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公文范文 中醫中藥論文

中醫中藥論文

發布時間:2022-04-23 03:17: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中醫中藥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醫中藥論文

中醫中藥論文:中醫中藥治療結石病臨床醫學論文

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利用中藥排石法進行治療的結石病患者64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齡在16-58歲之間;所有患者結石直徑均不超過6mm,結石種類有泌尿系結石52例,膽結石12例。所有患者根據既往病史、發病原因、臨床表現及B超、X線檢查明確診斷。排除有心腦腎等嚴重基礎疾病患者。

2治療方法

所選患者入院明確病史,完善三大常規、生化全套、B超及X線等檢查,明確結石的部位、具體大小,選擇治療方法。不同部位結石中醫中藥排石法方法為:

2.1膽結石膽結石的中醫辨證施治主要是疏肝利膽,消融結石及行氣止痛,達到內外兼治,一般應用清膽化石湯治療。該清膽化石湯方藥主要包含山梔子、金錢草、白芍、黃芩、炒元胡、茵陳、雞內金、海金沙、青皮以及海浮石等,此類藥物主理氣化瘀,應用在結石病臨床療效較好。此外,針對患者出現的臨床癥狀,進行對癥處理。例如腎絞痛或者膽絞痛,可在服湯藥的同時輔以電針或針灸治療,主要實施穴位包括足三里穴、腰腹痛穴、三陰交穴及委中穴。

2.2泌尿系結石泌尿系結石的中醫辨證施治主要是以排石通淋、清熱利濕為主,一般應用清化濕熱化濕湯。該清化濕熱化濕湯方藥主要包含山藥、滑石、石葦、女貞子、竹葉、海金沙、瞿麥及山萸肉等,此類藥物主清熱通淋,在結石病有較好的化石效果。該藥能促進結石溶解進而排出,阻止已有結石變大,預防結石復發。

2.3評估標準

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療效判定標準,評估結石治療效果為:顯效,結石排出,患者癥狀消失,B超及X線片陰影消失;有效,多發結石部分排出,患者癥狀有所緩解,B超或X線片影像學表現為陰影減小,或出現結石溶碎裂解現象;無效,B超或X線片上顯示結石無異常變化,患者癥狀未見明顯改善。

3結果

所有64例患者經過中醫中藥治療后,顯效36例(56.3%),有效25例(39.1%),無效3例(4.7%),總有效率為95.3%,結果表明中醫中藥治療結石病效果確切。

4討論

結石病是是臨床上較為普遍的疾病。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水質污染較為嚴重,人們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的改變,諸多因素導致人們患結石病的幾率逐年上升,加之其易于復發,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臨床上,針對結石病治療的研究較多,長期以來手術、微創及中醫療法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有開放性手術、微創治療及中醫內科療法[2]。

在既往的研究及臨床經驗中,學者發現西醫中,對結石病患者進行手術碎石、取石等治療后,體內仍殘留微小結石未能排出,遺留癥狀且極易導致患者結石的再復發,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針對此種情況,相關研究利用中醫內科療法對患者體內微小結石進行治療,結果表明對于體內微小結石,中醫中藥排石法治療效果明確。中醫中藥排石法能消融患者體內結石,促進結石排出體外,方法簡便,對患者創傷較小,費用低廉,頗受廣大醫生患者青睞。

本文64例結石病患者進行中醫中藥排石法治療,顯效36例(56.3%),有效25例(39.1%),無效3例(4.7%),總有效率為95.3%。且治療后患者未出現相關并發癥,病情恢復迅速,結果表明中醫中藥排石法治療結石病效果確切,有很大的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中醫內科排石、碎石及溶石等治療結石病的手段,有著良好的治療效果。中藥治療結石病的臨床效果是確切的,且損害較小,費用低廉,藥物無明顯不良反應,在臨床結石病的治療上占據重要地位。但是患者體內還有部分結石,利用中醫內科排石法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一般機體各部位結石中,肝內膽管結石進行中醫內科治療效果欠佳,而膽囊結石及膀胱結石最適宜用中醫內科療法,療效最佳。膀胱及膽囊因其解剖生理,結石經中醫中醫療法消融后能順暢排出,效果佳;而肝內膽管擴張后直徑仍舊比肝內膽管結石最大橫徑要小。該類結石難以通過較小的通道排出,效果欠佳。此外,結石的化學成分若主要是碳酸鈣則中藥療法效果也較差,因碳酸鈣結石硬度較大,難以消融。臨床上應該明確診斷患者病情,根據具體病情考慮治療方法。

中醫中藥論文:中醫中藥治驗頭痛之淺談

摘要:目的:自擬中藥方劑治療頭痛的有效性。

方法:臨床辨證論治,實際運用。

結果:治療患者159例,外感頭痛一號方應用患者73例,無效者0例,有效73例,治愈71例,有效率100%,治愈率:97.26%內傷頭痛一號方應用患者86例,無效者0例,有效86例,治愈85例,有效率為100%,治愈率98.83%,兩則方劑總體治愈率為98.05%以上。

結論:兩則方劑均為治療頭痛的有效方劑。

關鍵詞:中醫中藥治療頭痛

頭痛是臨床常見的癥狀之一。頭痛病因多端,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凡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上注于頭,故六淫之邪外襲,上犯巔頂邪氣稽留,阻抑清陽,或內傷諸疾,導致氣血逆亂,瘀阻經絡,腦失所養,均可致頭痛。

外感六淫:六淫外襲起居不慎,均可致頭痛,《素問?太陰陽明論》云:“傷于風者,上先受之,故頭痛以風邪所致者最為多見。”且風為百病之長,多夾時氣為患,若風寒襲表,寒凝血澀,則頭痛而惡寒戰栗,風熱上犯清空,則頭痛而身熱煩心,風濕襲表,上蒙清陽,則頭痛而重,若濕邪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亦可引起頭痛。

內傷不足:“腦為髓?!保饕蕾嚫文I精血及脾胃運化水谷精微濡養,氣血不足,失卻濡養可見頭痛,三臟邪盛亦可引發頭痛,故其發病與肝、脾、腎三臟有密切關系。

頭痛的辯證,要詳問病史,根據各種癥狀不同表現,辨別致病之因以外,尤其注意頭痛之久暫,疼痛之性質,特點及部位之不同,辨別外感和內傷,以便進行論治。

另外,頭痛還應根據發病部位之異,參照經絡循行路線加以判斷-大抵太陽經頭痛多在頭后部,下連于頸,陽明經頭痛多在眉棱骨等處,少陽經頭痛多在頭之兩側,并連接耳部;厥陰經頭痛多在巔頂部位,或連于目系。臨床辨證既應注意頭痛的不同特點,同時還應結合整體情況及其有關兼癥全面分析以便處方用藥。

本人行醫30多年,對治療頭痛有很好的經驗,根據外感、內傷兩大類來自擬頭痛外感一號方,內傷頭痛一號方,應用于臨床兩年來,治療患者97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外感頭痛一號方

組成:菊花一包(10g),川芎一包(6g),羌活一包(10g),白芷一包(6g),蔓荊子一包(10g),甘草一包(3g)。

功效:祛風,散寒,止痛。

主治:

外感頭痛:頭痛,惡寒惡風,肢體困重,脈浮。

用法:一日一劑,溫開水沖服。

方義分析:菊花散風清熱,川芎、白芷祛風止痛,羌活除濕散寒,蔓荊子清頭目止痛,甘草調和諸藥。

加減:頭痛而脹,發熱而加石膏一包以助清熱瀉火之功。

內傷頭痛一號方

組成:天麻一包(10g),鉤藤一包(10g),石決明一包(20g),川芎一包(6g),菊花一包(10g),藁本一包(10g),當歸一包(10g),茯神一包(10g),蔓荊子一包(10g),甘草一包(3g)。

功效:平肝養血,祛瘀止痛。

主治:內傷頭痛勢弱,時發時止,倦怠乏力,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

方藥:石決明潛鎮以定肝陽上亢。天麻、鉤藤平肝熄風,菊花、蔓荊子、藁本、川芎清頭目,祛風止痛。當歸養陰補血,茯神寧心安神,甘草調和諸藥,共奏平肝養血祛瘀止痛之功。

加減:氣虛頭痛甚者加人參一包(5g),黃芪一包(10g),血虛者加熟地養陰補血,痰濁甚者加半夏一包,健脾化痰,瘀血甚者加紅花桃仁,增強活血化瘀。

2典型病例

姓名:某某性別:男年齡:50歲職業:務農

就診時間:2011年8月2日發病季節:立秋

地址:山西襄垣

主訴:頭痛如裹,肢體困重,惡風,面紅目赤,渴喜熱飲。

四診得之:面色少華,精神一般,舌質紅,苔薄黃,脈浮。

辯證:由于氣候炎熱,雨水連綿,致濕熱之邪較盛,濕為陰邪,其性重濁,熱為陽邪,其性炎上,濕熱之邪外襲,上蒙清竅,故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舌紅而赤,口渴喜飲。脾主運化,主四肢,脾為濕困,故肢體困重。苔薄黃,脈浮,為風熱之邪熾盛之象。

中醫診斷:外感頭痛。

治法:清熱,祛濕,止痛。

方藥:外感頭痛一號方。

用法:,開水沖服,五劑,一日一劑。

分析:菊花祛風清熱,羌活祛風勝濕,川芎,白芷祛風止痛,蔓荊子清頭目止痛,甘草調和諸藥,口服五劑后癥狀好轉,無其他不適癥狀。

3討論

依治療原則看,外感頭痛多屬實證,治療應以驅邪為主,因風者疏之,因寒者散之,因濕者化之,因熱者清之。內傷頭痛,多屬虛證,治療以扶正為主。風陽侵襲則熄風潛陽,氣虛則益氣升清,血虛則養陰補血,腎虛則益腎填精,至于痰濁,淤血所致頭痛,本虛標實,或先祛其實,或扶正驅邪兼顧。但本人通過多年臨床經驗,簡化了診療過程,把外感,內傷頭痛進行綜合分析,制出了外感頭痛一號方、內傷頭痛一號方,以便更加方便的應用于臨床實踐,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凡前來就診的頭痛的患者,需辨清外感,內傷,方可用上方。請各位同仁辯證用之,有不妥之處,請指正。

中醫中藥論文:中醫中藥辨證施治治療腦血管痙攣性頭痛臨床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中醫中藥辨證施治治療腦血管痙攣性頭痛的臨床效果。方法:將我院收治的120例腦血管痙攣性頭痛患者隨機分為2組,即觀察組60例,對照組60例。對照組患者行西醫治療,觀察組患者行中醫中藥辨證施治治療。治療后分別對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價, 同時于治療前后,分別對患者大腦中動脈平均血流速度予以TCD檢測。結果: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為63.33%,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為(71.27±4.32)cm/s,對照組為(82.56±6.47)cm/s,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腦血管痙攣性頭痛;中醫中藥;辨證施治

血管痙攣性頭痛是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變性疾病,主要因頸內動脈硬化斑塊形成后引發的血管腔狹窄和血流渦流對血管壁造成刺激而致[1]。臨床主要表現為單側腦部搏動性疼痛,該病病程長,且易反復發作,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中醫學上,腦血管痙攣性頭痛屬“偏頭痛”、“腦風”、“頭風”范疇,風邪侵襲、癖血內阻為其主要病機[2],中醫辨證施治能針對其主要病因予以對癥治療,并結合病理機轉而取得較好的療效。本文以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間收治的120例腦血管痙攣性頭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60例患者行中醫中藥辨證施治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間收治的120例腦血管痙攣性頭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6例,女64例。年齡22歲~74歲,平均(50.4±8.6)歲。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醫臨床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及國際頭痛學會分類診斷標準,并經顱多普勒超聲(TCD)確診。中醫辨證及分型:腦脈淤阻型34例,陰虛陽亢型28例,寒凝氣滯型36例,氣虛血瘀型22例。隨機將本組120例患者分為2組,即觀察組60例,對照組60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中醫辨證分型以及一般體征上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60例患者行西醫治療。即予以患者口服鹽酸氟桂利嗪,10mg/次,1d/次,2周為一個療程,共用2個療程。同時,聯合芬必得治療頭痛癥狀。

觀察組60例患者行中醫中藥辨證施治治療:

腦脈淤阻型:治則行氣活血,化瘀通絡,方劑:葛根、丹參各20g,生地、山楂各15g、桃仁、天麻各12g,當歸、赤芍、香附、川芎各10g,甘草5g。

陰虛陽亢型:治則熄風養肝,養陰活血。方劑:牛膝、天麻、杜仲、石決明各15g,生地、勾藤、何首烏、桑寄生、枸杞子各10g。

寒凝氣滯型:治則行氣活血,溫陽散寒。方劑:葛根20g,丹參15g,枳實12g,當歸、赤芍、白芷、附片、桂枝、香附各10g,甘草5g。

氣虛血瘀型:治則活血化瘀,補中益氣。方劑:當歸、熟地、川芎、白芍各20g,生地、黨參、黃芪、何首烏各15g,酸棗仁、黃精、甘草各10g。

上述方劑,1劑/d,清水煎,分早晚兩次服,2周為一個療程,共用2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1.3.1臨床治療效果

于患者治療后,分別對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價,評價標準[3]為:治愈:頭痛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TCD檢測血流速度恢復正常,且半年內未復發;有效:頭痛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TCD檢測血流速度基本恢復正常;無效:頭痛癥狀及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TCD檢測血流速度無改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3.2大腦中動脈平均血流速度

于患者治療前后,分別對患者大腦中動脈平均血流速度予以TCD檢測,觀察治療前后變化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l0.0統計軟件,計量檢測數據以( )表示,計數檢測數據以率的形式表示,組間兩均數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X2檢驗。以P

2.結果

2.1 2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從上表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為63.33%,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大腦中動脈平均血流速度

治療前,觀察組60例患者大腦中動脈平均血流速度為(101.35±13.26)cm/s,對照組為(103.21±11.32)cm/s,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為(71.27±4.32)cm/s,對照組為(82.56±6.47)cm/s,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長期以來,腦血管痙攣性頭痛遷延難愈,久治不愈,一直是臨床醫學關注的熱點。中醫學上,腦血管痙攣性頭痛屬“偏頭痛”、“腦風”、“頭風”范疇。中醫認為“腦為髓之海”,主要依賴肝腎精血濡養,若肝氣郁滯,氣郁化火,情志不暢,陽亢生風,風陽上擾巔頂,則易發本病。運用中醫古方,因癥而宜,因人而異,進行辯證治療,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行西醫治療,觀察組患者行中醫中藥辨證施治治療,即以補腎、養腦、祛濕、清火、活血開竅為基礎手段,分階段、辨證施治的治療原則,使患者中樞神經修復與抑制失常的病態恢復到正常。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為63.33%,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同時,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大腦中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因此,中醫中藥治療腦血管痙攣性頭痛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中醫中藥論文:中醫中藥在消化道惡性腫瘤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本文以國內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的相關研究為基礎,主要探討中醫藥特色療法在現代腫瘤治療中的作用。

【關鍵詞】中醫藥;作用

惡性腫瘤已經成為人類死亡的重要原因,全世界每年大約有750萬人死于癌癥。在我國,惡性腫瘤在各種死因中也已悄然上升到了第二位[1]。目前我國對惡性腫瘤的治療多采取綜合治療的方法,包括早期的手術治療,放療,化療,生物治療,內分泌治療,基因靶向治療及中醫藥治療。

一 中醫藥直接作用于惡性腫瘤中醫藥在我國腫瘤臨床上的應用十分普遍[2]。中醫治療惡性腫瘤強調辨證論治,重視扶正固本以祛邪,《黃帝內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不足,是導致邪毒內侵的必然結果。根據腫瘤患者氣、血、陰、陽的不足,分別選用具有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的藥物,佐以清熱解毒、散結祛瘀等祛邪作用的中藥,調節人體氣血陰陽和臟腑功能,起到強壯身體,抑制癌腫的發展,緩解病情,延長生存期的作用。如陳志鋒等[3]應用薈萃分析方法的隨機效應模型,對國內7年來單純應用中醫藥治療非小細胞肺癌(NSCLC),并以化療作對照的研究文獻進行定量分析,結果顯示,中醫藥組穩定率OR=2.10,95%CI(0.70~3.08),資料齊性檢驗,Q=24.24,V=12,P>0.01;化療組有效率OR=1.48,95%CI(1.03~2.24),Q=2.89,V=8,P>0.05。統計7 篇文獻報道的中位生存期,中藥組平均335.4 天,化療組231.8 天,P=0.1489。Meta 分析結果表明,中醫藥治療療效特點是瘤體穩定率高,有效率低,但中藥組遠期生存顯示了一定優勢。劉嘉湘等[4]以滋陰益氣溫陽法治療晚期原發性肺癌171 例,分別用滋陰(南沙參、北沙參、麥冬、元參、百合、生地、鱉甲) ,益氣(人參、黃芪、黨參、太子參、白術等) ,溫陽(補骨脂、仙靈脾、肉蓯蓉、菟絲子、瑣陽等) 扶正中藥,配合其他軟堅解毒之類(夏枯草、瓜蔞皮、生南星、牡蠣、白花蛇舌草等)中藥,辨證論治晚期肺腺癌,并設化療對照組133 例。結果治療組1年生存率、3 年生存率、5 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均優于對照組,且中藥組緩解和穩定病灶的療效優于化療組。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原則以扶正為主,以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位為主要目的,主張帶瘤生存。

二 中醫藥對化療、放療的減毒增效作用中醫藥對化療、放療有明顯的減毒增效作用。放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有效手段,但放化療常會給機體帶來不同程度的毒副反應,如目前放化療引起的呼吸系統受損、消化道反應、肝膽毒性反應、骨髓抑制等,使得部分患者不能順利完成治療,部分患者還存在著放化療后,腫瘤復發的問題。西醫藥對此無良策,但中醫藥可以起到預防和減輕放化療的毒副反應,減少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的作用。如張代釗等[5]報道,中醫藥治療放化療副反應的療效觀察(總結病例數為21000 例):中西醫結合組(放化療加中藥組)之完成率在70%~90%,而對照組(單純放化療組)之完成率在50%~70%,兩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同時中西醫結合組病人的全身反應、消化道反應和骨髓抑制等都較單純放化療組為輕。

中醫認為這是由于放化療耗傷人體氣血、津液及損傷五臟六腑的功能所致,臨床運用健脾和胃、補氣養陰、清熱之類中藥。劉魯明等[6]觀察了參麥液對化療的減毒作用。對肺癌患者203 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化療后OKT1 值參麥組略上升,對照組下降( P

三 中藥制劑在腫瘤臨床中的廣泛應用近年來,中藥靜脈抗癌制劑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且療效肯定,如康艾注射液、康萊特注射液、苦參注射液、欖香烯注射液、鴉膽子乳劑、嗎特靈注射液、華蟾素注射液等,口服的抗癌中成藥有平消膠囊、增生平片等,在臨床應用中顯示了較好的療效。對于那些已經失去放化療機會的中晚期腫瘤患者,放化療后復發的患者及對化療耐藥者,不失為一種可取的治療方法。很多補益類中藥的藥理研究,證實有抗腫瘤作用。如最具有代表和前景的是人參提取物Rg3 對裸鼠移植性腫瘤的生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該藥可把大量的癌細胞阻滯在G1 期,使S 期的細胞明顯減少。人參皂甙Rg3 已被開發為抗腫瘤新藥參一膠囊,目前正在做多中心臨床協作的大標本研究。

當今醫學模式已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腫瘤及其治療對患者生理、心理、社會功能的影響也日益受到重視,療效的評價也更加重視人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疾病的生理性與社會心理性[7]。中醫藥長于辨證論治、扶正固本,重視全身狀態的調節。西醫則以手術、放療、化療等針對癌灶的治療為主,如何使中醫藥治療與西醫治療手段有機的結合,更大的發揮中醫藥治療的優勢,使腫瘤患者更多的受益是值得我們重視和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首先要重視中醫藥抗腫瘤的基礎研究,結合當前科學的前沿技術如基因、分子生物學等開展更深層次的課題研究,統一各惡性腫瘤的中醫證型,并開展中醫證型的客觀化,微觀化研究,便于臨床操作,并為重復驗證、建立大樣本研究創造條件。

其次盡快建立和完善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的療效客觀化、定量化和標準化標準,建立有效的、合理的、規范的、有指導意義的中醫規范化治療的診療指南,這一方案的制定,既要注意科學性、可重復性、可操作性和權威性,又要保持一定的靈活性,更要突出中醫特色,能夠作為指導中醫腫瘤臨床、科研、教學和對外交流的參照依據。

最后,加強民間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驗方的管理和研究,使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形成一個嚴謹,規范,有序的體系。

中醫中藥論文:中醫中藥治療慢傳輸型便秘的臨床觀察

【摘要】:目的:觀察溫腎疏肝湯治療慢傳輸型便秘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0例該類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用溫腎疏肝湯治療,對照組30例用麻仁軟膠囊治療。結果:治療組有效率為862%,對照組有效率為571%,兩組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慢傳輸型便秘;溫腎疏肝;臨床觀察

慢傳輸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STC)又稱結腸無力型便秘,主要臨床特點為結腸傳輸運動減慢、腸內容物通過延緩、無便意、排便次數明顯減少。筆者運用溫腎疏肝湯治療,療效肯定,總結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選擇資料60例系我院2010年3月-2012年6月就診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30例,男8例,女22例;年齡41-69歲,平均456歲;病程1-12年,平均56年。對照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齡40-67歲,平均461歲;病程05-13年,平均58年。

12診斷標準采用羅馬Ⅲ慢性便秘診斷標準[1]。(1)必須滿足以下2條:①排便費力;②排便為塊狀或硬便;③有排便不盡感;④有肛門直腸梗阻和(或)阻塞感;⑤需要用手操作以促進排便;⑥排便次數每周少于3次。(2)不用緩瀉藥幾乎沒有松散大便。

13排除標準經胃腸運動試驗、全消化道造影、電子結腸鏡等檢查排除肛門、直腸、結腸的器質性病變,并經肛診、排糞造影、肌電圖等檢查排除出口梗阻型便秘。

14治療方法治療組采用自擬溫腎疏肝湯:黃芪15g、太子參10g、肉蓯蓉10g、鎖陽10g枳實10g、枳殼10g、白芍15g、炒檳榔6g、炒萊菔子15g。常規煎煮取汁400 ml,分3次服用。對照組用麻仁軟膠囊常規服用,觀察2療程。隨訪6月。

15療效判定標準[2]參考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便秘療效判定標準。

16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2結果

21一般情況治療期間治療組脫落1例(失訪), 對照組脫落2例(1例因故中途拒服藥,1例失訪)。

22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23不良反應:對照組有2例患者服藥后出現腹痛、腹瀉,經對癥處理后好轉,治療組無不良反應。

3討論

筆者經多年臨床觀察認為該病屬中醫“虛秘”,病位雖在大腸,但與肝脾腎關系密切,《素問?金匱真言論》說:“腎……開竅于二陰?!?二陰主司二便,糞便的排泄,屬大腸的傳化糟粕功能,其有賴于腎氣的推動和固攝。若腎氣不足,一方面無力鼓動胃腸之氣,導致胃腸傳導無力而致便秘,另一方面腎不化氣,氣不化水,溫煦無權,陰寒內生,凝結于腸胃,阻礙陽氣運行,導致大腸傳送無力而致便秘;《醫學入門》云:“肝與大腸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大腸為傳導變化之官,其功能的正常與否,有賴于氣機的升降有序,清氣得升,濁氣得降,則糟粕傳導正常,大便得通,氣的升降出入是受肝的疏泄功能調節,肝疏泄功能失常,大腸傳導失司,則可出現便秘之證,這與國內學者研究發現便秘患者多伴有明顯的抑郁和/或焦慮型心理障礙[3]相一致。

溫腎疏肝湯中黃芪、太子參益氣健脾以助推動大腸之力;肉蓯蓉、鎖陽溫腎潤腸通便;枳實、枳殼疏肝理氣,白芍養血柔肝以調理腸道氣機。炒萊菔子、炒檳榔行氣消脹推動腸道氣機運行。全方攻補兼施,祛邪而不傷正?,F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能改變脾虛大鼠胃腸推進作用,調節胃腸動力異常[4];肉蓯蓉中含有的半乳糖醇可以顯著縮短小鼠通便時間[5]。枳實能明顯提高慢傳輸型便秘大鼠腸神經遞質SP、VIP含量,促進腸運動[6];白芍能促進小腸、大腸的推進運動并能使小腸、大腸含水量增多,促進大腸分泌膠狀物滑潤腸道[7]。

溫腎疏肝湯治療慢傳輸性便秘,總有效率達862%,療效滿意。

中醫中藥論文:中醫中藥在消化道出血中的臨床應用

【摘 要】目的:探討中醫中藥在消化道出血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間收治的消化道出血病患100例,隨機地劃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對照組50例,運用西醫常規用藥治療,觀察組50例,采用中醫中藥的方式治療,對比兩組病患治療后的臨床效果。結果: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是96.0%,其中,有效31例,占本組病患總數的62.0%,顯效17例,占34.0%,無效2例,占4.0%;對照組的總有效率是86.0%,其中,有效33例,占本組患者總數的66.0%,顯效10例,占20.0%,無效7例,占14.0%[1]。治療后,觀察組未發現有不良反應的病患,對照組中有5例不良反應病患,占10.0%,從臨床療效的整體而言,觀察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備顯著性(P

【關鍵詞】中醫中藥;消化道出血;臨床效果;臨床運用;便血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間收治的消化道出血病患100例,隨機地劃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病患50例,運用西醫常規的治療辦法完成治療任務,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25-75歲,平均年齡(53.2±2.4)歲;觀察組病患50例,運用中醫中藥的治療方式,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26-77歲,平均年齡(53.8±2.2)歲。全部病患中,慢性出血30例,黑便病患21例,血便病患20例,胃癌35例,膽道出血7例,嘔血病患57例[2]。兩組病患在性別、年齡、病種及病情發展程度等方面對比,差異不具備顯著性(P>0.05),具備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病患運用抑制酸性及保護胃黏膜的藥物――奧美拉唑進行治療,依據15-20mg/次的藥劑量完成靜脈注射;觀察組病患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借助于中醫中藥的治療方法完成健脾和中及止血處置,所用的中醫中藥主要包含:炒白術12g、生地炭11g,三七10g,黨參14g,茯苓17g,甘草5g,大黃炭9g,與此同時,依照病患的病情發展狀況適量摻入另外的中醫中藥成分,例如脾胃虛弱附加11g麥冬和10g石斛;肝郁化熱附加青皮、牡丹皮各10g[3]。

1.3診斷標準 全部病患經臨床檢驗后,血便、黑便或嘔吐物在檢測后均顯示出相對強的陽性特點;并且均具有同消化道出血相聯系的原發病癥,例如十二指腸潰瘍、膽道出血及胃癌等。

1.4臨床效果的評估標準 經大便潛血檢測后持續三次顯示為陰性,3d之內胃鏡檢查未發現活動性出血現象,血紅蛋白趨于平穩則為有效;經大便潛血檢測后顯示為持續三次陰性特征,2d之內胃鏡檢查未能發現活動性出血的病癥,血紅蛋白相對平穩則為顯效;如若經大便潛血檢測之后,持續三次顯示為陽性特征,3d以內的胃鏡檢查均可觀察到活動性出血的現象,血紅蛋白有所降低則表明治療無效。

1.5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17.0系統軟件加以統計學數據分析,計量資料借助于t檢驗,計數資料借由X^2檢驗,P

2 結果

2.1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臨床效果對比

如下表所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6.0%,其中,有效31例,占本組病患總數的62.0%,顯效17例,占34.0%,無效2例,占4.0%;對照組的總有效率是86.0%,其中,有效33例,占本組患者總數的66.0%,顯效10例,占20.0%,無效7例,占14.0%[4]。從整體的臨床效果看,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具備顯著性(P

2.2 不良反應的出現狀況

觀察組50例病患中未見不良反應病患,對照組50例病患經治療后共出現5例不良反應病患,占本組病患人數的10.0%,不良反應的癥狀主要表現為腹脹2例,腹瀉1例,便秘1例,頭痛2例和腹痛2例。

3 討論

作為臨床上較為普遍的并發疾病,消化道出血通常包括急性消化道出血與慢性消化道出血兩種類別,其發病通常伴隨血便、黑便和嘔血等癥狀,在治療上異常繁雜。采用西醫手段和方式治療消化道出血較為常見,然而,西醫治療常常達不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并且給病患帶來的不良反應較大[5],伴隨臨床技術和水平的日臻完善和成熟,中醫治療水平的持續增強,使該治療方式成為臨床上廣泛認可的新手段。

中醫普遍認為,消化道出血隸屬于“血癥“的范疇,以止血作為首要目標,然而,出血之后純粹地止血會持續積蓄體內的淤血,所以說,在止血過程中需要同步進行止血祛瘀,以便于產生新血,達到標本兼治的臨床目標。健脾和中并止血,止血目的實現后可完成氣血同步補充,進而完全地止血,有助于提高病患的身體機能和生活質量。

除此以外,本文在采用中醫中藥方式的過程中,還運用奧美拉唑完成抑制胃酸和保護胃黏膜的處置工作,可在健脾并止血的過程中達到養胃的良好效果,整體療效較佳。眾所周知,奧美拉唑是消化道出血的治療中較為普遍使用的藥物,其止血效果相對理想,具有見效快、用藥效果強、持續控制胃酸分泌的優勢特征。針對十二指腸和每類胃病并發的消化道出血病癥的作用異常顯著。然而,假若單獨運用奧美拉唑,則較易產生一些不良反應癥狀,例如,頭痛、腹痛、腹脹、便秘、腹瀉以及失眠等癥狀,也會使整體療效大打折扣,給病患增加了較為沉重的身心負擔。本文的對照組病患借助于奧美拉唑治療后,即產生5例不良反應癥狀患者,占比10.0%,其主要癥狀集中表現在頭疼、便秘和腹部不舒服等方面。

綜上所述,本地研究中,結合病患入院初期檢測的大便潛血、血色素水平等情況看,脾胃處在中焦,是氣血生化的根源,脾統血,氣攝取血,疲弱便無權統攝,血液便會向外流出。健脾和中并止血,通過服用白術、甘草、茯苓和黨參等中藥來達到預期臨床治療目標,并有止血祛瘀、標本兼顧、氣血同補的療效,又結合醫藥具備抑制胃酸、殺滅菌群,止血保護胃黏膜的作用,對于治療消化性潰瘍引發的急性消化道出血和慢性胃炎的科學診療是大有裨益的。本文選取100例消化道出血病患中,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達到96.0%,,其中,有效31例,占本組病患總數的62.0%,顯效17例,占34.0%,無效2例,占4.0%;對照組的總有效率是86.0%,其中,有效33例,占本組患者總數的66.0%,顯效10例,占20.0%,無效7例,占14.0%,P

中醫中藥論文:中醫中藥治療慢性腎臟病20例分析

摘要:目的 探究中醫中藥在慢性腎臟病治療中的作用,為慢性腎臟病的臨床治療提供依據。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6月就診于我站家庭病床慢性腎臟病患者共20例,在進行西醫治療的基礎上我們采用中醫中藥治療方法進行輔助治療。結果 本組20例患者中治療有效者13例,有效率為65.00%。治療有效率為75.00%。結論中醫中藥在慢性腎功能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療效,綜合治療效果較好,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中醫中藥;腎臟病;慢性;治療

慢性腎臟病是一類由腎臟漸進性損害,功能受損逐漸加重而表現出一系列臨床癥狀的臨床綜合征[1]。為了減少該疾病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醫學工作者已經研究出一些治療或者控制疾病的方法,其中透析這類治療方法的出現為該疾病進程的延緩提供了一種有效途徑,但是這類治療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醫的治療以陰陽五行為基礎,注重人體整體的穩定性以及協調性,從整體上進行調節。腎臟病屬中醫中"關格"、"虛勞"、"水腫"等證范疇[2]。因此,我們認為中醫在該病的治療中應當具有獨特的治療效果。分析發現,益氣活血利濕降濁法在該疾病的治療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治療效果,目前在臨床實踐中已經開展應用[3]。為了進一步探究中醫中藥在慢性腎臟病疾病中的治療效果,為慢性腎臟病臨床治療提供了一種選擇,我們對2011年1月~2013年6月就診于我站的20例慢性腎臟病患者采用了益氣活血利濕降濁的治療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治療效果,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1年1月~2013年6月我站共收治慢性腎臟病者20例。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年齡61~76歲,平均年齡為68.9歲。男性患者中糖尿病腎病10例、高血壓腎小動脈硬化3例;女性患者中糖尿病腎病3例、高血壓性腎小動脈硬化2例。肌肝為167~256umol/L,尿素為9.2~11.00mmol/L。

1.2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參考《腎臟病學》;②中醫診斷標準:病名診斷參照中華人民共中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斷療術語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9.14.2,腎系病類。證候分型參考《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及中華中醫藥學會腎臟病分會制定的《慢性腎衰竭的診斷、辯證分型及療效評價》。

1.3方法 中醫在慢性腎臟病治療中按照該疾病病變的緩急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療原則,即急者治標,緩者治本[4]。由于部分患者可能有新感外邪者存在,對于這類患者我們采用的是祛邪與補腎同時進行的治療方法。由于部分患者虛實不同,按照虛實在病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我們采取了不同的治療方法,具體內容如下。

1.3.1以正虛為主者的臨床表現及治療方法 以正虛為主的患者主要的表現為:脈搏弦細或為緩脈;面色萎黃、舌苔淡薄、舌質淡紅;另外,由于腎臟功能受損,水分排泄受到損害,因此可表現為輕度水腫、除此之外,還可存在頭暈以及腰酸乏力等。治療方法以扶正治療為主,并同時進行益腎健脾和祛瘀化濁治療。對于這類患者我們給予的基礎方劑為:懷牛膝15g,熟地20g,白術15g,丹參30g,山藥30g,扁豆30g,澤蘭20g,生苡仁15g,黨參15g,黃芪15g,益母草30g,陳皮10g,制半夏10g。由于此方劑在服用期間可能會出現大便秘結等癥狀,對于出現癥狀者我們給予通腑片進行控制。

1.3.2以邪實為主者的臨床表現及治療方法 以邪實為主的患者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納呆等消化系統癥狀和頭暈、乏力等全身表現,部分患者出現舌苔厚膩等表現。在該癥的治療中我們該用清解通腑,祛瘀化濁,佐以扶正為主的治療原則,具體基本處方為:車前子30g、黃連5g、陳皮10g、白茅根30g、紫蘇10g、制半夏10g、生大黃10g、丹皮15g、半枝蓮30g、澤蘭20g、冬葵子30g。對于出現舌苔厚膩者我們在上述方劑的基礎上為其增加蒼術15g和厚樸9g服用,另外采用灌腸治療,具體方劑為生牡蠣30g、蒲公英30g、丹參30g、何生大黃15g。另外,所有患者均采用復方丹參注射液進行靜脈滴注,以活血化瘀。

1.4療效標準 本組研究中我們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緩解、好轉以及無效3個等級。其中癥狀緩解和好轉者認為治療有效。具體如下:①癥狀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肌酐以及尿素氮水平降至正常范圍內;②癥狀好轉: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好轉,血肌酐以及尿素氮水平降到水平的90%甚至更低;③癥狀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好轉甚至加重,血肌酐以及尿素氮水平無降低,甚至出現增高。

2 結果

本組20例患者經過治療后13例患者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即治療有效,有效率為65%,其中,癥狀緩解者8例,占40.00%;癥狀好轉者5例,占25.00%;癥狀無效者7例,占35.00%。

3 討論

慢性腎臟病是一類病程較久的疾病,因此病變程度不一。該疾病患者一般正氣虛損,中醫認為是由于腎臟,運化乏權,氣化無能,升降開關失常,以致濕濁邪毒滯留為患,病屬因虛致實,本虛標實。因為病程遷延,因此患者臟腑功能會受到極大損傷,以肝脾以及腎虛為主要表現,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制,腎臟功能會進一步損傷,病情加重,最終出現嚴重的正氣虛衰,甚至出現氣血濁邪壅滯等表現[5]。本組研究中我們應用的方劑主要在于扶正,通過中藥調理達到益氣活血利濕降濁的目的。本方劑中生大黃具有通腑泄濁之功效,可引導濕濁之邪通過大便排出,從而減輕腎臟的負擔;白術則有健脾除濕的功效,對臟腑功能的提升具有一定效果,車前草等藥物則可以利尿除濕,在提升臟腑功能的同時減輕體內水分的蓄積,減輕水腫癥狀[6]。姜半夏燥濕和中,有降逆止嘔,同時還具有通腑降濁之功;黃芪、黨參等藥物成分可以健脾益氣,同時可以補氣扶正,有助于提高機體免疫力,防止外邪的侵入。除此之外,丹參等藥物的應用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效果。這些藥物通過共同作用,不僅可以有效緩解局部癥狀,同時對于機體整體水平的調節作用亦較為顯著。在本次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因此,我們認為,中醫中藥方法在慢性腎臟病疾病的治療中有獨到之處,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中醫中藥論文:中醫中藥對58例胃腸道功能紊亂患者治療的體會

摘要:胃腸道功能紊亂(functional disturbances ofgast rointestnal tract),又稱胃腸神經宮能癥或胃腸神經癥(gastrointestinalneurosis),是一組胃腸綜合癥的總稱,多有精神因素的背景,以胃腸道運動功能紊亂為主,而在病理解剖方面無器質性病變基礎,因此也不包括其他系統疾病引起的胃腸道功能紊亂。臨床表現主要在胃腸道涉及進食和排泄等方面的不正常,也常伴有失眠、焦慮、注意力渙散、健忘、神經過敏、疼痛等其他功能性癥狀。胃腸道功能紊亂是農村常見病,目前國內尚缺乏有關發病率的精確統計,在各種臟器的神經宮能癥中,胃腸道的發病數最高,多見于青壯年,嚴重地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引起了廣大學者的關注。筆者自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應用中醫中藥治療胃腸道功能紊亂58例,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關鍵詞:胃腸道功能紊亂中醫治療體會

胃腸道功能紊亂(functional disturbances ofgast rointestnal tract),又稱胃腸神經宮能癥或胃腸神經癥(gastrointestinalneurosis),是一組胃腸綜合癥的總稱,多有精神因素的背景,以胃腸道運動功能紊亂為主,而在病理解剖方面無器質性病變基礎,因此也不包括其他系統疾病引起的胃腸道功能紊亂。臨床表現主要在胃腸道涉及進食和排泄等方面的不正常,也常伴有失眠、焦慮、注意力渙散、健忘、神經過敏、疼痛等其他功能性癥狀。

胃腸道功能紊亂是農村常見病,目前國內尚缺乏有關發病率的精確統計,在各種臟器的神經宮能癥中,胃腸道的發病數最高,多見于青壯年,嚴重地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引起了廣大學者的關注。筆者自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應用中醫中藥治療胃腸道功能紊亂58例,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1.1病例排除標準:①有心、肺、肝、腎功能不全等嚴重疾病者;②妊娠和哺乳期婦女;③近期服用或正在服用可能影響療效評估的藥物者;④有胃食管反流病者;⑤有明確惡性疾病者。

1.2病例選擇標準: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診斷標準選擇病例:臨床表現為餐后飽脹不適,早飽感、上腹痛、上腹燒灼感;無可解釋癥狀的器質性疾病的證據(包括胃鏡檢查),診斷前癥狀出現至少6周,近三周有癥狀加重。

1.3本組資料:本組治療的5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齡16-56歲,平均年齡25.6歲?;颊叩牟〕?-24個月,平均為13.1個月。按照患者就診時間先后順序將患者平均分為兩組,即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58人,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結果無統計差異(P>0.05)。

2治療方法

2.1對治療組患者采用中藥治療方法:處方:枳實15克、白芍10克、柴胡10克、陳皮10克、法半夏10克、甘草5克、厚樸12克、茯苓15克、炒白術15克、木香10克,如有胃陰不足者加沙參,麥冬各10克,肝郁脾虛者加香附、郁金各12克、脾胃虛寒者加干姜、黃芪各10克、食滯者加焦神曲、雞內金、炒萊菔子各15克。上述處方水煎煮,每天一劑,分2次于飯前30分鐘服用,21天為1療程。

2.2對照組患者采用西藥治療方法:以常用藥多潘立酮片每次10mg,每天3次,飯前30分鐘服用,21天為1個療程。

2.3臨床療效觀察標準:痊愈:治療后癥狀完全消失。顯效:癥狀改善2個等級,但未完全消失為顯效。有效:癥狀改善1個等級,但未全消失為有效。無效:癥狀加重或無變化為無效。

3結果

見統計表。

4討論

胃腸道功能紊亂是臨床常見病,患者常表現為噯氣、早飽、腹脹痛、排便不暢或過多等癥候群持續存在或間歇性復發不愈,而又缺乏形態學和生化異常改變的胃腸道疾病。目前,在臨床上常采用多潘立酮、胃多安等進行治療,并取得一定療效。中醫中無胃腸道功能紊亂的病名,根據臨床癥狀屬于中醫胃脘痛、痞滿、腹痛等范疇。其病機為氣機紊亂、升降失常、屬本虛標實之癥。脾虛為本、病因上與饑飽不食、傷及脾胃;過思傷脾;木亢乘土等密切相關。標實主要為氣郁、噯氣、食滯、腹脹痛、排大便不暢、血瘀等。

根據臨床觀察及分析患者的病情、結合患者的臨床特征,擬定中藥組方,由枳實、白芍、柴胡、陳皮、法半夏、甘草、厚樸、茯苓、炒白術、木香組成,其主要功效為疏肝理氣、健脾和胃。如有胃陰不足者加沙參、麥冬;食滯者加焦神曲、雞內金、萊菔子;肝郁脾虛者加香附、郁金;脾胃虛寒加干姜、黃芪等。白術、茯苓補脾益氣,陳皮、半夏降逆和胃、燥濕化痰;枳實、厚樸行氣消痞。方中各藥相組,寓瀉補施之意,同時隨癥加減,達到標本兼治之功效。有本文統計的臨床療效結果可見,中藥治療胃腸道功能紊亂是針對整個機體,而不是對某一局部癥候來調節的。逐步使機體恢復,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中藥治療療效持久,隨著治療時間延長,療效日益顯著,中藥藥源廣,價格低,近期療效肯定,無明顯副作用,深受廣大患者歡迎,前景廣闊。

中醫中藥論文:樸炳奎運用中醫中藥綜合療法治療肺癌經驗介紹

[關鍵詞] 肺癌;中醫中藥綜合療法;樸炳奎

樸炳奎老師是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中醫院腫瘤科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腫瘤中心主任,業醫幾十載,學驗俱豐,在腫瘤的中醫治療方面有獨特的理論思路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筆者在廣安門中醫院進修學習期間,有幸在該院劉新敏老師引路下,跟隨樸老師學習運用中醫綜合療法治療肺癌,經驗總結如下。

1 病因病機

樸老師認為,肺癌的病因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包括飲食失節、情志失調、久病勞倦等;外因包括六淫外邪、火毒外襲。肺癌初起為局部癌腫,亦屬中醫學積證范疇。脾為生痰之源,痰飲為陰邪,阻遏氣機;情志失調則肝氣郁結或肝火亢旺,進一步木克脾土或木火刑金而致脾氣、肺陰受損;年老、久病或勞倦過度均可使肺脾氣陰虧虛。脾又為肺之母,肺、脾氣陰虧虛則肺失滋養、濡潤,“至虛之處,便是容邪之所”,邪毒乘虛留著肺絡,滋生于局部,久則阻礙氣血、津液的運行,氣滯為瘀,津凝為痰。同時肺脾失調,肝氣郁結,又會加速痰瘀的形成,痰瘀互結,久釀成毒,終致痰瘀毒膠結于肺系而成肺癌。

2 辨證經驗

2.1 益氣扶正 樸老師指出,肺主氣,司呼吸,為氣之主,治療以大補肺氣為主。重用生黃芪益肺氣,還能托毒外出,而蜜炙黃芪重用,恐脾胃氣虛運化失常易助濕生痰,阻礙胃氣,影響飲食物的攝入?!吨兴幩幚砼c臨床運用》表明生黃芪有增強免疫功能,激活干擾素系統,增強細胞作用及體液免疫作用,抗腫瘤作用。益氣的中藥有生曬人參,太子參等。藥理研究表明益氣之品有提高免疫功能作用。養陰用沙參,元參,石斛,五味子補益肺陰,收斂肺氣。

2.2 化痰逐飲,軟堅消瘤 樸老師治療肺癌常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十棗湯,葶藶大棗瀉肺湯《金貴要略》名方加減運用。常用的藥物有全瓜蔞,薤白,半夏,陳皮,葶藶子,大棗,薏米仁等。除用化痰逐飲治療外,還常選用軟堅消瘤之藥,如:龍葵,金蕎麥,白英,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赤芍,莪術,夏枯草等。《中藥藥理與臨床運用》已證明上述藥物有抗腫瘤作用。

2.3 固護胃氣 樸老師認為,肺癌患者,早期能手術先盡早切除腫瘤,根據時機放、化療。而上述治療帶來的毒副作用就是消化道反應,惡心,嘔吐,食欲差。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只有氣血充盛,正氣才能充盛抗御邪氣,利于疾病恢復,所以樸老師治療肺癌患者時,炒三仙每個處方幾乎都有,健脾藥物常用的有白術,山藥等。

3 典型案例

首診:2010年10月8日,王勇,男,52歲,主因“右肺上葉腺癌化療后9個月,末次化療10年8月”就診。目前胸悶,憋氣,氣短,不咳嗽,有痰,口干鼻干,納食差,大便通暢。舌質暗紅,苔白略厚,細顫。脈沉弱。8月23日CT示:1,右上葉2段肺癌原發灶縮小,現約1.1厘米;2,原右上肺癌性淋巴結減少;3,心包少量積液根據癥狀,體征辨證為肺氣虧虛,痰瘀毒互結,氣虛陰傷,痰涎雍肺,治療扶正益氣,滋陰止咳,化痰逐飲,軟堅散結,固護胃氣;處方為:全瓜蔞15,薤白10,法半夏9,陳皮10,沙參10,桔梗9,土茯苓15,半枝蓮20,白花蛇舌草15,生薏苡仁20,太子參15,麥冬10,五味子10,炒三仙各10,炒白術15,生黃芪30,甘草6取28劑,每天一劑,水煎分兩次飯后服。都以克為單位。

中成藥:西黃解毒膠囊0.25*180粒,0.5tid隔日交替服用兩種成藥。軟堅消瘤片240*1包,4*tid。

二診:2010年11月8日,訴胸悶,憋氣,氣短較前明顯減輕。目前咳嗽,咳少量痰,痰略粘不易咳出,色白,咽部不適,略感乏力,夜尿3-4次,周身麻癢不適,面部色素沉著,納食好轉,大便尚調。舌暗苔薄白,有齒印,脈沉弱。辨證為肺氣虧虛,痰瘀毒互結,氣虛陰傷,治療以扶正益氣,滋陰止咳,軟堅散結,固護胃氣;處方為:

沙參10g,麥冬10g,桔梗9g,杏仁9g,元參10g,赤芍12g,連翹10g,白花蛇舌草15g,土茯苓15g,半枝蓮20g,莪術9g,炒三仙各10g,生黃芪30g,生曬人參10g,炒白術15g,肉桂5g,甘草6g取28劑,每天1劑,水煎分兩次飯后服用。

中成藥:消瘤平片10# tid po。

三診:2010年12月10,患者訴無胸悶,憋氣,氣短。略感乏力,咳嗽減輕,輕微咳痰。咽部不適好轉。夜尿略頻減少。周身麻癢減輕。大便通暢。舌暗苔薄白,齒痕。脈沉弱。辨證為肺氣虧虛,痰瘀毒互結,氣虛陰傷,治療以扶正益氣,滋陰止咳,軟堅散結,固護胃氣,處方為:

沙參10g,桔梗9,生黃芪30,太子參15,土茯苓20,生薏米20,龍葵15,白花蛇舌草15,陳皮10,炒三仙各10,炒白術15,益智仁15,女貞子15,石斛15,赤芍12,甘草6取28劑服用,每天1劑,水煎分兩次飯后服用。

患者三診時血常規提示白細胞略低,二診方基礎上加益智仁,女貞子補益肝腎,升高白細胞,去半枝蓮,莪術加抗瘤藥物龍葵,軟堅散結抗瘤中藥交替使用。

中成藥:西黃解毒膠囊0.25*180粒,0.5tid繼續服用。

四診:2013年1月15日?;颊咴V精神佳。偶有胸悶癥狀,無憋氣,氣短癥狀。偶咳嗽,咳少量白色粘痰,易咳出。夜間睡眠可,納食佳,二便通暢。舌暗苔薄白,齒痕。脈沉弱。2010年12月20復查CT示:1.右上葉2段肺癌原發灶縮小,現約0.5厘米;2,原右上肺癌性淋巴結較8月23日片比較明顯減少;辨證為肺氣虧虛,痰瘀毒互結,氣虛陰傷,治療仍以扶正益氣,滋陰止咳,軟堅散結,固護胃氣對癥治療,效不更方,上方取28劑服用,每天1劑,水煎分兩次飯后服用。

中成藥:西黃解毒膠囊0.25*180粒,0.5tid隔日交替服用兩種成藥。軟堅消瘤片240*1包,4*tid。

患者綜合治療近1年,隨訪復查CT原發灶消失,原右上肺癌性淋巴結消失,未見轉移。腫瘤標志物達標?;颊呱鏍顟B良好。

中醫中藥論文:女性膀胱炎的中醫中藥治療

【摘要】目的:探討有效治療女性膀胱炎的方法。 方法 將206例患者根據中醫辯證施治給予純中藥治療。 結果 206例患者198例痊愈,有效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9%。 結論 純中藥治療女性膀胱炎是最佳的治療方法,有效率高,無毒副作用。

【關鍵詞】膀胱炎;中藥治療

隨著女性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多,女性膀胱炎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這種疾病嚴重的影響著女性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專家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有20%的女性在她們的一生中會遭遇短暫的膀胱炎之苦,但是很多女性缺乏對膀胱炎危害的認識,女性膀胱炎如果不及時治療,可引發女性不孕;如果膀胱炎沒有得到及時徹底的治療,細菌沿輸尿管向上蔓延,侵襲到腎臟,就會發生“腎盂腎炎”,如果轉成“慢性腎盂腎炎”,長期反復發作,會使腎臟外形凹凸不平,兩個腎臟大小不一樣,腎功能受到損害,甚至會發展成“尿毒癥”??梢?,膀胱炎的危害是很多的,不僅治療困難,而且容易復發,嚴重者還有可能轉化為其他疾病,所以,女性患了膀胱炎,千萬不可小看,要及時進行治療。

膀胱炎的臨床表現有急性與慢性兩種,前者發病突然,排尿時有燒灼感,并在尿道區有疼痛,有時有尿急和嚴重的尿頻,可伴有腰、腹疼痛。老年人、小兒及慢性膀胱炎患者,則通常尿路刺激癥狀較輕,如輕度的尿頻,或尿急,或排尿不適等。很重要的一點是上述癥狀晚間和白天均可發生。終末血尿常見。時有肉眼血尿和血塊排出?;颊吒械襟w弱無力,有低熱,也可有高熱,以及恥骨上不適和腰背痛。膀胱炎屬于中醫的淋證,筆者自2010年7月-2011年7月對206例患者根據中醫辯證施治原則,運用純中藥治療,臨床取得滿意療效?,F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中,206例患者,全部是女性,年齡5~65歲;病程3天~10年,全部病例均經尿液檢查確診為膀胱炎。

1.2 治療方法

淋證的治療原則以實則清利、虛則補益。實證以膀胱濕熱為主[1],臨床常見小便頻數短澀,溺色黃赤,少腹拘急脹痛,或有寒熱、口苦、嘔惡,或有腰痛據按,或有大便秘結,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通淋。方藥:八正散加減。藥物:木桶、瞿麥、蓄、車前、滑石、川楝子、白芍、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黃、澤瀉、甘草。若尿中夾砂石,排尿澀痛,或排尿時突然中斷,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發一側腰腹絞痛難忍,尿中帶血,舌紅,苔黃膩,脈弦或帶數。宜清熱去濕,排石通淋,可去大黃,加石葦、雞內金、金錢草、牛膝、烏藥。若尿色深紅,或夾有血塊,疼痛滿急加劇,宜清熱通淋,涼血止血,加白茅根、大薊、小薊、生地、蒲黃、旱蓮草;若有淤血征象,加三七、牛膝、桃仁化瘀止血,若出血不止的可加仙鶴草,琥珀;若郁怒之后,小便澀滯,淋瀝不宣,少腹脹滿疼痛,脈弦。宜理氣疏導,通淋利尿,去大黃、蓄、瞿麥,加青皮、香附、沉香;若小便混濁如米泔水,置之沉淀,或有絮狀物,宜清熱通淋,分清泌濁,可去大黃,加萆、石菖蒲、黃柏、燈芯;若久病脾腎俱虛,宜補脾益腎,可用無比山藥丸加減。若久病腎陰不足,虛火擾動陰血,宜滋陰清熱,補虛止血,用知柏地黃丸加熟地、麥冬、鱉甲、旱蓮草滋養腎陰;若久病脾虛,氣不攝血,宜用歸脾湯加仙鶴草、澤瀉、車前益氣養血通淋[2]。

2 結果

206例患者,療程五天到一個月,通過臨床癥狀和尿液檢查進行臨床療效觀察,結果徹底治愈198例,見效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達到99%。

3 討論

據了解,很多患者特別是老年人往往容易根據個人的“經驗”,只要感覺解小便不舒服就認為是膀胱炎,自己不規則服用抗生素“治療”。 這種做法不但錯誤而且對于身體健康有較大的潛在影響。首先,使用抗生素必須具備病原學的檢測為依據,不正確使用抗生素可以導致體內菌群失調引起細菌耐藥和二重感染。細菌耐藥帶來的嚴重后果是當你真正出現尿道或者其他部位感染可能已經對多種抗生素耐藥,影響治療甚至危及生命;二重感染本身就是抗生素帶來的真菌感染,不但治療需要大量醫療費用而且也有臨床死亡病例的報道?,F代藥理學研究證實[3]中藥具有較好的抗菌作用而且中藥反復應用沒有出現抗生素容易出現的耐藥性和二重感染的情況。因此,在辯證論治的原則指導下應用中藥治療膀胱炎不但可以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而且可以避免使用抗生素帶來的毒副作用。除此之外,中藥治療很少出現肝臟和腎臟損害。老年女性、糖尿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往往反復發作,此時應用中藥治療可以明顯減少本病的發生和避免反復大量使用抗生素導致的不良后果。

膀胱炎患者用藥期間要注意,在飲食上應注意多吃清淡、富含水分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湯類、水果。多吃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作用的食物,如薺萊、冬瓜等。多飲水,每天1500~2000毫升。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煙、酒,忌食溫熱性食物和油膩食物等。

中醫中藥論文:中醫中藥治療不孕癥的體會

摘要:本文就中醫中藥治療不孕癥的體會,報道如下。

關鍵詞:不孕癥 寒性炎癥 中醫中藥寒熱并用治不孕癥

《醫宗金》云:不孕之故傷任沖,不調帶下經漏崩?;蛞蚍e血胞寒熱,痰飲脂膜病子宮。

婚后三年,夫妻同居,丈夫生殖功能正常而不孕者,稱原發性不孕癥;懷過孕,又三年而不孕者,稱繼發性不孕癥。

不孕的原因很多。少數是因為生殖器官發育異常,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異常,免疫性不孕等。但大多數不孕者為婦科慢性炎癥引起,輸卵管阻塞不通以致不孕。

臨床資料:筆者行醫四十余年,治愈不孕癥幾百例,回饋信息有記載的生子者三百六十二例,所生小兒最小的1―2歲,最大的已有四十歲。

治療方法:中醫治療不孕癥分型而治之:腎虛者補腎,補腎陰補腎陽或陰陽雙補,肝郁者舒肝解郁,痰濕者,祛痰祛濕,血瘀者活血化瘀。

中醫八綱辯證將疾病分為陰陽表里,虛實寒熱八綱,寒癥為中醫獨道的一說。

幾十年摸索,不孕癥大多為寒性炎癥。

證見:手足不溫,少腹冷痛,腰膝酸軟冷痛,性欲不佳。月經后期,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細等。中醫診斷為腎陽虛衰,寒凝胞宮而不孕,西醫診斷為慢性盆腔炎,輸卵管阻塞而不孕。如為急性炎癥,發熱、腹痛、則西藥療效很好。如為慢性炎癥,特別是寒性炎癥,則西藥療效不佳。

中醫中藥寒熱并用,祛寒活血之品合清熱解毒之品,治療慢性炎癥、療效良好。作者創一方稱為《祛寒種子湯》。

方劑如下:

雙花50g,小茴香20g,炮姜20g,官桂20g,元胡10g,丹參30g,川芎10g,赤芍20g,黨參30g,白術20g,黃芪50g,鹿茸10g,洋火葉50g,山芋肉30g,枸杞子30g,杜仲30g,兔絲子20g,白芷10g,桔梗20g,甘草10g,白芍20g,云茯苓20g,當歸20g。

方解:

方中以雙花為君,清熱解毒,抗菌消炎,黃芪、桔梗、白芷、白芍助雙花之力為臣,茴香、官桂、炮姜、茯苓祛寒祛濕;元胡、丹參、川芎、赤芍活血化瘀;黨參、白術、鹿茸、當歸,火葉、山芋肉、枸杞子、杜仲、兔絲子補氣補血補腎,提高免疫力,提高生殖功能為佐助之品,甘草調和諸藥為使。本方共著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祛寒補腎,活血化瘀之功,則不孕可治。

試舉病例:

2012年1月9日:患者曲某,性別:女,年齡:34歲,民族:漢,職業:農民,住址:良善村。主訴:給二胎指標后夫妻同居三年未孕。現病史:三年前得到二胎指標,未用避孕措施,但一直未孕。月經后期,腰腹冷痛。

既往史:結婚十一年前三年未孕,在趙連成診所診斷為原發性不孕癥,服中藥十付治愈。生一女孩8歲。家庭史:無特殊記載。個人史:生一女孩,健在。

過敏史:無。

體格檢查:

KT36.2℃,P66次/分,BP110/70mmHgR18次/分。

面色黑黃,舌淡苔白,脈沉細。

一般狀態:發育正常,營養良好,神清語明,皮膜粘膜無黃染,表淺淋巴結無腫大。

頭頸部:五官端正,氣管居中,甲狀腺不大。

胸部:心肺無異常。

腹部:肝脾未觸及,平坦,軟,左髂部壓痛(+)。

四肢及NS:無異常。

診斷:斷發性不孕癥,慢性盆腔炎。

中醫診斷:腎陽虛衰,血寒不孕。

治療:補腎陽,祛寒濕,輔以抗炎活血之品。

用上方十五付水煎服。

2012年2月15日復診,停經55天,出現惡心等早孕反應。

驗HCG(+)已懷孕,囑其注意生活調養。

曲某,即是原發性不孕癥患者又是繼發性不孕癥患者。用以上方法,兩次治愈。

結論:四十余年來,用本方治療慢性盆腔炎、輸卵管阻塞不孕,患者幾百例,皆喜得貴子?;仞佇畔⒂杏涊d者三百六十二例。

討論:不孕癥絕大多數原因為腎陽虛衰,寒凝胞宮。西醫診斷為慢性盆腔炎癥,輸卵管阻塞不孕。中醫有寒證一說,臨床的確如此。單用清熱解毒,抗菌消炎之法,療效不顯。

中醫中藥要寒熱并用:清熱解毒、抗菌消炎之品,合用補陽祛寒,活血化瘀之品,使炎癥消失,輸卵管通暢方能奏效。

用以上方法治愈的不孕癥患者,皆順利懷孕生子,并且從未發生宮外孕病例。

同道可以一試。

中醫中藥論文:中醫中藥佐治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46例臨床觀察

【關鍵詞】反復呼吸道感染;中藥口服;中醫外治捏脊療法

反復呼吸道感染(RRI)是兒科常見疾病之一,發病率25%左右。2009年至2013年筆者所在醫院治療46例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所有患兒均給予中西醫藥物聯合治療,并輔以中藥外用治療,治療效果理想,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病例來源為本院門診和住院患者。反復呼吸道感染診斷均符合2007年9月在“慢性咳嗽和反復呼吸道感染的學術研討會”上的判斷條件[1-2],剔除有先天性心肺疾病患兒,一年呼吸道感染病史均超過7次以上。24例患者為女性,22例患者為男性,患兒的年齡為2-8歲,16例患者有微量元素鋅降低的情況發生,7例患者有輕度貧血的表現。所有患兒隨機進行分組,23例患兒對照組,12例為男性,23例為女性,患兒年齡為2-6歲。23例治療組中,13例為女性,10例為男性,患兒年齡為2-8歲。所有患兒均進行辯證分析,辯證為肺脾氣虛型,所有患兒都有咳嗽、流涕、發熱等表現,并由脈細弱、苔薄白、舌淡嫩有齒痕、納少、肢軟乏力、怕冷、畏風、自汗等表現。對照組和治療組患兒各項情況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研究。

1.2治療方法對照組:口服葡萄糖酸鋅口服液,以元素鋅計算0.5-1mg/(kg?d),療程4-8周,橙汁魚肝油以維生素A5000U/(kg?d)計算,5次服或連服2周,貧血患兒給予葡萄糖酸亞鐵糖漿,療程為1個月。治療組:在給予西藥治療的同時,配以中藥口服和中醫捏脊。藥物:黃芪3g,白術2g,防風1g,黨參3g,山藥3g,五味子3g混合研末為1包量。1-3歲1/3包,3-6歲1/2包,6-12歲1包,每日2次沖服,療程4-8周。中藥治療同時配合中醫外治捏脊治療2周為1療程;間隔2周進行第2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捏脊的方法:患兒俯臥,脊背暴露,從尾骶部長強穴開始,術者用拇指、食指、中指將皮膚捏起,沿著脊椎邊提邊向上推進,直到大椎穴,重復6遍,并于第4遍每捏3次后提拿1次,同時行至肺俞、脾俞、腎俞穴時重點提拿。兩組就診時依病原為病毒感染者口服或靜點雙黃連相應制劑,細菌感染者口服阿莫西林或靜點青霉素、頭孢菌素等。

2結果

2.1療效標準顯效一年內發生呼吸道感染小于或等于2次;有效:一年內發生呼吸道感染不超過4次,發病減少50%以上,病程縮短,癥狀減輕;無效:一年內呼吸道感染次數大于或等于7次,每次持續大于4天,或發病次數無明顯變化。

3討論

反復呼吸道感染是兒科常見病之一,免疫缺陷是公認的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因,另外微量元素鋅是維持正常免疫功能有關酶所必需的物質,鋅缺乏時機體多種生理功能紊亂,胸腺、脾功能降低或萎縮,使T細胞功能降低;維生素A的缺乏是反復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因素,維生素A不足機體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功能均降低,呼吸道黏膜上皮細胞改變;局部屏障作用破壞,致呼吸道感染反復發生。補充鋅及維生素A能夠改善機體的免疫機能,增加呼吸道黏膜的屏障作用,減少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祖國醫學認為,小兒稚陰稚陽,臟腑嬌嫩或稟賦不足,使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肺氣不足,導致肺脾氣虛,有氣候突變,寒溫失常,調攝不當時易誘發本病。中藥方中黃芪補氣固表[3];白術健脾扶正;黨參、山藥健脾益氣,五味子固表止汗;防風佐黃芪固表而不留邪,祛邪而不傷表。諸藥合用共同固表祛邪之功,增強抗病能力。中醫外治捏脊療法,捏脊通過刺激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能調和陰陽,健脾理肺,從而達到提高免疫力,減少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本人通過臨床觀察,中醫中藥在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比對照組療效好,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提高療效,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中醫中藥論文:中醫中藥治療肝硬變腹水臨床治療病案分析總結

【關鍵詞】肝硬化/治療;腹水/治療;中藥療法;腹水/病因學;腹水/病理生理學

肝硬變腹水,屬中醫鼓脹病范疇.目前中藥或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硬變腹水的臨床療效已占明顯優勢,現僅就中藥治療肝硬變腹水的臨床研究綜述如下:

肝硬變腹水的病因病機:①酒食不節:嗜酒過度,飲食不節,損傷脾胃。②情志所傷:情志怫郁,氣機失于調暢,以致肝氣郁結,久則氣滯血瘀。③血吸蟲感染:血吸蟲感染日久,內傷肝脾,脈絡瘀塞,氣機不暢,致氣、血、水停瘀腹中。④黃疸、積聚等病遷延日久,致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雖然其病因常見于以上四方面,但最終形成本病的病機可概括為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氣、血、水瘀滯腹中。其病機特點是本虛標實,虛實錯雜。

1肝硬變腹水的中醫辨證分型及治療

肝硬變腹水的臨床表現非常復雜,臨證時必須明確辨證,根據相應的病證選方用藥,再進行隨證加減,才能針對病機,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將肝硬變腹水按以下證型辨治,臨床療效滿意。

1.1氣滯濕阻型本型常見于肝硬變腹水輕癥或早期,臨床表現為面黃,腹部膨滿如鼓,胸悶苦滿,噯氣則腹脹苦滿減輕,雙足浮腫,納呆,舌苔白膩,脈弦。治以疏肝理氣,健脾化濕,方以柴胡舒肝散合平胃散,藥選柴胡、白芍、香附、枳殼、郁金、厚樸、山楂、茯苓、大腹皮、九香蟲、車前子。

1.2血瘀水停型癥見面色黧黑,腹部膨滿,可見多處腹壁靜脈曲張,胸脅苦滿且脅下硬痛明顯,其痛如針刺。而且可見手掌紅斑和蜘蛛痣。舌紫暗,苔黃膩,脈細或澀。治以祛瘀利水,方藥為自擬方,藥選丹參、山楂、阿魏、土鱉蟲、水蛭、桃仁、葫蘆、平地木、馬鞭草、半枝蓮、益母草、大腹皮、澤蘭等,以其加減常奏效。

1.3濕熱內結型此型常見于肝硬變早期或中期.癥見腹痛,全身浮腫,黃疸,惡心,納呆,脘痞郁悶或鈍痛,皮膚瘙癢,口苦而干,厭油,時而發熱,尿少色赤,便秘和軟便交替,舌苔黃膩,脈滑數.其代表方劑為茵陳四苓散加減.藥用茵陳、黃芩、梔子、茯苓、白術、澤瀉、田基黃、板蘭根、生大黃、車前子、水紅花等。

1.4肝腎陰虛型常見于肝硬變的后期。臨床可見面色黧黑,體瘦腹大,皮膚粗糙,咽干,手足心熱,面赤上火,時伴眩暈,盜汗,齒鼻衄血,尿少色濃,男子遺精,舌紅苔薄白或花剝,脈沉細或細數。治療以滋補肝腎兼清虛熱為主,方以自擬柔肝滋腎飲。藥用生地、山萸肉、山藥、枸杞子、麥冬、知母、鱉甲、牡蠣、望江南、瓜蔞、路路通、阿膠、玄參、女貞子。

2固定方藥治療肝硬變腹水

總結臨床上的有效固定方藥,其方義始終沒有離開調整肝、脾、腎三臟的功能失調,能將扶正與祛邪藥物有機配合,所以也顯示出良好的治療效果。

全國著名老中醫萬友生教授自擬鱉蒜湯治療肝硬變腹水,以補脾為主,調肝為佐,寓補脾、升陽、消散于一體,雖不言瀉,而瀉在其中。其藥味組成是:生鱉甲,生大蒜,黃芪,黨參,白術,茯苓,山藥,生苡仁,柴胡,枳殼,陳皮,丹參,生山楂,麥芽,神曲,雞內金。并可進行隨癥加減:脾腎陽虛者加附子、干姜;濕熱內蘊加生大黃、茵陳、虎杖、蚤休;瘀血阻滯加參三七、赤芍;腹脹大如鼓,小便短少者加大腹皮、陳葫蘆。據胡國明報道,山西白清佐先生創攻補兼施湯治療肝硬變腹水,其方劑有兩大特點:一是藥量大,16味藥中單味用量達50g以上者8味;二是方中甘草與海藻配伍,取東垣“激之潰堅”之意,以其治療,雖排尿較多,但很少有低鉀情況,同時還可緩解門脈高壓的程度。黃昌榮以益氣軟堅利水法治療肝硬變腹水240例,肝硬變腹水、陳全壽擬軟肝消水湯治療酒精性肝硬變腹水均取得了較好療效。

此外,部分外用藥和中成藥治療肝硬變腹水也顯示出一定的療效.李躍德用復肝膏(由當歸、麝香、牛黃等16味藥制成)局部貼敷治療為主,雷陵以消臌舒腹散(甘遂、牛子等7味藥組成)敷臍治療,從外用方面治療肝硬變腹水取得了良好療效。中成藥慢肝福(丸)、319肝平膠囊、軟肝片等應用于臨床也取了滿意療效。

3肝硬變腹水的證型與方藥研究

3.1證型與預后的關系肝硬變腹水的臨床證型與療效和預后有密切關系,應引起臨床工作者的重視。顧旭平認為,其治療難度的大小與證型有關,大體順序如下:脾腎陽虛型氣滯濕阻型血瘀水停型濕熱內結型肝腎陰虛型。顧旭平等通過病例隨訪發現,脾腎陽虛型患者經治療其臨床癥狀和檢驗指標改善較理想,療效顯著;反之,肝腎陰虛型,特別是濕熱內結型癥狀混雜其中者,則治療異常困難,很難達到緩解,而且往往病情變化多端,易于惡化,預后不良,死亡率也比其他證型高;并且,肝腎陰虛型合并濕熱內結型易發生大出血,必須加以注意.慢性乙型肝炎濕熱型、脾腎陽虛型和正虛濕郁化火型中病情重者較多,尤以濕熱型為突出,死亡病例濕熱型最多,這對臨床辨證和預測病情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3.2關于方藥的研究有學者認為,健脾利水法是治療肝硬變腹水的關鍵,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配合活血藥是治療肝硬變的又一關鍵。目前,在補氣健脾和活血化瘀等類中藥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3.2.1補氣健脾方藥的研究顧旭平認為,適應于肝硬變腹水的健脾利水藥物,如以參苓白術散為主,加大腹皮、陳葫蘆、車前子、冬瓜皮、白術等,可在提高體力和抵抗力的基礎上,有促進腹水消退的作用,也可改善肝功能.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黃芪、白術均有免疫調節、代謝調節、減少肝細胞變性壞死、保護肝細胞的再生及持久而顯著的利尿作用,同時增加白蛋白合成,糾正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失衡;茯苓、澤瀉可促進鉀、鈉、氯等電解質的排出,并有免疫調節、保護肝臟的作用。

3.2.2活血化瘀方藥的研究丹參、赤芍、郁金、穿山甲、桃仁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蛋白代謝、抑制肝內間質反應、促進肝細胞修復、消除假小葉及抑制肝纖維化形成等作用。有人還發現,丹參、當歸、赤芍等有活躍肝內微循環、疏通膽管、降低門脈壓、抑制纖維增生的作用。赤芍、郁金有退黃、促進肝質恢復、降低門脈高壓作用,大劑量郁金能增加血漿蛋白、糾正蛋白倒置;當歸能改善肝內血流量,促進肝細胞再生,防止肝糖原減少,抑制炎癥反應。當歸、丹參還能增強吞噬細胞功能。研究發現,運用活血化瘀法能改善肝內微循環,增加肝細胞的營養與氧氣供給,患者服后多感兩脅脹滿減輕,肝脾亦有不同程度的回縮。

3.2.3其他類方藥的研究龜板、鱉甲滋陰潛陽、軟堅散結,能增加人體必須氨基酸,抑制結締組織增生,從而起到軟化肝脾的作用,鱉甲有拮抗磷脂酶A2(PLA2)活性,促進肝功能及肝組織恢復的作用;冬蟲夏草有抗肝纖維化、防止假小葉及肝硬變形成的作用,其機制系冬蟲夏草能抑制儲脂細胞(FSC)的增殖和轉化,而FSC的激活是造成肝纖維化最終的共同途徑。

中醫中藥論文:中醫中藥治療慢性腎炎108例

摘要:慢性腎小球腎炎,病因一般認為主要是機體(特別是腎小球)對某些致病原的免疫與感染反應,病變部位系腎小球炎癥性損害,過去認為病變是彌漫性的,所以又稱彌漫性腎小球腎炎,但少數患者的腎小球病變可呈局灶性分布,稱彌漫性并非恰當,目前統稱謂腎小球腎炎。我們根據中醫理論,采集歷代醫家經驗,并根據臨床實踐經驗,研制出雙參益腎湯治療慢性腎炎氣陰兩虛兼血瘀證患者108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慢性腎小球腎炎;雙參益腎湯;辨證治療

1臨床資料

選擇符合診斷的患者108例,其中男61例,女47例;年齡18~53歲,平均年齡29歲;病程6個月~23年。其中病情輕度者55例,中度者38例,重度者15例。

2診斷和辯證分型標準及納入病例標準

2.1診斷標準

2.1.1西醫診斷標準慢性腎小球腎炎參照1992年6月安徽太平原發性腎小球疾病分型與治療及診斷標準專題座談會紀要中的診斷標準[中華內科雜志,1993,(32):131]。根據臨床表現可進一步區分為:①普通型:有腎炎的各種癥狀,但無突出表現。②高血壓型:除一般腎炎癥狀外,有高血壓的突出表現。③急性發作型:在慢性過程中出現急性腎炎綜合癥表現。

2.1.2中醫辯證(參照1986年第2屆全國中醫腎病專題學術討論會通過的《慢性原發性腎小球疾病中醫辨證分型試行方案》及1996年第12屆全國中醫腎病學術討論會(無錫會議)專題討論稿修訂。)

2.1.2.1本證 氣陰兩虛證(凡具備其中任何3項者,即可診斷為該證。)①面色無華;②少氣乏力,易感冒;③午后低熱,或手足心熱;④口干咽燥或長期咽痛,咽部暗紅;⑤舌質偏紅,少苔,脈細或弱。

2.1.2.2 標證 血瘀證(凡具備下列任何一項者,即可確定。)①面色黎黑或晦暗;②腰痛固定或呈刺痛;③肌膚甲錯或肢體麻木;④舌色紫暗或有瘀點,瘀斑;⑤脈象細澀;⑥尿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OP)含量升高;⑦血液流變學檢測全血粘度、血漿粘度升高。

2.1.3慢性腎炎輕重分級標準 病情的輕重主要從蛋白尿、腎功能、水腫、高血壓、血瘀證等方面判斷。凡具備下列任何1項即可確定。

2.2試驗病例標準

2.2.1納入病例標準 凡血肌酐

2.2.2排除病例標準 ①腎功能不全尿毒癥患者;②經檢查證實由系統性紅斑狼瘡、藥物損害等因素所致者;③年齡在65歲,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對本藥過敏者;④合并有心血管,肝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患者;⑤凡不符合納入標準,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

3觀測方法

3.1方藥 西洋參15 g,丹參30 g,雞血藤30 g,澤蘭15 g,車前子15 g。1劑/d,水煎2次分服,用藥30 d為1個療程。連續觀察2個療程。

3.2觀測指標

3.2.l安全性觀測 ①一般體檢項日;血、尿、便常規化驗;②心、肝、腎功能檢查。

3.2.2療效性觀測 ①癥狀:如面浮肢腫、少氣乏力、咳嗽、咽痛、脛酸腿軟、足跟痛、神疲、納呆、惡心、便溏、遺精、陽萎、口干舌燥、尿多、尿少、尿灼熱不利等(有無以+、一表示,程度不用采用記分法或用+、++、+++表示)。②體征:如面色萎黃、白無華、晦滯、甲錯、瘀斑,面肢浮腫按之凹陷不起,有無胸腹水等,水腫的部位和程度,腰部叩痛程度等。③24 h尿蛋白定量,尿常規和尿沉渣檢查:尿常規檢查1次/w,尿沉渣和24 h尿蛋白定量檢查并記錄1次/月。尿常規檢查應特別注意蛋白、管型、紅細胞等的觀察、記錄;④血常規、腎功能、血電解質檢查:腎功能檢查應包括血肌酐、血尿素氮、內生肌酐清除率等項目。治療前和治療中檢查1次/2 w。⑤其他指標:治療前和治療后。每1~2個月檢查,記錄1次血糖、肝功能、免疫功能、尿滲透壓等。

4療效判定標準

①完全緩解:水腫等癥狀與體征完全消失.尿蛋白檢查持續陰性或"±"2個月以上。或24 h尿蛋白定量持續50%,高倍鏡下尿紅細胞≤3個,尿沉渣計數接近正常,腎功能正?;蚧菊!"塾行В核[等癥狀與體征明顯好轉,尿蛋白檢查持續減少1個"+";或24 h尿蛋白定量持續減少25%~49%。高倍鏡下尿紅細胞≤5個,腎功能正常或有改善。④無效:臨床表現與上述實驗室檢查均無明顯改善或反復加重者。

5療效總結

本組患者108例.其中臨床完全緩解14例,基本緩解44例。有效36例,無效14例,總緩解率54、63%,總有效率87.04%。

6結論

祖國醫學對慢性腎炎的認識,早在《黃帝內經》就指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即正氣不足.易受邪傷。氣虛則血脈無力推動,陰虛則血少難于運行,因虛致瘀。"瘀血化水",因虛致瘀,瘀而血溢。故而虛、瘀、水、血互為因果,造成該病進一步發展。因此,當選用益氣養陰.活血止血之大法。該方中西洋參為益氣養陰之主藥;丹參、雞血藤為活血化瘀之品,活血不留瘀,活血可通絡,絡通能利濕.故為輔藥;澤蘭、車前子活血利水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奏補氣而活血,祛瘀而利水,養陰而行血,從而達到氣充、血行、水除之目的。我們臨床觀察取得了顯著療效,未發現毒副作用,值得推廣應用[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湾仔区| 斗六市| 高陵县| 德格县| 盖州市| 沧州市| 海城市| 大渡口区| 连城县| 渭南市| 新乐市| 金坛市| 陆河县| 双牌县| 车致| 富裕县| 普兰店市| 叶城县| 且末县| 桐乡市| 柘荣县| 武邑县| 卢龙县| 榆树市| 新乡市| 汝州市| 固镇县| 塔河县| 东丽区| 社会| 通州区| 沙雅县| 梁平县| 安泽县| 旬阳县| 芦山县| 遂平县| 泰来县| 恩施市| 文山县| 无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