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4-14 09:31: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大學統計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統計學被列為財經類專業本專科專業的必修優秀課程之一。其教學面臨諸多挑戰,應當順應統計學教學的發展趨勢,將統計學和計算機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EXCEL的有關功能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試方法進行改革。
關鍵詞:統計學;教學模式;EXCEL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市場化步伐的加快,社會對新知識的需求日益增加,無論是國民經濟管理,還是公司企業乃至個人的經營、投資決策,都越來越依賴于數量分析,依賴于統計方法,統計方法已成為管理、經貿、金融等許多學科領域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將《統計學》課程列為財經類專業本、專科專業的優秀必修課程之一。力圖通過《統計學》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探索各學科內在的數量規律性,并用這種規律性的解釋來研究各學科內在的規律。同時,由于統計學所倡導的尊重客觀實事,通過調查研究用實事說話,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的學習、工作和科學研究精神。
一、《統計學》課程教學面臨的挑戰
1、內容日益豐富。長期以來,在我國存在兩門相互獨立的統計學——數理統計學和社會經濟統計學,分別隸屬于數學學科和經濟學學科。20世紀80年代以來,建立包括數理統計學和社會經濟統計學在內的大統計學,逐步成為我國統計學界的共識。1992年11月,國家技術監督局正式批準統計學上升為一級學科。國家頒布的學科分類標準已將統計學單列為一級學科。隨著大統計學思想的建立和統計學在實質學科中的應用的需要,大多數學校和老師在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統計學》教學過程中,除了保留社會經濟統計學原理中仍有現實意義的內容,如統計學的研究對象方法、統計的基本概念、統計數據的搜集整理、平均及變異指標、總量指標、相對指標、抽樣調查、時間序列、統計指數等;同時也系統的充實了統計推斷的內容,如:統計數據的分布特征、假設檢驗、方差分析、相關與回歸分析、統計決策等。這一變化使得《統計學》的內容更適合相關實質學科的發展需要。
2、學生的學習難度加大。首先、結合《統計學》的課程特點——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公式多且計算有一定難度等。如果學生不做必要的課外閱讀、練習和實踐活動,是很難理解和掌握的。對于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的學生來說,本身的專業課學習負擔已不輕。其次、對于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的學生來說,由于其本專業的課程體系要求,使得學生的數學或者數理統計的基礎不是特別好,對于專科學生來說更不用說,推斷統計將是他們學習的困難。再說,《統計學》作為專業基礎課,一般安排在一年級或二年級第一學期,在這個學習時段也是大多數專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計算機課程和英語課程的考證時段。如果以犧牲授課內容和降低要求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顯然有悖于《統計學》課程的教學和相關專業的發展要求。所有這一切對于學生學好這一課程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
3、教師的教學難度加大。授課內容越來越豐富;課程難度太大可能導致學生興趣下降;在倡導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背景下,授課時數大為減少(一般安排一個學期共17~19教學周,每周2~3課時);高等教育擴招后,由于師資力量一時沒有跟上,大多數學校,授課班級學生人數越來越多,一個教師跨越不同專業授課不再新鮮。這要求授課教師必須深刻領會授課內容的優秀和相互關系,學會控制和駕馭課堂教學,學會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統計學在不同專業領域的具體應用等等。作為這門學科的授課教師特別需要認真考慮該怎么辦?
二、《統計學》教學的發展趨勢分析
1、統計學從數學技巧轉向數據分析的訓練。在計算機及計算機網絡非常普及的今天,統計計算技術不再是統計學教學的重點了。統計思想、統計應用才應該是重點。現代統計方法的實際應用離不開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統計軟件的使用,不僅使統計數據的計算和顯示變得簡單、準確,而且使統計教學由繁瑣抽象變得簡單輕松、由枯燥乏味變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統計教學過程中,大量的內容只需要給學生講清楚統計基本思想、計算的原理和正確應用的條件、正確解讀計算的結果,而對大量復雜具體的計算可以交給計算機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計算量非常大,沒有計算機軟件的支撐,是很難教學實際問題分析的。現在我們只要講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判斷有無條件誤差,而原假設又是K種不同水平下總體的理論均值是否相等,檢驗結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計算量的工作讓計算機去完成。
2、通過統計實踐學習統計。也就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課堂現場教學、引導學生先讀后寫再議、模擬實驗、利用課余時間完成項目、利用假期時間,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某些團隊、小組或自己組織去開展一些與專業有關的活動,如社會調查、專題研究、提供咨詢、參與企業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比如依同學們在設計調查問卷和調查方案的基礎上,讓他們組成若干調查小組(如以寢室為單位),在校園內真正進行一次統計調查活動,從具體調查對象和單位的確定,樣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問卷的發放、回收與審核,數據輸入與資料整理,估計與分析,一直到調查報告的編寫,調查總結或體會的形成,全部由同學自己來完成。這樣,同學們就親身參與了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含統計推斷)的整個過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統計學》教學設想
如何從煩瑣的數理統計技巧轉向數據處理的訓練,同時還要使學生容易掌握并有機會輔之于實踐。教師的導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須選擇容易獲得而且普及性比較強的統計分析軟件,并在課堂教學和引導學生實踐中廣泛采用。
(一)微軟公司開發的EXCEL軟件無疑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專業的統計分析軟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強大,統計分析的專業性、權威性不可否認,但是對于沒有開設統計學專業的院校這些軟件并不常用,如果學生要進行自主性學習也比較難以找到相應的工具,此外專業統計分析軟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讓中國人用起來不是很順手。微軟公司開發的EXCEL軟件作為一款優秀的表格軟件,其提供的統計分析功能雖然比不上專業統計軟件,但它比專業統計軟件易學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統極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隨處可見。對于《統計學》這門課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統計函數和分析工具,結合電子表格技術,已能滿足統計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統計學》教學設想
1、在教學內容上,依據EXCEL的函數功能、電子表格功能、數據分析功能,結合統計學原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整合教學內容。比如傳統的統計學原理教學過程中,對統計數據的搜集主要強調統計報表制度,在EXCEL環境應該更注重抽樣推斷,EXCEL提供的隨機抽樣工具使得抽樣調查不再是十分復雜的技術,統計圖也可以被廣泛運用于對數據的描述;再比如現有統計學教材很多都講根據整理的數據計算平均數時,都用加權平均的方法,當用組距式變量數列計算平均數時,用組中值作為各組的代表值進行計算。我們知道,組中值作為各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組變量值在組內是均勻分布的,如果實際數據與這一假定相吻合,計算結果比較準確,否則誤差比較大。事實上實際數據往往就不是均勻分布的,因此用組中值計算的平均數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資料編制的不同變量數列計算的平均數還不相等。其實為了編制變量數列,我們必須輸入原始數據,EXCEL的有關程序可以得到準確平均數,哪里還有必要按加權算術平均的方法計算近似的平均數呢?那么有沒有必要編制變量數列、特別是組距式變量數列呢?有沒有必要按加權的方法計算平均數呢?我們認為有必要,但是組距式變量數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計算資料了,而是用于表現資料的分布狀況和進行分析用;加權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紹和要求學生掌握加權平均的思想,用于綜合評價分析中。
2、案例教學成為《統計學》課程的重要內容。案例教學法不僅可以將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接觸到大量的實際問題,而且對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幫助。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精選案例教學,比如對于金融專業的學生可以設計用幾何平均數計算投資的平均收益率、運用標志變異指標考察投資組合的風險大小等。對于經管專業的學生,精選抽樣推斷、假設檢驗、方差分析對于控制產品質量,經營決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淺出地介紹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進行分析。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也使統計學的課堂不再是教師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張嘴巴就能將一門專業課程從頭講到尾。
3、改革考試方式和內容,合理評定學生成績。考試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評估教學質量的手段。對于《統計學原理》的考試,多年以來一直沿用閉卷筆試的方式。這種考試方式對于保證教學質量,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著缺陷,離考試內容和方式應更加適應素質教育,特別是應有利于學生的創造能力的培養之目的相差較遠。在過去的《統計學》教學中,基本運算能力被認為是首要的培養目標,教科書中的各種例題主要是向學生展示如何運用公式進行計算,各類輔導書中充斥著五花八門的計算技巧。從而導致了學生在學習《統計學》課程的過程中,為應付考試搞題海戰術,把精力過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記硬背上。這與財經類專業培養新世紀高素質的經濟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為此,需要對《統計學》考試進行了改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考試內容與要求不僅體現出《統計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運算以及推理能力,還注重了學生各種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創新能力。二是考試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閉卷考試外,還在教學中用討論、答辯和小論文的方式進行考核,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組織形式。學生成績的測評根據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學習過程中提交的讀書報告、上機操作和卷面考試成績等綜合評定。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在學好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重技能訓練與能力培養。
摘 要:文章運用文獻計量學和NE統計功能,以2010、2011、2012年三年的《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為樣本,選取載文量、引文量、合著率、基金論文比等指標對《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進行引文與論文著者的統計與分析,得出《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篇均引文率高、合著率高、基金論文比高,具有高水平與廣泛影響力,說明該期刊論文學術水平高,科研實力強。但也存在一定問題,編輯部在今后應加快審稿速度,縮短DPA,審稿中應該加強對參考文獻的審核,注重文獻的科學性、及時性、權威性等,以提高學報論文質量和影響力,把進入國際知名數據庫作為目標。
關鍵詞: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引文 合著 基金論文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原名《北京林學院學報》)創刊于1979年,由教育部主管、北京林業大學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多學科、綜合性學術刊物。設有林學、生物學、園藝學、食品科學與工程林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綜合評述、研究簡報等欄目。《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為中文優秀科技期刊、中國自然科學優秀期刊、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連續收錄《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的著名檢索期刊和數據庫有: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志》(AJ)、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數據庫(CABI)、英國《動物學記錄》(ZR)、中國科技論文引文數據庫(CSTP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生物學文摘》、中國林業科技文獻數據庫等。
作為雙月刊,《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至今已經出版35卷,本文以2010―2012三年內出版的18期《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作為統計與分析樣本,運用文獻計量的方法和NE統計功能,對《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的載文、作者和引文進行統計分析。
一、統計對象和方法
本文以清華同方的《中文學術期刊及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10―2012年)為主要數據源,結合現有館藏期刊,共計分析載文540篇(不包括各年的增刊)。運用文獻計量學的原理方法與NE統計分析功能,對所得數據進行了分析和處理。
二、載文情況分析
期刊論文是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論文數量的多少也是衡量學術界某一領域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依據《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指標體系》,載文量為期刊在指定時間范圍內刊載的各種文體形式文獻的總數,等于可被引文獻量與不計被引文獻量之和,本文只統計可被引文獻量。由表1可見,2010―2012年《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共出版18期,載文540篇,每期平均載文29.94篇,篇均頁數為5.74(頁/篇),統計發現,雖然每年的載文量有所下降,從2010年的35.83篇下降到2012年的26.5篇,但仍比我國主要中文科技期刊載文量的平均值13.5篇高16.44篇,而且篇均頁數從2010年的5.61(頁/篇)上升到2012年的5.86(頁/篇),說明其稿件質量愈來愈高,研究愈來愈精細,為林學、園藝學、林業工程、生物學研究人員提供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及進行學術交流的舞臺。
三、引文統計分析
引文量為期刊在某一給定時間內所引用參考文獻的數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利用文獻和吸收情報信息的能力,標志著科學的發展及其發展走向。引文是一篇科學論文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能表明論文的科學依據和歷史背景,又能顯示一個學科的發展歷程以及多個學科之間在內容上的聯系與區別;另外,引文也能表明作者對前人勞動成果的尊重以及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的提高、發展與創新。由此可見,引文是衡量學術期刊信息吸收能力和相互滲透能力的重要指標。表2顯示《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近3年來的540篇論文,不但引文率為100%,而且引文量不斷增加,篇均引文率也保持上升的趨勢,2012年篇均引文量達到22.72條,且其中的英文文獻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斷增大,平均英文文獻引用率也達到44.8%,說明作者積極了解國際學術進展,英文文獻受到重視程度的不斷增加;其他語種文獻有減少的趨勢,三年總共為21條,且均為日語文獻。其中,歷年的的篇均引文數都達到了20篇以上,與國外科技人員的篇均引文數平均水平高出很多。說明《北京林業大學學報》論文作者對各種文獻的重視和利用以及吸收信息、獲取情報的能力超前,大力借鑒國內外學術研究方法、研究技術和研究成果,對提高我國學術論文水平和期刊出版|量都具有重大意義。
四、合著分析
合著度是指某一時期內刊物載文的篇均著者數,合著率是一本期刊統計期內合著論文占刊載論文總量的比率,即非獨立著者文獻量與總文獻量的比值。這兩項指標是評價期刊論文合作程度的重要指標。由于論文合著度和合著率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學術研究合作緊密程度和團隊精神,因此,在現代科學文獻統計中,論文合著數和合著率作為評價某一學科領域學術研究合作程度一項重要指標的指向是學術論文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表3顯示《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合作度居高,平均合著者為4~5人,而且合作度逐年增高,從2010年的4.23上升到2012年的4.45,同樣合作率也從2010年的98.61%上升到2012年的98.74%。依據相關研究的結果,2007年,《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的合著率為96.38%,《南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為88.98%,《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為99.11%,由此可見,《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的合著率與之相比,還處于比較高的水平,應該繼續保持課題組與研究團隊的合作,提高論文的學術水平與研究質量。
五、基金論文比分析
基金論文比是一本期刊統計期內各類基金資助的論文占全部論文的比例。基金項目的著錄是學術論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評價高校期刊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既可以反映該項目的資金投入力度,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該課題在相關領域的學術、經濟或社會價值。因此,在各項期刊評價指標中,基金論文比有時還會比影響因子更能代表學術期刊的學術質量。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的資助基金部級的主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97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項目、863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項目,省部級基金有科技部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項目、中國林業科學院林業研究所重點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國家林業局重點項目等,專項基金主要有國家林業局林業公益性科研專項、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基金項目等,市級基金主要有各級地方市級基金如北京市科委重大項目等,校級基金主要有各學校的學術科研基金,如北京林業大學青年教師創新計劃基金、寧夏大學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
從表4可以看出,《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012年間基金支持率均達到100%,而且每篇論文的基金支持在2個左右。各年的部級基金支持個數,均大于其他級別的基金支持個數,篇均部級基金支持比例穩定在80%左右。2010年基金總個數達427個,篇均基金個數為1.98個,2011年篇均基金個數雖有降低,但2012年有回升到1.96個。充分表明,《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論文受各項基金支持率高,為一些重大項目、重點項目的成功提供了資金保障的同時,也為研究人員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條件,使得基金項目論文的學術水平一般都比較高。
六、結論與建議
2010―201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三年來載文數有所下降,主要是因為刊載的論著型論文比例增多,篇幅增長,這也是學報學科發展的反映;三年年均合著率為98.71%,篇均引文率為100%,篇均引文條數為21.51篇,說明作者更注重團隊合作、吸收和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研究成果,以提高論文的學術水平;論文基金支持率為192.4%,其中部級和省部級基金比例居高,說明學報論文的學術水平高、科研實力強。
但也存在一定問題,編輯部在今后應該:(1)加強對作者的培養,使投來的稿件和退修的稿件力求規范化、標準化,以節約審稿時間。(2)加快審稿速度,加大退稿率,縮短DPA,爭取更多作者的高質量、高影響力論文。(3)審稿中應該加強對參考文獻的審核,注重文獻的科學性、及時性、權威性等,以提高學報論文質量和影響力。(4)作為反映當前中國林業學科發展的代表性刊物,學報也應把加入國際知名數據庫作為發展目標,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
(作者簡介:作者簡介:王昕(1976―),女,河北遵化人,北京林業大學圖書館館員,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圖書資源建設。)
摘 要: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為信息源,統計分析了北華大學2007年2016年高等教育領域發表的全部論文中的高被引論文,從年代分布、引文頻次,引文著者、刊載期刊、發文機構、研究主題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統計和分析,旨在揭示近10年北華大學高被引文獻的發展規律及特點,旨在為北華大學師生開展科研活動、提升論文水平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北華大學 高被引論文 統計分析
北華大學作為吉林省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之一,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的動力站,承擔著吉林省生產知識和培養人才的重任。近年,學校擁有35個國家和省級科研平臺,1個省博士后科研創業基地,14個省級創新團隊。隨著學校科研平臺的搭建和科研團隊的組建,北華大學已經成為吉林省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因此,通過統計分析北華大學2007年至今高等教育領域發表的全部論文中的高被引論文,來揭示近10年北華大學高等教育領域發表高被引文獻的發展規律及特點,達到合理地利用現有的科研資源,提高全校師生的科研質量,力圖展現北華大學的論文科研成果的影響力。
1 數據與方法
利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的高級檢索功能,學科領域選擇社會科學Ⅱ輯中高等教育,時間段為2007―2016年,以北華大學為作者單位進行檢索,按被引降序排列共檢索到1620篇論文[1]。通過研究檢索結果,根據北華大學發表的論文被引量情況,本文把被引排序在前100篇的被引論文作為高被引論文作為統計數據,檢索時間為2016年11月22日。
利用 EXCEL2007對本文數據進行年代分布、引文頻次,引文著者、刊載期刊、發文機構、研究主題等情況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年代分布
從表1高被引論文的年代分布來看,2011年數量合計量最多,發表高被引論文19篇,占高被引論文總數的19%,高被引頻次合計為273次,單篇平均被引次數14.37次,2015年數量合計量最少,發表高被引論文2篇,占高被引論文總數的2%,高被引頻次合計為13次,單篇平均被引次數14.37次,結果顯示可能存在發表時間較早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數可能相對較多因素。
2.2 被引頻次分布
北華大學發表的高被引論文被引頻數的分布較為集中,高被引論文總被引頻次1316次,單篇平均被引13.16次,單篇平均被引頻次較低,如表2所示,被引頻次在1-10次的高被引論文占全部數據的50%,被引頻次在10-20次的占全部數據的40%,被引頻次在20次以上的占全部數據的10%,被引頻次最高的文獻為林永柏在2008年發表的《淺談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構成及其養成》一文,共被引66次,結果表明近10年北華大學高等教育領域發表高被引論文被引頻數相對較少,期望師生能夠發出質量更高的論文來提高引用頻數。
2.3 作者統計
合著率是分析作者合作情況的重要指標,能更直觀反映研究的合作情況。[2]統計顯示,北華大學高等教育領域發表高被引論文合作撰寫的較多,論文合著率為47%, 在合作撰寫的高被引論文中以2人合作比例明顯最高。
根據數據分析的實際情況,本文把發表3篇及以上高被引文作者作為多產作者見3表,結果表明2007-2016年北華大學高等教育領域發表的100篇高被引論文共有79為作者(僅統計獨立作者和第一作者),發文數量最多的為教育科學學院的林永柏,論文被引頻次合計為176次,其次為劉和忠、趙貴臣、王曉龍等人,說明他們是北華大學高等教育領域發表高被引論文的多產作者,其發表的論文學術水平高,內涵豐富,推動了北華大學高等教育領域研究的發展。
2.4 刊載期刊
統計結果表明: 2007-2016年北華大學高等教育領域發表高被引論文分別刊載在48種期刊上,其中刊載2篇高被引論文以上的期刊12種(見表2),刊載1篇高被引論文的期刊36種,8篇高被引論文刊載在北大優秀期刊(2015年8月正式印發目錄)上,12種期刊刊載高被引論文64篇,占高被引論文總數的64%,被引頻次次943,占被引頻次總數的71.66%。進一步分析得出,54%的高被引論文集中刊載在約14.58%(7種)期刊上,分別為《現代教育科學》《教育與職業》《黑龍江高教研究》《中國高等教育》《北華大學學報》《情報科學》《現代交際》。可以認為,這7種期刊是2007-2016年北華大學高等教育領域發表高被引論文的重要期刊,《現代教育科學》刊載高被引論文量最多,刊載高被引論文16篇,占高被引論文總數的16%,被引頻次216次,占被引頻次總數的16.41%,單篇被引頻次13.5,因此,《現代教育科學》在北華大學高等教育領域研究中占據重要的地位。
表5統計了發文4篇及以上的機構,結果表明:2007-2016年北華大學高等教育領域發表高被引論文主要來源于43個機構,其中教學院部有27個,占機構總數的62.8%,校辦公室、人事處 、附屬醫院、高等教育研究所黨政、直屬、附屬等機構16個,其中教育科學學院以發文量16篇居首位,其次是馬克思主義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校辦公室、經濟管理學院、政法學院等機構,以上結果表明,教育科學學院以發文量16篇居首位,其次是馬克思主義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校辦公室、經濟管理學院、政法學院等機構是北華大學高等教育領域文章的重要來源。
2.6 主題分析
按照中圖分類號對論文進行主題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學依
據[3],提取2007-2016年北華大學高等教育領域發表高被引論文的分類號,進行中圖分類查詢,見表6,結果顯示:2007-2016年北華大學高等教育領域發表高被引論文主要以“學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學理論、教學法”、“教師與學生”、“教學研究與改革”、“教學法與教學組織”等為主題,其中“學校管理”這一主題的高被引論文共有28篇,總被引頻次396次,這些研究主題都是目前教育學研究領域重要課題或熱點問題,教育學的學科發展具有一定的導向意義。
3 結語
通過對2007-2016年北華大學高等教育領域發表高被引論文的統計分析得出結論如下:2007-2016年北華大學高等教育領域發表高被引論文2011年數量合計量最多,發表高被引論文19篇,高被引頻次合計為273次,單篇平均被引次數14.37次,可能存在發表時間較早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數可能相對較多因素;高被引論文總被引頻次1316次,單篇平均被引13.16次,單篇平均被引頻次較低;林永柏、劉和忠、趙貴臣、王曉龍等人為北華大學高等教育領域發表高被引論文的多產作者;《現代教育科學》《教育與職業》《黑龍江高教研究》《中國高等教育》《北華大學學報》《情報科學》《現代交際》等期刊是2007-2016年北華大學高等教育領域發表高被引論文的重要期刊;教育科學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校辦公室、經濟管理學院、政法學院等機構是北華大學高等教育領域文章的重要來源;學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學理論、教學法、教師與學生、教學研究與改革、教學法與教學組織”等為北華大學高等教育領域發表高被引論文的集中主題。因此,北華大學高等教育領域應該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強對重要發文機構、多產作者、鮮明主題等研究項目的資助,加強重要期刊的合作,鼓勵作者繼續發表高等教育領域高質量的論文,不斷提高北華大學高等教育領域的學術質量,繼續擴大北華大學高等教育領域的影響力。
作者簡介:鄧佳玫(1991-),吉林德惠市人,北華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張志強(1987-),吉林吉林市人,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實驗員,北華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
摘 要:通過Web of Science統計河海大學2010―2014 年SCIE收錄論文情況,從年代分布、文獻類型、研究方向、語種、基金資助機構、期刊影響因子、被引次數、合作機構八個方面進行分析,提出學校在提高論文數量的同時需進一步提高論文質量。
關鍵詞:SCIE;河海大學;統計分析;影響因子;被引數
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縮寫:SCI)是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簡稱ISI)于1960年編輯出版的一部期刊文獻檢索工具,其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盤版及聯機數據庫(SCIE)。SCI是目前國際上被公認的最具權威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科研機構被SCI收錄的論文總量, 反映整個機構的科研、尤其是基礎研究的水平;個人的論文被收錄的數SCI量及被引用次數, 反映他的研究能力與學術水平。本文通過2010-2014河海大學SCIE收錄論文的情況進行分析與統計,發現問題,為學校政策的制訂提供依據。
1 數據來源
2010-2014河海大學SCIE數據來源于ISI Web of Science 檢索平臺, 選擇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XPANDED) 即SCIE,檢索條件設置如下: 地址 =hohai,檢索時間跨度為2010―2014,檢索時間是2015年05月5 日,共檢索3162條記錄。需要說明的是: 第一, 本次檢索未包括河海大學人員以其他單位名稱發表的論文;第二, 由于各期刊發行時間與數據庫更新時間不同步, 2014年SCIE可能會有個別遺漏; 第三,檢索結果未區分我校是否為第一單位,即只要地址中包括hohai的論文都包含在3162條記錄內。[1]
2 數據統計分析
1.收錄論文年代分布
如圖1可以看出,5年來河海大學SCIE收錄的論文總量呈逐年上升趨勢,從2011年開始數量劇增,2013年收錄的論文數量是2010年的2倍。由此可以看出近幾年學校教師的數量有了顯著提高,說明教師個人和學校整體科研能力和水平在逐年提高。
2. 文獻類型
2010-2014河海大學SCIE論文文獻類型分布如下表1: 可看出論文共涉及8種文獻類型。其中ARTICLE (文章)3092篇,占論文總數的97.79%,說明我校師生寫論文特別注重文章的研究性和原創性。
3 論文研究方向
2010-2014河海大學SCIE論文分布在61個研究方向,共5434篇次,其中13個研究方向發表100 篇次以上(表2),依次為:工程、水資源、環境、材料科學、數學、地質、計算機科學、物理、力學、化學、氣象學大氣科學、其他科學技術和冶金工程,前6個方向論文3220篇次,占總篇次的59%。說明我校在這6個方向科研能力較強,其他研究方向科研能力相對薄弱,當然這跟我校的學科分布有直接關系。
4 語種
從2010-2014河海大學SCIE收錄情況來看,基本上都是以英文寫的論文,這跟SCIE的收錄來源有很大關系,目前SCIE收錄的主要是英文文獻。有學者曾指出,世界各國科研人員都傾向于用英文在國際上發表文章,這主要是便于科技人員進行學術交流和擴大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凡有重要影響的文獻都傾向于發表在英文期刊上。[2]因此, 要提高河海大學SCIE收錄率,科研人員應多發表英語語種的論文。
5 基金資助機構
2010-2014河海大學SCIE論文中2784篇被各類基金資助,資助率占88%,說明高質量論文的發表都是建立在具有創新性的項目研究基礎上。其中論文資助來源最多的是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1631篇,占收錄總數的52%,說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學校成果的支持力度比較大。
6 期刊影響因子
2010-2014河海大學SCIE在469種期刊,平均刊載6.7篇,其中發表7篇及以上論文的~刊102種,51%(1624篇)都發表在這些期刊。刊載論文最多的前10種期刊見表5,從表中可以看到,這些來源期刊的影響因子不高或無,說明我校SCI論文質量有待提高,因此,科研人員必須提高科研能力,寫出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才能提高科研成果的影響力[3]。
7 論文被引次數
一般來講,論文的水平越高,被引次數就越高。論文被引次數反映了論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論文被引次數越大,說明論文在同行中引起的關注越多。[4]科學評論索引(ISR)認為,闡述一種理論的論文被他人引用達50 次,那么這種論文可作為所在學科經典論著;一般的看法是,關于一種繼承性研究而發表的論文如被他人引用達到10 次,那么這些論文的總學術價值相當于專著[5]。2010-2014河海大學SCIE篇論文合計被引次數次,每篇平均被引用次。其中1283篇被引次數為0,也就是說,40%的論文只是發表了而已,并沒有被同行過多關注過。566篇即18%的收錄論文被引用1 次,337篇即11%的論文被引用2次,被引用10 次以上的277篇僅占總數的8%,引用50 次以上的只有8篇。從這些數據進一步說明河海高水平論文數量不多,論文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因此首先要提高老師科研水平,二要引導教師多往影響因子高的期刊上投稿,才能獲得較高的被引用次數。
通過以上統計和分析, 可以看出近年來河海大學SCIE論文從數量上看, 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這與學校總體發展目標一致,也與廣大師生科研水平的提高有著直接聯系,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當中存在的缺點,比如論文的來源期刊影響因子普遍不高,論文被引用率比較低,研究面比較集中等,在提高數量的同時,也要注意提高論文的質量。目前學校正在制訂相關獎勵政策,扶持弱勢學科,根據論文的影響因子分級獎勵,鼓勵廣大師生重視論文質量。因此科研人員在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時,要及時抓住創新點,有新想法、新思路的時候及時總結發表,同時盡量往影響因子高的SCI期刊投稿,提高論文的知名度和科研成果的影響力。
作者簡介
郝建霞,女,助理研究員,河海大學。
【摘 要】 本文以2008-2012年署名為上海交通大學的Article、Review和Letter三種文獻類型為研究對象,對國際合作論文的數量、質量、國際合作率、主導率等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五年來上海交大國際合作論文的數量和比重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論文質量高于非國際合作論文;國際合作廣泛,主要國際合作國家是美國、日本、英國和澳大利亞,與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悉尼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五所國外大學的合作最為緊密,不同學科之間的國際科技合作活躍度存在差異,醫學、生物、電子信息、物理等學科國際合作最為活躍。但是,與國外一流大學相比,上海交大國際合作論文的數量、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還很大。
【關鍵詞】 國際合作論文 統計分析
隨著全球化在經濟、政治、文化和教育等領域的全面滲透,科學研究活動越來越呈現出國際化的趨勢,國際性已成為當今時代一個鮮明的特征。人類在生態、氣候、能源、海洋、環境、健康、自然災害等領域的研究活動越出了國界,需要國際間通力合作。尤其是在“大科學”時代,一些“大科學”計劃的實施,比如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國際綜合大洋鉆探計劃、全球對地觀測系統等,已非一國之力可以解決,只有在主要科技大國之間通力開展合作,才能有效地解決人類生存所面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今天,科學研究日益向縱深發展,學科之間高度交叉與融合,需要不斷進行學科分工與整合,即使是在一個傳統的二級學科領域,研究者要全面通曉其領域已變得極其困難,需要多學科跨專業合作加以解決[1]。由于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在科學技術研究方面占有絕對優勢,因此,對于處在發展中的國家來說,要實現技術趕超,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就必須加強與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國際合作,充分利用其在信息、技術、知識、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從而實現自身的現代化轉型。國際合作論文是高校開展國際合作、促進知識溢出的有效載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的科技創新活力和在國際舞臺上的活躍程度。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數據庫為依據,以2008-2012年署名為上海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上海交大)的Article、Review和Letter三種文獻類型為研究對象,根據文獻計量方法,多視角考察上海交大五年以來在國際科技合作方面的成效和趨勢,并通過與清華大學的對比,探求研究型大學國際科技合作論文的共性和規律性,以期為我國研究型大學國際科技合作的發展和規劃提供參考,為國際科研管理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2]。
1 2008-2012年國際合作論文基本情況
1.1 國際合作論文數量逐年增加,占總數比例逐步提高
根據Web of Science數據庫,2008-2012年上海交大共發表國際合作論文5849篇,占總數(27864篇)的比例達到21%,每年均保持增長態勢,2011年國際合作率達到24.32%。國際合作論文數由2008年的794篇大幅增加到2012年的1659篇,5年增加了近1.1倍,年均增幅達到20.29%。上海交大在國際合作中起到主導作用(以論文第一作者作為判斷依據)的百分比每年均維持在46%以上。具體見圖表1。
上述數據表明國際合作在上海交大科研活動中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步上升,相關國際科技合作的政策導向收到一定的效果。
1.2 國際合作的國別具有廣泛性,以發達國家為主
與上海交大有科技合作的國家超過100個,從圖表2可以看出,上海交大國際合作的對象主要以發達國家為主,合作居于前列的國家分別為美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德國、加拿大、法國、新加坡。與上述國家的合作論文數占上海交大國際合作論文總數的90.61%,其中又以與美國的合作最為密切,合作論文數量接近合作論文總數的一半(49.62%),且數量與比例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與其余國家的合作論文數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
從(表3)可以看出,近五年來上海交大與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悉尼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5所國外大學的合作最為緊密,國際合作論文總數達到564篇,接近總數的1/10。哈佛大學是其中與上海交大合作最多的世界一流大學,五年合作論文總數達到134篇,2011和2012年在上海交大國外合作的機構中排名第一,且合作態勢非常良好,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上海交大國際合作水平的逐年提升。
1.3 的期刊廣泛,總體質量水平較高
2008-2012年刊載上海交大國際合作論文的期刊達到1349種,具有廣泛性。2008-2012年上海交大在國際四大名刊(Nature、Science、Cell、PNAS)共63篇,其中,95%的論文為國際合作完成。四大名刊倫恩中,以我為主的合作論文21篇,占總數的三分之一;與美國合作發表23篇,占總數的60.5%;與法國合作發表4篇,占總數的10.5%,其次是英國(7.895%)、日本(7.895%)、韓國(5.263%)和瑞典(5.263 %)。從期刊AB檔情況看,上海交大國際合作論文(以我為主)AB檔比例年均達到41.56%,高出SCI論文總數AB檔比例近11個百分點,見表1。以上上述數據顯示,國際合作是提升研究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徑。
合作最集中的前四本雜志分別為Plos One、Physical Review、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所刊載論文數分別占總數的1.97%、1.09%和0.65%。集中程度前十的期刊共刊載論文數412篇,占國際論文總數的7.93%,其中,AB檔(302篇)占總數的73.3%,從一個側面說明國際合作論文質量較高。物理學科的集中程度最高,集中程度前十的期刊中,4本為物理期刊,另有2本為與物理相關(工程技術類)的期刊。具體見(表4)。
1.4 醫學、生物、電信、物理等學科國際合作最為活躍
從各學科的國際合作情況來看,上海交大五年來國際合作論文最多的6個學科分別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共416篇,占總數的 7.11%)、內科學(395篇,占6.75%)、計算機科學(342篇,占5.85%)、電氣工程(262篇,占4.48%)、物理化學(219篇,占3.74%) 和腫瘤學(172篇,占2.94%),這六個學科發表的論文總數超過國際論文總數的 1/4。發表國際合作論文較多的其它學科分別為:化學交叉學科(170篇,2.91%)、材料交叉學科(169篇,2.89%)、神經學(166篇,2.84%)和物理交叉學科(131,2.44%)。見(圖3)。
以上數據顯示上海交大在醫學、生物學、材料學、物理化學、電子通訊、電氣工程等領域均表現出較強的國際合作活力,化學、物理、材料等學科在交叉領域展現了非常活躍的國際合作能力,說明國際合作與學科發展呈正相關關系。
1.5 國際合作論文以國內基金支持為主
從基金資助情況看,上海交大國際合作論文大多得到國內基金的支持。其中,受國家自然科學技術基金支持而發表的論文為2222篇,占總數的比例高達37.99%,其次是國家973計劃,481篇,占總數的8.22%,再次是上海市科委計劃,383篇,占總數的6.55%。
受國外基金支持發表的論文相對較少,僅500篇左右,占總數比例不到10%,其中,受歐盟資助而發表的論文數最多,共51篇,占總數的0.92%,其次是美國能源部,受其資助的論文為50篇,占總數的 0.90%。具體見表5(分別列出國內外基金支持前十)。
1.6 與清華大學國際合作情況比較
(1)主要合作國家基本無差別,都以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等經濟發達國家為主。上海交大國際合作的國家數目更多,超過100個,而五年間與清華大學有國際合作關系的國家僅為74個。
(2)清華大學國際合作比例也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國際合作比例及其增長率均高于上海交大,尤其是年均增長率較上海交大高出4個百分點,但從五年篇均被引頻次來看,二者間無明顯差異,具體見表6。
(3)清華大學與各國研究機構之合作關系更為緊密,這主要體現在與國外機構合作論文數量及國外基金支持兩個方面。表7所示為清華大學與上海交大國際合作機構情況,主要列舉排名前24的合作機構中的國外合作機構,從中可以看出,清華大學與國外大學與研究機構的合作關系較上海交大更為緊密,與其合作最多的前24個機構中有18個為國外大學或研究機構(上海交大為14個),其合作論文的數目均大于100篇(上海交大僅為4個),合作論文總數達2548篇,占合作論文總數的41.47%(上海交大為20.51%)。最高為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合作,其五年合作論文數達256篇。清華大學與麻省理工、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國際頂級大學的合作也均明顯高于上海交大。
(4)表8所示為兩校國際合作中國外基金支持情況(顯示前十個支持基金),清華大學受國外基金支持的數目明顯高于上海交大,受基金支持發表的論文數均在60篇以上。除表中列出的各個基金以外,清華大學受支持數高于50篇的國外基金還有10個。而上海交大受基金支持發表的論文數高于50篇的僅有2個。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國際合作主導能力存在不足
從國際合作主導情況來看(主導率=本校作為第一作者單位的國際合作論文數目/國際合作論文總數),上海交大國際合作論文的年均主導率僅為45.82%,未達到50%。進一步分析發現,歷年的主導論文篇均被引頻次均低于國際合作論文總體的篇均被引頻次,僅達到總體篇均被引頻次的77%左右。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上海交大國際合作主導能力仍略有不足,且主導的論文影響力(被引頻次)低于國際合作論文的總體水平。具體見表9。
2.2 國際合作還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
與國外一流大學相比,上海交大國際合作論文的數量、質量還處在起步階段。從國內情況看,上海交大國際合作的深度與清華大學存在一定差距。清華大學五年來國際合作比例穩步、快速提升,其國際合作比例及國際合作篇均被引次數均高于上海交大。清華大學與國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機構的合作更為緊密,所受國外基金支持的程度較上海交大要好得多。清華大學近5年在SCIENCE和NATURE國際合作發文達到53篇,其中,以清華大學為主導的合作比例接近60%,而上海交大合作發文為21篇,合作主導率不到10%。清華大學國際合著論文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其國際化辦學的政策導向,這反過來又促進了清華大學國際科技合作的發展,提升了清華大學的學術影響力。由此可見,上海交大在加強與國際合作對象的合作緊密程度、合作深度上及合作水平上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3 結論與建議
通過上述對2008-2012年上海交大國際合作論文的分析,發現五年來上海交大國際合作論文的數量和比重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國際合作論文質量高于非國際合作論文;國際合作廣泛,主要國際合作國家是美國、日本、英國和澳大利亞,與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悉尼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5所國外大學的合作最為緊密,不同學科之間的國際科技合作程度存在差異,醫學、生物、電子信息、物理等學科國際合作最為活躍。但是,與國外一流大學相比,上海交大國際合作論文的數量、質量還處在起步階段。從國內情況看,上海交大國際合作的深度與清華大學存在一定差距。清華大學五年來國際合作比例穩步、快速提升,其國際合作比例及國際合作篇均被引次數均高于上海交大。
為提高研究型大學的國際合作水平,提升國際學術聲譽和國際影響力,基于上述對上海交大及清華大學國際合作論文的分析,對研究型大學開展國際合作提出如下建議:
3.1 通過政策引導鼓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
國際合作對于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及國際影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關鍵是如何推動?筆者認為,研究型大學首先要強化國際化的辦學方向,要與世界一流大學建立實質性的合作關系,比如,互派學者、學生到對方合作交流,聯合辦學,聯合建立科研機構,促進資源共享,積極推動協同創新,提高教師基礎研究能力與學術水平。以上海交大為例,為了推進國際合作與交流,學校先后成立交大密西根學院,上海交大巴黎卓越工程師學院,通過引入國際一流的師資和國際上先進的辦學理念和管理模式,推進上海交大科研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上海交大在部分院系建立學科國際評估制度,將國際合作與科研評價體系掛鉤,加大海外人才的引進,與海外機構建立聯合實驗室,在學校層面成立專門機構加強對國際合作活動的組織與策劃,使得上海交大的國際合作從被動的單兵作戰向整體推進轉變,與國際一流大學、科研機構和知名企業的合作不斷走向深入。學校不斷引導教師轉變觀念,注重申報國外合作項目。如前所述,得到國外基金資助的項目在科研活動中的比重還不夠,因此,還必須在政策層面加以引導,改變國際合作活動的偶然性、分散性和短期性,積極鼓勵有特色的研究隊伍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切實提高學校的科技競爭力。
3.2 提高國際科技合作的自主性和創新性
擴大國際合作與交流,關鍵是要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然而在以往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中,上海交大表現出較差的自主性,多屬于從屬地位,國際合作論文主導率顯得不夠。作為研究型大學,在國際合作中不應只起到參與、學習的作用,不應當是跟蹤模仿,還應當以我為主,通過做出領先世界的成果提高對其它研究團隊的吸引力。這就要求學校必須通過政策創新,鼓勵在國際上做出領先研究成果的研究團隊,通過自身優勢將本領域的相關研究隊伍整合到一些國際重大項目的攻關中,為造福人類、解決全球性重大問題做出貢獻。
3.3 重視與國外一流科研機構的長期穩定合作
在“大科學”時代,一些“大科學”計劃的實施,比如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國際綜合大洋鉆探計劃、全球對地觀測系統等,越來越依賴于中、美、歐、日等主要大國之間的國際深度合作,這就需要相關研究機構之間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對于研究型大學而言,長期、持續的國際合作顯得尤為重要。如前所述,清華大學五年來國際合作比例穩步、快速提升,正是得益于其與國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機構的長期合作關系,并源源不斷地得到國外基金的支持。眾所周知,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有利于開展多領域、高層次的深度合作,從而提高學校的學術影響力,并有利于學科發展、培養創新性科研隊伍及高層次人才。因此,在大科學時代,研究型大學更應重視與國外研究機構的長期、持續的合作關系,要以建立聯合實驗室為載體,以重大項目為依托,將國際合作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不斷提升學校的科研水平,從而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進程。
3.4 注重不同學科的國際合作建設與發展
學科是的主要生長點。在加大國際科研合作力度的目標下,對不同學科要采取分層次的差異化國際科技合作方式和策略。對國際科技合作程度的非優勢學科,其目標是要將其納入國際學術規范,引入國際合作機制,從而增強其學科實力和水平;對于國際合作程度低的優勢學科,應引導其加大國際合作的力度,挖掘學科潛力,從而催生新的學科點,通過學科建設,將部分學科引入世界一流水平,從而提高學校的國際聲譽;對國際合作程度較高的優勢學科,應充分發揮優勢學科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優勢學科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以我為主的創新能力,從而帶動學校整體國際合作能力的提升。
摘 要:本文以SCI(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為研究平臺,以計量學理論為基礎,對2004年至2012年北京交通大學師生發表的論文進行統計分析,以學科發展和評價為主線,對高校的國際競爭力進行了定量分析與客觀評價。
關鍵詞:北京交通大學 科學引文索引 SCI 學科評價 引文分析
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是全世界最大最權威的引文索引數據庫。[1]我國高校非常重視學校師生的論文被SCI收錄情況和被引用情況,并已經成為公認的評價一所高校的科研實力與水平、衡量學術地位的重要指標和重要依據。
本文通過對2004年至2012年SCI收錄的北京交通大學科技論文進行計量分析,從論文數量、學科分布、被引用情況等不同維度,了解北京交通大學的科研論文的產出情況及相關學科的發展現狀,為學校今后的學科發展提供參考。
1 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SCI-Expanded)數據庫為統計源,以北京交通大學為單位,對2004年至2012年發表的論文進行了統計。考慮到該校2003年恢復使用“北京交通大學”校名,在高級檢索頁面,編寫檢索式:“AD=beijing jiaotong univ”,時間跨度選擇“20040101-20121231”,在所有出版文獻類型和語言中檢索。共檢出3810篇,對檢出文獻逐一核對,結合數據庫平臺的分析工具以及Excel數據表的統計分析、篩選計算等功能,對北京交通大學SCI論文進行了計量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論文數量和增長趨勢
SCI收錄的論文數量是衡量科研國際化水平和實力的重要指標,直接反映了學校的科研生產力。2004年至2012年北京交通大學共有3810篇文獻被SCI數據庫收錄。通過對發表年度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看到:八年來,北京交通大學SCI論文呈快速、平穩增長趨勢,在2004年發表SCI論文158篇,2012年高達606篇,是2004年的近4倍,年平均增長率達11.11%。(見圖1)說明北京交通大學近年來高度重視科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科研成果的增長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2.2 論文作者分布和合作情況
2004年至2012年SCI收錄北京交通大學的3810篇文獻中,共有1910名作者參與,其中發表10篇以上的332人,發表50篇以上的23人,發表100篇以上的7人。說明北京交通大學SCI發文的參與面廣,參與學者比例較高,而且優秀科研人員隊伍已經形成。表1所列為發文量位居前10的學者。
再通過對3810篇論文的作者署名單位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北京交通大學的科研合作伙伴遍及美國、新加坡、加拿大、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37個國家和地區。美國最多,共266篇,其次為加拿大,共77篇。如圖2所示。
此外,北京交通大學與世界范圍內400多個大學、研究機構都有合作關系。其中,與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合作密切,不過從前20名可以發現(表2),國內機構占了絕大多數,說明北京交通大學與國內其它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度較高,但需進一步加強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和機構的合作研究。
2.3 論文學科分布
通過利用Web of Science 的分析工具對3810篇論文的學科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看到(圖3):北京交通大學科技論文的學科覆蓋面很廣,共涉及103個學科類別,廣泛涉及電子電氣、物理、材料科學、光學、計算機科學、電信學、數學、力學等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其中,共有23個學科的論文產出總數達到百篇以上,可見電子電氣、物理、計算機科學、工程學是北京交通大學最為活躍的研究領域,具有較強的學術研究能力。
2.4 刊載論文的期刊分布
檢索出的3810篇文獻分布于519種國內外期刊上,平均每種期刊刊載7.34篇。載文最多的是《ACTA PHYSICA SINICA》,高達136篇,其次為《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刊文117篇。其中,共有83種刊物上的載文在10篇(含10篇)以上,占論文總量的53.4%,說明論文分布比較集中。
從排列前10位的來源出版物可以看到(表3),有5種期刊來自中國,說明學校論文收錄在國內刊物較多,國際影響力不高,物理學、計算機科學、工程學等學科是北京交通大學SCI論文的重要載文期刊和學科來源,應得到相關科研管理人員的重視。
2.5 論文被引用情況
論文被引頻次反映了該論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論文被引頻次越大,說明論文的利用率越高,論文在同行中引起的關注就越多。北京交通大學被SCI收錄的3810篇論文,被引頻次總計13095次,去除自引的被引頻次總計10448。施引文獻達10019余篇,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獻8692篇。
經過統計發現(圖4),單篇文獻被引用頻次30次以上的共54篇,10~29次共326篇,6~9次共305篇,1~5次共1587篇,1538篇無被引。可見,北京交通大學論文的總體影響力偏低。
3 結論與建議
通過以上的統計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其一,SCI收錄的北京交通大學科技論文數量呈現出持續、平穩增長的趨勢,該校近年來科學研究氣氛活躍,科研實力、科研水平逐年遞增。
其二,從論文作者統計結果看出該校的科研人員比例較高,優秀科研人員隊伍已經形成,該校科研的可持續發展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人力資源保障。
其三,從收錄論文的學科分布來看,該校的優勢學科集中在工程類應用學科,其中工程學、物理、計算機科學是今后的優勢學科。
其四,刊載論文的期刊和論文篇均被引用頻次都較低,說明該校的論文影響力較低,論文質量需要提高。
通過本文的分析,希望借此能引起學校相關部門的重視,在今后科研政策的制定上要引導師生加強對論文質量的重視,加強對外國際交流,提高學校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要制定相應的學科發展規劃,保障優勢學科向更高、更強的方向發展,并培育交叉學科、新興學科以及協調發展薄弱學科。“沒有科學的評價,就沒有科學的管理;沒有科學的評價,就沒有科學的決策。”[2]希望本文有助于北京交通大學開展科學的管理和評價,為今后的發展和研究提供參考和思路。
摘要:檢索了SCI數據庫,對2003~2012年收錄內蒙古農業大學論文的數量、文獻類型、學科領域、語種、刊物來源、作者和引用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該校發表的論文數量和引用次數呈快速增長的態勢,形成了一批優秀作者群,說明該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科學研究隊伍已經形成。通過統計分析提出了提高論文被SCI收錄方面、應用方面的一些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科學引文索引;統計分析;內蒙古農業大學
中圖分類號:G25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10-0279-03
1引言
SCI、ISTP和EI是國際公認的3大著名檢索工具,不僅具有文獻檢索功能,還具有對期刊和論文影響力的評估、科研成就的評價等功能,通過評價收錄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地區或機構科學研究水平和實力。內蒙古農業大學圖書館2011年購買引進了web of science(SCI)數據庫,SCI作為世界知名的3大檢索工具之一,能夠及時準確地反映學術研究的重大突破、學科前沿的最新研究動態和熱點難點問題,是衡量一個機構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一所高校發表的論文被SCI收錄的情況反映了該校的學術地位和綜合研究能力。定量分析了2003~2012年10年來的科技實力和發展趨勢,以為內蒙古農業大學學科建設、科研決策及人才培養提供客觀公正、科學準確的評價數據和理論依據。
數據來源為登錄SCI數據庫,檢索策略為地址= (inn* mong* agr* univ*);出版年= (2003-2012);引文數據庫=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XPANDED);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 (CPCI-S);CCR-EXPANDED; IC。
2結果統計與分析
共檢索到署單位名稱為內蒙古農業大學的作者發表的論文716篇,本次統計不包括本校人員以其他形式署單位名稱發表的學術論文。
2.1論文數量分析
2003~2012內蒙古農業大學發表的論文被SCI收錄的情況見表1、圖1。從圖表中可以看出10年間,內蒙古農業大學每年發表的論文被SCI收錄的數量呈快速遞增的趨勢,2007年發表的文章被SCI收錄60篇,以后逐年增加,到2012年發表的文章被SCI收錄達164篇,這說明本校的科學技術研究水平和能力在逐年提高。近年來,學校每年對發表被SCI等3大引文系統收錄文章的教師給予獎勵,既提高了內蒙古農業大學的學術地位,又激發和提高了老師的科研能力,從而形成了良性循環,這將會對該校科學研究的發展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2.8論文主要國際國內合作情況
通過合作,可以更快地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傳播到世界。研究表明,合作研究成果的論文一般比獨立完成的論文要獲得更多的引用,具有更高的參考價值。我校科研人員參與發表的716篇SCI收錄論文中有228篇通過機構間合作完成,占31.8%,合作機構達105個,合作國別有17個國家和地區。可見,我校科研人員國際國內合作是比較廣泛。
3總結與建議
經過以上統計分析,近幾年被SCI收錄的論文數量雖然逐年在增加,但還存在一些問題。
(1)從引文量來看,除去自引文獻,實際被引的數量并不高,說明我們整體論文的科技水平還偏低,論文質量有待提高。
(2)從發表文章的期刊影響因子來分析,只有一種期刊的影響因子超過了5,大部分都在1以下。分析其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每一學科 SCI收錄的期刊種數較多,其影響因子各不相同,影響因子高的期刊,所要求的論文科技水平質量就高,如果我們科研人員的論文質量達不到此類刊的質量要求,拒收比例就高,論文投不到此類刊上,投到影響因子較低的刊上相應影響因子就不會高。其二,我們的科研人員的論文質量較高,但是沒有認真地去選刊,產生了高水平的文章投到了影響因子較低的刊物上,因而表現出了大部分作者的論文所發表的期刊影響因子整體偏低。建議作者今后在努力提高論文質量的基礎上,在文章發表時,作者一定要認真比較分析同一學科不同種刊物影響因子,正確評價文章的質量,做到適得其所。
(3)繼續加強國內外機構間的科研合作,提高科研水平。我校科研人員總體發文量與全國其他高校想比,數量和質量還相差甚遠,我校現有的科研水平和科技投入與經濟發展需要還不是很相稱;其次,由于許多國外刊物不符合中國國情,不少優秀學術論文沒有被該系統收錄。主觀原因是我們的教師和科研人員國際合作的意識是有,但強強聯合是不夠的,沒有通過國際合作這個大舞臺大幅度提升自己科研水平的想法。因此,我們應正確看待和認真分析我校的科研現狀,進一步加強和鼓勵教師們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加強學術國際間的合作,產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論文,努力提升我校整體科研實力。
摘 要: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研究論文進行統計分析,主要對論文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主題分布、作者分布、著者合著率、發文機構等進行分析,以期發現目前研究的現狀與問題,為“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相關依據。
“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是教育部發展農村高等教育的一項新舉措。該計劃已于2004年開始實施,依托全國廣播電視大學系統,集成全國相關高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及實用技術課件,采用廣播、電視、衛星和互聯網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將高等職業教育延伸到縣及鄉鎮,為農村培養農業技術應用帶頭人、發家致富帶頭人、推動農村社會和經濟發展帶頭人[1]。隨著“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的實施,其培養模式也相對成熟起來,有關的研究論文也不斷增多。筆者通過對2004—2012年 “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研究論文的統計分析,指出了目前該項目實施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為今后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相關依據。
1 數據來源和統計方法
1.1 數據來源
CNKI是中國目前最大的知識資源庫,其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收錄了全國99%正式出版的期刊,文獻收全率達到99.9%[2]。截止到2012年6月,收錄了國內出版的7 900多種學術類優秀期刊與專業特色期刊的全文,目前累計全文3 400多萬篇,部分期刊可以回溯至1915年。專業覆蓋基礎科學、工程科技、農業科技、醫藥衛生科技、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信息科技、經濟與管理等。網上數據每日更新。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對其收錄的每一篇文章均提供文章篇名、作者、作者所在單位名稱、關鍵詞、摘要、基金名稱、來源期刊等信息,并提供全文的原貌顯示、打印和下載等功能。
1.2 統計方法
筆者在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以“2004—2012”為檢索時間、“全部期刊”為來源類別、“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為題名進行模糊檢索,共檢索到相關文獻98篇,去掉無關信息(如一村一品、大學生村官等),共檢索到有效文獻91篇。用Excel進行數據統計,以文獻計量學的基本定律作為數據的分析方法,對所檢論文進行統計分析。
2 論文統計分析
2.1 年代分布
對某一學科、專題年代的統計分析可以從時間的概念上了解該學科、專題研究的發展歷程[3]。2004—2012年有關“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的研究論文,按時間分布如表1。
從表1可以看出:(1)2004—2006年為該領域的研究起步階段,3年所發表的論文有20篇,占總發文量的25%。說明自2004年實施以來,該項目正在逐步引起關注。(2)從2007年至今,為該領域的快速升溫階段,每年的發文量較最初的3年幾乎是成倍增長,總發文量達74篇,占發文總量的75%。說明該領域受到學術界高度關注,其發文總量盡管偏少,但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研究熱點。
2.2 論文主題分布
按照論文主題的分布,將全部論文分為四大類:意義、培養模式及教學研究、現狀與成效、問題與對策,將不屬于上述四個類別的論文歸入“其他”類,按年份統計,如表2所示。為便于對比,使用Excel軟件自動生成折線圖(圖1)。
通過對2004—2012年間“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主題情況的統計分析,結合表2和圖1,可以發現以下方面的問題。
首先,培養模式及教學研究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發文量占總發文量的1/3。該項目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并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供借鑒。所以,教學管理模式、教學資源利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等都是需要盡快解決的問題。其次,在實施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也是刻不容緩的。所以有關問題與對策的研究論文也是研究的熱點。雖然相關的研究論文比較多,但缺乏理論研究,大多為經驗總結。
2.3 論文期刊分布
對來源期刊進行統計分析的目的是為了揭示該研究領域論文的空間分布特點,確定該研究領域的優秀期刊,以便為人們深化該領域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參考源[4]。
根據布拉德福定律,優秀期刊區所載論文量要占總論文量的1/3[5]。本研究領域的論文總量為91篇,故其優秀區所載的論文數應為31篇。
由表3可以看出:(1)表中列出了數3篇及以上8種期刊,這8種期刊發文總量占全部論文總數的40.68%,超過論文總數的1/3,所以其優秀區期刊分別為《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內蒙古電大學刊》《中國遠程教育》、《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這8種期刊除《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外,均為廣播電視大學系統所辦刊物。可見,電大系統期刊是發表“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研究論文的基本陣地。(2)筆者所統計的91篇論文,分別發表在55種期刊上,具有分散性,平均每種期刊僅發文1.65篇。但論文分布又具有相對集中性,8種優秀區期刊發表的論文數占論文總數的40.68%,即14.55%的期刊發表了40.68%的論文,呈現出很高的集中趨勢。總的來說,文獻的分布符合集中、分散規律。
2.4 論文作者分布
在所統計的91篇論文中,共有作者74人(按照第一作者統計),發文篇數和作者分布見表4。
經過統計,發表1篇研究論文的有63人,占總作者數的85.14%,此數據與洛特卡定律[6]中1篇論文作者為60.79%的經典學科參考值差距較大,說明該領域的研究存在過熱現象,大多出于對學術熱點的追逐,單獨研究的作者比較多,同時沒有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也說明該研究領域的優秀作者比較集中。
根據普賴斯定律[7],優秀作者的論文下限為N=0.749×ηmax平方根子,其中ηmax為最高產作者的論文數。本表中ηmax為3篇,N取鄰近最大整數為2篇。我們將發文2篇及以上者列為該研究的優秀作者。雖然優秀作者只有11位,僅占作者總人數的14.86%,但是發文24篇,占發文總量的26.37%,符合優秀作者發文量應占發文總量1/5的統計要求。除康國光、瞿宏杰、周敏3人來自全日制高校外,其余8人均來自廣播電視大學系統,說明關注該研究領域的主要是廣播電視大學系統人員,而全日制高校人員對此領域的關注和研究較少。
2.5 著者合著率
著者合著率是指在一定的論文集合中合著文章與單作者論文的比例[8],這一概念可以反映一個領域內論文的合作寫作情況,進而可以反映出一個學科領域內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以及該研究領域的學科性質和研究方法等,還有助于弄清合作的特點以及影響合作的主要因素,有助于組織合作研究。目前,國內外學者分析論文合著率有兩種方法[9]:一是一類期刊在一定時期內每篇論文的平均作者數;二是一類期刊在一定時域內多著者論文數與總論文數之比。論文作者數為單人、2人、3人及以上合著情況如表5所示。
筆者共統計了91篇論文,有4篇沒有著者信息,著者總人數為142人,按照合著率的第一種定義,平均每篇論文有1.56個作者。按照第二種定義計算得出的歷年合著率如表5所示,從中可以看出該研究領域歷年的合著率不穩定,在23.07%~77.77%上下浮動。有一半以上的作者是獨自一人,2人和3人及以上作者發文數量基本相當。這表明該研究領域群體合作意識還不夠,總體合著率較低,也說明該領域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不夠。
2.6 發文機構
由表6我們可以看出,華中農業大學、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浙江廣播電視大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江西贛州廣播電視大學、山西廣播電視大學、湖南廣播電視大學、河北廣播電視大學、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廣西廣播電視大學、湖北孝感廣播電視大學等機構,發文數量都在3篇及以上,是該研究領域的優秀機構。從這些機構也可以看出,除華中農業大學外,其余均為廣播電視大學系統內機構。作為該項目主要實施單位的廣播電視大學系統依然是該領域的主要研究力量。
3 結論與討論
(1)“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自2004年實施以來,雖然該領域已經引起社會的關注,研究論文數量不斷增加,但是總體發文數量偏少。研究論文大多是廣播電視大學系統人員所發,全日制高校的人員對此關注不夠,尤其是對于依托全日制高校實施的全日制、函授教育形式的“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等的研究還不多[10]。
(2)該領域所發論文大多發表在廣播電視大學系統內刊物,外刊發文少。為進一步擴大該項目的影響力,實施該項目的單位應把研究成果多向外刊投稿。
(3)著者合作率總體較低,不太穩定,大多以個人研究為主要方式,這也是缺乏深入研究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保證該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各實施單位應加強溝通和交流,在深度和廣度上發表更多研究成果。
(4)無論是培養模式及教學研究,還是問題與對策研究論文,大多停留在經驗總結上,缺乏理論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理論研究對實踐的推動。
摘要:對2007―2009年間北京交通大學發表的論文采用web of Science的“分析檢索結果”,進行了多種類型的統計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北京交通大學論文被SCIE收錄的措施。
關鍵詞:SCIE科學引文索引;統計分析;論文收錄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255-04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科學引文索引》,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簡稱ISI)出版的一部自然科學領域基礎理論學科方面的重要的期刊文獻檢索工具。SCI收錄全世界出版的數、理、化、農、林、醫、生命科學、天文、地理、環境、材料、工程技術等自然科學各學科的優秀期刊約3 500種。ISI通過它嚴格的選刊標準和評估程序挑選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減,從而做到SCI收錄的文獻能全面覆蓋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SCI是國際通行的一種對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成果進行評價的比較客觀、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標,它在衡量國家、科研機構或大學的科研實力,評價科研人員學術水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數據來源
本文以檢索北京交通大學2007―2009年被SCIE收錄的論文為例,采用Web 0f Science的“分析檢索結果(Analyze Results)”對2007―2009年北京交通大學發表的1 215篇論文(其中:2007年358篇,2008年405篇,2009年452篇)進行多種類型的統計分析,討論北京交通大學的學科研究發展現狀與趨勢。
二、統計分析
1.論文被SCIE收錄作者分析。北京交通大學2007―2009發表的論文被SCIE收錄數量在20篇以上的作者一共有24位,具體收錄篇數及所占比例(見表1和圖1)。
由圖1及表1可以看出,其中只有四位作者的論文收錄量逐年增加,四位作者分別是JIAN,SS、NING,TG、WANG,YS、LiJ。三年論文收錄量持續下滑的作者七位,而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被SCIE收錄的論文是逐年遞增的。這說明,雖然前二十四位作者的論文收錄量中有29.2%作者的論文量呈下滑走勢,但是被SCIE收錄的論文作者范圍在擴大,也就是說更多的老師積極投稿,并且被SCIE收錄。這表明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不同學科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學校提倡的科技創新、激勵教師發表高質量學術成果的舉措已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2.論文被SCIE收錄合作國家/地區。分析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論文被SCIE 收錄合作國家/地區分析(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在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所發表的被SCIE收錄的文章中,與國外作者合作的文章所占比例較少,但趨勢是上升的,與國外合作者的國別逐年增加,合作文章數目逐年增加。從2007年的358篇文章作者反映出,與美國、新加坡、德國、日本、韓國、新西蘭、加拿大、英國等15個國家/地區的作者合作發表67篇文章;2008年的405篇文章,其中與美國、新加坡、臺灣、德國、日本、意大利、荷蘭、加拿大、英國、北愛爾蘭等22個國家/地區的作者合作發表文章88篇;2009年在被SCIE收錄的452篇論文中,分別與美國、加拿大、日本、德國、英國、臺灣、新加坡、葡萄牙、蘇格蘭、西班牙、比利時、喀麥隆、斯洛文尼亞等24個國家/地區的作者合作發表文章119篇。根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簡報》的統計,近些年中國發表的SCI論文中,國際合作產生的論文一直占中國SCI總數的20%左右。表2表明北京交通大學的論文參與國際合作的機會逐年增多,但并未達到平均水平,有進一步開發、提高的可能性,應進一步加強學校整體科研能力、提高科研人員國際合作意識。
3.論文被SCIE收錄語種分析。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被SCIE收錄論文語種分析(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被SCIE收錄的論文語種平均90%以上為英語,這是因為SCIE檢索工具是美國研制的,編輯語言為英語,收錄文獻時,英文文獻被首先考慮。
4.論文被SCIE收錄主題內容分析。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被SCIE收錄論文的主題內容分析見表4。由表4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每年超過20篇的學科主題有6個,分別是光學、多學科物理學、多學科材料科學、電力與電子工程學、應用物理學、應用數學,其中屬于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的學科有5個。可以看出SCIE側重收錄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的成果,工程技術領域收錄的數量不多。北京交通大學被收錄的論文大多數由本校國家重點實驗室、部級重點學科產出,說明學校重點實驗室和重點學科的建設正穩步、健康地向前推進。
三、提高北京交通大學論文被SCIE收錄的措施
從以上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被SCIE收錄的論文數逐年遞增,但增長幅度與排名靠前大學收錄論文的增長率相比有較大差距,為了進一步提升學校的研究水平,必須采取更為有力的措施,力爭在SCIE收錄論文的數量與質量上有較大突破。
1.學科帶頭人的傳、幫、帶。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發表的論文被SCIE收錄數量在20篇以上的作者一共有24位,這些作者都是學科帶頭人,因此在鼓勵中青年教師和學生向這些知名度高的專家和教授請教的同時,學科帶頭人應以自身的經驗和學識帶動一些教師和學生,提高撰寫科研論文的水平,進一步提升北京交通大學的科研水平和知名度。通過分析,雖然近三年來收錄論文達到20篇的作者有下滑趨勢,但因為在學校鼓勵、學科帶頭人示范作用下,其他老師也在不斷提高質量,增加論文被收錄機會,因此,論文收錄數不降反增。
2.制定一系列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的政策。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被SCIE收錄的論文參與國際合作的機會較少,因此,學校的相關部門應該制定一系列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的政策,鼓勵優秀人才去著名學術機構學習進修,參加國際著名學術機構的科研活動和學術團隊,擴大科研人員的學術視野和跟蹤國際科技前沿動態的能力,增強國際合作意識。
3.投稿時盡量用英文。SCI本身的期刊源多數來自于英美,占總數的60%以上。而我國科技人員撰寫的被SCI收錄論文中英語語種達90%以上。從北京交通大學2007―2009年的統計結果看,1 215篇論文中只有115篇發表在中文期刊上,其余1 100篇是國內的英文期刊或外刊,占總數的90.6%。由此可見,用英文撰寫是進入SCIE的一個重要優勢。
4.確切了解SCIE的收錄范圍。SCIE側重收錄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成果,工程技術領域的內容收錄較少。所以,準備發表文章的作者應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從而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科學評價體系中獲得認可,以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
摘要:統計學被列為財經類專業本專科專業的必修優秀課程之一。其教學面臨諸多挑戰,應當順應統計學教學的發展趨勢,將統計學和計算機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EXCEL的有關功能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試方法進行改革。
關鍵詞:統計學;教學模式;EXCEL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市場化步伐的加快,社會對新知識的需求日益增加,無論是國民經濟管理,還是公司企業乃至個人的經營、投資決策,都越來越依賴于數量分析,依賴于統計方法,統計方法已成為管理、經貿、金融等許多學科領域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將《統計學》課程列為財經類專業本、專科專業的優秀必修課程之一。力圖通過《統計學》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探索各學科內在的數量規律性,并用這種規律性的解釋來研究各學科內在的規律。同時,由于統計學所倡導的尊重客觀實事,通過調查研究用實事說話,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的學習、工作和科學研究精神。
一、《統計學》課程教學面臨的挑戰
1、內容日益豐富。長期以來,在我國存在兩門相互獨立的統計學——數理統計學和社會經濟統計學,分別隸屬于數學學科和經濟學學科。20世紀80年代以來,建立包括數理統計學和社會經濟統計學在內的大統計學,逐步成為我國統計學界的共識。1992年11月,國家技術監督局正式批準統計學上升為一級學科。國家頒布的學科分類標準已將統計學單列為一級學科。隨著大統計學思想的建立和統計學在實質學科中的應用的需要,大多數學校和老師在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統計學》教學過程中,除了保留社會經濟統計學原理中仍有現實意義的內容,如統計學的研究對象方法、統計的基本概念、統計數據的搜集整理、平均及變異指標、總量指標、相對指標、抽樣調查、時間序列、統計指數等;同時也系統的充實了統計推斷的內容,如:統計數據的分布特征、假設檢驗、方差分析、相關與回歸分析、統計決策等。這一變化使得《統計學》的內容更適合相關實質學科的發展需要。
2、學生的學習難度加大。首先、結合《統計學》的課程特點——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公式多且計算有一定難度等。如果學生不做必要的課外閱讀、練習和實踐活動,是很難理解和掌握的。對于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的學生來說,本身的專業課學習負擔已不輕。其次、對于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的學生來說,由于其本專業的課程體系要求,使得學生的數學或者數理統計的基礎不是特別好,對于專科學生來說更不用說,推斷統計將是他們學習的困難。再說,《統計學》作為專業基礎課,一般安排在一年級或二年級第一學期,在這個學習時段也是大多數專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計算機課程和英語課程的考證時段。如果以犧牲授課內容和降低要求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顯然有悖于《統計學》課程的教學和相關專業的發展要求。所有這一切對于學生學好這一課程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
3、教師的教學難度加大。授課內容越來越豐富;課程難度太大可能導致學生興趣下降;在倡導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背景下,授課時數大為減少(一般安排一個學期共17~19教學周,每周2~3課時);高等教育擴招后,由于師資力量一時沒有跟上,大多數學校,授課班級學生人數越來越多,一個教師跨越不同專業授課不再新鮮。這要求授課教師必須深刻領會授課內容的優秀和相互關系,學會控制和駕馭課堂教學,學會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統計學在不同專業領域的具體應用等等。作為這門學科的授課教師特別需要認真考慮該怎么辦?
二、《統計學》教學的發展趨勢分析
1、統計學從數學技巧轉向數據分析的訓練。在計算機及計算機網絡非常普及的今天,統計計算技術不再是統計學教學的重點了。統計思想、統計應用才應該是重點。現代統計方法的實際應用離不開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統計軟件的使用,不僅使統計數據的計算和顯示變得簡單、準確,而且使統計教學由繁瑣抽象變得簡單輕松、由枯燥乏味變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統計教學過程中,大量的內容只需要給學生講清楚統計基本思想、計算的原理和正確應用的條件、正確解讀計算的結果,而對大量復雜具體的計算可以交給計算機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計算量非常大,沒有計算機軟件的支撐,是很難教學實際問題分析的。現在我們只要講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判斷有無條件誤差,而原假設又是K種不同水平下總體的理論均值是否相等,檢驗結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計算量的工作讓計算機去完成。
2、通過統計實踐學習統計。也就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課堂現場教學、引導學生先讀后寫再議、模擬實驗、利用課余時間完成項目、利用假期時間,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某些團隊、小組或自己組織去開展一些與專業有關的活動,如社會調查、專題研究、提供咨詢、參與企業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比如依同學們在設計調查問卷和調查方案的基礎上,讓他們組成若干調查小組(如以寢室為單位),在校園內真正進行一次統計調查活動,從具體調查對象和單位的確定,樣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問卷的發放、回收與審核,數據輸入與資料整理,估計與分析,一直到調查報告的編寫,調查總結或體會的形成,全部由同學自己來完成。這樣,同學們就親身參與了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含統計推斷)的整個過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統計學》教學設想
如何從煩瑣的數理統計技巧轉向數據處理的訓練,同時還要使學生容易掌握并有機會輔之于實踐。教師的導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須選擇容易獲得而且普及性比較強的統計分析軟件,并在課堂教學和引導學生實踐中廣泛采用。
(一)微軟公司開發的EXCEL軟件無疑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專業的統計分析軟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強大,統計分析的專業性、權威性不可否認,但是對于沒有開設統計學專業的院校這些軟件并不常用,如果學生要進行自主性學習也比較難以找到相應的工具,此外專業統計分析軟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讓中國人用起來不是很順手。微軟公司開發的EXCEL軟件作為一款優秀的表格軟件,其提供的統計分析功能雖然比不上專業統計軟件,但它比專業統計軟件易學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統極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隨處可見。對于《統計學》這門課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統計函數和分析工具,結合電子表格技術,已能滿足統計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統計學》教學設想
1、在教學內容上,依據EXCEL的函數功能、電子表格功能、數據分析功能,結合統計學原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整合教學內容。比如傳統的統計學原理教學過程中,對統計數據的搜集主要強調統計報表制度,在EXCEL環境應該更注重抽樣推斷,EXCEL提供的隨機抽樣工具使得抽樣調查不再是十分復雜的技術,統計圖也可以被廣泛運用于對數據的描述;再比如現有統計學教材很多都講根據整理的數據計算平均數時,都用加權平均的方法,當用組距式變量數列計算平均數時,用組中值作為各組的代表值進行計算。我們知道,組中值作為各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組變量值在組內是均勻分布的,如果實際數據與這一假定相吻合,計算結果比較準確,否則誤差比較大。事實上實際數據往往就不是均勻分布的,因此用組中值計算的平均數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資料編制的不同變量數列計算的平均數還不相等。其實為了編制變量數列,我們必須輸入原始數據,EXCEL的有關程序可以得到準確平均數,哪里還有必要按加權算術平均的方法計算近似的平均數呢?那么有沒有必要編制變量數列、特別是組距式變量數列呢?有沒有必要按加權的方法計算平均數呢?我們認為有必要,但是組距式變量數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計算資料了,而是用于表現資料的分布狀況和進行分析用;加權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紹和要求學生掌握加權平均的思想,用于綜合評價分析中。
2、案例教學成為《統計學》課程的重要內容。案例教學法不僅可以將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接觸到大量的實際問題,而且對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幫助。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精選案例教學,比如對于金融專業的學生可以設計用幾何平均數計算投資的平均收益率、運用標志變異指標考察投資組合的風險大小等。對于經管專業的學生,精選抽樣推斷、假設檢驗、方差分析對于控制產品質量,經營決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淺出地介紹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進行分析。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也使統計學的課堂不再是教師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張嘴巴就能將一門專業課程從頭講到尾。
3、改革考試方式和內容,合理評定學生成績。考試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評估教學質量的手段。對于《統計學原理》的考試,多年以來一直沿用閉卷筆試的方式。這種考試方式對于保證教學質量,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著缺陷,離考試內容和方式應更加適應素質教育,特別是應有利于學生的創造能力的培養之目的相差較遠。在過去的《統計學》教學中,基本運算能力被認為是首要的培養目標,教科書中的各種例題主要是向學生展示如何運用公式進行計算,各類輔導書中充斥著五花八門的計算技巧。從而導致了學生在學習《統計學》課程的過程中,為應付考試搞題海戰術,把精力過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記硬背上。這與財經類專業培養新世紀高素質的經濟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為此,需要對《統計學》考試進行了改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考試內容與要求不僅體現出《統計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運算以及推理能力,還注重了學生各種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創新能力。二是考試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閉卷考試外,還在教學中用討論、答辯和小論文的方式進行考核,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組織形式。學生成績的測評根據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學習過程中提交的讀書報告、上機操作和卷面考試成績等綜合評定。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在學好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重技能訓練與能力培養。
摘要:統計學被列為財經類專業本專科專業的必修優秀課程之一。其教學面臨諸多挑戰,應當順應統計學教學的發展趨勢,將統計學和計算機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EXCEL的有關功能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試方法進行改革。
關鍵詞:統計學;教學模式;EXCEL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市場化步伐的加快,社會對新知識的需求日益增加,無論是國民經濟管理,還是公司企業乃至個人的經營、投資決策,都越來越依賴于數量分析,依賴于統計方法,統計方法已成為管理、經貿、金融等許多學科領域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將《統計學》課程列為財經類專業本、專科專業的優秀必修課程之一。力圖通過《統計學》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探索各學科內在的數量規律性,并用這種規律性的解釋來研究各學科內在的規律。同時,由于統計學所倡導的尊重客觀實事,通過調查研究用實事說話,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的學習、工作和科學研究精神。
一、《統計學》課程教學面臨的挑戰
1、內容日益豐富。長期以來,在我國存在兩門相互獨立的統計學——數理統計學和社會經濟統計學,分別隸屬于數學學科和經濟學學科。20世紀80年代以來,建立包括數理統計學和社會經濟統計學在內的大統計學,逐步成為我國統計學界的共識。1992年11月,國家技術監督局正式批準統計學上升為一級學科。國家頒布的學科分類標準已將統計學單列為一級學科。隨著大統計學思想的建立和統計學在實質學科中的應用的需要,大多數學校和老師在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統計學》教學過程中,除了保留社會經濟統計學原理中仍有現實意義的內容,如統計學的研究對象方法、統計的基本概念、統計數據的搜集整理、平均及變異指標、總量指標、相對指標、抽樣調查、時間序列、統計指數等;同時也系統的充實了統計推斷的內容,如:統計數據的分布特征、假設檢驗、方差分析、相關與回歸分析、統計決策等。這一變化使得《統計學》的內容更適合相關實質學科的發展需要。
2、學生的學習難度加大。首先、結合《統計學》的課程特點——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公式多且計算有一定難度等。如果學生不做必要的課外閱讀、練習和實踐活動,是很難理解和掌握的。對于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的學生來說,本身的專業課學習負擔已不輕。其次、對于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的學生來說,由于其本專業的課程體系要求,使得學生的數學或者數理統計的基礎不是特別好,對于專科學生來說更不用說,推斷統計將是他們學習的困難。再說,《統計學》作為專業基礎課,一般安排在一年級或二年級第一學期,在這個學習時段也是大多數專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計算機課程和英語課程的考證時段。如果以犧牲授課內容和降低要求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顯然有悖于《統計學》課程的教學和相關專業的發展要求。所有這一切對于學生學好這一課程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
3、教師的教學難度加大。授課內容越來越豐富;課程難度太大可能導致學生興趣下降;在倡導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背景下,授課時數大為減少(一般安排一個學期共17~19教學周,每周2~3課時);高等教育擴招后,由于師資力量一時沒有跟上,大多數學校,授課班級學生人數越來越多,一個教師跨越不同專業授課不再新鮮。這要求授課教師必須深刻領會授課內容的優秀和相互關系,學會控制和駕馭課堂教學,學會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統計學在不同專業領域的具體應用等等。作為這門學科的授課教師特別需要認真考慮該怎么辦?
二、《統計學》教學的發展趨勢分析
1、統計學從數學技巧轉向數據分析的訓練。在計算機及計算機網絡非常普及的今天,統計計算技術不再是統計學教學的重點了。統計思想、統計應用才應該是重點。現代統計方法的實際應用離不開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統計軟件的使用,不僅使統計數據的計算和顯示變得簡單、準確,而且使統計教學由繁瑣抽象變得簡單輕松、由枯燥乏味變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統計教學過程中,大量的內容只需要給學生講清楚統計基本思想、計算的原理和正確應用的條件、正確解讀計算的結果,而對大量復雜具體的計算可以交給計算機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計算量非常大,沒有計算機軟件的支撐,是很難教學實際問題分析的。現在我們只要講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判斷有無條件誤差,而原假設又是K種不同水平下總體的理論均值是否相等,檢驗結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計算量的工作讓計算機去完成。
2、通過統計實踐學習統計。也就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課堂現場教學、引導學生先讀后寫再議、模擬實驗、利用課余時間完成項目、利用假期時間,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某些團隊、小組或自己組織去開展一些與專業有關的活動,如社會調查、專題研究、提供咨詢、參與企業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比如依同學們在設計調查問卷和調查方案的基礎上,讓他們組成若干調查小組(如以寢室為單位),在校園內真正進行一次統計調查活動,從具體調查對象和單位的確定,樣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問卷的發放、回收與審核,數據輸入與資料整理,估計與分析,一直到調查報告的編寫,調查總結或體會的形成,全部由同學自己來完成。這樣,同學們就親身參與了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含統計推斷)的整個過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統計學》教學設想
如何從煩瑣的數理統計技巧轉向數據處理的訓練,同時還要使學生容易掌握并有機會輔之于實踐。教師的導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須選擇容易獲得而且普及性比較強的統計分析軟件,并在課堂教學和引導學生實踐中廣泛采用。
(一)微軟公司開發的EXCEL軟件無疑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專業的統計分析軟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強大,統計分析的專業性、權威性不可否認,但是對于沒有開設統計學專業的院校這些軟件并不常用,如果學生要進行自主性學習也比較難以找到相應的工具,此外專業統計分析軟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讓中國人用起來不是很順手。微軟公司開發的EXCEL軟件作為一款優秀的表格軟件,其提供的統計分析功能雖然比不上專業統計軟件,但它比專業統計軟件易學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統極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隨處可見。對于《統計學》這門課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統計函數和分析工具,結合電子表格技術,已能滿足統計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統計學》教學設想
1、在教學內容上,依據EXCEL的函數功能、電子表格功能、數據分析功能,結合統計學原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整合教學內容。比如傳統的統計學原理教學過程中,對統計數據的搜集主要強調統計報表制度,在EXCEL環境應該更注重抽樣推斷,EXCEL提供的隨機抽樣工具使得抽樣調查不再是十分復雜的技術,統計圖也可以被廣泛運用于對數據的描述;再比如現有統計學教材很多都講根據整理的數據計算平均數時,都用加權平均的方法,當用組距式變量數列計算平均數時,用組中值作為各組的代表值進行計算。我們知道,組中值作為各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組變量值在組內是均勻分布的,如果實際數據與這一假定相吻合,計算結果比較準確,否則誤差比較大。事實上實際數據往往就不是均勻分布的,因此用組中值計算的平均數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資料編制的不同變量數列計算的平均數還不相等。其實為了編制變量數列,我們必須輸入原始數據,EXCEL的有關程序可以得到準確平均數,哪里還有必要按加權算術平均的方法計算近似的平均數呢?那么有沒有必要編制變量數列、特別是組距式變量數列呢?有沒有必要按加權的方法計算平均數呢?我們認為有必要,但是組距式變量數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計算資料了,而是用于表現資料的分布狀況和進行分析用;加權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紹和要求學生掌握加權平均的思想,用于綜合評價分析中。
2、案例教學成為《統計學》課程的重要內容。案例教學法不僅可以將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接觸到大量的實際問題,而且對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幫助。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精選案例教學,比如對于金融專業的學生可以設計用幾何平均數計算投資的平均收益率、運用標志變異指標考察投資組合的風險大小等。對于經管專業的學生,精選抽樣推斷、假設檢驗、方差分析對于控制產品質量,經營決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淺出地介紹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進行分析。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也使統計學的課堂不再是教師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張嘴巴就能將一門專業課程從頭講到尾。
3、改革考試方式和內容,合理評定學生成績。考試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評估教學質量的手段。對于《統計學原理》的考試,多年以來一直沿用閉卷筆試的方式。這種考試方式對于保證教學質量,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著缺陷,離考試內容和方式應更加適應素質教育,特別是應有利于學生的創造能力的培養之目的相差較遠。在過去的《統計學》教學中,基本運算能力被認為是首要的培養目標,教科書中的各種例題主要是向學生展示如何運用公式進行計算,各類輔導書中充斥著五花八門的計算技巧。從而導致了學生在學習《統計學》課程的過程中,為應付考試搞題海戰術,把精力過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記硬背上。這與財經類專業培養新世紀高素質的經濟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為此,需要對《統計學》考試進行了改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考試內容與要求不僅體現出《統計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運算以及推理能力,還注重了學生各種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創新能力。二是考試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閉卷考試外,還在教學中用討論、答辯和小論文的方式進行考核,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組織形式。學生成績的測評根據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學習過程中提交的讀書報告、上機操作和卷面考試成績等綜合評定。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在學好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重技能訓練與能力培養。
摘要:統計學被列為財經類專業本專科專業的必修優秀課程之一。其教學面臨諸多挑戰,應當順應統計學教學的發展趨勢,將統計學和計算機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EXCEL的有關功能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試方法進行改革。
關鍵詞:統計學;教學模式;EXCEL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市場化步伐的加快,社會對新知識的需求日益增加,無論是國民經濟管理,還是公司企業乃至個人的經營、投資決策,都越來越依賴于數量分析,依賴于統計方法,統計方法已成為管理、經貿、金融等許多學科領域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將《統計學》課程列為財經類專業本、專科專業的優秀必修課程之一。力圖通過《統計學》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探索各學科內在的數量規律性,并用這種規律性的解釋來研究各學科內在的規律。同時,由于統計學所倡導的尊重客觀實事,通過調查研究用實事說話,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的學習、工作和科學研究精神。
一、《統計學》課程教學面臨的挑戰
1、內容日益豐富。長期以來,在我國存在兩門相互獨立的統計學——數理統計學和社會經濟統計學,分別隸屬于數學學科和經濟學學科。20世紀80年代以來,建立包括數理統計學和社會經濟統計學在內的大統計學,逐步成為我國統計學界的共識。1992年11月,國家技術監督局正式批準統計學上升為一級學科。國家頒布的學科分類標準已將統計學單列為一級學科。隨著大統計學思想的建立和統計學在實質學科中的應用的需要,大多數學校和老師在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統計學》教學過程中,除了保留社會經濟統計學原理中仍有現實意義的內容,如統計學的研究對象方法、統計的基本概念、統計數據的搜集整理、平均及變異指標、總量指標、相對指標、抽樣調查、時間序列、統計指數等;同時也系統的充實了統計推斷的內容,如:統計數據的分布特征、假設檢驗、方差分析、相關與回歸分析、統計決策等。這一變化使得《統計學》的內容更適合相關實質學科的發展需要。
2、學生的學習難度加大。首先、結合《統計學》的課程特點——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公式多且計算有一定難度等。如果學生不做必要的課外閱讀、練習和實踐活動,是很難理解和掌握的。對于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的學生來說,本身的專業課學習負擔已不輕。其次、對于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的學生來說,由于其本專業的課程體系要求,使得學生的數學或者數理統計的基礎不是特別好,對于專科學生來說更不用說,推斷統計將是他們學習的困難。再說,《統計學》作為專業基礎課,一般安排在一年級或二年級第一學期,在這個學習時段也是大多數專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計算機課程和英語課程的考證時段。如果以犧牲授課內容和降低要求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顯然有悖于《統計學》課程的教學和相關專業的發展要求。所有這一切對于學生學好這一課程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
3、教師的教學難度加大。授課內容越來越豐富;課程難度太大可能導致學生興趣下降;在倡導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背景下,授課時數大為減少(一般安排一個學期共17~19教學周,每周2~3課時);高等教育擴招后,由于師資力量一時沒有跟上,大多數學校,授課班級學生人數越來越多,一個教師跨越不同專業授課不再新鮮。這要求授課教師必須深刻領會授課內容的優秀和相互關系,學會控制和駕馭課堂教學,學會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統計學在不同專業領域的具體應用等等。作為這門學科的授課教師特別需要認真考慮該怎么辦?
二、《統計學》教學的發展趨勢分析
1、統計學從數學技巧轉向數據分析的訓練。在計算機及計算機網絡非常普及的今天,統計計算技術不再是統計學教學的重點了。統計思想、統計應用才應該是重點。現代統計方法的實際應用離不開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統計軟件的使用,不僅使統計數據的計算和顯示變得簡單、準確,而且使統計教學由繁瑣抽象變得簡單輕松、由枯燥乏味變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統計教學過程中,大量的內容只需要給學生講清楚統計基本思想、計算的原理和正確應用的條件、正確解讀計算的結果,而對大量復雜具體的計算可以交給計算機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計算量非常大,沒有計算機軟件的支撐,是很難教學實際問題分析的。現在我們只要講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判斷有無條件誤差,而原假設又是K種不同水平下總體的理論均值是否相等,檢驗結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計算量的工作讓計算機去完成。
2、通過統計實踐學習統計。也就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課堂現場教學、引導學生先讀后寫再議、模擬實驗、利用課余時間完成項目、利用假期時間,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某些團隊、小組或自己組織去開展一些與專業有關的活動,如社會調查、專題研究、提供咨詢、參與企業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比如依同學們在設計調查問卷和調查方案的基礎上,讓他們組成若干調查小組(如以寢室為單位),在校園內真正進行一次統計調查活動,從具體調查對象和單位的確定,樣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問卷的發放、回收與審核,數據輸入與資料整理,估計與分析,一直到調查報告的編寫,調查總結或體會的形成,全部由同學自己來完成。這樣,同學們就親身參與了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含統計推斷)的整個過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統計學》教學設想
如何從煩瑣的數理統計技巧轉向數據處理的訓練,同時還要使學生容易掌握并有機會輔之于實踐。教師的導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須選擇容易獲得而且普及性比較強的統計分析軟件,并在課堂教學和引導學生實踐中廣泛采用。
(一)微軟公司開發的EXCEL軟件無疑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專業的統計分析軟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強大,統計分析的專業性、權威性不可否認,但是對于沒有開設統計學專業的院校這些軟件并不常用,如果學生要進行自主性學習也比較難以找到相應的工具,此外專業統計分析軟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讓中國人用起來不是很順手。微軟公司開發的EXCEL軟件作為一款優秀的表格軟件,其提供的統計分析功能雖然比不上專業統計軟件,但它比專業統計軟件易學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統極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隨處可見。對于《統計學》這門課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統計函數和分析工具,結合電子表格技術,已能滿足統計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統計學》教學設想
1、在教學內容上,依據EXCEL的函數功能、電子表格功能、數據分析功能,結合統計學原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整合教學內容。比如傳統的統計學原理教學過程中,對統計數據的搜集主要強調統計報表制度,在EXCEL環境應該更注重抽樣推斷,EXCEL提供的隨機抽樣工具使得抽樣調查不再是十分復雜的技術,統計圖也可以被廣泛運用于對數據的描述;再比如現有統計學教材很多都講根據整理的數據計算平均數時,都用加權平均的方法,當用組距式變量數列計算平均數時,用組中值作為各組的代表值進行計算。我們知道,組中值作為各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組變量值在組內是均勻分布的,如果實際數據與這一假定相吻合,計算結果比較準確,否則誤差比較大。事實上實際數據往往就不是均勻分布的,因此用組中值計算的平均數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資料編制的不同變量數列計算的平均數還不相等。其實為了編制變量數列,我們必須輸入原始數據,EXCEL的有關程序可以得到準確平均數,哪里還有必要按加權算術平均的方法計算近似的平均數呢?那么有沒有必要編制變量數列、特別是組距式變量數列呢?有沒有必要按加權的方法計算平均數呢?我們認為有必要,但是組距式變量數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計算資料了,而是用于表現資料的分布狀況和進行分析用;加權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紹和要求學生掌握加權平均的思想,用于綜合評價分析中。
2、案例教學成為《統計學》課程的重要內容。案例教學法不僅可以將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接觸到大量的實際問題,而且對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幫助。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精選案例教學,比如對于金融專業的學生可以設計用幾何平均數計算投資的平均收益率、運用標志變異指標考察投資組合的風險大小等。對于經管專業的學生,精選抽樣推斷、假設檢驗、方差分析對于控制產品質量,經營決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淺出地介紹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進行分析。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也使統計學的課堂不再是教師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張嘴巴就能將一門專業課程從頭講到尾。
3、改革考試方式和內容,合理評定學生成績。考試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評估教學質量的手段。對于《統計學原理》的考試,多年以來一直沿用閉卷筆試的方式。這種考試方式對于保證教學質量,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著缺陷,離考試內容和方式應更加適應素質教育,特別是應有利于學生的創造能力的培養之目的相差較遠。在過去的《統計學》教學中,基本運算能力被認為是首要的培養目標,教科書中的各種例題主要是向學生展示如何運用公式進行計算,各類輔導書中充斥著五花八門的計算技巧。從而導致了學生在學習《統計學》課程的過程中,為應付考試搞題海戰術,把精力過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記硬背上。這與財經類專業培養新世紀高素質的經濟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為此,需要對《統計學》考試進行了改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考試內容與要求不僅體現出《統計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運算以及推理能力,還注重了學生各種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創新能力。二是考試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閉卷考試外,還在教學中用討論、答辯和小論文的方式進行考核,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組織形式。學生成績的測評根據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學習過程中提交的讀書報告、上機操作和卷面考試成績等綜合評定。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在學好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重技能訓練與能力培養。
一、《統計學》課程教學面臨的挑戰
1、內容日益豐富。長期以來,在我國存在兩門相互獨立的統計學——數理統計學和社會經濟統計學,分別隸屬于數學學科和經濟學學科。20世紀80年代以來,建立包括數理統計學和社會經濟統計學在內的大統計學,逐步成為我國統計學界的共識。1992年11月,國家技術監督局正式批準統計學上升為一級學科。國家頒布的學科分類標準已將統計學單列為一級學科。隨著大統計學思想的建立和統計學在實質學科中的應用的需要,大多數學校和老師在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統計學》教學過程中,除了保留社會經濟統計學原理中仍有現實意義的內容,如統計學的研究對象方法、統計的基本概念、統計數據的搜集整理、平均及變異指標、總量指標、相對指標、抽樣調查、時間序列、統計指數等;同時也系統的充實了統計推斷的內容,如:統計數據的分布特征、假設檢驗、方差分析、相關與回歸分析、統計決策等。這一變化使得《統計學》的內容更適合相關實質學科的發展需要。
2、學生的學習難度加大。首先、結合《統計學》的課程特點——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公式多且計算有一定難度等。如果學生不做必要的課外閱讀、練習和實踐活動,是很難理解和掌握的。對于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的學生來說,本身的專業課學習負擔已不輕。其次、對于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的學生來說,由于其本專業的課程體系要求,使得學生的數學或者數理統計的基礎不是特別好,對于專科學生來說更不用說,推斷統計將是他們學習的困難。再說,《統計學》作為專業基礎課,一般安排在一年級或二年級第一學期,在這個學習時段也是大多數專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計算機課程和英語課程的考證時段。如果以犧牲授課內容和降低要求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顯然有悖于《統計學》課程的教學和相關專業的發展要求。所有這一切對于學生學好這一課程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
3、教師的教學難度加大。授課內容越來越豐富;課程難度太大可能導致學生興趣下降;在倡導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背景下,授課時數大為減少(一般安排一個學期共17~19教學周,每周2~3課時);高等教育擴招后,由于師資力量一時沒有跟上,大多數學校,授課班級學生人數越來越多,一個教師跨越不同專業授課不再新鮮。這要求授課教師必須深刻領會授課內容的優秀和相互關系,學會控制和駕馭課堂教學,學會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統計學在不同專業領域的具體應用等等。作為這門學科的授課教師特別需要認真考慮該怎么辦?
二、《統計學》教學的發展趨勢分析
1、統計學從數學技巧轉向數據分析的訓練。在計算機及計算機網絡非常普及的今天,統計計算技術不再是統計學教學的重點了。統計思想、統計應用才應該是重點。現代統計方法的實際應用離不開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統計軟件的使用,不僅使統計數據的計算和顯示變得簡單、準確,而且使統計教學由繁瑣抽象變得簡單輕松、由枯燥乏味變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統計教學過程中,大量的內容只需要給學生講清楚統計基本思想、計算的原理和正確應用的條件、正確解讀計算的結果,而對大量復雜具體的計算可以交給計算機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計算量非常大,沒有計算機軟件的支撐,是很難教學實際問題分析的。現在我們只要講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判斷有無條件誤差,而原假設又是K種不同水平下總體的理論均值是否相等,檢驗結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計算量的工作讓計算機去完成。
2、通過統計實踐學習統計。也就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課堂現場教學、引導學生先讀后寫再議、模擬實驗、利用課余時間完成項目、利用假期時間,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某些團隊、小組或自己組織去開展一些與專業有關的活動,如社會調查、專題研究、提供咨詢、參與企業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比如依同學們在設計調查問卷和調查方案的基礎上,讓他們組成若干調查小組(如以寢室為單位),在校園內真正進行一次統計調查活動,從具體調查對象和單位的確定,樣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問卷的發放、回收與審核,數據輸入與資料整理,估計與分析,一直到調查報告的編寫,調查總結或體會的形成,全部由同學自己來完成。這樣,同學們就親身參與了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含統計推斷)的整個過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統計學》教學設想
如何從煩瑣的數理統計技巧轉向數據處理的訓練,同時還要使學生容易掌握并有機會輔之于實踐。教師的導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須選擇容易獲得而且普及性比較強的統計分析軟件,并在課堂教學和引導學生實踐中廣泛采用。
(一)微軟公司開發的EXCEL軟件無疑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專業的統計分析軟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強大,統計分析的專業性、權威性不可否認,但是對于沒有開設統計學專業的院校這些軟件并不常用,如果學生要進行自主性學習也比較難以找到相應的工具,此外專業統計分析軟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讓中國人用起來不是很順手。微軟公司開發的EXCEL軟件作為一款優秀的表格軟件,其提供的統計分析功能雖然比不上專業統計軟件,但它比專業統計軟件易學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統極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隨處可見。對于《統計學》這門課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統計函數和分析工具,結合電子表格技術,已能滿足統計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統計學》教學設想
1、在教學內容上,依據EXCEL的函數功能、電子表格功能、數據分析功能,結合統計學原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整合教學內容。比如傳統的統計學原理教學過程中,對統計數據的搜集主要強調統計報表制度,在EXCEL環境應該更注重抽樣推斷,EXCEL提供的隨機抽樣工具使得抽樣調查不再是十分復雜的技術,統計圖也可以被廣泛運用于對數據的描述;再比如現有統計學教材很多都講根據整理的數據計算平均數時,都用加權平均的方法,當用組距式變量數列計算平均數時,用組中值作為各組的代表值進行計算。我們知道,組中值作為各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組變量值在組內是均勻分布的,如果實際數據與這一假定相吻合,計算結果比較準確,否則誤差比較大。事實上實際數據往往就不是均勻分布的,因此用組中值計算的平均數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資料編制的不同變量數列計算的平均數還不相等。其實為了編制變量數列,我們必須輸入原始數據,EXCEL的有關程序可以得到準確平均數,哪里還有必要按加權算術平均的方法計算近似的平均數呢?那么有沒有必要編制變量數列、特別是組距式變量數列呢?有沒有必要按加權的方法計算平均數呢?我們認為有必要,但是組距式變量數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計算資料了,而是用于表現資料的分布狀況和進行分析用;加權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紹和要求學生掌握加權平均的思想,用于綜合評價分析中。
2、案例教學成為《統計學》課程的重要內容。案例教學法不僅可以將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接觸到大量的實際問題,而且對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幫助。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精選案例教學,比如對于金融專業的學生可以設計用幾何平均數計算投資的平均收益率、運用標志變異指標考察投資組合的風險大小等。對于經管專業的學生,精選抽樣推斷、假設檢驗、方差分析對于控制產品質量,經營決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淺出地介紹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進行分析。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也使統計學的課堂不再是教師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張嘴巴就能將一門專業課程從頭講到尾。
3、改革考試方式和內容,合理評定學生成績。考試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評估教學質量的手段。對于《統計學原理》的考試,多年以來一直沿用閉卷筆試的方式。這種考試方式對于保證教學質量,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著缺陷,離考試內容和方式應更加適應素質教育,特別是應有利于學生的創造能力的培養之目的相差較遠。在過去的《統計學》教學中,基本運算能力被認為是首要的培養目標,教科書中的各種例題主要是向學生展示如何運用公式進行計算,各類輔導書中充斥著五花八門的計算技巧。從而導致了學生在學習《統計學》課程的過程中,為應付考試搞題海戰術,把精力過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記硬背上。這與財經類專業培養新世紀高素質的經濟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為此,需要對《統計學》考試進行了改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考試內容與要求不僅體現出《統計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運算以及推理能力,還注重了學生各種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創新能力。二是考試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閉卷考試外,還在教學中用討論、答辯和小論文的方式進行考核,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組織形式。學生成績的測評根據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學習過程中提交的讀書報告、上機操作和卷面考試成績等綜合評定。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在學好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重技能訓練與能力培養。
摘要:統計學被列為財經類專業本專科專業的必修優秀課程之一。其教學面臨諸多挑戰,應當順應統計學教學的發展趨勢,將統計學和計算機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EXCEL的有關功能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試方法進行改革。
關鍵詞:統計學;教學模式;EXCEL
一、《統計學》課程教學面臨的挑戰
1、內容日益豐富。長期以來,在我國存在兩門相互獨立的統計學——數理統計學和社會經濟統計學,分別隸屬于數學學科和經濟學學科。20世紀80年代以來,建立包括數理統計學和社會經濟統計學在內的大統計學,逐步成為我國統計學界的共識。1992年11月,國家技術監督局正式批準統計學上升為一級學科。國家頒布的學科分類標準已將統計學單列為一級學科。隨著大統計學思想的建立和統計學在實質學科中的應用的需要,大多數學校和老師在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統計學》教學過程中,除了保留社會經濟統計學原理中仍有現實意義的內容,如統計學的研究對象方法、統計的基本概念、統計數據的搜集整理、平均及變異指標、總量指標、相對指標、抽樣調查、時間序列、統計指數等;同時也系統的充實了統計推斷的內容,如:統計數據的分布特征、假設檢驗、方差分析、相關與回歸分析、統計決策等。這一變化使得《統計學》的內容更適合相關實質學科的發展需要。
2、學生的學習難度加大。首先、結合《統計學》的課程特點——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公式多且計算有一定難度等。如果學生不做必要的課外閱讀、練習和實踐活動,是很難理解和掌握的。對于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的學生來說,本身的專業課學習負擔已不輕。其次、對于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的學生來說,由于其本專業的課程體系要求,使得學生的數學或者數理統計的基礎不是特別好,對于專科學生來說更不用說,推斷統計將是他們學習的困難。再說,《統計學》作為專業基礎課,一般安排在一年級或二年級第一學期,在這個學習時段也是大多數專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計算機課程和英語課程的考證時段。如果以犧牲授課內容和降低要求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顯然有悖于《統計學》課程的教學和相關專業的發展要求。所有這一切對于學生學好這一課程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
3、教師的教學難度加大。授課內容越來越豐富;課程難度太大可能導致學生興趣下降;在倡導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背景下,授課時數大為減少(一般安排一個學期共17~19教學周,每周2~3課時);高等教育擴招后,由于師資力量一時沒有跟上,大多數學校,授課班級學生人數越來越多,一個教師跨越不同專業授課不再新鮮。這要求授課教師必須深刻領會授課內容的優秀和相互關系,學會控制和駕馭課堂教學,學會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統計學在不同專業領域的具體應用等等。作為這門學科的授課教師特別需要認真考慮該怎么辦?
二、《統計學》教學的發展趨勢分析
1、統計學從數學技巧轉向數據分析的訓練。在計算機及計算機網絡非常普及的今天,統計計算技術不再是統計學教學的重點了。統計思想、統計應用才應該是重點。現代統計方法的實際應用離不開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統計軟件的使用,不僅使統計數據的計算和顯示變得簡單、準確,而且使統計教學由繁瑣抽象變得簡單輕松、由枯燥乏味變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統計教學過程中,大量的內容只需要給學生講清楚統計基本思想、計算的原理和正確應用的條件、正確解讀計算的結果,而對大量復雜具體的計算可以交給計算機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計算量非常大,沒有計算機軟件的支撐,是很難教學實際問題分析的。現在我們只要講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判斷有無條件誤差,而原假設又是K種不同水平下總體的理論均值是否相等,檢驗結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計算量的工作讓計算機去完成。
2、通過統計實踐學習統計。也就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課堂現場教學、引導學生先讀后寫再議、模擬實驗、利用課余時間完成項目、利用假期時間,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某些團隊、小組或自己組織去開展一些與專業有關的活動,如社會調查、專題研究、提供咨詢、參與企業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比如依同學們在設計調查問卷和調查方案的基礎上,讓他們組成若干調查小組(如以寢室為單位),在校園內真正進行一次統計調查活動,從具體調查對象和單位的確定,樣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問卷的發放、回收與審核,數據輸入與資料整理,估計與分析,一直到調查報告的編寫,調查總結或體會的形成,全部由同學自己來完成。這樣,同學們就親身參與了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含統計推斷)的整個過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統計學》教學設想
如何從煩瑣的數理統計技巧轉向數據處理的訓練,同時還要使學生容易掌握并有機會輔之于實踐。教師的導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須選擇容易獲得而且普及性比較強的統計分析軟件,并在課堂教學和引導學生實踐中廣泛采用。
(一)微軟公司開發的EXCEL軟件無疑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專業的統計分析軟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強大,統計分析的專業性、權威性不可否認,但是對于沒有開設統計學專業的院校這些軟件并不常用,如果學生要進行自主性學習也比較難以找到相應的工具,此外專業統計分析軟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讓中國人用起來不是很順手。微軟公司開發的EXCEL軟件作為一款優秀的表格軟件,其提供的統計分析功能雖然比不上專業統計軟件,但它比專業統計軟件易學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統極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隨處可見。對于《統計學》這門課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統計函數和分析工具,結合電子表格技術,已能滿足統計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統計學》教學設想
1、在教學內容上,依據EXCEL的函數功能、電子表格功能、數據分析功能,結合統計學原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整合教學內容。比如傳統的統計學原理教學過程中,對統計數據的搜集主要強調統計報表制度,在EXCEL環境應該更注重抽樣推斷,EXCEL提供的隨機抽樣工具使得抽樣調查不再是十分復雜的技術,統計圖也可以被廣泛運用于對數據的描述;再比如現有統計學教材很多都講根據整理的數據計算平均數時,都用加權平均的方法,當用組距式變量數列計算平均數時,用組中值作為各組的代表值進行計算。我們知道,組中值作為各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組變量值在組內是均勻分布的,如果實際數據與這一假定相吻合,計算結果比較準確,否則誤差比較大。事實上實際數據往往就不是均勻分布的,因此用組中值計算的平均數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資料編制的不同變量數列計算的平均數還不相等。其實為了編制變量數列,我們必須輸入原始數據,EXCEL的有關程序可以得到準確平均數,哪里還有必要按加權算術平均的方法計算近似的平均數呢?那么有沒有必要編制變量數列、特別是組距式變量數列呢?有沒有必要按加權的方法計算平均數呢?我們認為有必要,但是組距式變量數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計算資料了,而是用于表現資料的分布狀況和進行分析用;加權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紹和要求學生掌握加權平均的思想,用于綜合評價分析中。
2、案例教學成為《統計學》課程的重要內容。案例教學法不僅可以將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接觸到大量的實際問題,而且對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幫助。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精選案例教學,比如對于金融專業的學生可以設計用幾何平均數計算投資的平均收益率、運用標志變異指標考察投資組合的風險大小等。對于經管專業的學生,精選抽樣推斷、假設檢驗、方差分析對于控制產品質量,經營決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淺出地介紹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進行分析。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也使統計學的課堂不再是教師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張嘴巴就能將一門專業課程從頭講到尾。
3、改革考試方式和內容,合理評定學生成績。考試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評估教學質量的手段。對于《統計學原理》的考試,多年以來一直沿用閉卷筆試的方式。這種考試方式對于保證教學質量,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著缺陷,離考試內容和方式應更加適應素質教育,特別是應有利于學生的創造能力的培養之目的相差較遠。在過去的《統計學》教學中,基本運算能力被認為是首要的培養目標,教科書中的各種例題主要是向學生展示如何運用公式進行計算,各類輔導書中充斥著五花八門的計算技巧。從而導致了學生在學習《統計學》課程的過程中,為應付考試搞題海戰術,把精力過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記硬背上。這與財經類專業培養新世紀高素質的經濟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為此,需要對《統計學》考試進行了改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考試內容與要求不僅體現出《統計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運算以及推理能力,還注重了學生各種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創新能力。二是考試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閉卷考試外,還在教學中用討論、答辯和小論文的方式進行考核,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組織形式。學生成績的測評根據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學習過程中提交的讀書報告、上機操作和卷面考試成績等綜合評定。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在學好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重技能訓練與能力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