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公文范文 農業經濟類論文

農業經濟類論文

發布時間:2022-04-20 11:17: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農業經濟類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農業經濟類論文

農業經濟類論文:改進的聚類算法在農業經濟類型劃分中的應用

一、引言

吉林省各地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各有差異,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很大。為了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就需要準確地對省內各市縣農業經濟類型進行劃分,以期做到合理的資源優化配置。本文采用一種改進的k-均值聚類分析技術對所采集的吉林省各縣市農業生產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目的是對吉林省各地農業經濟類型進行劃分,揭示各地區農業生產的特點和優勢,為加快全省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依據。

二、改進的聚類算法基本原理

改進的聚類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對數據集合進行系統聚類分析,得到聚類樹及相應的聚類中心矩陣;接著從聚類樹中查找較早形成的大類,并計算其聚類中心,這樣我們就得到了較好的聚類數k及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初試聚類中心集合;最后通過k-均值算法進行聚類分析。

雖然此改進算法需要我們人為的設定條件,但是這些條件都是在進行系統聚類分析之后的數據基礎上得來的,比經典的k-均值算法的直接判斷聚類數和隨機抽取初始聚類中心要具有明顯的優勢。根據本文待挖掘的數據量和系統聚類的結果,初始條件設定如下:被判定為較早形成的大類聚類,其包含的數據對象應大于4,與下一次合并的聚類間距越小越好,且應小于所有聚類過程中的聚類間距均值。

三、改進的聚類算法在吉林農業經濟類型劃分中的應用

(一)分類指標的選擇

農業經濟系統是一個多因素、多層次、結構復雜的系統,要正確地劃分農業經濟類型,首先必須選擇一套能全面反映當前農業經濟狀況的指標體系。為此我們根據吉林農業的實際情況,選擇對農業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的因子作為聚類指標,通過實地調查和對統計資料的綜合分析,選定以下10個指標:X1 ,年平均降水量;X2 ,年平均溫度;X3 ,農業人口;X4 ,每公頃糧食產量;X5 ,農業機械總動力;X6 ,糧食面積占耕地面積比例;X7 ,林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例;X8 ,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例;X9,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例;X10 ,人均收入。

(二)數據準備

根據以上10項指標,我們通過查閱2010年《吉林省統計年鑒》可以得到吉林省各地區農業經濟各項指標的原始數據,如表1所示。

數據來源:根據2010年《吉林省統計年鑒》整理。

(三)數據挖掘結果

首先對以上數據進行標準化轉換,之后采用系統聚類分析法得到聚類樹,分析聚類樹及聚類間距我們可以得到初始聚類數為k=5。之后,本文進行k=5的k-均值聚類分析,得到聚類成員表如下:

(四)結果分析

方差分析表的結果表明,分類后各變量在不同類別之間的差異都是顯著的(p值基本都小于0.05,接近于零),表示把20個縣市地區分成5類是比較合理的。

第一類,梨樹、伊通、公主嶺、雙遼、東豐、長嶺6個縣市。這些縣市年平均溫度較高,降水較少,糧食面積占耕地面積比例都比較小,牧業相對于林業、漁業有明顯的優勢,其人居收入相對較高。這類地區應該對其農業產業結構進行適當調整,使農林牧副業各產業協調發展。

第二類,樺甸、通化、輝南3個縣市。這類縣市農、林、牧漁各業都有一定發展,各項經濟指標居于全省中上等水平,其振興經濟最好的途徑就是各業協調發展,根據各縣實際情況,積極引進科學技術和優良品種,走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

第三類,農安、榆樹、德惠、扶余4個縣市。這類縣市雖然糧食面積占耕地面積比例很高,但是由于自然條件相對較差,降水貧乏,從而制約了該類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對此,應該采取興修水利的措施來緩解雨水不足的現狀。此外,應在穩定糧食產量的基礎上積極改善生態環境,發展多種經營,穩步發展其農業經濟。

第四類,蛟河市、梅河口市。這兩個市的農業經濟狀況是所有縣市中最好的,該地區雨水充足、糧食面積占耕地面積比例較高、畜牧業發展相對滯后、林業和漁業發展較其他地區有明顯優勢且人均收入明顯高于其他各地區。因此,該類地區應注意保持其現有的農業產業結構同時兼顧畜牧業的發展,做到以優勢產業拉動劣勢產業的協調發展。

第五類,九臺、永吉、舒蘭、磐石、東遼5個縣市。這類縣市自然條件適宜、糧食面積占耕地面積比例很高,林業、畜牧業和漁業協調發展較好。該地區應充分合理利用自然條件優勢,實行以發展糧食生產為主,兼顧其他各業的農業發展思路。

四、結論

將數據挖掘技術應用到農業經濟類型的劃分中,極大地改善了以往的劃分方式。本文通過聚類分析方式對吉林省農業經濟數據進行了數據挖掘,并提出了一種聚類分析的改進方法,使其更好地應用于農業經濟類型的分類中,使得對農業經濟類型的劃分更客觀、可靠。

(姚潔,1972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東北電力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技術經濟理論與實務。姜域,1988年生,新疆阿勒泰人,東北電力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與經濟協調發展)

農業經濟類論文:農業經濟下的城鄉旅游發展

一、特色農業背景下廣西鄉村旅游發展的優劣勢

近年來,我國鄉村旅游的大量開發引起了激烈的市場競爭,廣西鄉村旅游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發展,如何在競爭中取得強有力的優勢地位,已成為當前廣西旅游產業發展的重大課題。因此,在應用經濟學、旅游學等理論的基礎上,分析特色農業背景下廣西鄉村旅游發展的優劣勢,對于發展迅速而又面臨一些困境的廣西鄉村旅游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廣西豐富的特色農業資源及其對鄉村旅游發展的作用

廣西是我國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人文景觀最具特色的區域之一,在種植業、養殖業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特色農業資源。同時,廣西作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農業合作的前沿,其獨特的自然區位優勢和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為廣西特色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是有豐富的特色農業資源。廣西屬于亞熱帶和南亞熱帶自然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為特色農業資源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客觀的物質基礎。在我國32個省(市、區)中,2010年廣西的農、林、牧、漁業產值均超過全國平均占比,尤其是林業產值和牧業產值分別達6.2%和4.2%,說明廣西的林業資源和牧業資源稟賦較高。廣西的各種農產品產量占全國農產品產量的比重大,其中黃紅麻、甘蔗、蠶繭、柑桔、梨、葡萄、香蕉、甜瓜等農產品的比重均超過10%,尤其是甘蔗和蠶繭分別達到64.3%和30.4%;在各種林產品中,松脂、油桐籽、油茶籽的比重較高,其中廣西的松脂占到全國比重的44.4%②。此外,廣西還有眾多傳統品牌的地方特產和熱帶水果,例如荔浦芋、巴馬香豬、合浦珍珠、百色芒果、容縣沙田柚、靈山荔枝等。在藥用植物方面更是擁有包括羅漢果、絞股藍、金銀花、田七等在內的多種區域特色藥材。近年來廣西特色優勢產業規模發展成效顯著,其中糖蔗、蠶繭、木薯等產量居全國第一,龍眼、荔枝、香蕉產量居全國第二[8]。二是廣西特色農業面臨諸多發展機遇。第一,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廣西為充分發揮連接西南、華南、中南以及東盟大市場的樞紐作用,不斷加大對廣西農業的財政支持力度,提高農業勞動力資源和科研力量,為促進廣西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社會經濟條件。2007-2010年廣西地方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在總量上不斷增長,農業支出在廣西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加大,其中2008年、2009年分別比上年增長1.6%和2.3%;在農業從業人員的總人數上,廣西自2007年以來不斷增加,并且占廣西勞動力資源的比例較大,2007-2010年均保持在54%左右,說明廣西的農業勞動力資源充裕;在2010年廣西的研究與開發機構中,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所占比重上看,從事農業科學研究的機構數、科研經費的籌集額、政府撥款、科研人員總數及高學歷科研人員數等都是最多的,說明廣西政府和相關部門非常重視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產水平的推進作用。第二,東盟博覽會和商務與投資峰會,積極倡導泛北部灣合作,大力推進南新經濟走廊建設等,為廣西特色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根據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農業政策,實現零關稅的產品達7000多種,加上自由貿易區內近20億人口的市場空間,又為擴大廣西特色農產品的進出口規模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此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還加快推進了廣西與東盟國家間在農業科技、人才、資金、信息等方面協同合作與聯動發展,發揮比較優勢。第三,各級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出臺了眾多的惠農政策,使得廣西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成果最為富集的地區,有利地促進了廣西特色農業經濟的發展。例如,2006年廣西在《關于加快廣西繭絲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文件中規定,從事繭絲綢加工業的企業可享受各項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2009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求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夯實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十二五”時期,廣西政府將通過重點實施“三個千萬畝行動計劃”、“四大戰略工程”和“六大戰略基地”的農業發展規劃,大力發展和做大做強廣西特色農業產業。三是廣西豐富的特色農業資源及其特色農業的發展壯大,對廣西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主要是以特色農業為載體的農業旅游把農業與旅游業結合在一起,利用農業景觀和農村空間吸引游客前來觀賞、游覽、品嘗、休閑、體驗、購物等,形成一種新型農業經營形態,即以農、林、牧、副、漁等廣泛的農業資源為基礎開發旅游產品,并為游客提供特色服務。在旅游詞語中,稱之為觀光農業、旅游農業、鄉村旅游等。這種旅游農業主要是為那些不了解農業、不熟悉農村,或者回農村尋根,渴望在節假日到郊外觀光、旅游、度假的城市居民服務的,其目標市場主要在城市居民。旅游農業的發展,不僅可以豐富城鄉人民的精神生活,優化投資環境等,而且達到了農業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也可以說,旅游農業有利于拓展旅游空間,滿足人們回歸大自然的愿望,尤其是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不再僅僅滿足于衣、食、住、行,而轉向追求精神享受,觀光、旅游、度假活動增加,外出旅游者和出行次數越來越多,而一些傳統的風景名勝、人文景觀在旅游旺季,往往人滿為患,人聲噪雜。在這一背景下,旅游農業的出現,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們對寧靜、清新環境和回歸大自然的渴求。

(二)廣西鄉村旅游發展的有利條件

廣西發展鄉村旅游有如下諸多優勢和機遇:一是豐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資源。廣西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大省,自然旅游資源極為豐富,奇觀勝景遍布八桂大地,使得區域內所有的市和絕大多數縣都有較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如世界聞名的桂林山水風光、北海銀灘、樂業天坑群 、寧明花山崖畫、大新跨國德天瀑布、大化七百弄、龍勝龍脊梯田等自然旅游資源為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是鄉村人文旅游資源獨具特色。廣西是我國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居住著壯、瑤、侗、苗等12個少數民族,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背景使廣西具有眾多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非物資文化遺產。如侗族等桂北少數民族特有的打油茶,苗族的過寨酒等富有特色的飲食文化;繡球、壯錦、蠟染、竹編等獨具地方民族風格的民間手工藝品;壯族的“三月三”歌節、瑤族的“盤王節”、苗族的“過苗年”等帶有濃郁民俗風情的傳統節慶文化。少數民族的文化風情為廣西的山水增添了靈魂和意義。此外,近年來廣西各地充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出特有的鄉村旅游景觀線路,如桂林興安千年靈渠尋古游、玉林容縣貴妃園景區、梧州蒙山太平天國金田起義舊址旅游區等。三是多樣的農業生態游線路和鄉村旅游模式。因廣西80%以上的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都集中在山區、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故發展鄉村旅游有著獨特的優勢。截至2010年12月,廣西各地鄉村旅游產業初見規模,累計建立各種類型的休閑式農業園區288個,農家樂旅游地1000多個,部級農業旅游示范點34個[9]4754。在此基礎上,廣西各級農業和旅游部門共同打造了廣西現代農業旅游精品線路、南寧農業生態游精品線路和北海現代農業觀光旅游精品線路等15條農業生態游精品線路,使得以觀光農業、農耕文化、農家樂為代表的鄉村旅游成為城市居民旅游的新亮點。在開發這些農業生態游精品線路的過程中,通過個體經營、股份集資、公司+農戶、綜合開發等四種鄉村旅游的經營模式,形成了以科技型、生態型、農家樂型、探奇(險)型、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紅色旅游型等7種鄉村旅游模式。四是政府政策制度的大力支持。在國家“三農”政策的扶持下,鄉村旅游作為連接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重要途徑,得到了國家和廣西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借以推動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如2006年國家旅游局出臺《關于促進農村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將2006年確定為“中國鄉村旅游年”,2010年7月國家農業部與國家旅游局簽署了從2010年開始,每年將聯合組織開展以“全國歡樂鄉村游”為主題的鄉村旅游系列活動。與此相對應,廣西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廣西鄉村旅游的意見》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旅游強區的決定》等綱領性文件,為廣西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廣西鄉村旅游“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又描繪了重點扶持建設100個鄉村旅游基地,推出10條特色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構建八大鄉村旅游產業群的發展目標[9]4755。五是廣西鄉村旅游發展在外部環境中面臨著區域旅游合作日趨成熟、市場需求日益擴大等有利機遇。一方面近年來廣西各市縣政府及旅游部門積極推動國際及港澳臺地區合作與交流,并加強了泛北部灣、泛珠三角、大西南旅游圈等區域間合作力度,有力地推進了區域旅游一體化建設。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群的精神壓力也在不斷增加,促使越來越多的城里人把鄉村作為旅游目的地。同時,日益改善的農村基礎設施和交通條件也使越來越多的游客到廣西體驗鄉村旅游。

(三)影響廣西鄉村旅游發展的制約因素

盡管廣西的鄉村旅游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面臨著地方政府對鄉村旅游的財政投入不足、高素質的旅游服務人員缺乏、旅游資源整合不夠、旅游資源破壞性開發等困境。一是財政投入和專業人才缺乏。據國家統計局2011年的調查資料顯示,廣西在與鄉村旅游有關的農村固定資產投入中,總體投資偏少,尤其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及住宿和餐飲業等方面的投資少更為突出(如住宿和餐飲業只及廣東的20/1、湖南5/1、云南6/1),這說明廣西地方政府對鄉村旅游的財政扶持力度仍有待加強。此外,因為大多數鄉村旅游區的管理工作是由當地農民或村干部承擔,缺少服務意識,高素質旅游服務人才培養滯后,導致了廣西的旅游專業人員嚴重不足,這與廣西作為全國旅游大省的現狀不符。二是區域內旅游資源整合不夠。從15條農業生態游精品線路看,廣西的鄉村旅游線路大多局限于某一行政區域內,缺乏“大區域,大旅游”協作經營和宣傳促銷的觀念,無法形成品牌特色效應。從旅游產業看,廣西各地市的旅游業發展極不平衡,如國內旅游人數過千萬人次的地市僅有南寧、柳州、桂林三市,而入境國際旅游者人數過百萬人次的僅有桂林一市,這說明廣西的旅游缺乏總體規劃,區域整合度低,沒有實現以桂林、南寧為旅游業龍頭的“以點帶面”、“串點成線”、“連線成網”的戰略構想。三是面臨旅游資源的破壞性開發和污染、不可抗力因素的沖擊等挑戰。一方面隨著鄉村旅游的迅速發展,原來世外桃源式的鄉村在迎來大量的游客同時,也帶來了交通工具的大量尾氣排放、游客遺留和丟棄的大量垃圾以及無規劃的餐館和娛樂場所,造成了鄉村旅游地空氣質量極劇下降,嚴重地影響了當地農民的生活和健康安全。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為甚至導致了當地植被面積和自然景物遭到嚴重破壞。另一方面旅游業是比較脆弱的行業,對國內外經濟形勢、自然因素、安全因素依賴性都很強,一旦上述因素出現變化,會極大地影響旅游業。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禽流感、雪災,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都使廣西旅游業受到嚴重影響。

二、特色農業經濟下發展廣西鄉村旅游的對策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廣西特色農業資源的吸引力和鄉村旅游的推動力優勢明顯,盡管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是也面臨巨大的機遇,可以通過發揮優勢,因勢利導實現發展。因此,廣西要做大做強鄉村旅游業,應在充分發揮特色農業經濟優勢的基礎上,加大對特色旅游產品的開發建設,激發鄉村旅游市場需求,努力實現鄉村旅游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通過旅游業的輻射效應,真正實現以農促旅、以旅強農的雙贏效益。

(一)充分運用特色農業資源促進鄉村旅游發展

廣西擁有大量的特色農業資源,為發展鄉村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礎,但在運用特色農業資源發展鄉村旅游中,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仍然在擴大。對此,建議廣西各級政府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明確自身職能定位,即對于市場能夠自我調節和發展的,政府只去引導;對于需要政府推進的,應積極運用人、財、物等資源,予以扶持。另一方面要平衡市場各方利益主體關系,實現政府、市場、社會和諧有序發展。對此,建議廣西各級政府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采取得力措施使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機會參與運用特色農業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實現特色農業資源與鄉村旅游資源的最佳配置,推進其快速、健康發展。

(二)有效整合廣西特色農業資源與鄉村旅游資源

鑒于廣西鄉村旅游資源整合力度不夠,建議自治區政府 主管部門要積極會同旅游、農業、林業等職能部門及行業內的企業協會共同對廣西各地的特色農業資源、區位環境、資源特色、客源市場等進行詳實的調查評價,并從廣西整體戰略角度編制發展規劃,打破各市(縣)單兵作戰的思維,避免重復建設、重復開發,真正實現特色農業資源與鄉村旅游資源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發展。例如,百色農業科技園區、田陽芒果風情園、田東十里蓮塘三個景點都是分布在南百公路沿線,相距不超過20公里,完全可以整合打造成“集錦式”鄉村旅游區。

(三)發展旅游產業集群

特色農業產業化模式就是通過促進農業產業與特色產業的有機整合,形成產業規模,從而加大游客在消費時間、消費品種、消費深度及廣度等,實現產業間的聯動發展。我們應該從廣西各地選取特色農產品和旅游資源相對豐富、基礎較好的地區,培育龍頭企業進行優勢示范,并積極推進合作社或農戶參與,引導各種社會資本以承包、租賃、股份制、BOT等方式進入,借助發展特色農業帶動鄉村旅游建設,實現農業產業和鄉村旅游集群,促進特色農業經濟與鄉村旅游良性互動發展。

(四)打造鄉村旅游品牌

深度挖掘廣西各地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鄉村節慶、趣聞傳說、農作方式等,并以此開發出對應的鄉村旅游特色農產品,增強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并借助中國—東盟博覽會平臺,大力宣傳。這樣,一方面能有效提高廣西旅游產品文化含金量,創建廣西特色農業資源下鄉村旅游品牌;另一方面通過品牌建立,又能夠吸引大量優秀業內人士加盟,真正實現全方位發展。

(五)大力培育鄉村旅游專業人才

行業內競爭,實質上就是行業人才的競爭,誰能擁有人才,誰就會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特別對于鄉村旅游而言,人才問題更為凸顯,由于鄉村旅游多為偏遠地區,經濟、交通、教育相對落后,人才短板現象已成為制約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盡管廣西經過多年的努力,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經營理念、職業技能等素質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對于創建廣西特色農業資源下鄉村旅游品牌的要求仍然相距甚遠。廣西各界應樹立人才至上的理念,借助中國—東盟博覽會平臺,運用“走出去、引進來”的戰略,通過培育和吸引兩種手段解決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短缺問題。對此,建議由地方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牽頭,聘請相關行業專家開發針對性、實用性強的培訓課程,培訓內容包括當地的特色農業資源、鄉村旅游資源、本土文化解讀、農業旅游經營方式方法等,并視需要輸送培訓學員到東南亞的旅游示范地參觀和學習。

(六)健全管理體制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從整體上看,廣西的鄉村旅游業還處于開拓期,要確保實現可持續發展,關鍵是要從制度上明確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的權責,制定出與發展水平相適宜的各項法規或條例,充分利用制度的引導及強制作用,從鄉村旅游的宣傳、規劃、審批、準入、經營、環境等方面入手,有效避免旅游業帶來的環境污染、物價上漲、文化沖擊與道德弱化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如桂林恭城縣紅巖村在政府的積極倡導和配合下,成立“紅巖農家樂生態旅游協會”,制定了一系列的規定,對風景旅游區范圍內的旅館、餐飲、商店等進行統籌安排,有效避免旅游本身對于地方農業及環境的負面影響,實現了地方經濟、環境、游客三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農業經濟類論文:二元經濟與中國農業經濟發展

摘要:按照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一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都會出現二元經濟結構,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二元結構將逐漸向一元過渡。現代的中國社會具有典型的“多重二元性”。在實現經濟起飛的過程中,如何解決好農業問題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解決農業的根本出路無疑歸結到農民身上。本文試圖通過考察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多重二元結構,對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一些探討性意見。

關鍵字:二元經濟、人力資本、農業剩余勞動力

一. “二元經濟”的提出與發展

“二元經濟”最初是伯克(Booke,1933)提出,他在對印度尼西亞社會經濟的研究中把該國經濟和社會劃分為傳統部門和現代化的荷蘭殖民主義者所經營的資本主義部門,他當時的研究僅僅限于對二元經濟的一種單純的描述。

1954年劉易斯發表了一篇題為《無限勞動供給下的經濟發展》的論文,刻畫了后起國家存在的二元經濟特征:在一定的條件下,傳統農業部門的邊際生產率為零或成負數,勞動者在最低工資水平上提供勞動,因而存在無限勞動供給。城市工業部門工資比農業部門工資稍高,并假定這一工資水平不變。由于兩部門工資差異,誘使農業剩余人口向城市工業部門轉移。經濟發展的關鍵是資本家利潤即剩余的使用,當資本家進行投資,現代工業部門的資本量就增加了,從農業部門吸收的剩余勞動就更多了。當剩余勞動力消失,勞動的邊際生產率也提高了,與工業達到一致,這時經濟中的二元結構也消失了。劉易斯模型包含了以下兩種含義:(1)認為現代城市部門的資本積累能帶來固定比例的勞動力就業的增長,意味著不存在勞動力節約型的技術進步,資本積累越快,創造的就業機會增長也越;(2)認為農業只是工業化中的一個消極部門,忽視了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忽視了農業發展與工業發展之間的關聯。這兩點大大地削弱了該模型的現實意義并且也是后人對其批判的主要依據。

拉尼斯、費景漢對劉易斯模型進行了改進,他們認為因農業生產率提高而出現農業剩余是農業勞動力流入工業部門的先決條件。因此,他們把勞動力向工業部門的流動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類似于劉易斯模型。第二階段工業部門吸收那些邊際勞動生產率低于農業部門平均產量的勞動力。此時,勞動力的邊際產量為正值,他們向工業部門的轉移導致農業部門的萎縮,從而農業向工業提供的剩余減少,農產品供給短缺,使工農業產品間的貿易條件轉而有利于農業,工業部門工資開始上漲。第三階段是經濟完成了對二元經濟的改造,農業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農業和工業工資都由其邊際生產力決定,農業與工業間的勞動力流動完全取決于邊際生產力的變動。經過改進后的模型更準確反映了二元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和自然演進過程。

二. 我國二元結構的演變以及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 建國以來我國二元結構的歷史演變

建國初期,受國際環境和歷史條件的制約,在蘇聯模式的影響下,我國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為特征的趕超型發展戰略。一個經濟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建立起現代工業,并進而實現經濟的起飛與現代化,必須要有最初始的資本積累。而在建國初期我們經濟水平極其低下,主要是自然、半自然經濟為主體,資金嚴重匱乏。在這種經濟基礎上,唯有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用剝奪農業剩余的辦法來實現工業化。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統購統銷、、戶籍制度等在內的城鄉隔離的二元經濟體制。通過這種不等價交換的原始積累方式和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我國從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間,從200多億元起步,迅速積累起了5000億元左右的全民所有制企業固定資產,奠定了工業化的基礎,保持了較高速的經濟增長率。然而,我們也為此付出了昂貴的代價。由于重工業的優先發展是以犧牲農業的長遠發展為代價的,這不僅造成了農業生產長期低速增長,而且也使農業內部的剩余勞動力不斷積累,農村隱蔽性失業嚴重,從而使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特征更加突出。二元結構強度一般用農業與非農業間的相對國民收入差距來衡量。美國經濟學家庫茨涅茲的統計分析表明,世界上發展中國家這一差距最大為4.09倍,而1979年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強度卻高達6.08倍。

2.現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效果并不顯著,我國二元經濟結構呈現出一定的剛性,農業經濟發展緩慢,城鎮化進程遲緩,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受阻。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農業生產率低下,農業經濟發展緩慢。由于國家長期在資源配置上的傾斜政策,農村投資比重小,農業基礎設施不健全,造成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一直保持著家庭式的、自給自足的發展狀況,農業協作程度低、技術落后、生產率低下,從而農業經濟發展緩慢。另外,國家對農業的土地所有權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耕作積極性。比如國家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占用農民耕地,并未能給與足夠的賠償,這也在一定程度成挫傷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的流失。

第二,農村非農產業發展水平低,技術含量總體比較低,缺乏競爭力。我國農村人口多、比重大,是典型的勞動力無限供給式經濟。僅有的可耕地不可能完全吸收農村勞動力。然而,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鄉鎮企業一般是面向農村生產初級工業制品。由于缺乏相應的人力資源,缺乏相應的制度安排,鄉鎮企業的生產效率有限,市場競爭力不強,企業并不穩定,刺激農村經濟效力不強。

第三,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受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在我國無非有兩種途徑。一是通過農村工業,有上邊分析,農村工業吸引農業剩余勞動力有限。另外就是通過進城打工。由于農民身上所蘊含的人力資本不高造成農民進城打工的就業渠道非常有限。其次,我國城鄉戶籍制度對剩余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也有一定限制。再則,隨著我國城市工業化的發展,出現了“資本深化”的局面,資本對勞動力產生了替代。

第四,城市化進程緩慢。一般來說,工業化伴隨著城市化.但是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嚴重滯后與工業化水平。1998年我國城市人口為37924萬人,城市化率為30.4%,世界平均水平為45%發達國家為75%,可見我國城市化水平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城市化水平的低下不能實現生產要素在城市的聚集,不能發揮規模經濟效益和聚集經濟效益特別是制約第三產業的發展。2000年世界第三產業占CDP的比重約50%,而我國只有32%第三產業發展落后。第三產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吸收勞動能力強,并且第三產業中的大量服務業的增長對刺激經濟增長起到較強作用,其對國民經濟增長的彈性達到1.78。我國城市化水平低下既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又進一步加固了二元結構的剛性。

三. 農業經濟發展與擺脫二元結構

農民問題,曾經是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現在又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問題。盡管中國的改革從農村開始和發動,并且20多年來農村改革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令人困惑的是,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問題卻越來越突出。城鄉二元結構呈現出剛性。人們已經認識到,農民問題解決不好,將會影響到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整個現代化進程。立足于我國國情,要解決農村經濟的發展問題,個人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 制度變遷。市場經濟是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手段的。在市場機制的運行過程中,價格標準是市場的唯一指標,然而價格指標要想發揮其配置資源的作用是建立在一系列的規則之上的。這種規則我們一般稱之為制度安排。價格機制的順利運行是離不開相應的制度安排的。二元結構的消除并不能像劉易斯所設想的那樣通過工業化、城市化,把農村剩余勞動力排空。從上邊的分析我們看出,我國二元結構具有一定的剛性,在我國要想實現二元經濟結構的轉變,關鍵的一環就是培植農村經濟。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一系列與之配套的制度產權安排。只有在合理制度安排下,才會產生相應的激勵。首先,在土地產權安排上,應給予農民更大的空間,切實考慮農民的利益。其次,可以激勵農民建立一定的經濟組織。經濟組織的建立和發展是各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共同需要。通過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建立可以更方便地獲取市場信息,更有計劃地協作生產。

第二, 農村人力資本的培植。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歸根到底還是人的問題。農村人力資本的匱乏是農村經濟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在人力資本的培育上,首先,通過農村教育投資。當前農村教育普遍落后,農村教育資金匱乏,政府在農村教育體制以及教育服務保障上應該有所作為。通過教育促使農民掌握足夠的信息,更好地融入社會。農村經濟落后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信息化水平低。信息鴻溝導致城鄉信息知曉權差異,強化了農民收入的貧困。信息的貧困造就了農民就業的貧困。因為農民無論種什么、種多少、如何種、如何賣以及是否外出打工、打什么工都離不開信息。農村信息化建設滯后,一方面使農民無法迅速全面地得到完整準確的市場信息,另一方面農民自身的信息資源無法及時有效地傳輸給社會。這就必然使得農業的結構調整、農產品的銷售、農民外出就業均受到嚴重影響,從而阻礙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其次,通過建立并完善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我國傳統的二元經濟結構下,城鄉之間不僅通過戶籍隔離制度造成身份上的不同,而且由于身份上的不同更產生了基本的生存權利上的差別。城市居民可以享受生活的最低保障,失業傷亡保險等等現代社會保障體系,而農民相反卻不擁有這種權利。改善農民的社會福利,建立健全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對于農村人力資本的培育,城鄉差別的縮小,農村經濟的發展無疑有重大意義。

以上兩個方面的發展都離不開政府的積極作用。由于市場經濟不能自動的消除二元經濟結構,所以政府在此過程中應該起主導作用,推進正式制度創新,使農業問題切實、合理地得到解決。

農業經濟類論文:農業經濟發展的四化要求與政府策略

農業經濟發展必然要求擴大耕地面積和經營規模,大量使用機械,發展資本技術密集農業企業,并根據市場經濟運行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農業資源開發為基礎,在現有農村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基礎上,把分散經營的農民組織起來,聚集、裝備,積累投入,調整存量,優化資源,全面提高農業生產率。這是個農業逐漸產業化、市場化、標準化和國際化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必須加大農業結構調整的力度,推進農業規模經濟,實現農業四化。

農業四化中產業化是基礎、市場化是途徑、標準化是條件、國際化是目的,而結構調整是實現四化的手段。隨著農業四化程度的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化和經營集約化已是大趨勢。小生產永遠沒有出路。必需擴大家庭經營規模,改變農業經營方式,實現農業產業化,從而逐步實現標準化,就可獲得規模效益,增強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并推動國際化進程。

首先,積極推進土地使用權流轉,加速農業生產的產業化。土地使用權的流動是擴大農業經營規模,進行產業化生產的渠道和前提,但實施過程中要處理好土地承包“穩”與土地使用權“動”的關系;“人”與“地”的關系;農戶與企業的關系。產業化的微觀基礎是企業,企業進入農業,第一步主要是進入農業產前、產后的經營性服務領域,而不是直接的農業生產領域。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以企業帶農戶,發展訂單農業,向農戶推廣優良品種、先進技術、市場信息,購銷農產品,加快農業技術進步和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第二步才是大面積租賃農戶的承包地從事農業直接生產領域的經營。

目前中國農村企業及中介組織的現狀是,傳統的中介組織供銷社負重運行,市場化改造不夠。新生的中介組織數量短缺,且運行和發展面臨制度環境障礙。中介組織發育滯后,阻礙農業產業化發展。

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加快農業組織的創新,加強對家庭經營的改造,這就要求政府加強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規劃,在政策上對企業和農戶提供指導;對有關參與主體加強綜合協調服務,形成統一開放和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檢驗檢測體系和信息體系建設;加快現代產業組織形式在農業中的引進。

農業產業化基于不同地區和農戶要區別對待,東部沿海地區在于實現企業的升級;中部地區和糧食主產區,在于扶持合作社和企業的發展;西部在于加強制度環境建設,消除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制度障礙。

農業企業化屬于個量微觀經濟,農業產業化屬于總量宏觀經濟。推進農業產業化,需要農業企業形成專業分工,把競爭優勢和對農戶的輻射帶動能力作為行為依據,推進訂單農業,著眼于農業產業鏈,增強創新能力,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目前農業企業特別要把加強農業產前支持、產后開發,作為增強競爭優勢的重點,產前要不斷提升農業科技的綜合發展和應用水平;產后重點進行農產品包裝、分級、營銷、品牌管理。

其次,外連市場內育產業聯合體,促進農業市場化進程。農業市場化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客觀要求,用法人組織形式招商引資、開拓國內外市場,是發展農業企業的一般模式和必然趨勢。農業企業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確定自己的生產方向,并通過協議購銷、合同收購或股份合作生產等方式,與農戶結成合理穩定的協作利益關系,把農民與市場連接起來,加快農業市場化進程。

農業企業為農民提供優良種子、種畜、種禽以及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提供技術指導、培訓,農戶成為企業的具體生產單位,如此既使企業獲得符合質量標準的原料來源,又以利益調動農民按合同種養的積極性。

推進農業市場化進程,需要實施多元化戰略分散市場風險,即產品市場多元化戰略。這需要優化調整產品結構,由少品種向多品種、系列化發展;由原料產品、初加工產品向深加工產品發展;由窄市場單元化向寬市場多元化發展,建立銷售網絡,用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開拓國內外市場。

第三,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提高動植物產品衛生水平是保障人民生活、實現生產目的以及確保出口獲得利的基礎。為此,要盡快提高動植物檢疫能力和水平,創造條件,逐步建立與動植物檢疫體制。應依法加強對農藥、獸藥及飼料添加劑生產、流通、使用的管理與監督,嚴格標準化程序,切實控制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和重金屬離子等有毒有害物質殘留,從根本上提高產品質量。

標準化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要建立健全農業質量標準體系,制定規程,使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都有標準可循;要加強產品質量標準監測監督,健全監督、監測體系,完善質量檢測中心、化驗中心;科技示范基地園區要起示范作用,推進標準化生產。

第四,培養人才開拓市場,實施農業國際化戰略。培養農業標準化、市場化的管理專業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是實現農業國際化的基礎。應盡快造就培養通外語、懂技術、善營銷的高素質隊伍,并逐步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按照國際市場標準組織生產,為農業全面與國際市場接軌打下堅實的基礎。要結合招商引資,積極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和生產技術,努力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深加工程度,培育一批名牌農產品,使農產品不僅具有成本優勢,同時也具有質量優勢和品牌優勢,全面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

圍繞基地建設堅持不懈地招商引資、引進世界先進技術和良種。引導資金投向農業綜合開發、農產品深加工、農業社會服務等項目。在提高與國外中小企業合作的基礎上,努力吸引大型跨國公司的投資,引進大客商、大項目、大資金,帶動農業國際化。

農產品科技含量是農業企業角逐國內外市場的基礎,要以農業高科技基地示范園區為載體,引進、開發、推廣在國際市場上適銷對路的農業新品種,引進無污染、高科技含量、投資回報大的高新技術項目和農業高新優良品種,大力發有機食品、綠色食品,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改善農產品品質。

傳統的農業發展戰略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參與國際競爭進程的新形勢。中國農業應該選擇競爭性發展戰略,積極參與農業標準化進程,充分發揮中國農業的比較優勢,加快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提升農業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實現從自給自足型農業向市場競爭型農業轉變,從增產型農業向質量效益型農業轉變,從依靠傳統技術轉向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相結合轉變,從勞動密集向勞動密集與資本和知識密集相結合轉變,從依靠資源消耗型的增長方式向重視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的增長方式轉變。

農業經濟在當前發展的內在四化要求,需要政府深化農業管理體制的改革,加大引導扶持力度。首先,政府要積極開展制度創新,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鼓勵和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著力培育農民自發興辦的各類生產和流通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建立和發展農業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提供信息技術服務,進行市場價格協調與行業管理,進行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應訴,處理貿易糾紛;建立農產品進口監測與產業損害預警系統,限制敏感農產品過度進口;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產品加工企業的重組與技術改造,扶持和培育農業基地企業,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體系。

其次,改革農業管理體制,明確界定政府職能,加強統籌協調和宏觀調控的職能,清理和調整不符合WTO規則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農業法規體系,借鑒和利用有關國際農業法規保護和支持中國農業的發展。

第三,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快農產品購銷市場化進程,重點抓好質量標準體系和市場信息網絡建設。

第四,引導農業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組建聯合體,健全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體系。

第五,調整農業補貼方向和支持結構,加大對農業科研推廣、病蟲害防治、市場信息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等“綠箱政策”的支持力度,設立專項育種科研支持基金;健全農產品價格支持體系,調整農產品價格支持補貼結構,引導農民調整和優化農產品生產結構;建立糧食安全生產、儲備體系,保護中西部主產區糧食安全生產能力,保護農民的利益;加快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

政府農業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是加快職能轉變,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運行的運作機制;強化服務職能,尊重企業和農戶在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和國際化中的主體地位;探索政府跨區域、按產業體系管理農村經濟的方式。執行政府管理職能的中央銀行,要引導金融企業加強對農業的金融支持。加快改革農村信用社,發展合作金融,健全農業信用擔保機制,減少農村資金外流,加大對農村信用社支持農業用途資金的再貸款規模。

農業經濟類論文:論農村社會結構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摘 要 “三農”問題是當前應研究的重要課題,農業經濟結構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是在一定的農村社會結構中進行。闡述了現存的農村社會結構是如何直接影響農業經濟結構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并提出了個人觀點。

關鍵詞 “三農”問題 農村社會結構 農業經濟發展

1 農村社會結構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當前農村社會中不同群體、階層之間的關系,可以具體區分為三種不同的關系。一是“縣、鄉、鎮政府”、“村兩委會”與“農戶”之間的關系;二是“經濟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示范基地”與“農戶”之間的關系;三是“農業技術人員”與“農戶”之間的關系。

“縣、鄉、鎮政府”、“村兩委會”、“農戶”之間的關系,是當前我國農村現實社會關系中的優秀內容。在如何推進本區(縣)域農業經濟發展的問題上,“縣、鄉、鎮政府”、“村兩委會”、“農戶”三者之間的關系怎樣,是制約著一定區(縣)域中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那么我們需要研究的問題是,當這三者之間的關系處于怎樣的結構狀態時,對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對規模化和產業化經營方式的形成,才是起促進作用的呢?反之,則必然會起阻礙作用呢?

經濟學界認為,農村中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主體應該是農戶、而不應該是縣、鄉政府。從一般意義上講,也不應該是村干部。因此,可以認為,在“縣、鄉、鎮政府”、“村兩委會”、“農戶”三者關系中,“農戶”自主決定自己各種農業生產資源投向的權力越大,這種三者關系的狀態就越“好”,就越有利于農村中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反之,“農戶”自主決定其資源投向的權力越小,三者關系就越處在“不好”的狀態。

“經濟合作組織+農戶”、“龍頭企業+農戶”、“示范基地+農戶”等等旨在推進農業生產“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的組織方式,也逐漸成為當前農村社會關系中新的序列,也是非常重要的內容。“經濟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示范基地”與“農戶”之間相互關系的狀況,是當前農村中與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甚至是區域專業化的發展狀況關聯性更為緊密的內容。那么需要研究的問題是,這些經營模式中,農戶與其他經濟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處于怎樣的狀況時,對本區(縣)域中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有積極作用呢?

如果農戶獲得了自主決定其資源投向的權力,但目前這種分散、以小農方式經營是不可能面對市場需求實現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的。經濟學界認為,“經濟合作組織+農戶”、“龍頭企業+農戶”、“示范基地+農戶”是當前我國農業實現規模化和產業化經營的有效途徑。也就是說,農戶只有加入到“經濟合作組織”中、加入到“龍頭企業+農戶”、“示范基地+農戶”的生產關系中,農戶的生產才可能是適合市場需要的。加入到上述的生產關系中是農戶與市場對接的必然路徑。但問題是,加入到上述生產關系中去的農戶,與龍頭企業、示范基地、或者與經濟合作組織之間,必須能夠形成一種以雙方認同的、受法律保護的契約為基礎的相互關系。否則,企業、基地、合作組織、農戶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獲得能夠持續的物質利益。其中的關鍵問題是收益在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分配機制問題。一般地說,分配機制越是基于雙方的認同,雙方關系的整合性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夠產生較好的經濟收益,這也表明這種社會結構處在“好”的狀態。

可以說,當前農村中這種關系如果不能實現整合,那么農戶即使獲得“自主決定其農業資源投向的權力”也不可能產生明顯意義。而究竟應該如何促進農戶與其他經濟主體之間這種具有基本整合性的相互關系,則是當前非常需要研究的問題。

“農業技術人員”與“農戶”之間的關系,是當前農村社會中的第三種關系。當前在許多農戶的生產過程中,基本上是依賴以往的經驗“靠天收”,沒有多少常規農業技術的支持,更不用說高新農業技術的支持。而農村中的農業技術人員,由于當前農技推廣體制的問題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技術資源閑置,導致農村中一方面是農戶迫切需要技術,而另一方面是農業技術人員或轉行干別的事情,或做起了涉農的生意,無人為農戶的農業生產提供技術支持。這種狀況是當前導致農戶的種植、養殖結構難以進行合理調整,農產品質量和產量都難以提高,因而收入也難以增加的重要原因。即使當前正在廣泛興起的“經濟合作組織+農戶”、“龍頭企業+農戶”、“示范基地+農戶”等經營模式中,“農戶”仍然是獨立從事生產活動的基礎單位。因此,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戶之間是否能構成穩定的技術服務與被服務相互關系,對每一個農戶的農業生產是否能夠真正增收,是至關重要的事情。并且,由于農戶缺乏技術支持而產生的農產品品質不高,又會導致農戶與龍頭公司、與示范基地、與合作組織之間關系的矛盾,嚴重的可能引發社會沖突。從宏觀上看,這個問題不解決,國家關于農業種植結構區域性調整的總體規劃也只會是紙上談兵。那么需要研究的問題是,農村中的農業技術人員與農戶之間的關系處在怎樣的狀態才是“好”的結構狀態,才可能順利推進本區(縣)域中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和實現農業經濟結構和農村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呢?

從農業經濟學角度看,當前我國的農業必須是技術、信息推動型農業,農業技術支持必須成為每一個農戶生產過程中的基本環節。農業技術人員與農戶之間必須形成穩定的服務和被服務關系。形成這種關系可以通過市場化途徑,也可以探索由非市場化途徑逐步過度到市場化途徑。非市場化途徑指通過政府支持途徑為農戶提供基礎性、常規性農業技術的支持。養成農戶依賴農業技術進行農業生產的習慣。對于部分農戶的高新農業技術支持則主要以市場化途徑解決。但就目前農村中廣大農戶的情況看,政府投入是啟動農業技術支持機制的關鍵。農業的技術投入必須成為一種國家的制度創新,而不能僅僅依靠市場選擇和農民自身。

值得指出的是,即使政府通過各級財政渠道對農業技術支持問題進行投入,也并沒有解決這樣一些必須考慮的問題,即農業技術人員與農戶之間如何形成和諧、穩定、能持續的“服務與被服務關系”的問題。從理論的角度看,通過設置適當的“權利——義務”系統,均衡雙方在相互關系中的“權力”,使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戶的“權益”都能夠基本得以實現,是貫徹始終的關鍵問題。那么,究竟會形成怎樣的關系模式?我認為,這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不斷制度創新才能回答的內容。當前,需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觀察一些在對于農戶進行農業技術支持方面做得比較好的農村的具體做法,總結并推進有效的制度創新方式。

基于上述三種關系序列都與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具體內容有著明顯的關聯性,因此,概括起來講,關于農村社會結構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可以作如下解釋:一定的區(縣)域中農村社會結構的狀況(三種關系的整合程度),制約著該區(縣)域中既有的農業經濟資源(土地、資金、人力、技術等)的配置方式,制約著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組織方式可能產生的效率和效益,因而制約著農業經濟結構和農村產業結構形成合理調整的程度。具體地說,當農村社會結構越是處在“好的”狀況時,該區(縣)域中各種農業經濟資源越可能形成比較能夠適應市場要求的有效的配置的情況,從而使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和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調整都能得以健康、迅速地發展。反之,如果農村社會結構處在“不好”的狀況,則該農村社區中各種農業經濟資源就不太可能形成適應市場要求的配置,并且還會阻礙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健康發展。

2 我國農村社會結構中存在的問題

關于縣、鄉、村與農戶的關系問題。當前的現實情況是,計劃體制時期形成的忽略廣大農戶利益的價值取向,在仍未得到明顯改變的鄉鎮行政管理體制的支撐下,依然主導著縣、鄉、村干部的行為方式。資源配置權力在很大程度上依然集中在縣、鄉、村干部手中。相當數量鄉、村都存在“角色錯位”或“角色混亂”的情況。其結果導致沿用計劃體制下行政命令的辦法推動本社區的農業產業化、規模經營,用行政手段強行搞集資、搞攤派,辦政企不分、財務約束軟化、效率低下的企業, 強迫農民接受劣質服務,隨意收回或調動農民承包的土地等等現象大量存在。

而另一方面,自農業經濟體制轉型以來,隨著市場機制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逐步滲透,培育了廣大農戶作為獨立市場經營主體、要求維護自身經濟利益的價值取向。但由于當前農村“村民自治”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問題,導致農戶在農村社區中的“權利——義務”實際上并未發生明顯變化。普通農戶的經濟行為經常受到來自鄉鎮、村干部行政權力的干預。這就使得經濟體制轉型所要求的農業生產資源配置權向市場經營主體分散的局面一直難以實現。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其優秀就是還土地于農民,充分調動農戶的農業生產積極性。通過農村經濟體制轉型,政府退出對農業經濟的直接計劃指令和計劃調節,讓市場來有效地配置農業生產資源。

那么,農戶怎樣才能獲得自主支配其農業生產資源的權力呢?我們認為,必須通過削弱縣、鄉行政和村干部直接指揮農戶經濟行動的權力。或者說,必須賦予農戶有能力不服從縣、鄉、村直接經濟干預的法定的權利。重新調整縣、鄉、村、農戶之間相互關系的“權利——義務”系統,是整合縣、鄉、村與農戶之間的權力制衡關系,保證普通農戶真正獲得自主支配其農業資源權力的必要途徑。

總之,從當前我國農村中縣、鄉、村、農戶關系看,農村社會結構中仍然存在著阻礙農業生產資源實現合理、有效配置的問題。

農業經濟類論文: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可操作性的思考

摘要: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勢在必行。然而如何操作,才符合國際國內實際,是理論工作者,尤其是實際工作者所關心的問題。筆者通過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環境分析,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的特點、難點、重點問題研究,提出新時期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的可操作性問題,即籌建農業項目籌備庫、培育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以及落實科教興國,科教興農戰略,采取農科教結合,采取科教興村等。

2000年是世紀之交的一年,是“九五”計劃實施的最后一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努力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今年的重要經濟工作之一。現僅就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環境、特點、難點、重點問題,可操作性問題,提出一些思考,以期與同行砌磋。

一、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的環境

縱觀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歷史,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通過對“十年動亂”的撥亂反正,全國的工作重心轉入經濟建設,農業經濟結構有了大的調整,由1980年農業在社會總產值中占68.9%降到1990年的46.1%①,下降22.8%,,1997年又降到18.7%②,已經開始由農業型轉向多種經營型,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

在世紀之交,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環境有了新的變化,給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帶來機遇,同時也是嚴峻的挑戰從國際形勢看,其表現有三:一是經濟結構調整呈現出世界范圍內調整的局面,尤其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將更是如此;二是農業科學突飛猛進,呈現出向農業縱深發展的趨勢;三是農業跨國公司影響力日益增大,且有越來越大的趨勢。面臨這樣的國際經濟形勢,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

農業經濟的調整和優化要抓住這次機遇,同時也要及早準備,周密規劃,嚴格實施, 迎接挑戰。要有緊迫感和使命感。

從國內經濟形勢看,我國經濟在國際國內的復雜環境下,克服了重重困難,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但是尚有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諸如,有效需求不足,農村市場疲軟;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業結構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現實也提出了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是勢在必行的。不調整,就沒有出路。不調整,就難以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不調整,就難以適應加入世貿組織對農業的要求和挑戰;不調整,就難以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的特點、難點和重點

1、特點:在上述國際、國內復雜的經濟環境下,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呈現三大特點:一是具有規律性。即第一產業呈下降趨勢;第二產業呈穩定趨勢;第三產業呈迅速發展趨勢。在第一產業內部,種植業是下降趨勢,林牧漁業呈增長趨勢。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中等欠發達地區,都不例外。二是具有階段性。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即由形成期、成長期、高潮期,到退潮期的時序階段變化。而這些階段的長短是受社會經濟和自然條件因素制約的。對此要有明確的認識。三是具有差異性。不要說世界范圍內國與國、地區與地區的差異,就是在中國,由于幅員廣大,各地區社會條件和自然條件千差萬別,也決定了農業經濟結構具有強烈的地域的差異性。全國從總體上可劃分為東中西三個地帶。據統計位于西部地區的陜西省,1997年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7.9%,而位于東部地區的江蘇省為15.1%,浙江省為13.7%,山東省為18.6%。③

2、難點:新時期農業經濟結構調整起碼有三大難點:一是這次調整優化要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在目前農村經營體制和農民素質低的情況下,難度較大;二是這次調整要切實落實科教興國、科教興農戰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從粗放經營轉向集約經營,從利用資源轉向利用和保護資源,這一過程是遞進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為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帶來困難。三是這次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要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為目標。而市場變化多端,現代化進程曲折不平,都將為農業結構調整帶來難度,需要認真對待,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3、重點:新時期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的重點:一是將糧食轉化為肉、蛋、奶等,適 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二是將低檔次的農產品調為高品質的農產品,適應中國加 入世貿組織對農業的要求和挑戰;三是在大江大河源頭地區重點退耕還林、植樹種草,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對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可操作性的思考

為保證新時期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目標的實現,結合對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研究的 成果,從可操 作性方面提出幾點思考。 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要突破農業僅提供初級原料的局限性,按農業產業化經營體制的要求,加強農業產前生產資料供應,以及農業產后的儲運、加工、銷售等服 務,打破目前以初級原料生產的單一格局,促進傳統農業的基礎向新的產業分化; 以農產品加工為主導產業,提高農產品的加工增值率和提高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率; 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基礎產業。 為達到上述目的,各地可制定不同內容的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規劃方案。為使規劃方 案更具有可操作性,可依據方案,制定出一個具體的項目儲備庫,可劃分為近期、中 期、遠期項目,也可分為大、中、小三類項目。項目庫可做到“項目建議書”的深度。包括:項目背景、項目內容和方案,項目資金預算和籌措,項目達產后的效益 估算,項目承擔單位等。有了項目庫可向社會招商引資,也可向主管部門爭取基本建設投資資金,也可向社會項目信息提高知名度、信譽度。1999年中國農業大學 為河南鄭州金水區制定的158個項目的區一級項目儲備庫(包括文本、軟盤和光盤)目前已到海南、深圳、廣州、上海以及日本、韓國引進了項目和資金。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要突破農業部門分割,生產經營分散的局面。在家庭經營基礎上通過現代市場經濟的協議、契約、合同、參股、投資、入社等,發展合作 社、專業協會、股份公司和法人企業,實現龍頭企業加基地加農戶的農業產業化 經營模式。在這一過程中,培育和完善龍頭企業是關鍵。據研究,培育龍頭企業 的原則有三條:一是因企制宜原則;二是精簡高效原則;三是利益共沾原則。

選擇龍頭企業有三條標準:一是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二是具有雄厚的技術力量、 良好的科研、生產、推廣體系的企業;三是開展企業公共關系,即能與基地和農戶有機結合的企業。龍頭企業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運行機制有三條:一是龍頭 企業與基地鄉(鎮)村(組)的合理利益留成的機制;二是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價格(保護價)運行機制;三是基地與農戶的利益留成再分配機制,可采取獎 金、補貼、資助的方式再分配給農民一部分利益。 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要突破農業技術落后局限,加快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科教興國可從農村社會最基層細胞 村級單位搞起,即科教興村。 在全國部署科教興村試點時,抓住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的特點、難點、重點,做好規劃方案,農科教結合,提高農民素質,普級實用科學技術,建立主導產業, 要以村帶鄉、帶縣、帶省,促時產業結構和地域結構的合理化。

據不完全

統計,截止到1999年9月,全國已有5個省、18個鄉、1251個村有計劃、 有步驟開展科教興村的試點工作。在邁向小康村目標的過程中,達到“生產好、生活好、環境好”的標準。《農民日報》在1999年9月報道:“科教興村3年富民百萬”,累計增收15.1億元,參加試點的農民平均增加收入100-500元。科教興村中,有2400名科技人員走村串戶,為農村培訓技術150萬人次,推廣實用技術4800多項,建立主導產業120多項。北京上莊鄉以中國農業大學為技術依托,實施科教興村,大學教授不僅為該鄉規劃并實施翠湖水鄉的“青、少年農業科技教育基地”,而且開展遙控航模,水生植物園、昆蟲標本、鮮花干制等多項技術,以旅游業項目為切入點,帶動了全鄉農業經濟結構的優化。

總而言之,如能在廣大農村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時,突破農業僅提供初級原料的 局限,突破農業部門分割、生產經營分散的局限,突破農業技術落后的局限,重點 搞好農業項目儲備庫,培育和完善龍頭企業,開展科教興國戰略的實踐 科教興村,新時期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就會順理成章、事半功倍。

農業經濟類論文:中國土地產權制度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對1949—1978年中國大陸農業生產效率的實證分析

本文運用計量和統計分析的方法,對1949—1978年中國大陸農業生產效率進行實證分析。分析結果表明,在不同的土地產權制度下,所激勵的生產要素投入量不同,從而農業總產出有較大不同;在投入相同的生產要素和政策要素下,農業的產出也有不同。綜合比較后認為:“所有權農民私有、合作或適度統一經營”是相對較好的制度。因為在這種制度下,能較大程度地激勵各生產要素的投入,土地和勞動等要素的利用率也較高,從而使農業總產值高速而穩定增長.

關鍵詞 土地產權制度 農業生產效率 面板數據分析

一、引 言

自1949年以來,中國大陸的農業取得了巨大發展,但也走過了一條曲折的路。據統計,1950—1978年的29年間,農業總產值年增長在10%以上的有5年,負增長的也有5年,增長速度低于2%,基本上處于停滯的有3年。①這種起伏,可能與勞動力、土地、化肥、役畜和農業機械等生產性投入有關,也可能與對農業生產和事業的財政投入、工農業產品價格差等政策因素有關,更重要的是,受到其間以土地產權制度為主的農業生產經營制度變遷的影響.本文就是試圖揭示這種影響。我們力圖盡量準確地定量分析,但是需要克服兩個困難:一是1949一1978年間有關統計數據的缺失,有關該期限內中國大陸農業生產效率的研究資料也比較少;二是土地制度對農業產出的影響雖然客觀存在,但是不能直接度量,從而不能對土地制度的效率做出評價。本文對1949一1978年影響農業產出的各種投入和政策因素進行了分析,進而分析出土地產權制度對農業產出的作用。

① 參見李德彬、林順寶等編《新中國農村經濟紀事》(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l頁。

從理論上說,土地產權制度會從兩個方面影響土地產出。一是直接影響,即土地產權安排對人們的激勵不同,從而影響人們投入生產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二是間接影響,是指在不同的產權制度下,即使投入相同數量的勞動力、生產資料等,也會有不同的產出。這是因為在不同的產權制度下,人們勞動的積極性以及使用生產資料的效率是不同的.本文嘗試對兩種影響進行定量分析.我們把以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為主的農業生產經營制度變遷作為主線,可以根據普遍現象或總體特征,大體上將1949—1978年分為以下幾個典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可能有更小的階段,或者有上一個或下一個階段的少量現象或特征存在,對此,本文不再做具體劃分和分析):1949—1952年實施以“耕者有其田”為目標的,“”后的土地產權制度是土地分散私有、分散經營.它不同于“”前的“地主集中私有、農民在地主一定的統一規劃和支配下分散租佃經營”;1953—1958年實行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階段,開始是政府引導、農民自愿參加的互助合作階段,產權制度還是“所有權農民私有、合作或適度統一經營”,后來在政府的強制下,基本上實行了“土地集體所有、集體統一經營”;1959—1962年實施強制性化階段,即土地變成了更大范圍內的公有——統一所有,公社統一經營;1963—1978年實行所謂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也就是劃小了公有的單位——由公社所有變為大多數耕地為生產小隊所有,同時劃小了經營單位——生產小隊統一經營。

我們嘗試運用計量分析的方法,對1949—1978年中國大陸農業生產效率進行實證分析,分析影響農業生產效率的各因素,如勞動力、土地、化肥、役畜和農業機械等投入變量,以及支持農業生產和事業的財政數量、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農村工業品零售價格指數等政策變量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從而也能一定程度上分析不同土地產權制度對農業的影響。

本文先對此時間跨度內的農業生產效率分四個階段進行計量回歸,并對結果進行說明。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并且說明受到的啟示.

二、l949一1978年農業生產效率的計量分析

在下面的分析中使用的數據,包括中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中的28個在1949—1978年間的常規投入,如勞動力、土地、化肥、役畜和農業機械,以及農業產出數據。①此外,還包括產業政策導向因素,如支持農業生產和事業的財政支出數量、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農村工業品零售價格指數等政策變量。由于無法得到各省、市、自治區各時期能夠代表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變遷的數據,本文在計量中沒有將其作為一個自變量進行處理.關于資料具體出處和調整、換算的詳細情況在文章附錄中給出,這里僅列出數據處理的主要過程和結果。根據上文描述的中國大陸農村經濟發展的階段性,下面的分析也按如下四個時間段進行,即1949—1952年、1953—1958年、1959—1962年、1963—1978年。

本文中,農業產出使用的是農業總產值(y),主要是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產值,與之相近的一個概念本文也將用到,即農林牧漁業總產值(y1),是指包括農業總產值(y)在內的農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的合并值。

① 數據主要來自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編《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 (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年),其中包括中國大陸最新區劃的31個省、市、自治區的數據,港、澳、臺除外。由于重慶市劃為直轄市時間較晚,并不在本文考察的時間跨度內,另外海南省和四川省由于個別重要數據不全(如缺失農業產值的連續時間序列,也沒有可以用來換算的相應的指數等指標,即使予以估計也將帶來較大誤差),所以本文所用數據不包括這3個省份的數據。

投入數據中包括四種:土地、勞動、化肥、役畜和農業機械。土地(1)使用的是農作物總播種面積,而非糧食面積,因為農業產出中使用的農業總產值,主要是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產值,而并非僅是糧食作物的產值,這樣可使土地投入和產出的衡量對象一致。

勞動(1ab.)指的是在糧食和經濟作物等種植業中的勞動者人數,而這個數據無法直接得到,本文根據鄉村從業人員(1ab)的數量進行了換算.鄉村從業人員中包括在種植業、動物飼養、漁業、林業等生產中的勞動者人數,為了得到種植業部門中的勞動力估計,鄉村從業人員按農作物產出占農業總產出的價值份額,即按農業總產值(y)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y1)的份額,進行了加權。這樣可使勞動投入和產出衡量的對象一致.

化肥(fer)指的是化肥施用量(折純量),由于各個時期化肥使用量數據的缺失,本文結合各省市自治區化肥產量和本地區化肥施用的變化規律,運用相應的方法對化肥施用量進行了換算。

役畜(m1)和農業機械(m2)中,本文將兩者換算為一個變量。役畜數是參照每年底大牲畜頭數來取得的,這是由于在1978年以前,中國大陸主要省份用于直接消費的大牲畜頭數,與用于耕作的役畜數相比比較小,可以忽略不計。當然個別省份情況比較特殊,所以做了特別處理。農業機械投入是以農業機械總動力來衡量的,這個數據可以直接獲得,部分缺失的數據,根據中國大陸在1970年以后才真正推進農業機械化的實際,并結合各省份已有的數據進行了換算。役畜的單位是頭,根據每頭役畜為o.7馬力的標準,將其換算為馬力數,一馬力相當于0.735千瓦,這樣一頭大牲畜相當于O.5145千瓦的農業機械動力數。①將役畜和農業機械的單位統一起來,并作為一個變量引入分析中去。

① 這種換算比例由國家統計局建議采用,參見林毅夫《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 (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第100頁.

產業政策導向因素,如支持農業生產和事業的財政數量(f)、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p1)、農村工業品零售價格指數(Pi)等政策變量,均可以從資料中獲得.其中,支持農業生產和事業的財政數量,是指地方財政支出中支持農業生產和事業的數量,它是一個年度中用于本省份農業生產和事業發展的各種支付的歸并值,包括中央對地方農業的支付.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農村工業品零售價格指數被引入,主要用來反映國家制定的農業產業政策,體現在農民出售農產品和購人用于農業生產的工業品的價格上,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

關于表1的說明:

(一)本文類似于生產函數法設定方程,用面板數據法(panel data)進行回歸。具體回歸方程為:

(五)在所有的回歸中,變量log(m’)均未通過90%的顯著性檢驗,表明該變量對產出影響很小。這可能是因為在數據換算中,用年底大牲畜頭數代表役畜數存在誤差,在將其與農業機械總動力加總后,由于農業機械總動力部分數據的不準確,將這種誤差放大了。另一種可能是,在1953—1978年經歷的三種農作制度,即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化、生產小隊體制,雖然從統一經營的意義上看,更有利于相對大型機械的使用,集體也可能更有能力購置機械,但是可能不利于農業中農業機械積極作用的發揮,機械的利用率低或者說對提高產出的作用有限.而1949—1952年實施階段,雖然是明確的土地等生產資料私有制,但由于役畜和農業機械的使用均相對較少,對產出影響不大,造成了其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六)在1949—1952年的回歸中,作為變量的土地投入量,其影響的顯著性不高,表明在這個時間段中土地投入對產出影響很小,但在其他年份的回歸中,這個變量對產出的影響卻很大,這有兩個可能:(工)真實的情況就是這樣的; (2)1949—1952年數據不足,回歸不準確。后者可能性更大。

(七)可以看出,影響產出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土地、勞動、化肥使用量。另外,財政支持農業數也是影響產出的一個因素。

(八)四個時間段比較來看。若不考慮1949—1952年,在1963—1978年化肥使用量的產出彈性最大;1953—1958年次之,1959—1962年最小。在1959—1962年,土地投入的產出彈性最大;1953—1958年次之;1963—1978年土地投入的產出彈性最小。在1953—1978年,勞動投入的產出彈性基本上保持穩定,但在1953—1958年產出彈性最大。在1953—1962年,財政支持農業數對產出的影響不顯著,但在1963—1978年,這一變量的影響增加很大。

(九)若不考慮1949—1952年中數據不足帶來的問題,在這個時間段中,勞動投入的產出彈性在四個時間段中最大.

(十)另外,經過計算,結果說明人力資本引發的勞動力投入變動對產出的影響極小,在回歸分析中可以不考慮人力資本因素對結果影響.

對表2的說明:除了1949—1952年的常數項不能通過90%的t檢驗以外,其余可以通過檢驗。

下面的表3是相應年份和變量的全國數據,由于資料中給出的數據不全,其中的斜體字為估計數值(估計方法與附錄中相同),加粗字體為1949—1952、1953—1958、1959—1962和1963—1978四個時間段中,數據較全的典型點數據,本文將在下面的分析中使用這些數據,配合前面的計量結果進行進一步討論。

為了便于觀察和分析,可以依據表3計算出不同時間段、也就是不同產權狀態下的要素投入增長率和農業產出增長率,列為表4。

對表3和表4的分析:

1949—1952年農業總產值出現迅猛增長,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3.81%.土地投入、化肥施用量和農業動力投入有較大幅度提高,年平均增長率分別達到工4.94%、183.33%和27.46%.但勞動投入下降了2173萬人,年均下降4.06%.投入農業的勞動力減少可能與當時的戰爭和支援戰爭占用大量人力有關。化肥和農業機械(1952年僅為18萬千瓦,只相當于當年動力總數的O.04%)等投入絕對數量十分小.還有一點需要重視:此期間國民經濟、包括農業,具有明顯的恢復性質,從長期戰爭和動亂時期轉入經濟建設.因此,無論是要素投入的增加還是產值的增長,都是恢復性的,與相應的產權制度相關度不可高估。

1953—1958年農業總產值和各生產要素投入均穩定增長,農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率達1.36%.勞動、土地、化肥年均增長2.03%、1.11%、89.20%,土地和農業動力投入僅在1958年稍有下降(因為大規模“工業化”)。化肥和農業機械(1957年僅為121萬千瓦,只相當于當年動力數的2.73%)等技術因素投入絕對數量上相對落后。這一階段,雖然要素投入增長速度和產值增長速度都不是很快,但是增長平穩。而且,經過幾年恢復性增長后,可用于增加的要素已經很有限,帶有技術性的要素又很缺乏,再加上國家的工業化開始明顯占用更多資源。所以,從要素增加速度和產出增加速度看,這一階段都不是很快,但是不等于投入和產出的比率不高。

1959—1962年農業總產值出現大幅波動,可以看出1959年和1960年農業總產值銳減,分別比上年下降12.19%和5.80%,1961年雖有好轉,但只是比1958年稍有提高(另外一種說法是農業總產值在1959、1960年和1961年分別下降了14%、12%和2.5%)。1959—1962年4年勞動力平均比1958年減少2%,土地年平均投入比1958年減少5%,化肥年均增加4.3%,農業動力年均增加3。5%。農業產出年均下降5.6%.

顯而易見,伴隨著化運動(產權的“一大二公”)的是嚴重的農業危機。勞動力和投入農業生產的勞動力都減少(大量非正常死亡、因饑餓不能勞動或外出盲目流動),土地大量??荒.作為當時農業動力投入主要內容的役畜數量下降(1959一1962年分別為7912、7336、6949、7020萬頭)。化肥施用量也出現大幅度波動,往年迅速增長的態勢已經趨緩.這種現象的出現,可以說與自然災害有關,但是更多的是產權制度的人為變化——人為提高公有化程度的影響.

與之相應,1959、1960年和1961年支持農業生產和事業的財政數量(f)出現大幅上揚,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P1)上升,并拉大了與農村工業品零售價格指數(Pi)的差距。這是在國民經濟困難時期財政對農村、農業和農民救災性的政策。從前面的計量分析結果可知,前者對農業生產的回升有效,后者可能無效。

1963—1978年農業總產值和要素投入增長相對平穩。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7.03%,化肥、農業動力和財政支持的年增長率分別為49.84%、17.1%和16。45%,要遠大于勞動和土地的年均增長率2.09%和0。47%,其中農業動力投入的增加主要源于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和前面三個階段相比,在勞動和土地增長較小的情況下(在一倍的增幅以下),化肥、農業動力和財政支持的數量卻增長了數倍。這一階段的土地產權制度是在經歷了經濟嚴重挫折后調整過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在該制度下,可以看出,土地和勞動力投入雖然仍在增長,但是遠遠趕不上化肥和農業動力的增長速度.我們可以認定:在這種制度下,有利于農業機械的推廣和運用——因為是大集體,既有能力(相對于分散私有)購置農業機械,也便于使用機械(相對分散經營)。但是,有一點很明確:農業機械和化肥投入數倍的增長,遠遠沒有換取農業產值應有的增長,至少可以說,這些投入在當時的產權制度下利用率很低.

為了比較相同或可比較的生產要素投入情況下,各時間段相應土地制度下的產出情況,可利用已經求得的4個回歸方程(每時間段一個,包括各自的常數項),分別將表3中4個典型點(分別采自4個時間段中):1952、1957、1962年和1965年的各投入要素和政策變量數值,分別代人4個回歸方程中,得出16個農業總產值數量。也就是假定分別把1952、1957、1962年和1965年度的投入要素分別投入4個階段不同的產權制度下,觀察產值,然后對不同制度做比較和評價。這種方法類似于反歷史事實計量法(新經濟史學的方法)。下面的表5是檢驗和比較的結果。

關于表5的說明:

(一)應該對所有年度的數據加以檢驗,之所以只選擇表5中4個年度的數據,是因為其余年度數據缺乏,有一些是估計的,如果全部使用,會增加不準確性。

(二)作為回歸結果的農業總產值,和表3中相應時間段內實際產值有差異是正常的,因為求解回歸方程時使用的數據是省際數據,表3中的農業總產值是全國的數據。

(三)表中括號內的數值,是根據波德(Borda)計算法①,按各行數據大小,分別賦予一個權數,如產值最大賦予4,較大賦予3,較小賦予2,最小賦予l。最后一行是各時間段縱向的權數之和。

(四)由于1949—1952年的回歸中存在部分未能通過檢驗的誤差,所以其排序和權數也會有一定誤差。其余時間段的估計和賦值相對比較準確。

從表5中可以看出,在投入相同的生產要素和政策要素下,不同階段上的土地產權制度不同,從而農業產出不同。按綜合得分來看,在投入相同的生產要素和政策要素下,1953—1958年的農業總產值最大,1963—1978年最小,1959—1962年和1949—1952年居中。這里體現了不同土地產權制度對農業增長的影響.

需要說明,借用這種方法,只能大體說明問題,大體顯示了制度優劣,不具有準確性。

通過以上的大致比較,發現1963—1978年間的產權制度比1958—1962年間的產權制度還要差(相對于農業增長而言),人們可能覺得不可信或不好理解。其實也是可以解釋和理解的。因為“公社統一所有、統一經營”真正存在和發揮作用的時間極短,1958—1962年間,特別是1959—1962年間,已經是特殊的時期了,既不是“公社統一所有、統一經營”的制度(因為實際上已經不起作用),也不是“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反映的要素投入和產值變化情況不完全是“公社統一所有、統一經營”下的情況。但是,1959—1962年的狀況又確實是1958年制度的結果,因而在上面分段時,把這幾年歸為一段,即“公社統一所有、統一經營”。

三、結論和啟示

以中國大陸1949一1978年土地產權制度與農業生產要素投入和農業產出的相關性為研究對象,通過計量和統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① 這是讓一夏爾·波德(Jean-Charles de Borda)于1781年提出的一種表達偏好強度的方法。參見喬.B.史蒂文斯《集體選擇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9頁。

(一)不同階段的不同產權制度,對人們投入土地、勞動、化肥等生產要素的激勵程度確實不同(剔出了一些該剔除的因素以后得到的結論)。這是直接影響。

(二)如果投入相同的或者可比的生產要素,在不同的產權制度下,要素的利用率不同。這是間接影響。

(三)綜合考察和分析各時間段不同土地產權制度對農業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可以認為:“所有權農民私有、合作或適度統一經營”是相對較好的制度。因為在這種制度下,能較大程度地激勵各生產要素的投入,單位土地和勞動等要素對產出的貢獻率也較高,從而使農業總產值高速而穩定增長。

通過以上對歷史的分析,引發了我們多方面的思考.對我們思考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現狀和演變方向的啟示如下:

中國土地制度與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相關性,是非常值得研究的。1949年或者更早一些至今的中國大陸土地制度的變化,就非常具有研究的理論和實際意義。這種研究現在不是多了、透了,而是不夠。本文只是在數據不太全面的情況下對1949—1978年間不同土地產權制度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了計量分析.但這種有限的研究對認識我國土地產權的歷史、現狀和思考土地產權制度進一步變革還是有重要啟示的。歷史上的“農民分散私有、分散經營”制度曾經短期內使要素投入及其利用率都有大幅提高。以保留農民土地私有權、自愿合作開始的合作化運動,卻以土地公有(確切地說是公社所有)、公社統一經營結束,從非常有利于要素投入和農業增長開始,到使農業陷于危機結束。人們可能會作如下假設:如果合作化運動一直在保留農民所有權和自愿前提下進行,可能是一個理想的制度演進路徑。但是歷史不能假設,“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產權安排已經是危機后不得不做出的“退讓”了,這個時期平均的農業總產值增長率并不低,可是,要素投入后的利用率卻很低,中國人民在較高的年增長率背景下一直未能解決溫飽問題。

家庭承包制的“集體統一所有、農民家庭分散經營”是中國大陸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的重大創新,其短期的重大作用已經被事實證明。但是其局限性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已經顯現。它與1949—1952年的制度有類似:都是分散經營,農民都有了屬于自己的土地產權。但是不同的是:那時農民有所有權,而家庭承包制下農民沒有(盡管農民可能一定程度上有所有權幻覺,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所有權的權能和收益)。對這種產權矛盾或模糊的狀況,黃少安曾經在1995年的一篇文章中有所揭示和解釋——農民沒有所有權,卻能拿承包的土地人股、獲得土地股權、分享股權收益,當時把這種情況稱為“準土地股權”①。值得重視的是,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的農業中的股份合作制確實類似上個世紀50年代的股份合作制(1953—1958年間的前期).只是80年代的農民沒有法律和實際上的完全的土地所有權。

2003年實施的《中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賦予承包地以物權保護、允許轉讓,是否還是介于有無所有權之間?給農民一個不完整的土地所有權或有一定的所有權幻覺和現實,是否是現階段可行的產權安排(中國特色的農業土地產權制度)?如果農民擁有現有土地的全部所有權,是否可行、有何利弊?對于這些問題,是需要認真研究后才能給與答案的.這可能需要重大的理論創新。就政策操作層面提出建議時,我們需要更加慎重.不過我們有理由認為(歷史也可以告訴我們):保留所有權(哪怕是不完整的所有權或非真正意義上的所有權),實行自愿前提下的適度統一經營,走上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農場式經營,可能是中國農業土地產權制度和農業經營組織形式的理想而可行的變革方向。

A. 關于農業總產值(y)的換算。農業總產值是本文計量中的一個重要變量,在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編么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中,河北省、 內蒙古自治區、廣東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等4個省份中缺失了1949—1978年的農業總產值的數據,北京市缺失了1949—1956年、遼寧省和上海市缺失了1949—1951年、福建省缺失了1949年、湖北缺失了1966—1969年和1974—1978年、海南省缺失了1949—1969年、西藏自治區缺失了1949—1958年的農業總產值的數據.個別省份也缺失了農林牧漁業總產值(y1)的部分數據. 由于資料中已經給出了缺失數據年份的相應農業總產值的指數值,所以本文在分析中對部分重要的農業總產值數據,根據相應指數進行了換算。但是由于資料中所給農業總產值和指數指標間,進行換算也會存在誤差(據有關統計部門的解釋,是國家對各省份數據宏觀調整的結果),所以本文對部分缺失的農業總產值,進行了盡可能少的換算。對估算后誤差較大的樣本點,在盡量不影響計量分析的情況下予以舍棄.

B. 關于化肥施用量的換算.對于各省份某個時期缺失的化肥使用量數據,本文結合相應年份全國化肥施用量、全國化肥產量, 以及各省市自治區化肥產量和本地區化肥施用的變化規律,運用相應的方法對化肥施用量進行了換算.全國化肥施用量、全國化肥產量的有關數據和分析如下:

表中所列數據中全國化肥產量和用量均來自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編《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個別化肥施用量數據缺失,使部分“用量/產量”和“今年用量/去年用量的比值”數值需要估算.對各省份化肥施用量進行的估算,主要依據其當年的化肥產量,盡量保持各個省份數據的有效性.在這個前提下,同時對有部分化肥施用量點數據的情況,根據其省份化肥施用量已有數據的規律進行了折算;對化肥施用量無典型點數據、且數據序列缺失較多的情況,主要依據全國化肥施用量的部分規律進行了折算。

C. 關于農業機械總動力的估算。下面表中,對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編《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中,給出的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 (單位:萬千瓦)、年底大牲畜頭數(單位:萬頭)數據進行了計算(僅有典型點數據,并沒有完整的時間序列數據)。其中農業機械總動力/年底大牲畜頭數的比值,是根據一頭大牲畜相當于0.7馬力 (一馬力相當于o.735千瓦)來換算的,這樣一頭大牲畜相當于0.5145千瓦的農業機械動力數。這種換算比例由國家統計局建議采用,見于林救夫著《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第100頁,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11月第l版。

本文在計量分析中,將年底大牲畜頭數近似估計為當年的役畜數,并將農業機械總動力與之歸并在一起,作為生產性投入進行計算。從上表中,可以看出1952年的農業機械總動力數相對于年底大牲畜頭數,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中國大陸農業機械化的推廣主要是在1970年以后展開的。 因此,對部分省份缺失的1952年農業機械總動力數,本文將其數值估算為o(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個別省份擁有的1949—1952年農業機械總動力的數據,數量級十分小).考慮到農業機械是一種耐耗品,不會因一次性投入而消失,所以參照全國增長的趨勢,各省份的農業機械總動力也會出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因此,對于擁有較多典型點數據的省份,本文對其缺失的農業機械總動力數值直接進行了估算。對于缺失農業機械總動力數據較多的省份,考慮到資料中給出的全國相關數據也是點數據的情況,所以又根據下表進行了換算:

說明:個別省份數據的換算用如下方法,先用省際農作物播種面積除以全國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得到一個百分比,再用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乘以這個百分比。在得到各省市自治區上述相應年份的農業機械總動力點數據后,根據原來已有的部分數據,換算得到其它數值。

D. 關于鄉村從業人員數據的換算。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編《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中,有部分省份的鄉村從業人員數據缺失, 由于在1949—1978年間中國大陸鄉村中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并不發達(中國大陸的鄉鎮企業和農村服務產業主要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才發展起來的), 鄉村從業人員主要指的是鄉村在第一產業中從業的人員,所以從業人員按照產業劃分,第一產業中從業人員數量十分接近鄉村從業人員數。對于部分省份缺失的鄉村從業人員數據,本文用第一產業從業人員進行了近似替代。個別省份還出現了上述兩個連續數據均缺失、只有鄉村從業人員或第一產業從業人員點數據的情況,本文用各省份農業年底總人口的增長比率作為依據,推算出了相應年份的鄉村從業人員的數值.

E. 關于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換算。湖北省、河北省和浙江省等3個省份缺失了部分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數據,本文根據各省同年的糧食面積的變化率為依據,對部分農作物總播種面積進行了換算。

農業經濟類論文:明清時期漢水流域農業經濟的區域差異

【 正 文】

一 漢水下游平原垸田農業區

長江中游地區所習稱的"垸田"(也稱"院田")就是下游地區所說的"圩田","垸"與"圩"都是指堤岸。嘉靖《沔陽志》卷8 《河防》謂"沔居澤中",地勢低下,"江溢則沒東南,漢溢則沒西北,江漢并溢則洞庭沔湖匯為巨壑","故民田必因地高下修堤防障之,大者輪廣數十里,小者十余里,謂之'院'。"乾隆《湖北安襄鄖道水利集案》卷下《稟制憲晏各屬水利歲修事例》云:

自京山以下,次潛江,次天門,次沔陽,地形愈洼,眾水匯歸,南北兩岸夾河筑堤。其州縣民人糾約鄰伴,自行筑堤捍水保護田廬,謂之"垸"。各垸之田,少者數百畝、千余畝,亦多有至萬余畝者。

因此,所謂"垸田"就是筑圍堤、防御洪澇的水利田,堤垸實是垸田的標志,其功用主要是防御洪水。(注:當然,為了有效地防御洪澇,僅僅筑起堤垸是不夠的,還要開挖排灌渠系、興建引排涵洞、并保留蓄澇湖泊。因此,張國雄先生給垸田下的定義是:"兩湖平原河湖交錯的水鄉地區一種四周以堤防環繞、具備排灌工程設施的高產水利田。"參閱梅莉、張國雄、 晏昌貴著《兩湖平原開發探源》,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87~91頁。)

張國雄博士對兩湖平原垸田的興起與發展作了詳盡細致的研究。(注:參閱前揭《兩湖平原開發探源》,第四章"垸田的開發",第87~134頁。)他認為:兩湖地區垸田的興起,大致在南宋晚期, 不遲于13世紀中期的南宋端平、嘉熙年間(注:這一看法最初是石泉先生提出的(見所編《中國歷史地理專題講義》,武漢大學歷史系1981年油印本,第174頁),張國雄對此作了詳盡的考證,見石泉、 張國雄《江漢平原的垸田興起于何時》,《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年第1期。)。 南宋晚期與元代江漢平原的垸田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江陵、荊門一帶。明朝前朝,隨著移民的大規模遷入,江漢平原的廣大湖灘河濱很快得到開發。嘉靖《沔陽志》記沔陽州垸田之開發云:

明興,江漢既平,民稍墾田修堤,是時法禁明白,人力齊一,堤防堅厚,湖河深廣,又垸少地曠,水至即漫衍,有所停泄。……故自洪武迄成化初,水患頗寧。其后佃民估客日益萃聚,閑田@①土,易于購致,稍稍墾辟,歲月浸久,因攘為業。又湖田未嘗稅畝,或田連數十里而租不數斛,客民利之,多瀕河為堤以自固,家富力強則又增修之。

洪武至成化初(1368~約1468年)是漢水下游平原垸田的初興階段;成化至正德中(1469~1521年),垸田發展十分迅速,形成了垸田興建以來的第一次高潮。嘉靖以后,由于移民繼續大批移入,垸田增長速度更快,其分布也進一步向沼澤化的湖區和淤塞河港擴展。在明清之際的動亂中,垸田受到破壞,絕大部分堤垸均被廢棄;康熙、雍正年間(1662~1735年),垸田逐步恢復,并在數量與規模上超過了明代。乾隆時期,垸田興筑再次掀起高潮,垸田實際上已臻于飽和;嘉慶、道光以后,垸田圍墾惡性膨脹,或"隨淤隨筑","凡湖渠澤藪有為泥沙填淤者,即爭墾筑垸"(注:光緒《漢川圖記征實》第3冊,"堤垸"。 );或竭湖造田,湖泊漸次被墾為桑田。

漢水下游平原的垸田主要集中在沔陽、景陵(天門)、潛江、監利、漢川和漢陽、應城、云夢等州縣,其中沔陽、潛江、監利、天門、漢川地勢低洼,湖泊相連,垸田開發最早也最為密集。 嘉靖《沔陽志》卷6《堤防》錄嘉靖三年(1524年)知州儲洵疏謂江水若自監利車木堤沖塌,"不惟其縣受害,而沔陽后@②茅埠凡一十六村、熊家@③潭凡四十余院、稅糧八千余石高低淹沒,尺寸不堪耕種";若潛江排沙頭、班家灣、新開便河及沔陽石牌鋪等處水口沖塌,"每遇襄漢水發,則潛江、景陵二縣,沔陽深江西范凡二十七村、蓮河柘樹凡七十余院、稅糧一萬五千余石亦無尺土耕種",則到嘉靖初,沔陽州至少已有110 余垸(注:光緒《沔陽州志》卷3《堤防志》也稱嘉靖中,沔陽垸田 "百有余區"。諸堤之名難以詳考,除嘉靖《沔陽志》所及之熊家、@③潭、蓮河、柘樹等院外,嘉靖《湖廣圖經志書》卷11沔陽州"山川"欄記有百石湖堤,堤內皆田,也當為垸田。)。潛江縣在成化、正德時己有48垸,到萬歷間增至百余垸(注:康熙《潛江縣志》卷3 "鄉區"記載明成化間潛江縣有5鄉1坊48垸,萬歷《湖廣總志》卷32《水利志》錄有潛江37個"舊垸"、9 個"新垸"之名,張國雄認為它們很可能就是正德以前的48垸,并根據有關調查資料復原了明早、中期潛江境內垸田的分布情況(參閱前揭《兩湖平原開發探源》第105~106頁,"圖4-1",其中可能有個別失誤,如江@④院、車老院,據嘉靖《湖廣圖經志書》卷 6荊州府"山川"欄,并"邊臨襄江";而張國雄先生將之置于潛江東南境,可能有誤。)。監利縣在成化間由知縣焦欽主持一次即修建堤垸25處(注:嘉靖《湖廣圖經志書》卷6 荊州府"山川"欄"監利"縣下。),"田之名垸者,星羅棋布。"(注:康熙《監利縣志》卷尾,劉鴻浩:《重筑吳家lóu@⑤堤記》。)景陵縣在宣德中(1426~1435年)也己出現垸田。嘉靖《湖廣圖經志書》卷11沔陽州"山川"下記景陵縣有古堤二,"一在縣東北,長五里,以防義河水勢,宣德間知縣楊安修。一在縣東北,上下有lóu@⑤,一名穴河,一名紅花。遇旱則貯湖水以灌田,泛則開lóu@⑤以防潦,水勢高則不開,成化間知縣姜綰重修,弘治間川襄洞庭水泛沖滔,知縣周瑞重筑以殺水勢,民甚利焉。"此二堤雖不以垸為稱,但由其功能來看,顯然是垸堤。

漢川縣垸田之出現似較沔陽、潛江、監利為晚,嘉靖《漢陽府志》與《湖廣圖經志書》所記漢陽府農田水利多為陂堰,垸堤較少(注:《漢陽府志》卷2《方域志》記漢陽縣有譚家院、東西楊樹堤、 李家堤、蓮花堤、青草堤、山嘴堤、柘林堤、洲家堤、萬家堤、鄭家堤等,無以判斷其是否為堤垸。)。漢川堤垸之大興大約是在隆慶(1567~1572年)、萬歷(1573~1619年)年間。白魚垸原為漢江南河分流的一個支汊,"隆慶時,白魚垸淤阜成陸,障堤成垸。"細魚垸"本湖渠,明萬歷年間因淤筑垸。"(注:光緒《漢川圖記征實》,第3冊。 )南河垸"隆慶間民人于湖渚障堤為垸,延袤八十余里。"(注:同治《漢川縣志》卷7《山川》。)天啟四年(1624年),漢川縣同時興建了教子臺、 太實、永固3垸(注:同治《漢川縣志》卷9《堤防》。)。盡管如此,漢川堤垸的數量與規模看來都遠遠比不上沔陽、監利等州縣。

清代堤垸之分布更為廣泛,凡可資利用的河湖沼澤都漸次被圍墾。漢水下游平原垸田分布最為密集的仍然是沔陽、潛江、監利、天門、漢川5州縣。乾隆年間,沔陽州共有1368垸, 支河港漢與湖地多被"墾為阡陌,且各修堤垸障之,盡占水道。"(注:乾隆《沔陽州志》卷《賦役志》、 光緒《沔陽州志》卷2 《山川》。 )潛江縣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已有156垸(注:光緒《潛江縣志》卷10《河防志》。這156垸中,有的沿襲明末而來,有的則屬新筑,如獵塌湖、東西白湖、張蓼湖、枝江湖等等,都是康熙年間淤墊為垸田的,見康熙《潛江縣志》卷3 《山川》。),到乾隆間,增加到160 余垸(注:乾隆《湖北安襄鄖道水利集案》卷下,《制憲鄂奏移駐廳員分汛管堤》。)。監利縣,據咸豐年間(1851~1861年)的統計,共有498 垸,"人稠地狹,絕少曠土。"(注:光緒《荊州府志》卷20《堤防志》;光緒《潛江縣志》卷8 《風俗》。)天門縣(即明代景縣)菜子、老鸛、岳港、龍潛、上帳、下帳等湖在乾隆年間相繼淤為平田,全縣共有109 垸(注:乾隆《天門縣志》卷1《地理志》,卷6《水利志》。);后來較深的楊桑、高臺湖也"大半淤塞",到光緒間(1875~1908年),天門縣垸田增加到200 余座(注:《襄堤成案》卷1, 《職員蔣元鴻等呈請督撫憲札飭鐘潛二主勘估等修潰口不得觀望協幫稟》。)。漢川縣在康熙年間有35座官垸、8座民垸,乾隆年間民垸增加到265座(注:光緒《漢川圖記征實》,第4冊。)。

除以上5州縣外,漢陽、應城、荊門也有部分堤垸。 光緒《漢陽縣志》卷2《營建略》"堤防"稱:漢陽縣于康熙五十年筑永豐堤, "外距群湖,置石閘蓄泄內湖諸水。而蔡店迤南卑洼處亦有漢水旁溢憂,隨建芭芒堤,作后障,是為修堤圩田之始。"在應城縣南境與漢川縣交界處,有郭家垸,始筑于萬歷二年(1574年),因常受yún@⑥水之害,屢廢屢修(注:光緒《應城縣志》卷2《建置志》"水利"。)。 荊門州的垸田主要集中在瀕臨漢水的沙洋一帶。在沙洋西南的青村堤下,有彭家垸、南灣垸、小@⑦垸、浩曾垸、王家垸、莊家垸等等(注:同治《荊門直隸州志》卷2《建置志》"堤防"。)。

以垸田為主要特征的漢水下游平原農業區的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麥類及黍、粟等雜糧也占有較大比重。這首先從農業用地的結構方面表現出來。明清有關記載中常把耕地分為田、地、山塘四類,其中"田"專指水田,"地"專指旱地,"山"指山林牧業用地,"塘"包括湖蕩、陂塘,其實并非耕地,而是一種水利設施,可用于蓄水灌溉和養魚。田、地、山、塘在全部農業用地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水稻、旱地作物生產以及林牧業、漁業(捕撈養殖業)在當地農業經濟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嘉靖《靖陽府志》卷5 記載了不同年份漢陽府及所屬漢陽、漢川二縣的耕地狀況,我們以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為例計算出表1。

二 漢水中游以旱作為主的水旱兼作農業區

本節所說的漢水中游農業區,包括隨棗走廊、襄宜平原與南陽盆地3個地理單元, 雖然隨棗走廊在自然地理的意義上基本屬于漢水下游地區,但考慮到其農業經濟的主要特征更與漢水中游的襄宜平原接近(特別是隨州與棗陽),所以我們將它歸入漢水中游農業區。

漢水中游農業經濟區最重要的特征是水旱兼作、而以旱作農業為主,稻作農業在地區經濟生活中所占的比重由隨棗走廊而襄宜平原、而南陽盆地逐漸減少,旱作農業所占的比重則相應地遞增。這首先從各州縣載籍耕地的結構中反映出來,在本區最東端的安陸縣,據龔勝生博士的計算,載籍耕地中水田所占的比重為64.8%,旱地占23.7%,山林占3. 9%,湖塘占7.5%,水田占有絕對的優勢地位。 而在本區西端的光化縣,則是旱地占據著絕對優勢。據正德《光化縣志》卷1《田賦》 記載,正德七年(1512年),光化縣共有官民田地湖蕩688頃,其中水田72 頃,占總數的10.7%;地615頃,占總數的89.39%;湖蕩81畝,占總數的0.12%。到清朝后期,光化縣水田的比重有所增加,大約占全部農業用地的24.0%(旱地占75.9%,湖塘占0.1%)。在南漳縣, 水田所占的比重為9.9%,旱地則占90.1%(注:此處安陸、光化、 南潭三縣清代水旱田地的比重均據前揭龔勝生《清代兩湖農業地理》表8 "清代兩湖州縣耕地結構表",第61~64頁。)。南陽盆地的水田面積更少。盆地內生產條件最好的南陽縣,在清末僅有稻田100頃,占全縣可耕熟田的0.31%。這些稻田都分布在南陽縣西當境低山中, 靠泉水灌溉(注:光緒《南陽縣志》卷9《溝渠》。)。到解放初的1953年, 南陽專區的水田只有437163畝,占全部耕地面積的2.4%。鄧縣、 新野的水田占全縣播種面積均只有0.02%(注: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漢江工作隊:《漢江流域地理調查》附表24,"漢江流域各縣土地利用率和水旱地比例統計表(1953年)"科學出版社1957年版。)。

地方志中有關物產的記載也加強了我們的這種認識。道光《安陸縣志》與同治《隨州志》有關物產的記載均將"稻之屬"列于首位,其下才分別是麥之屬、豆之屬等;而《襄陽府志》及各縣志中則一般將稻、麥并列于"谷品"下,不再將稻單列,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水稻地位的變化。乾隆《襄陽府志》卷6 《風俗物產》下總論襄屬各州縣物產狀況云:

襄郡居楚北上游,地勢頗高,水田少而旱地多,襄麥較下游諸郡獨勝,以界連豫境,作面食佳。稻以光化六股泉產者為上,棗陽香稻亦不減也。

在襄陽府各州縣中,以宜城縣種水稻最多。 光緒《襄陽府志》卷9《建置志四》"水利"欄稱:"宜城三面臨水,漢水繞其東南,蠻水饒其西南,地勢平衍,為一郡稻米之鄉。"但宜城的水稻種植也呈現出逐漸減少的趨勢。同治《宜城縣志》卷3《食貨志》"物產"欄稱:

宜境山澤原隰參半,有宜稻者,有宜麥菽雜糧者。初夏麥熟,民多食@⑨,即大麥仁也。小麥不充常餐,恒儲以市。宜稻之鄉,自二渠廢后,惟恃陂塘,偶值夏旱,即難有秋。一遇歲歉,多食蜀秫,或食蕎麥,且有雜有野蔬者。

顯然,宜城縣在木渠、長渠湮廢后,水稻種植受到水源的限制而大幅度減少。棗陽縣東南部賂屬于yún@⑥水流域,陂堰較多,水稻種植較廣;其西北境則"重岡九十九間,原田每每恒苦旱干",以旱地作物為主(注:國民《棗陽縣志》卷14《食貨志》"農業"。)。至于南漳、襄陽、谷城、均州、光化以及屬于鄖陽府的保康縣,則主要是在水源充足便于灌溉的河流谷地間有水稻種植,面積不大。南漳、保康二縣的稻田集中在較為寬廣的漳水、沮水和蠻水谷地,各水"岸側暨支流均有平疇產稻","所產稻谷僅足供城市平壩之用,山農饔饔以包谷雜糧為主。"(注:國民《南潭縣志》卷6《建置志二》"水利"; 嚴如煜:《三省邊防備覽》卷8 《民食》。)襄陽縣的稻谷產地主要有峪山、黃龍蕩與張家山三處,谷城縣與均州的水稻則集中在南、北河下游及其它山溪性河流谷地,光化縣水田大都在漢水南岸溝溪兩側,漢水北岸的丘陵崗地幾乎沒有稻田存在(注:同治《襄陽縣志》卷3 《食貨志》"物產";同治《谷城縣志》卷2《水利》;光緒《均州志》卷6《賦役志》"物產";光緒《光化縣志》卷3"物產"。)。

南陽盆地在漢代曾是著名的稻米產區,但自六朝起,水稻種植即呈現出逐漸減少的趨勢(雖然在唐宋時期曾有反復),到元代,文獻中已見不到關于南陽地區種植水稻的記載,估計當時南陽地區即使有水稻種植,面積也不會很大。明朝中期,丘浚曾說荊襄唐鄧有水陸之田,"可水耕之地,則引水立堰,募南人耕之"(注:《明經世文編》卷72,丘浚:《屯田·荊襄唐鄧之田》。)。開發水田,需要募南人經營,說明水稻種植技術在當地已失傳,這當然是水稻生產大幅度減少的結果。王士性《廣志繹》卷3"江北四省·河南"下記載,"確山南多稻田, 近楚俗,北乃旱地,漸見風塵"。確山今屬駐馬店地區,唐白河流域大片田地都在確山一線以北,顯然,其水稻生產已微不足道。嘉靖年間鄧州水利屢復屢壞,致使地方官員考慮"不如聽其種旱田之愈"(注:《天下郡國利病書》卷53,河南四"南陽府"。)。在明代后期和清前期地方志關于物產的記載中,水稻的地位已很不重要。如嘉靖《鄧州志》卷10《賦役志》"物產"欄的記載是:"多粟、多麥、多菽、多脂麻,有黍、有稻、有稷、有蕎。"順治《鄧州志》的記載與此相同。清中后期的一些地方志,干脆就沒有水稻或者是間有水稻了。乾隆時人蕭韶相《召父陂》詩云:"南陽草莽已連阡,水到空聞召父賢。鸚鵡不知香稻少,秋聲猶集廢塘邊。"(注:見乾隆《續河南通志》卷75,《藝文志》。)正是南陽農業滄桑巨變的寫照。雖然在一些水源條件好的濱水地帶還"間種jīng@⑩稻"(注:光緒《南陽縣志》卷2 《疆域志》"風俗"。),但總的說來,南陽盆地在明清時期已基本上成為較單純的旱作農業區。

總之,漢水中游農業經濟區雖然在總體上看是水旱兼作,但水稻種植從東南向西北遞減,其中安陸、隨州、棗陽、宜城四州縣水稻種植面積最大,在當地農業經濟中所占的比例也較高;南漳、襄陽、保康、谷城等縣已較少,光化、均州、新野、南陽、鄧州、淅川諸州縣更少,至于南陽北部諸縣的水稻種植更是微不足道。同時,歷明清兩代,漢水中游各地的水稻種植面積還在持續下降。這種農業布局和演變趨勢顯然與自然地理條件以及環境變遷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現代漢水中游地區的年平均氣溫為15~16℃,5~9月或6~9月平均氣溫均大于22℃,1 月平均氣溫2~3℃,7月平均氣溫28~29℃。年均降雨量700~850毫米。 一般說來,這樣的氣候條件是比較適合水稻生產的(注:前揭《漢江流域地理調查報告》,第五章"氣候",第36~45頁。)。但是,我們知道,明清時期正是我國著名的小冰期,年均氣溫比現代低得多,降雨量也要相應減少(注: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 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11~14頁。)。年均氣溫與降雨量的降低,勢必要影響到對水熱條件都有較高要求的水稻種植。

但是,地理條件的變化并非決定性因素,導致漢水中游地區水田面積減少的最直接的原因應當是水利的廢馳。漢水中游地區降雨集中, 7、8、9三個月的雨量常占年降雨量50%以上,春、秋則常發生干旱,特別是5月底為插秧季節,卻正當少雨時期;同時, 丘陵崗地的落差較大,平原地帶多沙質土壤,地表水不易自然保存,因此,稻作生產必須仰賴于蓄水灌溉,水利事業的興衰也就決定著稻作農業甚至是地區經濟的興衰。又因為溪流含沙量大,土性疏松,蓄水陂堰易于淤淺;遇有洪水,堰堤又極易被沖毀。喜靖《鄧州志》卷11《陂堰志》稱:"(鄧州)壤土沙涸,而強為堤筑,則易壞。"光緒《南陽縣志》也指出:"(南陽諸水》依岡環注,隨地可渠,然水流迅急,多沙易淤善徙……故縣境陂堰名天下,其實難久而易淤。"所以,水利工程必須常加維修整治,稍加懈怠,就可能淤塞湮廢。可是,漢水中游地區的農田水利并沒有象漢水下游和荊江堤防那樣的重要性,不足以引起政府的關注;雖然在一些勤政的地方官的提倡與主持下,部分州縣的水利工程得到一定程度和整治與維修,但大多沒有延續性,更未能形成制度。因此,就明清時期漢水中游地區而言,官府對于農田水利實際上是極不重視的。這是農田水利廢馳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農田水利的衰敗還有更為復雜的社會經濟原因。順治《鄧州志》卷11《陂堰志》云:

天啟以后,陂堰為豪強兼并,民間失其利,閘口淤塞,盡成旱田,訟益眾。崇禎七八年后,陂堰盡荒,福府歲收租,至有被累死者。皇清十五年來,陂堰盡荒。

此言明末清初水利廢馳之原因有三:一是為豪強兼并,民失其利;二是陂堰租稅太重,業主不堪負擔;三是戰亂破壞,人口流散。光緒《南陽縣志》卷9《溝渠》云:

凡農治田,人三十畝,水田則減三之一,而所收倍。蓄泄以時,不憂水旱。自明季陂堰失修,河深渠高,水不能至。舊農多宛徙,新籍者率來自秦晉,昧水利;或富連阡陌,不親田事;佃農遷徙不恒,雖欲修不自主。又興陂,動連數十村落,議齟齬多不合。舊陂廢久,疑所用,則頗盜其堤堰土石,或境堙平之。

在社會穩定的情況下,南陽水利仍多失修的原因有數端:其一是遷入的人口多來自陜西、山西,不知水利;其二是業主不親農事,不問水利之有無;其三是"親田事"的佃戶遷徙無常,不能也無力興建水利;其四是水利工程動輒牽涉到幾個乃至十數個村落,村落之間很難合作。此數端相結合,農田水利的衰敗自是必然(注:明清時期漢水中游地區農田水利事業的普遍衰退與漢水下游平垸田的高度發展形成鮮明的對照,其原因何在,頗值得探討,限于篇幅,這里不擬展開充分討論。除了正文簡略提到的幾點外,我還注意到黃宗智先生關于宋代以后太湖漢域水利事業之衰敗原因的分析,其中頗有與漢水中游地區相類似者。請參閱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33~42頁。)。

在旱地作物結構方面,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玉米(包谷、玉蜀黍、玉高粱)和棉花種植的推廣。玉米大約在清初開始進入漢水中游地區,到乾隆、嘉慶、道光時期逐漸推廣,成為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乾隆十八年(1753年)湖廣總督開泰在奏折中說:

楚省所屬產有包谷一種,即京中所謂玉米者,民間每于山頭崖側、地角田邊零星布種。其性易生,兼耐旱澇。二三月間種后,止須鋤去野草,便自生發,無庸灌溉。六七月間結包,即可煮食;俟其包實堅老,收獲碾碎可以拌米作飯作粥,并為湯餅之用,頗有香味,力田之家籍以佐米糧之不足。約略每一株結五六包至二三包不等,以每包百粒計之,收成不啻百倍,是以近年以來種植者日益加多。……現據襄陽府、隨州、東湖縣稟覆,各稱可買二三千石、四五千石不等,尚有數處未經覆到,核其大勢,如二萬石內外。(注:《宮中檔乾隆朝奏折》,乾隆十八年十二月十二日,湖廣總督開泰奏。)

稍后成書的乾隆《襄陽府志》卷6 "物產"欄述襄陽府糧食作物在麥、稻之外,"又有秫,一名玉高粱,俗名包谷,最耐旱。近時南漳、谷城、均州山地多產之,遂為貧民所常食。"顯然,玉米種植已比較普遍,但面積不大,主要集中在山區和丘陵崗地,在平原地區則主要是于"地角田邊零星布種"。乾喜年間,雖然玉米的種植面積有所擴大,但主要是在新開墾的山地,原有的"熟地"較少有改種者。因此,就漢水中游地區而言,山地較多的州縣如南漳、保康、谷城、均州、光化、棗陽、淅川、裕州等,玉米種植也較多(注:同治《南潭縣志》卷6 "物產";《三省邊防備覽》卷8《民食》;同治《谷城縣志》卷2"物產";光緒《光化縣志》卷3"物產";民國《棗陽縣志》卷6《輿地志》"物產"。)。

棉花于明代前期已在漢水中游地區普遍種植。天順《襄陽郡志》卷1"土產"欄中已記有棉花(寫作"綿花"),萬歷《襄陽府志》卷4"物產"仍之,且增加了綿布。同書卷12《食貨五》"萬歷歲貢數"條記載:"南京庫折綿花絨米,共五千石,每石折綿花絨十斤,共五萬斤。"說明襄陽府棉花產量已相當可觀。乾隆《襄陽府志》卷6 "物產"將木棉與綿布列為全郡之"通產"。在襄陽府所屬各州縣中,棗陽產棉多且優。其所產棉布遠銷陜西(注:民國《棗陽縣志》卷6 《輿地志》"物產"。)。

宜城也是重要的產棉縣。同治《宜城縣志》卷3 《食貨志》"物產"稱:"邑少絲麻,惟恃木棉,鄉野亦多種者。當歲晚務閑,閭閻爭事紡織。"在隨州,民戶廣種木棉,"人習為布,秋熟后賈販鱗集,隨民多恃此以為生計。"(注:同治《隨州志》卷13"物產"。)在南陽,張履祥《南園先生全集》卷43《近古錄》引錢懋登《厚語》載:

南陽李義卿,文達公之曾大父也。家有廣地千畝,歲植棉花,收后載往湖湘間貨之。是時價頗賤,停于邸舍。越三月,適臨江三商議值,三百兩交易訖。

文中所說的"文達公"即李賢,據《明史》卷167本傳, 是宣德八年(1433年)進士,成化二年(1566年)59歲時故去,其曾大父李義卿不會是晚于永樂年間的人。因此,可以認為在明朝初年南陽即有較大面積的棉花種植。嘉靖《鄧州志》卷10《賦役志》"物產"欄中記有布、綿花,順治《鄧州志》與嘉慶《南陽府志》均仍之。光緒《南陽縣志》卷2 《疆域志》"物產"欄稱南陽縣"惟絲棉麻靛漆玉頗著。"但南陽地區的棉花種植遠遠趕不上襄陽地區廣泛。在1953年的調查中,南陽地區的棉花種植南積占播種面積的4.33%,其中最高的鄧縣占6.65%,新野縣占5.66%;而襄陽地區的棉花種植面積則占總播面積的11.62 %,其中棗陽縣多達24.92%,宜城縣為12.49%,襄陽縣為11.31 %(注:前揭《漢江流域地理調查報告》附表25,"漢江流域各縣1953年各種農作物播種面積及產量統計表"。)。這雖然是后來的情形,但考慮到作物種植結構的相對穩定性,可以認為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中后期的情況。

三 漢水上游農業經濟區

漢水自丹江口以上為上游,是一個多山的地區,但有不少山間盆地散布其間。在陜西境內有漢中、西鄉、安康、漢陰、商州--丹鳳等盆地;在湖北境內有鄖縣、鄖西、房縣、均州等盆地。這些盆地,或因斷層而生,或因侵蝕而成,成因不一,但同樣都有廣泛的新生代地層分布,易受侵蝕,故每造成平原、崗地和低矮的丘陵,在地貌上和四周矗立的山地形成明顯的對照。由于土壤和水資源條件較好,這些河谷山間盆地經濟開發較早,水田在耕地中所占的比重較大,在經濟上成為上游地區最重要的農業中心;而周圍的山地(即所謂的"秦巴山區")則直到明清時期才得到逐步開發,作物種植以旱地作物為主,經濟發展水平與河谷盆地也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漢水上游地區實際上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農業經濟區域,即水旱兼作的河谷盆地和以旱作為主的秦巴山地。

1 河谷盆地水旱兼作區

漢中等盆地的土壤、水熱條件與漢水中游地區比較接近,但由于水利事業較發達,所以水稻種植一直比較普遍。漢中盆地的灌溉水利起源甚早,很多地方志常將一些水利事業的起源遠推至西漢時期,當非無因。到宋代,漢中地區已形成較系統的堰渠。《宋史》卷95《河渠志五》稱:"光元府褒斜谷口,古有六堰,澆溉民田,頃畝浩瀚。每春首,隨食水戶田畝多寡,均出夫力修葺。"其中山河堰"灌溉甚廣,世傳為漢蕭何所作,嘉yòu@(11)中,提舉常平史zhào@(12)奏上堰法,獲降敕書,刻石堰上。中興以來,戶口凋疏,堰事荒廢,累曾修葺,旋即決壞。乾道七年,遂委御諸軍統制吳拱經理,發卒萬人助役,盡修六堰,浚大小渠六十五,復見古跡,并用水工準法修定。凡溉南鄭、褒城田二十三萬余畝,昔之瘠薄,今為膏腴。"明清時期,以山河堰、五門堰、楊填堰等為主的許多堰渠仍在發揮作用,還新修、改建了不少堰渠。據嘉慶《漢南續修郡志》卷20《水利》的記載統計,清中期漢中府南鄭、褒城、城固、洋縣4縣共有堰63處,灌田17萬余畝。 在漢中盆地西端的沔縣,有12 堰,灌田17970畝;在漢水支流牧馬河谷的西鄉盆地,在41堰,灌田7740畝。

安康盆地和漢陰盆地的水利遠趕不上漢中發達。"漢陰有月河一道,納觀音、仙溪、龍王溝、板峪各水,引水作渠數十道,灌田二萬二千余畝。"(注:《三省邊防備覽》卷8《民食》。 嘉慶《漢陰廳志》卷2 《疆域志》境內共有灌溉河渠20余處,灌田二萬余畝,與此大略相近。)"安康惟恒口引恒河、傅家河、南溝作千工堰、大濟堰、南溝等堰,灌田六七千畝。余引黃洋河、觀音河作渠,灌田無幾"。但在黃洋河、壩河上游的平利縣,山間坪壩發育,其大貴坪、豐口南、曾家壩、白土關、上下壩等18壩,"大者廣一二里,長七八里,引水作渠,灌田約四五萬畝。""這些堰渠大都是乾隆、嘉慶至道光中興修的。光緒《續修平利縣志》卷4"堰渠"下稱:乾隆二十年舊《志》中僅有豐口壩、 獅子壩等處小堰渠6處,至道光中,"凡傍山小田能引水灌溉之處, 均由鄉民自行修浚。"

丹江橫穿商丹盆地,河谷寬廣,乾隆《直隸商州志》卷2 稱:"丹水自胭脂關東流,過說法洞,繞(商)州城南,又東至張村鋪、商洛鎮、龍駒寨,經流二百里,兩岸隨地皆可開渠。"《三省邊防備覽》卷 8云:"商州城外及東南各村,其平曠之處,與安康之恒口、漢陰之月河相似溪澗之水足資灌溉,而湖北武(昌)黃(州)、安徽潛(山)六(安)流徙之人,著籍其間,用南方渠堰之法,以收水利,稻田數萬。"

鄖縣盆地河谷甚寬,兩岸均屬丘陵,其水利以武陽、盛水二堰最為著名。但因為地近河南,客民多來自秦豫,對于開發水利不甚重視。堵河上游的竹溪盆地"川原平曠,溪流瀠回,水田一帶,風景絕似江鄉。"房縣東北境"平原@(13)@(13)溪流清漪,間有小阜,而錦畦銹塍,風景絕佳。"(注:《三省邊防備覽》卷8《民食》。)同治 《房縣志》卷2記堰池51處,"或七八百石種,或五六百石種,或百余石種, 皆系順河之大小閘以灌之也。"其中最大的@(14)解堰灌田近二萬畝。

除了這些較寬廣的盆地外,山間狹小的平壩上也盡可能地利用水源以資灌溉。鄖陽府鄖西縣處萬山叢中,而天河、夾河(金錢河)河谷間有平壩,農民"或掘地而為塘,或筑堤而為堰,以予三農之用,雖曰瘠壤,而亦得為膏腴也。"(注:同治《鄖西縣志》卷6《水利志》。 )漢中府留壩廳,"本無水利。近年以來,川楚徙居之民,就溪河兩岸地稍平衍者筑堤障水,開作水田。又壘石溪河中,導小渠以資灌溉。""各渠大者灌百余畝,小者灌數十畝、十數畝不等。"(注:嘉慶《漢南續修郡志》卷20《水利》。)(今鎮巴縣)處大巴山中,"山大林深,然過一高山,即有一田坪。星子山之東為楮河,廳西為九軍三壩,南為漁肚壩、平落鹽場,西南為仁村、黎壩,均為水田,宜稻。九軍壩產稻最美,其粒重于他處。漁肚壩、楮河、平落鹽場周圍各數十里,俗稱'萬石平落,五千鹽場'。"(注:嚴如煜:《三省山內風土雜識》。)

漢中等較大盆地的水利事業自有其悠久的歷史傳統,而山間小盆地(平壩)農田水利的興修顯然與川楚等南方移民的進入有著密切的關系。前引《三省邊防備覽》與嘉慶《漢南續修郡志》中關于商州和留壩水利的興修與川、楚、皖移民的關系即可見出一斑。人口來源結構的變化顯然給土地的利用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水利事業的發展,使稻作生產的規模得以擴大。據彭雨新、張建民先生不完全的統計,在清中期,處于漢中盆地的南鄭、城固、沔縣、褒城、洋縣五縣水田面積分別占總耕地面積的43.3%、21.2%、26.4%、8.5%、8.1%(注:參閱前揭彭雨新、張建民:《明清長江流域農業水利研究》,第282頁,表5-7"部分州縣水澆田地比例參考"。 著作者指出:由于各種記載懸殊甚大,這一統計數據僅能供作參考。 )。 在1953年的調查中,以上五縣水田和水澆地在總耕地面積中所占的比重分別是38.7%、35.55%、19.5%、37.3%、21.21%,漢中市為64.65 %,西鄉縣為27.69%(注:前揭《漢江流域地理調查報告》附表24, "漢江流域各縣土地利用率和水旱地比例統計表"。)。由于這些縣還包括盆地周圍的大片山區,因此,實際上盆地內水田所占有的比重也明顯比其他縣高。許多地方志記載中都稱這些州縣的水田居十分之一。在前揭1953年的調查中,上述五縣水田所占的比重分別是16.9%、5.12%、7.5 %、12.23%、11.06%(注:需要說明的是,水田面積并不等于水稻種植面積,盡管絕大部分水田被用于種植水稻,但仍有不可忽略的部分水田被用來種植蔬菜和其它經濟作物。)。

在條件優越的漢中盆地,至遲到清中后期,水田已較廣泛地推廣了稻麥復種制。《三省邊防備覽》卷8《民食》云:

(漢中)水田夏秋兩收,秋收稻谷,中歲鄉斗常三石(京斗六石);夏收城(固)、洋(縣)澆冬水之麥畝一石二三斗,他無冬水者,鄉斗畝六七斗為常。稻收后即犁而點麥,麥收后又犁而栽身秧,從不見其加糞,恃土力之厚耳。

民國《續修南鄭縣志》卷3 《風土志》稱:縣境主要種植以稻麥為大宗,水稻"除南北深山及北境高原不能引水灌溉外,余皆產之。產量沃田每畝約二石至二石五斗。"大小麥則"于水田收稻后種之",腴地每畝五斗至八斗。

漢中盆地內的旱地"以麥為正莊稼,麥收后種豆、種粟、種高粱、糝子。上地曰金地、銀地,歲收麥畝一石二三斗,秋收雜糧七八斗。"(注:《三省邊防備覽》卷8《民食》。)西鄉、漢陰、商州、鄖縣、竹溪等小盆地內的情形大致相同。

漢水上游河谷盆地所種植的經濟作物,主要有煙草、棉花等。煙草之種植大約始于清初,到嘉慶間,漢中盆地的煙草種植已經相當普遍。嚴如煜說:"漢川民有田地數十畝之家,必栽煙草數畝",每畝可摘三四百jīn@(15),賣青蚨十千以外(注:《三省邊防備覽》卷8 《民食》。)。 岳震川《賜葛堂文集》卷4《府志·食貨論》稱:"城固@(16)水以北,沃土腴田,盡植煙苗,盛夏晴霽,彌望綠野,皆此物也。當其收時,連云充棟。"棉花種植的推廣則與兩湖籍移民的進入有密切關系(注:漢水上游河谷盆地棉花種植始于元代,同治《房縣志》卷11"物產"錄元人熊澗谷《木棉詩》可證。唯在明代乃至清代前期種植面積都不大。直至乾隆年間,隨著兩湖及贛皖移民的進入,帶來了先進的植棉技術,棉花種植才逐漸推廣。乾隆二十三年《續商州志》卷8 稱:棉花,"近來植者漸廣。"這正是南方移民逐漸進入商州地區的同時,光緒《洵陽縣志》卷14《藝文》錄竹枝詞云:"洵河大半楚人家,夜夜篝燈紡手車。寶慶女兒夸手段,明年多種木棉花。"更證明了兩湖籍移民與漢水上游地區棉花種植之間的關系。),因此,商丹、房縣、竹溪、安康等兩湖籍移民分布較廣泛的盆地內棉花種植也較早。到嘉慶道光間,西鄉、漢中盆地的棉花種植也逐漸擴大。嘉慶《續修漢南郡志》卷27《藝文》稱:"近年漢南知種木棉,秋收之際,白英滿畦,亦興利之一端也。"但漢水上游棉花生產在國民以前一直不占重要地位,所產不敷本境之用,仰賴下游輸入(注:成書于光緒三十二年的仇繼恒《陜境漢江流域貿易表》在"入境貨物"中記錄了大宗棉布,說明陜南棉織品不敷本境使用。)。

2 秦巴山地旱作雜糧區

在河谷山間盆地的四周是廣褒的秦巴山地。 秦嶺海拔高度一般約2500米,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其南坡坡長而緩,形成波狀山地,有"九嶺十八坡"之說。大巴山平均高度2000米左右,其北坡為變質巖和石灰巖山地,土層瘠薄。由于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秦巴山區都是叢山密林,除少數山間通道外,鮮有人跡。直到明中期,特別是清中期以后,隨著外來移民的大量進入,秦巴山區才逐漸得到開發。到嘉慶、道光年間,秦巴山地的叢山密林中,到處都有客民的足跡,崇山峻嶺,無不開辟墾殖。同治《房縣志》卷4《賦役》云:

房居萬山中,林木陰森,剛鹵交錯。自國初以來,日漸開墾,小民擇高陵大阜,凡可樹藝處,幾至無地不毛。

土地資源條件較差的竹山縣,"幅員寬廣,昔時土浮于人,又山多田少,水田十之一,旱地十之九。近則五方聚處,漸至人浮于土,木拔道通,雖高巖峻嶺,皆成禾稼。"(注:同治《竹山縣志》卷7 《風俗》。 )大巴山深處的磚坪廳處川陜交界地帶,海拔大都在1500 米左右,"彌望皆崇山峻嶺,民居落落如晨星。自yǎn@(17)山畢公(沅)巡撫陜西,廉得南山中多隙地,謀于方伯、觀察暨郡太守,招集開墾,俾無曠土。數年間,四方之已襁負而來者,不絕如縷。由是啟之辟之,昔之黃茅白葦,今則綠壤青疇矣"(注:乾隆《興安府志》卷26《藝文志》,曹希昆:《新設磚坪廳縣丞衙門記》。)。到道光初年,磚坪廳"境內皆山,開墾無遺,即山坳石隙,無不遍及"(注:盧紳:《秦疆治略》。)。秦嶺南坡西安府、漢中府、興安府與商州四府交界的地區,在清初還是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約自乾隆四十年(1775年)前后,"四川湖廣等省之人陸續前來開墾荒田,久而益眾,處處俱成村落。"所以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增設五郎廳(后改為寧陜廳)。到嘉慶二十年(1815年),"屈指建治方三十二年,昔之鹿豕與游、上巢下窟者,今則市廛鱗接、百堵皆興矣;昔之林木陰翳、荊榛塞路者,今則木拔道通、阡陌縱橫矣。"(注:道光《寧陜廳志》卷4《藝文》。 )佛坪是秦嶺山區開發最晚的地方,道光四年(1824年)才設廳立治。至遲到嘉道之際,秦巴山區已經得到普遍的開發。

在流民大規模移墾之前,秦巴山地低山丘陵地帶的作物種植以黍、稷、蕎等雜糧為主,高寒山地則只有零星的燕麥、苦蕎等作物。移民進入后,除在河谷與山間平壩大力發展水利事業、擴大水田面積外,在低山丘陵地帶主要是推廣玉米種植,而在中高山區則廣泛種植馬鈴薯。

蕭正洪先生的研究表明:陜南最早種植玉米的確切記載,見于康熙二十二年(1681年)《西鄉縣志》,但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之前,只有西鄉、石泉、山陽、洋縣、略陽、鎮安等6縣有玉米種植; 到乾隆三十年(1765年)前后,山區的玉米種植面積終于超過粟谷雜糧,躍居旱作物的首位(注:參閱蕭正洪:《清代陜南種植業的盛衰及其原因》,《中國農史》1988年第4期、1989年第 1期。)。道光《石泉縣志》卷4《事宜附錄》云:

乾隆三十年以前,秋收以粟谷為大莊,與山外無異。其后,川楚人多,遍山漫谷皆包谷矣。

鄂西北山區玉米的普遍種植當比南山地稍早。同治《房縣志》卷11"物產"欄稱:"(包谷)自乾隆十七年大收數歲,山農恃為命,家家種植。七八月清暖則倍收,山鄉甚賴其利;間或歉收,則合邑糧價為之增貴。"說明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之前,鄂西北山區已普遍種植上玉米。無論是鄂西北,還是陜南,在清中期以后,玉米都已成為山區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嚴如煜《三省山內風土雜識》云:

數十年前,山內秋收以粟谷為大莊。粟利不及包谷,近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包谷高至丈許,一株常二三包。山民大米不耐饑,而包谷能果腹,蒸飯作饃,釀酒飼豬,均取于此,與大麥相當,秋成視包谷,以其厚薄,定歲豐歉。

鄖陽府各屬"崇山峻嶺,平疇水田十居一二,山農所恃以為饔餐者,麥也,蕎也,粟也,總以玉黍為主。至稻麥,惟士官與市廛之民得以食之。"在商州各屬,"鎮安、山陽寸趾皆山,絕少水利;商南商雒間有水田,然亦不多。故商自本州而外,屬城四邑,民食皆以包谷雜糧為正莊稼。"興安府七邑水田計"不逮南(鄭)、城(固)一邑之多,山民全資包谷雜糧。"漢中府屬留壩、定遠、鳳縣、略陽、洋縣等,也"均以包谷雜糧為正莊稼。"(注:《三省邊防備覽》卷8《民食》。 )在南鄭縣,盆地四周的山區也多產玉米,其產量每畝約三斗至五斗(注:民國《續修南鄭縣志》卷3《風土志》"物產"。)。

馬鈴薯(洋芋)在秦巴山地的推廣,比玉米要遲一些,大約是在嘉慶年間,童兆榮《童溫處公遺書》卷3 《陳報各屬山民災歉請籌撥籽種口食銀兩稟》云:

查洋芋一種,不知始自何時,詢之土人,僉稱嘉慶教匪亂后,各省客民來山開墾,其種漸繁。高山地氣陰寒,麥豆包谷不甚相宜,惟洋芋種少獲多,不費耘鋤,不煩糞壅,山民賴此以供朝夕。其他燕麥、苦蕎,偶一帶種,以其收成不大,皆恃以洋芋為主。

光緒《續修平利縣志》卷9 《土產志》"洋芋"條下稱:"舊《志》未載。相傳楊侯遇春剿賊于此,軍中采以供食,山中居民始知興種,故俗又稱為楊芋。或云,乾隆間楊口仕廣東,自外洋購歸。"看來乾隆間山中已有種植,嘉慶以后才全面推廣。

山區的作物種植呈現出典型的垂直分布的特征。在河谷和山間平壩,盡可能地利用一切條件,興修渠堰,開發水田,種植水稻;在低山丘陵地帶,以種植玉米、小麥為主;在中高山地帶,則只能種植洋芋和部分雜糧。道光《石泉縣志》卷2 《田賦志》"物產"欄稱:"五谷不盡種。水田種稻,坡地種包谷,麥豆則間種焉。"又說:"石邑水田十僅有二,稻谷無多,高山隨便播種,更難概論,惟坡地須酌種麥。"道光《紫陽縣志》卷3《食貨志》"樹藝"欄也說:淺山低坡,盡種包谷、 麻、豆;山頂老林之旁,負谷麻豆清風不能成,則種蕎麥、燕麥、洋芋、紅苕。道光《寧陜廳志》卷1《風俗》謂:"其日用常食以包谷為主,老林中雜以洋芋、苦蕎,低山亦種豆、麥、高梁,至稻田惟近溪靠水,筑成阡陌,不過山地中十分之一。"但在道光以后,由于山區人口壓力越來越大,而地力下降,產出減少,所以高產的洋芋的種植面積逐漸擴大。光緒《定遠廳志》卷5《地理志》"風俗"云:"高山之民, 尤賴洋芋為生活。道光前惟種高山,近則高下俱種。"

要言之,漢水上游地區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依次形成三個大致清淅的作物分布區域:河谷盆地和山間平壩是傳統的主要農業區,以種植水稻和麥類作物為主,玉米等雜糧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普遍實行稻麥復種或麥--雜糧一年二熟制:低山丘陵地帶乃是在乾隆以后逐漸形成的、以玉米為主要作物的種植區域,以一熟制為主,間有實行麥--玉米(或粟谷、洋芋)二熟制者;中高山地則是嘉慶以后開辟的、以種植馬鈴薯、苦蕎為主的區域,普遍實行一熟制(注:參閱蕭正洪:《清代陜南種植業的盛衰及其原因》,《中國農史》1988年第4期、1989年第1期。)

農業經濟類論文:農業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困境及對策研究

【論文關鍵詞】投入機制;農業產業化;經濟結構;城鎮化

【論文摘要】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投入不足、規模狹小、科技水平低、對市場信息捕捉能力差、勞動力過剩等矛盾,本文就此提出自己的幾點思路。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世界上各類產品中只有農產品特別是糧食才能保障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農業的穩定持續發展對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對社會安定及社會效益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由于種種原因我國農業在運營中還存在一些不盡人意之處。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面對極富競爭力的國外農產品的大量涌入,我國已經十分脆弱的農村經濟又面臨著新的挑戰。

1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1.1農業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落后我國對農業的投資嚴重不足。目前,我國還未建立起一個有效的農業投入機制,各級各部門對農業的投入還有很大的隨意性,從而使農業投入的增加也受到一定的影響。由于投入不足,農業抗災能力明顯下降,我國大部分六七十代建立的農業基礎設施還在發揮作用,這些工程大多已超期服役。現有水庫1/3帶病運行,灌區工程基本完好率僅為33%,年久老化,效益衰退現象十分普遍。

1.2農業生產規模狹小,滯礙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我國的家庭土地經營規模平均只有5~6畝,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我國這樣小的家庭經營規模,不利于農業的規模化、科學化管理,不利于統一供種、機械作業、灌溉、施肥、防治病蟲害和采用新的農業科學技術,加大了經營成本,不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

1.3農民捕捉市場信息的能力不足,農產品增產不增收市場決定生產、生產服務市場,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只有通過市場機制來組織和調配生產要素,才能得以持續健康地發展。農民種什么,養什么,不是政府所能確定的,也不是農民隨心所欲的,而是由國內外市場供求狀況決定的。近年來,一些地方在結構調整中,不研究市場規律,而是搞“政績工程”、“面子工程”。造成各種“大戰”,如紅麻大戰、柑桔大戰、蘋果大戰、蠶繭大戰等此起彼伏,造成農業生產能力的大起大落,農民投資的巨大損失。

1.4農業科技水平低,科技推廣緩慢目前我國農業科技的現狀,存在“三低一高”現象:一是農業發展中的科技含量低。二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三是轉化成果普及率低。目前,我國此項比率為30—40%,也就是說成果轉化后的2/3沒有得到普及。四是農村文盲半文盲比重高。我國共有2億多文盲半文盲,而2/3集中在農村。農業科技水平低已經成為今后農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1.5農村就業結構不合理,勞動力嚴重過剩雙重戶籍制度形成了城鄉不平等的公民身份,就業、福利、社會保障對城市公民的傾斜,限制了農民剩余勞動力的正常流動,割裂了勞動力的流動機制。雙重交換體制的存在,使城鄉之間商品交換形成了剪刀差,而農民通過剪刀差向國家提供的資金,又不能在城市形成應有的投入產出效益,也未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吸引更多的農村勞動力。由于政策上的盲目性,前幾年絕大多數鄉鎮企業技術含量低、經濟效益低,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紛紛倒閉,鄉鎮企業職工又紛紛回到了土地上務農。

2農業經濟發展的戰略對策

針對農村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各級政府要從實際出發,圍繞優化市場環境、搞好服務指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工作,調整農村和農業結構,促使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

2.1完善農業投入機制,切實增加農業投入要建立和完善以國家財政資金為導向,以集體和農民投資為主體,以利用外資和吸收社會資金為補充的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資金投入機制,實行財政資金與其他資金相結合、直接投入與間接投入相結合、有償投入與無償投入相結合,從而全方位地加強對農業的資金支持。

2.2完善農業家庭組織形式,加大農業產業化步伐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大膽探索新的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大力發展“公司+農戶”的產業模式,組織和引導廣大農戶按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生產。農民通過參與龍頭企業的發展,不僅可以擴大規模,壯大實力,還可以從農產品的加工、流通等環節得到收入,從根本上改變以前農民只是種養一個環節取得收入。

2.3適應市場經濟規律,調整農業結構農業是一個與自然條件密切相關的產業,不同的農產品只有在適宜的土壤氣候條件下才能得到理想的品質和產量。把握區域經濟特點,發展優質、名牌產品,改變一般農產品“資源型、趨同型、低變化”的狀況,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出路。種養業要在布局上實現轉移,即從不適宜區向適宜區和最適宜區轉移,從分散產區向集中規模化產區轉移。要以科技示范區為載體,按照市場需求淘汰傳統低劣品種和落后技術,大力推廣良種工程,把引進、選育和推廣農產品作為一項長期性、戰略性任務。以生物資源開發創新工程為突破口,尋求地域、季節和市場差異,利用當地特色資源,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基層政府要及時轉變職能,變管理為服務,通過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體系,幫助農民搶抓市場機遇,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合同農業和創匯農業,正確處理好生產與市場的關系,克服結構調整中的盲目性和分散性。

2.4改變農業科研體制,做好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科技機構應當通過調整結構、分流人才、轉換機制,使種子、農藥、飼料、疫苗、農產品加工等單位逐步由事業法人變為企業法人,成為科工(農)貿一體化經營的科技企業,或者進入大企業和企業集團成為企業的技術開發機構,以提高企業的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縮短科技成果進入市場的周期。建立社會公益及基礎型科研機構,從事遺傳育種、病蟲害災變規律及防治機制、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綜合增產技術及規律、農業資源、生態環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行機制。建立農業知識、技術轉化的新體制,成立以“縣為中心、鄉為骨干、村為基礎、專群結合”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進行試驗示范和二次開發及轉化工作,促進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多層次、多形式、制度化的農民成人教育體系,組織農民學習社會科學理論、現代科技知識和市場經營本領。

2.5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道路一是繼續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第二、三產業。加快鄉鎮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堅持所有制結構的多樣性和生產力水平的多層次性,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小企業。二是將有發展前途、具有區位、地理、經濟優勢的小城鎮作為發展重點。利用小城鎮的集約優勢發展壯大鄉鎮企業,鄉鎮企業不僅為小城鎮帶來了動力,也增加了吸收勞動力就業的能力,人口集中又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逐步取消戶籍管制,縮小城鄉差別,建立起城鄉統一的勞動力流動機制和社會保障制度,引導農民向小城鎮遷移。三是實行土地使用權轉讓,鼓勵有經商能力的農民轉讓土地使用權,向城鎮轉移,允許農民以土地入股,促使農業走上集約化發展之路。

農業經濟類論文:關于第三代領導集體對鄧小平農業經濟思想的豐富和發展

論文關鍵詞:第三代領導集體;鄧小平農業經濟思想豐富;發展

論文摘要:鄧小平關于農業經濟的思想是現階段我國發展農業的指導思想,第三代領導集體對它進行了豐富和發展。主要內容包括;改革農村經營體制;健全農村市場體系建立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體系,走科教興農之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積極發展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鄧小平關于農業經濟的思想是現階段我國發展農業的指導思想,主要內容包括:農業是根本,是經濟發展戰略的重點;抓農業要重點抓糧食,發展農業,一靠政策、二靠科學;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國農業的長期政策;要積極支持鄉鎮企業的發展;在家庭承包制基礎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走集約化生產的道路等。以為優秀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的農業經濟思想。

同志從主持全面工作以來,反復強調農業的特殊重要性,明確指出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要繼續堅定不移地貫徹以農業為基礎的方針,堅定不移地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同志認為重視農業、加強農業的關鍵是在農村經營體制、農村市場體系、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體系這幾個層次上,都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

一、改革農村經營體制

同志認為農村經營體制的改革主要是穩定和完善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這是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必須長期堅持。今后的任務是要探索較高生產力水平下的家庭承包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實現形式,其目標是引導農民走適度規模經營之路,實現集約化生產經營。一方面,可以通過完善雙層經營體制,健全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在一個社區范圍內實現耕種、灌溉、植保、良種供應、技術指導等的統一,實現規模經營;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探索一種新的規模經營形式,即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和地方政府的組織協調,確立優勢主導產業,實行區域化種植、專業化生產,由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良種、技術、資金等服務,融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從而形成整體規模效益。

二、健全農村市場體系

同志指出:目前農村的市場體系還很不健全,需要進一步改革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的流通體制,加快市場體系的建設,加快農村供銷體制的改革。同時,要大力發展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經營方式,引導農民發展各種新的聯合與合作,逐步建立和發展連接農戶與市場的各種必要的中介組織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健全農村市場體系方面總的方針是:(1)放開價格、放開經營,確立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在繼續建設初級形態的農貿市場的基礎上,大力建設中心批發市場,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在批發市場的建設中要接市場規律辦事,避免政府干預過多。(2)推進勞動力、資本和土地市場的發展。加速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穩步而慎重地改革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實行勞動力的有序流動和轉移;完善農村金融制度;促進土地使用權合理流動。(3)要發揮政府在健全市場體系中的引導作用,政府的主要職能是提供市場信息和制定市場規則,規范和公正市場交易制度。

三、建立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體系

增強農業后勁,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比較健全的農業保護政策和保護機制。同志認為:要通過不斷探索,逐步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對農業的強有力的支持和保護體系,并使之制度化、法律化。經過多年的探索,第三代黨的領導集體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了對農業的保護政策:

1.實施價格保護制度,包括農產品價格保護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保護

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是以市場形成價格為前提,通過政府收購和差價補貼兩種方式保護農產品價值得以實現,特別是保護與國計民生有關的大宗產品如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四種糧食作物的合同定購和專儲部分;對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保護制度主要是從稅收、用匯方面實行優惠和補貼,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業的比較利益。

2.完善農業政策性貸款制度,解決農業生產投入不足的問題

國家為此不僅設立了農業發展銀行,而且財政逐年增加了對農業發展銀行的資金投入。此外,國家還通過中國農業銀行,加強了對農村信用社的指導和支持,出臺了一系列支持農業生產的金融政策。

3.大力保護農業資源主要是保護耕地資源

不僅加強了立法和司法保護,對破壞土地資源的違法行為加大了處罰的力度,而且擴大了農民對承包土地的使用權,土地承包期延長為30年不變,山林為50年不變,允許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調動了農民保護土地資源的積極性。

四、走科教興農之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

1.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勢在必行

同志十分重視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問題,他說;我國農業自然資源相對稀缺,人均耕地只有世界水平的1/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口還在增加,對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靠什么來滿足需求的增長呢?農業要增加投入,但靠大規模增加新的資源尤其是自然資源的投入顯然是不現實的,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農業投入中的科技含量,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素質。也就是說,必須轉變農業的增長方式。他還指出: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農業仍處于粗放經營狀態,一方面人均資源相當緊缺,另一方面資源浪費又相當嚴重,如灌溉用水、施用化肥,都存在這個問題,我們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不到40%,化肥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如果不改變這種高耗低效的生產方式,在資源投入方面我們將難以為繼,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一定要有戰略眼光和緊迫感。

2.關鍵在科教興農

同志指出:實現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要狠抓科教興農,把農業發展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農民素質的軌道上來,努力提高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份額。首先要抓好科技成果的推廣我國每年取得大批農業科研成果,但真正能在生產中起作用的還不多,大部分都滯留在實驗室或試驗田里。發生上述情況,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還不健全,二是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還比較低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采取了多種形式,鼓勵和支持農業科技工作者去農村開展科學技術研究和推廣工作,并改革和調整農村教育體系,多辦初等、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并加強對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

五、積極發展產業化經營

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機制,推進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積極探索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具體途徑,是農村改革和發展的重大課題。農村出現的產業化經營,不受部門、地區和所有制的限制,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連成一體,形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這樣做,不動搖家庭經營的基礎,不侵犯農民的財產權益,能夠有效解決千家萬戶的農民進入市場,運用現代科技和擴大經營規模等問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市場化程度,是我國農業逐步走向現代化的現實途徑之一。

關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具體形式,中央沒有作具體的規定,各地在實踐中有許多不同的創造,有縱向一體化經營和橫向一體化經營。縱向一體化經營的模式是“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政府的組織引導作用比較直接;橫向一體化經營是把千家萬戶分散的小規模的農戶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直接組織起來,從而使農業的市場結構徹底實現由完全競爭向壟斷競爭轉變,其組織載體可以是按照國際慣例以合作原則組建的農業合作社,也可以是不同類型的較為松散的農民協會。我國最初是以縱向一體化經營為主,以后有些地方開始向橫向一體化經營發展。

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同志指出;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我國農業也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十五屆三中全會《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作為實現我國農業和農村跨世紀發展目標必須堅持的十條方針之一。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包括生態可持續性、經濟可持續性、生產可持續性和社會可持續性。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林業建設、嚴格保護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資源,防治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環境污染關于以水利為重點,十五屆三中全會《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水利建設要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實行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并重、防洪抗旱并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應從長計議,全面考慮,科學選比,周密計劃當務之急要加大投入,加快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提高防洪能力。

農業經濟類論文:鄧小平農業經濟思想的時代價值

[論文關鍵詞]鄧小平;農民利益;農業經濟思想;時代價值

[論文內容提要]鄧小平的農業經濟思想內容十分豐富,他從重視農民利益入手,把農民積極性的調動和農民利益的滿足結合起來;把對農民利益問題的認識與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結合起來;把農民利益與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大局結合起來的思想,為新一屆領導集體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面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對當前“三農”問題的解決,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時代意義。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心問題。它的發展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大局和發展趨勢,決定了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建國以來黨的歷屆領導人都十分重視這個問題,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始終把“三農”問題放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戰略高度去考慮,提出了一系列發展農業的思想,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業發展的道路。

一、立足國情,把“三農”問題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首位

鄧小平農業經濟思想的內容豐富而深刻。他多次強調,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他認為,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業能不能發展,這是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的牢固基礎和農業的積累與支持,就不可能有國家的自立和工業的發展;沒有農村的穩定和發展,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國家的全面的現代化。只有近十億農民進入了現代化進程,才能盤活國民經濟全局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廣大農村的落后面貌明顯改變,才能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小康。小平同志還多次諄諄告誡全黨:“農業是根本,不要忘掉”、“農業問題要始終抓得很緊”[1] 。可以說,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是鄧小平農業經濟思想最基礎的內容。

“民以食為天”,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鄧小平深刻分析我國的基本國情,認為人口多、耕地少,占世界7%的耕地要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13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只能靠自己解決。如果我國糧食生產出了大問題,任何國家也救不了我們。對于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放松農業生產,想靠大量進口糧食過日子,是不切實際的危險想法。鄧小平反復告誡我們,不管天下發生了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飽肚子,一切就好辦了。這就十分清楚地說明,考慮中國問題,首先必須要考慮農業問題,這是一個關系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大問題。他認為,中國的國情決定了中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他指出,“中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農村,工業的發展,商品的和其它的經濟活動,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貧困的基礎之上”,[1]他還認為“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農民生活是不是好起來”,[1]農業發展了就不會拖現代化的后腿,農村工業化、城市化的問題就會解決。

二、改革農村經濟體制,給農民充分的經營自主權,尊重農民意愿,確保農民利益

鄧小平尊重群眾,時刻關注農民群眾的意愿。特別強調農民問題與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意義,明晰了以加強農業基礎,發展農業經濟,搞好農村工作來解決農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新思路。并以此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把農民問題當做中國最基本的問題、改革的先導、發展的基礎、穩定的根本。把農民問題與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聯系起來,認真總結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特別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對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步驟、方法進行了深入思考。首先根據我國的國情和人民的需要,提出以農民個人利益取代抽象的集體利益,充分肯定了農民追求物質利益的合理性,把農民積極性的調動和農民物質利益的滿足有機結合起來。他說:“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不講物質利益,那是唯心論。”[2]鄧小平摒棄了過去只重視精神而忽視物質利益的做法,提出重視物質利益,實行多勞多得,提倡一部分農民先富起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理論。從理論和實踐上肯定了農民追求正當物質利益的合理性。

鄧小平尊重農民意愿,時刻關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提出尊重農民的意愿。“生產關系究竟以什么形式為最好,恐怕要采取這樣一種態度,就是哪種形式哪個地方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村生產,就采取哪種形式,群眾愿意采取哪種形式,就應該采取哪種形式。”[3]他在1980年《關于農業政策問題》中指出,發展農業生產關鍵是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就必須“從當地具體條件和群眾愿意出發,這一點很重要。”[2]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指出:“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1]他毫不隱諱他的思想是從群眾中來的,并善于發現、總結和推廣群眾的智慧。另外他還認為,解決中國農業問題的關鍵是發展農村生產力,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民富起來。農業本身的問題,主要還得從生產關系上解決。明確指出:“農村改革的內容總的說就是搞責任制,拋棄吃大鍋飯的辦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4]自始至終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作為農業改革和發展的主題。并由此開啟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偉大進程。

三、澄清在農民利益問題上的認識誤區,把對農民利益問題的認識與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聯系起來

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對農民利益問題的認識和處理與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密切相關。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在對待農民利益問題上所犯的錯誤源于其對社會主義認識的偏差,不論是在列寧或斯大林時期直到蘇聯解體,一直沿用的政策是損害農民的利益。雖然列寧后來也意識到了農民利益的重要性,并指出應當承認和尊重農民的私人利益,并開始把滿足農民愿望和要求作為制定政策的出發點,開始把農民利益問題與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結合起來了。然而新經濟政策的實行并不意味著農民利益問題得到一勞永逸的解決。列寧去世后,斯大林再次犯了剝奪農民、侵犯農民的錯誤,而且這種錯誤一直延續到蘇聯解體。

中國與前蘇聯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在落后的農業大國里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在民主革命時期,由于中國共產黨正確地認識和處理農民利益問題,所以革命很成功。但是在向社會主義過渡期間,由于對農業的改造過急過快,迫使農民與土地、與勞動成果分離,嚴重侵犯農民的利益。特別是“”、“”、“”,則是對農民生活資料和自主經營權的剝奪。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為首的黨中央圍繞著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進行了全面的政策創新,而且把政策創新的突破口放在占全國80%人口的農村。鄧小平始終堅持把解決農民問題與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本質問題聯系起來,將社會主義標準與農民利益標準有機地統一起來。他反復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人都有追求物質利益的權利,應當保護人民群眾的正當個人利益。把在經濟上充分關心農民的物質利益,在政治上切實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作為新時期解決農民利益問題的基本政策,從而啟動以解決農村問題和滿足農民利益為目標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為使農民得到看得見和摸得著的物質利益,他在摒棄“貧困有利于社會主義”,“窮則革命富則修”的錯誤論調的同時,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貧窮,而是富。但是這種富是人民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

由此可見,由于鄧小平對農民利益問題的正確認識和深刻見解,不僅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的認識程度,而且也為黨今后制定方針政策指明了方向。新世紀黨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一目標的制定和實現是以新農村建設為出發點,以農民利益問題為突破口的。這也正是鄧小平把對農民利益問題的認識和處理與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深化和創新結合起來的時代價值所在。

四、把農民利益與社會穩定的大局聯系起來,使農民利益的重要性在社會發展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大國,農民利益的實現和保護程度關系到中國社會穩定的大局。鄧小平指出:“中國有80%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80%的人穩定不穩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也是不行的。”[1]“農村不穩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定”[1]可見鄧小平對農民在中國社會穩定中的作用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指出了農民是影響中國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重要政治變量,其價值不可低估。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民主政治的發展,農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日益增強,他們的社會作用越來越顯著。要穩定農民,必須關注他們的愿望,滿足他們的利益。而農民對政府的態度,則取決于他們的利益是否得到應有的實現和保護。只有農民的利益不斷得到實現和保護,農民的積極性才能得到充分發揮,農民對政府的認同感和向心力才會增強,社會才能獲得穩定的根基。可見,鄧小平同志把農民利益從單純的經濟層面上升到政治層面來思考,把農民利益問題的解決與保護中國社會穩定的大局聯系起來,這對于正在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中國來說,其所蘊涵的時代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五、鄧小平農業經濟思想對當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新重農思想提供了精神營養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幾千年來實行的都是“以農為本”的重農主義,但鄧小平的重農思想和歷史上傳統的重農思想確有著本質的區別。歷史上的“重農”以重稅為前提,實行的是剝農、奪農的重農政策。而鄧小平的重農思想則是從重視農民利益入手,把農民利益納入社會主義改革的范疇,建立以利益為優秀的機制,既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又能使農民的利益得到實現和保護;既能使農民得到看得見的物質利益,真正地共同富裕起來,又能最大限度地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他的重農思想中所蘊涵的對農民利益問題的深切關注為新一屆領導集體的新“重農”思想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

新一屆領導集體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審時度勢,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這是一個呼應新時期發展戰略統領全局的新提法。是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也表明了新一屆領導集體所奉行的新重農思想是把加強農業基礎、發展農業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放在新農村建設的首位,體現了新一屆領導集體把發展現代農業放在首位的發展目標和政策導向。新一屆領導集體奔著為廣大農民群眾謀求利益的目的,逐步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政策上向農業傾斜,給農民平等的權利,給農村優先的地位,給農業更多的反哺。在經濟上實行藏富于民的政策,維護他們的利益,確保他們的利益;在政治上善待他們,尊重他們,給他們充分的民主權利;在文化上教育他們,幫助他們,轉變他們的觀念,提高他們的素質,增強他們講民主、講科學、講公德等現代文明意識。把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作為制定農村政策的首要出發點。針對農村發展中存在的諸多深層次矛盾,以改革作為解決農民利益問題的最有效的辦法,在重農方面進行大膽的政策創新。如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戶籍制度、就業制度、教育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以及農民免稅、農村義務教育免費等事關農民切身利益的各項制度。可以說新一屆領導集體的重農思想和鄧小平重農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是既重視生產力的發展,又重視農民利益的實現。通過重視農民利益,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來解決凸顯的 “三農”問題。所以,鄧小平的農業經濟思想對當前新農村經濟建設仍具有十分深遠的時代意義。

農業經濟類論文:清代江漢平原垸田農業經濟特性分析

【內容提要】本文從農業生產的角度探討了江漢平原垸田的一些基本經濟特性。文章認為烷田是當地人民在長期與水爭地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土地利用方式,其土地可分水田、旱地、水旱不定型耕地及湖底水田等四種;其形成則分先有成熟耕地然后圍垸擋水及先圍垸再墾辟成田(圍湖造田)兩種。垸田內的耕作制度包括水旱輪作制、單季或雙季稻作、糧棉等連作混作輪作等。垸田在江漢平原總耕地中的高比例及垸內作物的相對高產使得它在地方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關 鍵 詞】清代/江漢平原/垸田/農業經濟

【 正 文】

垸田是江漢-洞庭湖區土地利用的突出方式,它在明清時期該地區的開發過程中起到過決定性的作用,在當地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完全可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圩田相提并論。對垸田的開發利用、垸田與農業經濟發展的關系、垸田與水災的關系以及垸田的利弊功過等已有人作過大量研究(注:參見張家炎《十年來兩湖地區暨江漢平原明清經濟史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997年第1期。),然而從農業生產角度來評價垸田,在以往的研究中則或語焉未詳,或闕而不論。本文試選取江漢平原為研究地區,以垸田大致定型的清代為研究時段,對垸田的種類、垸田在總耕地中的具體比例、垸田內部的水旱比例關系、垸田內部的耕作制度以及垸田的經濟地位等問題作初步的探討。

一、垸田形成的原因

垸田的形成、發展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及與此相適應的人類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一)江漢平原湖區地理特征的影響

江漢平原在戰國時尚是犀兕虎豹出沒、魚鱉蝦蟹游弋的湖沼澤國。長江自西徂東、漢水由北向南在此匯聚,它們挾帶的大量泥沙在此不斷沉降聚集,形成大小不等的陸上三角洲。日積月累,這些陸上三角洲不斷合并,形成典型的內河沖積平原。平原上除有長江、漢水兩大河流外,其他較大的河流還有東荊河、內荊河、沮漳河和漢北河等。這些河流兩岸因年復一年的河流自然泛濫,泥沙淤積形成較高亢的地勢,其間較低洼的地方則淤積成田。兩岸人民筑堤堵水之后淤積更甚,故長江、漢水大堤之外的洲灘地勢高亢(地面高程達38至40米,而堤內的平原一般比堤外洲灘地低約3至6米),江河之間的平原腹地及平原外圍崗地邊緣地勢便相對較低,積水匯聚而密布湖沼(建國初期尚有湖泊面積1250萬畝,占全區總面積的1/6),地面高程多在25至30米以內甚至更低。(注:《湖北農業地理》編寫組:《湖北農業地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0頁。)單從地理角度分析,要在這些地方進行較大規模的農業生產活動即非筑堤圍垸不可,垸田在江漢平原也正是由江河兩岸的高亢地帶逐漸向中間低洼湖區推進。

(二)政府墾殖政策的作用

迄止唐代,江漢平原的眾多湖泊并未遭到圍墾,一直發揮著其正常調節洪水蓄泄的功能,所以史籍上的水災記載也很少。南宋偏安后,江漢平原曾是抗擊北方勢力的前沿陣地,政府在這里興辦屯墾,開始將湖渚拓殖為農田,這是垸田大規模墾辟的先聲。真正大規模筑堤圍垸則是入明以后的事(注:姚漢源:《中國水利史綱要》,水利電力出版社1987年版,第374-375頁。),"明興,江漢既平,民稍墾田修堤"(注:嘉靖《沔陽州志》卷八《河防志》。)。明政府不僅令民自耕,也督促地方官為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如筑修萬城堤(注:此堤乃今荊江大堤的前身,系整個江漢平原的屏障,它的存毀直接關系著垸田的興廢。)等。

清王朝為建立伊始解決財政困難也積極鼓勵開墾湖荒,還要求有能力者提供耕牛、種子、資金,并以此作為考核官員政績的指標。如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清政府諭令漢陽、荊州、安陸等府知府督率平原各縣官吏加緊興修堤防,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又規定歲修時限和懲罰措施。(注:《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九三一《工部》《水利·各省江防》,中華書局1991年影印本,第688頁。)因而至清中后期,"昔以湖名者,大半已變桑田,丈量起科,輸賦朝廷"(注:同治《楚北水利堤防紀要》卷二。)。圍垸此時已達到高峰并基本趨于飽和。(注:張國雄:《江漢平原垸田的特征及其在明清時期的發展演變》,《農業考古》1989年第1、2期。如在明代幾乎沒有垸田的枝江縣到清代也筑起了二十幾個大小不一的圍垸(據同治《枝江縣志》卷三《地理志》下《堤防》載該縣共有大小24垸,其所附挽筑朝代分別是隆慶1垸、康熙3垸、雍正3垸、乾隆12垸、嘉慶4垸、道光1垸)。)

(三)人口不斷增長的需求

垸田是人口增長達到一定程度以后土地拓展的必然結果。江漢平原的人口從明代的一百多萬增加到清中期的一千多萬,(注:張家炎:《明清江漢平原的移民及其階段性人口增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2年第1期。)不到四百年的時間人口增加了許多倍。在農業生產技術并無重大突破的前提下,在原有的土地上要養活幾倍以上的人口是不可想像的,主要的解決辦法便是開墾荒地以增加耕地面積,而江漢平原的最大宗荒地便是湖荒(20世紀末當地仍有超過百萬畝的湖荒待墾(注:荊州地區農業局:《荊州地區2000年種植業發展戰略》(打印稿),1987年,第8頁。)。垸田墾辟與人口增長又有著互為因果的關系。明清江漢平原曾有大量外省移民遷入,他們遷入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該地存在可以大量開墾的湖荒,而湖荒的開墾又刺激了人口的增長,增長了的人口又去開墾更多的荒地,如此循環發展便促進垸田的不斷墾辟。

二、垸田的形成與結構

(一)垸田的圍墾方式

雖說垸田系由筑堤擋水而成,但如何圍墾也因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方式,簡括言之可分截河與圍湖兩種。其中截河又可分兩種,一是圍墾因人為堵塞長江、漢水的分流穴口而形成的廢棄河道;一是圍墾逐年淤塞的河港,從面積上講此種圍垸比前一種要多,在大堤外洲灘上興修的灘垸亦屬此類。圍湖也分兩種,一是筑堤保護濱湖地區已有的田地(又分初圍、再圍);一是筑堤圍湖涸水為田,此種垸田多但形成時間要長,(注:截河與圍湖的分法詳見梅莉、張國雄、晏昌貴《兩湖平原開發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98-100頁。)因其間有一個慢慢熟化土壤的過程,所以"竭湖水造田,未成垸者始則業藕,久乃成田,在在有之"(注:同治《楚北水利堤防紀要》卷二。)。清后期規模大、危害重、屢禁不止的私垸的圍筑方式就多屬于此類:"始則于岸腳湖心多方截流以成淤,繼則借水糧魚課四圍筑堤以成垸。"(注:光緒《荊州萬城堤志》卷八《私堤》上。)不同地理位置圍墾方式不同,從中獲取的收益也不同,"高田為堤垸,下田為沮沼,高田多收籽粒,下田亦收菱芡鳧雁魚蝦之利"(注:同治《漢川縣志》卷九《堤坊》。)。

(二)垸田的結構

廣義的垸田應該分為兩種,一種是先有成熟耕地然后圍垸擋水而成,如荊州"民間于田畝周圍筑堤以御水患,名曰院俗作垸"(注:光緒《荊州府志》卷二《堤防志四》,臺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影印本,第201頁。),從這個意義上講,整個大堤或所有支堤之內的耕地全系垸田,至少大部分算垸田,比較明顯的例子如直到現在當地還有許多以垸為名的自然村,如羅成垸、張成垸、馬家垸、橫堤垸等(散布在今石首市政府所在地周圍),這些垸名在舊方志中均見著錄。一種是先圍垸再墾辟成田,以江邊、湖邊為常見,亦即后世所謂的圍湖造田。荊州府康熙十八年至乾隆八年,"漸次墾復田地湖塘一萬四千二百二十二頃五十五畝四厘九分有奇"(注:光緒《荊州府志》卷一四《經政志二·田賦》,第137頁。),即屬后者。總的來說,江漢平原許多縣份"四鄉絕無山地,均系圍垸"(注:李@①:《牧沔紀略》卷下《錢糧善后事宜》,轉引自李文治《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1輯,三聯書店1957年版,第935頁。)。

垸有大小之分,大垸內一般包含有多個小垸,江陵縣白莒垸就由十三個較小的垸組成,這些小垸與小垸之間有隔堤,其作用既可防御垸內湖水倒灌,也可防止一垸被淹數垸被淹。(注:據梅莉等《兩湖平原開發探源》,第89頁。)有的垸田內還存在有大小不一、數目不等的湖泊,如石首市羅成垸內即有黃白、山底諸湖。雖然經過滄桑巨變,現時條件下小垸之間的隔堤已不多見,那些蓄水的湖泊還有不少至今仍存,山底湖即是(當然由于各種人為因素的影響其面積日漸縮小,只剩一個不大的水潭罷了)。

就單以圍湖而成之垸田論,也存在大垸之中包小垸及舊垸新名、同垸異名的復雜情況,如監利縣新興垸即"九湖十三淵,三萬七千田"(注:監利縣方志委員會編:《監利縣志》(1959年),第120頁。)。而且這種垸田往往又處在不穩定之中,有時由于水患而毀于一旦,有時則由于荊江兩岸特有的崩岸而沉入江底,而在江另一邊又逐漸淤積成另一塊可以圍垸的洲地,"江岸河濱東坍西長變易無定"(注:光緒《潛江縣志》卷五《學校志·學田》:"紅花垸田三十畝……今崩入河。"),因此沿江濱湖地區的具體耕地面積數也往往"隨時增減向無定額"(注:同治《石首縣志》卷三《民政志》。)。如果單從水利工程角度言,則任何垸田其構成都須具備垸堤(外圍)、涵閘(垸堤上)與溝渠之類的排灌系統(垸內),缺一則不成垸。(注:汪家倫:《明清長江中下游圩田及其防汛工程技術》,《中國農史》1991年第1期。)

(三)垸田的比重

垸田在江漢平原總耕地中究竟占有多大的比重,無論是古人的記載還是今人的研究都鮮有敘及(注:龔勝生曾撰文分析明清之際湘鄂贛地區的耕地結構,但他側重三省的總耕地分析,與本文要探討的垸田水旱結構及垸田在一地耕地中的比例尚有差別(《明清之際湘鄂贛地區的耕地結構及其梯度分布研究》,《中國農史》1994年第2期)。),但個別地區垸田的面積在古籍記載中可以尋到蛛絲馬跡,可以作為估測基礎。這些記載反映每垸面積大小無定數,大致"大者上十萬畝、小者幾十畝",也有反映垸的總面積,如"南岸監、沔二邑,共三百六十三垸計田十九萬零一百余畝"(注:水利電力部水管司科技司、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編:《清代長江流域西南國際河流洪澇檔案史料》(簡稱《清代洪檔》,下同),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1010頁:1884-7[十二月初二日(朱批)彭祖賢等奏]。),這里顯示每垸平均只有1350畝。而湖廣總督汪志伊在《籌辦湖北水利疏》中說全省被淹總共"九百零二垸,各垸大小不等,其最大者周圍二、三十里,最小者周圍三四里"(注:賀長齡等編:《清經世文編》卷一一七《工政二三》,中華書局1992年影印本。)。若換算成畝,則大者盈萬、小者幾百,光緒《潛江縣志》即載為大者上十萬畝,小者幾百畝,一般為幾千畝。漢川縣的情況與此相似,據乾隆志載該縣有具體面積數的36垸平均每垸面積為5978.7畝。(注:乾隆《漢陽府志》卷一三《漢川縣堤垸田畝》。)20世紀50年代監利縣的調查表明該縣共有256垸,總面積2226481.5畝,每垸平均8697畝,其中十萬畝以上特大垸2個,十萬畝以下萬畝以上垸49個,萬畝以下千畝以上垸134個,千畝以下垸71個。(注:監利縣志編輯委員會編:《監利縣志》第2冊,1995年版,第109-119頁。)

如果將漢川、監利兩縣不同面積垸田所占的個數作表分析(表1),便可清楚地看出兩地垸田均呈近似的正態分布,以幾千畝者占大多數,2萬畝左右者次之,小于千畝的垸田數目也不少,但總面積不大。因此,為減少因原始材料不全而導致的統計上的誤差,也為了估算的方便,這里暫以正態分布兩個峰值的加權平均近似值5000畝為額估算垸田在江漢平原的大致比例。(注:參見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本書編寫組《長江水利史略》,水利電力出版社1979版,第142頁。記載:解放前夕湖南有堤垸990個,面積500萬畝,每垸平均5050畝。)依光緒《荊州府志》載全府共802垸,則面積為4010000畝,占同期耕地面積5818601畝的68.92%。

資料來源:漢川縣垸田數據乾隆《漢陽府志》卷一三《漢川縣堤垸田畝》;監利縣垸田數據監利縣志編輯委員會編《監利縣志》(1959年)第2冊,第109-119頁。各種垸田的數目系筆者據原志資料分類所得。

又據光緒《監利縣志》資料,該縣光緒間有田458657畝,其中垸內有田431961畝,占94.2%;有地527272畝,垸內有地333230畝,占63.2%(注:凡方志中田、地分列而沒有作特殊說明者,"田"均指水田,"地"均指旱地,下同。)。共有田地985929畝,垸內有田地765191畝,占77.6%,其中水田絕大部分集中在垸內是該縣地勢低洼、怕澇必須圍垸的反映。

沔陽州的情況稍有不同,據光緒《沔陽州志》載該州有垸1363個,而總耕地面積只有2083007.77畝,若以每垸5000畝乘之則得6815000畝,大大超過全部耕地面積的總和。對此,細檢垸數由來不難發現,這里的垸已不單是地理單位,恐怕也是行政單位,相當于今天的行政村。村以垸名,則一大垸包數小垸的情況必然較多,(注:如通城大垸內有103垸。見《清代洪檔》:1746-8[乾隆四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英廉奏]:"沔陽州城外四面俱是大水,周圍筑有大堤堵御,堤內名為通城大垸,共一百零三垸。"第270頁。)再則也不排除同垸異名、舊垸新名的情況存在,即使排除后兩種情況,單以1363垸數計之,則每垸平均為1528.3畝,亦與今天許多自然村擁有的耕地數大致相同。

以上二縣的例子如果具有代表性,則依此可以認為垸田面積在江漢平原約占總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二強。

三、垸田的種類及垸田內的耕作制度

分析了垸田在江漢平原總耕地中的比例之后下面再來分析垸田內部的水旱比例,這兩點直接影響作物種類的分布與土地的利用。研究表明,(在方志記載較為豐富的清中后期)整個江漢平原耕地中的水旱比例大致為6∶4(注:張家炎:《明清江漢平原農業經濟發展研究》,南京農業大學1990年碩士論文。)。而垸田既是圍湖而成,多屬低洼之地,自當以水田為主,很多文獻中提及的"一灣之澗亦截流種稻"便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垸田修筑主要為種水稻之田,因此也就容易理解為什么垸田的大量墾辟可以容納不斷增長的人口。

依土地利用的方式,垸內田地可以分為四種,即水田、旱地、水旱不定型耕地(所謂"似田非田,似水非水者。水至為壑,水退為田,每年種植,僅堪一季"(注:乾隆《沔陽州志》卷六《賦役志》。))及湖底水田(所謂"種柴草資漁利"(注:《湖北安襄鄖道水利集案》卷下《稟制憲鄂移駐廳員分汛管工等事宜六條》,轉引自梅莉等《兩湖平原開發探源》,第91頁。對圍垸種類及垸內田地的分法亦引此書,并參張國雄《江漢平原垸田的特征及其在明清時期的發展演變》,《農業考古》1989年第1期。))。根據垸中水、旱田地比例的不同可以將垸田分為以下三種不同的類型,即水田為主型、旱地為主型及水(田)旱(地)兩兼型,不同地區垸田的類型多少有異。以清前中期漢川縣為例,在有田地比例記載的36垸中,水田占60%以上者8垸,水田占40%-60%者25垸,水田占40%以下者3垸。(注:乾隆《漢陽府志》卷一三《漢川縣堤垸田畝》。)從比例可以看出該縣水旱兩兼型垸最多,而以旱地為主的垸則很少。不同的耕地類型決定了各垸不同的作物與種植制度。

根據史料記載,明清江漢平原的水稻生產以一季稻為主,也不排斥小面積的雙季稻栽培,明清時期湖北的雙季稻大致也分布在該地區。只在此記載中并沒有將垸內與垸外的水稻生產區分開來。在資料所限,這里暫不能將垸內水稻的種植方式及其品種加以詳述。不過水稻、水稻與其他作物及諸作物之間的搭配還是可以分出一個大概,包括有水旱輪作(如稻麥輪作)、單季稻作或雙季水稻連作、麥與棉麻油豆蔬連作混作輪作等。因地制宜的耕作方式不僅有利于改良土壤的物理性能,也提高了垸田的土地利用率。

清中期后,可能是出于防汛的需要,有關局部地區垸田中稻麥輪作的記載較多,當時人觀察到"近年湖北百姓咸知麥熟在伏汛之前,遇大水,二麥業已登場,足食無憂。遂將素未種麥之湖地遍處種麥……向之廢棄湖地,今如膏腴之產,同收地利"(注:《雍正朱批諭旨》邁柱十一年八月二十九日奏折。)。除稻麥輪作外,不同糧食作物之間還存在形式各異的輪作方式,如糧雜輪作,"(天門、沔陽、潛江、漢川等地)此等臨湖堤垸,遇水即淹,因系低洼之處,麥收后、向止栽種晚禾雜糧。"(注:《清代洪檔》:1802-5[六月十二日湖北巡撫全保奏],第534頁。)然而,因受飲食習慣的影響,江漢平原民眾多種水田盡量以稻米為主食,以麥作為主食的地方并不多,"湖北民俗多資米飯,以麥供食者少"(注:《宮中檔乾隆朝奏折》乾隆十九年三月十七日巡撫張若震"奏報倉儲擬變通改貯麥面折"。)。同時也由于地下水位高不適于麥類的生長,因而旱地種植往往偏重非糧食類的經濟作物,或雖是糧食但亦有其他功用的作物如豆類、油菜等,如脂麻在漢川"邑境垸畈種白者多",黃豆也在"濱襄垸畈多種之",而蠶豆、黑豆、青皮豆等更是"邑境垸畈皆種之"(注:光緒《漢川圖記征實·物產》,轉引自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藏《方志物產》216《湖北》9。)。

在明清人口增長中起過特殊作用的玉米、紅薯、土豆等美洲作物在同時期的江漢平原地位并不重要,在垸田中只在某些地方有零星種植(注:張家炎:《清代湖北的雜糧作物》,《古今農業》1996年第1期。)。某些其他糧食作物雖然不能斷定在垸田中有出產,但江漢平原的大多數糧食作物在垸田中均有種植應該不是過分的估測。

至于經濟作物,最重要的莫過于棉花。湖北的棉花主要集中于漢水流域及長江沿岸,江漢平原乃全省最大的產棉區。(注:龔勝生:《清晚期兩湖纖維作物的種植與分布》,《古今農業》1995年第2期。)雖然垸田中所產棉花比例如何尚不清楚,大部分產于垸田當無疑問,比如在漢川縣,"綿,一作棉……垸田多種之。山田種此者十僅二三,濱襄垸畈自分水觜迤上皆以此白籽為大宗"(注:光緒《漢川圖記征實·物產》,轉引自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藏《方志物產》216《湖北》9。)。而且其產量還高于平原邊緣的丘陵地帶,據載松滋縣湖田一畝可收棉花(籽棉)150余斤,山田僅收50余斤,只及湖田的三分之一。(注:民國《松滋縣志》卷四《土地》。)清代湖北的蠶桑業也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和鄂東丘陵地區,江漢平原幾乎縣縣都有養蠶之家,(注:梅莉:《清代湖北紡織業的地理分布》,《湖北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但同樣不能肯定桑田在垸田中占有多大的比重,而且由于氣候與水土等方面的原因,蠶桑業在江漢湖區并不很發達。(注:此點承中國農業科學院鎮江蠶業研究所朱宗才先生賜告,謹表謝忱。)

江漢湖區民眾在長期與水爭地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水適應性耕作措施,包括栽種高粱之類的耐水作物、栽種能在夏水來臨之前收獲的作物如早熟早稻、小麥等,洪水過后則種秋收作物,以及因時因地地補種種類繁多的雜糧作物等。(注:張家炎:《江漢平原清代中后期洪澇災害研究中若干問題芻議》,《中國農史》1993年第3期。)對那些因經常受洪水淹浸的垸田,當地人在長期的適應過程中總結出相宜的種植方式,如果不受淹當然更好,受淹之后則依季節、地勢而種上不同的補種作物,其中旱地作物不少,如春麥,"其中涸出較早及漸次涸退者,尚可補種春麥"(注:《清代洪檔》:1827-23[十一月二十五日楊健等奏],第694頁。),或"布種菜麥"、"監利縣被淹之安土等三十五垸,中晚二稻多已收割,積水涸出,尚可補種豆麥……"(注:《清代洪檔》:1824-15[九月二十五日楊懋恬奏],第673頁。)從這里同時也可以看出此地垸田的水稻種植至少有這么幾種方式,即一季中稻、一季單晚或雙季稻。粟谷則是稻麥之外的另一種糧食作物,"(公安、松滋)俱已播種秋蕎粟谷"(注:《清代洪檔》:1802-18[七月十三日全保奏],第538頁。)。其中麥類在災后補種作物中出現的頻率較高,種類不單只有蕎麥,還有小麥、大麥等。(注:《清代洪檔》:1819-15[十一月二十九日湖北巡撫張映漢奏]"亦可趕種豌麥",第636頁。1822-19[九月二十八日楊懋恬等奏]"(潛江)只可補種來春二麥",第649頁。)

在上述例子中往往"某麥"連用(豆麥、菜麥、豌麥等),如果可以把它們理解為一種耕作制度則內容很是豐富。根據有關奏折分析,漢川一帶垸田冬麥種植也許較普遍,如"去冬今春積水尚有不能全泄者,冬麥未能普種"。"查漢川等六州縣內,被水各田地除業已全行涸出、均種有冬麥者不計外……"(注:《清代洪檔》:1817-10[嘉慶二十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張映漢等奏],第625頁。)等。同時有些地區由于不及補種秋麥、秋蕎則種春麥,"前被漫淹未經涸出之民田,將來水退時只能播種來歲春麥,本年秋蕎已補種不及"(注:《清代洪檔》:1821-9[十月初五日陳若霖奏],第642頁。)。在平原南部地帶對麥作則不那么感興趣,"又公安縣……將來涸出,節候己遲,只可補種二麥"。"又石首縣……間有涸出,系屬淤泥,不能趕種秋糧。"(注:《清代洪檔》:1815-9[九月二十八日馬慧裕等奏],第610頁。) 從此二例可以看出當地人種植麥類可能屬迫不得已之事,一般情況下寧愿種植其他雜糧。雜糧的種類包括有蕎麥、高粱,"(潛江、天門)該二縣涸出地畝,俱已補種晚蕎,其原種高粱之處,仍可有收"(注:《清代洪檔》:1806-14[九月二十九日瑚圖禮奏],第563頁。)。晚蕎亦稱秋蕎。也有種蔬菜者,如蘿卜,"即低洼處所,亦均設法疏消,補種雜糧蘿卜等項,堪以果腹"(注:《清代洪檔》:1795-4[九月十九日惠齡奏],第519頁。)。稍高之處則種晚禾,此類記載清楚地表明當地人依地勢高低種不同作物的生產措施,"高阜之差所種中晚二禾、豆棉雜糧現俱暢茂,仍屬豐稔,其稍低者亦漸次涸出,尚可趕種晚禾雜糧"(注:《清代洪檔》:1755-9[八月二十日張若震奏],第339頁。)。其最低處則種植水生植物,"據藩司勘報,被水地畝多就湖泊環筑成垸,兼有荒灘積洼視氣候所宜撒種待熟,原非歲望有收,其最低處則蓄蓮藕菱芡之利"(注:《清代洪檔》:1773-7[七月二十七湖北巡撫陳輝祖奏],第449頁。)。嚴格講這已不算大田農業生產了。

四、垸田的經濟地位

垸田對墾殖者的吸引力不僅表現在可以盡量種植水稻及其他種類繁多的糧食作物以滿足糧食需求、種植多種經濟作物以滿足日常生活的需求,更重要的還在于垸內田地的相對高產。

如前所述,垸田主要分布在平原湖區,而平原湖區的土壤又主要以近代河流沖積物為基礎形成的潴育型水稻土面積最大。潴育型水稻土熟化程度較高,速效養分含量高于其他水稻土類,生產條件最好。垸內旱作土壤的腐殖質含量也很高。正因為如此,垸田作物的產量往往高于同類作物在其他類型土地上種植的產量,因而在以量入為出作為基本賦稅標準的封建時代垸田的賦稅額往往最高。這一點在同治年間的監利縣志里表現得非常明顯(見表2)。

從表2中可看出,同為上田,垸內上田畝科秋糧米達2.76升,而垸外上田只有2.57升,堤外上田更下降到1.8升,只及垸內上田的65%。下田懸殊更大,堤外下田畝科秋糧米額竟只有垸內下田的28.12%。同志載垸內水田占有全縣水田的九成以上,其中上田幾乎全部集中在垸內;垸內旱地也占全縣冊載旱地的六成多,其中74.3%的上地是地垸內(見表3)。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該縣的糧米賦稅額幾乎全賴垸田,而民食之需更離不開垸田。封建政府一再聲稱"非大者江堤小者垸堤多方捍獲之則國賦民生皆無所賴"(注:乾隆《荊州府志》卷一六《江防》。)也就不足為奇了。松滋縣因同時具備湖田、平地、山丘等類耕地,反差表現更是一目了然,其中湖田每畝春季可收麥或豆2石,秋季產稻5石多,而山田每畝產麥一石半,產稻5石。(注:民國《松滋縣志》卷四《土地》。此例中水稻畝產較高,存疑。)

垸田的相對高產同時也會給墾殖者帶來副作用,清廷官員在一次災后調查中承認"至此項歷年被淹田畝,幾及四萬公頃,且田沉水底難以查勘,必須測量水勢寬廣,始能核計畝數,按則科算"(注:《清代洪檔》:1807-7[十二月二十八日汪志伊奏],第570頁。)。據此奏折分析,大量圍垸,尤其是不適當地圍垸部分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默許以便為了收取更多的稅收,積淹之區引起官府重視首先也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更快更多地核畝科稅,因此對這種常年或多年被淹的地區官府竟然是"緩征"而不是免征稅收,田根本沒種而要納稅說明垸田在地方經濟中的地位,但這無疑增加了當地農民的負擔,也迫使他們進一步冒險(或明知危險而不得不)去墾種本不宜墾種的湖田。據研究,明清兩朝以垸田生產為主的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共承擔了兩湖地區30%以上的田賦。(注:張國雄等:《明清江漢-洞庭平原的人口變化與農業經濟的發展》,《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9年第4期。)

當然也不排除質地較差的垸田,這類垸田主要分布在濱湖或沿江洲渚,由于地下水位高,其土壤種類多為沼澤型和潛育型水稻土,養分熟化程度低而且難以釋放,在無法改善排水條件的前提下只好任其自然、粗放經營。這種田產量往往極低,有的便種植雜糧、蓮藕,甚至只種蘆葦,有的干脆聽憑雜草叢生,孝感縣藩府的近湖湖田便"僅出青草為肥田之用,無糧也"(注:康熙《孝感縣志》卷七《田賦志》,嘉慶重刊本。)。

通過以上簡單的分析,可以從農業生產的角度對江漢平原的垸田形成一些基本的認識。垸田的形成及發展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及與此相適應的人類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它是當地人民在長期與水爭地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土地利用方式。依這種利用方式,垸內田地可以分為水田、旱地、水旱不定型耕地及湖底水田等四種;以形成方式論,廣義的垸田應該分為兩種,一種是先有成熟耕地然后圍垸擋水而成,一種是先圍垸再墾辟成田,亦即后世所謂的圍湖造田。垸田面積在江漢平原總耕地面積中約占三分之二強。垸田內的耕作制度則包括有水旱輪作制(如稻麥輪作)、單季稻作或雙季水稻連作、麥與棉麻油豆連作混作輪作等,某些特殊的種植制度(如抗災種植及災后補種作物豐富等)與當地易水的特性有關。垸田在耕地中的高比例及垸內作物的相對高產使得它既系民食之所賴、亦是賦稅之所出,堤安則豐,堤潰則歉,垸田在地方經濟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農業經濟類論文:論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機械化問題

近些年,農業機械化事業發展走勢低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低下,明顯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再加之農業基礎設施老化,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農業生產后勁不足、增長乏力的徘徊局面。人們開始對農業生產力現狀產生憂慮,農業機械作為生產手段是農業生產力的重要內容,也是解放生產力的重要途徑。但農業機械化又是與一個社會經濟技術發展緊密相連的。進入新世紀,中國農業將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如何看待我國發展農業機械化的問題,怎樣探求中國式的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道路,意義十分深遠。

一、正確認識建國以來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機械化問題

我國農業機械化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風雨之路,從總體上看,應該說成績是主要的。①解放前我國基本上沒有農業機械。解放后,我國的農業機械化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很快。到1997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42016萬千瓦,比 1952年的 18萬千瓦增加了 2333倍;農用大中型拖拉機增加到 689051臺,比 1952年的 1307臺增加了 526倍;農用載重汽車875571輛,比 1952年的 280輛增加T 3126倍。與此同時,農村電力等也都是從無到有,得到了巨大的發展。②農業機械化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農業機械的推廣使用,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強了抵抗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態;農業機械的使用促使農業向農工貿一體化發展,促進了農業運輸事業的發展。③建立了相當規模的農機生產和推廣體系。培養了一支達二千萬人的農機科研科技隊伍。在農業機械化的推廣過程中,農民開闊了眼界,提高了科技素質。各種基層農機廠、農機站為后來的農村工業、鄉鎮企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④改革開放以來,農業機械由國家統配變為非控商品進A了市場。農民擁有了選擇購買農業機械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自主權,農機投資主體發生了由國家投資為主到以農民私人投入為主的轉變,出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格局;另外,農業機械推廣運用領域不斷拓寬。 但是,我國的農業機械化過程中,失誤也不少,值得反思和總結;①在過去,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前,沒有認識到農業機械化是一個經濟技術發展過程,不講經濟效益,不算經濟總帳,而是采用行政命令、政治運動的方式推進,試圖速戰速決,超越了生產實際需要和經濟可能,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造成了很大的浪費,給農業機械化聲譽帶來了不良影響。②在改革開放之前,在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過程中存在“、一刀切”的傾向,沒能注意到我國的自然條件差別很大,農機在我國不同地區需求具有層次性和差異性。③改革開放時期,在對改革前20多年農機化中“左”的影響進行清理時,矯枉過正,出現了80年代初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否定論。認為“石油農業”在我國行不通,只搞生物技術就行了。認識的模糊造成實踐中的混亂。農業機械失營失控,有些地方農機具被拆分,或因無人管理而報廢。農機教育網絡受到嚴重沖擊。

縱觀我國農業機械化所走過的道路,既有成功的經驗,又有失誤的教訓。但因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失誤和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暫時困難而對我國發展農業機械化持否定態度是不足取的,筆者認為我國發展農業機械化方向是正確的。機械化代替手工工具,提高勞動生產率,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農業機械化是當今各國現代化農業的重要內容和標志。有人說中國要繞過“6油農業”,X搞“生態農業”也可以實現農業現代化。其實,重視“生態農業”是對的,但不能片面地把“生態農業”與農業機械化對立起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態農業”是要靠農業機械化這個手段去實現的。我們應當從廣義上理解農業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本身就是與機械化相輔相成的,農業運輸、農產品加工和林、牧、漁業現代化也離不開機械化。可以說,整個農業現代化都離不開機械化。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既要反對只片面強調其必然性而不顧客觀條件的冒進,又要反對只片面強調客觀條件性而消極等待,在認識上則不應消極回避它,而應該積極正視它,決不能低估農業機械化的意義。

二、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意義

第一,發展農業機械化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①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仍然落后。就勞動工具為主的勞動手段而言,我國農村廣泛使用的仍然是原始的手工工具:犁、耙、鋤頭、鐮刀等,普遍存在的還是人力播種,人辦收割;就勞動對象而言,耕地過于分散零碎,土地利用率低,農田基本建設不斷受損;就勞動力而言,我國農業勞動人口多,但素質差。只有大力提倡科教興農,推廣農業機械化,才能改變生產力落后狀態,使農業生產上一個新臺階。②發展農業產業化,要以市場為導向,實現農業的專業化、企業化的集約化經營。而集約化農業要求有更多的技術和資金的投。人,其中校人大量農業機械則是一項基本要求。②生產工具和基礎設施的落后,使一些農業高新技術得不到有效采用,制約了土地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我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面臨激烈的競爭,發展機械化,改善生產條件,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綜合競爭力已勢在必行。

第二,農業機械化道路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農業現代化包括技術(機械技術和生物技術)現代化和管理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在技術上就是采用現代的機械技術和生物技術裝備農業,建立起現代化的農業科技體系。機械技術就是機械化,它是從機械操作斤始,進而達到自動化,其作用主要是節約勞動時間,提高工效和勞動生產率,生物核,術包括土壤改良、植物保護、良種培育、化肥、農藥、除草劑以及農田灌溉等。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農產品的單產和質量,著重于提高土地生產率。只有把機械化和生物技術適當地結合起來,兩重并舉,才能既提高勞動生產率,又提高土地生產率,,西方發達國家在這方面過去曾走過了一些彎路,但現在都基本上把機械化和生物技術結合起來了,而且一配合得較好,從而加速了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和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生產管理的現代化,主要是指生產組織上實行專業化、一體化和管理方法上的科學化。如運用系統分析法。電腦和通訊網絡等科學技術。而這些先進技術實施的每一環節,都必須以機械化為基礎和手段。可見,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不可缺少的主要內容。農業機械化道路是農業現代化不可逾越的必經之路。

第三,發展農業機械化,它可以成為我因經濟新的增長點。農業機械化的直接經濟效益是.提高農業各生產部門的勞動在產率,降低成本,為農業的產業化。集約化創造條件。農業機械化不僅有巨大的直接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它的間接經濟效益。農機行業是。聯系農業和工業的紐帶,發展農業機械化,擴大‘咱需”,農機行業可以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①發展農業機械化,需要各種類型的農用機器、電力設備,促使農機科研投入大量資金,加快科技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需要多層次的農機供應,促使農機制造、銷售、修配、電子、電力等部門擴大生產規模,從而可”以大大刺激城市工業和#鎮企業的發展。②發展農業機械化需要一定的基礎設施,農村公路及水利等基礎工程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從而刺激建筑、建材、交通、能源等部門規模的擴大、生產的發展。③發展農業機械化需要大量的農機人員*發農民學習農機知識的熱潮,可以進一步刺激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因此,展農業機械化,能刺激工業對農機的投資和農村的消費,只要引導得當,農機行業一定能成為我國經濟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從而拉動國民經濟的發展。

第四,發展農業機械化具有社會政治意義。發展.農業機械化人近期來看農民解除了繁重的體力勞動,同時增加了收入,有助于農民身體健康與生活舒適,縮小了工農和城鄉差別。從長期來看,發展農業機械化提高勞動生產率,逐步減少農業人.a,為我國向非農業人口占多數的現代化工業國過渡創造條件。另外,我們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具有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是我們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因此發展農業機械化具有社會政治意義。

三、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現實困難和對策

任何一項生產力的突破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我國發展農業機械化雖然具有廣闊的前景,但切不可忽視存在的困難。最突出的困難是:

第一,勞動力轉移困難。由于我國工業發展水平和規模等因素的限制,農業勞動力很難轉移到非農產業中去,客觀上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另外,發展農業機械化對勞動力需求的數量減少,但素質要求提高。而我國農村勞動力數量多,素質差。據統計,農村勞動力中具有大專文化程度的僅占0.31%,高中文化程度的占8.gi%,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2.83%,小學文化程度和文盲占總勞動力的46.75%,這也是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現實困難之一。

第二,資金困難。農業機械化的農機科研開發、投入生產和農民購買農機產品需要大量的資金。一方面,自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以戶為單位經營后,農業資金難以集中使用。另一方面,我們國家的財政暫時拿不出很多的資金來投入農業機械化,這對農業機械化造成了很大困難。

第三,土地過于分散零碎。農業機械化要求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然而,我國不到15億畝土地被分給2億多農戶,戶均6-7畝耕地,土地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不便于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發展農業機械化不利。

此外,農機產品市場還不很規范,農機產品造價高等問題影響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發展農業機械化有現實困難,但不能因為有困難就不要發展,而應當正視困難,積極尋求對策,困難是可以解決的。

第一,實事求是,有差別地發展。我們必須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量力而行。我國各地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條件差別較大,因而農業機械化在地區、項目、水平、形式的布局上將呈現出很大的差異性,對不同的地區要因時困地團倩制宜,區別對待,允許不平衡,有差別地發展。農業機械類型、品種要注意實用性,在近期重點發展那些經濟效益比較好的項目。農民使用農業機械既增產又增收入機械使用中得到經濟實惠,使農業機械化成為億萬農民自覺自愿參加的經濟進程。

第二,加快工業發展,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工業以及其他非農產業的迅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能吸收農村多余的勞動力,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出去創造條件。另外,工業的快速發展還可以為發展農業機械化提供資金,降低農機具的生產成本,為農業提供適用、配套、高效、價廉的農機具。

第三,倡導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集中。在堅持土地國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積極推廣承包制下的租賃制、有償轉讓制和股份制,加強土地的自主經營使用的靈活性,搞;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規模經營的問題解決了,資金就可由規模經營者(國家、集體、股份合作者或私人)籌集。如可以通過承包或租賃協議,使土地使用權向種田能手或種植專業戶轉移,實現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為農業機械化創造條件。

第四、拓寬投資渠道。實現農業機械化,需要大量的資金,離不開國家的幫助。但是,目前國家財力有限,我國農業投入不足,尤其是農業機械化的投入不足,僅占農業總投入的1.7%左右,單靠國家的扶助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必須拓寬投資渠道,政府、企業、私人和外資均可成為出資的主體,發動全社會力量發展農業機械化。

第五,科教興農,提高勞動者素質。科教興農就是依靠科技和教育來振興農業。去年國務院發出通知,明確指出以鄉為中心的農業服務體系不僅不能解散,而且還要加強農機站和農技站(即農藝推廣站)建設和管理。勞動者是生產力的決定因素,勞動力的素質又取決于我們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們既要努力發展高等、中等教育、職業教育,培養農業專門人才,又要普及九年義務制教育,提高高中升學率,普遍提高勞動力的素質。

第六,加快農業機械化事業的法制建設。全國已有一些省出臺了(農業機械管理條例》和一些農機監理的地方性法規。建議加快制訂全國性的農業機械化方面的法律,對農機生產的投資方法、企業享有的優惠政策和農用燃料、電力價格補貼等要用法律加以規范。對農機市場上的不法商人要予以嚴厲打擊,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

農業經濟類論文:淺談發展農業經濟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摘要: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我們加快解決“三農”的一個難題。多年來,政府通過大力實施“農業農村經濟”戰略,探索出一條農林牧有機相結合,多路并舉推進結構調整,開辟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路。

關鍵詞:農村經濟建設 新農村 循環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全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表現出嚴重的地區不平衡性,落后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速度較之發達地區較為緩慢。落后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僅關系本地區,而且關系到整個國家經濟目標的實現。在推動落后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諸多因素中,農村市場是一個根本性的因素,但地方政府的作用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而且較之發達地區,落后地區的地方政府的引導、協調作用更具有必然性和重要性。

一、必須不斷強化農業是基礎的意識,以防止對農業領導、農業投資及農業科技的弱化

發展高效農業是農業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的轉軌變型,是農業內部產品結構、行業結構、部門結構的調整。實現途徑是: (一)市場農業。外部要強化市場導向功能,按市場需求確定生產方向;內部要強化市場核算功能,淘汰在比較成本上的劣勢產品和項目。(二)科技農業。科技農業的內涵是農業活動投入和產出逐步向科技傾斜,提高農業投入中科技投入的比重,增大農業科技成果中的科技含量。科技農業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新產品、新品種的開發和新技術、新方式的引進和推廣。當前,發展科技農業的重點是科學技術的推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推進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并提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二、大力發展農業經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選擇

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目標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我國部分農村地區循環經濟的實踐,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 應該將各地的典型經驗加以總結,在更大的范圍內加以推廣,將循環經濟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農村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實事求是.地分析農業的現狀及其綜合生產能力,是認識和確定農村經濟發展方向的關鍵。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第一靠政策,解放生產力,使原有的農業生產力得到充分發揮;第二靠投入,解決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和落后問題,以及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及收定購糧資金問題;第三靠科學技術,來提高農業生產力。

三、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由于我國的水資源、耕地資源、草場資源的嚴重不足, 對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是發展農業生產, 提高農民收入,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緩解資源約束、提高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要求農業生產從粗放增長向節約資源的集約增長轉變,可以起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作用, 促進農村的產業升級、改進農業的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的作用,可以使我國的農業生產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盡量節約農業生產資源,大大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而且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領域,有效地增加農民收入。

1、發展農業經濟是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的需要,是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保護與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 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農業循環經濟是生態化的農業經濟,是保護與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有效利用農業資源的重要手留、要建立健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資金支持體系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需要大量的資金, 需要完備的資金支持體系。政府要盡力為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財政支持。

2、建設資金要保障:黑龍江省農區建設時間緊、任務重、投資大、困難多。因此,要廣泛籌措、集中使用、加強管理、跟蹤問效。資金實行多渠道籌措:一是國家有關部門政策資金支持,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等;二是農業重點工程資金、生態效益補償基金、貧困農村建設資金等給予傾斜;三是農業貼息貸款;四是各級政府和財政投入;五是主管部門和農民商戶自身投入。加快建立和完善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投入保障機制。為此,一是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

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村的投入,建立健全新農村建設資金穩定增長機制。二是要轉變政府投入方式,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導向性作用,引導廣大職工群眾投資投勞。保持新林區建設項目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建立一套政府引導和群眾參與緊密結合的投入機制。三是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組織和發動廣大農村群眾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引導和動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新林區建設,改善農村面貌。四是政府投資主要用于公共和半公共性質項目,農民投資投勞主要用于改善自身生產生活條件的項目建設。五是要引入市場機制,拓寬新農村建設資金來源渠道。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吸收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建立銀行提供信貸、群眾自籌,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農業循環經濟領域的多元化資金支持體系。在農業經濟的推廣發展階段, 政府應鼓勵金融機構對有利于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給予信貸支持。特別是政策性銀行, 應以低息貸款、延長信貸周期、財政貼息等方式支持農業經濟的發展。

四、加強農業經濟的技術引進及推廣體系的建設

1.加強對農業經濟實用技術的培訓力度:農業經濟的發展,關鍵是要在農村培訓一批能夠掌握農業經濟實用技術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培養農業經濟的技術人才,培養一批技能型農業經濟致富帶頭人,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要充分利用農村的遠程教育網,通過廣播電視等載體, 解決農民群眾文化程度偏低、技術困乏等問題。三是要采取集中培訓與提供個性化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廣大農民切實掌握一些基本的、成熟的、先進的農業循環經濟實用技術,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生產潛力,將粗放、原始的農村勞動力轉化為知識型、技術型的農業循環經濟的實踐者。

2、要提高行業協會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中的技術創新與推廣作用:各級政府要在組織、資金、人員等方面為各行業協會的創建與發展提供支持, 使行業協會能夠充分發揮其技術創新主體、技術實踐主體、技術推廣主體的作用,依托行業協會做好示范區、示范村、示范戶的建設,并做好相關技術的培訓、指導與咨詢,將農業經濟的技術推廣落到實處。

農業經濟類論文: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

一、農業經濟管理簡述

在我國,農業的發展對于國民經濟來說具有重大的意義,我國是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不僅僅關系到經濟的發展還涉及到了社會的穩定,因此我們要深入的了解農業,并了解農業經濟。

農業經濟管理簡單的說是以國家的經濟政策方針、社會經濟條件、市場環境為依據的管理活動。具體的說就是結合當地的市場經濟條件以及市場環境,并以國家在經濟上的政策方針為指導,確定未來的農業經濟的發展目標,最重要的對信息化再生產過程中需要的要素以及生產資料再生產過程中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不同環節進行計劃、決策、控制以及組織協調。使農業經濟的發展逐漸走向規范化和法制化。

二、新農村建設中農業經濟管理現狀

在新農村的建設中,農業經濟管理沒有適應社會以及經濟的發展,導致農業的經濟管理存在著很多的問題,農業經濟管理的效果就不盡如意。

1.管理體制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

現在的農業經濟管理沒有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觀念相適應的管理體制,現在的管理制度不僅與農業社會結構不相適應、也與快速發展的農業社會不相適應。這種不健全的經濟管理制度使很多的經濟管理活動失去了執行力,為農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多的不利影響。農業經濟在機制管理上也出現了很多的缺陷,尤其是在相互利益之間的協調上表現明顯。

2.農業管理人員對農業經濟的管理缺乏一定的重視

我國的中央領導對于農業的經濟發展是非常重視的,制定并頒布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都明確的顯示了對農本文由論文聯盟//收集整理村經濟管理的規定,但是這些規定并沒有得到農業人員的重視,導致出現了執行力度差等問題,農業經濟管理的效果不顯著。造成這種問題出現的原因有很多。如:農業管理人員的思想沒有因經濟的發展而隨之改變;農業管理人員的素質較低,對管理工作沒有明確的認識與要求,造成經濟管理制度沒有足夠的執行力度,造成很多政策都沒有去貫徹執行;農業管理人員沒有意識到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3.農業管理人員的執政能力較差

農業管理人員的知識結構比較單一,不能滿足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農業市場化和產業化發展的要求,這就要提高農業人員的執政能力。

三、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不斷發展。它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農業經濟管理思維向現代農業管理轉變

隨著傳統農業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已經駛入了新軌道。當前農業經濟管理開始滲透到農產經濟的生產的各個環節。農業經濟管理將會越來越重視農業經濟的深加工以及農業產品質量與安全,由于人們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視。改變我國農業經濟增長方式,這就要求改變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方式和思維。

2.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

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信息化改變了各行的發展模式,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將成為實現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當前,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的不斷普及,使得信息化開始進人到普通農業經濟的各個方面。農業技術的信息化,使得農業科技成果進一步向農業生產力轉變,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農業經濟管理是提高農業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農業只有不斷我國基層農業管理人員信息化的意識,才能提高我國農業管理的效率。

農業管理信息化就是將農業生產和管理以及農業科研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農業管理信息化除了能夠服務于農業經濟的生產、管理和科研,還可以作為農業經濟決策的輔助系統。農業管理信息化是農業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農業經濟的重要工具,也能實現農業科技的高效開發。

3.農業經濟產業化管理

農業產業化帶動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農業產品基地建設取得了較快發展。隨著農業合作政策的出臺,農業經濟合作組織迅速發展,以及相關的中介服務組織也得到較快發展,通過利用利益政策連接起來的農業經濟產業化機制進一步發展,農業經濟市場化的組織形式得到提高。在一些大型企業的帶動下,農業產品開始標準化生產,農業產品質量得到有效提升,產生了一大批優質農業產品生產基地,滿足大型企業的生產需求,而且帶動了農業經濟標準化生產水平,通過讓更多的農民參與進來,進而促進農業經濟效益增強,農民收入提高。

4.農業經濟管理制度創新

農業經濟管理制度創新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只有堅持農業經濟管理制度創新,才能掃清農業經濟發展道路上的障礙。加強對農業經濟的財政支持制度改革,提高對農業經濟投人。加強政府對我國農業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建設,增加對農業經濟的支持力度和保護制度,在中國農業經濟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實施農業高新農業技術、農業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完善農業科技管理服務體系,加強培養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建設,并相應地推進農村經濟制度與農業技術政策創新,這是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現代化的關鍵,全面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

四、新農村建設中農業經濟管理的有效措施

現在我國的農業發展出現了不平衡、不協調、不持續等問題,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要結合實際制定出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我國的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終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

1.提高管理人員對農業管理的重視程度

為了使新農村建設的經濟管理得以加強,農業管理人員必須對農業經濟管理予以重視,進行規范化的管理,并對管理工作予以相應的部署。對農業管理人員進行相應的教育和培訓,并讓他們知道農業經濟的管理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的重要意義。

2.建立完善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

在新農村的建設中,合理的規劃是基礎、經濟的發展是首要、增加收入是關鍵、管理體制是保障。所以農業經濟的發展要以經濟為發展中心,并轉變管理模式,對農業經濟體制進行改革,農業經濟制度進行創新,建立一個完善的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管理體系。在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的過程中,第一、使農業發展的理念得以改變,實現農業經濟結構的轉型,從而使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得以轉變。第二、通過深加工來轉變農產品的形式,拓展銷售市場;積極拓展農業產業鏈條,實現產品的多元化發展;第三、讓農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予以提高、農業的安全能力得以保障、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得以提高,從而使農業的競爭力以及農業經濟得以增強。

3.完善群眾利益維護機制

政府之間要形成一種科學的機制,該機制能有效的調解處理矛盾、協調利益、保障權益、表達訴求,使各個方面的利益得以統籌與協調,從而讓人民內部的矛盾得以妥善處理,也讓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得以快速的糾正。同時政府部門應強化經濟職能和服務職能,使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

4.建立經濟管理隊伍

在農業經濟的管理中,首要任務就是對管理人員進行綜合能力和綜合知識的培訓,為農業的經濟發展創造出業務水平較高、工作責任感較強、政治素質也比較高并勇于創新的農業經濟工作隊伍。鼓勵管理人員去參加各種的培訓活動和教育活動,提高他們的知識能力素質,讓他們的管理水平能適應當前經濟的發展趨勢。

5.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不但可以使農業的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的調整,拉長農業的產業鏈條,還能增加產業附加值,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

五、以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發展

1.進一步加大政府對農業科技進步的投入,加強政府對科技市場的監督

目前,我國農業科研與試驗發展經費占農業生產總經費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更大。因此,應加大農業科研經費的投入,發揮政府的調控職能,多渠道籌措資金,使我國農業科研再上新的臺階。提高農業生產力,解決“三農”問題關鍵在科技,應進一步明確農業科技活動為國家的公益事業,明確規定各級政府在農業科研、農技推廣投入的最低增長幅度,建立一套增加農業科技投入的投資機制、監督機制和責任制,確保農業科技投入的增長高于各級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加強政府對科技市場的監督,實行規范有序運作。通過制定政策,鼓勵國內外農業技術成果的應用和推廣。加強對執法的監督,對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出現的假冒偽劣農業技術和信息以及不規范交易行為,堅決予以打擊和取締,為農戶采用科技成果創造安全可靠的市場環境。

2.加快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

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必須建立全新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并給予政策保障。可選擇農業科技、教育人才較為密集的區域創造適合農業高新技術成果迅速轉化的環境。通過招商引資,使知識和資本對接,加快孵化、培育或引進競爭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從而加快農業高新技術的產業化。要堅定不移地實施人才開發戰略。特別要重視對懂得農業高科技、企業管理、市場開發和國際貿易的復合型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堅持不懈地抓科技創新,不斷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3.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質

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以及農業產業化經營進程的逐步深入,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不高的問題已成為制約農業、農村經濟、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高低最終體現在現代科技的應用能力上。目前,當務之急是著力改革和完善農村教育培訓體制,采取多層次、多樣化的培訓方式,加強農業科學、實用技術的普及推廣,努力提高農民學、用現代科技的能力,培育具有現代農業專業化知識和技能的新型的農民群體,培養一大批各類農業技術帶頭人,形成以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為主體的農業人力資源結構和人才優勢,推動農業經濟不斷邁上新臺階。

4.深化推廣“科技特派員制度”

實踐證明,“科技特派員制度”能把生產咨詢行為轉為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共同創業,把干部的“被動”鍛煉轉為主動發展,使廣大科技干部的潛力和作用得到最大的發揮。要進一步明確科技特派員的工作職責,建立服務承諾公示牌,加大對具有地方優勢特色產業的派駐力度,通過深化制度創新和人才資源的重新配置,實現科技與農村經濟的緊密結合。

5.加強農技110建設

要通過成立農技110機構,開通農技110咨詢電話,建立農技110信息網絡,聘請專家實行無假日工作制,開展“坐診”與“出診”服務,利用互聯網、報刊雜志等多種渠道,收集各方面信息,通過多種途徑向社會,接受農民的政策、技術和信息咨詢,及時解決農民群眾在農技方面的急難問題,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物資。要通過現場咨詢、實地指導、科技示范、技術培訓、發放資料,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信息服務指導和推動基層農技推廣活動,促進農業技術的推廣和農產品的流通。這樣,可以實實在在地為農民群眾排憂解難。

六、結束語

加強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創新,充分開發農業經濟資源,調整農業經濟產業結構,加強農業科技的創新,提高科技成果的改變,并且改善農業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才能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棉县| 祁门县| 固镇县| 临泽县| 静乐县| 广昌县| 德州市| 隆安县| 开阳县| 广汉市| 县级市| 泸水县| 麟游县| 思南县| 瑞丽市| 黄冈市| 泗水县| 大庆市| 巴林左旗| 越西县| 筠连县| 靖安县| 兰考县| 徐州市| 白山市| 循化| 丹凤县| 且末县| 日土县| 商水县| 法库县| 民乐县| 慈溪市| 叶城县| 应城市| 宝山区| 同仁县| 渑池县| 财经| 那坡县| 嘉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