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公文范文 中醫藥畢業論文

中醫藥畢業論文

發布時間:2022-04-23 03:40: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中醫藥畢業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醫藥畢業論文:中醫藥畢業研究生就業情況分析

【摘要】總結近三年廣西中醫藥專業畢業研究生的就業情況,并對研究生所學專業的就業情況及就業單位地域分布進行分析,提出要認清形勢,加強對研究生政策引導,幫助中醫藥研究生科學認識和正確對待就業,把握政策和區域優勢給中醫藥帶來的機遇,拓寬就業渠道,提高服務水平。高校要根據現代經濟建設的需要,優化課程設置,提高培養質量,培養基礎扎實、具有全面知識和實際動手技能的高級復合人才。

【關鍵詞】中醫藥;畢業研究生;就業分析

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畢業研究生人數逐年增加,畢業研究生的就業形勢日趨緊張。而當今在西醫占主導地位的醫療體制中,作為中醫藥院校的畢業研究生,則面臨更大的挑戰。與以往的就業情況相比,廣西中醫學院碩士生的就業日趨緊張,為了把握當前及今后的就業態勢,有針對性地做好畢業研究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現就我院近三年的碩士生就業情況進行總結,分析存在問題,尋找有效對策。

一、近三年畢業研究生基本情況

我院2007屆、2008屆及2009屆三年碩士畢業生共696人;畢業生專業分布為中醫基礎理論29人、中醫臨床基礎33人、中醫醫史文獻7人、中醫內科學122人、中醫骨傷科學75人、中醫婦科學20人、中醫兒科學21人、中醫五官科學12人、針灸推拿學45人、中西醫結合基礎14人、中西醫結合臨床171人、藥物分析學28人、藥理學27人及中藥學92人。基本情況見表1。

二、近三年研究生就業情況

(一)就業率

就業率統計時間為每年8月31日。近三年我院碩士生就業情況總體較好,就業率均在90%以上,三年就業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O5),見表2。

(二)專業分布

為便于了解研究生就讀專業的就業情況,分別按基礎、臨床和藥學統計就業率,其中基礎學科專業有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臨床基礎、中醫醫史文獻及中西醫結合基礎;臨床學科專業有中醫內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五官科學、針灸推拿學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藥學專業有藥物分析學、藥理學及中藥學。我院三年來研究生就讀專業的就業情況見表3。

(三)就業單位地域分布三年來我院研究生90%以上在市級以上區域就業,在直轄市、省會城市就業者達50%以上。三年研究生就業地域分布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O5),見表4。

三、就業現狀分析

(一)就業趨勢分析

從2000年實施研究生擴招政策以來,我院碩士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2000年我院研究生招生規模為30人,到2009年招生331人,十年間規模擴大了11倍。近三年來我院畢業研究生人數每年增幅分別為61.40%、23.34%及25.55%,迅猛增幅的中醫藥人力資源,使得碩士生就業難度逐年加大,與以往一次就業率100%相比,近三年的就業率相對降低,但近三年的就業率仍在90%以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三年的就業率持平,差別無顯著意義(P0.05)

(二)專業就業分析

專業是影響研究生就業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專業的課程設置、研究范圍、培養的側重點不同,社會對畢業研究生就讀專業的需求有不同的傾向,臨床學科專業的人才依然走俏,而社會對基礎學科專業的需求相對少,造成基礎學科專業研究生就業難的態勢。我院近幾年基礎學科專業研究生的就業率雖然與臨床學科專業的就業率無差異,但從實際的就業狀況看,到高等醫學院校和醫學科研機構等部門從事基礎醫學各學科的教學、科學研究及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醫學實驗研究工作的畢竟是少數,多數還是考博繼續深造為多,且他們報考博士的專業是以臨床學科為主。社會對藥學人才的需求穩中有升,特別是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們對保健品的需求在增大,企業對藥學人才比較青睞,而從事藥品開發、研究的職業,對專業能力的要求高,相應地對學歷等各個方面的要求也高,因此,藥學專業的畢業研究生在就業競爭中占有一定的優勢。位于西部地區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擁有豐富的中草藥資源和海洋藥物資源,面向東南亞有利的地理環境和政府政策的扶持,使廣西中藥產業保持著強勁的勢頭,因此,我院藥學專業研究生的就業具有較好的前景。

(三)就業地域分析

由于直轄市、省會城市在現代化程度、經濟發展、生活條件及就業環境等方面較為完善,而在人才競爭中,研究生依然具有一定的優勢,因此,畢業研究生的就業在地域選擇上,首選直轄市、省會城市。表4顯示,近幾年來我院畢業研究生半數以上在直轄市、省會城市就業,而縣級及以下單位極少人問津,說明研究生的就業考慮比較現實。在目前的社會經濟背景下,研究生讀研的目的是多元化的,有的是為了做學問,而相當多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改變生活境遇,因此畢業研究生就業地域首選多為經濟發達的地區,如直轄市、省會城市及東部沿海發達城市,待遇偏低和業務發展前途受限是影響醫學研究生不愿意選擇基層單位的主要原因。

四、思考與對策

(一)認清形勢,加強政策引導

2010年將有630萬大學畢業生,加上往屆沒有實現就業的學生,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數量將大大增加,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尤其在當今的醫療體制中,西醫占著主導地位,中醫藥院校的畢業生的就業更顯得嚴峻。然而,隨著人們的環境意識、保健意識不斷增強,中醫藥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加之國家非常重視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并給與了政策的扶持,多種現代衛生服務形式給中醫藥院校畢業研究生的就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認清目前的形勢,利于對中醫藥專業畢業研究生進行政策引導,幫助研究生科學認識和正確對待就業,把握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國東盟區域經濟合作、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等給中醫藥帶來的機遇,引導研究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擇業觀。

(二)優化課程設置,提高培養質量

隨著現代經濟建設的需要,對研究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高校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設置,增加應用性、操作性、技能性的課程,使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符合實際需要,讓研究生參與導師的科研、醫療、教學等工作,使研究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掌握技能,培養基礎扎實、具有全面知識和實際動手技能的高級復合人才。

(三)拓寬就業渠道,提高服務水平

畢業研究生就業難不僅僅是研究生擇業觀念與價值取向的問題,更多的是人才的需求與供給結構的失衡與錯位,同時還有經濟發展模式、產業結構等方面的因素。作為研究生管理部門除了加強對畢業研究生思想教育和就業指導外,還必須通過各種方式積極擴寬就業市場,收集就業信息,如加大宣傳力度,不斷優化服務內容,吸引更多的用人單位前來招聘;發揮網絡資源優勢,具有專業性、針對性和可信度高的就業信息,為研究生提供豐富的就業信息平臺;充分發揮導師作用,利用導師自身在本行業中的各種優勢,向一些用人單位推薦研究生;發揮校友資源優勢,獲取就業需求信息,推薦研究生就業。此外,必須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隊伍的建設,建立一支具有強烈事業心和責任感、有較高理論水平和專業知識、有良好服務態度的就業工作隊伍,做好畢業研究生和用人單位的橋梁,努力使畢業研究生順利走上滿意的工作崗位。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2005B52)、廣西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專項重要課題研究(200710600R0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楊美春,廣西中醫學院研究生處副書記,副教授,醫學博士。

姜建萍,廣西中醫學院研究生處書記,教授,醫學博士。

梁金葵,廣西中醫學院研究生處學籍管理科科長。

柳俊輝,廣西中醫學院研究生處招生就業辦助教,醫學碩士。

中醫藥畢業論文:論中醫藥畢業生職業素質

[摘 要]目的:通過調研,了解用人單位對中醫藥畢業生職業素質的要求和中醫藥畢業生職業素質現狀,為學校相關部門人才培養及在校學生職業規劃提供參考。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表,根據本校2007—2011屆畢業生的流向確定用人單位作為調查對象,運用構成比,卡方檢驗等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用人單位在挑選畢業生時最重視的因素為所學專業、思想品德和學習成績;我校畢業生在專業素質方面較為突出,在協作創新方面仍需進一步加強。結論:醫學工作者應當具備較強的專業素質和較高的思想素質,同時應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人才市場需求。

[關鍵詞]用人單位 滿意度 畢業生 職業素質

近年來,由于大學生數量的增加以及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失衡,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開始凸顯,在此背景下,中醫藥人才的就業形勢也不容樂觀。用人單位作為畢業生的使用方,他們對大學畢業生的滿意度及其評價,是大學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反饋,培育出適合用人單位發展的人才是解決就業難問題的關鍵。用人單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他們在挑選畢業生的時候看重哪些條件?他們如何評價我校畢業生的職業素質?為了弄清楚這些問題,研究者對我校近五年畢業生的就業單位進行了調查。

一、資料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選取北京中醫藥大學2007-2011屆本碩(博)畢業生,根據畢業生的流向確定用人單位數據源,選取數據源中在校內舉行宣講會、招聘會中用人單位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121份,回收問卷115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08份,有效率為93.91%。參與調查的單位以企業為主,占樣本總數63.89%;事業單位占樣本總數28.70%;其他為科研機構等單位。

(二)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法,調查前自行設計《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生用人單位滿意調查問卷》,內容涉及用人單位基本信息、挑選畢業生重視因素、對我校畢業生各類素質評價狀況等部分。利用校內宣講會、招聘會對用人單位發放問卷,問卷主要由用人單位人事部門工作人員或熟悉我校畢業生工作情況的工作人員填寫。經過統計分析,了解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各方面的滿意度。

二、結果與分析

(一)用人單位在挑選畢業生時重視的因素

調查發現,用人單位更注重學生所學專業、思想品德和學習成績等方面,分別占總樣本數的71.03%、63.55%、45.79%。由于中醫藥行業較強的專業性,所學專業成為用人單位篩選簡歷的第一道門檻;盡管思想品德這一素質無法在較短時間內加以判斷,因其對組織的影響之大,也是用人單位重點考慮因素;學習成績一方面可反映出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其智商水平和學習能力的體現。另外,溝通能力、動手能力、學歷等,受到用人單位的重視。

(二)用人單位對我校人才培養的總體評價

被調查單位對我校人才培養總體評價較高。其中24.27%用人單位表示很滿意,63.11%用人單位表示滿意,他們對我校人才培養模式持肯定態度;同時,部分用人單位認為仍存在提升空間,需進一步加強。

(三)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職業素質評價

調查結果顯示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各類職業素質均較為滿意,用人單位評價為“很滿意”和“滿意”的占60%以上。在各種職業素質中,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職業優秀素質評價最高,作為用人單位在挑選畢業生時最重視的因素之一,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大學生職業綜合素質的主干和優秀,大學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應重點培養這些素質以提高畢業生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

此外,我校畢業生在學習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方面也有著較強的優勢,贏得用人單位好評。然而,對于職業基礎素質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用人單位的滿意度相對較低。在經濟全球化的市場社會中,人們負壓前行,一心想要成功,反而忽視了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而這些素質是職業生存所必須具備的基礎素質。

(四)我校畢業生的優勢與不足

與其他高校畢業生相比,用人單位認為我校畢業生在專業素質、綜合素質和社會交往與適應素質方面比較突出,這是大部分用人單位熱衷于來我校招聘的原因所在;然而,在職業生涯規劃與設計、靈活應變能力和外語應用能力方面,仍需進一步加強。

三、討論

如今,人才市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用人單位難尋人才,大學畢業生難尋合適工作。本調研旨在研究通過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滿意度評價進一步研究畢業生職業素質,分析總結出需要加強的方面,給予一定意見。

(一)加強專業理論知識,提高實踐動手能力

高校擴招使得就業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就業競爭日趨激勵,此就業環境下,較強的專業技能是畢業生成功就業的法寶,也是工作中高質量高效率的保證。用人單位反映部分畢業生雖基礎知識扎實卻無法很好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缺乏活學活用的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應采用正確的培養方式,而非填鴨式教學;學生應認真夯實專業理論知識,培養實踐動手能力。

(二)重視綜合素質的培養

學校除了給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外,還應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如思想品德、創新能力、社交能力等影響學生就業質量的因素。大學生首先應端正思想態度,利用學校社團活動、暑期實踐等學習機會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質。當今社會,科技的進步推動著各個領域的發展,社會復雜化程度越來越高,由此對工作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畢業生只有具備各種優秀素質才能滿足工作的需要。

(三)制定可行的職業規劃,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在市場經濟中,“預則立,不預則廢”,職業生涯規劃顯得十分重要。教育工作者應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認真分析個人性格特征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專業特長和知識結構,將現實環境和長遠規劃相結合,給自己的職業生涯一個清晰的定位。部分畢業生在選擇就業時好高騖遠,不考慮自身實際情況而定下較高的目標以致無法解決就業問題;工作后心態浮躁,缺乏實干精神,過分重視物質回報而妨礙了自己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

(四)豐富實習實踐經驗

實習實踐是對理論知識進一步學習和檢驗,通過實習實踐,能加強專業學習,培養實際動手能力,同時還能使學生提前走向社會了解社會并適應社會,為將來邁向工作崗位做充分準備。學校就業指導工作者應拓寬渠道,盡可能為更多在校生提供專業對口的實踐實習機會;在校生應利用好機會,施展所學做好本職工作給實習單位留下好的印象。

(五)提高外語應用能力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掌握外語的優勢越發明顯。中醫藥作為我國傳統文化遺產,正在走向世界,其過程離不開外語應用;工作中,尤其是外企工作者,更需要掌握熟練的外語。如今,部分企業招聘時甚至有對持優秀托業成績的應聘者免試的優待,可見良好的外語應用能力也是求職的籌碼。

解決人才供需矛盾,關鍵在于學校的培養方法和學生的自身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作為人才市場的主體,在校學生只有不斷加強自身素質,提高綜合實踐能力,培養符合時展的技能,才能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獲得競爭優勢。

中醫藥畢業論文:地方性中醫藥院校畢業生跨區域就業意向調查分析

摘 要:本文希望通過對地方性中醫藥院校畢業生跨區域就業意向進行調查分析,及時掌握目前地方性中醫藥院校畢業生跨區域就業意向的影響因素和存在的問題,解決地方性中醫藥院校畢業生區域性就業結構矛盾,提升地方性中醫藥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

關鍵詞:地方性中醫藥院校 畢業生 跨區域 就業意向

大學生就業問題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優秀問題,一直備受社會關注?!半S著我國區域經濟的不平衡發展,高校畢業生雙向選擇就業制度的推行和大學生文化、就業等價值觀念的變化,大學生就業流向具有明顯的區域差異性?!倍厴I生就業流向的區域差異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產物。結合相關的文獻資料和筆者從事就業指導工作所掌握的數據,不難發現,中醫藥院校的畢業生區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一方面是經濟發達、生源較多的地區在編人員需求少,門檻高,但求職者人滿為患,畢業生很難找到適合的崗位;另一方面,一些經濟欠發達、生源較少的地區,尤其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對醫護人員需求量大,卻很少有畢業生愿意選擇去這些地方就業。因此,本文希望通過對地方性中醫藥院校畢業生跨區域就業意向進行調查分析,及時掌握目前地方性中醫藥院校畢業生跨區域就業意向的影響因素和存在問題,結合各區域對中醫藥畢業生的需求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引導對策,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努力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同時還可以給地方性中醫藥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專業設置提供參考,提升地方性中醫藥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實力,為畢業生拓寬就業渠道,進而提升就業質量。

“跨區域就業”是指勞動者到其戶籍所在地以外的區域去從事一定的社會勞動并取得勞動報酬或經濟收入的活動。跨區越的分析單位可以是國家、省份、地區、縣區或者是鄉鎮等,本文以縣區為最小的分析單位,所指的跨區域就業是指畢業生到生源地所在市、縣以外的其他區域就業的情況。

1 調查對象與研究方法

本文以云南中醫學院2015屆畢業生作為調查對象,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發放問卷。共計發放46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451份,有效率為98%。調查對象覆蓋中醫學、中西醫臨床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藥學、護理學、市場營銷等14個專業。其中,男生128人,女生323人;云南省農村生源318人、城鎮生源79人,外省農村生源26人、城鎮生源28人;黨員107人,非黨員344人;獨生子女95人,非獨生子女356人;學習成績排班級前50%有404人,50%以后的有47人;經常參加社團活動的有120人,偶爾參加的有297人,從不參加的有34人。

2 調查結果分析

王文波、宋琦等人在《大學生區域性流動研究述評》中認為:“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區域性流動產生關鍵影響”,“個人因素是影響大學生區域性流動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本文以個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做參考,其中個人因素主要以性別、政治面貌、是否是獨生子女、學習成績和參加學校社團活動的情況作為參考,家庭因素主要以家庭人均年收入、父親的受教育程度、父親的職業、家庭所在地和家庭的社會關系為參考。

2.1 個人因素對畢業生跨區域就業的影響

從畢業生的個人因素對畢業生跨區域就業的影響進行分析,我們發現地方性中醫藥院校的畢業生在選擇就業區域時目標很明確,同時,不同的個人因素對就業區域的選擇呈現出不同的影響特征。生源地市區或縣區是畢業生首選的就業區域,50%左右的畢業生都愿意選擇在生源地市區或縣區就業,其中40%以上的獨生子女和經常參加學校社團活動的學生更傾向于在生源地市區就業,這與畢業生對就業區域生活環境以及對周邊人際關系的熟悉程度考慮有關。從跨區域就業的區域選擇看,所占比例較高的是學校所在地昆明,其中35%以上的獨生子女和學習成績在班級前5%的畢業生自我認同度更高,選擇在學校所在地就業,而出于對自身在求職中競爭能力的考慮,僅有11.11%的學習成績在班級50%的畢業生選擇在學校所在地就業;其次是離家較近的縣城,其中17.19%的男生和32.14%的學習成績在班級50%以后的同學出于能順利就業的考慮,愿意選擇在離家較近的縣城就業,其他個人因素的影響所占比例在10%左右。而愿意選擇到外省中小城市就業的畢業生比例不到10%,愿意到外省大城市就業的比例不到5%,其中獨生子女無人選擇跨省就業,男生、學習成績在班級50%以后以及從不參加學校社團活動的畢業生無人選擇到外省大城市就業。

2.2 不同家庭(家人)對畢業生跨區域就業的態度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發現,來自不同家庭、家人對畢業生選擇跨區域就業的態度也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傮w來說,大部分家庭對于畢業生跨區域就業持“一般支持”的態度。從家庭經濟情況來看,40%以上的家人對于畢業生選擇跨區域就業持“一般支持”態度,其中出于家庭對求職成本和回報的考慮,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中等收入的家庭更加支持畢業生離開家鄉到外地就業。從父親的受教育程度來看,對于畢業生選擇到外地就業時,53.62%的父親受教育程度為大專及以上的家庭表示“尊重畢業生個人的就業意愿”。從父親的職業因素來看,35%左右的來自父親在企事業單位的公職人員和公務員家庭的畢業生,較其他情況而言,家人更加尊重畢業生的個人意愿,同時,29.27%的來自父親是自主創業的家庭非常支持畢業生選擇跨區域就業。從生源地來看,較省內的畢業生而言,省外生源的畢業生其家人更加支持畢業生到新的環境去就業,占30%以上,而省內的家庭所占比例不到省外家庭的一半。從家庭社會關系來看,家庭社會關系較為廣泛的家人可以利用家人在當地的社會關系網為畢業生求職提供幫助,因此25%以上的“社會關系較為廣泛”的家庭不支持畢業生外出求職,25%以上的家庭社會關系一般和較少的家庭表示尊重畢業生個人的意愿。

2.3 阻礙畢業生跨區域就業的因素

阻礙您到生源地以外的其他城市就業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36.14%的畢業生在選擇是否跨區域就業的主要阻礙因素是對家人的牽掛,可見,親情仍然是90后畢業生較大的牽絆,“父母在,不遠游”這一傳統的思想觀念對90后畢業生的影響依然很大。其次,因為來自家庭收入較低的畢業生所占比例較大,所以考慮到就業的交通成本和住宿費用等經濟問題,17.07%的畢業生認為其跨區域就業的主要阻礙因素是就業成本高。同時,16.85%的畢業生認為對其他區域生活環境的不熟悉是他們選擇跨區域就業最主要的阻礙因素。而沒有熟人、單位是否有編制和工資待遇這幾項因素的比例均在10%以內。只有7.76%的畢業生表示到生源地以外的其他城市就業毫無阻礙。

3 對策及建議

解決區域性就業結構矛盾,實現地方性中醫藥院校的畢業生跨區域就業是一項全面而系統的工程,存在諸多困難和阻力,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共同努力。

第一,政府方面。首先,針對這種區域性就業結構矛盾,政府在繼續推進完善目前的大學生基層就業項目的同時,還應該考慮經濟欠發達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需求,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醫療衛生事業打造政策“洼地”,構筑人才“高地”。改善經濟欠發達地區醫療衛生機構的工作環境,提升基層醫護人員的待遇,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培訓、進修機會,在職稱評定和職務晉升方面,可以優先考慮常年在基層工作的醫護人員。保證經濟欠發達地區醫療衛生機構不僅引得進人才,還要留得住人才。其次,在人才輸出方面,為了鼓勵更多的畢業生“走出去”就業,應繼續加大對貧困生的求職補助,為貧困畢業生解決因為就業成本造成的跨區域就業障礙。政府應加大與其他省份區域的人才輸出戰略的構建,幫助畢業生搭建“走出去”的平臺,為畢業生拓寬外出就業渠道。

第二,學校方面。首先,結合自己的地方特色,加強具有地方特色的中醫藥專業建設,構建一張屬于自己的地方性中醫藥院校的名片。其次,在進行招生時,學校應針對地方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人才的需求,適當增加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招生名額。同時,還應該多了解省內各區域以及省外各地對中醫藥畢業生的需求情況和行業準入情況。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提高辦學質量,加強對學生專業知識的考核,提升人才質量。再次,為了更好地輸出人才,學校可以多為學生提供一些出省實習的機會,讓學生深入到外面的醫院崗位去了解和熟悉外省醫院的需求,提前適應當地的環境。

第三,老師方面。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輔導員和班主任應該及時向學生就業信息,做好就業形勢與政策的宣傳,讓畢業生能結合自己的求職競爭能力來理性定位自己的求職目標。專業課教師更應該結合專業特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第四,畢業生本人方面。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在校期間學好專業知識,將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及早奠定自己的求職資本。同時轉變就業觀念,根據當前的就業形勢和自身的競爭力,理性地定位自己的求職目標。

中醫藥畢業論文:中醫藥院校藥學類畢業生基層就業現狀的調查分析及培育策略

【摘 要】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699萬人,比上年增加19萬人,就業壓力增大。藥學專業畢業生主要到醫院藥劑科、制藥廠、醫藥研究所從事各類藥物開發、研究、生產質量保證和合理用藥等方面的工作,也有很多畢業生從事藥品銷售。總體來看,藥學類畢業生供小于求,各醫藥公司、制藥廠是吸收這類畢業生的大戶,制藥業對人才的需求是穩中有升。

【關鍵詞】藥學;中醫類;基層就業觀

《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中辦發[2005]18號提出,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一方面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另一方面廣大基層特別是西部地區、艱苦邊遠地區和艱苦行業以及廣大農村還存在人才匱乏的狀況。要求切實做好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工作,努力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長效機制。近年來,中醫藥高等教育出現了跨越式的發展,中醫藥院校藥學類本科畢業生人數急劇增加,本科生想進公立大中型醫院、研發機構越來越困難。隨著國家新醫改政策的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得到大力發展,面向基層就業已成為時代和市場的要求。[1]

1 我國中醫藥院校藥學類畢業生基層就業現狀

1.1 中醫藥院校藥學類畢業生就業現狀

因無法獲得我國中醫藥院校藥學類畢業生的總體就業狀況及數據,通過與其他中醫藥院校的藥學院溝通,了解到其他高校藥學院的畢業生存在著相似的情況,本文主要以福建中醫藥大學藥學院近三年的就業狀況為依據進行分析。

我院畢業生在不設區的市(縣)以下基層就業的比例占1/3左右,2/3左右的同學在地級以上城市就業。在基層崗位就業的畢業生人數不足1/3。

1.2 畢業生基層就業的認知

2014年4月共向藥學院本科畢業生發放調查問卷286份,回收254份,有效問卷254份,回收有效問卷率88.81%,覆蓋學院本科畢業生65.80%。問卷采取問答的形式進行,經過匯總整理后發現,影響畢業生就業去向的因素主要包括:職業發展前景、城市、薪資待遇。

影響畢業生基層就業觀的因素主要包括:51.20%的學生認為邊遠地區薪資水平較低、32.11%的學生認為職業發展前景不清晰、17.44%的學生認為戶籍制度下后代的教育問題、14.56%的學生認為生活配套設施不夠完善、9.01%的學生認為專業知識無法得到應用。

2 畢業生基層就業的困境及原因

2.1 畢業生基層就業的困境

我國中醫藥院校培養的藥學類畢業生以中藥方向為主,目前我國醫療衛生單位的發展進程中,中醫藥的發展速度要明顯落后于西醫藥,大中城市的醫療機構提供的中藥方向的就業崗位明顯偏少。隨著中醫藥院校的不斷發展,培養的畢業生數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我國制藥企業對中醫院校的藥學類人才需求量巨大,但是企業基本分布在城市郊區或者縣級以下的地區,提供的就業崗位也屬于艱苦崗位,對畢業生的吸引力不足。根據2013年在福建醫科大學和福建中醫藥大學舉辦的全省醫療衛生單位大型招聘會收集的信息顯示,福建省的中醫藥院校藥學類的供需比關系中,基層單位、基層崗位基本處于供不應求,大中城市醫療衛生單位處于供大于求狀態。

表1 福建省2014屆中醫藥院校畢業生供需表

2.2 原因分析

我國中醫藥院校的藥學類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雖然比較樂觀,但是專業對口率較低,基層就業率偏低,專業對口率反映社會對人才的利用效率?;鶎訂挝缓突鶎訊徫粚I對口卻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吸引畢業生。其中可以從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兩方面來探尋原因。

2.2.1 畢業生基層就業觀念較差

對基層就業的定位不夠準確。大學生由于受到從眾心理和社會輿論的影響,在就業取向上常表現為“非大城市不去”和“非公務員不為”,需要大批畢業生去服務、去建設的偏遠山區和農村地帶幾乎元人問津,每年的事業單位和公務員考試則變成了千萬就業大軍拼搶廝殺的必經之路。但是,另一部分選擇到基層就業的大學生中也不乏抱有“退而求其次”心態的人,他們或把基層就業當作一種鍍金手段,以此獲得公務員考試加分或其他有利就業政策的機會;或把基層就業作為權宜之計,認定基層就業只是自己最終就業的中轉站,認為在基層待不久,服務期滿就會離開。[2]

對基層崗位工作性質和內容不了解。很多同學對醫療單位、制藥企業等基層工作崗位缺乏深入了解,“制藥企業從事的工作只需要初中文化就可以了”。一位在藥廠實習的同學反映。據藥廠反映,企業需要大學生在入職以后在多個工作崗位進行輪轉,熟悉基層崗位的性質和內容后,才可以從事相關技術性較高的崗位或者管理崗位。畢業生和制藥企業的這點分歧是比較明顯的,畢業生剛踏入社會,生活壓力較大,急需向社會證明自己的價值,有急功近利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

2.2.2 用人單位缺乏人才培養戰略規劃

制藥企業缺乏長期的人才培養戰略規劃,儀器設備普遍價格昂貴,擔心畢業生在技術崗位上進行操作損壞儀器設備,沒有將人才培養放在戰略高度。畢業生到醫藥企業后,兩三年內都需要在技術含量較低的崗位上工作,畢業生感覺不到自己和知識的價值,所以兩年內的跳槽率偏高。通過信息傳遞,下一批次的應屆畢業生到企業相關崗位工作的積極性出現下降。

3 培育畢業生基層就業觀念的對策和建議

制藥行業屬于高新技術產業,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目前我國中醫藥院校藥學類人才培養方案偏向于基礎知識等理論方向,本科生的實驗技能、實用性操作技術等方面較為缺乏。隨著高校的擴招,學生人數不斷增長,實驗經費沒有相應提高,相關的實驗室、實驗器材無法跟上,課時也無法充足保證。在目前的現實狀況下,只有積極培育畢業生的基層就業觀念,通過鼓勵、引導和支持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激發學生的基層就業積極性,到企事業單位基層崗位學習相關的專業技術,為我國的制藥行業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3.1 加大宣傳力度,轉變就業觀念

國家和高校對基層就業的宣傳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這一方面表現在,在中部及其他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很多畢業生和家長仍抱持著非城市不去,鐵飯碗,一次就業定終身、到行政事業單位就業等陳舊擇業觀,缺乏扎根基層和參與競爭、進行創業的意識和激情。這就造成經濟發達地區和重要城市人才密度過大,就業困難,而基層人才匱乏的局面。另一方面表現在,畢業生和家長對到西部欠發達地區和基層就業發展缺乏正確認識,對國家相關基層就業的政策不了解。[3]通過宣傳教育,培育畢業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風險意識,培養大學生敢于承擔風險、勇于拼搏、吃苦耐勞的新風尚。在畢業季可以在學校的公共宣傳欄、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中大力進行基層就業宣傳。通過樹典型、學模范等活動推動宣傳力度,轉變畢業生的就業觀念,樹立良好的基層就業觀。

3.2 推動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我國的中醫藥院?;旧蠈儆诒究圃盒#蟛糠謱儆诮虒W研究型大學,培養的人才需要具有研發能力,研發能力是以專業知識為基礎的,所以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不能犧牲主干課程??梢栽诒WC專業課程和基礎課程的前提下適當增加教學實踐課,推動學生走出去,安排一定的課時到制藥企業、醫療衛生單位進行教學實踐。實驗操作技能課適當增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3.3 完善就業指導課程,幫助學生科學規劃職業生涯

目前我國高校主要以《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兩門課程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多數高校是輔導員進行授課,缺乏專職的教師。輔導員本身的工作任務繁重,而且多數沒有受過專業的培訓,沒有相關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的知識,導致授課缺乏針對性,偏重于理論方面的引導,授課效果不是很明顯。部分高校已經開始引入相關專業的校外專家和企業中高層管理層來校進行授課,校外的專家和技術人員長期工作在生產一線,實踐經驗豐富,能夠吸引學生的聽課熱情,效果良好。但是因為校外專家和技術人員的授課無法融入教學體制內,存在無法形成長效機制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并進行教學體制改革。

總體而言,我國中醫藥院校的藥學類畢業生基層就業的積極性還不是很高,而且在基層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技術能力也存在欠缺,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政府、高校、企業和學生幾方面共同努力來解決。

中醫藥畢業論文:中醫藥院校構建本科畢業實習質量監控和信息反饋體系的探討

摘 要 畢業實習是中醫藥院校教學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轉入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階段,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和提高本專業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中醫藥技術人才。①②本文以當前畢業實習管理中存在的管理癥結為突破口,通過強化畢業實習的組織管理,探討并建立一種畢業實習質量監控和信息反饋體系,以期能有利于提高畢業實習質量,培養出符合新時代中醫藥需求的實用型、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 畢業實習 質量監控 信息反饋 人才培養

畢業實習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學生走上社會的預演和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環節,畢業實習的質量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質量。所以,學校、 教師和學生都應非常重視這個教學環節。本文通過分析畢業實習存在的管理癥結,就如何建立畢業實習質量監控和信息反饋體系為切入點,闡述了建立畢業實習質量監控和信息反饋體系的必要性和意義,并從管理模式、信息反饋方式、畢業實習質量評價、制度保障等四個方面對如何構建畢業實習質量監控和信息反饋體系進行了探討。

1 畢業實習存在的管理癥結

我省是教育大省,有120余所高校,在校生約109萬人,由于在校生的校園環境較單一,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規律容易把握,學生管理工作也因此相對容易開展。但到了學生實習期間,大部分學生離開校園進入其他實習單位,成為“半社會人”,管理上的“真空”現象讓部分學生思想上出現松懈,在生活和工作上相對散亂,影響了畢業實習質量。近幾年國內外研究發現,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才的競爭,特別是社會對高層次中醫藥人才的需求,使得學生感到就業的壓力以及前途的迷茫,激發了考研的決心,而就業、考研與畢業實習在時間上的重疊度高,引發了學生們在三者時間分配上的矛盾。以上種種原因,導致了畢業實習這一動態教學環節出現錯綜復雜的矛盾,作為高校教育重要環節的學生畢業實習質量大幅下降,影響了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和就業競爭力的增強。③④

2構建畢業實習質量監控和信息反饋體系的必要性和意義

如何應對當前形勢下的畢業實習管理,_保學生畢業實習的質量;如何協調學生畢業實習與就業、考研的矛盾,是目前國內外高等教育工作者亟須思考的問題。對學生畢業實習進行質量監控和信息反饋的管理工作模式思路過程,實質上是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和教育需求的過程,而體系的構建也有有助于學校對實習生的監控管理,可進一步的加快、滿足社會和教育的需求。因此,建立合理的畢業實習質量監控和信息反饋體系能夠有效解決畢業實習中的管理癥結,是加強學校教育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力保障。同時,能為教育行政部門的宏觀管理提供大量反饋信息,為學生畢業實習質量的提升提供科學的調節、控制和決策依據。因此,加強中醫藥院校畢業實習的組織管理,制定切實可行且科學的畢業實習質量監控和信息反饋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3 畢業實習質量監控和信息反饋體系的構建策略

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的畢業實習質量監控和信息反饋體系,以促進畢業實習質量的不斷提高為最終目的,以學校、教師、學生和實習基地為主要對象。在體系構建思路中,我們首先必須理清他們各自對體系的需求、理清社會和教育對體系的需求。初步考慮可以從管理模式、信息反饋方式、畢業實習質量評價和制度保障等四個方面構建畢業實習質量監控和信息反饋體系,以滿足各方面需求。⑤具體的實施策略如下:

3.1 管理模式

按照三層次、三階段進行實施管理。

三層次:學校管理部門、各實習輔導部門和老師、各實習學生小組。

(1)學校管理部門通過充分了解學生的意愿與實際情況,統一部署實習任務,制定切實有效的實習方案。

(2)各實習輔導部門和老師通過充分學習學校有關管理部門制定的實習方案,進一步對實習內容進行組織與安排。

(3)各實習學生小組通過認真學習實習內容,并且根據實習內容的指示,認真完成具體的實習任務。

三階段:實習前、實習期、實習結束。

(1)實習前:學院開展實習動員活動,并進行實習前學生心態的調查,適時地調整實習方案,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實習積極性、加強實習管理質量的目的,進一步提高畢業學生實習的效果。

(2)實習期:打破傳統的實習模式,將實習期分散分配。將實習期前段時間安排給學生在校內進行畢業設計培訓或其他與畢業實習相關的培訓工作,從而有效地緩解學生考研與到外單位實習的時間沖突矛盾。此外,在校內進行畢業實習有關知識培訓的同時,學院相關管理部門能夠進一步對畢業實習任務進行調整,從而更好地為實習期的后一部分做好準備工作。學生也能夠在前段時間對自己的心態進行調整,以此來更好地進入之后的實習階段。

(3)實習結束:學校管理部門對學生實習結果進行總結,規范實習后的學生論文答辯等流程。同時,及時總結,找出畢業實習過程中學生與學校管理部門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出問題出現的具體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為下年實習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

經過以上過程實施,最終形成科學的管理模式、規范的管理流程。

3.2 信息反饋方式

各種渠道或信息源反映的與實習方面有關的問題、建議、改革思路和現狀能夠及時地反應出學院整體教學工作的質量狀態。

學院管理部門需要及時地收集有關信息,并且根據畢業實習生的跟蹤調查結果呈現的信息,及時調整實習方針與內容。在此基礎上,通過開展各項活動,充分調動學校各個部門、相關教師、應屆和往屆畢業生、實習基地的各個部門、學生家長等對象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明確分工、拓展渠道的效果。

同時,設立院主管教學領導信箱、教學辦公室主任信箱、黨支部書記信箱等相關領導信箱。公開相關職能部門的電話,使信息的收集更加簡便、快捷、直接,更加有效地提高信息反饋的效率。

3.3 畢業實習質量評價

建立實習質量評價指標,主要涉及學校、實習基地、教師、學生四個方面的相互評價及自我評價。

采用量化質量監控指標,按照對實習生的要求將實習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各種必須掌握的實習技能賦予一定的分值,并且要求在各科實習完成后必須達到一定的分值,對實習進行嚴格的質量監控。

對評價指標進行研究,制定出合理的評價指標,使其具體化和量化,具有可測量性,最終反映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綜合能力、投入幅度、技術掌握熟練程度等,在此基礎之上,對畢業實習生的實習過程進行量化的評分,以此評分作為畢業實習生實習考核的最終成績。同時,對帶教老師的工作情況在組織與管理方面進行思考,具體考慮帶教老師工作過程是否到位、是否按時填寫工作情況匯報、是否及時解決學生碰到的問題等,從而形成一種規范化的建設模式。

3.4 制度保障

始終堅持對社會負責、對學生負責、以人為本的原則,將畢業實習質量監控及信息反饋的全部要素、要求和規定納入文件,形成文件系統,制定相應的制度,并匯編成冊。如《畢業實習應注意的事項》、《藥學專業畢業實習流程》、《學校畢業實習管理及考核規范》、《本科畢業論文寫作規范》等,為及時發現畢業實習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實習質量和效果、體系的運行暢通提供保障。

4 展望

我校藥學院每年畢業生高達800余人,其中藥學專業的有200余人。畢業實習質量監控和信息反饋體系的成功構建將打破傳統教學管理模式,加快學校的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提高教學管理的質量和效能。同時,能極大的提高我校學生畢業實習質量,提高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提高畢業生實踐能力和增強就業競爭力,并能進一步促M我校院系及學科的發展,為社會提供大批新時代實用型、復合型人才。此外,在省內乃至國內推廣優質教學管理模式,構筑的畢業實習質量監控和信息反饋體系可供其他院校借鑒,以進一步提升我校在國內知名度。

中醫藥畢業論文:高職高專中醫藥類畢業生就業研究

1國內就業質量研究概述

對于就業質量內容的研究,國內多數學者是在微觀層面上開展研究,注重畢業生的個人感受。張桂寧[2]認為就業質量包括了一切與就業者個人工作狀況相關的要素,具體來說可分為以下8個方面:工作性質、工作條件、工作安全、尊嚴、福利、培訓可能性、平等參與、晉升機會等;李軍峰[3]指出就業質量的內涵分為工作性質、工作條件、穩定與安全、個人尊重、健康與福利、社會保障、職業發展、勞資關系、機會平等9個層次;陳韶[4]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畢業生最需要考慮的指標選擇中,從多到少依次是發展空間、薪酬水平、專業對口、事業成就感、行業、職業升遷、工作氛圍、個人幸福感等。

2高職高專中醫藥類畢業生就業特征

與高職高專其它專業相比,中醫藥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存在如下特征:一是執業資格轉入制度,要從事相關工作必須要取得相應的執業資格;二是就業質量顯現的時間滯后性較其它專業要長;三是肩負著中醫藥文化傳承的使命,只有具備深厚的中醫藥文化底蘊才能更好的做好本職工作。

3構建高職高專中醫藥類專業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3.1就業率

就業率反映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狀況,需求越大則畢業生可選擇的就業機會就越多。從經濟學中的供求關系可知,需求越大、供給越少,則價格越高,同樣的對于畢業生的需求也是如此,就業機會越多則畢業生可獲得的報酬或收入就越高。

3.2就業對口率

高職高專中醫藥類專業培養的是面向醫療衛生機構、醫藥企業等一線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其專業性較強,只有提高就業對口率,才能更大程度上發揮中醫藥類畢業生的專長,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質量。

3.3薪酬福利

薪酬福利包括工資收入、企業基本福利和企業補充福利三個部分。其中工資收入和企業基本福利是維持員工生活和改善生活狀況的基本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畢業生就業質量的高低。

3.4職業發展前景

職業發展前景包含行業發展趨勢和晉升機會兩個方面。中醫藥是我國醫療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近年來,隨著我國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中醫藥行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這為中醫藥類畢業生就業質量的不斷提升創造了良好條件。其次,晉升機會也是分析職業發展前景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單位能否為畢業生提供充分發揮才能的舞臺和機會,一個科學合理的晉升機制來實現自我價值是高就業質量的體現。

3.5執業資格證

中醫藥行業實行執業資格轉入制度,因此,執業資格證的獲取情況與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密切相關。

3.6滿意度

滿意度包括個人滿意度、用人單位滿意度和社會認可度三個方面。在三個方面中個人滿意度是衡量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最重要指標,是畢業生對就業質量的主觀感受,與個人定位及職業生涯規劃息息相關。廣義上來看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滿意,表明畢業生的工作效率較高,但是用人單位滿意度和畢業生滿意度之間往往存在著對立性,真正的高質量就業應該要實現個人與就業單位的雙贏。某一就業崗位或職業能得到更高的社會認可和更多人的尊重,本身就體現著較高的就業質量。

3.7工作環境

工作環境包括工作穩定性、工作強度、人際關系、硬件條件等方面。員工置身于一定的工作環境中,其行為必然受到環境的影響。良好的工作環境、和諧的工作氛圍能使員工積極投入工作,有利于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進而提高員工的工作績效。同時,工作環境的好壞也直接影響著畢業生對就業質量的主觀判斷。

3.8區域中醫藥文化

文化是指組織成員所持有的共同的價值觀、信念和行為準則。一定范圍的地理區域內會形成一個主流文化和無數的亞文化,中醫藥文化在該區域文化中所處的地位與中醫藥類畢業生就業質量密切相關。

4結束語

高職高專中醫藥類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是一項復雜的工作,且其會隨著社會環境及畢業生就業觀念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在高職高專中醫藥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畢業生就業質量的重要性,研究就業質量評價體系的目的就是在于更好的指導人才培養過程,將就業質量融入人才培養工作之中,更好的促進高職高專中醫藥類專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作者:楊麒 周月傾 單位:云南省保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中醫藥系

中醫藥畢業論文:中醫藥研究生教育現狀研究論文

【摘要】該文從目前中醫藥研究生教育的現狀分析出發,結合實踐來探尋提高中醫藥研究生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中醫藥研究生教育;現狀;思考

中醫藥學是一門科技含量極高的傳統醫學,其完整的學科體系、博大精深的理論和科學思想,具有很高的研究和發展價值。大力發展中醫院校研究生教育,既是時展的需要,也是促進學校學科建設,提高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保證。

1中醫藥研究生教育現狀

1978年首次招收中醫藥研究生至今已有30年的歷史,研究生教育的發展非常迅速,已達到一定規模,實現了與國家學位制度的接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當前我國中醫藥研究生教育還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和阻礙著我國中醫藥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高。

1.1大學擴招的影響

為適應社會的發展,1999年以來我國高校擴招規模不斷“升級”,研究生教育也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長,這與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才需求的數量多和層次高的現實國情有一定的聯系。但是,教育規模的過度擴張使得生源質量嚴重下降,同時由于教育投資機制不健全、教育資源投入有限,在研究生數量擴大的同時,其質量并未同比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幅度不盡如人意,研究生教育質量得不到保證。在中醫藥研究生教育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同樣的問題。

1.2生員素質的缺陷

目前的中醫藥研究生中普遍存在著中醫藥基礎知識薄弱的問題。中醫藥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本科學生對中醫藥基礎知識、經典著作的學習無法深入,這就使得學生在中醫藥學術視野、基礎知識的掌握、西醫基礎理論和臨床基本技能上,都與研究生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相去甚遠。同時受經濟條件、就業形勢的影響,很多學生報考研究生,繼續學習是一種權宜之計,其選擇考研,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種功利主義的表現。由于這些短期行為和功利主義思想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激發他們對中醫藥深入研究的熱情。

1.3導師素質的差異

研究生導師能否按照教育規定施教,將主要精力有效地注入有潛力的學生身上,是提高教育質量的主要因素。由于目前學術界學風浮躁的影響,有些導師急于求成,有些教師則整日忙于兼職或者繁重的行政事務,同時研究生的持續擴招導致師生比例不斷擴大,許多導師負擔過重,沒時間潛心于學問,以致自身的科研能力止步不前[1]。

1.4課程設置的不合理

我國現有的中醫藥研究生課程還存在不少缺點:內容落伍,跟不上學科發展;課程設置過分狹窄,只關注學科本身的邏輯和結構,而缺乏了對人發展的關注;和本科內容重復過多,甚至是本科課程的翻版;對研究生的重要評價指標仍然是考試成績等等這些根本不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不可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2提高中醫藥研究生教育的思考與建議

中醫藥事業的大力發展,關鍵在教育。為了中醫藥更廣泛地走向世界的需要,中醫藥研究生教育應順應目前的形勢,把握機遇,培養各種外向型中醫藥人才,既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又具有較高學術水平,以便適應目前對中醫藥人才的需求。這些除了知識需要長時間積淀和融合這一因素之外,我們需要對中國的中醫藥研究生教育體制進行一些思考。

2.1提高導師素質要想培養研究生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首先要有一支治學嚴謹、學風正派的導師隊伍。發揮導師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主導和優秀作用,提高導師隊伍的總體素質和學術能力。引入評估淘汰機制,嚴格導師遴選條件,進行任期考評,打破導師職務“終身制”;采取留學深造、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合作,承擔重大中醫藥科研項目等形式,不斷提高導師素質;大力做好中青年導師的培養工作,切實保證新老導師正常交替;推行集體指導和聯合指導研究生制度,發揮每個導師之長,使具有不同知識結構的導師共同合作培養研究生;充分發揮導師的教書育人作用,使研究生在治學和為人兩個方面都達到中醫藥人才的要求[2]。

2.2開辦七年制本碩連讀教育根據新的發展需求,積極進行研究生招生和培養等相關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逐步建立和健全中醫藥專業學位教育與學科教育體系,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將傳統碩士研究生教育與本碩連讀的后期實踐教育融為一體;按照重點學科建設模式改革,加強其產、學、研協同培養研究生的探究,搭建研究生實踐教育的平臺,與中醫藥繼續教育相銜接,培養適應性強的??茟眯腿瞬?。

2.3建立評估制度為有效地保證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打破學位授權點的終身制,促進學位授予單位不斷加強學科建設,鞏固和提高教學水平,國家應定期開展對研究生授權點的評估工作。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社會評估機構也應對學校進行的評估,并且將評估名次向社會公布。授權點應經常性的開展自我評估工作,每一年或間隔一年評估一次,把評估工作作為學校日常性工作長抓不懈。在自評工作中及時發現和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建立起具有自我完善功能的質量保證和監控體系,形成良好的質量約束體制,以保障研究生教育有序、健康發展。

2.4調整課程體系知識經濟呼喚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的創新教育,尤其是大力發展以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為目標的研究生創新教育。知識越豐富,基礎越寬厚,就越有利于創新。因此學生在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掌握本學科研究領域有關的相鄰學科或相關學科的理論和先進技術方法,具有堅實的外語基礎和其它科學文化知識的前提下,中醫學院校要在課程結構、教學內容等方面大膽進行調整創新,將中醫學研究生教育辦出特色,辦出水平[3]。

3小結

中醫藥研究生教育肩負著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高層次創造性人才的重任,我們將不斷研究、不斷實踐、不斷改革,努力提高中醫藥研究生教育質量,促進中醫藥學術更大的發展。

中醫藥畢業論文:中醫藥治療食道癌方藥分析論文

【摘要】為了更好地指導臨床和科研組方用藥,對近20年來公開發表的治療食管癌的方藥進行了分析。用藥頻次較多的有補益藥、活血化淤藥、清熱藥、化痰藥、解毒藥;總體用藥、中西醫結合用藥和針對食管癌梗阻用藥情況有異,總體及中西醫結合以補益藥最多(24.4%,31.140%),特別是中西醫結合;食管癌梗阻以清熱藥(16.79%)、化痰藥(16.79%)較多;同時還對所用頻次較多的藥物進行了排序和分析,反映現代醫家對本病的認識和用藥特點及規律,指導臨床組方和科研選藥。

【關鍵詞】中醫藥食道癌用藥分析

我國是食管癌高發區,又是死亡率最高的國家,河南省世界人口調整年死亡率為32.22/10萬[1]。為了更好地指導臨床和科研組方用藥,筆者對近20(1986-06~2005-05)年來公開發表的治療食管癌的方藥進行了分析?,F總結報告如下。

1方法

1.1方藥選擇標準凡1983-06~2002-05《中國醫學文摘·中醫》收錄的有關食管癌的完整方藥,皆進行收集整理。

1.2整理方法對于辨證用方,每一證型有方者,所處方按一個單獨方藥處理,如果是基本方加減用藥,只能按一個方處理;剔除針對放化療、手術后遺癥或含中藥不明的中成藥處方;注明中西醫結合和針對食管癌食道梗阻治療的處方。

1.3分析項目總體用藥頻度;總體用藥類型情況,中藥分類依據六版教材;中西醫結合治療用藥頻度和類型情況;針對食管梗阻用藥頻度和類型情況。

2結果

2.1總體情況共得方101首,其中中西醫結合治療用方者34首,針對食管梗阻者14首,總用藥次數898,藥物種數194種,類別28個,其中補藥(補陰藥、補陽藥、補血藥、補氣藥)219次,占24.4%;清熱解毒藥101次,占11.2%;如加清熱燥濕、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涼血止血,清熱藥共143次,占15.9%;其他解毒藥(拔毒化腐、解毒殺蟲,熄風止痙:全蟲、蜈蚣、牛黃等)52次,占5.8%;活血化淤藥146次,占16.3%;化痰藥112次,占12.5%;其他藥物占25.1%。

排在前30位的藥物是:半夏30,黃芪30,黨參26,甘草25,白術24,當歸23,茯苓20,丹參20,半枝蓮18,蛇舌草17,代赭石17,旋覆花16,陳皮16,威靈仙16,瓜蔞16,守宮14,太子參13,沙參13,山豆根12,硵砂12,急性子12,莪術11,薏苡仁11,黃藥子10,南星10,人參10,蜈蚣10,貝母9,郁金9,桃仁9。

2.2中西醫結合用藥情況用藥350次,其中補藥(補陰藥、補陽藥、補血藥、補氣藥)109次,占31.14%;清熱解毒藥35次,占10%;如加清熱燥濕、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清熱藥共53次,占15.14%;其他解毒藥(拔毒化腐、解毒殺蟲,熄風止痙:全蟲、蜈蚣、牛黃等)6次,1.71%;活血化淤藥54次,占15.43%;化痰藥36次,占10.29%,其他藥物占26.29%。

排在前10位的藥物:黃芪17,甘草14,白術、黨參12,茯苓12,當歸11,丹參11,半夏10,太子參10,蛇舌草10。

2.3針對食管癌梗阻用藥情況用藥137次數,其中補藥(補陰藥、補氣藥,無補陽、補血藥)21次,占15.33%;清熱解毒藥14次,占10.22%;如加清熱燥濕、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清熱藥共23次,占16.79%;活血化淤藥22次,占16.06%;化痰藥23次,占16.79%;其他解毒藥(拔毒化腐、解毒殺蟲,熄風止痙:全蟲、蜈蚣、牛黃等)6次,占4.38%;平抑肝陽9次,占6.57%,其他24.08%。

排在前10位的藥物是:半夏7,瓜蔞5,黨參4,代赭石4,硵砂3,甘草3,南星3,蜈蚣3,郁金3,丹參3

3討論

由上結果可知,總體和中西醫結合用藥,都以補藥為最多,特別是補氣藥,所占比例較大,說明各醫家都認為在食道癌病理過程中正氣虛為主要矛盾,因此以扶正為先。特別是中西醫結合治療,補藥更為重要,可能因為各醫家都認為放化療和手術療法最易傷正的緣故。由藥物排序也可看到,黃芪、黨參、甘草、白術、當歸等補益藥在總體和中西醫結合用藥中都排在前10位?,F代研究表明腫瘤的發生、發展與機體的免疫功能密切相關,由于機體的免疫功能紊亂,體內突變的細胞不能被免疫系統有效清除而逃逸,導致腫瘤發生。腫瘤發生后,腫瘤組織細胞由于快速增生,要消耗大量營養物質;同時,由于腫瘤對機體的損害,導致發熱、疼痛等及胃腸道功能低下,特別是食道癌,阻滯食物的攝入,使機體攝入減少。如此種種導致機體營養不良,機體免疫力進一步下降。中藥中的補益藥現已證明可以改善胃腸道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加由于放化療導致的白細胞減少等,同時,有些補益藥還可以直接針對腫瘤細胞,如黨參、人參主要成分人參皂苷,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甜素等可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誘導細胞凋亡[2,3]。

中醫認為腫瘤的產生、發展與痰、淤、熱關系比較密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機體氣機失調(如氣虛),從而使津液、血液運行受阻,產生淤血、痰飲,日久而發腫瘤。因此從淤從痰論治腫瘤始終是中醫的一大特色。由上統計結果可看出,活血化淤、化痰藥所占比例較重,也說明了這點。值得一提的是,在藥物排序中化痰藥半夏,活血化淤藥丹參在總體和中西醫結合用藥中都在前10位。特別有趣的是,半夏在總體用藥中是第1位,這可能因為半夏既可以化痰軟堅,又能和胃降逆,對食管癌有針對性的緣故。有些報道還特別指出半夏要生用,值得進一步研究。丹參一味,功蓋四物,說明丹參既可活血又可補血,因此用的次數也比較多?,F代研究表明活血、化痰藥可改善血液循環,阻滯腫瘤轉移,有些藥物還可以直接殺傷腫瘤細胞,誘導細胞凋亡與分化,如薏苡仁提取物康萊特[4],被廣泛用于臨床。腫瘤之熱多由痰阻淤血日久所化,放療也可致熱。因此清熱藥也為治療腫瘤常用,特別是清熱解毒藥。由統計數字可知,半枝連、蛇舌草為治療食道癌的常用清熱解毒藥,現代研究證明此兩味中藥具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1],這也可能是多被選用的原因。

毒與腫瘤的發生發展關系密切,腫瘤的發生不論是由于氣滯血淤,或是痰凝濕聚,或熱毒內蘊,久之總會蘊積化毒。所化毒邪進一步損傷機體,而產生多種復雜證候,因此邪毒結于病體是腫瘤的根本之一。中醫在治療腫瘤時還多從毒論治,食道癌也不例外。由統計結果可知,中醫治療食道癌除選用清熱解毒藥外,還用一些其他解毒藥,特別是有毒中藥,所謂以毒攻毒。如硵砂、硼砂、蜈蚣、全蝎等,有的還選用砒石、蟾酥?,F代研究認為一些有毒中藥可以從多種途徑起抗腫瘤作用,如對砒石As2O3研究已經享譽中外,As2O3因此已經在各國應用于治療急性早幼粒性細胞白血?。?]。因此有必要對有毒中藥進一步挖掘研究,如對硵砂的研究,有可能由此而找到治療食道癌新的突破口。

在針對食管癌梗阻所用藥物中,補益藥比例明顯減少。在排序中前10位化痰藥有3味,補益藥2味,活血化淤2味,其他解毒藥2味,另一味是代赭石,沒有清熱解毒藥。說明針對梗阻以攻為先,選用藥物多峻猛有毒,如南星、半夏、硵砂、蜈蚣等,兼顧補益。而在一般用藥,特別是中西醫結合用藥時,以補益為主,兼顧攻邪。

還有一些藥物值得提及,如代赭石、旋覆花、守宮等。代赭石在總體用藥中排第11位,針對食管癌梗阻時為第4位,在統計時它被歸為平抑肝陽類,它的重鎮降逆作用被針對性地用于治療食管癌所引起的嘔吐、吞咽困難等胃氣上逆證,且常和旋覆化同用,說明各醫家有取旋覆代赭湯之意。值得一提的是,《神農本草經》說它還主“腹中毒邪氣”。《衷中參西錄》云:“能生血兼涼血”。因此有必要對本藥進一步研究,如對其主要成分Fe2O3進行體外抗腫瘤實驗等。守宮也為常用之藥,多與黃酒合用,值得對其有效成分進一步分析提取研究。

總之,由于我們所選方藥是以《中國醫學文摘·中醫》為依據,基本上能反映近年來中醫藥治療食道癌的用藥情況,對其用藥規律及用藥特點的分析,對于指導臨床和科研組方用藥有一定幫助。但也有不足之處,如選方涉及的文獻不能囊括所有公開發表的,因此有一定局限性。

中醫藥畢業論文:中醫藥治療痛風方法探討論文

【關鍵詞】痛風中醫藥痹證

痛風病是嘌呤代謝障礙所致的疑難病,血(尿)中嘌呤代謝最終產物——尿酸持續增高為基本病因而引起各種病變的疾病。過去我國此病被認為是罕見病種,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變化,痛風病的發病率已逐年增高,嚴重危害著人們的健康。

人體尿酸主要由細胞代謝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類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經酶的作用分解而來。尿酸在細胞外液的濃度取決于尿酸生成的速度和經腎排出尿酸速度的平衡關系。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減少,或雖排泄不減但生成超過排泄,均可使尿酸積累而出現高尿酸血癥。長期高尿酸血癥,尿酸鹽在組織內沉積,引起痛風。高尿酸血癥和痛風均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本文所言,主要是指原發性痛風。

高尿酸血癥的產生,多數病例主要是由于尿酸排泄不足。腎排尿酸通過腎小球濾出、腎小管重吸收和腎小管分泌3個環節來實現。原發性痛風排尿酸不足,主要是因為腎小管分泌尿酸功能障礙所致;少數病例主要是由于尿酸生成過多,或生成過多伴排出減少。此外,由于酶的缺陷,也可導致尿酸生成過多;陽性家族史、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常與痛風伴發;高嘌呤食物對于具有痛風素質者可成為發病的促發因素;飲酒、創傷、受寒可使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

原發性痛風的初期是高尿酸血癥,但高尿酸血癥患者只有一部分發展為臨床痛風,因此,高尿酸血癥和臨床痛風兩者間的界線往往不容易劃分。痛風的典型表現為:①痛風性關節炎:起病急驟,多于夜間或清晨發作,受累關節以拇趾、第一跖趾關節多見,其次為踝、足跟、膝、腕、指和肘;肩、胸鎖、下頜、脊柱、骶髂和髖等處偶可受累。關節紅、腫、熱、痛,活動受限,并有發熱、局部皮膚脫屑和瘙癢、關節腔積液,約數天或數周后緩解。每因受寒、勞累、感染、創傷、手術、飲酒、進食高嘌呤飲食等誘發。長期反復發作后,則轉為慢性關節腫大、僵硬及畸變。②痛風石:以對耳輪、耳輪、跖趾、指間、掌指等部位常見。痛風石經皮膚破損可排出白色尿酸鹽結晶。③腎尿酸鹽結石:常致泌尿道阻塞而引發腎絞痛和血尿發作。不少患者可有腎性高血壓和蛋白尿,最終可發展為慢性腎功能衰竭。

本病的診斷主要根據血尿酸(BUA)增高,男性在380μmol/L,女性于更年期前在309μmol/L以上,更年期后與男性相同。另外尿液中尿酸增高(正常為2.36~5.9mmol/L);急性期痛風性關節炎,關節紅、腫、熱、痛;慢性期有關節畸形、痛風石、腎功能損害等。

1從痹論治的源流和局限

中醫早就有“痛風”之稱,如朱丹溪《格致余論》中就曾撰“痛風論”專篇,并設有“上中下通用痛風方”,不過此言痛風,大抵指風寒濕邪乘虛侵襲,致肢體關節疼痛,酸楚,麻木,重著及活動障礙,實為“痹證”。痹的病名,最早見于《內經》?!端貑枴け哉摗分赋觯骸帮L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者也”。《痹論》認為:風寒濕邪留連于筋骨,則疼痛難已;病深日久,營衛之行澀,皮膚不營,則麻木不仁;病邪深入,內傳于五臟六腑,則導致臟腑之痹。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在《素問·痹論》的基礎上,把痹證分作“風濕痹”“風痹”“風不仁”“風冷”“風四肢拘攣不得屈伸”等證候,其論述對唐宋醫家影響很大,唐《千金方》《外臺秘要》,宋《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等重要著作,都遵巢氏之說,把痹證和歷節加以分別,而都納入“風”病門中論述。

目前,中醫學術界在辨治痛風時,多根據患者的某些臨床癥狀和Gout的漢語譯名“痛風”而將此病辨證與中醫學中的“痛風”相等同,而在治療上多從痹論治,籠統施以風門諸通套藥,關節癥狀可暫得緩解,但降低尿酸效果殊欠理想,或僅有近效而無遠功。故而在認識和療效上存在極大局限性。

2對痛風病的探索和再認識

從痹論治痛風之局限,促發了眾多中醫學者對痛風的深入探索和再認識。近代中醫界有提出痛風癥乃濁毒淤滯使然,其名風而實非風,癥似風而本非風采用運脾滲濕法治療;也有認為痛風病與中醫關于“腳氣”病的某些認識相符,故運用溫宣降濁,行氣決壅等治法;為數不少者認為痛風病實屬“歷節”范疇。即便是古代醫家亦對祛風藥的濫用提出了質疑,張子和《儒門事親·指風痹瘺厥近世差玄說》對隋唐以降,風痹痿厥腳氣均混入風門中提出了批評。他認為這些病“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辨,一概作風冷治之,下虛補之,所以曠日彌年而不能愈者”。顧松園《醫鏡》認為熱痹不僅可由感受濕熱之邪而起,就是風寒濕邪,“邪郁病久,寒變為熱,濕變為痰”,亦為濕熱,提出以通絡活血、疏散邪滯,降火、清熱、豁痰的治療大法。王清任《醫林改錯》還提出痹為淤血致病說,唐容川《血證論》、張錫鈍《醫學衷中參西錄》有頗多闡發。葉天士對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絡”之說,倡用活血化淤及蟲類藥物,搜剔宣通絡脈。

筆者經過廣泛查閱文獻,聯系臨床實際,認為痛風的病機乃酒醴乳肥過度,傷脾生濕化熱,濁濕毒邪流注于下,聚于隱白、解溪等處,治則為清熱利濕,祛淤止痛。

3清熱利濕的實踐和療效

筆者在臨床實踐中,首選清熱利濕法治療痛風,尤其是在急性關節炎期,以三妙散化裁,大劑量黃柏、知母、車前子、澤瀉、蒼術,加強清熱利濕作用,實踐證明,該法療效可靠,療程較短,效果鞏固。

4活血化淤的依據與驗證

現代醫學的實踐已證實,痛風患者除血(尿)中尿酸高外,血液流變學的檢測提示高黏血證、高聚血證等淤血指標者占有絕大多數,而中醫亦素有“久病入絡”之說及病處固定屬淤等經驗,故在治療痛風時加入活血化淤及少量蟲類藥物,如丹參、玄胡、水蛭、牛膝、乳沒、路路通等,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關節紅腫疼痛之消退尤速。

5中西優勢互補的思路與方法

目前,西醫對痛風的治療多采用抑制尿酸生成如別嘌呤醇,促進尿酸排泄如丙磺舒及急性期的消炎鎮痛如消炎痛、秋水仙堿等,尚不能徹底治愈本病,且服用化學藥物因其副作用較大而難以長期堅持。

有鑒于此,應用中西理論,進行優勢互補尤有意義,往往能提高療效,縮短療程,亦為患者樂于接受,筆者有以下幾點認識:①痛風患者多為尿酸排泄不足所致,故宜多采用促進排泄藥而少用抑制生成藥,改變目前有尿酸高則用別嘌呤醇的現狀。②消炎藥宜多采用靜脈給藥以減輕其胃腸道反應,且藥物選擇以青霉素類為主。③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多采用含生物堿較多的中藥,中和血尿中的尿酸,防止尿酸鹽結晶的生成,如黃連、吳萸、土茯苓等。④多用中藥止痛藥,減少秋水仙堿的用量,甚至完全替代之。如山慈姑的主要成分即為秋水仙堿,急性期使用止痛迅速,幾乎無副作用及不良反應。玄胡、蚤休、尋骨風等亦可選用。中藥截血散、消炎膏等外敷亦為有效治療手段。

綜上所述,對痛風病非風致病的觀點是有依據和經得起臨床實踐檢驗的。應用清熱利濕,化淤止痛,結合痛風專病用藥的治療方法,值得倡導和更深入的研究。

中醫藥畢業論文:中醫藥傳統文化的科學價值研究論文

【關鍵詞】中醫藥學;傳統文化;科學價值

我國的中醫藥學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風雨飄搖之后,其獨特的整體協調、辨證施治等思維方式和治則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種理論形態、思維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來風,都會有其生成的土壤、陽光和水分。中醫藥學的科學研究傳統是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東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東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中醫藥學的發展見證了中國特定時代人類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的變遷。隨著科學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西方科學進入后現代時代,映射出向東方回歸的痕跡,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想與中醫藥學哲學思想有著深深的默契,后現代醫學也與中醫藥學存在明顯的暗合。可以說,后現代科學的腳步正是使中醫藥學感受到強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預示著中醫藥學將在21世紀與后現代化邂逅。這些都說明,中醫藥學傳統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的科學合理性和現實啟發性,其優勢必須保持。

1中醫藥傳統科學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現代科學思想

1.1系統論思想盡管近代的系統方法是從20世紀40年展起來的,但一些樸素的系統思想卻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東方出現了。中國古代存在著典型的有機整體觀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樸素的整體系統觀。如在我國最早的著作《易經》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風、澤、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說。八卦說把世界看作為一個由基本要素組成的系統整體,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疊形成六十四卦,從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間萬事萬物的世界體系。而且《易經》還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關系所規定的層次系統整體,是一個動態的循環演化的系統整體。同樣五行說也是將世界看作是由五種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組成的系統整體,這五種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層次的系統結構,從而構成一個復雜的大系統。所以這些理論基本上都是將最基本的物質元素看作是組成世界萬物的基本元素,而整個世界無非是由這些元素組成的整體系統,它們之間相生相克,使得整個世界不斷循環演化,形成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系統整體。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為創始人的道家對系統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經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無”“陰陽”學說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疇,如有與無、一與二、始與終、陰與陽等對立統一的關系來表達自然界的統一性。它們認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則。天、地、人都是道的產物,它們具有統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體,也是天地人運動必須遵守的規律和行動法則,認為世界的起源于“無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

植根于中國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國古代醫學思想同樣包含有豐富的系統觀念?!饵S帝內經》中人體被看作一個和諧的有機整體,并進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養生規律是與外界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的,故有“天人相應”的醫療原則,主張把生理現象與自然現象相聯系,提倡整體辨證施治的觀點。

中醫藥學的這種觀點受到國際上系統科學家的高度重視。當代著名系統科學家,耗散結構理論的創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說:“我們正是站在一個新的綜合、新的自然觀的起點上。也許我們最終有可能把強調定量描述的西方傳統和著限于自發組織世界的中國傳統結合起來”[1]。

中醫的診斷方法中依然蘊涵著大量的系統論思想,中醫的診斷包括四診和辨證,四診除通過望、聞、問、切外,還包括參考病人的社會心理狀況、體質狀況以及自然環境狀況等信息,對病因、病位和病機做出明確判斷。辨證是以一定的經驗(包括理論)為基礎的信息加工、分析和處理的過程,辨證既是對四診資料的處理,又反作用于四診技術的運用,同時還受治療結果的反饋,并不斷完善和更新。中醫藥學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種,藥物治療的方法是針對證候組方遣藥,非藥物治療也同時針對證候或病因,選擇針灸、推拿或心理、音樂等來治療。其治療思路整理如圖1。

1.2演化論思想中國古代演化觀主要表現在陰陽學說、五行說、太極圖等學說之中。大多都是將萬物的演化描述成為一個相生相克、連鎖輪回的變化鏈條,其變化在一個閉合的回圈中進行,而始點最后又變成了終點。中醫藥學思維活動是動態的過程,通過人的機體在自然狀態下的動態描述,去反映出癥狀或生理現象的表現,如臨床中獲得的脈象、病人的面色、舌體形狀。中醫藥理論認為人的復雜性在于它自身和環境的相互聯系及相互作用的動態變化,元氣學說闡明了“形”與“氣”相互轉化的發展觀,強調“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動統一過程狀態演化,如中醫理論中健康概念實質上體現的是陰陽之間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狀態,醫療的任務就是調整這種狀態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狀態。中醫學對生理過程的認識角度是從氣化的結構和氣化的活動這一“耗散”系統出發的。

2中醫藥學傳統方法論對現代科學研究的啟發

2.1中醫藥整體認知論的科學思想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天人觀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主張人與自然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相互影響,相至制約,因而人應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種天人觀在古代曾表現為“天命論”“天人感應論”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觀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學的內容。但在西方工業化進程帶來的諸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資源和能源浪費等社會問題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諧的中國古老天人觀有助于在現代科學基礎上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以保持與自然的和諧持續發展。

從實踐角度看,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國傳統科學思想的影響。日本哲學家和農學家福岡正信先生依據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農法”取代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科學農法”,并親身實踐,取得了顯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賴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響,主張“有機建筑”的理論,充分注意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統一,體現了人與自然有機協調的特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還影響到現代技術的發展,這就是強調技術程序應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悅和健康,強調技術的功能是解放人,現代的人體工程學、人-機系統工程學和技術美學研究,正是適應這種需求的體現[3]。

2.2中醫藥直覺、體驗的方法論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創造性的思維模式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湯川秀樹從小就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在他看來中國傳統文化中某種不同于西方的藝術特性——既有原則,又能進行靈活調整;不僅有科學思想,而且有駕馭科學的智慧。他說:“中國人和日本人所擅長的并以他們的擅長而自豪的,就是直覺的領域——日語叫做‘勘’(がん),這就是一種敏感或機伶?!保?]老莊的思想在湯川秀樹的物理學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受莊子的倏和忽為渾沌鑿七竅的故事的啟發,聯想到萬物中最基本的東西并沒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們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對應。它雖未分化,卻有著分化為一切種類基本粒子的可能性,這就是“渾沌”。湯川秀樹還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這句話的啟發,提出了時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醫藥學思維中的直覺和理性總是互補存在,這種直覺賦予了科學家以新的頓悟使其有所創造。正如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所說:“量子力學迫使我們認識到,宇宙并不是物體的集合,而是統一體中各部分相互關系的復雜網絡。但這正是東方神秘主義體驗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當重視“體驗”的作用,他通過中醫和《易經》來體驗事物的對立統一和動態平衡,通過《華嚴經》來體驗事物的相互依賴和時空的相互滲透,通過中國哲學中道與氣的學說體驗“空”與“形”的關系,并將這些體驗同現代物理學研究緊密聯系起來,從而獲得了對基本粒子結構和關系、量子場論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維模式的嚴密邏輯性決定了其強調“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這限制了創造力的有效發揮,而中國傳統文化中體驗的模式認識成果恰恰能夠啟發和激勵科學家的創造和想象力的發揮。

3中醫藥學協調思想為現代科學關于有機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啟示

李約瑟將中國傳統科學思想成為“有機自然主義”[6],因為中國傳統科學思想主要是針對存在有機聯系的事物加以整體的認識和體驗,其典型的科學成果應該就是中醫藥學。這是傳統科技體系中至今仍有現代價值的為數不多的成果之一。中醫藥學在不破壞生命有機體的內外聯系的前提下,通過觀察、體驗和辨證施治,調節人體內在機能,達到內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療特點,以其舉世公認的療效說明了中國傳統思想在認識生命有機體方面獨有的方法論意義。

管理科學是現代科學體系中體現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相互滲透的新興學科,其研究對象是具備社會有機體特點的組織或群體。早期的管理科學理論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羅制”實際上把工人看作從屬于機器生產工具,用機械論觀點看待生產活動中的人與人、人與機器的關系?,F代管理科學中的Z型理論改變了這種傾向,開始強調以人為中心,注重人際的有機協調。提出Z型理論的美籍日本管理學家威廉。大內主張經濟組織中每個人和每個團體正好象人體中的器官,管理的機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協調,這種觀點顯然帶有東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學家伊藤肇進一步指出,日本企業家能夠使戰后日本經濟迅速復興,中國經典的影響應居首功[7]。

從分子到細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針對功能的遺傳學早有定論:基因產物必須在細胞內環境中發揮功能,細胞必須與其他細胞相互作用,機體必須在多變化的環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達及作為結果產生的表型常是通過個體基因型與內外環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飾和改變[8]。最新文獻也認為,很多人類常見病代表著我們的基因組與環境畢生相互作用的一種積累,預測基因在復雜疾病過程中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種令人氣餒的任務[9]。由上可見,基因型與表型不總是一一對應。因此單純以基因表達譜作為“證”的實質或作為“證”“病”的連結點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僅是基因并不能解開生命之謎,生命是宏觀的”[10]。美國《科學》雜志19990402出版復雜系統專刊,其編輯部導言“超越還原論(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當指出現代基因組學還原論方法的不足,指出:“還原論的缺點越來越明顯,主要是信息過載和過分簡單化,從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議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補充占支配地位的還原論方法”[11]。

中醫藥學中蘊涵著現代系統科學的基因,復雜性科學的興起和發展為中醫藥學特色和優勢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發展呼喚中國傳統科學觀啟迪的今天,中醫藥現代化步伐會進一步加快,其科學內涵將會得到充分揭示和發展,中醫藥學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中醫藥學對生命活動的認識,提供了人類認識和把握人體復雜體系的有效途徑;中醫藥學研究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認知方法及其個體化診療體系反映了整體醫學的特征;中醫藥豐富的治療手段和靈活的方法,符合人體生理病理多樣性的特點;中醫藥浩瀚的古典醫籍,是人類生物信息的巨大寶庫;中醫藥學充分體現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有機結合,展示了現代科學一體化的新趨勢。從以上的優勢和特色可以看到中醫藥學不但具有極強的科學性,而且在許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現代人體科學、現代生物學、現代醫學以至現代科學發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茖W進入后現代時代,正在從分析的科學嬗變為整合科學,中醫藥學中所蘊涵的文化優勢、思維優勢將對現代科學文化的發展發揮重要的啟發作用。

中醫藥畢業論文:中醫藥對痛風性關節炎的研究進展論文

論文關鍵詞:痛風性關節炎;中醫藥療法;研究進展

論文摘要:近年來,我國中醫藥工作者研究痛風性關節炎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從病因病機研究、臨床研究、實驗研究3個方面綜述了痛風性關節炎的研究進展。

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減少而致血尿酸增高引起的一種臨床綜合征,其中痛風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之一。痛風性關節炎常表現為跖趾關節、踝關節等處紅腫熱痛,甚至活動障礙和關節畸形,遷延難愈,令人苦不堪言。針對痛風性關節炎發病率逐年提高的趨勢,近年來,中醫藥對痛風性關節炎作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痛風性關節炎中醫藥研究進展作一綜述如下。

1病因病機研究

痛風性關節炎屬中醫“痹證”范疇。飲食不節、形體肥胖、起居不慎為基本病因,脾腎虧虛、清濁不分、熱毒為患是病機關鍵,熱毒、痰濁、瘀血交相為患是主要病理產物。何國珍等[1]認為本病為平素過食肥甘厚味,以致濕熱郁結,日久累及臟腑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瘀阻經脈而成。許樹柴等[2]認為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應從濕熱阻痹(臟腑功能失常,濕濁內生)、瘀熱阻滯等來辨證。廖竹芬等[3]認為本病之邪來自脾胃濕熱,久而釀生痰瘀,以致濕熱痰瘀流注凝澀,故本病當屬內傷實證之范疇。王乙黎等[4]認為,無論是六淫諸邪,還是痰濁、瘀血,對本病而言,最終均可歸結為“毒”,其邪毒的來源主要有三:一是飲食偏嗜致毒,二是“六淫之毒”,三是七情化毒。

2臨床研究

2.1辨證分型論治丘青中[5]把痛風性關節炎分為濁毒瘀滯型和痰濕阻滯型。濁毒瘀滯型方用自擬消痛湯Ⅰ號方,藥用土茯苓、薏苡仁、忍冬藤、車前草、萆薢、蒲公英、地龍、赤小豆、赤芍、川牛膝。痰濕阻滯型方用自擬消痛湯Ⅱ號方,藥用黃芪、土茯苓、防風、薏苡仁、白術、車前草、蠶砂、陳皮、川牛膝、甘草。王孟和[6]將其分為4型:(1)濕熱蘊結型:白虎加桂枝湯加減。(2)瘀熱阻滯型:身痛逐瘀湯加減。(3)痰濁阻滯型:蠲痹湯加減。(4)肝腎陰虛型:三痹湯加減??傆行?9.47%。方策[7]將本病辨證屬濕熱蘊結者治以活血散結、清熱解毒,方用四妙散加減;瘀熱阻滯者治以清熱散瘀、通絡止痛,方用枝藤湯加減;痰濕阻滯者治以滌痰化濁、散瘀泄熱,方用滌痰湯加減;肝腎陰虛者治以六味地黃湯加減,收效良好。

2.2專方治療王政[8]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以清熱瀉濁通絡為主,酌加健脾之品,黃柏、知母、蒼術、川牛膝、土茯苓、虎杖、山慈菇、制大黃、白術、木瓜、蠶砂;恢復期以健脾益腎化濁為主,白術、川牛膝、土茯苓、山慈菇、木瓜、生黃芪、茯苓、杜仲、補骨脂、雞血藤、川芎,治療25例,臨床痊愈23例。張賢等[9]方選羌活湯,藥用羌活、蒼術、黃芩、當歸、赤芍、茯苓、半夏、香附、木香、陳皮、甘草。風甚加防風;濕重加蒼術;熱重倍黃芩、瓜蔞、枳實、竹瀝;偏寒加川烏;上肢加白芷、威靈仙;下肢加黃柏、牛膝;痛甚加乳香;發熱加柴胡。

2.3針灸推拿療法董建萍等[10]采用純中藥制劑正青風痛寧針刺穴位注射治療痛風性關節炎,選穴:合谷、足三里、陽陵泉、昆侖、照海、八風、阿是穴??傆行?0%。潘紅玲[11]應用梅花針加拔罐治療痛風39例,有效率100%。方法:將患者關節紅腫熱痛處常規消毒,用梅花針重叩至皮膚出血,立即加拔火罐,等瘀血出凈,取罐,用干棉球擦去瘀血。每周2次,4次為1個療程。熊曼琪[12]點按大椎、風池、腎俞,揉拿手、足三陰經,點按手三里、肩貞、合谷。每次20min,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使用于痛風各癥。

2.4綜合治療倪毓生[13]用四妙丸加味合別嘌醇內服,辨證使用外洗藥,紅腫不甚者用生川烏草、生半夏、生南星等,紅腫甚者用雙柏散(大黃、側柏葉等)治療9例,療效理想。許吉梅等[14]用針藥并用,內外合治法,針刺三陰交、商丘、丘墟、太白、八風均雙側,瀉法,留針0.5h,留針期間每10min捻轉1次,并取繼發病灶部位穴和相應的背穴,陽性反應點,針刺加拔罐。內服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中藥,并外敷金黃膏加青黛散以水醋或蜂蜜調和之。治療35例,全部有效。

3實驗研究

陳文照等[15]將尿酸鈉溶液注入大鼠踝關節內造成急性痛風模型,實驗顯示關節周圍軟組織內的膠原酶活性明顯增高,膠原纖維斷裂成片明顯,且秋水仙堿和防己黃芪烏苡湯均能顯著抑制膠原酶活性,減輕膠原纖維斷裂,但防己黃芪烏苡湯的作用較秋水仙堿更為強烈。張史照[16]應用痛風洗劑對大鼠痛風性關節炎進行治療后,顯示其能明顯降低大鼠周圍軟組織K+、NE、DA、5-HT、PGE濃度,從而起到鎮痛作用。張明等[17]研究發現痛風沖劑能顯著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和二甲苯所致的耳廓腫脹,降低巴豆油致炎小鼠炎癥滲出液中的白細胞數量。認為痛風沖劑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機制與其增強吞噬細胞功能,減少致炎物質的釋放有關。

4討論

近年來,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不合理,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日益增多,積極防治痛風性關節炎受到了醫學界的廣泛重視。

西藥秋水仙堿、別嘌醇、丙磺舒、非甾體類消炎藥等能降低尿酸,減輕癥狀,但由于副作用大,臨床應用受到了限制。10余年來,中醫藥在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和實驗研究方面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由于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少,顯示出了一定的中醫特色和優勢。但尚存在著一些問題:①臨床研究方面,樣本量少,科研設計欠合理,結論的可信度不高,缺乏前瞻性研究。運用循證醫學的觀念,對痛風性關節炎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隨機雙盲的臨床研究,已迫在眉睫。②實驗研究方面,量很少,同時設立對照組,系統研究的則更少。全面、系統、深入地進行基礎實驗研究,對進一步篩選有效中藥,探討其作用機制,為研發新藥作準備,意義重大。

中醫藥畢業論文:肩至手綜合征中醫藥治療論文

【摘要】肩-手綜合征是卒中后常見的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現代醫學對此療法有限,中醫藥在治療該病方面則療效獨特。該文就近5年來中醫藥治療該病現狀作一綜述。

【關鍵詞】肩-手綜合征腦卒中中醫藥治療進展

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syndrome,SHS),又稱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綜合征(reflexsympatheticdystrophy,RSD),是偏癱患者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生率在12%~74.1%[1]。根據臨床表現,RSD可分3期:Ⅰ期表現為手部腫脹,色澤改變,肩、手部有疼痛性運動障礙;Ⅱ期表現為肩、手部疼痛性運動障礙減輕,腫脹和色澤改變部分減輕或完全消失,開始出現肌肉萎縮;Ⅲ期表現為手和肩部呈營養不良性改變,肌肉萎縮明顯,關節活動受限,攣縮[2]。RSD如不及時治療,手部皮膚肌肉萎縮,手指攣縮,X線上有廣泛的骨腐蝕,手功能喪失[3]。中醫藥在治療SHS方面療效獨特,但是單用一種療法起效慢,收效低,一般治療本病是以一種療法為主,其他療法與之相結合?,F將近5年來中醫藥治療SHS的進展綜述如下:

1中藥治療

1.1中藥外用

蔡超群[4]報道將燙療藥(由川斷、寬筋藤、獨活等組成,用紗布包裝成小袋,每包150g)對患者進行患側穴位燙療,取患肢肩貞、肩髃、曲池、內關、外關、合谷及阿是穴等,每穴治療時間30min,有效率為92.5%。余恒旺等[5]治療SHS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采用舒筋活絡散(藥物組成為生川烏、生草烏、膽南星、生半夏、麻黃、紅花各10g,桑枝、川芎、伸筋草、透骨草各20g,寬筋草、松節各30g。制成散劑),50g/次,用風濕跌打酒調勻裝入布袋中,煮沸,熱敷患處,2次/d。對照組采用冷水交替法。兩組都配合運動療法,共進行4周,治療組總療效91.67%,顯著高于對照組總療效70.83%(P<0.05)。吳海科等[6]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將舒筋洗藥顆粒(由透骨草、威靈仙、蘇木、鉤藤、田基黃各15g組成)水溶后浸洗患肢。對照組用冷水交替法。兩組都配合運動療法,4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45%,顯著高于對照組70%(P<0.05)。史利軍[7]報道采用整體熏蒸療法治療SHS。治療組將中藥熏蒸藥袋(藥物以桂枝湯加味,含桂枝、芍藥、生姜、大棗、乳香、沒藥、川芎、甘草為主方。氣虛加黨參、黃芪、雞血藤、三棱、莪術;局部畏寒加防風、羌活、當歸;局部腫脹加細辛、地龍、延胡索;手指拘攣加木瓜、葛根、延胡索、制何首烏)置于熏蒸治療儀內治療患者。先熏蒸督脈30min,后熏蒸患肢30min,1次/d。同時將上述藥物研粉,加入氮酮、甘油制成膏劑貼敷于肩髃、肩井、曲池、手三里、合谷、外關穴,1次/d。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刺療法。針刺選穴與藥物貼敷穴位相同,1次/d。兩組均于治療2療程(14d為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治療組總療效91.7%,顯著高于對照組72.2%(P<0.05)。

1.2中藥內服劉玉霞[8]

對治療組以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SHS,處方:黃芪30g,當歸、川芎各15g,地龍、赤芍、桃仁、紅花、川牛膝各10g。加減:肢體麻木甚者加全蝎3g,炮穿山甲、絲瓜絡、木瓜各10g,丹參20g;疼痛甚者加炒乳香、炒沒藥、徐長卿、木瓜各10g,延胡索15g;浮腫甚者加茯苓15g,車前子(包)、澤瀉各20g;偏氣虛者加太子參20g,茯苓、白術各10g;偏陽虛者加杜仲、菟絲子、威靈仙各10g;偏陰虛者加沙參、天花粉、玉竹各15g,蘆根20g。水煎服。對照組予彌可保、維生素B1、潑尼松治療。兩組治療8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4%,明顯高于對照組50%(P<0.01)。馬云枝等[9]對治療組用桂枝湯加減治療,氣虛血淤者加黨參、黃芪、雞血藤、三棱、莪術;局部畏寒惡風者加防風、羌活、當歸、川芎;局部腫脹疼痛劇烈者加玄胡、細辛、地龍;手指拘攣明顯者加川木瓜、葛根、玄參、制首烏;痛劇影響睡眠者加姜半夏、珍珠母、酸棗仁、夜交藤等。水煎服。同時采用常規針刺方法,取患側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為主穴;肩手痛者配關沖;病久配大椎、肩外俞;肘部拘攣配曲澤;腕部拘攣配大陵。并且指導患者康復訓練。而對照組僅用常規針刺和康復訓練。兩組觀察6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高于對照組70%(P<0.05)。馬衛琴等[10]對治療組采用益氣活血通絡方,方為:生黃芪30g,當歸、廣地龍、杭白芍各15g,粉葛根、丹參、雞血藤、川桂枝、茯苓皮、木瓜各10g,紅花8g,全蝎5g,杜仲、炙甘草6g。水煎服。同時以藥液熱敷于疼痛處。若氣虛明顯加黨參、白術;痛劇加徐長卿、元胡;睡眠差加珍珠母、酸棗仁、夜交藤;局部腫脹明顯者加豬苓、大腹皮;青紫甚者加蜈蚣。對照組予雙氯芬酸鈉。兩組連續觀察6周。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11%,高于對照組70%(P<0.05)。

2針灸治療

2.1體針療法張琳等[11]

以針刺為主治療腦卒中后SHS,采用(1)針刺取穴:主穴:內關、人中、三陰交;輔穴:頸臂、外天柱;配穴:肩髃、天宗、養老、合谷、腕骨等。(根據不同的癥狀適當加用配穴)。操作:針刺主穴時嚴格按照“醒腦開竅針刺法”的規范要求操作之后,取輔穴。(2)刺絡拔罐:用三棱針于肩貞等穴及手腫脹高點處點刺,閃火拔罐放血。(3)康復訓練與推拿:①首先松動骨關節。②對患肢關節進行被動運動。③視患者情況予適當的器械訓練。以上治療15d為1個療程,觀察2個療程??傆行蕿?1.39%。蔣明珠等[12]報道采用針刺配合促通儀治療肩-手綜合征,針刺治療取穴:主穴:肩三針(肩前、肩髃、肩后)、手三針(曲池、外關、合谷);配穴:中渚。兩天1次。以上60d后(均為兩療程)評定療效總有效率85%。于桂杰[13]利用針刺結合體位療法和手法治療,針刺取穴:主穴取患側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配穴:肩手痛者配關沖,病久配大椎,肩外俞,肘部拘攣配曲澤;腕部拘攣配大陵。方法體位治療:臥位時患肢適當抬高,坐位時患肢放置于腕關節輕度背屈狀態。運動功能嚴重喪失者可用石膏制一小夾板,使手腕處于輕度背屈狀態。手法治療:首先對患肢進行提捏、按揉、搓等手法,然后點按肩髃、天宗、肩井、曲池、外關、后溪、三間等穴。再做肩關節各種被動運動和腕關節的旋轉背屈運動。然后放松手法收尾。3個療程(1個療程10d)結束總有效率為92%。

2.2電針療法電針治療

一般在進針得氣后進行,刺激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孫增強等[14]對治療組采用電針結合中西藥物治療和功能鍛煉治療腦卒中后SHS,電針治療方式為:取患側上肢肩髃、曲池、外關、合谷等4穴,用疏密波。而對照組僅予中西藥物治療和功能鍛煉。觀察兩療程(20d)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0%。唐強等[15]對治療組用電針結合康復訓練治療SHS,針刺法取側臂、肩髃、曲池、手三里、內關、外關、后溪,選用斷續波??祻陀柧毞椒ǎ翰捎肂obath方法為主的綜合康復方法。同時介入OT治療,肢體腫脹明顯的病人配合向心加壓纏扎法。以上兩種方法10次為1個療程。1療程后休息2d,重復第2個療程。而對照組僅采用康復訓練方法。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73.33%(P<0.05)。李梅等[16]用電針并上翹夾板治療腦卒后SHS,(1)電針治療:取穴,肩三針(肩、肩前、肩臂)、曲池、外關、合谷。采用疏密波。(2)按摩及功能鍛煉:首先在手三陰、三陽經上進行按、揉、捏、拿,然后按壓穴位上的敏感點,再進行肩臂的搓拍。在按摩的同時盡量讓患者做肩關節、肘關節、前臂、腕關節、手指等的運動訓練。(3)在非治療期間,保證患者的手不懸垂在一邊,并用上翹夾板固定,保證腕關節背曲。以上治療20次為1療程,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傆行?8%。

2.3穴位注射

趙敬東等[17]報道穴位注射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35例,選用丹參注射液,取肩髃、肩貞、肩前、曲池、合谷、手三里、手五里、阿是穴,每穴注入藥液1~2ml,隔1~2d1次,30d為1個療程。總有效率94.29%。

3推拿治療

董福生等[18]對治療組采用手法治療,方法為:(1)肩的運動:使脫位的肩關節復位,然后緩慢將上肢前方上舉90°,一手握住患者手指成懸吊位,擺動上肢做各種運動;(2)肘關節的運動:術者一手控制肩的活動并使肘屈曲、伸展,反復活動;術者一手固定肘關節,另手握住前臂遠端,做旋前、旋后運動;(3)手的運動:保持上臂水平位,肘最大限度伸展位,術者與患者合掌,將腕關節背屈,活動各指關節并左右扭動;(4)按摩:患側肩手進行按摩。以上手法連續、反復進行,共進行3個月。對照組進行無規則的被動或隨意運動。3個月后,治療組180例中顯效32.8%,有效58.3%;對照組128例中顯效4.6%,有效21.9%。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4結語

中醫藥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療效獨特,但是單一的治療方法療效難以令人滿意多是采用以一種療法為主,其他療法相結合的治療方式。中藥外治法主要將活血化淤通絡止痛之品外敷、經皮給藥于穴位或患處;中藥內服以補陽還五湯、桂枝湯等加化淤通絡止痛藥物為主;針刺一般取穴陽明經,正所謂“治痿獨取陽明”;而推拿按摩療法多能活血通絡除痹痛。

中醫藥畢業論文:中醫藥治療食道癌分析論文

【摘要】為了更好地指導臨床和科研組方用藥,對近20年來公開發表的治療食管癌的方藥進行了分析。用藥頻次較多的有補益藥、活血化淤藥、清熱藥、化痰藥、解毒藥;總體用藥、中西醫結合用藥和針對食管癌梗阻用藥情況有異,總體及中西醫結合以補益藥最多(24.4%,31.140%),特別是中西醫結合;食管癌梗阻以清熱藥(16.79%)、化痰藥(16.79%)較多;同時還對所用頻次較多的藥物進行了排序和分析,反映現代醫家對本病的認識和用藥特點及規律,指導臨床組方和科研選藥。

【關鍵詞】中醫藥食道癌用藥分析

我國是食管癌高發區,又是死亡率最高的國家,河南省世界人口調整年死亡率為32.22/10萬[1]。為了更好地指導臨床和科研組方用藥,筆者對近20(1986-06~2005-05)年來公開發表的治療食管癌的方藥進行了分析。現總結報告如下。

1方法

1.1方藥選擇標準凡1983-06~2002-05《中國醫學文摘·中醫》收錄的有關食管癌的完整方藥,皆進行收集整理。

1.2整理方法對于辨證用方,每一證型有方者,所處方按一個單獨方藥處理,如果是基本方加減用藥,只能按一個方處理;剔除針對放化療、手術后遺癥或含中藥不明的中成藥處方;注明中西醫結合和針對食管癌食道梗阻治療的處方。

1.3分析項目總體用藥頻度;總體用藥類型情況,中藥分類依據六版教材;中西醫結合治療用藥頻度和類型情況;針對食管梗阻用藥頻度和類型情況。

2結果

2.1總體情況共得方101首,其中中西醫結合治療用方者34首,針對食管梗阻者14首,總用藥次數898,藥物種數194種,類別28個,其中補藥(補陰藥、補陽藥、補血藥、補氣藥)219次,占24.4%;清熱解毒藥101次,占11.2%;如加清熱燥濕、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涼血止血,清熱藥共143次,占15.9%;其他解毒藥(拔毒化腐、解毒殺蟲,熄風止痙:全蟲、蜈蚣、牛黃等)52次,占5.8%;活血化淤藥146次,占16.3%;化痰藥112次,占12.5%;其他藥物占25.1%。

排在前30位的藥物是:半夏30,黃芪30,黨參26,甘草25,白術24,當歸23,茯苓20,丹參20,半枝蓮18,蛇舌草17,代赭石17,旋覆花16,陳皮16,威靈仙16,瓜蔞16,守宮14,太子參13,沙參13,山豆根12,硵砂12,急性子12,莪術11,薏苡仁11,黃藥子10,南星10,人參10,蜈蚣10,貝母9,郁金9,桃仁9。

2.2中西醫結合用藥情況用藥350次,其中補藥(補陰藥、補陽藥、補血藥、補氣藥)109次,占31.14%;清熱解毒藥35次,占10%;如加清熱燥濕、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清熱藥共53次,占15.14%;其他解毒藥(拔毒化腐、解毒殺蟲,熄風止痙:全蟲、蜈蚣、牛黃等)6次,1.71%;活血化淤藥54次,占15.43%;化痰藥36次,占10.29%,其他藥物占26.29%。

排在前10位的藥物:黃芪17,甘草14,白術、黨參12,茯苓12,當歸11,丹參11,半夏10,太子參10,蛇舌草10。

2.3針對食管癌梗阻用藥情況用藥137次數,其中補藥(補陰藥、補氣藥,無補陽、補血藥)21次,占15.33%;清熱解毒藥14次,占10.22%;如加清熱燥濕、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清熱藥共23次,占16.79%;活血化淤藥22次,占16.06%;化痰藥23次,占16.79%;其他解毒藥(拔毒化腐、解毒殺蟲,熄風止痙:全蟲、蜈蚣、牛黃等)6次,占4.38%;平抑肝陽9次,占6.57%,其他24.08%。

排在前10位的藥物是:半夏7,瓜蔞5,黨參4,代赭石4,硵砂3,甘草3,南星3,蜈蚣3,郁金3,丹參3。

3討論

由上結果可知,總體和中西醫結合用藥,都以補藥為最多,特別是補氣藥,所占比例較大,說明各醫家都認為在食道癌病理過程中正氣虛為主要矛盾,因此以扶正為先。特別是中西醫結合治療,補藥更為重要,可能因為各醫家都認為放化療和手術療法最易傷正的緣故。由藥物排序也可看到,黃芪、黨參、甘草、白術、當歸等補益藥在總體和中西醫結合用藥中都排在前10位。現代研究表明腫瘤的發生、發展與機體的免疫功能密切相關,由于機體的免疫功能紊亂,體內突變的細胞不能被免疫系統有效清除而逃逸,導致腫瘤發生。腫瘤發生后,腫瘤組織細胞由于快速增生,要消耗大量營養物質;同時,由于腫瘤對機體的損害,導致發熱、疼痛等及胃腸道功能低下,特別是食道癌,阻滯食物的攝入,使機體攝入減少。如此種種導致機體營養不良,機體免疫力進一步下降。中藥中的補益藥現已證明可以改善胃腸道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加由于放化療導致的白細胞減少等,同時,有些補益藥還可以直接針對腫瘤細胞,如黨參、人參主要成分人參皂苷,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甜素等可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誘導細胞凋亡[2,3]。

中醫認為腫瘤的產生、發展與痰、淤、熱關系比較密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機體氣機失調(如氣虛),從而使津液、血液運行受阻,產生淤血、痰飲,日久而發腫瘤。因此從淤從痰論治腫瘤始終是中醫的一大特色。由上統計結果可看出,活血化淤、化痰藥所占比例較重,也說明了這點。值得一提的是,在藥物排序中化痰藥半夏,活血化淤藥丹參在總體和中西醫結合用藥中都在前10位。特別有趣的是,半夏在總體用藥中是第1位,這可能因為半夏既可以化痰軟堅,又能和胃降逆,對食管癌有針對性的緣故。有些報道還特別指出半夏要生用,值得進一步研究。丹參一味,功蓋四物,說明丹參既可活血又可補血,因此用的次數也比較多。現代研究表明活血、化痰藥可改善血液循環,阻滯腫瘤轉移,有些藥物還可以直接殺傷腫瘤細胞,誘導細胞凋亡與分化,如薏苡仁提取物康萊特[4],被廣泛用于臨床。腫瘤之熱多由痰阻淤血日久所化,放療也可致熱。因此清熱藥也為治療腫瘤常用,特別是清熱解毒藥。由統計數字可知,半枝連、蛇舌草為治療食道癌的常用清熱解毒藥,現代研究證明此兩味中藥具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1],這也可能是多被選用的原因。

毒與腫瘤的發生發展關系密切,腫瘤的發生不論是由于氣滯血淤,或是痰凝濕聚,或熱毒內蘊,久之總會蘊積化毒。所化毒邪進一步損傷機體,而產生多種復雜證候,因此邪毒結于病體是腫瘤的根本之一。中醫在治療腫瘤時還多從毒論治,食道癌也不例外。由統計結果可知,中醫治療食道癌除選用清熱解毒藥外,還用一些其他解毒藥,特別是有毒中藥,所謂以毒攻毒。如硵砂、硼砂、蜈蚣、全蝎等,有的還選用砒石、蟾酥?,F代研究認為一些有毒中藥可以從多種途徑起抗腫瘤作用,如對砒石As2O3研究已經享譽中外,As2O3因此已經在各國應用于治療急性早幼粒性細胞白血?。?]。因此有必要對有毒中藥進一步挖掘研究,如對硵砂的研究,有可能由此而找到治療食道癌新的突破口。

在針對食管癌梗阻所用藥物中,補益藥比例明顯減少。在排序中前10位化痰藥有3味,補益藥2味,活血化淤2味,其他解毒藥2味,另一味是代赭石,沒有清熱解毒藥。說明針對梗阻以攻為先,選用藥物多峻猛有毒,如南星、半夏、硵砂、蜈蚣等,兼顧補益。而在一般用藥,特別是中西醫結合用藥時,以補益為主,兼顧攻邪。

還有一些藥物值得提及,如代赭石、旋覆花、守宮等。代赭石在總體用藥中排第11位,針對食管癌梗阻時為第4位,在統計時它被歸為平抑肝陽類,它的重鎮降逆作用被針對性地用于治療食管癌所引起的嘔吐、吞咽困難等胃氣上逆證,且常和旋覆化同用,說明各醫家有取旋覆代赭湯之意。值得一提的是,《神農本草經》說它還主“腹中毒邪氣”?!吨灾袇⑽麂洝吩疲骸澳苌鏇鲅薄R虼擞斜匾獙Ρ舅庍M一步研究,如對其主要成分Fe2O3進行體外抗腫瘤實驗等。守宮也為常用之藥,多與黃酒合用,值得對其有效成分進一步分析提取研究。

總之,由于我們所選方藥是以《中國醫學文摘·中醫》為依據,基本上能反映近年來中醫藥治療食道癌的用藥情況,對其用藥規律及用藥特點的分析,對于指導臨床和科研組方用藥有一定幫助。但也有不足之處,如選方涉及的文獻不能囊括所有公開發表的,因此有一定局限性。

中醫藥畢業論文:狼瘡腎炎中醫藥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從病因病機、臨床治療等方面對近年來中醫藥治療狼瘡腎炎的進展進行了綜述,著重在臨床治療上,從分期治療、分型治療、中成藥的應用、固定方治療四方面進行了綜述,并提出存在的問題及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狼瘡腎炎中醫藥治療

狼瘡腎炎(Lupusnephritis,LN)是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累及腎臟引起的一種免疫復合物性腎炎。在SLE患者中,70%有明顯的腎損害,腎組織檢查光學顯微鏡下顯示90%的患者有腎損害。結合免疫熒光和電子顯微鏡檢,則100%累及腎臟,在我國腎活檢病例中占繼發性腎臟病之首位[1]。而約20%的患者可在5年內發展為終末期腎病。隨著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對LN發病機制的深入認識,激素、環磷酰胺、環孢素、霉酚酸酯、來氟米特、硫唑嘌呤等藥物的應用及血漿置換、干細胞移植等療法的開展,LN的治療取得了長足性進展,但仍存在療效不一、價格昂貴、毒副作用大、臨床難以普及、停藥后復發率高等弊端和不足。近年來,中醫藥及中西醫結合在防治LN方面取得較好的療效。筆者就中醫藥治療LN的臨床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病因病機

中醫學雖無LN的病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屬于“陰陽毒”“紅蝴蝶瘡”“日曬瘡”“水腫”“虛勞”等范疇。中醫學認為,LN的發生是由人體先天稟賦不足,陰陽氣血失調,加之毒邪侵入,導致毒邪內蘊于腎,血脈凝滯而致。故本病以肝腎虧虛為本,熱毒瘀結為標,本虛標實的癥狀貫穿疾病的始終。葉任高等[2]認為,LN的發病基礎是腎虛,熱毒內侵是發病的誘因,熱毒內蘊、瘀血停滯是貫穿疾病始終的特征性病機,是導致疾病發生的主要因素。孟如認為,LN的病因多與感受邪毒有關,熱毒為患是關鍵,熱毒傷陰可致陰虛火旺。在內則素體陰虛,易感邪熱。虛熱與實火,兩熱相加,同氣相求,肆虐不已,戕害臟腑,損傷氣血[3]。錢桐蓀認為,LN以陰虛為本,由陰虛而致內熱,熱阻脈絡。因此,在治療中均加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藥[4]。陳以平[5]認為,LN的形成有內外兩方面因素,內因多為稟賦不足,或飲食起居失調,或七情過用,勞倦過度以及經孕產乳耗傷陰血等,導致五臟陰精受損;外因為熱毒侵襲,如烈日曝曬或服食毒熱之品(如藥物)等。其中以腎為本病的病變中心,而以腎陰虧虛,熱毒熾盛為病機關鍵。

2臨床治療

2.1分期治療

將LN分急性活動期和緩解期加以治療,急性活動期宜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或清熱解毒,兼顧養陰;緩解期以虛為本,肝腎陰虛、氣陰兩虛多見,重在培補元陽元陰或益氣養陰,扶正祛邪。史偉等[6]認為潑尼松首始治療階段分為三型:陰虛火旺型、熱毒壅盛型、瘀血內停型,分別采用養陰清火、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治療原則;潑尼松減量治療階段為肺腎陽氣虧虛和氣虛血淤兩型,分別以補益肺腎之陽氣為主,佐以活血化瘀;激素維持量階段辨證為腎陽不足、陰精虧虛,治宜溫腎助陽、滋陰填精。在治療過程中,始終加入活血化淤之品。經過1~2年治療,36例患者中狼瘡停止活動28例。結果表明中醫藥具有減輕西藥副作用,改善自覺癥狀,增加療效,調整機體免疫功能,降低復發率的優點。陳秋月[7]將54例LN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28例,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對照組26例單用激素加環磷酰胺治療。臨床表現有SLE病情活動癥狀、屬急性期者,辨證多為熱毒熾盛,治以清熱解毒,涼血養陰,方用犀角地黃湯加減。病情緩解,激素減量階段,患者多表現為肝腎陰虛,治以滋陰活血為主,方用六味地黃丸合二至丸加減。表現為脾腎陽虛者,多見于LN慢性期、病程較長的患者,而且對激素不敏感,治以溫補脾腎為主,結果治療組的完全緩解率、總有效率、平均緩解時間、復發率、毒副作用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伍強等[8]認為,本病為本虛標實之證,其本虛為肝腎陰虛,在不同階段可夾水濕、熱毒、淤血等標實之象。熱毒內蘊、淤血阻滯是本病的特征,并貫穿疾病的始終,故在治療中以清熱解毒利濕、活血化瘀為治療基礎,辨證用藥,隨證加減。LN急性期以熱毒熾盛為主,應著重涼血化淤、清熱解毒,方用牛角地黃湯或清瘟敗毒飲加減;處于相對緩解期時表現為肝腎陰虛,所以在滋養腎陰基礎上,配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法,方用六味地黃湯加減。大量激素所導致的陰虛火旺,可加滋養腎陰中藥;而在激素撤減時,可增加溫腎補氣中藥,以防止反跳和激素撤減綜合征。朱辟疆[9]認為LN活動期及應用大劑量激素期間,中醫證型主要為熱毒熾盛,陰虛內熱兩型,前者常用清瘟敗毒散合犀角地黃湯化裁,后者用知柏地黃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緩解期及激素減量期,臨床證候以肝腎陰虛及氣陰兩虛兩型多見,前者常用六味地黃丸合二至丸化裁,后者用參芪地黃湯或六味地黃湯合補中益氣湯加減;穩定期及激素少量維持期,中醫證型為脾腎氣虛及氣陰兩虛兩型,常用金匱腎氣丸合四君子湯化裁并適當加上仙靈脾、肉蓯蓉等補腎藥以興奮腎上腺皮質功能。

2.2分型治療

左振素[10]將LN分為熱毒熾盛、氣營熱盛,陰虛內熱,陰虛火旺,氣虛腎氣不固四型,分別治以清熱瀉火,涼血活血;清熱養陰,養血活血化痰;養陰瀉火和胃;補腎益氣固澀;并將化痰活血法貫穿治療的始終。盧葉明等[11]辨證分為:熱毒熾盛型治以清熱解毒、涼血養陰,方選犀角地黃湯加減;脾腎陽虛型治以溫補脾腎、通陽利水,方選真武湯加減;陰虛內熱型治以養陰清熱、涼血解毒,方選二至丸和大補陰丸加減;肝腎陰虛型治以滋養肝腎、養陰清熱,方選杞菊地黃湯合二至丸加減;每方必加用活血化淤藥物,以增加清熱解毒功效。結果:中西醫組總有效率為89.7%,復發率為7.7%,西醫組分別為72.2%,34.7%。兩組比較均有統計學差異(P<0.01);中西醫組的病死率和副作用發生率明顯低于西醫組(P<0.05)。李世宏等[12]將LN分為熱毒熾盛型,脾腎陽虛型,陰虛火旺型,氣陰兩虛型四型;分別治以清熱解毒,佐以養陰;健脾補腎;養陰清熱;益氣養陰。并將活血化瘀法貫穿治療的始終。治療組有效率91.67%,對照組61.70%,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

2.3中成藥的應用

楊玉貴等[13]在常規治療32例LN的基礎上,對其中20例LN患者加用燈盞細辛注射液,對照組則不用燈盞細辛注射液。兩組療程均為1個月。兩組臨床活動癥狀積分及slL-2R明顯降低,C3、C4增高。治療組治療后,C3、NK細胞及CD4明顯上升,尿蛋白明顯下降(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82%,對照組總有效率74%。高延霞等[14]將62例LN患者隨機分兩組,均給予激素加環磷酰胺加低分子肝素常規治療。其中實驗組32例給予杏丁注射液20ml靜點,1個療程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血脂、尿蛋白及腎功(BUN、Cr)、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原片段1+2(F1+2)、D-二聚體降低,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升高,與對照組相比,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關惠儀等[15]將38例LN患者分為治療組20例和對照組18例。對照組采用激素標準療程、環磷酰胺沖擊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黃芪和丹參注射液靜脈滴注。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復發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石韞珍等[16]將24例LN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每組各12例。對照組采用激素標準療程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磷酸川芎嗪注射液靜滴,療程與治療組一致。分別比較兩組之間及治療前后血漿TXB2及IL-6、TNF-α水平。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后血TXB2及IL-6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其下降程度亦明顯高于對照組;TNF-α水平兩組均無明顯變化。周麗華等[17]將48例LN患者分為治療組35例,對照組13例。治療組加服中藥百令膠囊治療,對照組單純西藥治療;觀察兩組治療后NK細胞活性,T淋巴細胞亞群的變化。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前NK細胞活性均下降,淋巴細胞亞群明顯上升或下降。兩組治療后NK細胞活性升高,淋巴細胞亞群均有改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2.4固定方治療

葉任高等[18]以自擬狼瘡腎衰方加減治療熱毒熾盛型、陰虛內熱型、肝腎陰虛型LN,并主張在急性期用大劑量激素時加滋陰降火中藥,在緩解期則加益氣溫陽中藥,因使用環磷酰胺致白細胞下降者加養血益氣中藥,共治療尿毒癥28例,總有效率為92.9%。陳湘君等[19]以補腎固精方(生地黃、生黃芪、桑螵蛸、白花蛇舌草、丹參、莪術、金櫻子等)治療LN37例,并以糖皮質激素為對照,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9.2%,明顯高于對照組77.3%的總有效率(P<0.05)。治療組在降低24h尿蛋白定量、血沉、抗ds-DNA抗體,提高補體水平,減少激素用量方面均優于對照組(P<0.05)。王岸?。?0]報道,將87例經腎活檢確診為Ⅳ型LN患者隨機分為兩組。雙沖擊治療組(對照組)42例,采用甲基潑尼松龍和環磷酰胺為主雙沖擊治療;雙沖擊加中藥治療組(治療組)45例,雙沖擊治療的同時給予自擬中藥方(白術、知母、生甘草、當歸、生地、玄參、麥冬、忍冬藤、益母草、虎杖、紫丹參、白花蛇舌草、龍石芮)。比較兩組副作用,結果對照組和治療組副作用發生率分別為40.3%,14.3%,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鐘池晃[21]將53例LN患者隨機分為中西結合治療組(治療組)27例,西醫治療組(對照組)26例。對照組用激素標準療程、環磷酰胺沖擊治療;治療組在西醫治療基礎上,參考葉任高教授狼瘡方,自擬經驗方(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紫草、野菊花、烏梢蛇、全蝎、柴胡、黃芩、黃芪、熟地、山萸肉、丹參、益母草)為基礎,辨證加減。結果治療組有效率92.6%,對照組69.2%(P<0.05),對照組副作用及復發率均明顯高于治療組。

3問題與展望

綜合文獻報道可以看出,近年來LN的中醫藥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病因病機、辨證用藥在多樣化的基礎上日漸趨向一致,中西藥合用、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治療LN已有了初步規律性,尤其在減少西藥毒副作用、降低復發率、提高療效等方面作用肯定,而中西醫結合已被普遍接受。但同時也存在以下一些問題:如多數文獻報道僅局限于主觀經驗總結和臨床資料匯總,隨意度較大,效行性較差;用于治療LN的中藥很多,但仍未能用現代醫學理論予以充分闡述;臨床觀察重復報道多,觀察指標反映性差且重復,等等。筆者認為,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應重視下述三方面的工作:①開展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化LN中醫藥研究,逐漸形成統一的病因病機認識和辨治規律,從而更好地指導臨床。進一步驗證和探索中西醫結合治療“LN”的近中期和遠期療效,及不同中藥方案的療效差異。②進行LN辨證治療和實驗室指標、腎臟病理相關性方面研究,使辨證治療客觀化、更具針對性。以整體觀念為辨證指導思想的中醫證候學與微觀的病理改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參考,應用辨證分型結合病理類型,來統一診斷與治療標準,指導LN的中西醫結合治療。③加強對治療LN行之有效的單味藥或中藥復方篩選,并進行藥理、藥動學等分析,進一步深化中西藥合用配伍規律的研究力求從細胞分子水平闡明中醫藥治療LN的作用機制。隨著上述研究的開展和深入,中醫藥將在LN治療方面顯示優勢和前景。

中醫藥畢業論文: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傳統中醫藥傳統知識知識產權保護

[論文摘要]中醫藥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我國目前在國際上占有優勢的少數領域之一。為了促進我國傳統中醫藥的繼承和發展,鼓勵創新,防止發達國家在這一領域的不當攫取,應對我國目前對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進行分析,在符合國際國內法要求的前提下完善現有法律制度,并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特殊保護制度。

一、中醫藥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隨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的不斷擴展,中醫藥在世界范圍的傳播與影響日益擴大,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和產品開始全面走向國際。因為原有的疾病沒有得到充分治療,新的疾病不斷出現,醫療費用不斷上漲,許多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在重新關注傳統醫藥的作用和價值,世界衛生組織也提出,為了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應當推廣使用傳統醫藥,從而給以中醫藥為代表的傳統醫藥帶來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中醫藥是目前我國在國際上占有優勢的少數學科領域之一,其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幾千年的實踐經驗。中醫藥具有一套與西藥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近年來隨著中醫藥在防治重大疾病,常見病,疑難病方面優勢的發揮,中醫藥的科學性已逐步得到全球各地區認可。

由于發達國家在技術、資金方面的優勢,我國傳統中醫藥的知識產權流失非常嚴重。中醫藥知識產權目前基本隨著資本在流動。一方面我國在技術方面落后于發達國家,難以在傳統的中醫藥驗方中按照西藥的開發模式開發出符合西藥標準的新藥,另一方面,一些企業即使開發出來了,也往往在產業化之前由于資金方面的問題而被國外的公司參股或控股。

2007年1月11日,科技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國務院十六個部門聯合《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從中醫藥創新發展的全局出發,《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確定了“繼承,創新,現代化,國際化”四個方面的基本任務。如何在中國加入WTO后對中醫藥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進行改革,以促進中醫藥的創新和防止國外發達國家在這一領域的攫取是一個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我國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

知識產權的保護涉及專利、版權、商標等。就傳統藥品而言,主要涉及專利保護、商標保護、著作權保護、商業秘密保護和行政保護,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專利保護和行政保護。

1984年我國頒布的專利法規定對藥品和用化學方法獲得的物質不授予專利權。1993年我國專利法第一次修訂,增加了對藥品的保護,保護的內容包括:

(一)作為藥物活性成分的藥品化合物、生物制品和藥物組合物可依法獲得產品專利

(二)制備藥品的方法

(三)藥品的用途專利

2000年第二次修訂后的專利法沿襲了1993年的規定,也就是說所有醫藥領域的發明都可在中國依法得到專利保護。

國務院于1992年以第106號令頒布實施《中藥品種保護條例》,列入國家藥品標準或省、自治區、直轄市藥品標準的品種均可申請中藥品種保護。2001年2月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國家實行中藥品種保護制度。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制定?!敝兴幤贩N保護正式進入國家法律規范。回顧中藥品種保護工作的歷程,《中藥品種保護條例》對中藥產業生存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條例實施以來,已有2224個品種獲得品種,涉及企業1030個,同時中止了1645個中藥同品種生產批準文號的效力。

總體來說,我國國內中藥企業對專利申請的積極性不高,主要原因有1.由于中醫藥的理論基礎不同于現代的中醫藥,在專利申請時難以確定專利技術應具有的“三性”:即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2.專利的專有權獲得是以公開其技術為代價的,而傳統中藥的復方一旦公布,往往給“二次開發”提供資源,使得擁有技術和資金優勢的企業或發明人利用先進的提取分離技術、分析技術開發出療效更加明確、質量更加可控的產品。3.專利的申請審批周期長,保護期限為自申請日起20年,而中藥行政保護審批周期為最長6個月且最長保護期為30年,并可申請延長。同時專利侵權訴訟所需要花費的財力物力巨大,時間漫長,而《中藥品種保護條例》第十七條:“被批準保護的中藥品種,在保護期內限于由獲得《中藥保護品種證書》的企業生產?!痹谛姓徟h節,行政部門即保護了已獲得中藥品種保護證書企業的權益。

三、中藥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和專利保護的沖突

由于近年來我國對《專利法》、《藥品管理法》等法律的修改,出現了中藥品種的行政保護權和專利權之間的沖突?!吨兴幤贩N保護條例》第2條:“申請專利的中藥品種,依照專利法的規定辦理,不適用本條例。”《中藥品種保護條例》是行政法規,在法律效力上低于專利法,所以依據專利法,未經專利人許可,即使企業獲得中藥品種保護證書,依然不能制造、使用和銷售該產品;2001年我國修訂《藥品管理法》后,《中藥品種保護條例》具有特別法的效力,法理上其效力應優于作為一般法的專利法?!吨兴幤贩N保護條例》和《專利法》的沖突需要在今后的修訂中解決。

另外,我國于1985年加入了巴黎公約,巴黎公約是當今國際社會保護工業產權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個全球性多邊公約。中國加入WTO后必須履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而我國對中藥的行政保護與巴黎公約、TRIPS協議存在權力保護主體方面的沖突?!吨兴幤贩N保護條例》第2條規定:“本條例適用于中國境內生產制造的中藥品種,包括中成藥、天然藥物的提取物及其制劑和中藥人工制成品?!边@一規定與巴黎公約和TRIPS的國民待遇原則相沖突。

四、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對策探討

我國完善目前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的工作應同時考慮三個方面:挖掘傳統中醫藥的寶庫,鼓勵中醫藥的創新發展,促進中醫藥國際化,為我國中醫藥進入國際主流市場奠定好法律保護的基礎;系統繼承中醫藥獨特的理論體系,寶貴知識和經驗,防止中醫藥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西醫化;防止發達國家利用資金和技術上的優勢對我國在中醫藥的傳統知識方面的相關權利不當占有或不公平利用。因此,筆者認為,對中醫藥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體系的建設應在專利保護的根基下同時拓展傳統知識保護的途徑。這是一個保護“現在”和一個保護“未來”的問題。

(一)完善專利制度及相關法律

1.采用國際耗盡原則。所謂耗盡原則,就是規定專利權人在首次將產品投放市場后,即喪失行銷控制權的原則。這是一種避免專利權人控制整個銷售體系得規定。發達國家多采用國內耗盡原則,主要目的是禁止專利產品平行進口,保持技術輸出國的優勢;而發展中國家因為多為技術輸入國,國內所授權的專利多為外國人擁有,為保護國內產業的發展,多采用國際耗盡原則?!抖喙浴访鞔_了成員可以采用權利國際用盡原則,宣言指出:TRIPS協定的這些規定的作用,是使每個成員自由地、不受挑戰地建立各自的權利用盡原則。

目前我國專利法采用的是國內耗盡原則,這不利于保護中醫藥產業和促進行業的創新,以及提高中醫藥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但,如果我國專利法采取專利國際耗盡原則,將會減少國內企業對技術研發的限制,提高我國中醫藥的產業技術競爭力。

2.制定中醫藥專利強制許可的規則。《多哈宣言》明確了:TRIPS協定各成員國依據各自決定的范圍授予強制許可。我國目前中醫藥產業的技術水平低下,與國外發達國家比較,在申請中醫藥的專利方面缺乏競爭力。我國應從實際情況出發,制定有關中醫藥專利強制許可的規則,對利用我國傳統中醫藥資源獲得的專利進行強制許可,進行二次開發,以推進我國企業引進、吸收消化先進技術,從事原始性創新的積極性和持續性。

3.要求披露利用的傳統中醫藥來源信息。印度于2002年對其專利法進行修改,規定專利申請人必須在其說明書中公開涉及的任何生物物質的來源和地理起源,并規定允許以整個說明書沒有公開或不正確地提及發明所用的生物材料的來源或地理起源為由,對專利提出異議。建議我國在專利法中也采用相應的規定,對盜用傳統中醫藥資源的專利申請人起到一定的震撼作用,應可為我國建立中醫藥傳統知識利益的特殊保護制度做一個鋪墊。(二)構建中醫藥傳統知識產權保護新制度

傳統中醫藥和西醫藥分別建立于兩種完全不同的科學體系之上,中醫藥學重視整體,“辯證施治,隨癥加減”,其創新主要依靠臨床實踐,缺乏數據上的實證。這一特性很難適應按現代科學特點設計的知識產權法規體系。傳統中醫藥專利的“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的認定存在難點也是大家公認的。

1993年12月29日生效的《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onBiologi

calDiversity,CBD)確立了尊重傳統知識和鼓勵公平分享利用傳統知識創新而獲得的惠益的原則。近年來發展中國家呼吁修改現有專利制度,增加保護傳統知識的內容,但這一要求遭到對TRIPS有重要影響的發達國家的抵制。2004年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CBD第七次締約方大會上,雙方經過磋商和妥協,通過了“制定保護傳統知識、創新和做法的特殊制度的基本組成部分”。

目前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已在國內立法并尋求區域性合作,以保護傳統醫藥知識產權。一種是單獨立法,如泰國;一種是綜合立法,即將傳統中醫藥知識納入傳統知識一并立法,不做專門區分,如:巴西、巴拿馬、葡萄牙、秘魯、菲律賓等。為了促進傳統中醫藥的繼承和發展,和防止發達國家在這一領域的攫取,我國應盡快建立中醫藥傳統知識產權保護的特殊制度。

中醫藥畢業論文:中醫藥傳統文化論文

【關鍵詞】中醫藥學;傳統文化;科學價值

我國的中醫藥學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風雨飄搖之后,其獨特的整體協調、辨證施治等思維方式和治則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種理論形態、思維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來風,都會有其生成的土壤、陽光和水分。中醫藥學的科學研究傳統是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東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東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中醫藥學的發展見證了中國特定時代人類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的變遷。隨著科學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西方科學進入后現代時代,映射出向東方回歸的痕跡,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想與中醫藥學哲學思想有著深深的默契,后現代醫學也與中醫藥學存在明顯的暗合??梢哉f,后現代科學的腳步正是使中醫藥學感受到強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預示著中醫藥學將在21世紀與后現代化邂逅。這些都說明,中醫藥學傳統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的科學合理性和現實啟發性,其優勢必須保持。

1中醫藥傳統科學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現代科學思想

1.1系統論思想盡管近代的系統方法是從20世紀40年展起來的,但一些樸素的系統思想卻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東方出現了。中國古代存在著典型的有機整體觀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樸素的整體系統觀。如在我國最早的著作《易經》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風、澤、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說。八卦說把世界看作為一個由基本要素組成的系統整體,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疊形成六十四卦,從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間萬事萬物的世界體系。而且《易經》還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關系所規定的層次系統整體,是一個動態的循環演化的系統整體。同樣五行說也是將世界看作是由五種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組成的系統整體,這五種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層次的系統結構,從而構成一個復雜的大系統。所以這些理論基本上都是將最基本的物質元素看作是組成世界萬物的基本元素,而整個世界無非是由這些元素組成的整體系統,它們之間相生相克,使得整個世界不斷循環演化,形成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系統整體。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為創始人的道家對系統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經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無”“陰陽”學說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疇,如有與無、一與二、始與終、陰與陽等對立統一的關系來表達自然界的統一性。它們認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則。天、地、人都是道的產物,它們具有統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體,也是天地人運動必須遵守的規律和行動法則,認為世界的起源于“無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

植根于中國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國古代醫學思想同樣包含有豐富的系統觀念。《黃帝內經》中人體被看作一個和諧的有機整體,并進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養生規律是與外界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的,故有“天人相應”的醫療原則,主張把生理現象與自然現象相聯系,提倡整體辨證施治的觀點。

中醫藥學的這種觀點受到國際上系統科學家的高度重視。當代著名系統科學家,耗散結構理論的創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說:“我們正是站在一個新的綜合、新的自然觀的起點上。也許我們最終有可能把強調定量描述的西方傳統和著限于自發組織世界的中國傳統結合起來”[1]。

中醫的診斷方法中依然蘊涵著大量的系統論思想,中醫的診斷包括四診和辨證,四診除通過望、聞、問、切外,還包括參考病人的社會心理狀況、體質狀況以及自然環境狀況等信息,對病因、病位和病機做出明確判斷。辨證是以一定的經驗(包括理論)為基礎的信息加工、分析和處理的過程,辨證既是對四診資料的處理,又反作用于四診技術的運用,同時還受治療結果的反饋,并不斷完善和更新。中醫藥學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種,藥物治療的方法是針對證候組方遣藥,非藥物治療也同時針對證候或病因,選擇針灸、推拿或心理、音樂等來治療。其治療思路整理如圖1。

1.2演化論思想中國古代演化觀主要表現在陰陽學說、五行說、太極圖等學說之中。大多都是將萬物的演化描述成為一個相生相克、連鎖輪回的變化鏈條,其變化在一個閉合的回圈中進行,而始點最后又變成了終點。中醫藥學思維活動是動態的過程,通過人的機體在自然狀態下的動態描述,去反映出癥狀或生理現象的表現,如臨床中獲得的脈象、病人的面色、舌體形狀。中醫藥理論認為人的復雜性在于它自身和環境的相互聯系及相互作用的動態變化,元氣學說闡明了“形”與“氣”相互轉化的發展觀,強調“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動統一過程狀態演化,如中醫理論中健康概念實質上體現的是陰陽之間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狀態,醫療的任務就是調整這種狀態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狀態。中醫學對生理過程的認識角度是從氣化的結構和氣化的活動這一“耗散”系統出發的。

2中醫藥學傳統方法論對現代科學研究的啟發

2.1中醫藥整體認知論的科學思想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天人觀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主張人與自然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相互影響,相至制約,因而人應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種天人觀在古代曾表現為“天命論”“天人感應論”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觀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學的內容。但在西方工業化進程帶來的諸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資源和能源浪費等社會問題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諧的中國古老天人觀有助于在現代科學基礎上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以保持與自然的和諧持續發展。

從實踐角度看,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國傳統科學思想的影響。日本哲學家和農學家福岡正信先生依據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農法”取代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科學農法”,并親身實踐,取得了顯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賴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響,主張“有機建筑”的理論,充分注意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統一,體現了人與自然有機協調的特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還影響到現代技術的發展,這就是強調技術程序應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悅和健康,強調技術的功能是解放人,現代的人體工程學、人-機系統工程學和技術美學研究,正是適應這種需求的體現[3]。

2.2中醫藥直覺、體驗的方法論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創造性的思維模式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湯川秀樹從小就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在他看來中國傳統文化中某種不同于西方的藝術特性——既有原則,又能進行靈活調整;不僅有科學思想,而且有駕馭科學的智慧。他說:“中國人和日本人所擅長的并以他們的擅長而自豪的,就是直覺的領域——日語叫做‘勘’(がん),這就是一種敏感或機伶?!保?]老莊的思想在湯川秀樹的物理學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受莊子的倏和忽為渾沌鑿七竅的故事的啟發,聯想到萬物中最基本的東西并沒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們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對應。它雖未分化,卻有著分化為一切種類基本粒子的可能性,這就是“渾沌”。湯川秀樹還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這句話的啟發,提出了時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醫藥學思維中的直覺和理性總是互補存在,這種直覺賦予了科學家以新的頓悟使其有所創造。正如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所說:“量子力學迫使我們認識到,宇宙并不是物體的集合,而是統一體中各部分相互關系的復雜網絡。但這正是東方神秘主義體驗世界的方式?!保?]卡普拉相當重視“體驗”的作用,他通過中醫和《易經》來體驗事物的對立統一和動態平衡,通過《華嚴經》來體驗事物的相互依賴和時空的相互滲透,通過中國哲學中道與氣的學說體驗“空”與“形”的關系,并將這些體驗同現代物理學研究緊密聯系起來,從而獲得了對基本粒子結構和關系、量子場論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維模式的嚴密邏輯性決定了其強調“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這限制了創造力的有效發揮,而中國傳統文化中體驗的模式認識成果恰恰能夠啟發和激勵科學家的創造和想象力的發揮。

3中醫藥學協調思想為現代科學關于有機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啟示

李約瑟將中國傳統科學思想成為“有機自然主義”[6],因為中國傳統科學思想主要是針對存在有機聯系的事物加以整體的認識和體驗,其典型的科學成果應該就是中醫藥學。這是傳統科技體系中至今仍有現代價值的為數不多的成果之一。中醫藥學在不破壞生命有機體的內外聯系的前提下,通過觀察、體驗和辨證施治,調節人體內在機能,達到內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療特點,以其舉世公認的療效說明了中國傳統思想在認識生命有機體方面獨有的方法論意義。

管理科學是現代科學體系中體現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相互滲透的新興學科,其研究對象是具備社會有機體特點的組織或群體。早期的管理科學理論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羅制”實際上把工人看作從屬于機器生產工具,用機械論觀點看待生產活動中的人與人、人與機器的關系。現代管理科學中的Z型理論改變了這種傾向,開始強調以人為中心,注重人際的有機協調。提出Z型理論的美籍日本管理學家威廉。大內主張經濟組織中每個人和每個團體正好象人體中的器官,管理的機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協調,這種觀點顯然帶有東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學家伊藤肇進一步指出,日本企業家能夠使戰后日本經濟迅速復興,中國經典的影響應居首功[7]。

從分子到細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針對功能的遺傳學早有定論:基因產物必須在細胞內環境中發揮功能,細胞必須與其他細胞相互作用,機體必須在多變化的環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達及作為結果產生的表型常是通過個體基因型與內外環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飾和改變[8]。最新文獻也認為,很多人類常見病代表著我們的基因組與環境畢生相互作用的一種積累,預測基因在復雜疾病過程中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種令人氣餒的任務[9]。由上可見,基因型與表型不總是一一對應。因此單純以基因表達譜作為“證”的實質或作為“證”“病”的連結點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僅是基因并不能解開生命之謎,生命是宏觀的”[10]。美國《科學》雜志19990402出版復雜系統專刊,其編輯部導言“超越還原論(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當指出現代基因組學還原論方法的不足,指出:“還原論的缺點越來越明顯,主要是信息過載和過分簡單化,從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議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補充占支配地位的還原論方法”[11]。

中醫藥學中蘊涵著現代系統科學的基因,復雜性科學的興起和發展為中醫藥學特色和優勢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發展呼喚中國傳統科學觀啟迪的今天,中醫藥現代化步伐會進一步加快,其科學內涵將會得到充分揭示和發展,中醫藥學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中醫藥學對生命活動的認識,提供了人類認識和把握人體復雜體系的有效途徑;中醫藥學研究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認知方法及其個體化診療體系反映了整體醫學的特征;中醫藥豐富的治療手段和靈活的方法,符合人體生理病理多樣性的特點;中醫藥浩瀚的古典醫籍,是人類生物信息的巨大寶庫;中醫藥學充分體現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有機結合,展示了現代科學一體化的新趨勢。從以上的優勢和特色可以看到中醫藥學不但具有極強的科學性,而且在許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現代人體科學、現代生物學、現代醫學以至現代科學發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茖W進入后現代時代,正在從分析的科學嬗變為整合科學,中醫藥學中所蘊涵的文化優勢、思維優勢將對現代科學文化的發展發揮重要的啟發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阴县| 西宁市| 邵阳市| 罗平县| 应用必备| 高尔夫| 胶州市| 莱州市| 红河县| 读书| 即墨市| 丰县| 逊克县| 泉州市| 浦东新区| 上杭县| 北宁市| 曲沃县| 哈尔滨市| 庆安县| 望都县| 乌兰县| 晴隆县| 泗水县| 安达市| 兰州市| 綦江县| 安丘市| 清水县| 东阿县| 滦南县| 南木林县| 巨鹿县| 罗江县| 延庆县| 龙川县| 河津市| 济源市| 昌平区| 莱西市| 南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