實證研究提出了CARS Model。隨后引發了學者們的濃厚興趣,他們將注意力集中于學術語篇的不同部分,例如,Lores (2004)和Martin(2003)研究了學術語篇的摘要部分,Homes(1997)研究了學術論文討論部分,Yang和Allison (2003)研究了學術論文的結論部分,等等。本文將針對學術論文的標題部分進行對比研究,其方法也是體裁分的實證研究方法,目的在于發現國內外經濟學期刊英語標題的結構特點,并能夠對中國學者撰寫英語標題提供參考。

1學術論文標題研究綜述

80年代末以來,以“體裁分析之父”(Pérez-Llantada, 2004:140)John Swales (1990) 為代表的體裁分析法(genre analysis)的研究范式逐漸確立其在學術語篇的語言學研究中的地位。在1990年,John Swales 指出標題是學術體裁研究中被忽視的一個方面之一。隨著學者們對標題研究的關注與日俱增,研究成果不斷涌現。Yitzhaki (1997)比較了18種不同人文學科期刊的論文標題中的實詞數量目的在于檢驗學術論文標題的信息密集性。Busch-Lauer (2000) 分別對比了醫學和語言學領域內的英語和德語標題,發現醫學領域內的標題長度比語言學內的論文標題的字數明顯要多一些,并且確證了以德語為母語的學者習慣于用德語的思維方式撰寫標題,同時發現了所有的標題在兩個領域內的作用都是交際功能的作用。Laurence Anthony(2001)通過對計算機領域期刊中600個論文標題的長度,標點使用,介詞使用和詞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計算機學科的論文標題有其自身的特點,例如,他發現介詞和冠詞在此類標題中出現的頻率最高,其中介詞for在所選的6種期刊中的4種當中出現的頻率最高。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計算機科學領域內的標題有其自身的特點,但是同時也提出,論文標題的特點因學科不同而有差異,這樣的普遍性結論有待進一步的研究。隨后在2002年Yitzhaki又研究了24個重要期刊的論文標題與論文長度的關系,同時做了歷時比較的研究,發現文章長度和論文標題長度的關系是因科學類別的不同而不同,在所謂“硬”科學內標題長度與文章長度的相關性較“軟”科學更強。Haggan (2004)則是同時分別比較研究了文學,語言學和理科科學的論文標題的結構特點。她將標題按形式分為句子型,名詞型和短語型三類。研究結果顯示出三個不同領域內的標題都互不相同,各有特點,同時指出標題的功能在于引起讀者閱讀文章的興趣。Hartley (2005c,2007a,2007b)從不同方面探討了論文標題的特點或功能:一、指出論文標題應當同時具有傳遞信息和吸引讀者的作用;二、將論文標題按功能重新分類,共有12類并且分析了各類的特點和功能;三、研究了冒號在學術論文中的使用偏好。最近的研究是Soler (2007)對研究型學術論文和綜述型學術論文的標題結構的實證研究。在570個標題中,480個為研究型論文標題,90個是綜述型論文標題,時間跨度從1996年至2002年,涉及的學科領域是生物學和社會學,她將標題按結構分為句子型,問句型,名詞詞組型和復合型,同時還對標題的長度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綜述型標題的長度在兩個領域都非常的短,復合型標題是社會科學體裁研究型論文標題的特點。句子型標題是研究型論文標題的文章類型的特點,尤其是生物學領域內的研究型論文標題的特點。

國內的標題研究主要分為兩類:漢英單語種獨立研究和漢語標題的英譯。例如王英格(1993)研究了英語學術論文標題的語法和修辭特點?;亓郑?007)對圖書情報學類優秀期刊論文標題進行了計量研究,共對42989篇文獻的標題進行統計分析,涉及到標題長度,句型以及標題中相關詞匯的研究,如題首詞,題尾詞,關鍵詞等。而論文標題的漢英翻譯的研究有,段萍和顧維萍(2002)的關于醫學論文的標題和摘要的漢譯英的常見錯誤的分析的研究,周永模(2002)的關于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論文標題的漢譯英的標準的探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成宇(2003)對英漢雙語的疑問型學術論文標題進行的對比研究。

綜上所述,學術論文的標題研究成果逐漸豐碩,本文將就前人的研究成果繼續深化和推進學術論文標題的研究,基本的研究思路是以體裁為切入點,即語言學類研究型學術論文;英英對比,其特點在于中國學者的英文標題和國際學者的英文標題的對比;以及采用實證研究方法。

2研究方法

首先本文選取了中美經濟學兩本在各自學術共同體中的權威期刊:中國的《經濟學(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CEQ))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QJE)。建立了一個含有548個英語科研原創論文標題的語料庫,其中CEQ 中隨機選取311 個標題,QJE 中隨機選取237個標題。按照語料庫的建庫原則以及對比語言學的可比性原則,標題的選取時間跨度為2004至2009年(由于研究時間限制,2009年只收集部分標題),且不包括書評類以及其他體裁類型的文章標題。其次本文將所選標題分為五大類:名詞詞組型(Noun Phrase [NP]), 復合型(Compound [CP])即一個標題由兩部分組成,中間被冒號或其他符號隔開, 句子型(Full-sentence [FS]), 動詞詞組型(Verbal Phrase [VP]), 以及介詞詞組型(Prepositional Phrase [PP])。另外,本文還進一步細分了名詞詞組型標題和復合型標題,同時還統計了本語料庫中的NP和CP標題在近五年內(2004-2008)的變化趨勢。

3研究結果與討論

標題應當體現信息性和經濟性原則。信息性是指標題應當全面準確反映論文的內容。經濟性是指標題應當用最少的詞表達最豐富的意義。表1顯示了兩本期刊英語標題的平均長度。明顯的差異在于國內的CEQ論文標題要比國外的QJE論文標題用詞偏長。就其原因在于英語不是中國人的母語,并且中國學者在撰寫英語論文標題時會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Connor, 1996)。另外,無論CEQ論文標題是出于投稿人的翻譯或重新用英語撰寫,都會受到原來漢語標題的影響,我們的統計發現,漢語標題會經常出現“論”、“研究”以及“探討”之類的標題標記(尹世超,2001)。同時,國內學者撰寫的英語論文標題會將這類標記詞翻譯出來形成“The study of …” 或“The analysis of …”之類表達形式。這無形中會增加英語標題的長度而不會因此增加標題的信息含量。

標題的功能有四種(尹世超,2001):稱名功能,概括功能,吸引功能和引導功能。如果綜合考慮標題的兩個原則和四個功能,那么復合型標題是最理想的標題形式。表2的復合型標題頻度百分比正好體現了這一選擇在英語環境下的要求。按照Swales和Feak(1994)的觀點此類標題(英語)的構成為:問題-解決(problem-solution),一般-詳細(general-specific),話題-方法(topic-method)和主要-次要(major-minor)。這一構成就能夠是撰寫者不通過語言手段而在兩部分之間建立聯系,達到信息性、經濟性和吸引功能的統一。由于標題的基本功能是稱名功能所以名詞詞組型標題在兩本期刊中都占有較多的頻度。有趣的發現是,美國的QJE期刊論文標題出現了較多的句子型標題,共15個占該期刊語料的6.33%,以及較多的動詞詞組型標題,共8個占該期刊語料的3.38%。

兩本期刊使用最多的名詞詞組型標題都是NP+PP結構,即一個優秀名詞后接一個介詞短語的結構。但是,相比較而言,CEQ期刊論文NP標題的結構相對較復雜。這一點似乎驗證了Connor(1996)的觀點,寫作是一種深嵌于文化的行為。即國內學者撰寫英語論文標題時,會采用復雜的介詞短語限定討論話題的形式,而國外學者會直接采用其他策略比如說采用CP型標題結構。這同時似乎也表明非母語寫作者會在使用第二外語時無意識的會凸顯過濾某些文化因素,這些因素會表現在語言層面,比如說,復雜的介詞短語結構標題。

在標題具有稱名性功能這一點上,中美期刊論文撰寫者又一次達成一致,即標題的前后兩部分都是名詞詞組結構[NP:NP]。但是QJE期刊CP論文標題并不僅僅是依賴這一結構,作為美國學術共同體的研究者,他們會更多關注英語標題的其他功能如吸引功能,所以該類標題在QJE中呈現出較多的其他次級結構,如Q:NP[問句:名詞詞組]型。本語料庫中,最強烈的對比在于,QJE中會出現PP:NP類型標題和Q:Q類型標題,而CEQ中卻無此類型標題出現;另外,在CEQ中會出現PP:NP和Q:VP類型標題,但是在QJE中,撰寫者不會才取此類型去撰寫標題。此現象有待于進一步的大規模的語料收集和分析。

從上圖可以看出,NP和CP標題在五類標題中在近五年內呈增加趨勢。有趣的發現是,CP標題在兩本期刊中在2007年增至最多,相反的NP標題在兩本期刊中減至最少。相對于2007年來說,兩本期刊中的CP標題在2008年有所減少,而NP標題有所增加。最終的結果表明,經濟學類期刊英語論文標題NP和CP類型出現的頻度趨近于相同,但總體呈增加態勢。

4結論

本研究表明經濟學類中美兩本期刊的英語論文標題存在明顯差異。這些差異是由于文化社會因素造成。本研究的意義在于為經濟學類同行撰寫英語論文標題提供幫助。進一步的研究可細致深入地探討經濟學類英語論文標題的用詞特點。

經濟學類論文:經濟學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評價的幾點思考

摘 要:經濟學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由于經濟學專業論文選題面寬、討論問題與現實經濟生活聯系密切、切入角度千差萬別等因素,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著不同學校、不同教師質量評價標準不一、同樣質量的論文成績差別非常大的問題。

關鍵詞:經濟學專業;畢業論文;質量評價

作者簡介:吳艷芳(1970- ),女,河南工業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與評價、農村金融與產業投融資。

經濟學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是經濟學類專業本科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實現經濟學類專業培養目標的關鍵步驟。畢業論文寫作旨在檢驗學生對所學經濟學類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專業研究水平,提高分析和解決經濟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專業素養。

一、評價方法與原則

在量化評價過程中需要掌握以下幾個原則。

(一)評價結果宜粗不宜細。作為一門課程的成績,經濟學類專業畢業論文成績的評定可以實行百分制,也可以實行等級制,但百分制的評價劃分等級過多,評價結果過細,反倒是等級制更合適些??梢詫厴I論文評為若干個等級,如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個等級,也可以評價為甲乙丙丁四個等級,或ABCDEF等六個等級。成績只能作為評價學生之間論文寫作水平、層次、質量有差別的一個方式,所以評價宜粗不宜細。

(二)科學性。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的構建要能夠評價學生畢業論文質量的高低,特別是能夠評價出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畢業論文的寫作態度、經濟相關問題的研究能力、對經濟學專業論文的寫作能力等。影響經濟學類專業畢業論文質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果作為一個課程作業的話,它沒有標準答案,甚至連標準格式都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因此,要有科學的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既要將重要的影響因素和評估指標都找出來,在評價體系中體現,也要將非重要的因素剔除,避免因注重細枝末節而使評價有失偏頗。評價指標體系和結果要能反映學生畢業論文的水平和差異。

(三)可操作性。畢業論文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要有可操作性,也就是教師根據學院的評價體系能夠對學生的論文進行客觀評價,而不能簡單給出一些指標,卻無實際可操作性。如有的學校給出的評價指標里有論文撰寫水平,事實上畢業論文的撰寫水平要體現在很多方面,這要有多個指標才能體現;有些學校評價指標里有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體現在論文的一些環節,需要通過對論文的評價來體現學生的能力,而不能直接用能力來評價學生的論文質量。

(四)專業特色性。畢業論文的評價要因專業而有所差異。有些綜合類高校往往對學校所有專業的畢業論文設定相同的評價指標和標準,沿用相同的評價方法和原則,忽視了專業特點和專業差異。事實上,經濟學類專業的畢業論文與其他理工類專業、文史類專業具有不同的特點,如它與實際生活結合更加緊密,具有顯著的應用性特色。

二、論文選題質量

選題是畢業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選題質量是影響畢業論文質量的重要環節。但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應將選題作為畢業論文評價指標。畢業論文評價是對學生的畢業論文進行打分,是學生成績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是對教師分配題目進行研究,選題的質量是由指導教師的水平和責任心所決定的,跟學生無關,當然不能將選題質量的高低作為一個評價指標。但如果選題是由學生確定的,或主要由學生確定,那選題必然成為畢業論文評價的一個指標。

筆者認為,經濟學類畢業論文的選題至少應有以下四個標準:一是要有研究價值,即論文選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或能夠指導經濟生活的實踐,這是選題的前提條件。二是選題要有實實在在的研究內容,避免空的問題。在經濟社會中,雖然有許多有研究價值的選題,但受閱歷、能力、見識、知識面等影響,學生往往找不到真實的選題,導致選題過空。三是大小適宜。經濟學專業畢業論文常見的是選題過大。過大的選題將導致沒有研究重點,受學生知識結構、研究能力和論文篇幅所限,很難有真正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四是與專業的相關度。在論文寫作之前的選題輔導中由指導教師把握,對于不合要求的選題不予開題,不允許學生寫作。

三、論文結構

作為本科畢業論文,一定要結構清楚、連貫,各部分之間要有邏輯上的聯系,必須是標準的學術寫作規范。但是否一定要有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或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力和想象力。所以我認為作為本科學生,如果能夠提出問題,并將問題論述清楚就可以了,并不一定要解決問題,或者并不一定要解決發現的所有問題。經濟學類專業畢業論文常出現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的三段式論述,看起來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不能作為畢業論文評價的標準,更不能作為唯一的標準,應該允許學生寫發現問題式的論文。

四、研究方法

經濟學類專業畢業論文的研究方法很多,而現在數學化、實證化的趨勢非常明顯,現在高水平的期刊征稿時非常看重論文中數學方法、計量模型的運用。畢業論文指導和評價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多關注實際問題,學會用事實反映問題,包括典型案例剖析、相關統計數據分析、實地調查結果等,而不必將是否用數學模型作為評判論文質量優劣的一個指標。當然,如確有能夠用數學模型進行研究和畢業論文撰寫的學生,可以給高分,因為這表明該學生的研究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

五、創新性

創新是所有研究都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創新也就沒有了研究價值,本科畢業論文也是如此。所以,在經濟學類專業畢業論文評價指標中,創新性是不可或缺的。提出理論問題并解決往往會帶來方法論上的創新并導致一個新的分支學科的誕生,這是創新;發現實際問題并解決也是經濟學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式,因為經濟學在本質上是一門應用科學,運用經濟學理論來解決經濟運行中的具體問題是經濟學的根本任務。同時,在解釋或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原有的理論框架無法適用,就可能導致理論的創新。但在找創新點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要求的尺度,因為研究的創新可以體現在研究視角的創新、研究方法的創新、研究領域的突破、研究對象的差異。對于普通高校的本科學生來說,有哪怕一點的創新就足夠,不能用研究生論文甚至經濟學專家的標準來要求。

六、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是指就某一時間內,作者針對某一專題,對大量原始研究論文中的數據、資料和主要觀點進行歸納整理、分析提煉而寫成的論文。綜述屬三次文獻,專題性強,涉及范圍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時效性,能反映出這一專題的歷史背景、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具有較高的情報學價值。所有的研究都是在前人成果上的延伸,都是對前人研究領域、研究方法或研究視角的擴展或修正。對于進行經濟學問題研究的本科畢業生來說,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形成文獻綜述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一是可以檢驗學生對相關研究領域的了解程度,避免低水平的重復研究;二是可以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學習到課堂所未能涉獵的專題研究;三是評價學生論文創新程度的一個重要途徑。所以,文獻綜述應該成為畢業論文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

七、答辯環節的成績評定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是本科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實事求是學風和獨立開展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掌握和運用所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綜合考核,也是本科學生畢業考試的主要內容。作為輔導老師的畢業論文成績評定依據,應該以論文本身為主,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對相關問題的研究能力,而答辯環節成績的好壞,一方面受學生對自己所研究領域和內容的熟悉程度、對相關問題的認知和理解能力等因素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答辯環節的重視程度和準備的充分程度等因素的影響。由于畢業論文作為經濟學類專業本科生在校期間的最后一個環節,以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對經濟理論和實際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為主,所以不需要將答辯情況作為畢業論文的評價指標,而應該更多通過對學生寫作過程的評判來確定其論文成績。

責編:周晶晶

經濟學類論文:管理類專業微觀經濟學教學探討

一、管理類專業微觀經濟學教學分析

1.課程教學特點。微觀經濟學屬于經濟學,從經濟學學科的一般特征來看,其課程的優秀就由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組成。并且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個體,目的是為了研究個體的經濟行為以及相關要義,因此具有嚴密的邏輯體系。而正是在微觀經濟學中,需要將不同個體的經濟行為聯系起來,因此也導致這一門課程需要具備一定的思維抽象能力,通過建立虛擬的條件來運行經濟行為模式,從而排除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建立起一種科學的理論框架結構。并且,經濟學在實際操作中與很多數學理論息息相關,因此微觀經濟學課程中需要和數學緊密聯系,通過運用數學模型來反映經濟行為,以此了解不同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在運用數學方法的過程中,由于經濟學本身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因此也需要運用多種方法來分析不同的經濟行為,從而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經濟學中的不同理論、原理等等。2.教學存在的問題。首先在教學內容上,從目前我國高校中微觀經濟學課程開設狀況來看,最主要的問題仍舊是過于重視理論講述,忽視了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往往將大部分精力用在講述各種理論之上,而學生是否真的理解透徹這些理論將這些理論運用到實際中去,很多教師都忽視了。并且從具體的教學內容來看,現代經濟學中的很多著名理論和著作都來源于西方國家,而這些理論和著作的創作背景都是基于西方的歷史以及社會制度,但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這一點,沒有把我國的基本國情與這些經濟學理論結合起來,只是片面的介紹各種經濟理論。在教學方法上,微觀經濟學的教學方式基本采取教師講述,學生學習的模式。這種授課方式固然可以將各種經濟理論的優秀內容展現給學生,但由于這些內容本身深奧枯燥,這就導致學生的課堂聽課效率低下。而一般的考核模式就是采取期末考試,難以測驗出學生的真實應用能力。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對傳統的微觀經濟學教學方式改革已經成為很多高校的重要任務之一。

二、微課的一般特征分析

1.微課的基本概念。微課是微型課程的簡稱,由美國教育工作者在2008年提出,其基本的理論是認為應當把微課作為一種框架型的知識架構,給學習者提供一種學習思路,告訴他們需要注意學習哪些知識點以及怎樣學習,而教師在一旁給予相應的指導和監督。伴隨著社會發展速度加快,傳統的教學方式也面臨著現代化的沖擊,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亦是如此。在以電子計算機等技術為基礎之上發明的微課,已經受到很多學校的青睞,并逐步引用到教學過程之中。根據目前的微課發展狀況,我們發現其主要有以下幾大特征。2.微課的基本特征。教學時間縮短,內容短小精悍。我國現代大學中課堂時間一般控制在45分鐘左右,而微課課堂時間在一般情況下最多不超過20分鐘??茖W研究表明,這種看似時間較短的課程,可以讓學生更加細致化的學習相應的知識點,增加記憶力,提高學習效率。由于學習時間的縮短,必然要求微課在具體的課堂內容上必須短小精悍,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分鐘左右的課程教學,但相對于其他教學內容來說更加側重于重點、難點知識的教學,并且可以通過移動儲存設備存儲,便于攜帶和傳播。課堂情景化教學。微課在教學設計中其最主要目的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微課教學往往會營造情境教學,簡言之就是將課堂環境模擬成與教學內容想符合的情景。例如對于管理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在一些微課教學中可以將課堂布置成公司、企業的會議室或者是生產車間的樣子,讓學生真實感受到課堂教學內容,鍛煉他們的實際運用能力。除此之外,從微課自身的內容特征來看,微課資源具有模塊化和半結構化特征。微課不是把所有的知識點一次性錄下來,而是有針對性的,將教學資源有效組合,形成具有模塊化特質的資源包,而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需要來選擇相應資源。并且微課資源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微課資源進行適當修改,在教師點評的環節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隨時修改,因此微課資源也具有半結構化的特征。

三、基于微課資源建設之上的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

從目前高校中微課發展狀況來看,很多學校都已經引進了微課資源,但在實際運用中還存在很大問題。對于大部分學校來說,傳統的教學方式仍然占主流,微課只作為一種輔助教學工具存在。筆者認為,在日益變化的社會環境的沖擊下,對于管理學專業學生的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來說,與時俱進,引進微課資源,進行微課教學時很有必要的。首先,應當從整體上規劃,有效的建設微課資源。對于國內教育界來說,微課資源建設起步較晚,尤其對于微觀經濟學這門課程來說,知識點重難點很多,為了增加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應當培養一批專業的微課教師和相關教育工作者來構建一個完善的微課資源平臺。其次,應當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微課不僅需要學生在課堂中實踐,高校可以把微課資源上傳到專門的網站之中供學生下載學習,而這些資源也需要及時更新,保證內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最后,培養專門微課人才。微課資源建設,不僅僅需要有經驗的教師對課程內容的講解,更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影像資源的后期制作、剪輯、修改,網站的日常維護等。因此高校需要針對這一點,培養專門的微課建設人才,組成微課建設團隊。對于高校中管理學專業的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來說,建立微課資源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從原有的資源庫中篩選出精華部分,進行后期的剪輯成為精品微課資源。二是根據現有情況,組織相關人員針對課程標準,重新選擇課題,制作新的微課資源,以滿足日益發展的學科需要。

四、結語

微觀經濟學的課程特點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需要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因為經濟學是一門實用型學科,對于所有的經濟制度來說,他們的共同點都在于需要更大化的優化配置社會資源,以滿足人類的不同需求,單純的紙上談兵并不能透徹的分析經濟行為。在新時期下,微課教學模式橫空出世,這種基于現代化科技手段之上的教學方式,從產生開始就吸引了眾多教育界人士的目光,而從實際運用來看,筆者也認為將微課資源建設應用到管理類專業的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之中是很有益處的。

作者:龔新湘 單位:湖南女子學院

經濟學類論文:經濟類計量經濟學教學構思

一、經濟類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作為經濟學的一個獨立的分支學科,計量經濟學以經濟理論為依據,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基于實際經濟數據,運用數理統計手段,定量分析經濟活動規律和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證實/證偽和發展經濟理論,對經濟運行進行預測,為微宏觀經濟管理奠定依據。因此,計量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應用”的學科。然而,在本科計量經濟學的教學中,往往忽視該課程的方法性和工具性特征,造成“重理論,輕應用”等問題,特別是對于經濟學類各專業的本科生,由于文理兼收,部分學生在本課程的先行課程高等數學、概率論和線性代數等課程的學習中,數學基礎知識不扎實,再加上《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導向性的偏誤從而造成學生學習畏難、學習興趣不高和學習效果較差等后果。總結而言,在經濟學類各專業本科的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1.課程定位偏誤,造成教學“重理論,輕應用”問題

盡管《計量經濟學》具有理論課和實踐課并重的雙重性質,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囿于授課時間的限制,更多地將該課程視為了理論課,因此,教學中將大量的課時都用于介紹理論方法——偏重介紹參數估計和各種計量檢驗的原理與方法,強調理論的完整性和嚴謹性,并重視數理推導,而將以案例教學為手段、與實際經濟問題相結合的計量模型應用的實踐教學的授課時數盡量壓縮,由此導致學生在需要運用計量模型分析實際經濟問題時,往往無從下手,不知如何處理數據、如何將模型運用于所研究的問題、如何解釋計算結果等。課程教學的這種導向性偏誤,最終導致《計量經濟學》喪失了其對于經濟問題分析、管理的工具性作用,使之成為一門理論課和數學課。

2.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單一

有調查顯示,學生認為《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五大問題之一是教學手段較為單一,課程教學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學模式的灌輸性、填鴨式特點突出,造成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性交流、討論不夠。此外,對于期末學生成績的評定,主要側重考核學生對公式、方法和理論的掌握,而較少考核學生對于這些知識應用的掌握。

3.缺乏實踐和案例教學

盡管在《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安排了實驗、作業等實踐性教學內容,但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之間的結合不夠,二者之間往往是分離的,且時間銜接上往往脫節,導致二者獨立而非協調一致的兩個教學環節。另一方面,實踐教學中的案例教學,立足于實際經濟問題的適宜案例較少,且受學時限制,案例分析的過程過于被簡化和壓縮,導致學生在應用模型分析問題時,計量模型建立、數據搜集和處理、模型計算和診斷等每一個建模環節都存在諸多問題。由此,難以實現以實踐教學促進理論教學和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目的。

4.計量軟件操作訓練薄弱

作為一門工具性的實踐課程,《計量經濟學》的教學中必須包含相關計量軟件操作的訓練,如Eviews、SAS、SPSS等。對于學生計量軟件操作技能的訓練,包含在上機實驗環節,而實驗學時的安排往往較少,如大多數高校,對于《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學時安排為64學時左右,而其中實驗學時只有6-8個,時間安排上的先天性不足,難以保證學生擁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計量軟件操作的訓練,最終導致學生計量軟件操作技能較差,在畢業論文環節難以運用計量模型來分析和解決相關經濟問題。

5.教學內容安排缺乏前沿性和時代性

在經濟類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上,主要偏重介紹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經典計量經濟學,包括最小二乘估計、經典假設被違背時的檢驗和修正等,幾乎不涉及現代計量經濟學中分支之一即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而對于經濟類的學生而言,其應用計量經濟學的主要領域是微觀和宏觀經濟問題分析,所依據的是時間序列數據,而時間序列數據的平穩性與否除了可能導致對經典假設的違背,更對于實證結論的可靠性具有決定作用。但在現今的教學中,基本不涉及該內容的學習,其他協整、Granger因果檢驗等時間序列計量模型的內容更加不被涉及,由此導致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欠缺前沿性和時代性。

二、提高經濟類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效果的思考

由于《計量經濟學》課程本身對于學習者的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以及統計學等偏數學的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具有較高要求,而經濟類的本科生數學功底往往不夠扎實,對于《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學習不可避免地會形成畏難情緒,再加上《計量經濟學》教學中教學目標和課程定位偏向性錯誤等問題,必然導致經濟類本科生對于《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學習效果較差。因此,要搞好經濟類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就必須先對課程的教學目標界定清晰。具體地,對于經濟類本科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應定為為學生能夠掌握《計量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夠熟練操作一門計量經濟學軟件,并基于軟件操作能夠運用《計量經濟學的》原理和方法去分析、解決實際經濟問題。在該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思考如何提高經濟類本科《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效果:

1.教學內容的安排要妥當,并適當向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拓展

經濟類本科《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安排,應以經典計量經濟學的回歸分析為主,重點在違背經典假設的異方差、自相關、多重共線性等的檢驗及修正,同時,要增加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中關于數據序列平穩性及其檢驗的內容,以避免學生在運用計量模型時由于所采用數據序列不平穩造成“偽回歸”問題,還可以增加協整和Granger因果檢驗等內容。此外,對于這些計量經濟學模型和方法的介紹,其目標定位應該是使學生“知其所以然”而不必“知其然”,即要使學生能夠運用相關計量方法和指標來解釋、分析計算結果,而不必必須明了相關計量指標背后的數學原理。這就要求在教學中,盡量簡化和減少數學推導,而對于數學功底較好、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鼓勵其了解相關數學公式的推導,且在考核中不要求學生對于數學推導的掌握。

2.重視應用,加強與其他經濟學課程的聯系

理論和方法是應用的基礎,應用是對理論和方法進一步深入的學習和掌握,對于《計量經濟學》這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來講,教學中必須重視如何運用相關計量模型來分析實際經濟問題。而現實經濟問題,往往也脫離不了微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以及金融學等經濟學課程的范疇,這些課程是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理論基礎,因此,運用計量經濟學的模型和方法分析實際經濟問題,就必須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中加強與其他經濟學課程的聯系,加強經濟思維的傳輸和經濟理論與實際問題的結合。

3.增加案例,以提高《計量經濟學》的應用教學

在教學中,增加案例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計量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最終有助于培養學生運用《計量經濟學》的相關模型去分析實際經濟問題。具體地,所選擇的案例一方面要能夠被相關經濟理論所解釋,即具有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案例所涉及的問題是經濟社會的熱點,這樣可以便利地引導學生思考計量模型中的自變量和因變量、統計替代指標如何選擇,并最終加強學生對計量模型應用能力的培養。

4.加強計量軟件操作訓練

一方面,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輔助工具的便利,在課程教學中加強對計量軟件如Eviews的操作示范,另一方面,適當增加課程作業環節,引導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熟練計量軟件的操作。此外,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適當增加實驗課的學時,進一步加強學生對計量軟件操作的訓練。

5.完善考核方式

對于課程的考核,以往重點考核學生對相關計量經濟學原理、方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多采用測驗考試的考核方式,從而不利于學生應用計量模型分析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完善的考核應重點考核學生對計量模型應用的掌握程度,這就要改變和完善以往的考核方式,改為“作業+測驗+課程論文”,并賦予三個環節不同的權重,如作業20%,測驗和課程論文分別占40%。測驗部分重點考核學生對計量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作業部分重點考核學生對計量軟件的操作能力,而課程論文部分則可重點考核學生運用所學計量經濟學模型分析和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

作者:李松華 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

經濟學類論文:經濟類專業計量經濟學實踐課改革

《企業導報雜志》2015年第九期

一、計量經濟學理論與實踐教學安排

(一)授課內容以經典線性回歸模型為主。大學本科階段的計量經濟學課程的目標,應當定位在使學生掌握經濟經濟研究的最基本方法,并能運用這些方法解決實際的經濟問題。由于民辦本科院校的計量經濟學課程一般僅安排一學期的入門課程,學時共64學時。因此,重點要以經典計量經濟學的內容為主,學時應達到48學時,之后選擇性地介紹一些新發展的方向。經典計量經濟學應用比較普遍,也是更高層次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基礎,符合民辦本科院校經濟類專業教學的實際要求。

(二)選擇適合經濟類專業的計量經濟學教材。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內容上,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選擇適合經濟類專業的教材,一本好的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教材內容簡練,深入淺出,注重實際經濟案例的分析,模型的應用,計算結果的統計與經濟意義分析,而對于定理、公式的推導盡可能放到附錄里;并且要詳細介紹計算機軟件操作步驟,幫助學生理解計算結果,學會計算操作;教材結構和內容設計要具有繼承性和集成性,要能兼顧國內外同類教材的精華,介紹計量經濟的前沿知識,體現計量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三)主輔修結合,加強課程銜接,夯實計量經濟學基礎。計量經濟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應以計量研究的基本步驟:“模型設定、估計參數、模型檢驗、模型應用”四個步驟為主。在上課過程中結合概率論、數理統計等數學課程的思維模式有益于培養學生的數據處理及運算能力,而且特別有益于培養學的計量經濟學理論思維和理論素養。將計量經濟學模型的設定理論和方法,以及數據的分析和診斷引入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體系,應該成為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創新的主要方向。同時,授課教師應根據學生專業(如市場營銷、國際貿易)的不同,安排相應的案例和實驗內容,使學生能夠很好地將經濟理論和計量經濟學的實證分析方法結合起來,提高學對實際經濟問題的分析和判斷能力。而且,計量經濟學課程不宜開設的過早,應該在學習計量經濟學之前,開設相應的基礎課程,如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統計學以及線性代數等,加強課程的銜接,打好基礎,才能使學生靈活運用計量知識,學以致用。

(四)加大實踐課學時,突出Eviews軟件軟件使用。實踐課程學時要占到總學時的四分之一,并且去計量經濟學的一些常用軟件結合起來,比如Eviews軟件等,使用書中講述的方法,在相應軟件上機操作中實現,并將Eviews軟件的學習與各章案例分析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實際運用中學習Eviews的操作方法。

二、經濟類專業計量經濟學實踐教學內容安排

在實踐教學中,使用Eviews軟件來完成煩瑣的計算,即將計量建模步驟中的第二步,估計參數,由軟件完成,而將教學重點放在模型設定,如何通過現有經濟理論或者經濟事實,恰當計量模型;對于模型估計結果的經濟意義檢驗、統計推斷檢驗、擬合優度檢驗、計量經濟學檢驗和預測檢驗;最后根據檢驗結果進行經濟結構分析、預測、政策評價和驗證理論等。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運用計量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全面培養學生素質,這是開設實踐課的主要目的。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以及經濟類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理論教學的內容,因此,相應的實驗教學內容如下表1所示。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到以輔導為主,由學生自己結合案例完成Eviews軟件的操作,并進行相應的經濟意義檢驗、統計推斷檢驗和計量經濟學檢驗,并形成相應的計量經濟學研究報告,教師結合研究報告指出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的之處,并要求學生改正。計量經濟學實踐教學案例的選擇要結合學生的專業,對于經濟類專業的學生主要以宏觀經濟、微觀經濟中的經濟事實出發,引導學生研究,激發學生對本專業學習的興趣,從而做到定性分析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為以后學生的繼續深造和參加實際工作打好堅實的經濟學的基礎。

三、計量經濟學實踐課程的考核

作為《計量經濟學》的實課程,實踐成績直接按一定比例記入總成績(一般為30%),不單獨開列。實踐成績可以由實踐準備工作、實踐過程、實踐報告的書寫三部分構成。評分標準為:(1)實踐準備是否充足;(2)實踐過程是否正確與合理;(3)實踐報告撰寫是否規范、實踐結果是否準確。實踐準備工作主要針對學生是否對相應經濟事實和理論進行充分的分析、模型建立形式是否合適、統計數據的收集整理是否充分;實踐過程包括實踐考勤、實踐操作抽查,主要是在統計數據收集整理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計量經濟學方法對計量經濟模型進行估計,求得參數的估計值,通過考察學生對Eviews軟件操作的熟練性,可以反映出學生對計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實踐的最終結果具體由實踐報告體現。學生在完成每一個實踐后,根據上機操作結果寫出相應的實踐報告。

作者:馬紅燕單位:西安翻譯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財務管理系

經濟學類論文:工商管理類研究生經濟學思維方式培養研究

摘要:通過市場的調查了解學生的知識背景和人才市場需求特點,根據工商管理類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和學生的需求,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等方面探討了培養學生經濟學思維方式的教學模式,并提出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需求導向;工商管理研究生;經濟學思維方式;教學模式

經濟學是目前我國管理類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基礎課程,一般在研究生入學的第一學期開設。經濟學原理與思維方式的形成,是培養管理類專業人才的第一步。在實踐上,國外經濟學各層次教育都非常注重經濟學思維方式的訓練,國內經濟學教育也非常注重經濟學素養的培養,但大都定位在本??频慕虒W研究,而對研究生的教學研究較缺乏。與本科階段的經濟學不同,研究生經濟學一般定位于中高級水平,教學目標是通過全面闡述經濟學的理論,使學生掌握經濟分析方法,提高經濟學分析素養。經濟學思維方式的培養和訓練是研究生經濟學教學基本目標,也是管理類研究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有鑒于此,本文就理工院校生源特點,結合市場的需求和學生需求狀況,探討工商管理類碩士研究生經濟學思維方式培養模式。

1認識學生的知識背景

這里所述的知識背景主要是指理工院校管理類碩士研究生所具有的有關經濟與管理相關的知識體系與結構。從現實情況來看,理工院校管理類碩士研究生專業背景非常的寬泛。本課題小組調查了周邊的理工院校,調查主要為2010屆至2014屆管理類碩士研究生畢業生以及2012級至2014級在校生。調查總人數為270人,其中6人未予回復。數據顯示,近年來理工院校管理類碩士研究生主要來自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等經管類相關專業,占總人數的77.3%,部分來自于計算機、軟件工程、數學等數信專業,占總人數的13.6%,另外少量學生來自于化工、機電、地質、機械、環境科學等歸為其它理工類專業,占總人數的9.1%。當問及本科是否學習過經濟學等相關課程時,經管類專業出身的學生均表示學習過相關課程,但學習效果好壞不一;而理工科出身的學生均表示未系統接受過經濟類課程的教育,少量學生出于愛好閱讀過經濟類書籍。他們或是出于興趣,或是出于就業前景,繼續讀取本專業研究生或轉專業而來,知識背景差異很大。究其原因,發現以下三個主要因素:第一,本科專業不同,所受教育經歷不盡相同。本科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大多學習過經濟學相關課程,相對而言,他們具有較為系統的經濟學知識體系。本科學習理工科專業的學生,他們在本科時幾乎從未接受過經濟學的教育,只是為了考研而自學相關課程,這些學生大多知識較膚淺,雖然通過經濟學的入學考試,但并不具備經濟學的頭腦。第二,不同院校的同一專業課程安排存在差異。不同的學校教育資源和環境具有明顯不同,財經類院校更重視系統性理論知識和綜合能力的訓練,理工院校更重視應用能力與動手能力的訓練。第三,個人對經濟學課程的興趣和努力程度不同。對經濟學課程感興趣的學生,必然會更努力地學習課程、更自覺地獲取課外知識。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因素影響學生的經濟學知識背景。例如,當今的教育模式更大程度上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教育而教育,在師生之間普遍缺乏經濟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的理念[1]。即使本科階段已經學習過經濟學相關課程的學生,也大都缺乏有關經濟學綜合性的實踐教育和體驗。總之,雖然他們具有某一專業的知識和優勢,但是,對于學習經濟學課程、培養經濟學思維,普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1)經濟學學習目標不明確;(2)局限于理論的學習,缺乏應用訓練;(3)未能建立經濟學思維模式,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4)經濟學的綜合能力不足。

2了解人才市場需求的特點

一般而言,管理類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就業方向主要分為以下四類:一是進入各類工商企業以及政府經濟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通過在工作中的不斷實踐和學習最終成長為高級管理人才和決策者;二是進入金融機構或金融監管部門等,從事相關的經濟數據分析、預測、規劃和管理等工作;三是進入研究性機構以及科研院所從事教學和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四是自主創業。課題組通過走訪用人單位、瀏覽網站招聘信息,結合相關文獻資料等了解了用人單位對管理類人才的需求,結果顯示:不同類型的就業單位對管理類人才的經濟學素質和能力要求的側重點各有不同。第一,一般企業對管理類人才的經濟學素質和能力要求更注重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實際工作經驗。具體表現為:一是了解與企業相關的經濟政策并能運用于企業的實際;二是處理實際工作的技能;三是工作經驗和實習經歷。用人單位表示:在校學生更多的是學習經濟學的原理,很少有機會將其運用到實踐中去,綜合運用能力普遍較差。在招聘人才時,有相關工作經驗和實習經歷的往往能優先錄用。第二,政府部門及金融機構對于管理類人才的能力要求則更注重經濟分析、預測和規劃等能力。具體表現為:一是能理解國家及政府的相關宏觀經濟政策;二是對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各個行業或某一特定投資進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分析預測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關注國家政策及財經新聞,并具有數據分析與處理能力。第三,高校則更關注管理類人才的經濟學理論知識及其邏輯性和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應聘者不僅要有扎實的經濟學理論知識功底,還要有清晰的知識結構和邏輯表達能力。值得強調的是,在權威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者往往獲得優先錄取。第四,自主創業者最基本的素質就是敏銳的洞察力,能夠根據當前經濟政策、形勢及消費者偏好,及時發現商機,運用所學知識預測其經濟效益,分析可行性。

3探討新的經濟學教學模式

3.1確定經濟學教學目標,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不同的專業對現代經濟學的學習具有不同的目標偏愛,對管理類碩士研究生來說,他們要成為從事管理理論研究或管理實務高級人才[1],就需要遵循教育外部關系規律,以社會需要為參照基準,調整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使人才培養更好地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2]。然后再針對其專業培養目標、人才知識、能力與素質結構,確定經濟學教學目標,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工商管理類碩士研究生旨在培養系統地掌握管理科學知識,熟悉企業經營管理理論、技巧與方法,了解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前沿,能夠成為工商管理理論研究與教學、政府經濟政策研究、公司的決策分析與戰略制定等領域的高層次創造性管理人才。關于學生學習本專業目標取向,經調查發現,有15%的學生目標是成為理論型人才,50%希望成為應用型人才,35%希望成為綜合型人才。從學習經濟學目的來看,希望了解經濟學在以后學習工作中有用途的占50%,希望掌握經濟學理論與方法,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礎的占35%,認為經濟學成績對找工作有幫助的占10%,僅為完成必修課程的占5%。對于期望獲得何種經濟學能力,有50%的學生選擇了閱讀經濟學論著及報告的能力,55%的學生選擇了洞察經濟學動態的能力,60%的學生選擇了理解并能夠利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能力,95%的學生選擇了利用經濟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選擇其他的僅占5%。由此可以看出,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期望通過學習經濟學課程獲得運用經濟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對此經濟學教學目標應注重經濟學原理和方法在學習、工作、研究中的運用。綜上所述,經濟學教學目標定位為:通過介紹現代中高級經濟學的主要理論觀點與研究方法,引導學生理解現代經濟學的規范化過程,培養學生以嚴謹方式分析經濟理論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經濟學思維方式,掌握經濟學的前沿理論和現代方法體系,并能靈活運用經濟學原理深入、系統地分析現實經濟問題,對中國宏觀經濟的表現及政府政策的效果評價,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其它經濟管理課程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

3.2整合經濟學教學內容與體系,培養學生經濟學思維能力

經濟學的內容相當廣泛,管理類碩士生的經濟學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一般為40學時左右,課堂時間相當有限,選擇教學內容就顯得非常重要,教學內容要適當取舍,側重應用性,在教學體系的設置上適當增加經濟學技術分析方法的內容及專題講座等等。具體框架為:第一,經濟學認知與思維方式通過本科階段學習的經濟學原理的教學來培養,研究生階段在此基礎上拓展為專題———經濟學原理與中國經濟改革,用現代經濟學理論與思維模式試圖研究或解決當前我國現實的經濟問題。第二,引導學生了解并掌握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這對正確理解和學好現代經濟學以及對將來管理思維的創新和應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能幫助人們正確地運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來研究不同經濟環境、不同經濟人行為及不同制度安排下的各類經濟問題[3],并為將來管理應用提供基本的分析工具??捎芍懈呒壩鞣浇洕鷮W重點章節來實現,如全面論述不確定條件下的消費者選擇問題,建立完整的消費理論體系,運用博弈論方法嚴格論述一般均衡與社會福利問題,建立令人滿意的一般均衡理論體系,培養學生的經濟學思維方式,提高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研究鋪墊基石,并將把學生引向現代經濟學的前沿。第三,數據處理、經濟分析和預測能力則由后續的計量經濟學完成。第四,團隊協作能力和主動學習的能力利用后續跨學科選課基礎平臺、創新能力延展性平臺等來實現,以培養學生利用經濟學和其它學科共同分析某個領域的能力,拓展學生能力的培養。

3.3探討教學形式與方法,提高學生的興趣與參與度

針對經濟學體系全面、邏輯性強、對學生的理解質量要求高等特點,探討課堂內外的教學形式與訓練方法。經調查對于學習經濟學的興趣,僅有5%的學生表示對經濟學很感興趣,55%的學生表示比較感興趣,35%的學生表示興趣一般,另外還有5%的學生對學習經濟學不太感興趣。學生們對學習經濟學的興趣不高,這就要求老師通過多樣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通過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本科階段對經濟學學習的難易程度來看,60%的學生認為本科階段的經濟學課程有些難度,35%的學生認為難易適中,僅有5%的學生認為偏容易??傮w來說,學生普遍認為本科階段的經濟學課程有相當的難度。關于本科學習經濟學的難點,有40%的學生表示知識點過多,很難理清這些理論之間的關系,40%的學生表示曲線太過抽象,容易混淆,15%的學生表示數學公式以及推導難以理解。因此,在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應當關注理論知識間的聯系、曲線含義以及公式的推導和理解。從學生對于期望從老師獲得的幫助來看,希望獲得教學輔導的學生占總人數的40%,希望獲得創新項目輔導的占65%,希望引導模擬實驗的占50%,希望獲得社會實踐機會的占80%。由此可知,絕大多數學生都希望有機會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運用和檢驗所學知識,進而指導今后的理論學習。從教學方式定位上,有30%的學生選擇了課堂教學,80%的學生選擇了案例分析,60%的學生選擇了專題討論,70%的學生選擇了實務訓練。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希望改變傳統的單一的課堂教學方式,融入案例分析、專題討論、實務訓練等。學生積極主動實踐是教育成功的保證,西方有一句名言“聽過的我會忘記,看過的我能記得,做過的我才理解”[4]。要使經濟學教學達到目標,一方面需以厚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數據資料為基石,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課后閱讀相關主題的文獻,關注一些權威雜志對相關主題的研究與討論,要求學生定期地對教學相關的某一主題進行討論以及主流觀點的評論與交流;另一方面由學生去收集現實中的相關主體的經濟問題,并能夠編寫一些案例進入課堂的學習并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真正在思維上動起來,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變抽象為具體,變晦澀為通俗,變苦讀為樂學[5],同時吸收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引導學生深入認識和理解真實經濟世界,掌握探究現實問題方法,并利用其成果為社會服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團隊合作能力。

作者:侯俊華 李丹丹 單位:東華理工大學

經濟學類論文:高等學校經管類專業經濟學課程研究

(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重慶 400030)

摘要:本文在對高等學校經濟學教學一般情況分析的基礎上,對我國主要高校經管類專業經濟學課程實施情況進行調研分析,并對重慶大學經管類專業經濟學課程給予重點研究,提出經濟學課程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方面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經濟學教學;經管類專業;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

一、高等學校經濟學教學的一般情況

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將西方國家的主流經濟學統稱為西方經濟學。在國際上,西方經濟學這一說法其實并不存在。經濟學是經濟類、管理類專業的基礎性課程,一般在本科低年級開設,旨在培養學生對經濟學整體結構和基本理論的認識,并通過學習理論知識,對基本經濟現象有比較透徹的理解。此外,經濟學也是進一步學習經濟管理類其他專業課的基礎。

經濟學是研究有限資源如何實現優化配置的學科,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主要分析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觀經濟政策以糾正市場失靈,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著重考察和說明國民收入、就業水平、價格水平等經濟總量是如何決定、波動的,故又被稱為總量分析或總量經濟學。在方法上,經濟學提供給學生大量的概念和理論模型,通過大量的圖形和數理實證分析及經濟學特有的概念去理解整個經濟學原理;在學科特點上,既具有自然科學邏輯的嚴密性,又具有社會科學思維的開放性。

按照難度,經濟學主要課程分為初級經濟學、中級經濟學和高級經濟學。初級經濟學是基本的入門性質課程,一般叫作“經濟學”或“經濟學原理”,或者把這門課分成“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從內容上說,一般以原理為主,主要介紹經濟學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初步形成經濟學的框架,很少有模型研究和數理分析。中級經濟學是在此基礎上,內容有所拓寬,探討的程度更加深入,無論知識的廣度與難度都有所加深,更多地使用了數學推導,在分析問題時會借助數學工具,運用數學模型,對數學知識的要求更高。此外,中級經濟學的內容更加廣泛,難度更加深入,著重剖析經濟理論本質,并不局限于簡單的介紹。高級宏觀經濟學與中級宏觀經濟學中涉及的經濟問題的范圍差別并不大,但與中級宏觀經濟學相比,它研究問題的深度和難度都有所增加。雖然高級課程所涉及的大部分問題,在中級宏觀經濟學課程中有所涉獵,但兩者的差異主要在于研究問題的深度和使用的工具方法不同。在高級經濟學中,模型中的函數從顯函數轉換到隱函數,模型分析的過程從比較靜態轉換到轉移動態,模型分析的對象從確定性現象轉換到隨機性現象,模型運算工具從簡單計算工具轉換到專門計量經濟學工具,模型分析方法從靜態最優轉換到動態最優等。本科經濟學課程中,一般不涉及高級經濟學層次。

在國際上,本科階段首先開設《經濟學原理》(初級經濟學難度),讓學生接受基本的經濟學概念、理念與框架,然后開設《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中級經濟學難度),提升經濟學的思維邏輯、數理難度和研究方法。

目前,、教育部大力在高校推進馬工程項目。經濟學屬于、教育部力推的馬工程項目的一個重點課程,在課程內容和建設上也要遵循馬工程總體思想,符合社會主義優秀價值觀的基本要求。

二、我國主要高校經管類專業經濟學課程實施情況

改革開放之后,各大高校普遍開設經濟學課程,并成為經管類專業的平臺專業基礎課和非經管類專業的通識課程(或素質教育類課程)。

筆者對我國主要高校經管類專業經濟學課程開設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海財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等高校,調查發現:

1.我國主要高校對經濟學課程教學十分重視,課程學時數、學分數設置較高。

2.一半以上高校(16/27)會按照國際慣例將經濟學課程劃分為初級經濟學和中級經濟學循序開設。浙江大學甚至開設了高級經濟學,吉林大學除開設經濟學原理、中級微觀經濟學和中級宏觀經濟學外,還開設了對應課程的雙語課程。

3.學時總數最高的為吉林大學,合計384個學時;學時總數最低的為山東大學、中南大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分別48個學時,合計96個學時。所統計的我國主要高校經管類專業中,經濟學平均學時為166個。由于各學校學分對應學時數不一致,不好簡單地做學分比較。

4.在教學方法上,各高校基本以理論教學為主,之后提升學生的參與度,通過課堂互動、課外閱讀、現實經濟專題研討等形式,增強學生對經濟學理念和方法的理解水平。

三、重慶大學經管類專業經濟學課程的設計

重慶大學經管學院一直非常重視經濟學的教學。經濟學是學院學科大類平臺課程,按照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分類開設,教學難度接近中級經濟學水平。在歷年的培養方案中,經濟學學時最高,微觀經濟學為72個學時,宏觀經濟學為56個學時。此后,由于學校整體調整畢業學分,各類課程的學分、學時均有所調整。課程學時數中,微觀經濟學為64個,宏觀經濟學為48個,合計112個。

除經管學院外,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也將經濟學設立為各專業的專業基礎必修課。微觀經濟學占56個學時、,3.5個學分;宏觀經濟學占48個學時,3個學分。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各專業的經濟學課程設置不同,未作為平臺課程。其中,工程造價專業開設經濟學,學時為56個;財務管理專業開設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48個學時)、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36個學時),共計84個學時。

重慶大學經濟管理、公共管理、建設與房地產管理相關專業的經濟學學時數相對全國水平均較低。但因畢業學分數的限制,要想進一步增加經濟學的總體學時較為困難,只能在有限學時中通過課程教學設計,最大限度地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通過全國比較研究,我們將重慶大學經管類經濟學平臺課程微觀經濟學繼續設置為64個學時,宏觀經濟學調整為56個學時。

四、經管類專業經濟學教學手段與方法的改進建議

經濟學屬于基礎理論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同時又和現實經濟息息相關。經濟學一般在低年級開設,對剛從高中學習模式進入大學的學生來說,一方面現實生活和經濟感受相當匱乏,另一方面習慣于高中的被動學習和純數理化的思維方式,對經濟學的學習,在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上,有相當程度的轉變難度。@使得經濟學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教學評價方法,必須與課程特點、學生特點密切結合,最大限度地達到課程目標。

密切結合經濟學科的自身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在教學手段與方法上,要盡可能地利用多種資源,如網絡平臺、師生互動、課程網絡資源延展、案例與實例、實際經濟運行狀態等,增加學生的參與性與互動性,增強他們對經濟理論的現實基礎理解與感性認識,加強學生理論與現實的結合。在教學方法上,通過課堂即時案例分析、小組案例研究、小課題研究等,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對知識理解掌握的主動性,建立經濟學思維范式,形成初步的經濟學研究能力。在課程考核中,重視過程學習,增加作業、小課題、小論文研究在成績評定中的權重,逐步減少一卷定成績的考評方式。

經濟學類論文:公共管理類經濟學創新策略

一、我國高校經濟學課程的特點

(一)邏輯體系嚴密

我國高校經濟學教學的優秀基礎課程以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為主干。微觀經濟學是從個體的公理性假設出發,對所研究的問題和給定的條件有明確的定義,從前提到結論之間的推論合乎嚴格的形式邏輯規范,以揭示經濟個體的行為規律為其優秀要義。宏觀經濟學則側重于對總體行為進行考察,同樣以理性主義的假定為前提,提示總體行為的規律。[1]

(二)數學模型眾多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數學模型越來越廣泛地被應用于經濟學問題的分析之中。借助嚴謹的數學模型,可對經濟現象進行更精確細致的數學推理和精確描述,從而有助于分析者更好地理解各經濟學變量的內在關系。在經濟學的研究中,常借助數學工具邏輯上的抽象推理特點,運用眾多的數學公式和數學模型演繹各種經濟行為,如一般均衡論、線性規劃、投入產出分析、博弈論、模糊數學和非線性科學領域的諸多模型在經濟學研究中均得到了廣泛運用。

(三)分析方法多樣

在經濟學中,分析問題的方法是多樣的,主要有: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方法;長期與短期分析方法;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方法;均衡分析與非均衡分析方法。借助靈活多樣的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把握經濟學的相關定義、理論假設和原理。(四)理論思維抽象經濟學理論的研究目的是基于觀察大量的經濟現象,通過建立假設前提條件,剔除一些可以排除的因素和現象,剩下“內核”,然后建立一個理論分析框架。[2]而要提煉、歸納經濟學理論就需要通過抽象的思維。同時,經濟理論的提出、分析亦離不開嚴謹的數學模型,從而使得理論思維抽象成為經濟學教學的一大特點。

二、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濟學課程作為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其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認可。然而,經濟學課程的概念、原理和特征往往比較抽象,對于學習者而言常常會造成晦澀難懂的印象。鑒于我國高校經濟學課程的特點,結合教學實踐,筆者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三個方面剖析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內容

經濟學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教師授課的時候,常常是注重若干重要的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如何促進學生利用經濟理論去分析經濟現象和經濟規律。教學內容常常滯后于經濟現實,往往停留在理論本身,學院氣息很濃,易于造成與現實世界的隔膜,缺乏足夠的實用性和現實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了教學實際效果。[1]經濟學教材中的理論主要是以西方國家為研究對象的,是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與我國國情和歷史背景差別較大,如何與我國現實情形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中國發展中出現的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這是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的關鍵性問題。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對人文知識較為熟悉,對定性分析比較感興趣,偏重于感性認識。在學習經濟學課程時,對于經濟學家的生平、淵源等項內容,學生比較感興趣,但對邏輯推導、圖表、公式、數學證明等內容則難以接受。對數學基礎比較薄弱的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而言,如遇教師在授課時強調理論模型的數學推導過程,則往往如墜入云里霧里,對于所學的知識難以理解和掌握,進而對經濟學學習產生畏懼心理,更不用提用經濟學思想去分析和解讀現實中的經濟問題了。

(二)教學方法

傳統的經濟學教學模式是教師為主,學生為輔,這樣很容易造成教師為完成課時任務,采用滿堂灌式教學方式。老師作為“演講者”,處于中心位置,講課時間居多;學生只能被動聽講,記筆記,處于被動、機械式的學習狀態,難以形成師生互動的課堂氣氛,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另外,經濟學課程本身與嚴謹的數學模型聯系緊密,定量分析相對較多,這種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容易造成課堂教學沉悶枯燥,使學生失去興趣,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記住知識點和數學模型,孤立掌握一些經濟學原理,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觀察歸納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考核方式

目前經濟學課程的考核方式比較單一,一般是由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組成。平時成績一般是由課堂出勤率和平時作業成績組成,所占比重較低。占較高比重的期末考試成績一般采用標準試卷閉卷考試的方式,側重考核學生對經濟學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忽視學生分析、解釋現實經濟問題能力的考察,這樣很容易造成“考前突擊”的現象。一些學生平時不上課或者不做作業,考前臨時抱佛腳,突擊看書、看課件、甚至背習題,只要及格就行,從而易導致教學質量低下、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薄弱,“高分低能”的現象較為普遍。

三、公共管理專業經濟學本科教學的創新思路

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經濟學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運用經濟學思想和理論觀察、分析乃至解決現實經濟問題,提升學生知識積累、運用的綜合能力。鑒于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認為在教學內容上應理論聯系實際,體現公共管理的特點;教學方法可采用提問式教學、案例教學和互動式教學;考核方式可以靈活多樣,科學準確地評價學生們的學習情況,以達到促進學生學以致用的理想目標。

(一)教學內容創新

教師在課堂上要結合經濟發展現實有重點地補充介紹當前經濟學理論發展的前沿問題,如實驗經濟學、博弈論的最新進展等。在各部分理論的講授過程中,要側重其在實際中的應用,引導學生運用理論來分析實際問題。[3]如講到經濟政策中的貨幣政策部分時,可以結合我國近期對于銀行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的頻繁調整加以解釋,使課堂上的理論講解更為貼近現實。對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教學而言,經濟學課程的內容設置應該在保持其基本內容體系的基礎上,體現公共管理的特色,適當增加公共政策分析、政府規制、公共產品供給、公共資產管理等方面的內容;可以側重于闡明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機制如何,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政府所出臺的財政、稅收、貨幣、金融、產業等各類經濟政策,加大對價格理論、效用理論以及國有資產管理與區域經濟政策理論等的解釋力度,促進學生深刻理解其內涵和原理,能運用其靈活分析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問題和現象。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也有利于學生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同時在設置課程內容體系時,要考慮到公共管理類學生大多人文知識豐富、數學基礎較弱的特點,在授課時可以對模型較多的章節有針對性地加以合理調整,盡可能采用文字和圖形對理論內容加以輔助講解,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學習內容。

(二)教學方法創新

1.提問式教學

可以采用提問式方法來教授經濟學課程,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參與到授課過程之中,而非機械地被動式學習。課前提問,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帶著問題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復習上次課的知識點,有利于學生更為牢靠地掌握相關知識點;課中提問,對新知識內容進行討論,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在講授過程中可適當注重語言的生動性,如在講解信息不對稱理論之前,可以通過“從南京到北京,買者沒有賣者精(明)”等詼諧語言的運用,引導學生思考信息不對稱發生的原因,體會其包含的經濟涵義。

2.案例教學

通過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學生運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認識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采用以教師為主的案例教學,先講解理論知識,然后再舉出實際案例進行分析,通過課堂討論使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也可以在講解新知識點的過程中穿插、結合案例,讓學生明白知識點的運用。[4]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以學生為主的案例討論教學,通過分組討論、組間辯論等形式,通過討論得出結論。在案例討論結束后,可作適當總結??偨Y時可指出學生的優點和其討論過程及所得結論的可圈點之處,同時亦應著重剖析其欠深入、不夠確切的地方。案例要進行精選,有時代性,分析過程及擬實現的目標要有系統方案,案例要反映最新的理論發展和實際應用,給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學習空間,突出經濟學的學科實用價值。[5]可以讓學生討論經典的經濟學案例,如效用論涉及的“鉆石和水”、外部性涉及的“蜜蜂和果園”等。同時,教師也可以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設計相應的教學案例,如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中所折射出的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演變、凱恩斯學派對我國經濟政策制訂的影響、大學生就業與我國就業及社會保障政策的關系、新制度經濟學及產權理論對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影響等。

3.互動式教學

傳統的教學采用的是“滿堂灌”方式,學生與老師的互動機會少?;邮浇虒W方法,則是在轉變傳統教學理念的前提下,在老師與學生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達到教學相長、共同提高與進步的目的。[6]教師可以在每次課結束時,提前告知學生下次課要學習的內容,留下相應的問題讓同學們預習。在下次課課堂上可以與學生共同探討,針對學生預習遇到的問題,教師可以在授課時進行講解。如講到需求彈性的時候,可以問學生“谷賤傷農”的經濟含義。

(三)考核方式創新

改變當前單一的期末考核方式,除了平時作業成績、出勤率和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外,還應將平時在課堂互動情況、案例討論情況等方面的表現納入總成績評定之中。平時的作業不僅僅是教材課后的題目,還可以是以案例分析、經濟問題評析、對經濟理論的分析理解等為主的小論文。期末的考核方式可以是采用標準化試卷的閉卷考試,或者是開卷考試。當然,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采用階段學結、口試、小組報告、時事分析、文獻閱讀報告、經濟學知識競賽等考核方法對其加以補充,以便更為科學、準確地把握學生們的學習情況并對其作出評價。綜上所述,我國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經濟學課程教學不僅要系統地向學生傳授基礎的理論知識,而且要注重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經濟學課程教學的改革必須準確把握經濟學課程的特點并結合公共管理類專業的特質,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創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從經濟學角度思考和分析身邊的各種經濟現象,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以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統一。

經濟學類論文:二本經管類學生計量經濟學教學的思考

摘要: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認為對二本經管類學生在教授計量經濟學基本理論與思想的同時,更應該結合實際以培養學生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為首要目標,選擇經典案例、合適的軟件進行輔助教學,盡可能做多的實驗,運用并鞏固所學知識。

關鍵詞:二本經管類學生;計量經濟學;教學

1引言

計量經濟學在我國發展時間較晚,到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才確定《計量經濟學》為高等學校經濟學門類各專業的八門共同優秀課程之一,自此,才逐漸被各個高校重視[1]。作為經濟學科的工具性課程,計量經濟學運用到實踐中,滿足具體經濟職業的實際要求,才是開設計量經濟學的根本目標,教授好學生計量經濟學更是經管類專業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的客觀需要。計量經濟學對于二本經管類專業的學生來說,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可以說一直是比較難的甚至是所學課程中認為最難的一門課。原因有多個方面,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數學、統計學的綜合,對高等數學、矩陣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濟學、統計學都具有比較高的要求,可想而知,這對于經管類文科背景而且又是普通二本的學生是多么巨大的挑戰。那怎么才能讓二本經濟類學生學好計量經濟學呢?本文在多年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分析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并對如何根據實際情況教好計量經濟學進行了探索,希望對相關同仁有一定幫助。

2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主要問題

筆者剛開始教學時也有很多誤區,當時只想盡量的把知識教授給學生,每個過程盡量的給推導證明,但是效果卻很差,進度慢,導致學生把計量經濟學的運用拋諸腦后,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計量經濟學所運用的數學方法上,從而最后學生認為太難而又沒用。隨后根據學生反應,筆者進行反思,根據學生的不同改變教學思路,多年下來,也有較明顯的效果。所以,教學計量經濟學首先要了解學生及所擁有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主要問題如下:

2.1計量經濟學本身比較難

計量經濟學的基礎理論與公式推導,比較繁瑣,而且沒有很好的經濟學、數學、統計學基礎,理論與公式根本無法理解,教授過程也比較難。如果老師在教授過程中只注意理論講解、公式推導,學生只會感覺晦澀難懂,很難跟上,從而缺乏學習的動力,大部分會半途而廢。

2.2學生基礎比較差

計量經濟學對學生的基礎要求比較高,但是二本經管類的學生大部分文科多些,本身數理基礎相對就差些,而且計量經濟學的概念是經濟學、數學、統計學的綜合,這三門都較難,如果任何一門學的不好,以此為基礎的計量經濟學就更難學好了。另一方面,本身經管類好多課程記憶類比較多,二本的學生自覺性也差,好多學生養成了期末靠背,平時只聽不練的習慣,而計量經濟學一般安排在大三第一學期,用此學習習慣學習計量經濟學可想而知效果如何。

2.3學習認識有偏差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工具性課程,不像與英語、會計、金融、保險、海關等方面的證書相關課程那么直接,有些學生認為上課學的東西將來沒什么用,上課去了也不好好聽,甚至看手機,做其他作業、看跟考證書有關的課程;即使有部分學生雖然想好好學,但聽著聽著就感覺難了,跟不上,也就不好好學了。

2.4學習知識太僵化

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二本的好多學生的學習思維僵化,一是一,二是二,不會變化,無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按照老師說的死記硬背,稍微一變,就錯一片。不知是長期學習方法的結果,還是上了大學之后,一些課程學習習慣或認識導致的結果,用這樣的方法去學習計量經濟學,只能學到表面,根本無法靈活運用。

2.5教學課時少

除了基礎差、缺乏興趣,學習課時少也是一個重要原因[2],現在大多高校上課時間改為16周,每周課時,課程學分不斷減少,計量經濟學本身及所學的基礎課程都是比較難,需要時間較長的課時,在只有48課時情況下[3],學習計量經濟學基礎理論都困難、課時很緊張,更何況要理論與運用共同進行呢,最后就可能導致重理論輕實踐的結果。但是即使學生理論學習的好,沒有實踐,理論也很快就忘,到期末學生就感覺什么都沒學會。

3改善計量經濟學教學的思考

隨著計量經濟學的越來越重要,在如何能更好的讓學生認識其重要性,以及相對輕松最好能夠感興趣主動去學習的方法上,無疑值得我們老師不斷探索,筆者經過教學,與學生交流,不斷進行實踐,總結出幾點經驗:

3.1合適的定位

二本學生的基礎相對來說有點低,學習的自覺性相對也較差,如果想讓他們門門課都學好除了個別學生,有很大難度,而且計量經濟學要求的基礎課程較多,而且門門有難度,這樣怎么辦,讓他們繼續把所有理論與過程都掌握,這樣顯然行不通,結果只能是老師辛苦而學生人人如聽天書。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總結出,我們不能像對理科的學生那樣要求他們,也不能按計量專業的學生要求他們,要按照他們的實際情況,結合我們的目標,我們學習計量經濟學,如果所有理論與計算原理都掌握那當然是好,但是我們最終的要求是會運用,對于二本的學生既然達不到那樣的效果,那么我們就更應該注重我們最終的目的,在有限的學習過程中,讓他們掌握計量經濟學思想方法原理,而不重視方法推導[4],會運用計量經濟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達到計量經濟學作為工具性課程的目的。這就要求我們盡量少用數學與統計學的知識,讓學生認識到復雜的計算有軟件幫助,只要懂得原理,這樣計量經濟學減少了難度,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減少畏難情緒。

3.2經典的案例

運用,是我們最終的目標。學生掌握了建立模型的步驟并進行檢驗,但是依然很難運用到實踐中,如何運用?這才是我們教授學生計量經濟學的根本目標。學生的經濟學知識,及相關專業的知識掌握的并不是太靈活,即使掌握較好地,讓他們運用到實際中也很困難,這就需要大量的實際案例結合到理論教學中[5],目前,我國大多數計量經濟學教材偏理論,在時間有限的條件下,這就需要教學老師,課下下功夫,尋找適合、淺顯易懂、容易操作的案例,讓學生參與討論,使他們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盡可能了解這門課的意義,為學生打好計量經濟學的入門功底。

3.3選擇合適的軟件

如上所說,我們對二本學生更重視結果——運用,而不是過程,那么復雜推導、計算不要求他們,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也無法要求,那就需要運用輔助工具——軟件,來幫助所有的過程計算,軟件給出最后結果,只要學生掌握了方法原理從而可以對結果進行分析,就達到了我們教學的目的,學計量經濟學讓他們感覺也更有意義,而不會因為復雜的計算失去了興趣,也不會讓學生認為計算才是計量經濟學的主角。但是又一個問題來了,現在大學課程所給的教學課時越來越少,一門課程的教學時間已經很緊張,再加上一個軟件學習是不是更難?是的,有些軟件確實很難,要編程,那就要單獨學習,但對于本科學生的要求本身不是太高,有一個軟件——eviews,可以解決本科生所有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是傻瓜式的軟件,操作起來也很簡單,一般情況下不需要再編程,在學習計量經濟學的同時就可以附帶學習。

3.4合適的實驗

雖然理論教學課堂上理論加上案例,讓學生基本理解計量經濟學的運用,但是距離真正獨立運用還有一定差距,更何況同時還要學會軟件運用,所以必須安排合適的實驗。每章代表一個大的知識點,里面會有許多小的知識點,怎么才能更好的鞏固這些,除了適當的課外練習,更需要合適的實驗,才能達到讓學生運用的目的。實驗課上,為了學習鞏固課堂知識,同時學會軟件運用,老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完成老師自選數據的實驗報告,課后再讓他們自找數據根據所要求的知識點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點完成實驗報告,這樣會具有明顯的進步,也能發現學生的問題所在,同時也可以鍛煉學生查找數據、獨立思考的能力。

3.5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一學期只有48課時的時間內,包括理論又有實驗,想學完目前我國計量經濟學教材所列的內容,非常困難,那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但在大學中,比較自覺的學生,而且有興趣,才會主動去學,很多都是被動的接受。如何積極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覺計量經濟學的重要性,除了課后實驗、練習外,同時給學生分組讓他們課后完成經典案例尋找,引導優秀學生國外經典教材(比如古扎拉蒂《計量經濟學精要》、伍德里奇《計量經濟學導論》)的同步學習,并用軟件操作訓練,作為平時分的評價標準,起碼讓以后繼續深造的學生,自學完成相關內容,不會感覺困難。

4結論

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打好計量經濟學基礎,因材施教,不能純粹的理論教學,也不要妄想學生能掌握所有的理論,同時又要相關的輔助課程作為基礎,要運用考試、小組討論、上機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手段,運用實際案例講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獨立分析經濟問題及構建模型,培養學生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作者:王倩 單位:淮陰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經濟學類論文:文科類專業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探討

摘要:計量經濟學是高等學校經濟管理類專業重要優秀課程之一,對學生定量化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梳理了文科類專業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諸如教學方法定位單一模糊、對課程重要性認識不足、重理論輕實踐情況突出及課程考核方式有待改進等問題,并從課程定位調整、提高思想認識、重視實踐教學和改進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解決對策,以期為高等學校文科類專業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文科類專業;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

計量經濟學是高等學校經濟與管理類專業八大優秀課程之一,從教育部決定將計量經濟學納入高等學校經濟管理類各專業優秀課程至今,已有近20年的歷史,其重要性也得到了學界的廣泛認可。由于計量經濟學需要較強的數理功底,且要培養學生的理論素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而被普遍認為教學難度大、學習難度大,如何教好、學好該門課程就成為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經濟與管理類專業作為計量經濟學課程學習的一個龐大群體,積極改進并提升其教學效果,對于計量經濟學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梳理了文科類專業的特殊性及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對策,以期為高等學校文科類專業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一、文科類專業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課程重要性認識不足

計量經濟學是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學學科指導委員會認定的經濟學門類各專業的八門優秀課程之一,經濟學所有分支學科如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均需運用計量經濟學進行理論模擬、數據分析和結論驗證,因此,能夠熟練掌握并運用計量經濟學知識進行研究,就成為經濟學學科學生和科研人員所應具備的基本素養,多數高校在本科、碩士和博士階段均將計量經濟學作為必修課程。作為經濟學、數學和統計學的有機結合,計量經濟學學習需要有充足的學時,而不少學校對課程重要性認識不足,總課時僅36~42個,其中還包括4~10個學時上機操作課,個別學校甚至將其作為選修課對待,在實踐中運用較多的面板數據模型、二元選擇模型等往往沒時間講解,學生上機操作也只是對照步驟機械進行,難以對軟件運用做到融會貫通,更無法將計量經濟學的精髓完全領悟。

(二)教學方法定位單一模糊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涉及經濟學、統計學等的綜合性學科,其先導課程包括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統計學、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課程,通常需設在大三上學期或下學期,而不少文科類專業將其放在大二與先導課程同時開設,導致學生對計量經濟學學習感到非常吃力。同時,多數學校在培養計劃制定中,并沒有明確其學習目的是培養應用型還是科研應用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其招生對象同樣是文理兼收,以河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2015級學生為例,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共有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學、工商管理和物流管理5個專業368人,其文科生比例接近70%,會計專業更高達83.33%,學生數理基礎差異較大,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顯然不能滿足學生的個體需求。

(三)重理論輕實踐情況突出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應用型學科,教學環節通常有理論和實踐環節共同組成,實踐課通常安排在理論課時之后,是對理論課程的運用和檢驗。不少文科類專業過多強調理論教學的重要性,安排大量學時給學生講解模型的原理和推導過程,試圖讓學生了解其來龍去脈,而將實踐環節交由學生自主完成,導致學生學了不少諸如參數估計、顯著性檢驗、擬合度檢驗的知識,卻苦于不知道模型如何運用,如何對運行結果進行合理解釋,學生體會不到計量經濟學的應用價值,缺乏學習興趣,呈現昏昏欲睡狀態。即使老師認識到實踐課的重要性,但受課時所限,僅能將一小部分理論知識讓學生自己對照步驟練習。以我校管理學院為例,根據教學計劃要求,實踐課僅安排8個學時,完全無法將一元回歸、多元回歸、異方差、自相關等計量經濟學基礎知識學會操作并解釋結果,學生只會對照上課所講步驟機械操作,更不具備運用所學知識建立計量經濟模型,解釋某一經濟社會現象的能力。

(四)課程考核方式有待改進

考試是督促學生自覺學習、檢查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方式,是學生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計量經濟學課程考試方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平時成績加期末考試,平時成績考核依據包括出勤率、課后作業、回答問題、期中考試等,通常占比為30%到50%,期末考試為閉卷考試或上機操作,通常占比為50%到70%。這種考核方式的優點為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使平時認真學習但期末考試發揮失常的學生有機會通過考試,其弊端在于,閉卷考試多注重學生理論基礎的考察,上機操作多為開卷形式,學生按步驟操作即可得出結果,導致學生依靠考前突擊準備即可輕松過關,達不到能力培養的目的;另一種是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自命題目撰寫一篇學術論文,該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培養,但普遍存在論文選題不合理、范圍失當、研究內容不明確、研究方法選擇錯誤等問題,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通過萬方、知網甚至百度文庫等原文下載后復制粘貼交差,達不到提高素質的目的。

二、文科類專業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措施

(一)提高思想認識,激發學生興趣

運用定量分析方法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要充分認識到計量經濟學對文科類學生培養的重要意義。首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運用計量經濟學分析解決問題,往往需要經過前期數據調研搜集、數據處理、模型構建、結果分析等步驟,對于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以計量經濟學相關理論和方法為基礎,對某一經濟社會現象進行觀察、分析并解決該問題,對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在課程第一次課不急于將理論知識強塞給學生,可通過引入一些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案例,如男性和女性對于網絡購物的看法、影響用人單位選擇畢業生的因素有哪些等,問題的解決方法要盡可能囊括計量經濟學中的大多數知識點,如多元回歸、虛擬變量、異方差、共線性等,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學習計量經濟學、計量經濟學能夠解決哪些實際問題,使學生主觀上認識到計量經濟學學習的重要性,進而激發其學習主動性。

(二)調整課程定位,合理安排學時

借鑒國外名校的培養模式,調整課堂定位,根據學生不同的數理基礎和教學目標,將計量經濟學課程分為I和II,其中I定位于思想創新,即淡化數理推導,突出軟件應用。重點放在學生經濟理論的培養,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原理和方法,能夠以經濟理論為基礎,運用計量經濟學工具對經濟變量進行系統分析,對各模型適合解決的問題、注意事項等具有明確的了解,課程總學時以72個為宜,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各一半;II定位于理論創新,即不僅僅局限于應用,更重視計量經濟學理論的推導和證明。引導學生創新計量經濟學理論,適合未來有志于考研或在某一領域從事科研的學生,課程總學時同樣設定在72個,其中理論課時40個,實踐課時32個。同時,調整教學計劃,將計量經濟學作為重要必修課程放在概率論等先導課程修完的第三學期下半學期或第四學期上半學期,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課程,對于畢業論文設計同樣有益。

(三)重視實踐教學,強化案例教育

實踐教學和案例教育可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常需要和理論教學統籌規劃。每一個理論教學完成之后,都應引入一個特色案例,通過對模型建立過程和結果的分析,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培養其應用能力,做到通過案例教學鞏固基礎理論。案例可通過學校自建案例庫或兄弟院校共享案例庫選取,也可從《經濟學季刊》、《管理世界》、《農業技術經濟》等國內高水平期刊選取。在軟件選取上,目前常用的計量經濟學軟件有SAS、Stata、SPSS、Eviews等,其中,SAS、Stata需要較高的編程能力,SPSS多用于聚類分析、因子分析等,不適合本科階段使用,Eviews操作相對簡單,可視化效果較好,對時間序列數據分析能力較強,本科階段可重點講解該軟件,包括Eviews的基本功能和基本操作等,讓學生掌握功能性命令。通過實驗課時,安排學生對理論課講授內容動手操作,達到培養學生應用軟件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的目的。

(四)完善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養

改變目前“平時成績加期末考試或上機操作”或單一“撰寫課程論文”的考核方式,改為以課程論文設計為主,上機操作和平時成績為輔的考試方式,可將三者考試結果按照60%、20%和20%的比例計入期末總成績。課程論文設計具體方法為,由學生自由組合,分為若干個工作小組,每組5~8人,任課老師結合當前經濟社會中的熱點問題,設置若干個研究主題并加以解釋說明,各小組根據研究興趣自主選題,小組內部人員明確分工,資料收集人員負責對國內外文獻進行梳理,了解相關研究的最新進展,對研究所需數據進行收集;數據處理人員負責對數據進行前期處理、分析和檢驗,對研究結果進行解釋;文章撰寫人員負責文章總體框架把握以及文章的撰寫,最后每個小組上交一份研究論文,并制作出PPT對本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結論、研究中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案等進行匯報,任課老師對工作全程進行指導,解決學生遇到的難題。通過構建課堂教學、上機操作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多元化、立體式考核模式,引導學生從現實經濟生活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其團隊協作能力,使每位學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潛力。

三、研究結論

總之,學校和任課教師需充分認識計量經濟學對于文科類學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意義,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摒棄單一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將應用能力培養、創新能力培養和實踐能力培養作為檢驗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調整課程定位,合理安排課時,重視實踐教學,強化案例教育,完善考核方式,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馬文博 單位:河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阳县| 微山县| 长寿区| 二连浩特市| 普宁市| 定兴县| 铜梁县| 裕民县| 泰来县| 政和县| 临澧县| 香格里拉县| 瓦房店市| 石狮市| 新乡县| 清新县| 巴青县| 宜州市| 蓬溪县| 吉隆县| 瓮安县| 洱源县| 札达县| 长沙县| 潍坊市| 建宁县| 岳西县| 衢州市| 故城县| 凤山市| 六盘水市| 黄冈市| 惠安县| 嘉峪关市| 榆林市| 洪湖市| 定陶县| 兴和县| 合水县| 沈丘县| 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