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公文范文 科學理論論文

科學理論論文

發布時間:2022-04-12 09:01: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科學理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科學理論論文

科學理論論文:經濟時代管理科學理論論文

【摘要】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呈現出全球化和市場化的趨勢,傳統的管理理論、思想、方式、方法都將面臨變革完善、創新發展的問題。因此,對管理科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客觀分析與評價,并在分析論述管理理論的基礎上,提高到哲學高度上來思考,創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管理理論、方法與技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知識經濟時代;管理科學;發展趨勢

一、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綜述

在人類歷史上,自從有了有組織的活動,就有了管理活動。管理活動的出現促使一些人對這種活動加以研究和探索。經過長期的積累和總結,對管理活動有了初步的認識和見解,從而開始形成一些樸素、零散的管理思想,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管理理論。管理理論最早出現于西方,先后出現了古典管理理論、行為管理理論、數量管理理論、系統管理理論、權變管理理論和質量管理理論等許多對人類發展有重大價值的成果。

古典管理理論形成于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美歐,以泰羅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和以法約爾、韋伯為代表的組織管理理論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古典管理理論對人類生產率的提高指明了方向。行為管理理論始于20世紀20年代,梅奧的霍桑實驗揭示了人是社會人,除了物質方面的條件外,還有社會、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不能忽視社會和心理因素對人積極性的影響。數量管理理論產生于第二次世界期間,它是以現代自然科學和技術的最新成果為手段,運用數學模型,對管理領域中的人、財、物和信息資源進行系統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優規劃和決策的理論。系統管理理論是指應用系統理論的范疇、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管理活動和管理過程,重視對組織結構和模式的分析,并建立起系統模型以便于分析。權變管理理論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它把環境對管理的作用具體化,并使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緊密地聯系起來。質量管理理論則出現在日本,它強調產品質量的不斷完善和再造,從而實現企業的節約型生產。

二、知識經濟時代更需要管理科學

知識經濟時代,管理依然需要,甚至更加重要,只是管理模式必須改變;管理科學理論依然需要,但必須有新理論取代。因為管理科學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在海外,都是現代國家的興國之道。在科技興盛之世,大至一個國家,小至一個企業乃至社會各系統都必須全方位管理,必須科學化,同時還將人性化。因為分散式的生產方式和資源配置本身就是一種管理的式樣,有序則生氣盎然、萬事俱興,無序則無以繁榮、發達。各國企業經營多角化的過度展開或收縮使企業界面臨著不同的命運,IBM與聯想的購并、波音與麥道、埃克森與美孚、上海大眾汽車公司與美國及德國公司合作等新趨勢,不僅強化了人們對經濟全球化的認識,也使人們到對各種錯綜復雜的管理問題的判斷、決策、實施、反饋等需要有一個正確的哲學思想來指導;越來越感到管理活動中不僅有著數理方面的科學方法問題,而且也還大量地存在著屬于管理文化范疇的問題。我國日前要解決的不僅是具體方法和理論的問題,而且首先是管理的社會屬性的各類問題。管理科學的哲學研究,為上述問題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如果說哲學本身面臨著一場革命,那么,管理科學取得哲學的靈魂后也會發生一場革命。這種“雙重革命”,將使管理科學變成具有“靈魂趨使”的巨大力量,變成有血有肉的管理理論和方法的嚴密體系。知識經濟時代呼喚管理科學的發展。

三、知識經濟時代管理科學的內涵

知識經濟時代的管理科學是以自然工程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科學體系為母體和父體孕生出的子體科學。管理科學是充分運用兩大科學體系的現有成果全面地轉化為生產競爭力,通過管理科學的理論、方法、措施的優化,激勵人們的行為優化,從而導致總體生產力的最大化與成本、質量、效益的最佳化。管理科學的現實價值更在于為解決各種社會提供有創新意義的、切實可行的科學管理辦法。知識經濟時代決定性的要素是人群的整體知識水平。“五商”素質和創新能力(“五商”指人的智商、情商、德商、性商、體商)。知識是寄生在人頭腦里的最寶貴資源,而且是一種“綠色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無污染的、可再生資源),中國擁有大量的這種深埋在人力礦山里面的初級原料資源,管理科學就是從開掘人力礦到冶煉、加工、應用、輸出高級人才并促其發揮巨大作用的現代科學手段。管理科學研究的范圍很廣,凡是有人群行為的地方,便應有管理科學的介入,以求得組織的科學化、行為適應化、內耗的最小化、產出與投入的比值最大化、錯誤與風險的最低化。管理科學是多層面的。

1.管理科學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重要的管理技能。管理科學的知識有助于大至政府小至企業的決策者們分析決策形勢,防止出現難以應付的局面,識別新的機遇,經常能使政府和企業取得政治或經濟價值的最大化。

2.管理科學在適當條件下是持續性競爭優勢的源泉之一,擅于運用管理科學的組織較其競爭者更能形成成本優勢。

3.管理科學還是由成百個公司及眾多個人組成的行業,他們給工商業、政府和個人提供管理科學服務。大至國家的科學管理,如政體、法治的演變與設計;研究各級政府、議會、司法、監督機構的設置、制衡、運行、反饋、糾偏、防腐;同時采用計算機網絡系統與“專家程序決策系統”,“風險評估否決系統”建立起“電子政府”設立政府各級官員、議員、司法執法人員的資格標準與核查辦法,候選人先通過公開資格選拔,然后競選或任命上任,使權力處于相對透明被監督之中。管理的科學性就在于設立一套高效而完整的構架運行機制,不致衍生“制度性腐敗”。

四、知識經濟時代管理科學的發展趨勢

走向知識經濟時代,管理科學和實踐將在管理理念、管理對象、管理方式、目標模式、組織模式、效益模式等六個方面發生變革。

1.管理理念:從基礎型、理性型轉向發展型。管理理念是領導者在管理科學活動中所持有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作為觀念形態的管理理念,是由社會經濟關系決定的。知識經濟的崛起導致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必然引起管理理念的變革。20世紀90年代英國城市大學羅尼·萊森首先提出了一種與傳統的基礎型和理性型管理理念不同的發展型管理理念。萊森把管理理念作為生長在不同土壤里的一棵大樹來描述三者的區別:從生長的土壤來看,認為基礎型管理生長的土壤是古典經濟學,理性型管理的土壤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型管理的土壤是濃郁的人文思想。從三者的根來看,基礎型管理的根是政治經濟學,理性型管理的根是行政學、行為科學,發展型管理的根是發展生物學和社會生態學。從三者的枝干看,基礎型管理的枝干是追求卓越,理性型管理的枝干是成效管理,發展型管理的枝干是發展中的組織,這個組織是學習型組織。從三者的結果來看,基礎型管理的結果是最終導致經濟的個人化;理性型管理的結果是企業組織化(發展型管理的結果是個人、企業和社會都獲得了自我實現和發展。因此,發展型管理理念不再是表現為個人對財富、成就的追求,也不完全是以自然科學為基礎,強調科學和理性、硬性和數量化,而是在管理中加入非理性因素,強調人與人、人與組織、人與社會和自然的共同發展;決策的目的是引導企業與社會之間的交易行為,促進企業與全球社會的相互依存;決策過程的基本要素不再是傳統意義的個人、信息、資本、設備,而是行動、思想和感情。這三個基本要素不斷成長和組合的過程使決策不斷優化,而承擔這種成長和組合的載體是“學習型組織”。

2.管理對象:從有形生產要素為主轉向無形生產要素為主。傳統的決策主要是對勞動力和物化勞動(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等有形生產要素的管理。隨著社會財富生產過程和結果的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識等無形生產要素對一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越來越舉足輕重,從而知識資源的開發與有效利用,逐漸成為重要的管理科學方面的課題。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價值和作用超過資本的價值與作用,知識生產力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任何國家和企業都必須重視知識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迅速將知識轉化為直接生產力,才能適應知識經濟的運行節拍,求得自身的發展。

3.管理方式:從傳統管理轉向綜合集成管理。信息網絡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使企業面對一個全球的競爭環境和經營形式。傳統的依靠企業自身可利用的資源來建立競爭優勢的決策方式,將束縛企業的視野,限制創新思維,從而影響企業的市場應用能力和經營活力。集成概念的提出可以認為是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管理奠定了基礎。集成管理實際上就是將集成的思想和觀念創造性地運用于管理科學的實踐過程。也就是說集成管理是以企業內外軟硬資源要素為基礎,以創新機制為動力,以實現社會責任為條件,以整體優化、優勢互補、聚變換大為手段,兼容各種決策手段和文化,在集成對象連鎖互動、共同得益、協同推進中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決策方式。

4.目標模式:從注重經濟目標轉向更注重社會目標,實現雙重目標統一。在工業經濟社會初期,企業管理的目標是赤裸裸地追求利潤最大化。企業主可以犧牲工人的利益、顧客的利益、社會公眾的利益實現自身的利潤目標。企業利潤幾乎成為企業管理的唯一追求。隨著社會生產力進步,如果一個企業不能對資源利用、生態平衡、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承擔責任;如果不能對消費者的直接利益和間接利益承擔責任;如果不能對部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承擔責任;如果不能為投資者帶來應有的收益,那么,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市場競爭中,就會被淘汰出局。追求企業利潤和社會責任雙重目標的統一,是22世紀企業管理科學領域的基本趨勢。

5.組織模式:從縱向層次結構轉向橫向網絡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的變革,是技術革命特別是信息網絡化的必然結果。傳統的組織形式一般是根據物流程序設計的。專業分工和職能部門是物流的基礎和程序。在傳統的金字塔型的分工協作關系中,分工越細、越專業化,企業協調監督就越復雜,導致了管理環節增多,管理成本增高,企業效益降低,官僚主義突出的問題。在信息化的知識經濟時代,這種管理組織結構與信息開放性和企業快速應變的要求不相適應。信息具有開放性的特點。標準化的信息可以通過計算機進行適時處理和提供共享。因此,企業決策中凡是屬于標準化的信息,如生產、技術、財務、勞動工資等都有條件實現電腦操作;而非標準化的信息,主要是市場信息和環境信息,則可以通過信息網絡提供給人腦進行分析決策。這樣,企業管理的部門和層次可以大大減少,使“企業流程再造”成為可能。

6.效益模式:從規模、質量型效益轉向速度型效益。在工業經濟時代,以規模求效益、以質量求效益,是企業管理歷史進程中的重要創新。規模和質量型效益模式雖然都是成功的管理創新,但它們畢竟是工業經濟時代以企業為主體的管理模式。還不能解決在科技迅速發展和信息網絡化條件下的市場需求個性化和對市場的迅速反映問題。因此,伴隨知識經濟時代的崛起,美國企業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創造了以迅速求效益的迅速型效益模式。速度型效益規模要求:第一,把效率作為衡量企業組織功能的首要標準-第二,提高企業的預測力、判斷力、決策力,健全應變機制;第三,企業應在利潤增長、市場份額、企業成長及社會責任三者之間實現動態平衡,在技術和市場雙重驅動下實現效益增長。

可以預見,管理科學的任務更加繁重,管理科學哲學研究任重而道遠.

科學理論論文:科學理論與企業管理論文

1行為科學對企業管理的影響

在組織行為科學中比較經典的激勵理論是美國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美國學者赫茨伯格等人提出的雙因素理論以及決策模型理論。首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類的需求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好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等5個等級。這五種需求的依次上升,呈金字塔式的結構。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企業可以建立靈活的激勵政策,充分發掘員工的潛能。雙因素理論是指“激勵——保健”理論。該理論認為在一定條件下,影響人的工作積極性的因素有兩類:一類是避免不良情緒的需要,一類是激勵因素。前者與工作環境、人際關系、工作待遇等有關。如果沒有這些因素,那么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會很低,但如果有這些因素,并不一定能夠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后者是指員工才能得到賞識、擁有較好的發展機會等因素,這些因素能夠激勵員工產生強烈的工作欲望。在決策模型中,目標函數采用效用函數形式,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如非物質因素等。另外,在決策方式上,采用滿意準則。這比傳統的最優化準則更具有人性化。企業的決策者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尋求滿意解,而不是“最優解”,這樣的決策更具有實用性。

2行為科學在現代管理中應用的誤區

2.1企業不夠重視行為科學理論的應用

我國的企業,尤其是國企和中小企業,進行現代化管理的起步比較晚,不夠重視行為科學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很多企業依然采用傳統的管理方式。例如,很多國企采用終生制的人事管理方式,員工一旦進入相應的單位編制,就不會因為工作績效差而被辭退。這種終生制的方式對于員工沒有激勵作用,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差,因此企業的效益很差。傳統的管理方式不能充分考慮到人的不同方面的需求,出現了企業提供條件與員工需求不平衡的現象。如崗位與員工能力不適應、晉升機制不完善等。長期以來,這些問題導致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下降,企業員工士氣低落,嚴重的甚至出現了整個管理團隊辭職的事情。不科學的管理方式為企業的管理帶來嚴重的隱患,成為企業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2.2對行為科學理論認識不夠深刻

行為科學理論引入我國已經有一段的時間,很多企業已經逐漸在利用這種理論來進行員工的管理,但是效果卻一直不好。究其原因就是我國的企業對行為科學理論認識不夠深刻、不夠全面。行為科學與心理研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企業應用中需要咨詢相關的心理咨詢師。在中國,由于文化的特殊性,公眾普遍對心理咨詢師具有一定的偏見。很多人將心理問題與精神問題劃等號。因此,很多企業沒有借助相關心理咨詢師的幫助,直接進行行為科學理論的使用。然而,要想獲得員工的性格特質、傾向等方面的信息和結論就必須進行相關心理方面的調研。通過調研了解員工的性格、潛能等,然后企業可以實現崗位與員工能力相匹配。

3在現代化管理中應用行為科學理論的具體途徑

3.1企業要重視行為科學理論的應用

行為科學理論的應用是企業做好人力資源管理的基礎。通過行為科學理論的學習,企業的領導和相關的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可以洞察到企業員工內心的真實需求,然后根據不同情況予以相應的滿足。這樣可以充分地發掘員工的潛能,進而提高企業組織績效。因此,企業應該十分重視相關理論的應用。首先,領導層需要學習相關的行為科學理論。企業領導可以通過咨詢、自學、參加EMBA班進行行為科學理論的學習。然后,針對企業員工,尤其是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員工,企業需要進行相關行為科學理論的培訓。企業可以聘請相關的專家、學者對該種理論進行深入透徹的剖析。然后結合本企業的現狀進行講解、分析,使得行為科學理論由抽象變為具體。例如怎樣在本企業內部具體應用的馬斯洛需求理論,本企業的各種因素與雙因素理論是怎樣對應的等。

3.2企業要全面認識行為科學理論

由于對行為科學理論的片面認識,企業不能很好地應用行為科學理論。要想全面、深刻地認識行為科學理論,企業的相關管理人員需要進行踏實、認真的學習。然后,企業需要克服文化的偏見,正確地認識與行為科學相關的心理學以及心理咨詢師。通過心理咨詢師的分析,企業可以獲得企業員工性格傾向,從而更好地進行崗位的分配。企業可以進一步建立員工的心理檔案。由于現代生活壓力很大,員工由于工作壓力、生活壓力等,有可能出現一定的心理問題。這樣心理咨詢師通過員工的心理檔案可以全面系統的了解員工的心理狀況,然后進行及時地疏導,使員工擺脫壓力的困擾,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來。全面地認識行為科學理論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做好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全面的認識行為科學理論使企業可以更準確地了解員工的真實訴求,主動進行人力資源管理,提高了人力資源管理水平。例如,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發現某員工最近一段時間總是請假,并且悶悶不樂。針對這些問題,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可以通過合理的手段了解員工最近的生活狀況。然后在企業內部盡全力幫助員工解決問題。

3.3以人為本

二十一世紀企業的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因此,企業需要想盡千萬百計吸引優秀的人才,然后創造良好的條件留住優秀的人才。要做到這些企業需要以人為本。首先,根據相關行為科學理論的應用,企業需要制定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使之能夠滿足員工不同層次的需求又能激勵員工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企業和工作。然后,企業需要與員工之間進行良好的溝通,認真考慮員工提出來的工作中問題。這樣長期以來員工就會與領導層建立信任。員工與領導層之間信任能夠使員工對企業產生依賴感和歸屬感。這樣有助于企業推行新的政策和管理模式,加快企業的發展步伐。例如,豐田生產方式(精益生產)這一模式的推進在一開始就需要員工與企業領導之間很強的信任感。這樣,員工才能將基層存在的問題真實地、完整地反映給企業領導,然后通過企業整體力量來解決這些問題,進而提高企業的現代化科學管理水平。

4結束語

行為科學理論為企業進行人力資源管理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根據行為科學的相關理論,企業決策者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到員工的真正需求,然后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最大程度上鼓舞員工士氣,創造優秀的企業文化。另外,組織行為學理論在管理中的應用使得企業更加人性化,更加關注企業員工的需求,并且盡可能滿足員工的需求。這些作用使得企業現代

化管理受益。雖然,在實際應用還存在一定誤區,但是為了能夠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增大企業經濟收益,企業領導應該充分重視行為科學理論的應用,應該踏實地學習這種理論,使之在管理中被很好地利用。

科學理論論文:民族聲樂美聲唱法科學理論論文

一、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

1、民族唱法

從廣義上來看,我國的民族聲樂相關藝術,主要囊括了曲藝說唱、民歌說唱和戲曲說唱這三種不同風格的演唱藝術,從這點上來看,我國的民族唱法指的就是在進行具有濃烈的民族特色的歌曲和演唱民歌時所運用到的一些聲樂的技巧,主要涵蓋了不同種類別的歌唱形式。在對傳統的民歌和戲曲等之中精髓進行繼承和發展的同時,又對西方美學唱法中比較先進的優秀的技巧加以和借鑒,這有效地集二者于一身。這樣的唱法其特點就是在演唱時音色清脆明亮,語言準確,因此,深受人們群眾的歡迎。

2、美聲唱法

美聲的唱法主要是從西歐中比較專業的且具有古典聲樂特色的傳統唱法中不斷演變而來的,是在文藝復興展開之后漸漸才形成的。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科學的比較完備的歌唱體系,它對喉嚨和氣息都有較為嚴格的要求,音域比較開闊,同時各個聲區之間的連接也比較自如靈活,在轉音中也十分流暢且能夠精準的協調發聲器官,在此過程中,很多比較高難度的技巧都可以完成,進而使音色得到美化,因此,這種唱法普遍被認為是比較科學的一種歌唱方法。

二、民族聲樂的傳統韻味

我國地域十分遼闊,且有著56個民族,每個民族因所在的地理環境不一樣,語言和風俗習慣等也都大不相同,因此各個地域的民歌都有著不一樣的民族特色。有人曾說,韻味指的就是在演唱時存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中表現出來的強烈的民族色彩。由此可知,在民族聲樂當中,韻味充分體現了民族聲樂中獨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它是聲樂作品的魅力所在。因此,在我國傳統的民族聲樂中一般都是把演唱者在演唱時是否有“韻味”來判斷其演唱水平。而潤腔這一技巧就是充分地將“韻味”給表現出來的一種手段,其目的就是讓演唱的曲目更富有表現力,讓作者更有自身的感染力。潤腔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說運用哭腔,注重字的緩慢輕重等,也就是說,在演唱中加入潤腔能充分的將韻味給體現出來,而韻味就相當于一部作品的靈魂,我們必須將其保留下來。

三、借鑒美聲唱法中的科學理論

1、聲部劃分

這一理論在美聲唱法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眾所周知,每個人具有的聲音是不一樣的,這種差異不只是因為演唱者聲帶寬厚度不同,也主要受到演唱者共鳴腔大小和體積胖瘦等因素的左右,這樣每名演唱者都具有不一樣的音域和音色。而美聲唱法關于聲部劃分這一理論就是經過劃分不同的人的聲部,確定其各自的類型,再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也就是注重“因材施教”,讓演唱者將自己的嗓音發揮到最好,因此說這一理論在美聲唱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我們的民族聲樂中缺乏這一方面的理論,所以我們可以借鑒美聲唱法這一理論來提升和完善我國的民族唱法。

2、科學且合理的發聲體系

在美聲唱法中其發聲體系主要起著將演唱者的唱歌能力加以提高的作用,在這種體系中不但包涵了怎樣訓練聲樂的方式方法,而且這也跟“由淺入深”這一原則相吻合。在進行聲樂教學中將這一手段運用其中,可以使教學模式變得更加的豐富,同時利于將教學質量加以提高。在我國的民族唱法中同樣也缺少這一理論的引用,因此我們借鑒這一理論在民族唱法中,就提高教學質量來講無疑是十分有利的,與此同時,在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中其基本原理還有相通的地方,我們可以使二者互相學習各自的方法,進而將我國的民族唱法的理論體系不斷地加以完善。

四、結語

總而言之,不一樣的社會背景就會使中西方產生不一樣的聲樂藝術,進而形成二者各自獨特的聲樂文化。對于傳統的民族唱法來說,將民族傳統聲樂中的精髓加以繼承,同時廣泛吸收優秀的外來聲樂文化,也就是以我國傳統的聲樂美學思想為主,將西方聲樂技術理論為輔,從而使其得到豐富和發展,進而促進我國聲樂發展。

作者:王琨 單位:單位:山東大學(威海)藝術學院

科學理論論文:推進大眾化科學理論論文

理論是行動的指南,理論上的創新是最根本的創新。按照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要求,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的關鍵是抓好黨員的理論學習工作和科學理論的普及工作。推進科學理論大眾化工作是加強理論學習必然要求,它既是一項長期而重大的戰略任務,又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的具體舉措。

推進科學理論大眾化,首先要清醒地認識肩負的責任。從政治層面講,科學理論是我們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敏銳,自覺堅持黨的領導,抵御各種資產階級思想侵蝕,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基礎;從發展角度看,科學理論是我們明確發展方向,把握科學方法,堅定發展信心,推進企業科學發展的現實動力。同時,科學理論可以提升自身素質,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發展的客觀需要。因此,我們無論思考問題,還是在實際工作中都必須保持理論上的清醒,必須做一個理論上的明白人,否則,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迷失奮進的目標。基層黨組織與職工群眾聯系廣泛,最了解職工群眾的所思所想,最了解職工群眾想聽什么想知道什么。對此,各級黨組織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切實肩負起理論大眾化的任務,努力使科學理論成為指導我們實踐的重要思想武器和理論武器。

推進科學理論大眾化,優秀要在通俗化上下功夫。理論是一個科學體系,包含了哲學、政治學、經濟學、自然科學等諸多學科。從基層職工隊伍現狀看,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接受能力各異,這是科學理論普及化大眾化面臨的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科學理論一旦被職工群眾接受,就能形成強大的物質力量。因此,我們普及科學理論,必須在通俗化上下功夫,這是我們必須樹立和遵循的一個基本工作理念。要通過職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語言、淺顯直白的表述,深入淺出地闡述理論的深刻道理,使職工群眾能夠聽得懂、聽得進、記得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吸引力。中央近年編發了大量適合基層職工群眾學習的理論學習材料,如《理論熱點面對面》、《六個為什么》等可讀性強的學習材料。我們要充分運用好這些基本資料,大興理論學習之風,切實形成職工群眾自覺學理論、信理論、用理論的生動局面。

推進科學理論大眾化,關鍵要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理論骨干隊伍。理論骨干是普及科學理論的中堅力量,承負著重大責任,加強專兼職理論骨干隊伍建設十分重要。因此,各級黨組織要切實把培養理論骨干擺上重要位置,從各個方面為理論骨干的成長創造良好條件,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使他們經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守得住陣地。“給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各級專兼職理論工作者要加強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素養和理論水平,要系統地研究理論、掌握理論,切忌粗枝大葉,淺嘗輒止,零打碎敲,一般性的了解。要講究理論傳播的方式方法。簡單的道理講復雜不是水平,深奧的道理變簡單才是能力。這個要求看似簡單,實際上難度很大、要求很高,它要求既要有很強的理論功底,又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所以,理論工作者必須加強學習,向書本學、向實踐學、向人民群眾學。

推進科學理論大眾化,必須要堅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任何事物被認識和了解都有一個過程,必須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要把普及科學理論作為各級黨組織的一項基本任務,大張旗鼓地講,理直氣壯地講。要進一步創新方式方法,積極采取領導干部講理論、送理論下基層、熱點問題大家談、理論知識競賽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增強理論學習的吸引力。要提高理論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尤其在一些重要時期、重要階段,對一些重要理論、重要論斷,要有針對性地組織理論報告宣講,使職工群眾及時準確地把握科學理論報告的深刻內涵。職工群眾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通過集中學習實踐,普遍受到了一次科學發展意識的教育。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啟示我們,對重大的科學理論,集中開展大規模的學習教育是一個十分重要而有效的方法。理論來自于實踐,又指導實踐。在普及科學理論的過程中,還要注重理論研究,及時追蹤最新的理論動態,搞好調查研究,使科學理論盡快與基層實際相結合,推進理論成果的轉化。

作者:胡偉強 單位:哈爾濱鐵路局

科學理論論文:從信息論到信息科學理論論文

(一)

在科學史上,對通訊的研究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甚至在牛頓以前,這類問題就在物理學中出現了,特別是在費爾馬、惠更斯和萊布尼茨的著作中出現過。

然而,信息作為具有一般性質的科學概念的提出乃是近代科學史上的一個重大成就。它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世紀。隨著奧地利物理學家玻耳茲曼把統計學徹底地引人物理領域,使物理學家對客觀世界中存在的不確定性和偶然性不得不加以考慮,從而把研究偶然性作為一種科學方法最早引入物理學。玻耳茲曼把嫡(H)函數引人統計物理學,對嫡首先作了微觀解釋,指出墑是關于一個物理系統分子運動狀態的物理量,表示系統的混亂程度,并且首次把嫡和信息聯系起來。在物理學領域中,把研究偶然性作為一種明確的科學方法,并且把嫡與信息聯系起來,就為信息的料學概念的產生、信息量的測度提供了方法與理論前提,雖然他們的研究在當時已經涉及到有關信息方面的問題,但限于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未能明確地定義信息概念。

在19世紀,除了物理學中引人統計方法外,在通信領域中,在處理編碼問題上也包含有統計的思想,這就是1832年莫爾斯(5.F.B.M。rse)提出的點?劃莫爾斯電碼,當時有意識地引入一個新的因素,就是統計的觀點。莫爾斯在設計他的電碼時,將常用字的碼編得短些,不常用字的碼編得長些,這樣可以節省傳輸時間,提高傳輸效率。不過當時未能對此進行科學的總結,未能應用相應的數學工具予以定量描述。

本世紀20年代奈奎斯特(H.Nyquist)與哈特萊(L.Hortley)最早研究了通信系統傳輸信息的能力,提出用對數作為信息量的測度。1924年,奈奎斯特發表了《影響電極速度的某些因素。。四年后(1928年),哈特萊發表了僅信息傳輸、,首次提出了消息是代碼、符一號,它是具體的,代表著信息的具體方式。消息中載荷著信息,信息是包含在消息中的抽象量,從而區別出信息和消息在概念上的不同。并且提出用消息出現概率的對數來度量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如從s個符號中選出N個符號組成一則消息,則共有S”個可能性,其信息量用對數表示則為:H二NlogS。哈特萊的這一理論可以看作是現代信息理論的起源,從而為申農(c.sh。nn。n)的信息論奠定了思想基礎。進人40年代后,隨著雷達、無線電通訊和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相繼出現和發展,以及防空系統的需要,促使許多科技工作者在各自的工作崗位_L對信息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正是由于實踐的推動,使得許多科學家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對信息論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論得出一致的結論。維納在t控制論,一書中指出,單位信息量的思想差不多在同一時候由好幾位科學家提了出來,其中有統計學家費希爾(R.A.Fisher)以及申農和維納本人。可見,信息概念、信息量以及信息理論的產生有其歷史的必然。

1948年申農發表了著名論文《通訊和數學理論》,1949年又發表了另一篇論文‘在噪聲中的通信,。當時,申農在貝爾電話公司工作。在研究過程中,他為了對信息進行數學處理,就需要把通信系統中的信號、消息等等具體內容(如信息的語義)舍棄,把信源發生的信息僅僅看作一個抽象的量。同時,由于通信的對象—信息具有隨機性的特點,因此申農把用于物理學中的數學統計方法移植到通信領域,從而提出了信息嫡的數學公式,從量的方面來描述信息的傳輸和提取的問題,并由此給出信息的定義,提出了信息量的概念。中農在,通信的數學理論》一文中,把信息定義為“兩次不定性之差”,通信就是減少或消除通信者的某種不定性,而收信人被消除的不定性的大小就表示其所收到的信息量。對信源自身的信息量用什么名稱表示呢?申農采用了嫡這一概念,在使用這一概念時,申農曾征求過著名數學家馮?諾意曼(J.v.Neumann)的意見,當時申農曾想把它稱為‘不定性,,諾意艾建議可以稱它為“嫡”,其理由之一是‘不定性,函數在統計力學中已經用在墑的概念下面。可見申農的信息嫡概念是從物理學中借用過來的。他用來表示信源信息量的墑公式與熱力學嫡公式有一區別,在信息量公式中冠以負號,而熱力學中則沒有。維納曾說過:“信息量是一個可以看作幾率的量的對數的負數,實質上就是負墑。”①這一點恰恰說明,它與熱力學公式所代表的方向相反,不是表示系統的無序狀態,而是表示系統的有序程度,表示系統獲得信息后,無序狀態的減少或消除。除了上述貢獻外,申農還提出了通信系統模型以及編碼定理等方面有關信息理論的問題。申農的這兩篇著作奠定了現代信息理論的基礎,而申農也因此成為信息論的奠基人。此后,信息論就成為一門獨立的邊緣學科。

40年代通信工作所遇到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怎樣從收到的信號中濾除各種噪聲,以及在控制火炮射擊的隨動系統中如何跟蹤一個具有機動性的活動目標,而噪聲的瞬時值或射擊目標位置的有關信息都是隨機的,這樣,也就要求用概率和統計方法進行研究,用統計模型進行處理。維納正是在研究這些問題的基礎上,差不多和申農同時發表了兩本著作:《控制論,(1948年)與。平穩時間序列的外推、內插和平滑化,(1949年)。維納從控制和通信的角度研究了信息問題,主要是從自動控制的觀點研究信號被噪聲干擾時的信號處理問題,建立了“維納的濾波理論”(通信與控制中的濾波問題,指的是從獲得的信號與干擾中盡可能地濾除干擾,分離出所期望的消息)。接著在1950年發表了,人有人的用處》一書。在上述著作中,維納提出了測量信息量的數學公式,敘述了信息概念形成的思想前提,同時把信息的概念又進一步推廣,認為信息不僅是通信領域的研究對象,而且與控制系統有密切聯系。維納正是抓住了通信與控制系統的共同特點,站在一個更為概括的理論高度,揭示了它們的共同本質,即通信與控制的共同特點的關鍵并不是環繞著電工技術,而是環繞著更為旅本的信息概念。因此維納把信息概念在更為一般化的形式中概括為“信息是組織程度的度量”,“是負墑”,“是我們適應外部世界,并且在使這種適應為外部世界所感到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內容的名稱。”從維納給出的信息定義中可以看出,維納把信息的概念進一步擴大到控制論領域,把信息看作是人、動物或機器等控制系統與外界進行調節過程中相互作用、相互交換的內容。控制系統通過與外界交流信息,達到實現最佳控制的目的,因此信息論成為控制論的一個基礎理論。美國的另一名統計學家R.A.費希爾則從古典統計的理論角度研究了信息理論,提出了單位信息量問題。

由上可知,申農、維納、費希爾各自從不同的方面(申農從信息編碼方面、維納從濾波理論方面,費希爾則從古典統計理論方面)研究了信息概念、信息量以及其他信息理論問題。雖然角度不同,但卻有著共同之處:他們認為通信的對象帶有隨機性,通信的目的在于消除收信人的不定性,因此信息就是消除不定性,即負嫡,要對消息作定量的研究,就必須略去其具體質的方面和相應的具體內容,把信號的共同特征抽取出來,單純從量的方面進行度量,為此就要用統計平均信息的概念來量度它的概率分布,從而提出用統計數學方法處理通信的理論問題。維納和申農各自證明,如果某事件具有n種獨立的可能結果:x,,xZ,“一x。,這些結果出現的概率分別為p(x:),P(x:),“一p(x。),且有藝P(x;)=‘,則該事件所具有的不‘。l定性數量H(x)(嫡函數)為:.H(x)(嫡函數)一藝p(x、)‘ogp(x;)1.1當對數底為2時,H(x)的單位為比特(Bit)a信息量等于被消除的不定性的數量,這是申農等人信息理論最重要的結果之一。從此,通信科學就由定性階段進人定量階段,并為信.良論及信息科學的研究奠定了初步的理論基礎。

申農、維納等所提出的信息、信息量的概念及信息理論,只能對某些信息作定量的描述,而對信息的質和其他方面則未予考慮。如信源所發出的信息,它的語義(意義)如何:怎樣對它定量描述r信宿收到信息后的效用如何,價值如何,怎樣定量?這些問題涉及意義信息、有效信息、相對信息、主觀信息等等問題,這些正是申農理論不足之處。正如韋弗爾(w.weover)于1949年在,通信的數學理論的近期成就,一文中所指出的,申農信息論所企圖解決的是技術問題,不涉及意義問題和實效性問題。1953年哥爾德曼(5.Goldmon)也曾經指出過申農理論的缺點,提出申農的信息理論并沒有考慮信息的內容以及接受者對它的使用價值和重要性。這些問題,申農當時雖然知道,但限干歷史條件,卻未能加以解決。

(二)

任何信息都包含三個方面,即從客觀描述信息量的統計模型、語義(意義)信息和有效信息(信息價值)。早在1949年,韋弗爾與申農曾經共同提出過信息問題可分為三級:第一級即申農所研究的向題,稱通信的技術問題,第二級是信息的意義問題;第三級是信息的實效性問題。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申農的理論只是從通信的技術角度,解決信息的客觀量度問題,而對第二級、第三級問題,即語義信息和有效信息,申農假定對任何觀察者只是一個常數,未能予以研究。

進人70年代,申農的信息理論已經越過通信領域,而廣泛滲人其他學科。特別是隨著系統科學的進展,人們所研究的領域已經進入復雜系統、大系統、超大系統,如航天、人腦、社會經濟、智能等各種復雜的大系統,這類系統不僅結構與功能復雜,涉及大量的參數與變量,而且具有模糊性,因而不能不考慮信息的產生、使用,從而涉及信息的語義和信息的效用,以及模糊信息等問題。所以僅僅研究給定的信源以及它所發出的信息統計特性是遠遠不夠的。正是由于這種需要,即研究對象的擴張,因而對信息概念、信息嫡以及語義信息、有效信息等問題,要求有比以前更為確切的理解和更為一般性的理論,從而出現了信息科學。可見信息科學的提出是與大系統理論、系統工程的發展、系統科學的產生分不開的。它們在實質上都是以大系統和復雜系統作為研究對象。不過研究的角度不同,這意味著人類認識史和科學史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要求在新的水平上重新對整體性的對象加以研究。

正是因為信息科學是在新的水平上以整體性的復雜系統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因此它所研究的范圍不只是通信領域中有關信息的獲取、變換、傳輸、處理等問題,它必須克服原有的局限性,以已有的申農信息理論為基礎,并與計算機和自動化科學技術、生物學、數學、物理學等各門學科緊密聯系,加以發展,所以它所研究的領域要比申農信息論的范圍廣;同時要克服申農理論的缺陷,研究申農理論中未能解決的問題,如語義信息、有效信息、模糊信息等等。關于這方面的問題,目前也有一些人在進行研究。

語義(意義)信息是指信源發出的信息所包含的意義。任何物體所發出的信息必須具有一定的意義。如用語言表述,則指信息的語義。從廣義方面看,人、動物、機器的行為和動作都有一定的意義,如體育教員的示范動作,蜜蜂的舞蹈,昆蟲分泌信息素的氣味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含義。從信源發出的信息,如果只從客觀的量的方面看,信息量可以相等,但是信息量相等的信息,其意義可以完全不同,比如人們發出“0”的聲音,頻率不變則沒有意義;音調如有變化,當變成陽平(第二調)就表示“哦,怎么啦?”,這里帶有疑問的含義,如再變為去聲(第四調),那就表示“啊l我明白了l”,說明問題得到解決,同樣三個“0”,其嫡(H)從客觀方面看是相等的,但意義卻不相同,而且這些不同意義的信息是否能夠為信息接受者所理解,理解的程度又如何等等,也因信息接受者的不同而不同。所以關于信息的意義問題,涉及信息發送者發出消息的含義如何定量,同時也涉及信息接受者對發送者的意圖的理解程度如何定量,因而涉及信息發送者與接受者雙方的主觀因素。

有效信息是指信源所發出的消息被收信人收到后所起的效果和作用(亦稱信息、的價位)。同樣的消息對于不同的對象,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條件,其價值和效果可以完全不同,所以有效信息亦稱相對信息。信源發出某一消息,其內容相同,信息墑(H)相等,但對不同的人具有不相等的價值。而同一條消息,對同一對象,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條件,其價位也不一樣。

1968年貝里斯(M.Belis)和高艾斯(s.Guia,u)①對信息的量和質(信息的效用)統一迸行考慮,首先提出信息的“量一質”統一量度。他們在已有的有關參量外引人新的參量,即在申農的信息結構中,引人表示實效性的“有效分布”u這一新的重要參量,U=(u、,u:”一u.),每一個u。是第i個事件出現的效果,有效信息的結構S為EUP。。。。。。E::::::…{E姚仇EulPIree..‘wesell‘﹄一一其中,E={El,E:,……En子代表抽象的隨機事件集,p={pl,p:,上的概率分布。由此可以推導證明,得到有效信息I(P,U)為……pn蛋為遍于事件Em1(p;u)一k藝uip“ogp其中。會。,工p,一1,k的意義同于申農信息量公式中所用的,它是與選用的信息單位有關的常數,如取以2為底的對數時,單位為比特,則k二1o當系統對所有事件有效性之間的差別可以忽略不計時,則u、=u(對所有i),就有:n1(p;u)一ku藝Pi‘ogPi==uHj=1該式表示這時的有效信息是“量”的信息u倍。當有效性都是1個單位,即u,=u=1(對所有i),則I(P;U)=I(P)=H該式表示還原為申農的負嫡,可見“量”的信息是有效信息的特殊情況。①后來有人把貝里斯和高艾斯二人所提出的量質統一量度信息稱為“有效信息”。

1977年加拿大的詹馬利(G.Jumarie)研究了“相對信息”,他把信息、信源和信息使用者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統一地進行考慮,在數學上作為一個三元組進行處理,由此導出與觀察者相關的四個變量以及相對于另一個觀察者的相對信息。他認為,對于給定的某個實際總體U(它可以是生物總體、社會總體?一),給定的觀察者R(即信息使用者),給定了觀察者R的一個系統(SIR)—它是總體u的某個子集,系統(sIR)同它的環境(515)交換信息,可以由四個狀態變量來描述:內嫡H;(sIR)一R擁有的關于s的內部結構的信息量,外嫡H。(sIR)一s擁有的關于它的環境(乳s)的內部結構的信息量,它具有相對論中的時間性質;目標V(sIR)一系統希望執行的目標,變換勢W(SIR)一信息在系統內轉換的效率。所有這四個變量都是相對的,因為它們都依賴于觀察者R,被它所制約。這四個變量類似于相對論中的時空變量,因此可以對它們施行洛倫茲變換,由這個變換就得到另一觀察者R‘的相對信息:內相對信息I,(SIRIR’)一由R提供給R’的關于s的內部結構的信息,外相對信息I。(sIRIR’)一由R提供給R’的關于S的外部結構的信息。同樣可以進行多級變換,從而得到多級相對信息。他認為,在一定條件下,申農信息是相對信息的特殊情況,而模糊信息也可以看作是相對信息的特例。這樣,對相對信息的描述就可以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對語義信息和主觀信息(它們隨觀察者不同而不同)進行研究。②關于語義信息、有效信息、相對信息的研究,雖然進行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某些進展,但總的說來,還不夠成熟,尚未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模糊信息是指現實世界中有一類事物的信息其界限是模糊的,呈現出亦此亦彼性,沒有明確的界限,如疾病信息:血沉快、心率慢、膽固醇高、血壓低等等,這種快與慢,高與低的界限都是很不明確的。模糊信息對應的不定性是由消息本身內容與含義的模糊度的性質引起的,而模糊度則由模糊集的測度來定義。所以把建立在模糊集合論基礎上,研究由于消息①王鼎昌:““量一質”信息與控制系統”,《信息與控制,,1981年第1期,第5一6頁。②鐘義信:“信息的現狀與未來”,《北京郵電學院學報》,1978年第1期,第72一73頁。本身內容與含義的模糊不確定性而引人的信息稱為模糊信息。

1965年美國控制論學者(L.A.Zodeh)提出了模糊集的概念,開辟了模糊數學這一重要研究領域。1968年他在另一篇題為:《通信:模糊算法》中提出模糊數學可以用于信息處理。他說:“所要介紹的概念在性質上雖然是模糊的,而不是精確的,但最終將證明它在很多問題,例如信息處理、控制、系統辨別、人工智能,或是更一般地說,在包含不完全或不肯定的數據決策過程中都是有用的。”①以后不少學者對模糊信息進行了不少工作。1972年意大利人A.德路卡(A.Deluca)首先研究了純模糊性所引入的不定性,將申農的概率嫡的概念移植到模糊集上,定義了建立在模糊集合上的非概率的模糊嫡。②由于模糊性與隨機性在本質上是兩類不同性質的不確定性,一般模糊性是指事件本身內容及含義的不確定性,而隨機性則指事件是否發生的不確定性,在實際活動中,研究模糊信息是否發生,既要考慮消息本身內容的模糊不定性,又要考慮模糊事件是否發生的隨機性上的不定性,有人把這種具有雙重不定性的信源稱為廣義信源,其信源嫡稱廣義嫡,要用概率、模糊集合、模糊事件概率對其進行定量描述。③當然,在模糊集合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嫡”和信息概念,前正處于發展的初期,許多方面并不統一,因此,要建立系統的模糊信息論,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作者:周桂如 王雨田 單位:北京郵電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科學理論論文:基于先驗性的科學理論論文

一、考察科學理論的兩種哲學觀念與共通的同構式表達機制

理論陳述的恰當性(尤其是它的真值)則取決于它或它的推論是否恰當地描述了這些事件,或者說我們可以對如何確定這類陳述的真值持有一種符合論或接近于符合論式的觀點。這種直接的描述或間接的、通過對應規則和邏輯推理轉換的描述都表明在理論的陳述觀看來科學理論具有表達作用。而且,從語義分析的角度來看,用于表達的科學理論陳述諸成分與被表達項應該具有某種映射關系。還有,哲學可以進一步對理論陳述的被表達項的形而上學與認識論意義進行探討。比如,我們可以討論理論陳述中的名稱是否可以指稱實際存在的科學對象(特別是不可觀察對象),理論陳述所描述的情況如何符合我們人類所觀察到的經驗現象,等等。而在另一方面,理論模型觀提供了對科學理論的表達功能與表達機制的另外一種刻畫。首先,理論模型觀認為科學理論的本性就是一個模型族,而且這些模型一般都會被視為一種數學結構,這些數學結構相互之間至少具有部分的同構(isomor-phism)關系———大多模型觀的支持者都追隨結構主義(sturcturalism)的刻畫,認為理論模型是一種集合-結構(set-structure)。于是,科學理論的表達功能就應該由這些模型來行使。比如,Sneed認為理論的表達就是以拉姆塞(FrankRamsey)式的方案通過集合論謂詞的刻畫來給出理論的經驗性斷言(empiricalclaim)。在他看來,理論所蘊涵的拉姆塞語句(Ramseysentence)就是它給出的一個經驗性斷言:對于一個包含兩個部分的理論F(珔T,珚O)而言,典型的拉姆塞語句就是“tF(t,珚O)”。需要注意的是,與陳述觀對拉姆塞語句的看法不同,珚O不是陳述觀意義下的一階語言中的可觀察詞項/謂詞(相應的,珔T也不是單純的理論詞項),而是一個特殊的只含有經驗性內容的集合論謂詞(set-theoreticpredication),而這個集合論謂詞其實就是對一個集合-結構或模型的定義。

因此,這個拉姆塞語句的意義事實上就是表明,對于該理論而言,存在一個特定的具有經驗內容的模型,而且它與理論模型有重合的部分珚O,因此顯然也與理論模型族之間具有同構關系。還有,因為集合-結構本身只是一個數學結構,由它刻畫的“經驗模型”就未必符合傳統哲學對“經驗”的理解,所以這種“經驗模型”其實首先是一種數據模型(data-model)。從上述簡要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兩種理論觀在表達層面上確實具有顯著的區別。陳述觀認為理論陳述直接就表達了某些特定的項,這些被表達項之中至少有一部分應該具有形而上學與認識論意義。而模型觀則認為只有模型才能進行表達,而且被表達項仍然是結構化、模型化的,并不能刻板地采用傳統哲學的形而上學與認識論概念去刻畫這些被表達項。不過,如果仔細觀察兩種理論觀的表達機制,我們就會發現盡管它們有那些顯著的差別,可是其機制仍然具有一種共通的特征———同構性。盡管同構性是模型觀顯明地引入的概念,可是根據陳述觀的刻畫,理論陳述在進行表達時,它的各個成分應該對被表達項形成進行某種映射,這其實就已經預設了在表達成功時理論與被表達項應形成同構關系:名稱應指稱實在的對象或至少指向某個語言實體,謂詞應精確地描述對象、事件的狀態與相應的現象等經驗內容,由這兩者組成的完整句子應該符合相應的事實并因此而為真。即使按照反實在論的觀點,理論實體的名稱并不指稱任何對象,理論陳述也并不字面地為真———比如遵從范?弗拉森的看法它的真只表明陳述具有經驗的恰當性,謂詞仍然應該精確描述現象、實驗觀察結論等經驗內容。這一點也仍然預設了它和經驗內容具有同構關系。而在另一方面,盡管模型觀有可能提供與陳述觀不同的語義學-形而上學刻畫方式,包括指稱與相應的科學的對象/理論實體的實在性論斷、以及對理論陳述真值的刻畫,可是它更加強調了理論模型應同構于經驗或數據的模型,這種同構關系也因為經驗數據模型的結構化而顯得更加清晰。而且,我們同樣可以進一步地討論模型自身的形而上學與認識論意義。也就是說,無論采取陳述觀還是模型觀的方式理解科學理論,也不管這種理解背后所遵循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立場,只要這種理解要求科學理論有所表達并且至少表達某種具有經驗意義的事物,那么這種表達機制的基礎就是同構關系。表達的恰當性標準其實就是理論與被表達項的同構程度能否達到預定的標準。

二、表達、科學理論的知識屬性與懷疑論

無論理論的陳述觀和模型觀采取何種方式刻畫理論的表達機制,我們都無法否認表達本身在對科學理論的哲學考察中的重要地位。“科學理論表達了什么以及它為什么能恰當地表達”這樣的問題就相當于我們需要對理論的被表達項進行形而上學和認識論的刻畫和闡釋;相反,當我們需要對科學理論進行哲學式的闡釋和刻畫時,這種闡釋和刻畫通常都會和表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當科學理論被認為是一種知識的時候,它的理由通常都會被認為是科學理論必定在進行恰當的表達。傳統知識論通常給出一個命題何以是知識的JTB(justifiedtruebelief)條件,即某個人具有命題知識P,當且僅當他相信P,而且P是被證成的真命題。在這三個條件之中,真值條件與證成條件是至關重要的,而且都與表達有密切的關系。尤其是對于科學理論而言,這兩個關鍵條件其實通常都需要引入表達及其恰當性來進行刻畫。如果我們以陳述觀來理解它,那么一個科學理論陳述為真是因為它恰當地表達了某一類事實、因果機制、物質對象的性質、關系等等,而對它的證成則相當于以一種合乎理性的方式來論證表達的恰當性。這種論證即引入確證(confirmation)或證偽(falsification)等方法論,其原則都是根據理論陳述的某個邏輯后陳是否恰當地表達了某項事物(如特定的經驗現象)來考察理論陳述本身的真值。這一點即使在模型觀看來也不會有根本的轉變———盡管在模型觀看來理論陳述的真并不與表達直接相關,它也不可能被表達直接證成。可是如果把一個理論模型看作知識,那么引入、使用這個模型的合理性與適用性仍然被持有模型觀的學者歸為模型表達的恰當性,對這種合理性的論證同樣也可以被看作一種基于表達恰當性的證成過程。總之,將知識與表達、尤其是將科學理論的知識屬性實質性地歸因于表達、而表達機制的基礎是同構性,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直覺和傳統,這一點不會由于我們將理論刻畫為陳述還是模型而有所改變。在此之后,被科學理論表達的項通常被認為是處于物質和知覺世界中的對象、現象或經驗、感知,或者是對上述事物的模型化刻畫。

即使是物質世界中的對象也同樣是那種只能通過觀察與感知等經驗手段為我們所知的對象。于是,基于表達的科學理論知識就是一種經驗的或后驗(aposterior)的知識,對它的證成自然也是一種驗后證成。這最終還可以導出由科學理論知識所可能具備的其他特征也與表達有關,如客觀性說明被表達項(對象、事實、經驗現象或模型)在形而上學上獨立于理論和對理論的認知、使用;合理性之前其實已經提到,說明理論應該通過對其邏輯后陳等表達的考察而得到恰當的證成;普適必然性則同樣歸因于被表達項的某種形而上學特征,而且理論應該試圖表達出這種特征。盡管JTB條件因為蓋梯爾問題等而受到挑戰,可是回應這種挑戰的方式其實并未實質性地超越這種將科學理論知識屬性直接歸因于表達的傳統。典型的回應對JTB條件挑戰的方式包括內部主義(in-ternalism)和外部主義(externalism)。內部主義的方案即修改JTB條件或在此基礎上增加新條件,以更嚴格地刻畫什么是證成。但這只是試圖更加嚴格地刻畫知識擁有者應該如何論證知識的表達恰當性而已,在科學哲學對確證理論的討論之中也早有類似的方案。外部主義的實質都是將命題知識的真與證成訴諸于可靠的認知心理與神經機制。可是,這其實只是在直接使用特定科學理論知識去描述那些知識的發生學過程而已。它本身就是一種表達,于是就并不是一種對命題知識屬性的辯護,更加不會實質性地挑戰科學理論本身的知識屬性與表達的關系。這就更能夠說明科學理論知識與表達形成了看上去牢不可破并且非彼莫屬的緊密聯盟。正是在這樣的傳統之下,大量圍繞科學理論的哲學爭論都可以被重構為針對科學理論是否是符合表達恰當性要求的知識這一問題的懷疑論挑戰,以及對抗這些挑戰的相應辯護。這些懷疑論質疑的都是科學理論在進行表達時,被表達項是否具有客觀性(如實在論-反實在論爭論)、普適性(如關于定律的爭論),科學理論的表達機制是否恰當、可靠、能夠得到客觀有效的檢驗(如關于經驗對理論的非充分決定性問題)等等。因此,我們甚至可以直接認為,關于科學理論知識的各種懷疑論挑戰其實都是對科學理論的表達能力、表達機制的可靠性與有效性的挑戰。

三、成為對抗懷疑論根本困難的同構表達機制

事實上,知識與表達、同構如此的密切關系不僅提供了懷疑論得以產生的溫床,同樣也給對抗這些懷疑論設置了幾乎難以解決的障礙。如前所述,由于表達機制的基礎是同構性,評估科學理論的表達是否正確與恰當的方式無非就是確定那些理論可能表達的語義內容確實是否具有如同理論語言結構所給出的那些成分與結構。可是,那些語義內容的成分和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理論告訴我們的。比如,對于某個對象及其性質而言,我們確認一個理論恰當地表達到它的方式無非是確認到該對象與相應的性質造成了一些特定的、可以被觀察到的經驗效果。可是這個由對象、性質產生效果的事件中仍然包含理論試圖表達的那個項,而且恰恰是這個理論本身告知我們這個事件確實是如此發生的,否則我們最多只能得知其經驗效果。于是,以那些只能通過理論表達的方式提供的知識去為表達的恰當性辯護就成為了一種循環論證。面對這種困境的一個直截了當的反應似乎就是確定一些不需要通過表達即可以被“直接”獲得的項(比如感覺材料sensedata)以作為表達的基準。這些被“直接”獲得的項應該是足夠清楚的,或者說即使可能不夠清楚,對它的確認與辯護也與表達無關。于是,科學理論至少可以沒有疑問地同構表達這些項。具備這一特征的最典型的項似乎就是人的知覺經驗,即認為可觀察現象等經驗內容是認知者能夠“直接”獲得的,因此它很可能清楚而分明。

有些比較極端的論點甚至會認為科學理論最多只能表達它的經驗內容。這也是科學哲學中的反實在論或科學理論語義學中的工具主義、建構經驗論等觀點的基礎。不過,那些“經驗內容”是否確實能夠被清楚而分明地獲得卻仍然存在著很大的爭議:首先,經驗的本性是什么仍然需要關于心靈、感知與認識論之哲學的討論;其次,由于科學知識和科學實踐活動的某些特殊性,科學中“經驗內容”與哲學傳統中的所謂經驗很可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導致對科學中“經驗現象”組成與結構的確認、辯護方式都需要新的理解方式(我們甚至可以根據這種新理解來重新刻畫一般哲學中的經驗是什么)。比如,認知科學與神經科學等已經試圖對感知給予自然化的、甚至是基于特定神經機制的解釋。如果這種解釋能夠徹底地刻畫人的感知,那么所謂“經驗”無非是那些神經機制在接收特定刺激時給出的輸出而已。不過這樣的解釋恰恰在作為一種科學知識去同構地表達某一類特殊的因果事件,這種同構表達本身就需要辯護。即使感知不可能被完全自然化,可是科學中的“經驗內容”嚴格地說并不完全是(甚至大多數都不是)人感知到的那些東西。比如一種特殊的儀器,它的液晶面板會顯示紅色的、被某些科學概念所命名的數字,于是使用這種儀器的實驗者會感知到一些紅色的具有特定形狀結構的數字符號。可是任何實驗者都不會將這種感知本身視為本次實驗所給出的經驗結果,有資格成為“經驗內容”的只能是那個數字所代表的特定科學概念的值。而且,如果極端地強調任何經驗內容都只能是人自身感知到的那些東西,那么關于科學的知識觀將陷入主觀主義的境地,“觀察滲透理論”問題即反映了這一點。這一問題恰恰說明如果將被科學理論表達的項局限于人自身感知到的東西,那么其表達的正確性、恰當性將最多只有感知者自己才能確認,而且第三者了解被表達項的方式同樣只能是借助于理論的表達。從而,基于表達的科學理論失去了可在第三人稱下交流的客觀知識屬性,對它的辯護又只能是那種循環論證,這就正是懷疑論所希望造成的后果。如果科學中的“經驗內容”只能是在特定的實驗條件中特殊儀器的輸出,這同樣面臨為科學理論同構表達提供辯護的困難。這種“經驗內容”至少應部分脫離人自身的感知而受到實驗儀器、實驗觀察手段等的影響。也就是說,我們不能認為一個實驗觀察結論等經驗現象僅僅由一個孤立的科學理論表達。為了使理論能夠正確地同構表達該實驗觀察結論,我們應該考慮到實驗儀器、觀察手段等對結論的影響以清楚地刻畫實驗觀察結論的樣貌。如果這種樣貌本身是清楚的,作為表達項的目標理論當然可以很容易地同構表達這個實驗觀察結論。可是,對這種樣貌的刻畫本身就需要引入對實驗儀器的工作機制、實驗觀察手段的工作機制的描述,而這些機制本身就很可能由另一種科學理論同構表達(尤其是那些精密、復雜的儀器)。比如上一段提到的那個儀器,它有能夠顯示紅色數字的液晶面板。那么為什么它顯示了這樣的紅色數字,并且可以認定這種顯示就反映了實驗需要獲取的經驗性結論?這就需要由液晶面板的工作原理和儀器的輸入端經過一系列儀器因果機制鏈條的傳遞對液晶面板的影響機制來解釋,而這種解釋恰恰需要相關的理論表達。于是,這種對理論“經驗內容”的理解同樣不可能繞過如何辯護表達中的同構性這一問題。還有,從科學理論的模型觀來看,將理論的“經驗內容”局限于上面提到的哲學傳統中的感知覺范疇并不恰當,甚至會造成很多混亂。之前已經提到,理論的模型觀會認為理論的“經驗內容”是一種特殊的(甚至是數據化的)模型,于是它不可能是那種由認知者直接獲得的經驗。

相反,考慮到兩種理論觀之間的差別,如果將理論的經驗內容刻畫為認知者直接獲得的經驗,那么其附帶的后果就很可能是不得不只接受理論的陳述觀———而且如果強行認定即使理論滿足模型觀,其“經驗內容”的實質也是由認知者直接獲得的經驗,這也很可能相當于認為理論的模型觀與陳述觀沒有實質性區別。可是,模型觀本來就應該與陳述觀有實質性的區別,而且相比之下模型觀還有很多優勢。例如,在科學實踐中有大量模型事實上并不表達自然界中的對象或人的知覺經驗,如質點、理想氣體、經典牛頓力學下的黑洞等,可是這些模型依舊給我們提供或至少啟發了大量的知識。而且如今的自然科學(尤其是物理學)已經高度數學化,而相對于陳述觀而言,模型觀能夠從理論結構的方面更加恰當地刻畫科學理論的數學特征,而且可以從這些數學特征出發更好地理解理論的變遷與發展。最終,在哲學上,前兩點很可能說明從科學理論的語義學和解決科學統一、科學知識的積累與發展等問題的角度來看,模型觀對科學理論的刻畫是更加恰當的。比如,對于科學理論的經驗證據是什么這一問題而言,模型觀對所謂“經驗證據”的模型化、結構化處理方式很可能比陳述觀給出的簡單表達關系更滿足科學實踐,尤其是更符合模型和實驗設計、測量的實際關系。由于模型觀已經將科學理論的語義(如它的“經驗內容”)視為具有特定結構的模型,僅從表達本身來說表達中的同構關系是非常顯明清晰的,可是為何其語義是這種結構的模型又成為了問題。尤其是理論的語義內容畢竟應該要么是某種客觀存在,要么是某種心理內容,而不應該僅僅是一種純粹數學形式的結構。因此,在波提迪斯看來實際中的科學理論模型和實驗的關系要比理論模型觀給出的數學形式刻畫更加復雜。這就表明科學理論的模型化確實應該具有相應的形而上學或認識論的根據和理由,而且這種根據和理由不應該僅僅局限于理論模型在恰當地表達某些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事物或人的知覺經驗。否則,這就不但會重新混淆模型觀與陳述觀,而且仍然還是會引入表達及其同構機制,當然也就同時面臨之前提到的所有相關辯護困難。總之,對科學理論知識的懷疑論集中于對設想中被理論表達的項是否含有與理論同構的組分和結構、以及理論是否真的與這樣的項同構的懷疑。為了消除這些懷疑論,最直接的辦法當然是說明被理論表達的項確實含有與理論同構的組分和結構。可是這就相當于我們需要獲得關于被理論表達項的相關知識并用這種知識去證成科學理論知識,而且這種知識很可能來自于表達(甚至是與辯護目標理論直接相關的表達),也就是一種后驗知識。論證的目標則恰恰都是為作為后驗知識的科學理論知識提供合理性辯護(也就是證成),這最終都會導致循環論證。如前所述,即使通常被認為最基本、最清楚的所謂科學理論知識的“經驗”內容都無法擺脫這種循環論證或者即使勉強擺脫也導致更嚴重的后果,那么我們就只能認為:如果按照傳統的方式將科學理論知識刻畫為基于表達的后驗知識并認為對科學理論知識只能給出驗后證成,這在本質上將無法擺脫懷疑論的困繞。

四、超越表達:科學理論知識的先驗特征和先驗證成

如前所述,對科學理論知識的懷疑論在根本上都針對于科學理論知識作為一種后驗知識和對它的驗后證成的合理性、有效性、充分性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根本都在于以基于同構性的“表達主義”理解科學理論知識很可能是不充分的。我們可以給出這樣的一組相互關聯甚至等價的概念:同構性表達后驗知識驗后證成其中,同構性與表達是理解這個概念組的語義學角度,而后驗知識與驗后證成則是知識論/認識論的角度。而且對其中任何一個概念的懷疑都可以追索到對整個概念組的懷疑。如果要對抗這樣的懷疑論,我們就不得不認為科學理論知識除了具有基于表達的后驗屬性之外還應該有另外一種屬性。這種屬性既說明科學理論知識在語義學上不僅僅是在表達,同時它應該有助于刻畫、確認與辯護科學理論知識進行同構表達的恰當性。那么,這樣的知識屬性到底是什么?由于這種知識應有助于為理論能夠有效地進行同構表達提供刻畫、確認與辯護,那么它必定能夠以不借助于表達的方式刻畫被理論表達項的結構、組分,當然它同時也應該解釋、確定為何理論能夠和這樣的被表達項同構。而之前已經提到可能滿足這種要求的一個選項———“直接”的感知經驗其實并不能滿足進行這一系列辯護的最終目的,這其實也就說明直接借助于經驗的其他論證都不能滿足要求。于是,這種知識屬性的唯一選擇就只能是那些先于經驗的即可成立的屬性,并且這些屬性應該成為論證理論進行恰當同構表達的前提、條件,其實也就是科學理論成為恰當后驗知識的前提、條件。

這就說明科學理論知識應該具有先驗的特征,這種特征從語義學的角度來看即理論應該具有并不需要被表達的語義內容。而且,這種特征也進一步說明除了對科學理論進行驗后證成以外,還需要對科學理論進行先驗式的證成,兩種證成的結合才能夠完整、充分地證成一項科學理論知識,甚至應該強調的是先驗證成是驗后證成的基礎。如何刻畫滿足上述要求的科學理論知識的先驗特征?根據上述提示,這相當于回答一個康德式的問題:“科學理論同構地表達某種語義內容是何以可能的。”我認為科學理論的模型觀已經為回答這一問題給出了一定的提示。理論模型觀的語義學實質就是將科學理論的語義內容進行結構化、模型化的處理,這本身即有助于確定理論和它表達的內容的同構關系。問題無非在于如何以先驗的方式刻畫、論證這種結構化、模型化的恰當性,從而避免僅僅將它們視為借助于數學的特殊形式化處理而已。而且可以注意到,理論模型觀以模型和結構去刻畫其語義內容,這本身就說明這種理論觀并不完全遵從“表達主義”。那么,只要不將模型化的理論語義內容簡單地視為物質世界的對象、性質或經驗現象,這樣的模型本身就很可能具有先驗的特征,于是對這種模型化的恰當性論證也就成為先驗證成。更具體地說,我們很可能在以下的兩個方面發現理論模型知識所具有的先驗特征:1.理論模型通常是數學結構或抽象的概念結構,如果它應該具有先驗特征,就很可能說明這種數學或概念的結構是一種柏拉圖主義意義上的存在;2.在第一種特征的基礎之上,由于模型觀中理論陳述的真值應滿足模型論語義學的要求,這就說明我們應該對理論陳述的真與真值采取和“表達主義”并不相同的理解方式。

作者:譚力揚 單位:東華大學人文學院

科學理論論文:初中英語科學理論論文

一、實施過程及效果

1.做好語音教學

要先讓學生掌握好語音知識,這是基礎中的基礎。梁儀在認為,“語音是學習語言的基礎。”英語語音是七年級第一學期的教學重點,在第二學期的期末階段,全班應該有超過90%的學生能夠將48個國際音標正確地讀出來,而且還能夠做到根據音標讀準單詞,還能根據所聽到的讀音來寫出較為簡單的詞匯。在課堂教學中要有計劃地落實語音教學:學26個字母時,教師可以先從歸納字母讀音入手,能夠將字母以及音標明確地區別開來,而且還要講授部分比較簡單的發音要領;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分解單詞的音標,讓學生知道什么是開音節、閉音節,分清輔音以及元音,能夠準確地朗讀長元音以及短元音;而且還要盡可能地運用單元綜合技能訓練課,最大限度地配合教材的單元語音練習任務,有步驟地學習相關的語音、語調內容,例如,重讀、連讀、濁化以及字母組合和失去爆破等。從人教版《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來看,在“Isthisyourpencil?”這個語音教學片段中,要掌握的主要內容是辨別元音音素[i藜]以及[e藜]。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如下操作:首先教師講解雙元音[i藜]以及[e藜]的發音方式,然而開始相應的聽辨音訓練。它要求學生能夠聽辨音標,而且教師也要向學生朗讀以下成對出現的單詞:hair-hear,ear-air,dear-dare,fare-fear,beer-bear,chair-cheers,然后讓學生能夠清楚地分辨出所聽到的元音,可以按照下面步驟進行T:hair;Ss:[e藜];T:hear;Ss:[i藜];然后讓學生聽辨單詞,教師要隨機地朗讀以下的詞匯:hair,hear,ear,air,dear,dare,fare,fear,beer,bear,chair,cheers,而且還要讓學生能夠根據所聽的內容圈畫出教師所朗讀的單詞。在此基礎上,要開展相應的口頭訓練。要求學生熟練朗讀下面的句子:(1)Dear,IhavetwoearsandIcanhearyou.(2)Pleasedrinkthebeeronthechair.Let’scheers!(3)Dareyoucutyourhairintheair?

2.善于復習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就是我們要在將記憶內容遺忘之前,盡可能早地、有規律地進行復習以及運用。教師和學生可以聽、讀,也可以寫,還可以說出來,這樣不斷重復以及運用,就能夠更好地掌握這些單詞。例如,學生在學習單詞apple時,可以說,Applemobilephone,也可以假想吃蘋果時想起apple,教師也可以向學生講授俗語,“Oneappleadaykeepsthedoctoraway.”這樣以來,不僅掌握了知識,還想起了現代科技,還學到了如何養生。

3.語境學習法

在運用語境學習法開展詞匯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初中生的認知特點有清楚的理解與把握。在此基礎上,教師要能夠熟練地創設多種語境,這樣就能夠為學生借助不同的句式或前后文學習單詞提供較好的語言氛圍。例如,教師在講到新單詞water時,可以拿來水瓶澆花、也可以喝水等,這些場景都是學生們很熟悉的。教師要及時地向學生展示下列句子(1)Iwanttodrinksomewater(.2)Imustwaterthemeveryday.學生從這兩句話中就能夠大體上把握住(1)句中的water含義是可以喝的水,(2)句指的是動作“澆水”。在這種語境下,學生能夠很好地接受water一詞的用法以及詞性。

4.開展實物、圖片、游戲教學

考慮到初中生的認知特點,他們更能夠接受實物以及圖片。那么,運用這些方式,可以讓學生學會更為豐富、生動、形象、直觀以及立體的詞匯,學生也會牢記這些單詞。從初中英語來看,絕大部分名詞以及動詞都是用來表示非常詳細、具體的時間、人物、地點、事物以及動作,如watch,clothes,cup,smile,jump,run等。這些單詞相對比較簡單,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運用場景、實物或多媒體等豐富多彩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這樣不僅充分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而且還刺激了學生的諸多感官來感知詞匯,從而加深對詞匯的印象。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搜索、選取和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素材。例如,在教授七年級下Unit11Whatdoyouthinkofgameshows?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瀏覽當地影院首頁的相關內容,學會talkshow,soapopera,sportsshow,sitcom,gameshow等詞語,這樣不僅很好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還較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5.教授構詞法知識

初中階段很多英語詞匯的構成和含義有著較強的規律性。因此,如果教師能夠向學生教授一定的構詞法知識,就能夠很好地擴充學生的詞匯量,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在猜測詞義方面的技能,從而不斷提升學生詞匯學習時的自信。比如,可以利用已經學習過的單詞health來推斷出healthy、unhealthy的含義,也可以根據teacher推測出teach、teaching等派生詞的含義;利用非常熟悉的meeting與room,class與room,讓學生推斷出meeting-room以及classroom的含義等,這都能夠很好地讓學生迅速而有效的掌握相關詞匯。

6.讓學生自由交流

從英語學科來看,它屬于語言學科,不僅要聽讀、寫譯,而且最重要的是說,也就是交際。交際是語言學習最為主要的目的之一。因此,人教版教材仍然堅持了“交際教學法”。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采用Freetalk的教學模式來引導出一些生詞。例如,在教授七年級下冊Unit9Howwasyourweekend?時,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來詢問學生:“Didyouplaysportslastweekend?”“Whatdidyoudolastweekend?”“Whatdidshedolastweek-end?”學生往往就會脫口而出一些詞組,例如visitaperson,gotothebeach,stayathome,dosomereading,studyforatest,playbasketball,cleanherroom等。通過此過程,就能夠很好地引導出本節課的一些生詞,而且也能夠引導學生在自由交流中學會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二、總結和反思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有科學系統的理論支撐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詞匯教學卻又不僅僅是需要理論支持,而且還要依據學生的認知特征、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教師科學的方法和指導等相關因素。因此,對廣大初中英語教師而言,為了更好地實施初中英語詞匯教學,要盡可能地豐富自身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提升學生英語詞匯學習的實效性。當然,廣大教師要結合本地區、本校、本班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的具體情況,做好針對性分析與調查,從而采取切實可行的詞匯教學方法。教師也一定要勤寫教學反思,分析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式、手段以及途徑等是否能夠真正幫助學生迅速地掌握詞匯。如果效果好則要發揚下去;如果效果不好,則要分析其中的原因,并采取針對性措施,以便更好地開展初中英語詞匯教學。

作者:鐘靈嬌 單位:廣東省紫金縣附城中學

科學理論論文:病例導入式科學理論論文

1病例導入式教學法基本概念及在內科學理論教學中的應用

將生動形象的典型內科病例應用于理論課教學,有助于抽象的醫學理論具體化,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改變既往“灌輸式”教學中單純理論知識的堆積,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同時,教師在病例導入式教學中,結合代表性病例適時提出問題,可引導學生查閱資料并分析討論,做到醫學基礎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有效啟發了學生的臨床思維,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處理問題能力。

2病例導入式教學法在內科學理論教學中的具體實施

2.1精心選擇案例

典型病例準備是病例導入式教學法成功實施的前提和基礎。教師選擇病例時,必須緊緊圍繞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充分考慮病種、發病機制和診治的典型性、針對性,精心選擇合適的病例。按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如有一定的臨床知識積累時,可以適當選擇一些稍難的病例,給予學生一定的臨床思維訓練,有助于其理清疾病的診治思路,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2.2合理準備問題

問題的準備與設計既需要考慮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又需有一定的發散性與挑戰性,注意問題的難度與知識掌握之間的平衡,使其有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在學生剛接觸內科學時,可以設計基礎問題幫助其熟悉臨床診療程序與思路;而后,隨著臨床工作的逐步開展,可以設置一些復雜或疑難病例,使學生通過主動學習與思考,達到深入理解疾病發生發展機制的目的。

2.3理論實踐相結合

單純病例介紹與理論講授難免枯燥乏味,因此在理論課講授時,要讓學生有由理論到實踐、再結合理論的過程。因此,在課堂講授中,教師應首先給出典型病例、提出問題,再對疾病的發生機制及臨床診治予以深入闡述;隨后,在教師帶領下,讓學生接觸代表性病例,在臨床實踐中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整理疾病診治思路,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并展開討論;最后,學生分組總結該病種的基礎知識與臨床診治要點,分享學習體會,教師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發言加以點評和歸納總結,并對疾病的研究進展進行闡述,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4課后案例提高

理論授課的完成不代表教學任務的完全結束,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有助于其對學習內容的強化,有助于學生鞏固已學知識,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既往多布置選擇題、名詞解釋和問答題,注重知識的記憶,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以及臨床思維的培養。為此,我們建議在課后布置思考題時,設置簡單案例,并將教學大綱所要求掌握的內容結合案例設置為問題,促使學生將分散的理論知識進行系統有序的梳理和應用。這樣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與分析問題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3病例導入式教學法實施經驗總結

病例導入式教學法對教師與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師必須對所提供的病例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與掌握,并且能夠引導學生對疾病本身以及疾病背后隱含的知識加以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其形成解決問題能力,而這對于病例導入式教學法的開展非常重要。其次,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重要理論概念的講述不能忽視,不能光講臨床診治而忽視教學大綱的要求,必須注重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的結合與融會貫通,因此,合理的教學計劃至關重要,必須兼顧理論講授與病例講授。

再次,在實施過程中,教師的引導非常關鍵,病例導入式教學法能否成功,關鍵在于病例問題的創設和課堂討論的開展,病例討論有時沒有標準答案,很多問題目前還存在爭論或尚未闡明之處,這就需要教師把握好問題討論的具體環節和進度,在討論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

最后,師生的共同協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需要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包括理論學習、接觸患者以及探尋病例所涉及問題的解決方法等,從而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學習;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思考,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不斷地調查研究、釋疑解惑,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與創新意識。

4結語

總之,在內科學理論教學中引入病例導入式教學法,可使學生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將基礎知識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從而系統學習臨床醫學知識,培養臨床思維,形成創新能力與科學精神。

作者:蔣煒 單位: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科學理論論文:中醫系統科學理論論文

1系統科學概況

系統的概念最早來源于古代人類的社會實踐經驗,自人類有生產活動以來,就無時無刻不在同自然系統打交道;在人類知道系統科學之前,就已經在進行辨證的系統思維了;我國古代的農事、醫藥、天文、工程等方面的成就,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樸素系統科學思想的自發應用。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結構體系中的系統科學,是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總結概括已有科學技術分支并根據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提出和創立的。他從三個層次概括了建立系統科學的重要意義,一是直接改造客觀世界的科學指導;二是為工程技術直接提供理論基礎;三是在技術科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抽象概括為認識、揭示客觀事物規律的基本理論。系統科學的學科結構包括一門基礎科學,即系統學;三門技術科學,即控制論、運籌學和信息論;以及一門工程技術,即系統工程。總體而言,系統科學是以系統為研究對象,研究系統內部諸要素之間規律的科學,其研究對象十分廣泛,從研究物質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到研究人類社會活動規律的社會科學,只要具有系統的特點,均可作為研究對象。

2中醫理論與系統科學理論的契合點

系統是指由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一些部分組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總體,其共性特點可以概括為整體性、關聯性、動態性、有序性和預決性。而中醫學理論具有強調整體觀念、遵循陰陽五行規律、重視臟腑經絡聯系等特點;因此,體現我國古代醫療實踐經驗和規律的中醫學完全具備系統的特點,可以成為系統科學的研究對象,就理論實質而言,兩者亦十分相似。

首先,就系統的整體性而言,是指系統具有其組成部分所沒有的功能,即“整體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中醫強調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由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所構成,各部分有機配合,共同實現人的形體完整和功能正常。并且,人體還與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構成一個系統,從而影響人體的健康。

其次,系統的關聯性,是指系統各組成部分之間以及系統和其環境之間具有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并且這種系統的關聯性決定了系統整體性的存在。不難理解,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都不是獨立的,比如脾與肝雖功能各異,但相互影響,情志不遂,肝氣郁滯乘脾,形成肝郁脾虛證,就是很好的例證。人體中的氣、血、津液等物質可以將各組織器官有機地聯系起來,相互聯系、促進和滋生,共同決定人體的整體功能水平。

再次,系統具有動態性和有序性的特征。動態性是從時間的維度來觀察系統,其每時每刻都在運動變化,不存在絕對的靜態;而有序性則是系統關聯性在空間上所表現出來的結構層次,以及動態性在時間上所表現出來的演化方向,使得系統具有在空間、時間和功能上的有序性質。總結起來,即是系統的整體和各個部分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而且這種運動越是有序,其組織化程度也就越高。人體的生理功能變化和病理演變過程都充分體現了這種動態性和有序性的特征。比如,中醫理論中有“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的描述,充分體現了人體的動態特性。而根據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人體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都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則是人體有序性的真實反映。

最后,系統的預決性表現為系統的有序性能夠使其自動導向它的終極狀態,這一特性在生命和生物系統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生理學中的正反饋概念,就是對人體系統這一特點的真實反映。不僅如此,人體的預決性在中醫學理論中也有充分的體現,比如"久病入絡"的理論,就描述了人體久病必然導致病邪逐步由外向里,由淺入深,最終導致絡脈損壞、臟腑衰竭的病理變化規律。從以上闡述,可以看到中醫理論中的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藏象學說和經絡學說,六淫、七情致病理論,以及中醫的辨證論治思維過程,這些都無不強調了人體的整體觀和人體與環境、社會的整體觀,也就是系統的觀點。因此,運用系統科學的理論開展中醫學的結構化和規律性研究是可能的。前面提到,醫案是中醫名家臨床經驗的結晶,是傳承中醫學術思想和經驗理論的重要載體;因此,醫案的系統研究就是應用系統科學開展中醫研究的重要內容。系統科學理論的引入,使我們能夠從宏觀的角度,透過極其復雜的醫案信息表達,把握中醫辨證論治的總體發展變化趨勢,以及醫案中各要素間的內在有機聯系;從而能夠確定宏觀的醫案結構,并且細致地描述醫案中各信息的發生規律;因此,系統科學思想為中醫醫案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和理論基礎。

3展望

迄今為止,中醫醫案的系統研究方法還處于起步階段,如何更好地改良以適應中醫醫案研究的需要還應不斷探索。通過分析,我們認為運用系統科學建立醫案結構化模型并進行規律性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開展這一研究,能夠使我們從宏觀上把握醫家的學術思想和理論風格,充分展示其臨床辨證論治的豐富內容和思維特質;亦能夠變革中醫醫案的現有形態,使醫案的研究和學習真正成為與中醫學性質相一致的系統工程。總之,這種研究方法能夠集中醫專家、系統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的共同智慧,為醫案研究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前景和余地,也為醫案研究同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的有機結合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綜上所述,系統科學對思維科學的深入認識,將有助于將醫案研究引向更深的層次,運用系統科學理論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中醫醫案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

作者:熊麗輝 單位:長春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

科學理論論文:科學教育的現況和教育理論簡述

作者:馮羽 單位:上海科技館

HPS教育理論

H(HistoryofScience)指科學史,P(PhilosophyofScience)指科學哲學,S(SociologyofScience)指科學社會學,HPS教育旨在擴展科學教育的視野和科學教育的內容,提倡從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史學等多個視角來篩選、編排科學教育內容,以期使科學教育能真正地、有效地、全面地提高國民的科學素養。HPS教育的三個維度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裴新寧認為:“缺少了史學和哲學,不會形成完整的科學概念,我們接觸科學,一定要看到科學的真實”。科學最起碼可以從三個緯度去解釋,作為知識的科學,作為探究的科學和作為社會交往的科學。第一個維度,科學不僅僅是靜態的知識,它還包括認知的過程。要想真正理解科學知識,必須知道它是什么,同時也知道它怎么來的,這就是哲學,科學哲學(P)就是認識論方面的問題。第二個維度,科學需要探究,需要花時間,甚至五年八年二三十年進行研究都是可能的,這樣一個探究就是史(H)的維度。現在中小學強調科學探究,就是為了探究這個知識怎么來的,科學家當時怎么研究的,我們現在應該如何去再現這個過程。第三個維度,科學是社會對話的結果,是共同體,這就是科學社會學(S)的維度。一個成果為什么二十年后才能得到諾貝爾獎金?這是因為科學是與社會不斷對話的結果。比如,雖然我們現在科學非常發達,iPhone更新換代的速度非常快,但是這個和大眾的距離似乎并沒有縮短,為什么?就是科學與社會的對話沒有做好。我們不懂為什么要iPhone4S,不懂每個技術背后都有哪些創意的歷史和文化,而事實上法國人、美國人在用iPhone的時候不只在用技術,而是讓技術真正成為生活中潛在的一種工具和文化。

HPS教育如何推進科技館科學教育

我國的展覽往往是單一強調Communication(互動性)、Scientific(科學性)或Philosophy(哲學性),很少有一個整合在一起的展覽。那么我們究竟該怎么用HPS教育理念才能推進科技館科學教育呢?第一,內容策劃方面。科技館里任一展示主題的說明和展教功能的實現,都需要人們了解過去、認識當代和思考未來,所以做一個展覽內容策劃,一定要有科技史的展教內容,只有做到以史為榮、以史為鑒、才能激發人們對未來科學發展的深入思考和智慧啟迪。展覽中孤立的知識點的解讀和實物的展示還不如翻閱資料或網上查詢更方便,因此,我們在做內容策劃上要緊緊圍繞科學史、科學社會學、科學哲學三個維度來闡述科學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建立用三維的角度去看科學、看世界的方法。第二,教案編寫方面。要打破科學教育長期以來只關注“科學知識的結構和邏輯”的這樣一種封閉的學科本位思想,提倡從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史學等多個視角來篩選、編排科學教育內容,提倡在科學教案編寫中適當加入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史學等科學元勘的內容,使學生能夠學習到完整的科學,真正理解科學的本質,提高科學素養。在科學教案中融入HPS教育理念,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概念形成的過程、背景,學到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對概念有更深刻地理解;而且有了人、事、情感的參與,使科學教育沐浴在人文關懷之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拉近了學生與科學以及科學家之間的距離,可以使學生對“科學的仰慕”變為對“科學的投入”。第三,科普老師培養方面。科技館里的科普老師對科學的想象可以直接影響學生到科技館參觀學習時對科學的理解。高水平的科普老師隊伍是普及科學教育、提高科學教育水平的前提,科普老師也是HPS教育引入科學教育的重要傳播者。因此,我們科技館管理者要把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與培訓科普老師教育思維方式和觀念等緊密相連起來。四、結語HPS教育基本思想就在于:堅信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對科學教育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只有這些學科的有機融合,才能使科學教育變得更有效。我們用HPS教育的方法來推動科技館的科學教育建設,不是單純欣賞或是崇敬科技工作者那些建樹當代惠及后代的豐功偉績,更重要的是在科技發展的足跡中去體悟他們艱苦卓絕的工作態度和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探索的智慧和方法。回望和審視現代意義上的科學發展源流,特別是在源頭,科學、哲學和社會學是不可分的。

科學理論論文:科學理論與企業管理論文

1行為科學對企業管理的影響

在組織行為科學中比較經典的激勵理論是美國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美國學者赫茨伯格等人提出的雙因素理論以及決策模型理論。首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類的需求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好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等5個等級。這五種需求的依次上升,呈金字塔式的結構。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企業可以建立靈活的激勵政策,充分發掘員工的潛能。雙因素理論是指“激勵——保健”理論。該理論認為在一定條件下,影響人的工作積極性的因素有兩類:一類是避免不良情緒的需要,一類是激勵因素。前者與工作環境、人際關系、工作待遇等有關。如果沒有這些因素,那么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會很低,但如果有這些因素,并不一定能夠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后者是指員工才能得到賞識、擁有較好的發展機會等因素,這些因素能夠激勵員工產生強烈的工作欲望。在決策模型中,目標函數采用效用函數形式,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如非物質因素等。另外,在決策方式上,采用滿意準則。這比傳統的最優化準則更具有人性化。企業的決策者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尋求滿意解,而不是“最優解”,這樣的決策更具有實用性。

2行為科學在現代管理中應用的誤區

2.1企業不夠重視行為科學理論的應用

我國的企業,尤其是國企和中小企業,進行現代化管理的起步比較晚,不夠重視行為科學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很多企業依然采用傳統的管理方式。例如,很多國企采用終生制的人事管理方式,員工一旦進入相應的單位編制,就不會因為工作績效差而被辭退。這種終生制的方式對于員工沒有激勵作用,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差,因此企業的效益很差。傳統的管理方式不能充分考慮到人的不同方面的需求,出現了企業提供條件與員工需求不平衡的現象。如崗位與員工能力不適應、晉升機制不完善等。長期以來,這些問題導致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下降,企業員工士氣低落,嚴重的甚至出現了整個管理團隊辭職的事情。不科學的管理方式為企業的管理帶來嚴重的隱患,成為企業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2.2對行為科學理論認識不夠深刻

行為科學理論引入我國已經有一段的時間,很多企業已經逐漸在利用這種理論來進行員工的管理,但是效果卻一直不好。究其原因就是我國的企業對行為科學理論認識不夠深刻、不夠全面。行為科學與心理研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企業應用中需要咨詢相關的心理咨詢師。在中國,由于文化的特殊性,公眾普遍對心理咨詢師具有一定的偏見。很多人將心理問題與精神問題劃等號。因此,很多企業沒有借助相關心理咨詢師的幫助,直接進行行為科學理論的使用。然而,要想獲得員工的性格特質、傾向等方面的信息和結論就必須進行相關心理方面的調研。通過調研了解員工的性格、潛能等,然后企業可以實現崗位與員工能力相匹配。

3在現代化管理中應用行為科學理論的具體途徑

3.1企業要重視行為科學理論的應用

行為科學理論的應用是企業做好人力資源管理的基礎。通過行為科學理論的學習,企業的領導和相關的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可以洞察到企業員工內心的真實需求,然后根據不同情況予以相應的滿足。這樣可以充分地發掘員工的潛能,進而提高企業組織績效。因此,企業應該十分重視相關理論的應用。首先,領導層需要學習相關的行為科學理論。企業領導可以通過咨詢、自學、參加EMBA班進行行為科學理論的學習。然后,針對企業員工,尤其是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員工,企業需要進行相關行為科學理論的培訓。企業可以聘請相關的專家、學者對該種理論進行深入透徹的剖析。然后結合本企業的現狀進行講解、分析,使得行為科學理論由抽象變為具體。例如怎樣在本企業內部具體應用的馬斯洛需求理論,本企業的各種因素與雙因素理論是怎樣對應的等。

3.2企業要全面認識行為科學理論

由于對行為科學理論的片面認識,企業不能很好地應用行為科學理論。要想全面、深刻地認識行為科學理論,企業的相關管理人員需要進行踏實、認真的學習。然后,企業需要克服文化的偏見,正確地認識與行為科學相關的心理學以及心理咨詢師。通過心理咨詢師的分析,企業可以獲得企業員工性格傾向,從而更好地進行崗位的分配。企業可以進一步建立員工的心理檔案。由于現代生活壓力很大,員工由于工作壓力、生活壓力等,有可能出現一定的心理問題。這樣心理咨詢師通過員工的心理檔案可以全面系統的了解員工的心理狀況,然后進行及時地疏導,使員工擺脫壓力的困擾,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來。全面地認識行為科學理論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做好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全面的認識行為科學理論使企業可以更準確地了解員工的真實訴求,主動進行人力資源管理,提高了人力資源管理水平。例如,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發現某員工最近一段時間總是請假,并且悶悶不樂。針對這些問題,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可以通過合理的手段了解員工最近的生活狀況。然后在企業內部盡全力幫助員工解決問題。

3.3以人為本

二十一世紀企業的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因此,企業需要想盡千萬百計吸引優秀的人才,然后創造良好的條件留住優秀的人才。要做到這些企業需要以人為本。首先,根據相關行為科學理論的應用,企業需要制定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使之能夠滿足員工不同層次的需求又能激勵員工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企業和工作。然后,企業需要與員工之間進行良好的溝通,認真考慮員工提出來的工作中問題。這樣長期以來員工就會與領導層建立信任。員工與領導層之間信任能夠使員工對企業產生依賴感和歸屬感。這樣有助于企業推行新的政策和管理模式,加快企業的發展步伐。例如,豐田生產方式(精益生產)這一模式的推進在一開始就需要員工與企業領導之間很強的信任感。這樣,員工才能將基層存在的問題真實地、完整地反映給企業領導,然后通過企業整體力量來解決這些問題,進而提高企業的現代化科學管理水平。

4結束語

行為科學理論為企業進行人力資源管理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根據行為科學的相關理論,企業決策者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到員工的真正需求,然后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最大程度上鼓舞員工士氣,創造優秀的企業文化。另外,組織行為學理論在管理中的應用使得企業更加人性化,更加關注企業員工的需求,并且盡可能滿足員工的需求。這些作用使得企業現代化管理受益。雖然,在實際應用還存在一定誤區,但是為了能夠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增大企業經濟收益,企業領導應該充分重視行為科學理論的應用,應該踏實地學習這種理論,使之在管理中被很好地利用。

作者:王曰飛單位:光大金控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科學理論論文:科學理論指導民俗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中國民俗學的歷史回顧;中國民俗學的現狀及其學科危機;中國民俗學發展的前景展望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當時的民俗學是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民俗學作為一門正在發展中的學科,適時地總結自己的不足、民俗學作為一門現代學科被引入中國、從1918年到1949年的30余年間,民俗學在中國的學術界有了一定的基礎、民俗學已經登堂入室,被確立為社會科學大家庭里面的一門獨立學科、民俗學對于學科名稱的爭議,不利于民俗學在當前學術界的順利發展、民俗學優秀概念——“民俗”一詞內涵的擴展,與學科外延的無限膨脹,會給現階段民俗學的學科發展帶來不利影響、民俗學從業人員學術素養的欠缺已經成為學科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民俗學愛好者眾多,但專業研究人員不足、學科地位的確立為民俗學會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必將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產生影響等,具體請詳見。

把民俗作為一門學問進行研究,并進而運用現代社會科學的理論來指導對民俗的搜集整理與研究工作,這是本世紀初才發生在中國的事情。當時的民俗學是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登上中國現代學術殿堂的。80多年過去了,民俗學雖然沒能像其他人文學科那樣在中國得到迅猛發展,在社會上受到廣泛重視,但民俗學的發展還是有目共睹的。尤其可喜的是,在1997年國家對社會科學學科進行調整時,民俗學取得了獨立學科的地位,在國家的學科目錄中終于占有了一席之地,這為民俗學在我國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隨著21世紀的來臨,許多人文學科面臨著新的挑戰,“反思”成為許多學科的重要話題。

民俗學作為一門正在發展中的學科,適時地總結自己的不足,根據學術發展的規律及時調整本學科發展的戰略,也屬于民俗學學科建設的題中應有之意。因此,本文就民俗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略陳己見,以就教于民俗學界的同仁。

一、中國民俗學的歷史回顧

民俗學作為一門現代學科被引入中國,肇始于1918年以北京大學為中心的歌謠征集活動。1018年2月1日的《北京大學日刊》上發表了《北京大學征集全國近世歌謠簡章》,從此揭開了中國民俗學的序幕。此后,1922年由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本辦的《歌謠周刊》,在其創刊詞中更明確提出了民俗學的學術目的:“本會搜集歌謠的目的有兩種,一是學術的,一是文藝的。我們相信民俗學的研究在現今的中國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業,雖然還沒有學者注意及此,只靠幾個有志未逮的人是做不出什么來的,但是也不以不各盡一分的力;至少去供給多少材料或引起一點興味。歌謠是民俗學上的一種重要的資料,我們把它輯錄起來,以備專門的研究:這是第一個目的。”(《歌謠》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11月。)歷來為精英們所不屑一顧的民間俚俗歌謠,如今竟然刊登在堂堂國家最高學府的報紙上,并進入了學生的課堂,這在當時被看作是石破天驚的事情。在學術界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20年代末,除北方的北京大學外,廣州的中山大學又成為民俗學發展的另一個中心,1928年成立了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民俗學會,并創辦《民俗周刊》,出版了一批民俗學調查與研究著作,在學術界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中山大學時期出版的著作中,以顧頡剛的《妙峰山》影響最大。妙峰山調查是北京大學風俗調查會1925年組織的一次考察活動,當時的調查文章在《京報·副刊》上以“妙峰山進香專號”的形式分六期刊出,1927年顧頡剛把這些文章匯集成冊,作為中山大學民俗學叢書的一種出版。妙峰山調查在學界影響頗大,何思敬在讀到“妙峰山進香專號”后,曾指出:在當時社會的知識分子中存在一種對于民眾生活知識缺乏和態度冷漠的“暮氣”,妙峰山調查是對民間文化、民間宗教“科學的調查是第一次,并且這第一次的調查已經得到很好的成績”;并稱贊說:“妙峰山專號就是打破這種暮氣的一個霹靂。”(《民俗》第四冊,上海書店影印本第一冊,1983年12月。)

北京大學的民俗學活動一直持續到1937年抗戰爆發,中山大學的民俗學活動持續到40年代初期。其間,20年代末到30年代后期的杭州、抗戰時期的西南、三四十年代的陜北等,都有一些屬于民俗學方面的活動,并出版有民俗調查和學術研究的成果。

從1918年到1949年的30余年間,民俗學在中國的學術界有了一定的基礎,但這種基礎對于一個新興的學科來講,還是相當不牢固的。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它沒有在大學和科研機構中占有穩固的位置,如建立系科、培養學生等;其次,它沒有以此為生的學者,民俗學在中國最早的提倡者大多數都沒有成為民俗學家,或者本來就是把民俗學作為自己專業的副產品。如顧頡剛提倡民俗學最為用力,但終其一生始終是一位歷史學家;中山大學時期的民俗學會會長容肇祖后來也是以哲學、歷史而享譽學界的;至于北大時期的周作人、劉半農,中山大學時期的楊成志等,也都不是以民俗學而立足于學界,后來對中國民俗學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鐘敬文,在30代也是以散文而聞名于國內的,但他與其他學者不同,當時他已經立志要以民俗學為自己的學術目標。因此;我們認為,本世紀上半葉,民俗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開始進入中國,并在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作為一門社會科學領域里的獨立的學科,民俗學在當時的中國還遠沒有成熟起來,以后要走的路程還很長很長。

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間,本來就沒有顯赫過的民俗學更加寂寞。在這期間,由于社會的、政治的原因,民俗學中的民間文學受到特別重視,得到了突出的發展。民俗學研究的部分內容也在其他領域得到了應用,如在五六十年代的民族普查與民族識別工作中,對于調查者而言,民俗學成為必不可少的知識,而民族的風俗習慣也成為識別區分不同民族的重要標志。

1979年至今,民俗學從呼吁恢復到學科地位的最終確立,又走過了20年的歷程。如今的中國學界,民俗學已經登堂入室,被確立為社會科學大家庭里面的一門獨立學科,民俗學專業人才的培養也步入正規,民俗學的學術組織紛紛建立,民俗學的學術著作不斷面世,全國各地建起了許多規模不等的民俗博物館,民俗、民俗學、民俗文物這些過去不被人們所重視的名詞.現在也已經廣為人們所熟知。可以說,現在已經到了中國民俗學的學科建設和學術發展黃金時期。

二、中國民俗學的現狀及其學科危機

中國民俗學經歷了近20年的恢復和發展,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開端。但是,居安思危,當前的中國民俗學仍然潛存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危機,這種危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民俗學對于學科名稱的爭議,不利于民俗學在當前學術界的順利發展。

民俗學雖然已在中國走過了80多年的歷程,們是,對于將本學科定為何名仍然是一個需要爭論的問題。現有的論點中就有“民間文化學”、“民俗文化學”、“民俗學”等幾種不同的觀點。主張用“民間文化學”為學科名稱的學者認為民俗學的研究對象現在已經擴展到整個民間文化領域,原有的民俗的概念已經不能涵括現在的研究內容。因此,要用“民間文化學”來取代“民俗學”。若依此說,同樣以民間文化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人類學似乎也應改名。“民俗文化學”的出現是近年來流行的把一般性概念套用“文化”一詞的結果,持此說者將民俗學的研究對象定為民俗文化,認為“民俗文化”一詞的內涵已經超出了原來“民俗”一詞的范圍。至于用“風俗學”替代民俗學,這已經不是什么新論,早在30年代就有學者堅持這種主張,但并沒有在學術界流傳開來。類似的名詞概念的爭論還有,如“物質民俗”、“階級性”、“階層性”等等。

對于民俗學的學科基本概念展開爭論,確實有助于學術的發展,也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科的規范化。現在國外民俗學界也有關于民俗學改名的爭論(李揚、王鈺純:《Folklore名辯》《民俗研究》1999年第3期。),其起因主要是民俗學不光彩的歷史和民俗學在現代社會中的適應問題。但是,這種對于民俗學名稱的爭論,在當前的中國卻會對學科發展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這主要是因為,民俗學是近幾年才被國家承認為獨立學科的,國家確認的學科名稱就是民俗學。現在連自己的學科名稱都需要重新討論,這很容易被那些對民俗學懷有不良用心的人所利用,用以作為打擊稚嫩的民俗學的借口。筆者認為,對于民俗學這個學科到底使用什么名稱是可以爭論的,但從大局出發,在現階段應該努力維護“民俗學”這一已經被本學科和學術界普遍接受了的學科名稱,以利于學科的連續發展。

2、民俗學優秀概念——“民俗”一詞內涵的擴展,與學科外延的無限膨脹,會給現階段民俗學的學科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當前民俗學受到重視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許多人文學科的學者開始關注民俗學,甚至將自己的研究領域擴展到民俗學的領域中來。說明了民俗學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已被廣泛認識,固然是十分可喜的現象。但是,還有種傾向卻不利于學科的發展,甚至會對現階段民俗學的學科建設帶來負面影響。這就是,民俗學的優秀概念——“民俗”的內涵在被人為的擴大,致使人們誤認為什么都是民俗,民俗無所不包,同時,民俗學學科的外延也在膨脹,出現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分支學科。

民俗作為一種生活文化,它的范圍確實比較廣泛,民俗事家與其他許多學科領域、具體行業都會發生聯系,如飲食民俗之與烹飪、食品業,居住民俗之與建筑學、勘輿學,服飾民俗之與服裝行業,交通民俗之與交通、旅館、道路管理等。盡管如此,當與其他學科的研究對象出現交叉的時候,民俗學是有自己獨特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的。現在有些學者的做法卻是將某一類民俗事象與其他領域硬性結合,便創造出一種所謂的民俗學的新的分文學科,而這種分支學科的學術框架往往又沒有什么創新,幾乎是完全套用現有的民俗學理論框架,其基本模式是在民俗學理論框架中填充一些某類民俗事象的例子。民俗學的分支學科應該有,而且分支學科的出現也標志著民俗學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不過.現在出現的民俗學的分支學科,存在的一個最普遍的問題就是失去了作為民俗學的學科特性,即沒有體現出是民俗學的分支學科。我們讀一些分支學科的著作,總會把這個分支學科和與它相臨的學科(如飲食民俗學之與烹任、食品,民俗語言學之與社會語言學等)混淆起來,或者,讀分支學科的著作與普通的民俗學概論類的著作區分不開。

與此類似,關于民俗概念內涵的無限制擴大問題同樣應該引起民俗學界的重視。民俗的內容涉及面非常廣,但民俗學對于所研究的對象并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主要研究屬于民俗觀念性的現象。早在民俗學的初創時期,曾擔任過英國民俗學會會長的博爾尼女士(CharLotteSophiaBurne過去多譯為“班尼”)有段非常著名論述:“民俗包括作為民俗精神秉賦(theMentalequip)的組成部分的一切事物,而有別于他們的工藝技術,引起民俗學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式,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時所舉行的儀式;不是漁網和漁叉的構造,而是漁夫入海時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橋梁或房屋的建筑術,而是施工時的祭祖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會生活。”([英]查·索·博尼爾著,程德祺澤:《房俗學手冊》,第一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同樣是一件民俗物品,作為手工藝人會從制作技藝、用料、實用價值等方面去考慮問題,文物工作者會考慮它的文物價值,而民俗學者需要研究的是通過這件物品所反映的民俗活動(儀式)和民俗觀念。盡管我們現在也非常重視物品在民俗研究中的作用,甚至出現了“物質民俗”、“民俗文物”等名詞。但我們絕不能就物論物,必須看到物品后面的民俗意義。民俗物品的研究如此,其他方面的民俗學研究也是這樣。這個看法可能會被許多人認為太保守,筆者覺得即使保守一些,也比失去了自己固有的研究領域,最終成為一門沒有確切研究對象的學問要強得多。

3、民俗學從業人員學術素養的欠缺已經成為學科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

前面已經說過,在民俗學發展的前30年中,真止以民俗學為自己專業的學者幾乎沒有,多數學者是在民俗學的行當里“客串”。對于這類學者來說.民俗學只是他們所研究專業知識的補充,并非是必須具備的知識。近20年來,出現了部分民俗學研究的專業人員。對于這些專業研究人員而言,從事民俗學的調查與研究工作所必須具備的學術素養問題就變得十分重要了。

我們現在民俗學的專業研究人員,大多數是文學(主要是民間文學)出身,這與近50年民間文學在中國的特殊地位有關。1979年以后,在中國有了恢復重建一些以前被取消的社會科學學科的可能性時,當時就是從事民間文學研究的學者最早認識到民俗學的重要性,而倡議恢復建立民俗學的。因此可以說,民間文學學者對于民俗學學科的提倡與重建功不可沒,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民俗學在人才培養和學科歸屬方面依附于民間文學(或者是文學)。

如果說,在學科恢復的初期,這種主要由文學出身的學者組成的民俗學的隊伍,基本上還能夠適應學科初創階段的需要的話,那么,隨著學科的進一步發展,這種從業者知識結構的欠缺而對學養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的問題就越來越突出,如今這種不利影響已經不只是學者本人的問題.還影響到了對下一代學術接班人的培養。這突出地表現在民俗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上面。過去,民俗學不屬于獨立學科,我們只能借雞下蛋,利用文學的碩士、博士點培養民俗學的高級人才,由于是文學的學位,所學的課程自然以文學為主,只是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略有側重。如今,民俗學已經成為獨立學科,必須有自己獨立的研究生課程設置,可是,我們面臨的難題是,有許多民俗學專業的學生必修的課程(如人類學、社會心理學、原始社會史等),指導教師本身就十分缺乏,致使教師必須與學生一起進行補課。

作為一個民俗學者,除了牢固掌握本學科的知識以外,還要對相關學科(如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文學、歷史學等)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夠熟練運用田野作業和理論研究的基本方法。只有這樣,民俗學的整體學術水平才會得到較大程度的提高,民俗學才能夠在社會科學之林中扎好根、發好芽。

4、民俗學愛好者眾多,但專業研究人員不足;民俗學群眾性學術組織雖多,但專業研究機構不健全;社會上民俗活動不少.呈現出的卻是一種虛假的學術繁榮,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民俗學潛在的諸多問題。

現在,全國有省市級的民俗學會近3O個,地縣級的民俗學會則更多,盡管相當一部分學會有名無實,根本不搞學術活動,但每年全國各地組織的民俗學的會議也在十幾次。而且近幾年地方性學會動輒組織全國性、甚至國際性學術會議,聲勢浩大,規模不小,確實也在社會上為民俗學制造了一定的影響。除了學術組織舉辦的民俗學的活動以外.一些政府部門,其他的社會團體也利用民俗或者打著民俗的旗號舉辦一些活動。諸如此類,都造成了在社會上民俗學似乎十分繁榮、十分走俏的現象。

但從學科發展和學科建設的角度來看,對上面所說的這類民俗活動必須有清醒的認識。許多學術組織召開的學術會議,參加人員雖然不少,論文數量也很可觀,但學術水平不高卻是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造成學術水平不高的原因固然與我們學科尚處于初創恢復階段有關,更重要的還是由于民俗學從業人員的自身素質不高,學術水平較差。我國民俗學的隊伍中,大約80%以上是在基層從事群眾文化或者地方史志工作的人員;還有一部分是在政府部門的業務人員或管理人員,他們涉足民俗學的原因,是由于所從事的工作與民俗相關;在大學或科研單位中進行民俗學研究的專業人員,在整個隊伍中所占的比例大約不足10%。基層的研究人員受條件所限,主要是進行一些地域民俗的調查和研究丁作;政府部門的民俗學研究者,主要是利用民俗學的現有成果為時政服務;因此,學科建設和學科發展的任務主要是由在大學和科研部門從事民俗學專業研究的人員來完成。而這部分專業人員的狀況又是如何呢?民俗學在多數大學里,過去都依附在文學等其他學科之中,缺少起碼的資料、教學、辦公條件等各方面的積累,起步就處于劣勢;而且,現在多數大學里的民俗學的教學或行政,仍然沒有擺脫受制于其他學科的狀況,沒有取得與其他學科同等的地位。至于民俗學在科研機構中的處境更是不容樂觀。至今在國家科研機構中(如社會科學院)尚沒有民俗學的位置,科研機構中研究民俗學的學者一般分布在文學、社會學、民族學等機構里,大多是以其他專業為主,兼營民俗學。這些,都是不利于民俗學學科發展的因素。

至于地方政府或其他社會團體組織的一些民俗活動,其動機就不是為了發展民俗學,而是利用民俗,以民俗為媒介企望能夠創造經濟效益。近些年各地搞的所謂“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許多活動,其中的“文化”的內容,主要指的就是民俗的內容。實事求是地講,這類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民俗學應用研究的活躍;同時,通過這類活動民俗學的學術研究創造了一定的條件。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在這類活動中也存在著歪曲民俗、制造假民俗,甚至破壞民俗的現象。對此,民俗學者必須有清醒的認識,以免造成社會上的民眾對民俗學產生不好的印象。

民俗學界的學術活動雖多,但水平不高;社會上的民俗活動不少,但只是片面利用民俗。民俗學表面上的繁榮潛伏著學科的更大危機.這也是當前民俗學發展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嚴重問題。

三、中國民俗學發展的前景展望

中國民俗學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雖然存在著許多不足,甚至是致命的缺陷。但學科的發展前景并非是一片漆黑,展望即將到來的21世紀,民俗學的發展仍然充滿著機遇。

一、學科地位的確立為民俗學會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97年,民俗學在傳入中國80年之后,終于在高等院校中堂而皇之的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民俗學取得了獨立學科地位。這意味著,今后民俗學可以培養自己專業的碩士生、博士生,而不必象以前那樣,需要借助其他學科的力量培養民俗學人才(所謂“借殼下蛋”)。截止到1998年底,在全國高校中,共有8所院校被國家授予培養民俗學博士、碩士的權力,其中博士點一個,碩士點8個。1999年秋,中國第一批以民俗學的名義招收的碩士、博士研究生進入高校,這標志著我國在民俗學高級人才的培養方面已經步入正規,在三五年之后,將會有一批受過系統學術訓練的民俗學人才進入社會的實際工作部門,民俗學將會在社會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下個世紀,中國許多行業(尤其是第三產業)的大發展,將會為民俗學的生存創造良好的環境,為民俗學的應用研究提供廣闊的天地,為民俗學專業畢業的學生提供就業機會,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將會促進民俗學整個學科的發展。

中國的產業結構在下個世紀仍然會有較大幅度的調整,民俗學將會在這種調整中成為獲益者。像旅游業就必定會有在今后的國民經濟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必然會為民俗學人才提供用武之地,應用民俗學、旅游民俗學等與實際應用有密切關聯的一些分支學科也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必將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產生影響,對此,民俗學將發揮自己的學科優勢,在保護本民族文化、了解異族文化,促進全球貿易等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

民俗是一個民族的基礎文化,在民俗文化中最能夠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精髓,因此,民俗學通過對本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揭示民族文化的真諦,總結民族文化的精華,這在保留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抵御外來文化的侵入等方向都會產生巨大影響。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跨地域、跨民議跨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行為將越來越多,對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民俗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將成為經濟活動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民俗學在這個領域內的研究將會對經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對經濟的發展帶來直接效益。

四、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必將帶來文化教育的大發展,這在發達國家已經得到了證明。我們國家的經濟將會在下一個世紀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屆時,人們的文化意識將會普遍提高,對于民俗文化的重視程度將明顯加大,民俗學將會在未來社會科學發展中受到應有的重視。

科學理論論文:科學理論評價標準分析論文

科學理論的評價標準問題,迄今仍然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大凡卓有成效的科學家,都十分關心這個問題。愛因斯坦就是一位對科學理論評價問題有獨到見解的科學大師,他關于科學理論的評價標準的論述,即使今天看來還是那么引人入勝。本文主要就愛因斯坦的有關見解作一闡釋,也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兩個評價標準——“外部的確認”和“內部的完美”

晚年,愛因斯坦把自己在科學實踐中的經驗從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高度加以思考和提煉。在“自述”(1946年)這篇有名的回憶錄中,他在開始批判那個作為物理學基礎的力學之前,論述了批判各種物理學理論的普遍觀點。愛因斯坦明確提出,評價科學理論有兩個標準。他認為:“第一個觀點是很明顯的:理論不應當同經驗事實相矛盾。”它“所涉及的是用現成的經驗事實來證實理論基礎”。“第二個觀點涉及的不是關于(理論)同觀察材料的關系問題,而是關于理論本身的前提,關于人們可以簡單地,但比較含糊地稱之為前提(基本概念以及這些概念之間作為薹礎的關系)的‘自然性’或者‘邏輯的簡單性’。”愛因斯坦分別稱這兩個標準為“外部的確認”和“內部的完美”。它們可以看作是評價科學理論的外部標準和內部標準。

愛因斯坦在談到這個問題時寫道:“雖然概念體系本身在邏輯上完全是任意的,可是它們受到這樣一個目標的限制,就是要盡可能做到同感覺經驗的總和有可靠的(直覺的)和完備的對應關系;其次,它們應當使邏輯上獨立的元素(基本概念和公理),即不下定義的概念和推導不出的命題,要盡可能地少。”(pp.5~6)就這樣,愛因斯坦十分明確地提出了評價科

學理論的外部標準和內部標準,而且認為內部標準從來都在選擇和評價各種理論時起著重大的作用。在科學史上和哲學史上,像這樣徑直從兩個方面提出評價科學理論標準的,恐怕很少有先例。愛因斯坦的這些觀點對當代科學哲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當代科學哲學文獻中所謂的客觀標準和主觀標準、后驗標準和先驗標準,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與愛因斯坦的外部標準和內部標準有相通之處。

二、兩個標準在評價科學理論中的地位

愛因斯坦曾多次論述過兩個標準在評價科學理論中的地位。像所有的自然科學家一樣,愛因斯坦也十分重視對理論的“外部的確認”。他認為,即使觀念世界是不能用邏輯的工具從經驗推導出來的,而在某種意義上是思維的自由創造,但這個觀念世界還是一點也離不開我們的經驗本性而獨立,正像衣服不能離開人體的形狀而獨立一樣。他強烈反對那些先驗論哲學家,他們把基本概念從經驗領域里排除出去,而放到虛無縹緲的先驗的頂峰上去。他并不認為思辨比經驗高超,并明確指出:“一個希望受到應有的信任的理論,必須建立在有普遍意義的事實之上。”(p.106)

在愛因斯坦看來,評價科學理論的外部標準是最高標準和最終標準。他這樣說過:“物理學中沒有任何概念是先驗地必然的,或者是先驗地正確的。惟一地決定一個概念的‘生存權’的,是它同物理事件(實驗)是否有清晰的和單一而無歧義的聯系。”(p.118)我認為,這里的“惟一”,無疑是就最高標準和最終標準而言的,它并不排斥作為評價科學理論的內部標準的地位和作用。愛因斯坦認為,經典力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絕對同時性、絕對速度、絕對加速度等等,在相對論中之所以被拋棄,正因為它們同實驗之間不可能有單一而無歧義的聯系。歐幾里得幾何學中的“平面”、“直線”等概念,也遭到了同樣的命運。

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原則性的命題:理論體系所具有的真理性取決于它同經驗總和的對應可能性的可靠性和完備性(p.6)。他后來還說過:“只有考慮到理論思維同感覺經驗材料全部總和的關系,才能達到理論思維的真理性。”(p.523)這說明,理論的真理性的確立必須在實驗檢驗之后,它是一個后驗問題,而不是先驗問題。我認為,這并不意味著一些科學理論在提出(未受實驗檢驗)時不具有真理性。試問,難道麥克斯韋1864年提出的電磁場方程不具有真理性,而只是赫茲1887年的電磁波實驗才使它具有真理性?難道狄拉克1928年預言正電子的理論不具有真理性,而只是安德森1932年通過實驗在宇宙線中發現了正電子才使它具有真理性?這些科學理論在提出時本身就具有真理性,它們只是不具有所謂的“現實的真理性”。與此相對,我們不妨稱科學理論在未受實驗檢驗時本身所“固有的”真理性為“潛在的真理性”。通過實驗檢驗,這些潛在的真理性就轉化為現實的真理性,從而使科學理論煥發出它的現實性和力量。也許可以說,“內部的完美”標準,恰恰就是用來評價科學理論的“潛在的真理性”的。

外部標準固然是評價科學理論的最高標準和最終標準,但它也有明顯的局限性。對于這一點,愛因斯坦是了如指掌的,這也是他相當重視內部標準的原因。綜觀愛因斯坦的觀點,內部標準在評價科學理論中之所以必不可少,概括起來,主要是由以下幾方面的因素引起的。

第一,理論不應當同經驗事實相矛盾,這一要求初看起來似乎很明顯,但應用起來卻非常傷腦筋。愛因斯坦敏銳地覺察到:“人們常常,甚至總是可以用人為的補充假設來使理論同事實相適應,從而堅持一種普遍的理論基礎。”(p.10)愛因斯坦認為,理論物理學的完整體系是由基本觀念(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由此用邏輯推理得到的結論構成的,前者是整個理論體系的基礎。在用外部標準對理論進行評價時,常常可以引入人為的補充假設把反駁事實變成非反駁的事實甚或有利的證據,從而保持理論基礎不變。這正如迪昂(P.Duhem,舊譯杜恒)早在本世紀初就指出的,預言出現某一現象涉及到若干個假設,即使這類情況的先行條件陳述無誤,未能觀察到所預見的現象,也僅僅是否證那些假設的合理。為了恢復與觀察的一致,科學家可以隨意改變出現在前提中的任何一個假設。拉卡托斯后來在他的“研究綱領”方法論中進一步發揮了這些觀點。研究綱領有內部結構即“硬核”,它對應于愛因斯坦的基本觀念;研究綱領的外部結構即“保護帶”,它由各種輔助性的理論假設構成。因此、當經驗事實與理論不相容時.人們可以通過調整輔助性假設來使理論適應經驗事實,從而使“硬核”免遭否證。例如,斐茲杰惹和洛倫茲針對邁克耳遜-莫雷實驗的否定結果提出的收縮假設就是這樣的人為的輔助假設。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也不可能有所謂的“判決實驗”。我在一篇短文中通過歷史事實表明,就連許多人認為是判決實驗的邁克耳遜-莫雷實驗,當時既沒有駁倒一般的以太理論,也沒有駁倒流行的靜止以太說。奎因也認為,科學是一個由許多相互聯系的命題和理論組成的大網絡;這個網絡的四周是具體科學和應用科學,它們與經驗事實直接聯系;而處于網絡中心的是高度抽象的數學和邏輯,它們一般不受經驗事實變化的影響,盡管它們并非絕對不可修改。這就給直接應用外部標準檢驗科學理論帶來極大的困難。

第二,愛因斯坦發現:“對應于同一個經驗材料的復合,可以有幾種理論,它們彼此很不相同。但是從那些由理論得出的能夠加以檢驗的推論來看,這些理論可以是非常一致的,以致在兩種理論中間難以找出彼此不同的推論來。”(p.115)例如在生物學領域,在達爾文關于物種由于生存競爭的選擇而發展的理論中,以及在以后天獲得性遺傳這一假設為根據的物種發展理論中,就有這樣的情況。以牛頓力學為一方,以廣義相對論為另一方,又是兩種理論的推論非常一致的實例,它們都受到同一經驗材料復合的支持。盡管這兩種理論的摹本假定完全不同,但是要從廣義相對論中找出能加以檢驗而為相對論以前的物理學理論所得不到的推論,為數還是很少的。顯而易見,這不僅對理論形成中的“歸納萬能論”是一個致命的打擊,也為依據外部標準評價科學理論提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第三,要用外部標準評價理論,首先必須確定這個理論的經驗內涵,即確定該理論可用實驗事實證實的命題.然后才能著手進行實驗,對命題進行評價。但是,這井非總是立即可以實施的,科學家當然也不能為等待這一天的到來而把理論思維停頓下來。在這種情況下,內部標準就能夠發揮它的特殊作用。誠如愛因斯坦所說:“只要數學上暫時還存在難以克服的困難而不能確立這個理論的經驗內涵,邏輯的簡單性就是衡量這個理論的價值的惟一準則,即使是一個當然還不充分的準則。”

第四,當基本概念和公理距離直接可觀察的東西愈來愈遠,以致用事實來驗證理論的含義變得愈來愈困難和更費時日的時候,“內部的完美”對于理論的選擇和評價就一定會起更大的作用(p.12)。例如,牛頓力學中的許多基本概念都與日常經驗相一致,它們距離那些可否證它們的直接可觀察的東西相當遙遠。但是,當人們用內部標準來衡量它們時,卻會發現它們是不自然、不簡單的。面對牛頓力學,善于深思的科學家都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絕對空間是力學過程的無所不在的積極參與者,而它自身為什么不受物體及其運動的影響呢?慣性參照系為什么比其他一切剛性坐標系優越呢?為什么速度是相對的而加速度卻是絕對的呢?運動定律中出現的慣性質量也在引力定律里出現,但為什么不在其他各種力的表示式里出現呢?把能量劃分為本質上不同的兩部分(動能和勢能)是自然的嗎?愛因斯坦正是從這些問題入手批判牛頓力學的,而不是主要依據實驗事實進行評價的。這是他創立相對論的思想基礎。

第五,用外部標準評價理論,必須把理論同觀察到的實驗事實進行比較。在這里,惱人的問題出現了:觀察并非是中性的,事實也不是赤裸裸的。觀察者是能動的主體,他的觀察不可能對所發生的一切現象一覽無余,而是有目的、有選擇的;觀察是受理論指導的,不同知識背景的人觀察同一現象,也會看到不同的東西;觀察到的事實要用語言陳述才能與理論比較,才能進行交流,觀察陳述本身就包含著理論。這就是當代科學哲學所謂的“觀察滲透理論”的命題。因此,用外部標準來評價科學理論,實際上并不是把理論同赤裸裸的實驗事實進行比較,而是把理論同通過滲透理論的觀察所得到的、包含著理論的觀察陳述進行比較,這勢必造成了運用外部標準評價科學理論的復雜性和困難程度。愛因斯坦也是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的,他在同海森伯的一次談話中承認:觀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實際上是理論決定我們能夠觀察到的東西。在我們能夠宣稱已經在最低程度上觀察了任何東西之前,我們必定能夠說出自然界是怎樣起作用的,必定至少用實踐的語言知道了自然規律。只有理論,即只有關于自然規律的知識,才能使我們從感覺印象推論出基本現象。當我們宣稱我們能夠觀察某種事物時,我們實際上應當是說:雖然我們就要提出同舊規律不一致的新的自然規律,可是我們仍然假定,這些現存的規律——包括從現象到我們的意識這整個途徑——以這樣的方式起作用,使我們可以依靠它們,從而才可以談論“觀察到的結果”(p.211)。

第六,實驗的檢驗當然是任何理論的有效性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但是一個淺顯的道理是:一個人不可能什么事都去試一試;由于材料、技術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并非所有設計好的實驗都能在短時間內付諸實施。這也是科學家對“自然性”、“簡單性”等內部標準感興趣的原因。

在科學實踐中,愛因斯坦十分看重評價科學理論的內部標準,而且也善于運用這個標準,無論對別人的理論和自己的理論都是如此。前面已談過,他用這個標準評價和批判了牛頓力學,下面再談談他運用內部標準對自己的相對論的評價。

談到廣義相對論時,愛因斯坦說:“這理論主要吸引人的地方在于邏輯上的完備性。從它推出的許多結論中,只要有一個被證明是錯誤的,它就必須被拋棄;要對它進行修改而不摧毀其整個結構,那似乎是不可能的。”(p.113)這種說法也完全適用于狹義相對論。由于愛因斯坦深信相對論在邏輯上的完整性,即相對淪的邏輯前提的“自然性”和“簡單性”,因而他在提出相對論時,就對自己的理論滿懷信心。1905年,德國實驗物理學家考夫曼(W.Kaufmann)完成了關于高速電子(β射線)的質量與速度相依關系的實驗,他于1906年宣布,他的實驗數據支持亞伯拉罕(M.Abraham)和布赫爾(A.H.Bucherer)的剛性球電子論,而同洛倫茲和愛因斯坦的基本結論(電子在運動方向的直徑會隨速度的增加而收縮)不相容。當時,早在1902年就明確提出了相對性原理的彭加勒馬上動搖起來,認為該原理并不具有我們先前賦予它的那樣重要的價值(他在1904年把相對性原理作為物理學的六大基本原理之一)。洛倫茲更是十分悲觀失望,他在1906年3月8日給彭加勒的信中說:“不幸,我的電子扁縮的假設同考夫曼的新結果發生了矛盾,于是我必須放棄它。因此,我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在我看來,不可能建立起一種要求平移對電學和光學現象完全不產生影響的理論。”面對考夫曼的實驗否證,愛因斯坦并不以為然。他在1907年發表的長篇論文中表示,考夫曼的實驗數據同相對論的“這種系統的偏離,究竟是由于沒有考慮到的誤差,還是由于相對論的基礎不符合事實,這個問題只有在有了多方面的觀測資料以后,才能足夠可靠地解決。”他進一步指出,亞伯拉罕和布赫爾的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偶然碰巧與實驗結果相符,因為他們關于運動電子質量的基本假設不是從總結丁大量現象的理論體系得出來的。”事實果然不出愛因斯坦的預料,1916年,兩位法國物理學家指出考夫曼的實驗裝置是有毛病的。對于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在實驗證據不足的情況下也是十分自信的。他曾這樣說過:“當1919年日蝕證明了我的推測時,我一點也不驚奇。要是這件事沒有發生,我倒會非常驚訝。”(p.284)轉三、“內部的完美”標準的豐富內涵

作為內部標準的“內部的完美”,在科學理論的評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外部的確認”所無法替代的作用。愛因斯坦雖然賦予內部標準以前提(愛因斯坦又稱其為邏輯前提、理論框架、理論基礎、公理基礎等,它包括基本概念以及這些概念之間作為基礎的基本關系;愛因斯坦又把基本關系稱為基本假設、基本原理、基本定理、基本公理;他有時又把基本概念和基本關系統稱為基本觀念)的“自然性”或者“邏輯的簡單性”的含義,可是他并沒有把它確切地表達出來(他認為這樣做有很大的困難)。因為“這里的問題不單是一種列舉邏輯上獨立的前提問題(如果這種列舉竟是毫不含糊地可能的話),而是一種在不能通約的性質間作相互權衡的問題”(p.10)。愛因斯坦在“自述”中承認,我們不能立即或根本就沒有能力用明確的定義來代替這些提示,但是要作比較明確的闡述還是可能的。遺憾的是,愛因斯坦在“自述”中并未對作為內部標準的前提的“自然性”或者“邏輯的簡單性”怍明確而詳盡的闡述。因此,在下面我們擬從愛因斯坦在其他各處的言論以及他的哲學思想和科學實踐出發,結合自己的一些思考,探討一下“內部的完美”的豐富內涵。

在愛因斯坦看來,前提的“自然性”即是“邏輯的簡單性”,而他使用最多的字眼還是后者。所謂“邏輯的簡單性”,愛因斯坦的意思是“指這樣一種努力,它要把一切概念和一切相互關系,都歸結為盡可能少的一些邏輯上獨立的基本概念和公理。”(p.384)顯而易見,愛因斯坦的邏輯簡單性是對科學理論形式體系的基礎的要求,而不是對形式體系本身的要求;它既不是指理論內容的簡單性(相對論的內容是深奧的),也不是指數學形式的簡單性(廣義相對論用了連愛因斯坦起初也不甚熟悉的絕對微分和張量分析)。愛因斯坦惟恐一般人誤解他的意思,因而曾直率地表示:“我們所謂的簡單性,并不是指學生在精通這種體系時產生的困難最小,而是指這體系所包含的彼此獨立的假設或公理最少。”(p.299)他在對玻恩的《關于因果和機遇的自然哲學》的最后一章所作的批注中寫道:“惟一事關緊要的是基礎的邏輯的簡單性。”(p.442)愛因斯坦在“基礎”和“邏輯”二詞上加有著重號,其目的正是為了強調他的本意。

愛因斯坦在創立和評價新理論中,十分注意邏輯的簡單性。霍耳頓(G.Holton)曾經指出,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代表了一種要把基本假設限制到具有最大普遍性和最少數量的企圖。在1905年的狹義相對論論文中。除了通過被提高為公設的兩個“猜想”(即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以外,只作了四個另外的假定:一個是關于空間的各向同性和均勻性,另外則是定義鐘的同步的三個邏輯性質。而洛倫茲1904年的論文盡管聲稱是以“基本假設”,而不是以“特殊假設”為基礎的,事實上卻包含了十一個特殊假設。最近.霍耳頓的學生米勒(A.I.Miller)指出,愛因斯坦不需要把兩個觀察者A和B的公共“時間”tB-tA=t’A-t’B稱為定義,因為它們是相對論兩個公設的結果。同樣地,對于光傳播來說,慣性參照系空間的各向同性和均勻性也是相對論兩個公設的結果。假如空間對光傳播來說不是各向同性的,那么某些方向就會是優越的;假如空間對光傳播來說不是均勻的,那么某些點就會是優越的。從邏輯基礎上看,廣義相對論比狹義相對論更簡單,但是它的包容量卻更大。在廣義相對論中,狹義相對論中的不變的平直時空度規失去了獨立的邏輯元素的地位,而成為由物質分布的引力場所決定的相對論可變量;狹義相對論中的兩個基本原理也不再是獨立的邏輯元素了,而成為引力場效應可以忽略不計、黎曼時空過渡到歐幾里得時空的特殊結果。愛因斯坦說:”一個理論的前提的簡單性越大,它所涉及的事物的種類越多,它給人們的印象也就越深。”(p.15)

正由于相對論在邏輯上的簡單性,從而使愛因斯坦深信它的正確性。愛因斯坦甚至把邏輯簡單性看作是理論物理學和科學的目的之一。他說:“理論物理學的目的,是要以數量上盡可能少的、邏輯上互不相關的假設為基礎,來建立起概念體系,如果有了這種概念體系,就有可能確立整個物理過程總體的因果關系。”(p.170)他還說:“科學的目的,一方面是盡可能完備地理解全部感覺經驗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是通過最少個數的原始概念和原始關系的使用來達到這個目的。”(p.344)

愛因斯坦的方法在本質上是美學的,他本人也經常談到科學美,并把美學標準作為評價科學理論的一個重要標準,我們不妨稱其為準美學標準。實際上,美也是簡單性,只不過美是從美學角度來講的,簡單性則是從邏輯角度而言的。羅森在談到愛因斯坦的這一特點時說得好:“他采取的方法與藝術家所用的方法具有某種共同性;他的目的在于求得簡單性和美。而對他來說,美在本質上終究是簡單性。當衡量一種理論的要素時,他總要提出尖銳的問題:‘這是理智的嗎?’一種理論不管取得了怎樣的成功,如果在他看來不是理智的(他使用德語中Vernunftig這個詞),那么他便認為這一理論不可能對自然界提出一種真正是基本的理解。”愛因斯坦是科學家,更是科學的藝術家。因此,我們也許可以說,對于一個獨立的邏輯元素最少的理論,他從科學家的眼里看到的是簡單性,而從科學藝術家的眼里看到的則是美。

有理由認為,愛因斯坦也讀過彭加勒的名著《科學與方法》。在該書中,彭加勒集中論述了科學美。他認為自然美在于其“深奧的美”,即“潛藏在感性美之后的理性關”,也就是與科學有關的美。彭加勒雖未對科學美的含義做出十分明確、十分肯定的回答,但他把“統一”、“和諧”、“對稱”、“簡單性”等內容賦予科學美。彭加勒還認為,科學家研究自然,是因為他喜歡它;他之所以喜歡它,是因為它是美的;科學家投身于長期艱巨的勞動,也許為此緣故甚于為人類未來的福利。彭加勒的這些看法在愛因斯坦思想上引起了共鳴,他說:“科學家的目的是要得到關于自然界的一個邏輯上前后一貫的摹寫。邏輯之對于他,有如比例和透視規律之對于畫家一樣;而且我同意昂利?彭加勒,相信科學是值得追求的,因為它揭示了自然界的美。”(p.204)愛因斯坦也同意彭加勒賦予科學美的內容,這有大量的言論和事實可以佐證。

愛因斯坦渴望看到自然的先定的和諧,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學理論的統一。對于沒有任何經驗體系的不對稱性與之對應的這樣一種理論結構的不對稱性,他是無法容忍的。他把邏輯簡單性視為科學的目標。就其本質而言,它們都是從不同角度對科學理論的探索與評價,實際上說的是一個意思。“和諧”、“統一”似乎是就理論的內容來說的,“對稱”似乎是就形式而講的,至于“簡單性”則是針對邏輯前提而言的。例如,在1905年的相對論論文中,愛因斯坦從麥克斯韋電動力學應用到運動物體上就要引起并非現象所固有的不對稱入手,把相對性原理從力學推廣到電動力學,不僅達到了邏輯的簡單性,而且也使力學和電動力學兩個理論體系之間達到了統一、和諧。在構造狹義相對論時,愛因斯坦主要用的還是定性概念形式的抽象對稱法。此后,尤其是在閔可夫斯基的工作之后,他已逐漸從定量數學形式的協變對稱法看待問題了.這就是要求普遍的自然定律對于洛倫茲變換是協變的。這是他能達到廣義相對論的關鍵之所在。

其實,作為“內部的完美”的邏輯簡單性標準或準美學標準也不是沒有一點客觀基礎的。愛因斯坦就曾明確表示:“自然規律的簡單性也是一種客觀事實,而且正確的概念體系必須使這種簡單性的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保持平衡。”(p.214)他還說過這樣的原則性的看法:“邏輯簡單的東西,當然不一定就是物理上真實的東西。但是,物理上真實的東西一定是邏輯上簡單的東西,也就是說,它在基礎上具有統一性。”(p.380)。海森伯在同愛因斯坦的一次談話中,曾說他和愛因斯坦一樣相信自然規律的簡單性具有一種客觀的特征。如果自然界把我們引向極其簡單而美麗的數學形式,即假設、公理等等的貫徹一致的體系,我們就不得不承認這些形式是“真”的,它們顯示出自然界的真正特征(p.216)。事實上,真理是與客觀邏輯體系一致的。在數學中,這是顯而易見的(非歐幾何和數理邏輯就是明顯的例子,它們剛出現時,被許多人視為荒謬的東西,但后來卻分別在廣義相對論和電子計算機領域中找到了用場)。在與經驗材料密切相關的其他學科,也常常出現類似的情況。愛因斯坦的“內部的完美”標準,實際上也是前人的以及他本人的科學實踐的經驗概括和理性升華。說愛因斯坦

的內部標準相當于當代科學哲學所謂的主觀標準或先驗標準,并不意味著它是主觀主義和先驗論。其實,主觀標準或先驗標準的意思也不是那樣。例如,先驗標準和后驗標準之說是針對評價在實驗之前和之后的時期而言的;主觀標準也是就實驗檢驗這一客觀標準而言的,正如我們前面說過的,客觀標準也有主觀因素的介入,主觀標準也有一定的客觀基礎。愛因斯坦的評價科學理論的內部標準,正反映了主觀與客觀的統一,真理與客觀邏輯體系的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愛因斯坦還在“自述”中把他的評價理論的內部標準(邏輯的簡單性)進一步加以引申,提出了兩點原則性的意見。其一是:“在幾種基礎同樣‘簡單’的理論中,那種對理論體系的可能性質限制最嚴格的理論(即含有最確定的論點的理論)被認為是比較優越的。”(p.10)其二是:“從邏輯的觀點來看,如果一種理論并不是從那些等價的和以類似方式構造起來的理論中任意選出的,那么我們就給予這種理論以較高的評價。”(p.11)我們不妨稱前者為“限制的嚴格性”,稱后者為”構造的確定性”。

像“邏輯的簡單性”一樣,作為對“內部的完美”標準的補充的“限制的嚴格性”和“構造的確定性”,也存在著在不可通約的性質間作相互權衡的困難。因而在用內部標準評價科學理論時,難免帶有較多的心理因素和人為色彩。所幸的是,“預言家”們在判斷理論的“內部的完美”時,他們的意見往往是一致的,至于對“外部的確認”程度的判斷,情況就更是如此了。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盡管“外部的確認”是評價科學理論的最高標準和最終標準,但它畢竟不能代替“內部的完美”這樣一個輔助標準的特殊作用,更不應排斥后者而“惟我獨尊”。一個明智的科學家.應該在探索科學真理的過程中,清醒地看到外部標準和內部標準的應有地位,充分發揮二者的有效作用,使之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把科學認識推向前進。

科學理論論文:科學理論的簡單性分析論文

摘要:簡單性是科學理論的一個重要特點。本文探究了簡單性的內涵、分類、簡單性不是什么、簡單性和經濟性的關系、簡單性與科學美、簡單性原理的功能、簡單性與真以及是否存在本體論的簡單性等重要問題,并對簡單性的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科學理論簡單性功能

簡單性是科學理論的一個突出特色,作為一種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簡單性原理貫穿在科學的整個歷史中。卡西爾開宗明義:“科學開端于對簡單性的追求。簡單標志真理似乎是它的基本意愿之一。”在前科學時代,就有畢達哥拉斯的萬物皆數,奧卡姆的剃刀——“如無必要,毋增實體”。此后,牛頓的節約原理、莫佩爾蒂的最小作用原理、馬赫的思維經濟原理、彭加勒的力戒特設假設、愛因斯坦的邏輯簡單性原則、惠勒的質樸性思想,就是綿綿不絕的簡單性思想潮流中的有代表性的浪花。在19和20世紀之交,簡單性觀念在科學中相當流行,乃至成為一種智力時尚,這種遺風一直綿延至今。數學家外爾這樣說過:

在自然定律中,正如我后來將要更精確地確立的,簡單性是本質的。如果我們不添加在數學上受簡單的定律支配的陳述,那么自然受嚴格定律支配的斷言就缺乏一切內容。這件事類似于化學中的倍比定律:除非我們添加組合以相對原子量的小整數倍數發生,否則它就喪失了一切內容。萊布尼茲在他的《論方法》中已經指出,當容許任意的復雜性時,定律的概念就變成空洞的。因此,簡單性在自然科學中變成工作原則。

叫人匪夷所思的是,科學中的簡單性本身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概念。它到底意指什么,它的內涵都有那些東西,也許在運用和鑒賞它的個人的心中也不是十分清楚的。下面,我們將集中諸家諸派之洞見和智睿,盡可能地厘清簡單性的內涵。

簡單性的一種比較簡潔、比較直觀的涵義是,理論中包含的假設、概念、關系、實體、屬性等在數目比較少。例如,赫茲所謂的簡單性意指,在同樣適當和獨特的兩個理論中,“包含較少數目的多余的或空洞的關系那一個圖像更簡單”。彭加勒和愛因斯坦對簡單性的理解大體上亦是如此;他們的高明之處在于,要求作為理論的邏輯前提的假設是基本的、普遍的,并且在數量上盡可能地少。當今有人認為,O-R簡單性(奧卡姆剃刀簡單性)比若干其他類型的簡單性較少規定性,而且較多地與我們的許多直覺協調。也就是說,給定兩個與事實一致的可能的假設或理論,當一個假設或理論比另一個有較少的原理、定律、屬性或實體時,則說它是較為O-R簡單性的。

不少學者對簡單性的特征和標識羅列得比較詳盡,使我們能夠領略簡單性內涵的多義性和豐富性。N.麥克斯韋認為,簡單性顯然意指定律或理論的形式的簡單性——理論的函數、方程簡單的程度。但是,它也意指這樣一些東西的程度:理論是非特設的,或說明的,或雅致的,或統一的,或在概念上融貫,或具有愛因斯坦所謂的內在的完美,或在另外語境中的美,或可理解性,或明白易懂。他特別提及目標取向的經驗論(aim-orientedempiricism)對簡單性是什么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物理學中的基本理論Tn是被接受必須滿足的非經驗要求的更強的統一理論。因此,關鍵的概念是統一——基本動力理論的全體內容的統一。給出兩個競爭的總括理論Tn和Tn+1,Tn+1比Tn簡單,當且僅當Tn+1比Tn更好地作為物理主義的例子,即Tn比Tn+1更不統一。麥卡里斯特同樣也強調這一點:

簡單性概念與統一能力的概念密切相關:科學理論可以在這樣的程度上稱為簡單的,即它們確定了原先認為不同現象之間的統一。

他還說:“科學家希望理論顯示出的簡單性的最簡要的可能說明,必定固定在兩個參量的值上:他希望在理論中看到簡單性的形式,以及理論應該顯示出那種簡單性的形式的程度。這兩個參量是相互獨立的。”拉德納(R.Rudner)則把理論描述的簡單性分為:從一個理論使用概念的特點如概念的個數來判斷的客觀記法的簡單性;依概念的優雅、我們對其熟悉的程度、操作的有效性、方便和其他美學特征來判斷的主觀記法的簡單性;人們主要討論客觀邏輯和主觀邏輯的簡單性,后者是人們對理論邏輯結構是否簡單的主觀評價。記法簡單性是因人為的記法不同而造成的表面的簡單,邏輯簡單性是理論由其內容決定的較深層結構的實質的簡單。再則,古德曼從計算謂詞的復雜性值,凱梅尼從陳述或陳述的邏輯測度出發,探討了理論的簡單性問題。

還有一些學者對簡單性的指標列舉得相當具體。雷舍爾表示,當各個理論的其他情況等同時,對簡單性的偏愛是建造科學理論的普遍實踐。例如,一維的描述模式優于多維的描述模式,定量的特征描繪優于定性的特征描繪,較低階多項式優于較高階多項式,線性微分方程優于非線性微分方程。總之,x比y簡單,如果它們相互之間處于如此這般的描述種類的關系中。撒加德(P.Thagard)提出衡量理論T的簡單性的定量量度:T的簡單性=1-(T的共存假設數/被T說明的事實數)。兩個例外是,理論的共存假設(cohypotheses)數目比它說明的事實多(在這種情況下該理論的簡單性規定為零),理論未說明任何事實(該理論的簡單性未確定)。他把共存假設定義為要完成對該理論的說明必須聯合到T中的輔助假設。從這個公式得到的簡單性的度量能夠給已有的理論排序——排序是客觀的——而不依賴于科學家的審美情趣。還有人概括了科學中的簡單問題或一種理論所確定的簡單現象的七個特征。

為了對簡單性的內涵有進一步的了解,我們不妨涉及一下簡單性的分類。邦格把簡單性分為四種:句法的(syntactical)、語義的(semantical)、認識論的和實用的簡單性。他進而又把實用的簡單性細分為算法的(algorithmic)、記法的(notational)、心理的、實驗的和技術的簡單性。句法的簡單性把我們帶入語法領域而非韻律領域,即考慮形式的而非內涵的要素。邦格本人稱此為形式簡單性。在科學中,線性定律在句法上比非線性定律簡單。語義的簡單性實際上是理論的能力,即預設的經濟,因為比較普遍的命題自然地經濟,它把線性的幾個無明顯聯系的陳述濃縮為同一線性的一個陳述。然而,最終的能力寓居于這樣概括正常承擔的說明和預言的范圍之廣度。于是,狹義相對論在語義上比電磁理論簡單。很清楚,我們在這里處理的不是形式的要素而是內涵的要素。認識論的簡單性并非總是可以達到的或稱心如意的,因為它有時導致膚淺。事實上,物理學家常常選擇在認識論上是復雜的(和在經驗上達不到的)術語,像彎曲時空,因為它們具有語義的簡單性。認識論的簡單性把現象還原為違反我們通常理解的概念和理論,同時它向我們提供知識的更確定的基礎。在某種意義上,認識論的簡單性向我們提供比較簡單的答案,以回答我們對科學的終極題材的疑問。實用主義簡單性的算法方面可以等價于理論的雅致的一個方面,因為算法的簡單性或計算的容易屬于理論的風格。在這里,我們有形式的要素,該要素未談到理論的較大意義。記法的簡單性同樣是這樣,它往往有助于理論的雅致或(形式的)簡明。它不是具有基本重要性的要素。實用主義的簡單性的心理方面是最難對付的,也是最主觀的要素。心理的簡單性或同化(assimilation)的容易已經在18世紀就被克魯薩(Crousaz)避開,他相信在某些場合,我們的情緒變活躍,以致能享受不同的觀念或命題的闡明的樂趣,從而引起審美的愉悅。我們能夠把心理的簡單性的特定要素這樣描繪:它不需要增加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但至少符合我們對(假設或定律或)理論的正確性的直觀感覺。它也包括與理論的適意與和諧地生存的能力;因為在這個要素中,主觀的東西如此突出地顯露出來,以致它實際上近似地落入內涵的要素之內。至于實用主義簡單性的實驗和技術方面,望文即可生義。邦格還認為,不存在總括的簡單性,因為意識幾個方面根本不能相互共存,也不能與科學的某些必要因素共存。麥卡里斯特的分類比較簡明,他以物理學為例,認為科學理論的簡單性有四種形式:

一是像狄拉克希望的,由于賦予系數和指數以簡單性而表現出數字方面的簡單性;二是像信奉牛頓學說的物理學家希望的,由于廣大范圍的現象引用同樣的解釋性定律而表現出解釋方面的簡單性;三是像馬赫期望的,由于只要求數目很少的不同物質實體而表現出本體論上的簡單性;四是像愛因斯坦期望的,由于只以數目很少的獨立公設為據而表現出邏輯上的簡單性。

由以上關于簡單性的內涵和分類的考察,我們對簡單性的面目已經大致有所了解。但是,要嚴格界定其中每一個的確切含義,要斷定它們的主次和整體結構,依然是比較困難的。況且,關于簡單性還存在諸多有待進一步思考和澄清的問題,從而大大增加了處理的難度。鑒于這種狀況,我們不可能充分和準確地肯定簡單性是什么,但是卻能夠以否定語句說出簡單性不是什么。其一是,簡單性不是形式簡單得容易記憶和書寫。廣義相對論描述引力場要用10個位置和時間函數,而萬有引力理論僅用一個;愛因斯坦的場方程比牛頓的反平方定律繁雜得多,難以記住和寫出。但是,前者還是比后者簡單。這是因為,在牛頓理論中,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是兩個獨立的概念,即有兩類質量;可是在愛因斯坦理論中,二者的區分從未出現,即質量的概念是統一的,這實際上也包含在該理論的兩個公設即廣義相對性原理和等效原理中。也就是說,廣義相對論具有邏輯簡單性。其二是,簡單性不是內容簡單得容易理解和學習。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確實比牛頓理論難以把握。狹義相對論在1905年發表后,遭到許多物理學家的反對,人們對離奇的時間和空間概念感到莫名其妙,甚至掀起了一場“保衛以太”的運動,直至1911年該理論才越出德語國家的國界。廣義相對論在問世后,情況更為糟糕,據說當時全世界只有三個人懂得它(除了兩位作者之外,連驗證光線彎曲的愛丁頓也不知道第三個人是誰);著名的物理學家勞厄承認,他直到1950年前后才真正掌握了廣義相對論。由此可見,科學理論的簡單性并非日常意義上的簡單性。

在討論科學理論的簡單性時,人們往往把把簡單性和經濟性等同,或作為類似的東西相提并論。雷舍爾就持有這種觀點:“簡單性偏愛經濟原理。”在他看來,經濟和簡單性的觀念是歸納推理的指導原則。其程序是理性的基本規則的程序:“用與供你支配的信息之恰當使用相容的最簡單、最經濟的方式,解決你的認知問題。”我們對簡單性的愛好容易立足于經濟的根據加以辯護。他甚至用純粹的經濟學術語說:“我們并不是為簡單性——因為事物的美學——而追求簡單性,而是因為作為解決問題的戰略,這是而符合成本-效益的。”他的結論是:

我們偏愛均一性、類似、簡單性等等,因為這減輕了認知努力的負擔。我們避免了無論何時都困難的不需要的復雜,因為這是努力的經濟進程。歸納的辯護恰恰在這里,因為就其真正的本性而言,歸納向我們提供了完成必不可少的認知任務的滿意手段。

其實,思維經濟原理(簡稱思維經濟、經濟原理等)的濫觴是馬赫,馬赫的這一原理可以理解為簡單性思想的體現。馬赫認為,“科學可以被視為最大值或最小值問題”。他反問道:“用盡可能少的工作,在盡可能少的時間內,以盡可能少的思維,獲得盡可能多的永恒真理部分,難道不是科學的任務嗎?”他還說:“可以把科學看成一個極小值問題,這就是花費盡可能少的思維,對事實做出盡可能完善的描述。”馬赫思維經濟原理的內涵包括思維的經濟、精力的經濟、功和時間的經濟、方法論的經濟、作為數學簡單性的經濟、作為縮略的經濟、作為抽象的經濟、作為抽象的經濟、作為不完備的經濟的邏輯、本體論的經濟、自然界中沒有經濟、語言的經濟。思維經濟原理的功能可以概括為:思維經濟是科學的目的、方法論的原則、評價科學理論的標準、反形而上學的武器、關于知識(認識)的生物經濟學。馬赫的思維經濟原理涵蓋廣泛、內容豐富、意蘊深遠、真諦微妙,在某種意義上超越了簡單性的內蘊。就連馬赫本人也強調:“思維的經濟、和諧和有組織被認為是生物學的需要,這種需要遠遠超過了對邏輯連貫性的要求。”

批判學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推崇馬赫的思維經濟原理,并在某種意義上把它視為簡單性。彭加勒說:“著名的維也納哲學家馬赫曾經說過,科學的作用在于產生思維經濟,正像機器產生勞力經濟一樣。這是十分正確的。”“這種思維之經濟,勞力之經濟是科學的永恒趨勢,同時也是美的源泉和實際利益的源泉”,“應該是我們對準的目標”。這是因為,

每一個命題都可以用無限的方式概括。在所有可能的概括中,我們必須選擇,我們只能選擇最簡單的。因此,我們被誘使如此行動,仿佛簡單的定律——其他事情都相同——比復雜的定律更概然一樣。

迪昂指出:“有助于構成理論的抽象和概括的雙重工作導致雙倍的思維經濟;當它用定律代替眾多事實時是經濟的;當它用少數假設群代替龐大的定律集合時再次是經濟的。”

簡單性不僅與思維經濟有重合之處,而且簡單性與科學美也往往被等量齊觀。愛因斯坦這位科學的藝術家在構造理論時,傾心追求簡單性和美——在他的心目中,美在本質上終究的簡單性。米勒在談到這一點時寫道:對于愛因斯坦來說,就像當年的哥白尼和伽利略一樣,美學就是數據。他對美學十分敏感,以致他把與美學沖突的東西藏在心底。1905年,他對當時關于電磁感應的不同解釋變得實在“難以容忍”,“被迫”提出了一個推廣了的相對性原理。1907年,他選擇了一個統一的質量定義,而不是牛頓運動理論里假設的兩個定義。對于愛因斯坦而言,極簡主義是一條美學原則——一條公理。自然界不是冗余重復的;因此我們要揭示自然法則就得消除冗余重復。解釋中的冗余重復掩蔽了相對性原理,而質量概念中的冗余重復模糊了重力和加速度之間的等效。美學和自然的基本法則之間有一種聯系。許多哲學家對簡單性也是這樣理解的。石里克表明:“簡單性是這樣一個概念:在它表示的選擇性質上,部分地是實用的,部分地是美學的。”他還說,即使我們不能解釋簡單性的真正意思是什么,但是當科學家成功地用一個非常簡單的公式來描述一系列觀察時,他立即確信,他已經發現了一條定律。麥卡里斯特甚至斷定:“簡單性形式是一類審美性質。特定的簡單性形式,例如本體論的節省,是理論可能顯示出的審美性質。”

對簡單性與經濟性、科學美之間的關系的了解,畢竟有助于加深我們對簡單性的認識。但是,這三個本身并不十分明晰的概念糾纏在一起,更增加了我們準確把握它們的困難。盡管如此,科學家在實踐中還是能夠比較順利地利用簡單性(以及經濟性和科學美)作為他們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原理,充分發揮簡單性原理的功能。外爾一言以蔽之:“簡單性問題對于自然科學的認識是重要的。”若格則具體地揭示出簡單性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功能:

簡單性原則表現了科學知識的系統性,簡化形式的多樣性乃是認識活動的必要條件。在科學理論中,各種不同的簡化類型的存在,體現了通過比較求簡化的要求;這種要求在尋找數學公式時,在表述科學理論的基本內容時,起著啟發性的作用。簡單性運轉經歷過一定的進化:起初對科學理論簡單性的分析抱著樸素實在論的態度(用自然的簡單性來論證簡單性理論的作用);現在則把簡單性理解為一條有啟發作用的方法論原則,簡單性表現為要求用實驗來論證科學知識中的理論原理。現在,簡單性原則最普及地出現在數學簡單性這個概念之中。

尼采這位哲學怪杰甚至把簡單性視為思想家的“本能”:“他是思想家,這意味著:他善于簡單地——比事物本身還要簡單——對待事物。”

可見,簡單性成為科學理論的稟性,顯然與科學家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原則、作為科學的追求目標密切相關。這種稟性和追求實際上是一種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的關系——為了達到科學理論的簡單性則必須追求簡單性,追求簡單性的結果即可達到科學理論的簡單性。現在我們要問:這樣的簡單性原理的功能究竟有那些呢?

首先,它是評價科學理論的標準之一。在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上,一些學者相信,理論主張的簡單性是理論未來經驗成功的征候,因此應該把簡單性的考慮看做是理論選擇的經驗標準。另一些作者堅持,理論的簡單性與它的經驗完成不相關——這自明地為真。其中有人認為,由于簡單性是與觀察者有關的特性,不同的觀察者將在不同的程度上發現它存在于理論之中。也有人認為,理論的簡單性是它的審美特性,因此科學家求助于簡單性的考慮相當于訴諸審美標準。也就是說,關于簡單性標準流行三種觀點:作為理論的經驗適宜性的征兆,作為與觀察者有關的理論評價的標準,作為審美標準。依我之見,

嚴格地講,簡單性標準不是經驗的或實證的標準——盡管它可能顯示出在經驗上成功的征兆以及似律性或規律性的跡象——也不是邏輯的或傳統理性的標準。它是科學共同體共有的理智價值標準或價值理性標準之一,可以視其為一種美學標準,因而是評價科學理論的輔助標準——它無法斷然地和惟一地決定理論的是非正誤,卻可以估量理論的長短優劣。

其次,它是啟迪科學發現或科學發明的源泉。在科學發現或發明的關鍵性時刻,對簡單性或科學美的鑒賞和感悟,往往能使科學家突破平素難以逾越的壁壘,進入柳暗花明的勝景之中。從哥白尼、開普勒到彭加勒、愛因斯坦以及其后的科學大家,對這一點無不有浹髓淪膚的感觸。愛因斯坦就是在追求科學理論的邏輯簡單性的激勵和伴隨下,一步步走向狹義相對論,并一鼓作氣攀登到廣義相對論的顛峰的。施雷德-弗雷謝特使用了三個論據證明,“O-R簡單性”沒有為接受或拒斥科學理論提供認識論的基礎,但是能夠用它產生假設和理論。它的作用與其說對辯護的上下文,還不如說對發現的上下文更合適——O-R簡單性能夠給予我們以良好的基礎,朝著科學進步的方向急劇前進,它是發現的邏輯的良好運載工具。

最后,它使科學理論更接近實在。科學的理論體系并不是各種大小、各種深淺的理論的雜亂堆積,而是有等級秩序的。具有更大簡單性、特別是具有更大邏輯簡單性的理論,則處于更高的水平。這樣的理論具有更大的統一性,更多的經驗涵蓋性,更強的理性說明能力,在形式上也顯得更雅致、更優美。一言以蔽之,這樣的理論更接近實在。誠如愛因斯坦所說,邏輯前提愈簡單的理論雖然愈遠離感覺經驗,但是卻能更深刻地揭橥實在。若格也指出:“簡單性意味著理論能夠解釋一系列現象,因而可以把它比作已經解釋清楚了的東西。相應地,復雜就意味著在簡化世界圖景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礙。”

關于簡單性,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必須涉及,這就是簡單性與真——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美與真——的關系問題。在這里,我們暫且在下述意義理解真或真理:理論與經驗事實在某種程度符合或對應,理論沒有邏輯矛盾而且是合理性的。當然,有人否認簡單性與真有關聯。例如雷舍爾認為:

我們把簡單性、融貫性等當作較好理論的有效的因素和對其的巨大優先和偏愛,這不是因為我們獲悉,較簡單的理論是較真的或更可能真的理論,而寧可說因為我們通過經驗獲悉,這種實踐對探究行為來說是充分的(合乎成本-效益的)。

他還說:“簡單性不是真理不可避免的標志(簡單是真的印記),而僅僅是探究的方法論工具——程序的指導標桿。當某種簡單的東西像某種比較復雜的、可供選擇的對象一樣完成了手頭的任務時,采納后者就是愚蠢的。”“我們在探究中選擇簡單性(一般而言系統性),不是因為它是真理的指示,而是因為在比較有效地實現探究目標方面,它在目的論上是符合成本-效益的。”考爾丁也堅持,簡單性與真理不同,它甚至不是真理或精確性的檢驗。例如,愛因斯坦的行星軌道公式比牛頓的更精確并且更復雜。科學中的簡單性觀點可以遠離正道。簡單性在科學系統中是優點的理由,是因為它方便核驗理論和設計新實驗去檢驗它。它在把握一個已知理論上是有用的,但是它不是判斷兩種不同理論精確性的直接工具。

然而,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具有簡單性的科學理論有可能為真,但是并不能保證它必定為真;也就是說,簡單性充其量只是科學理論為真的某種若隱若現的征兆。賴興巴赫對此的看法是:“在歸納簡單性的案例中,決定我們選擇的不是經濟。……我們做出假定:最簡單的理論提供最好的預言。這個假定不能用方便來辯護:它具有真的特征,要求在概率論和歸納之內辯護。”麥卡里斯特則從目標分析和歸納投射為之辯護:

簡單性的程度標準或形式標準應該被看做是理論的經驗適宜性的征兆。有兩條路線能用來辯護,特定標準可以促進具有高程度的經驗適宜性的理論的選擇。一條路線是目標分析:經驗適宜性概念的邏輯闡明能夠揭示,理論的某些性質能夠有助于它們具有高度的經驗適宜性。第二條路線是歸納投射:一旦我們擁有挑選好理論的標準,我們就能夠歸納地識別其他特性,這些特性的存在與理論是好的相關。

愛因斯坦就是一位善于“到數學的簡單性中去尋求真理的惟一可靠源泉”的大科學家。對于簡單性預兆真理,他有一段原則性的經典論述:“邏輯上簡單的東西不一定都在經驗到的實在中體現出來,但是,根據一個建立在一些具有最大簡單性前提之上的概念體系,能夠‘理解’所有感覺經驗的總和。”他進而提出一個原則性的命題:“邏輯上簡單的東西,當然并非必須是物理上為真的東西;但是,物理上為真的東西是邏輯上簡單的東西,即是說,它在基礎上具有統一性。”

其實,要真正理解簡單性與真的關系,必須回答這樣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是否存在本體論的簡單性?換句話說,作為科學研究對象的自然界是否是簡單的?若回答“是”,則具有簡單性的理論為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若回答“否”或“不確定”,這就是一個需要仔細思考和認真討論的問題。

科學家牛頓和菲涅耳對此做出肯定的回答。牛頓在他的偉大著作《原理》中開門見山地寫道:“自然不做徒勞的事,解釋多了白費口舌,言簡意賅才見真諦;因為自然喜歡簡單性,不會響應于多余原因的侈談。”菲涅耳也認為:“自然并未因分析的困難而煩勞,它僅僅避免手段的復雜性。它似乎已經決意以少做多:物理科學的完美不斷地以新的證據支持的正是這個原理。”

第二種回答的人也許要多一些:自然在本體論上不是簡單的,簡單性是我們的心理的需要和科學的需要。簡單性思想的濫觴奧卡姆的威廉反對把簡單性思想置于自然界中的傾向,他認為,堅持自然界總是遵循最簡單途徑這一點,就是限制上帝的力量。上帝很可能選擇用最復雜的道路來達到這些結果。由于這個理由,奧卡姆把簡單性的重點從自然過程轉移到所提出的關于自然過程的理論上。他利用簡單性作為形成概念和建立理論的標準。他認為,應該淘汰多余的概念,并建議在說明某類現象的兩個理論中應該選擇更簡單的(后來的作者常常稱這個方法論原理為“奧卡姆剃刀”)。雷舍爾自問自答:有任何理由認為比較簡單的理論具有實際為真的更好的指望嗎?很清楚,在這里存在著困難。自然顯示出簡單性的愛好嗎?確實沒有。我們不能說,僅僅在某種一般原則的基礎上,這個世界——實在世界本身——必然地必須是簡單的世界。也不存在如此做的任何需要。巴什拉直截了當地斷定:自然界沒有簡單的事物,只有被簡化的事物。

當今的學者也持有與奧卡姆的威廉大致相同的觀點:簡單的不是自然界而是科學理論,簡單性作為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原理是行之有效的。考爾丁表示,簡單性是一個有名的誤導概念:仿佛我們能夠先驗地確定,自然的行為必須是簡單的,最簡單的定律必然是真的定律。事實上,我們沒有這樣一種觀點的理性基礎,似乎很可能,像科學中顯示出來的簡單性,是由于科學家自然地把他們的注意力首先轉向相對簡單的對象。雷舍爾這樣寫道:偏愛簡單性是否合法?或者,有什么健全的理由認為自然傾向于簡單性嗎?人們對此的意見是不一致的。但是,當人們從方法論的觀點而不是從真實存在的觀點趨近該問題時,它就變得不怎么成問題了。我們確實應該容許對問題的最簡單的可行的解決占優勢——無論如何可以暫時占優勢——直到它明顯地站不住腳、復雜被迫強加于我們之時。在簡單的解決能夠容納資料的情況下,沒有充足的理由轉向其他地方。在各種其他方面同樣完好的的事物中進行選擇時,我們應該選擇最簡單的——這是理性程序的基本原則。不管自然可能還是不可能喜愛簡單性,作為一種合理性的程序,我們肯定應該這樣做。他進而表明:簡單性偏愛基于嚴格地方法取向的實踐考慮:對于在我們的意圖的與境中,使用簡單的假設最方便、最有利。因此,不存在求助于自然簡單性的實質性的(或在描述上構成的)公設。求助于手段經濟的規則性的(或實踐的)方案足矣。因為歸納系統化的參量——簡單性、均一性、規則性、常規性、融貫性等等——都表示認知經濟的實踐原則。在我們努力實現探究目標的過程中,它們避免復雜的、不節省勞動的設計。簡單性偏愛的基本原則是徑直的。它在于一個詞——經濟。

彭加勒這位超級哲人科學家對“自然界是否簡單”持審慎態度:他對這個問題似乎沒有直接做出斷然的回答(不承自然界本身簡單但又有部分保留),而是強調對簡單性的偏愛和追求是人的心智需要和科學需要。在他看來:“半個世紀之前,人們坦白地表明了這一信仰,并且宣布自然界喜歡簡單性;從此以后,自然界十分經常地指責我們說謊。今天,我們不再承認這種意向,我們僅僅保留必不可少的那么多的意向,以使科學不致變得不可能。因此,在相對少量的、表現出某些偏差的實驗的基礎上形成普遍的、簡單的和精確的定律時,我們只不過是服從了一種需要,人的心智不能使自己擺脫這種需要。”他明確指出:如果我們的研究方法變得越來越透徹,我們便會在復雜的東西之下發現簡單的東西,然后在簡單的東西之下發現復雜的東西,接著再在復雜的東西之下發現簡單的東西,如此循環不已,我們不能預見最后的期限是什么。然而,“我們必須停止在某個地方,要使科學是可能的,當我們找到簡單性時,我們就必須停下來。這是惟一的基礎,我們能夠在這個基礎上建立我們的概括的大廈。”在此處,彭加勒提出了一個必須研究的問題:這種簡單性僅僅是表觀的,該基礎將足夠牢固嗎?他對該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好像并沒有完全訴諸本體論的自然簡單性為之辯護。

綜上所述,也許可以說:我們就科學理論的簡單性大體可以做出判斷,因為它或多或少具有某種客觀性和價值理性,是能夠進行理智評價的;相反地,自然或自然秩序的簡單性也許是一個主觀的問題,因為我們沒有實證的和理性的方法證明這個形而上學論題,它至多只能算做一個準科學預設。尚須注意的是,我們沒有必要在科學中把簡單性和復雜性對立起來。實際上,這二者在科學發展中是交替出現或交織在一起的——科學的發展呈現出分化和整體化、簡單性和復雜性對立統一過程。只是在科學的結果中,我們應該在其他條件等同時盡可能選擇簡單的理論,否則就是不可理喻的了。還有一點也務必引起注意:

要把手段的經濟與成果的經濟區分開來,即把方法論的經濟與實質內容的經濟區分開來。簡單的工具或方法在合適地應用時創造復雜的結果。簡單的認知方法諸如“試錯法”,最終能夠產生對困難問題的復雜答案。反過來,簡單的結果有時是用復雜的方式產生的。探究或解決問題的復雜方法可以產生容易的和不復雜的問題解。在科學探究中,我們對簡單性的信奉歸根結底并未妨礙我們發現無論多么復雜的東西實際存在著。

這七個特征是:(1)簡單現象必須是在自然界可實現的現象。(2)簡單問題必須是能夠用簡單方法回答的問題,也就是說簡單回答的實際計算必須能夠用一個容易而實際可行的方法來完成。(3)簡單現象的實驗認識必須是容易實現的。(4)容易的問題必須是在科學實踐中常常發生的那些問題。(5)容易的問題應該是對其他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也是有興趣的那些問題。(6)容易的問題應該是那些對科學以外的東西有意義的問題。(7)簡單問題的界限應該是實現能限定的,這是一條特別重要的標準,甚至需要在該理論的實驗檢驗之前就要實現。復雜問題的性質有兩項標準:(1)理論中的復雜問題至少在原則上是能夠解決的,或者至少在原則上理論能夠提出回答困難問題的一種方法,否則這種問題就不能被看做是完全的。(2)或許通過大型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復雜問題應該在實際應用中有一個過得去的精確度的回答。參見莫拉夫希克:科學中的簡單問題和復雜問題,岳效竹譯,北京:《科學與哲學》,1982年第6期,第160~165頁。

N.McMorris,TheNatureofScience,FairleighDicknsonUniversityPress,1989,pp.86~88.

麥卡里斯特:《美與科學革命》,李為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36~137頁。

N.麥克斯韋舉出了“簡單性是什么”問題的不同方面。(1)術語問題。理論是簡單的還是復雜的,似乎依賴于理論是如何被闡明的、闡明它使用的術語或概念。但是,這樣的依賴術語的簡單性概念在科學中如何能夠扮演有意義的方法論或認識論的角色呢?什么決定“正確的”術語呢?——借助這樣的術語理論必須如此闡述,以便它們的簡單性可以被稱贊。如何能夠存在像“正確的”術語這樣的事?如果不存在,理論的簡單性整個概念崩潰了嗎?一方面,理論的簡單性或復雜性看來必須依賴于闡明它所使用的術語,但是另一方面,這看來不能是簡單性是否作為真理的指示是否有意義的案例。(2)簡單性的程度問題。理論如何按它們的簡單性程度整理?(3)變化的簡單性概念問題。簡單性隨時代的不同而變化。(4)簡單性的多面本性問題。“簡單的”是一個普通詞語,科學哲學家傾向于把它用于整個家族概念,而科學家求助它估價理論的非經驗的優點。可接受的簡單性理論應當恰恰選出一個概念作為基本的,但是同時要公平對待在評價物理學理論時其他概念所起的作用。(5)意義不明確問題。一個理論在明顯的方面比另一個復雜,但是同時在更為重要的意義上卻更簡單,這從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的比較可以看出。合適的簡單性理論必須解決這種令人困惑的事態。(6)公正對待物理學家的直覺問題。物理學家就理論的簡單性判斷絕不是一致的,但是存在顯著的一致水平。可接受的簡單性理論必須公正地對待這樣的一致的直覺。(7)物理學家的直覺的改善問題。可接受的簡單性理論應該在物理學家的直覺方面能夠有所改善。

科學理論論文:科學理論的簡單性分析論文

摘要:簡單性是科學理論的一個重要特點。本文探究了簡單性的內涵、分類、簡單性不是什么、簡單性和經濟性的關系、簡單性與科學美、簡單性原理的功能、簡單性與真以及是否存在本體論的簡單性等重要問題,并對簡單性的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科學理論簡單性功能

簡單性是科學理論的一個突出特色,作為一種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簡單性原理貫穿在科學的整個歷史中。卡西爾開宗明義:“科學開端于對簡單性的追求。簡單標志真理似乎是它的基本意愿之一。”在前科學時代,就有畢達哥拉斯的萬物皆數,奧卡姆的剃刀——“如無必要,毋增實體”。此后,牛頓的節約原理、莫佩爾蒂的最小作用原理、馬赫的思維經濟原理、彭加勒的力戒特設假設、愛因斯坦的邏輯簡單性原則、惠勒的質樸性思想,就是綿綿不絕的簡單性思想潮流中的有代表性的浪花。在19和20世紀之交,簡單性觀念在科學中相當流行,乃至成為一種智力時尚,這種遺風一直綿延至今。數學家外爾這樣說過:

在自然定律中,正如我后來將要更精確地確立的,簡單性是本質的。如果我們不添加在數學上受簡單的定律支配的陳述,那么自然受嚴格定律支配的斷言就缺乏一切內容。這件事類似于化學中的倍比定律:除非我們添加組合以相對原子量的小整數倍數發生,否則它就喪失了一切內容。萊布尼茲在他的《論方法》中已經指出,當容許任意的復雜性時,定律的概念就變成空洞的。因此,簡單性在自然科學中變成工作原則。

叫人匪夷所思的是,科學中的簡單性本身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概念。它到底意指什么,它的內涵都有那些東西,也許在運用和鑒賞它的個人的心中也不是十分清楚的。下面,我們將集中諸家諸派之洞見和智睿,盡可能地厘清簡單性的內涵。

簡單性的一種比較簡潔、比較直觀的涵義是,理論中包含的假設、概念、關系、實體、屬性等在數目比較少。例如,赫茲所謂的簡單性意指,在同樣適當和獨特的兩個理論中,“包含較少數目的多余的或空洞的關系那一個圖像更簡單”。彭加勒和愛因斯坦對簡單性的理解大體上亦是如此;他們的高明之處在于,要求作為理論的邏輯前提的假設是基本的、普遍的,并且在數量上盡可能地少。當今有人認為,O-R簡單性(奧卡姆剃刀簡單性)比若干其他類型的簡單性較少規定性,而且較多地與我們的許多直覺協調。也就是說,給定兩個與事實一致的可能的假設或理論,當一個假設或理論比另一個有較少的原理、定律、屬性或實體時,則說它是較為O-R簡單性的。

不少學者對簡單性的特征和標識羅列得比較詳盡,使我們能夠領略簡單性內涵的多義性和豐富性。N.麥克斯韋認為,簡單性顯然意指定律或理論的形式的簡單性——理論的函數、方程簡單的程度。但是,它也意指這樣一些東西的程度:理論是非特設的,或說明的,或雅致的,或統一的,或在概念上融貫,或具有愛因斯坦所謂的內在的完美,或在另外語境中的美,或可理解性,或明白易懂。他特別提及目標取向的經驗論(aim-orientedempiricism)對簡單性是什么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物理學中的基本理論Tn是被接受必須滿足的非經驗要求的更強的統一理論。因此,關鍵的概念是統一——基本動力理論的全體內容的統一。給出兩個競爭的總括理論Tn和Tn+1,Tn+1比Tn簡單,當且僅當Tn+1比Tn更好地作為物理主義的例子,即Tn比Tn+1更不統一。麥卡里斯特同樣也強調這一點:

簡單性概念與統一能力的概念密切相關:科學理論可以在這樣的程度上稱為簡單的,即它們確定了原先認為不同現象之間的統一。

他還說:“科學家希望理論顯示出的簡單性的最簡要的可能說明,必定固定在兩個參量的值上:他希望在理論中看到簡單性的形式,以及理論應該顯示出那種簡單性的形式的程度。這兩個參量是相互獨立的。”拉德納(R.Rudner)則把理論描述的簡單性分為:從一個理論使用概念的特點如概念的個數來判斷的客觀記法的簡單性;依概念的優雅、我們對其熟悉的程度、操作的有效性、方便和其他美學特征來判斷的主觀記法的簡單性;人們主要討論客觀邏輯和主觀邏輯的簡單性,后者是人們對理論邏輯結構是否簡單的主觀評價。記法簡單性是因人為的記法不同而造成的表面的簡單,邏輯簡單性是理論由其內容決定的較深層結構的實質的簡單。再則,古德曼從計算謂詞的復雜性值,凱梅尼從陳述或陳述的邏輯測度出發,探討了理論的簡單性問題。

還有一些學者對簡單性的指標列舉得相當具體。雷舍爾表示,當各個理論的其他情況等同時,對簡單性的偏愛是建造科學理論的普遍實踐。例如,一維的描述模式優于多維的描述模式,定量的特征描繪優于定性的特征描繪,較低階多項式優于較高階多項式,線性微分方程優于非線性微分方程。總之,x比y簡單,如果它們相互之間處于如此這般的描述種類的關系中。撒加德(P.Thagard)提出衡量理論T的簡單性的定量量度:T的簡單性=1-(T的共存假設數/被T說明的事實數)。兩個例外是,理論的共存假設(cohypotheses)數目比它說明的事實多(在這種情況下該理論的簡單性規定為零),理論未說明任何事實(該理論的簡單性未確定)。他把共存假設定義為要完成對該理論的說明必須聯合到T中的輔助假設。從這個公式得到的簡單性的度量能夠給已有的理論排序——排序是客觀的——而不依賴于科學家的審美情趣。還有人概括了科學中的簡單問題或一種理論所確定的簡單現象的七個特征。

為了對簡單性的內涵有進一步的了解,我們不妨涉及一下簡單性的分類。邦格把簡單性分為四種:句法的(syntactical)、語義的(semantical)、認識論的和實用的簡單性。他進而又把實用的簡單性細分為算法的(algorithmic)、記法的(notational)、心理的、實驗的和技術的簡單性。句法的簡單性把我們帶入語法領域而非韻律領域,即考慮形式的而非內涵的要素。邦格本人稱此為形式簡單性。在科學中,線性定律在句法上比非線性定律簡單。語義的簡單性實際上是理論的能力,即預設的經濟,因為比較普遍的命題自然地經濟,它把線性的幾個無明顯聯系的陳述濃縮為同一線性的一個陳述。然而,最終的能力寓居于這樣概括正常承擔的說明和預言的范圍之廣度。于是,狹義相對論在語義上比電磁理論簡單。很清楚,我們在這里處理的不是形式的要素而是內涵的要素。認識論的簡單性并非總是可以達到的或稱心如意的,因為它有時導致膚淺。事實上,物理學家常常選擇在認識論上是復雜的(和在經驗上達不到的)術語,像彎曲時空,因為它們具有語義的簡單性。認識論的簡單性把現象還原為違反我們通常理解的概念和理論,同時它向我們提供知識的更確定的基礎。在某種意義上,認識論的簡單性向我們提供比較簡單的答案,以回答我們對科學的終極題材的疑問。實用主義簡單性的算法方面可以等價于理論的雅致的一個方面,因為算法的簡單性或計算的容易屬于理論的風格。在這里,我們有形式的要素,該要素未談到理論的較大意義。記法的簡單性同樣是這樣,它往往有助于理論的雅致或(形式的)簡明。它不是具有基本重要性的要素。實用主義的簡單性的心理方面是最難對付的,也是最主觀的要素。心理的簡單性或同化(assimilation)的容易已經在18世紀就被克魯薩(Crousaz)避開,他相信在某些場合,我們的情緒變活躍,以致能享受不同的觀念或命題的闡明的樂趣,從而引起審美的愉悅。我們能夠把心理的簡單性的特定要素這樣描繪:它不需要增加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但至少符合我們對(假設或定律或)理論的正確性的直觀感覺。它也包括與理論的適意與和諧地生存的能力;因為在這個要素中,主觀的東西如此突出地顯露出來,以致它實際上近似地落入內涵的要素之內。至于實用主義簡單性的實驗和技術方面,望文即可生義。邦格還認為,不存在總括的簡單性,因為意識幾個方面根本不能相互共存,也不能與科學的某些必要因素共存。麥卡里斯特的分類比較簡明,他以物理學為例,認為科學理論的簡單性有四種形式:

一是像狄拉克希望的,由于賦予系數和指數以簡單性而表現出數字方面的簡單性;二是像信奉牛頓學說的物理學家希望的,由于廣大范圍的現象引用同樣的解釋性定律而表現出解釋方面的簡單性;三是像馬赫期望的,由于只要求數目很少的不同物質實體而表現出本體論上的簡單性;四是像愛因斯坦期望的,由于只以數目很少的獨立公設為據而表現出邏輯上的簡單性。

由以上關于簡單性的內涵和分類的考察,我們對簡單性的面目已經大致有所了解。但是,要嚴格界定其中每一個的確切含義,要斷定它們的主次和整體結構,依然是比較困難的。況且,關于簡單性還存在諸多有待進一步思考和澄清的問題,從而大大增加了處理的難度。鑒于這種狀況,我們不可能充分和準確地肯定簡單性是什么,但是卻能夠以否定語句說出簡單性不是什么。其一是,簡單性不是形式簡單得容易記憶和書寫。廣義相對論描述引力場要用10個位置和時間函數,而萬有引力理論僅用一個;愛因斯坦的場方程比牛頓的反平方定律繁雜得多,難以記住和寫出。但是,前者還是比后者簡單。這是因為,在牛頓理論中,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是兩個獨立的概念,即有兩類質量;可是在愛因斯坦理論中,二者的區分從未出現,即質量的概念是統一的,這實際上也包含在該理論的兩個公設即廣義相對性原理和等效原理中。也就是說,廣義相對論具有邏輯簡單性。其二是,簡單性不是內容簡單得容易理解和學習。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確實比牛頓理論難以把握。狹義相對論在1905年發表后,遭到許多物理學家的反對,人們對離奇的時間和空間概念感到莫名其妙,甚至掀起了一場“保衛以太”的運動,直至1911年該理論才越出德語國家的國界。廣義相對論在問世后,情況更為糟糕,據說當時全世界只有三個人懂得它(除了兩位作者之外,連驗證光線彎曲的愛丁頓也不知道第三個人是誰);著名的物理學家勞厄承認,他直到1950年前后才真正掌握了廣義相對論。由此可見,科學理論的簡單性并非日常意義上的簡單性。

在討論科學理論的簡單性時,人們往往把把簡單性和經濟性等同,或作為類似的東西相提并論。雷舍爾就持有這種觀點:“簡單性偏愛經濟原理。”在他看來,經濟和簡單性的觀念是歸納推理的指導原則。其程序是理性的基本規則的程序:“用與供你支配的信息之恰當使用相容的最簡單、最經濟的方式,解決你的認知問題。”我們對簡單性的愛好容易立足于經濟的根據加以辯護。他甚至用純粹的經濟學術語說:“我們并不是為簡單性——因為事物的美學——而追求簡單性,而是因為作為解決問題的戰略,這是而符合成本-效益的。”他的結論是:

我們偏愛均一性、類似、簡單性等等,因為這減輕了認知努力的負擔。我們避免了無論何時都困難的不需要的復雜,因為這是努力的經濟進程。歸納的辯護恰恰在這里,因為就其真正的本性而言,歸納向我們提供了完成必不可少的認知任務的滿意手段。

其實,思維經濟原理(簡稱思維經濟、經濟原理等)的濫觴是馬赫,馬赫的這一原理可以理解為簡單性思想的體現。馬赫認為,“科學可以被視為最大值或最小值問題”。他反問道:“用盡可能少的工作,在盡可能少的時間內,以盡可能少的思維,獲得盡可能多的永恒真理部分,難道不是科學的任務嗎?”他還說:“可以把科學看成一個極小值問題,這就是花費盡可能少的思維,對事實做出盡可能完善的描述。”馬赫思維經濟原理的內涵包括思維的經濟、精力的經濟、功和時間的經濟、方法論的經濟、作為數學簡單性的經濟、作為縮略的經濟、作為抽象的經濟、作為抽象的經濟、作為不完備的經濟的邏輯、本體論的經濟、自然界中沒有經濟、語言的經濟。思維經濟原理的功能可以概括為:思維經濟是科學的目的、方法論的原則、評價科學理論的標準、反形而上學的武器、關于知識(認識)的生物經濟學。馬赫的思維經濟原理涵蓋廣泛、內容豐富、意蘊深遠、真諦微妙,在某種意義上超越了簡單性的內蘊。就連馬赫本人也強調:“思維的經濟、和諧和有組織被認為是生物學的需要,這種需要遠遠超過了對邏輯連貫性的要求。”

批判學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推崇馬赫的思維經濟原理,并在某種意義上把它視為簡單性。彭加勒說:“著名的維也納哲學家馬赫曾經說過,科學的作用在于產生思維經濟,正像機器產生勞力經濟一樣。這是十分正確的。”“這種思維之經濟,勞力之經濟是科學的永恒趨勢,同時也是美的源泉和實際利益的源泉”,“應該是我們對準的目標”。這是因為,

每一個命題都可以用無限的方式概括。在所有可能的概括中,我們必須選擇,我們只能選擇最簡單的。因此,我們被誘使如此行動,仿佛簡單的定律——其他事情都相同——比復雜的定律更概然一樣。

迪昂指出:“有助于構成理論的抽象和概括的雙重工作導致雙倍的思維經濟;當它用定律代替眾多事實時是經濟的;當它用少數假設群代替龐大的定律集合時再次是經濟的。”

簡單性不僅與思維經濟有重合之處,而且簡單性與科學美也往往被等量齊觀。愛因斯坦這位科學的藝術家在構造理論時,傾心追求簡單性和美——在他的心目中,美在本質上終究的簡單性。米勒在談到這一點時寫道:對于愛因斯坦來說,就像當年的哥白尼和伽利略一樣,美學就是數據。他對美學十分敏感,以致他把與美學沖突的東西藏在心底。1905年,他對當時關于電磁感應的不同解釋變得實在“難以容忍”,“被迫”提出了一個推廣了的相對性原理。1907年,他選擇了一個統一的質量定義,而不是牛頓運動理論里假設的兩個定義。對于愛因斯坦而言,極簡主義是一條美學原則——一條公理。自然界不是冗余重復的;因此我們要揭示自然法則就得消除冗余重復。解釋中的冗余重復掩蔽了相對性原理,而質量概念中的冗余重復模糊了重力和加速度之間的等效。美學和自然的基本法則之間有一種聯系。許多哲學家對簡單性也是這樣理解的。石里克表明:“簡單性是這樣一個概念:在它表示的選擇性質上,部分地是實用的,部分地是美學的。”他還說,即使我們不能解釋簡單性的真正意思是什么,但是當科學家成功地用一個非常簡單的公式來描述一系列觀察時,他立即確信,他已經發現了一條定律。麥卡里斯特甚至斷定:“簡單性形式是一類審美性質。特定的簡單性形式,例如本體論的節省,是理論可能顯示出的審美性質。”

對簡單性與經濟性、科學美之間的關系的了解,畢竟有助于加深我們對簡單性的認識。但是,這三個本身并不十分明晰的概念糾纏在一起,更增加了我們準確把握它們的困難。盡管如此,科學家在實踐中還是能夠比較順利地利用簡單性(以及經濟性和科學美)作為他們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原理,充分發揮簡單性原理的功能。外爾一言以蔽之:“簡單性問題對于自然科學的認識是重要的。”若格則具體地揭示出簡單性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功能:

簡單性原則表現了科學知識的系統性,簡化形式的多樣性乃是認識活動的必要條件。在科學理論中,各種不同的簡化類型的存在,體現了通過比較求簡化的要求;這種要求在尋找數學公式時,在表述科學理論的基本內容時,起著啟發性的作用。簡單性運轉經歷過一定的進化:起初對科學理論簡單性的分析抱著樸素實在論的態度(用自然的簡單性來論證簡單性理論的作用);現在則把簡單性理解為一條有啟發作用的方法論原則,簡單性表現為要求用實驗來論證科學知識中的理論原理。現在,簡單性原則最普及地出現在數學簡單性這個概念之中。

尼采這位哲學怪杰甚至把簡單性視為思想家的“本能”:“他是思想家,這意味著:他善于簡單地——比事物本身還要簡單——對待事物。”

可見,簡單性成為科學理論的稟性,顯然與科學家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原則、作為科學的追求目標密切相關。這種稟性和追求實際上是一種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的關系——為了達到科學理論的簡單性則必須追求簡單性,追求簡單性的結果即可達到科學理論的簡單性。現在我們要問:這樣的簡單性原理的功能究竟有那些呢?

首先,它是評價科學理論的標準之一。在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上,一些學者相信,理論主張的簡單性是理論未來經驗成功的征候,因此應該把簡單性的考慮看做是理論選擇的經驗標準。另一些作者堅持,理論的簡單性與它的經驗完成不相關——這自明地為真。其中有人認為,由于簡單性是與觀察者有關的特性,不同的觀察者將在不同的程度上發現它存在于理論之中。也有人認為,理論的簡單性是它的審美特性,因此科學家求助于簡單性的考慮相當于訴諸審美標準。也就是說,關于簡單性標準流行三種觀點:作為理論的經驗適宜性的征兆,作為與觀察者有關的理論評價的標準,作為審美標準。依我之見,

嚴格地講,簡單性標準不是經驗的或實證的標準——盡管它可能顯示出在經驗上成功的征兆以及似律性或規律性的跡象——也不是邏輯的或傳統理性的標準。它是科學共同體共有的理智價值標準或價值理性標準之一,可以視其為一種美學標準,因而是評價科學理論的輔助標準——它無法斷然地和惟一地決定理論的是非正誤,卻可以估量理論的長短優劣。

其次,它是啟迪科學發現或科學發明的源泉。在科學發現或發明的關鍵性時刻,對簡單性或科學美的鑒賞和感悟,往往能使科學家突破平素難以逾越的壁壘,進入柳暗花明的勝景之中。從哥白尼、開普勒到彭加勒、愛因斯坦以及其后的科學大家,對這一點無不有浹髓淪膚的感觸。愛因斯坦就是在追求科學理論的邏輯簡單性的激勵和伴隨下,一步步走向狹義相對論,并一鼓作氣攀登到廣義相對論的顛峰的。施雷德-弗雷謝特使用了三個論據證明,“O-R簡單性”沒有為接受或拒斥科學理論提供認識論的基礎,但是能夠用它產生假設和理論。它的作用與其說對辯護的上下文,還不如說對發現的上下文更合適——O-R簡單性能夠給予我們以良好的基礎,朝著科學進步的方向急劇前進,它是發現的邏輯的良好運載工具。

最后,它使科學理論更接近實在。科學的理論體系并不是各種大小、各種深淺的理論的雜亂堆積,而是有等級秩序的。具有更大簡單性、特別是具有更大邏輯簡單性的理論,則處于更高的水平。這樣的理論具有更大的統一性,更多的經驗涵蓋性,更強的理性說明能力,在形式上也顯得更雅致、更優美。一言以蔽之,這樣的理論更接近實在。誠如愛因斯坦所說,邏輯前提愈簡單的理論雖然愈遠離感覺經驗,但是卻能更深刻地揭橥實在。若格也指出:“簡單性意味著理論能夠解釋一系列現象,因而可以把它比作已經解釋清楚了的東西。相應地,復雜就意味著在簡化世界圖景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礙。”

關于簡單性,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必須涉及,這就是簡單性與真——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美與真——的關系問題。在這里,我們暫且在下述意義理解真或真理:理論與經驗事實在某種程度符合或對應,理論沒有邏輯矛盾而且是合理性的。當然,有人否認簡單性與真有關聯。例如雷舍爾認為:

我們把簡單性、融貫性等當作較好理論的有效的因素和對其的巨大優先和偏愛,這不是因為我們獲悉,較簡單的理論是較真的或更可能真的理論,而寧可說因為我們通過經驗獲悉,這種實踐對探究行為來說是充分的(合乎成本-效益的)。

他還說:“簡單性不是真理不可避免的標志(簡單是真的印記),而僅僅是探究的方法論工具——程序的指導標桿。當某種簡單的東西像某種比較復雜的、可供選擇的對象一樣完成了手頭的任務時,采納后者就是愚蠢的。”“我們在探究中選擇簡單性(一般而言系統性),不是因為它是真理的指示,而是因為在比較有效地實現探究目標方面,它在目的論上是符合成本-效益的。”考爾丁也堅持,簡單性與真理不同,它甚至不是真理或精確性的檢驗。例如,愛因斯坦的行星軌道公式比牛頓的更精確并且更復雜。科學中的簡單性觀點可以遠離正道。簡單性在科學系統中是優點的理由,是因為它方便核驗理論和設計新實驗去檢驗它。它在把握一個已知理論上是有用的,但是它不是判斷兩種不同理論精確性的直接工具。

然而,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具有簡單性的科學理論有可能為真,但是并不能保證它必定為真;也就是說,簡單性充其量只是科學理論為真的某種若隱若現的征兆。賴興巴赫對此的看法是:“在歸納簡單性的案例中,決定我們選擇的不是經濟。……我們做出假定:最簡單的理論提供最好的預言。這個假定不能用方便來辯護:它具有真的特征,要求在概率論和歸納之內辯護。”麥卡里斯特則從目標分析和歸納投射為之辯護:

簡單性的程度標準或形式標準應該被看做是理論的經驗適宜性的征兆。有兩條路線能用來辯護,特定標準可以促進具有高程度的經驗適宜性的理論的選擇。一條路線是目標分析:經驗適宜性概念的邏輯闡明能夠揭示,理論的某些性質能夠有助于它們具有高度的經驗適宜性。第二條路線是歸納投射:一旦我們擁有挑選好理論的標準,我們就能夠歸納地識別其他特性,這些特性的存在與理論是好的相關。

愛因斯坦就是一位善于“到數學的簡單性中去尋求真理的惟一可靠源泉”的大科學家。對于簡單性預兆真理,他有一段原則性的經典論述:“邏輯上簡單的東西不一定都在經驗到的實在中體現出來,但是,根據一個建立在一些具有最大簡單性前提之上的概念體系,能夠‘理解’所有感覺經驗的總和。”他進而提出一個原則性的命題:“邏輯上簡單的東西,當然并非必須是物理上為真的東西;但是,物理上為真的東西是邏輯上簡單的東西,即是說,它在基礎上具有統一性。”

其實,要真正理解簡單性與真的關系,必須回答這樣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是否存在本體論的簡單性?換句話說,作為科學研究對象的自然界是否是簡單的?若回答“是”,則具有簡單性的理論為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若回答“否”或“不確定”,這就是一個需要仔細思考和認真討論的問題。

科學家牛頓和菲涅耳對此做出肯定的回答。牛頓在他的偉大著作《原理》中開門見山地寫道:“自然不做徒勞的事,解釋多了白費口舌,言簡意賅才見真諦;因為自然喜歡簡單性,不會響應于多余原因的侈談。”菲涅耳也認為:“自然并未因分析的困難而煩勞,它僅僅避免手段的復雜性。它似乎已經決意以少做多:物理科學的完美不斷地以新的證據支持的正是這個原理。”

第二種回答的人也許要多一些:自然在本體論上不是簡單的,簡單性是我們的心理的需要和科學的需要。簡單性思想的濫觴奧卡姆的威廉反對把簡單性思想置于自然界中的傾向,他認為,堅持自然界總是遵循最簡單途徑這一點,就是限制上帝的力量。上帝很可能選擇用最復雜的道路來達到這些結果。由于這個理由,奧卡姆把簡單性的重點從自然過程轉移到所提出的關于自然過程的理論上。他利用簡單性作為形成概念和建立理論的標準。他認為,應該淘汰多余的概念,并建議在說明某類現象的兩個理論中應該選擇更簡單的(后來的作者常常稱這個方法論原理為“奧卡姆剃刀”)。雷舍爾自問自答:有任何理由認為比較簡單的理論具有實際為真的更好的指望嗎?很清楚,在這里存在著困難。自然顯示出簡單性的愛好嗎?確實沒有。我們不能說,僅僅在某種一般原則的基礎上,這個世界——實在世界本身——必然地必須是簡單的世界。也不存在如此做的任何需要。巴什拉直截了當地斷定:自然界沒有簡單的事物,只有被簡化的事物。

當今的學者也持有與奧卡姆的威廉大致相同的觀點:簡單的不是自然界而是科學理論,簡單性作為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原理是行之有效的。考爾丁表示,簡單性是一個有名的誤導概念:仿佛我們能夠先驗地確定,自然的行為必須是簡單的,最簡單的定律必然是真的定律。事實上,我們沒有這樣一種觀點的理性基礎,似乎很可能,像科學中顯示出來的簡單性,是由于科學家自然地把他們的注意力首先轉向相對簡單的對象。雷舍爾這樣寫道:偏愛簡單性是否合法?或者,有什么健全的理由認為自然傾向于簡單性嗎?人們對此的意見是不一致的。但是,當人們從方法論的觀點而不是從真實存在的觀點趨近該問題時,它就變得不怎么成問題了。我們確實應該容許對問題的最簡單的可行的解決占優勢——無論如何可以暫時占優勢——直到它明顯地站不住腳、復雜被迫強加于我們之時。在簡單的解決能夠容納資料的情況下,沒有充足的理由轉向其他地方。在各種其他方面同樣完好的的事物中進行選擇時,我們應該選擇最簡單的——這是理性程序的基本原則。不管自然可能還是不可能喜愛簡單性,作為一種合理性的程序,我們肯定應該這樣做。他進而表明單性偏愛基于嚴格地方法取向的實踐考慮:對于在我們的意圖的與境中,使用簡單的假設最方便、最有利。因此,不存在求助于自然簡單性的實質性的(或在描述上構成的)公設。求助于手段經濟的規則性的(或實踐的)方案足矣。因為歸納系統化的參量——簡單性、均一性、規則性、常規性、融貫性等等——都表示認知經濟的實踐原則。在我們努力實現探究目標的過程中,它們避免復雜的、不節省勞動的設計。簡單性偏愛的基本原則是徑直的。它在于一個詞——經濟。

彭加勒這位超級哲人科學家對“自然界是否簡單”持審慎態度:他對這個問題似乎沒有直接做出斷然的回答(不承自然界本身簡單但又有部分保留),而是強調對簡單性的偏愛和追求是人的心智需要和科學需要。在他看來:“半個世紀之前,人們坦白地表明了這一信仰,并且宣布自然界喜歡簡單性;從此以后,自然界十分經常地指責我們說謊。今天,我們不再承認這種意向,我們僅僅保留必不可少的那么多的意向,以使科學不致變得不可能。因此,在相對少量的、表現出某些偏差的實驗的基礎上形成普遍的、簡單的和精確的定律時,我們只不過是服從了一種需要,人的心智不能使自己擺脫這種需要。”他明確指出:如果我們的研究方法變得越來越透徹,我們便會在復雜的東西之下發現簡單的東西,然后在簡單的東西之下發現復雜的東西,接著再在復雜的東西之下發現簡單的東西,如此循環不已,我們不能預見最后的期限是什么。然而,“我們必須停止在某個地方,要使科學是可能的,當我們找到簡單性時,我們就必須停下來。這是惟一的基礎,我們能夠在這個基礎上建立我們的概括的大廈。”在此處,彭加勒提出了一個必須研究的問題:這種簡單性僅僅是表觀的,該基礎將足夠牢固嗎?他對該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好像并沒有完全訴諸本體論的自然簡單性為之辯護。

綜上所述,也許可以說:我們就科學理論的簡單性大體可以做出判斷,因為它或多或少具有某種客觀性和價值理性,是能夠進行理智評價的;相反地,自然或自然秩序的簡單性也許是一個主觀的問題,因為我們沒有實證的和理性的方法證明這個形而上學論題,它至多只能算做一個準科學預設。尚須注意的是,我們沒有必要在科學中把簡單性和復雜性對立起來。實際上,這二者在科學發展中是交替出現或交織在一起的——科學的發展呈現出分化和整體化、簡單性和復雜性對立統一過程。只是在科學的結果中,我們應該在其他條件等同時盡可能選擇簡單的理論,否則就是不可理喻的了。還有一點也務必引起注意:

要把手段的經濟與成果的經濟區分開來,即把方法論的經濟與實質內容的經濟區分開來。簡單的工具或方法在合適地應用時創造復雜的結果。簡單的認知方法諸如“試錯法”,最終能夠產生對困難問題的復雜答案。反過來,簡單的結果有時是用復雜的方式產生的。探究或解決問題的復雜方法可以產生容易的和不復雜的問題解。在科學探究中,我們對簡單性的信奉歸根結底并未妨礙我們發現無論多么復雜的東西實際存在著。

科學理論論文:科學理論實在基礎論文

近代是在唯名論的旗幟下從實在論中掙脫出來獲得其獨立的,它在本質上是反實在論的。然而隨著人類的視野向著微觀和宇觀兩極領域的不斷拓寬,科學日益遠離人的感性經驗而不得不極其明顯地依賴于人的理性建構。這種狀況不僅使傳統的唯名論、經驗論和實證論具有的內在缺陷暴露無遺,而且由此引發了古老的理性主義的再度復興。為了重振唯物主義雄風,形形色色的科學實在論應運而生。不過這種所謂科學實在論從其誕生以來,雖然前赴后繼、聲勢浩大,卻總是抵擋不住反實在論的進攻。其中的原因當然各種各樣,然而有兩個根本的缺陷則是在這些科學實在論中普遍存在的:其一是不了解實在觀念的認識論根源及其超越本性,沒有從終極意義上去把握實在觀念從而難免流于膚淺;其二是囿于具體的殊相層面,沒有能夠到抽象的共相層面從整體上把握科學,結果是發現科學理論的多少構成要素就創造多少實在論。本文針對這兩個在本體論和認識論相統一的基礎上闡述一種徹底的反實在論科學觀。

1

實在論的復興同“實在”本身的破碎與失落結伴而生,是康德以后西方的一大景觀。一方面,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拋棄康德的“自在之物”,把感性世界中的“現象”作為實在;另一方面,人本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拋棄康德的“現象”,以人的某些非理性心理要素取代“自在之物”作為實在。于是有多少哲學,就有多少實在論,人人都可以稱為實在論者,而“實在”本身則不知所去。為了重新整合這破碎了的現代哲學,人們必須喚醒理性,返回到實在觀念的原點處發掘其真義。

然而嚴格說來,“實在”并不是一個真正的哲學范疇,也不是宗教或神學中的名詞術語,當然更不會成為科學中的概念。通常它只是日常語言中的一個謂詞而非主詞,用以表示主詞存在的虛實狀況及其性質。不過無論哲學、科學,還是宗教、神學等,大凡以探索客觀真理為宗旨的意識形式,都不能不首先去直接地面對它。因為“實在”與“真理”密切關聯在一起,它根源于人本身所固有的一種“形而上”的沖動,是人的思想超越感性世界的產物。人們通常總是要割裂本體論和認識論從單方面孤立地討論實在,然而事實上,無論是從思想的語言邏輯方面,還是從其方面分析,“實在”的這兩個方面都是不可分割的。或者至少是就把握實在觀念來講,本體論同認識論必須統一起來考慮。

從語義學方面來分析,“實在”一詞復合了兩個不同層次的意思:其一是“在”,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存在”,它是相對于“不存在”而講的,是指作為殊相處于時空之中的、原則上可以感知的具體的存在,它是人們把握“實在”一詞的一個輔助性條件,構成“實在”的現實層面;然而,要完整準確地把握“實在”的內涵,還必須充分注意到它的“實”,即“真實”,它是相對于存在本性中可能具有的“虛”或“不真實”而講的,是對存在的一種質疑,并構成“實在”的“超越”層面,這是“實在”一詞常常為人們所忽略的深一層涵義。一般說來,它總是要指向某種終極的、不能被感知而只能被推論的、作為共相的抽象的存在。顯然“實在”并不是指稱通常意義上的那些存在,而僅僅是指稱某種作為存在“根基”的本原性存在,或者說第一性的存在,它構成所有其它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實在”所以能夠如此迷人,也恰恰是根源于它對感性具體的現實的這種超越。

由此看來,實在觀念應當起源于人們對現實的、感性具體的物質世界的懷疑和否定中。早在人類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中,人類精神就已經開始了對現實世界的超越,這種超越為人類以后理性地建構理想世界與批判現實世界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礎,不過當時還沒有觸及到感性世界的實在性問題。

最早明確表示懷疑和否定物質世界的,是古印度的婆羅門教。早在公元前10世紀至5世紀古印度所流傳的《奧義書》中,已經出現了這樣的思想。根據婆羅門教的說法,印度神話中的創造神“梵”是物質世界的始基和宇宙萬物的本原。它沒有形狀、沒有大小、沒有顏色、沒有聲音、沒有氣味,廣闊無邊、無處不在,既看不見、聽不見,也摸不著,仿佛老子所說的“道”。不同的是,印度的“梵”具有某種意識,被稱為“自我”。“自我”和“梵”一體兩面,只是由于它具有意念,才使得混沌破裂變現出包括人在內的宇宙萬物。不過這個破裂的混沌僅僅是由“自我”的意念產生的,因而被稱為“假梵”。由假梵化生出來的宇宙萬物是虛幻不實的、有限的和暫時的。唯有真梵才是真實的、無限的和永恒的。人們只有透過假梵認識了真梵,才能夠超脫無盡的生滅輪回,復歸宇宙本體〔1〕。

到了古希臘時期,巴門尼德首次從哲學上觸及到實在觀念。他把現實世界感性具體的物質性存在稱為“非存在”,而把人們精神世界那些抽象化的思辨性概念稱為“存在”。柏拉圖進一步把人們所生活的客觀世界明確區分為現象世界與理念世界。他認為人們的感官所能夠感受到的只是現象世界,而真實的世界是理念世界,它隱藏在現象世界的背后,是人們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它是本原的、絕對的和永恒不變的。現象世界只是人的一種幻相,沒有任何真實性可言,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正實在的世界。亞里士多德雖然用質料與形式的結合取代了柏拉圖那抽象空洞的理念,不過他還是承認存在一個沒有質料的純形式,這就是神。而且晚年的亞里士多德還認為一般形式就是事物的本質,它先于具體事物存在并決定具體事物,因而是第一本體。

中世紀的基督教神學吸取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哲學中的實在論思想,認為只有天國是真實的存在,也只有人們對于天國的認識才是真實的認識,現實世界不過是上帝的創造物,它只是人們感性知覺的對象,在那里是沒有任何真實性可言的。根據安瑟爾謨等極端實在論者的觀點,共相作為殊相的本質,不僅獨立于作為殊相的個別事物、而且先于它們而存在;個別事物則不過是由共相所派生出來的偶然現象,它們是不可能真實存在的。這是實在觀念和實在論的哲學發軔處,從此以后人們超越感性世界的本能沖動借助于基督教的經院哲學最終以實在論的形式正式進入了人類認識的視野。

綜合以上簡要的邏輯分析和歷史考察,我們不難得出這樣幾個結論:

第一、實在觀念和實在論是以真假兩個世界的分辨作為思想前提和基礎的,它內在地包含著由此岸的幻相世界向彼岸本體世界的超越。否則的話,如果有人指著他面前的一張桌子說:“這是實在的”,我們就一定會感覺到莫名其妙。要合理地理解和解釋這句話,就必須首先設定一個輔助事件作為前提,這就是有人否定這張桌子的實在性,也就是說,必須先有了實在論。然而一旦實在論把人們的思想引向桌子的共相或理念,那時再有人回過頭來強調說眼前的這張桌子是實在的,他顯然不能夠再被稱為實在論者,而只能被稱為唯名論或經驗論等。這是正確把握實在觀念和實在論首先必須澄清的問題。實在論領域中的各種混亂大都是由于忽視了這種超越而引起的。

第二、前蘇格拉底時期的自然哲學家也曾主張超越現實世界,泰勒士的水、阿那克西米尼的氣、赫拉克里特的火等、尤其是留基伯和德謨克里特的原子論,也都是人類精神超越現實世界的產物。然而這種超越并沒有涉及到彼岸世界,它們純粹是在此岸世界內部發生的事件,是人的思維對自身感覺器官的超越,只要人們設法拓寬自己的視域就會發現,它們并沒有超出現象世界之外。因此,這種所謂超越只不過是從具體的作為殊相的質料到質料的還原,它同抽象的理念、形式或共相無關。所以它就只能是被稱為唯物論或原子論等,而不能被稱為實在論。這也是正確把握實在觀念和實在論時應當非常明確的,否則諸如科學實在論這類怪胎就會由此而產生。

第三、新實在論與批判的實在論也同樣是以理念與現象、形式與質料、共相與殊相這樣兩個不同的世界的分別作為思想基礎的,同理念論或實在論相區別的是,它們同時賦予這兩個不同的世界以同樣的本體論地位。這其實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折衷主義方案。它雖然避免了大量停留在哲學原點的原始糾紛,促進了現代分析哲學的發展,然而哲學中的本原問題畢竟不會因此而被消解。就對“實在”本身的認識而言,它們幾乎沒有增添任何新的。所以盡管哈特曼把本體論和認識論統一起來把握實在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然而彼岸世界與此岸世界畢竟存在著質的不同,從而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或像羅素等熱衷于從邏輯、數學方面進行抽象分析的多數新實在論者那樣,從本體論上返回到柏拉圖主義那里;或是像普拉特等熱衷于從經驗方面進行具體分析的那些批判的實在論者一樣,從認識論上走向康德的不可知論;再或是像桑塔亞那那樣,最后不得不把外部世界的存在當成一種動物式信仰來捍衛等。至于其它那些五花八門的實在論則大都不得要領。

2

明確實在觀念與實在論的真實涵義后,倘若主張實在論,則將意味著:首先,在本體論上預設或承諾一個在感性具體的事物之外的超驗和永恒不變的理念、形式或共相世界;其次,在認識論上主張科學正是對這樣一個實在世界的真實描述;再次,在論上也相應地追求某種能夠把科學導向這個實在世界的先驗邏輯,從而可以使之同實在論內在地融合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顯然這只是一種基于語義形成的科學實在論。雖然它僅僅是純思辨的產物,卻相當準確地體現了本來意義上的科學實在論,不妨稱之為科學實在論Ⅰ。不過人們通常已經習慣于把這種實在論稱為形而上學實在論,并認為它同科學無關或者對立。然而事實上,這種長期被作為形而上學加以拒斥的實在論,在科學中已開始凸現出來。這是一個不容當前各種現實的科學實在論Ⅱ忽視的重要事實。

愛因斯坦的科學,作為傳統宗教的一種替代品,顯然是對于他所信仰的和諧的宇宙的描繪。的絕對性、形式體系的相對性、數學物理化與物數學化等〔2〕,在認識論和本體論相統一的基礎上忠實地繼承了柏拉圖主義的科學傳統,從而構成一種真正的科學實在論。盡管這種科學觀在科學史上不占主流。然而隨著現代科學向兩極領域的不斷擴張,這種觀念的市場似乎是越來越大,甚至連實證主義的追隨者海森堡等人,也明顯感覺到現代物理學正在向柏拉圖主義復歸。只是何以證明這樣一種描繪恰恰就是宇宙的本來面目,在認識論范圍內是不可能得到真正解決的。

科學實在論Ⅰ預設或承諾一個理念、形式或共相世界,并要求科學理論描述這個實在世界。既然現象世界受外在于自己的理念支配,科學要解釋和說明現象就必須準確地把握理念,而這樣的科學顯然是不可能在現象世界中純邏輯地歸納,它必須到精神世界中純理性地建構。科學實在論Ⅰ的方法論基礎是理智的直覺、思辨與審美能力,包括科學創造中的直覺、猜測、想象和推理,理論評價中的簡單性等,在本質上是一種形而上學的理性實在論。然而何以保證科學理論所描繪的正是實在世界,在方法論的范圍內也是無法解決的。所以這樣的理論與其說是科學,還不如說是或神學。不過愛因斯坦事實上也正是一個融神學、哲學與科學為一體的奇才。他的相對論巧奪天工居然沒能獲得諾貝爾獎,也說明了科學界對于“科學究竟是什么?”,還是具有自己的內在尺度的。

從上看,以實驗作為特征的近代科學是在唯名論的旗幟下興起、在經驗論的傳統中獲得大踏步、并在實證論的懷抱中走向成熟的。同科學實在論Ⅰ相比,科學實在論Ⅱ更好地繼承并體現了這樣一種哲學的和科學的傳統。它所關注的始終都只是現象、質料或殊相等現實的和感性具體的物質世界。近現代科學基本上是在這樣一個物質世界中展開的。只是這個世界還存在著復雜的結構和層次。從人類自身的時空尺度看,它至少可以被劃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人們借助于現有的技術手段可以感知的,不妨記為A;另一部分則是在原則上應當能被感知而借助于各種技術手段尚未被感知的,也不妨記為B。從認識論的層面看,人們既可以用A解釋B,也可以用B解釋A。大凡是從現象世界中的任何一個層次出發對其相鄰層次所作的各種因果解釋,都可以直接地構成現實的科學實在論Ⅱ的思想基礎。不過從當代科學實在論發展的實際看,它們大都是以還原論作為其方法論基礎的。

近代科學是在從A到B進行還原的,它以B作為A的內在原因和根據。具體說來,一個科學理論要想正確解釋和說明A,就必須首先如實地描述B。近現代科學主要是在這種思想支配下層層還原、并最終從原子走向夸克的。極端的還原論總是要在本體論上預設一種實體,并在認識論上要求科學理論描述這種實體。它們認為成熟的科學理論中的所有名詞術語及其中所包含的理論實體應當在現象世界中有確定的指稱。W.塞拉斯和普特南的逼真實在論就是以此作為藍本建構起來的。溫和的還原論通常只是在本體論上承諾一種實體,夏佩爾的科學實在論、杰利的建構實在論和哈金的實驗實在論等大體是屬于這種類型。它們沒有預設或承諾超驗的實在,卻預設或承諾了超感的實體,并且堅持認為科學理論或科學實驗中所反映的就是真實的存在。

隨著現代科學向縱深發展,尤其是伴隨現代系統科學的興起,整體論正取代還原論而成為一種新的科學范式。豐富多彩的現象世界實際上也絕沒有還原論者所想象的那樣簡單。人們在其中發現了自然界的層次結構并揭示了它非同尋常的意義。整體論以A作為B的外在原因和條件,從而使“關系”取代“實體”而成為科學解釋和說明的基礎。它是現代科學正在擺脫古希臘自然哲學傳統走向亞里士多德主義的一種進步。現代西方哲學中亞里山大的突現進化論、懷特海的過程哲學、哈特曼的批判實在論、拉茲洛的系統哲學和邦格的科學唯物主義等,也都具有這樣一種極為明顯的思想傾向。

科學實在論Ⅱ本是在反實在論的框架中建構起來的。它是以現象世界中各種感性具體的屬性作為經驗基礎的理性實在論,在本質上是反柏拉圖主義實在論的。近代科學以還原論作為方法論基礎,試圖將屬性歸結到物質實體上;現代科學則以整體論作為方法論基礎,試圖將屬性歸結到關系中并從而完全消解物質實體。這種實體的淡出和關系的凸現使形形色色以還原論作為藍本的科學實在論Ⅱ普遍陷入困境。科學實在論Ⅰ預設或承諾實在,卻無法保證科學正確地把握實在;科學實在論Ⅱ放棄這種實在而執著于描述現象,卻最終連現象也把握不住。這就難怪現代科學哲學中現象主義、約定主義、工具主義和實用主義思潮要非常盛行。馬赫、阿芬那留斯、彭加勒、迪昂、布里奇曼、奎因、拉卡托斯、庫恩、費耶阿本德、勞丹、范·弗拉森、詹寧斯、黑崎宏等人都是頗有的反科學實在論者。即使是始終以科學實在論著稱的普特南,到后期提出的所謂內在實在論,實質也是反科學實在論的。科學實在論不僅在邏輯上困難重重,而且在歷史上也漏洞百出。倘若從整個科學發展的歷史看,無論古代的托勒密,還是近代以來的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牛頓、法拉第、麥克斯韋、玻爾和海森堡等一流的科學家,雖然說不能完全抗拒科學實在論的誘惑,然而他們總體上似乎都是在從事一種拯救現象的工作。

3

科學理論是人類認識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從認識論的觀點看,它作為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產物,其中必然內在地凝結著根源于客體、然而卻是由主體來規定、并因而具有主體間性的客觀性現象,以及根源于主體、卻必須由客體來規定的主觀性理念。所以撇開它的語言、邏輯、數學表述形式就其經驗來看,科學理論顯然是由現象知識與理念知識這樣兩大類知識構成的。前者從現象世界出發,是人類關于物質世界感性具體的經驗知識的歸納和,是實在論一直試圖超越的“虛”與唯名論極力維護的“實”;后者從理念世界出發,是人類關于精神世界理性抽象的經驗知識的反思和概括,是實在論始終所向往的“實”與唯名論堅決拒斥的“虛”。它們分別凝聚和體現了歷史上能工巧匠的技術傳統和人文學者的思辨傳統。科學理論正是人類在這兩種不同的知識傳統中所積累起來的兩種類型的知識在一定的語言、邏輯、數學形式構成的框架和體系中同化與融合的產物〔3〕。

近代科學是從現象世界中展開的。物質實體、屬性及其相互關系是科學理論中所涉及到的主要經驗內容,它構成了科學理論中最為重要的外部經驗基礎。按照唯名論的觀點,現象世界中這些感性具體的東西正是唯一真實的存在。然而從現代哲學和科學認識發展所獲得的結論看,實在論否認它們的真實性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首先,從哲學認識論方面看,現象作為從屬于主客體關系的范疇,是不可能脫離主體來規定的。既然主體是人,現象也必然是屬人的。倘若把主體換成某一微生物,現象也必然要屬于這種微生物。事實上,人類迄今為止所獲得的全部認識成果,都始終是以人類自身的存在尺度作為基準的。羅素當年曾經談到過這個。卡爾納普、劉易斯和克里普克的可能世界理論也都涉及到這個問題。也就是說,現實的現象世界其實只是無數邏輯上可能的世界中的一個。實際上它完全是人類按照自己特殊的生理構造選擇出來的。也正是這種特定的生理構造把“自在之物”拒斥到自己的視野之外。人類要把握這種自在之物,必須根本改變自己的生理結構和時空尺度,以便把多種可能世界同時納入自己的視野。這恐怕只有上帝才能做到。

其次,從科學認識論方面看,人們對于微觀世界的認識不可避免地帶著人類認識活動的烙印。人們不可能觀測到所謂微觀客體的本來面目,而只能觀測到微觀客體同測量儀器發生相互作用的整體效應。并且觀測結果是呈現為粒子還是波,還要取決于人們所設置的觀測條件。具體說來,人們帶著粒子的眼鏡觀測,客體呈現為粒子,帶著波的眼鏡觀測,客體則呈現為波。真實存在的或許既不是粒子也不是波,而是某種不可知的“自在之物”。也就是說,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仿佛盲人摸象,我們永遠看不到大象的本來面目,而只能通過彼此的觸摸建構一個適合于主體間的大象。這里自在之物雖然也不可知,然而卻并不在彼岸世界。它作為現象的總和或整體構成人類認識的極限。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關系和互補原理在微觀世界里深刻地揭示了這種隱藏在人類客觀性科學認識深層不可消解的主體性。

再次,從現代科學所獲得的具體結論看,作為現象世界載體的“物質”在微觀世界中不斷地化“虛”。近代物理學把實物還原為原子,現代物理學進一步把它還原為亞原子粒子、夸克、甚至亞夸克等微觀粒子,最后發現這些充當宇宙磚塊的所謂微觀粒子原來只不過是一些根源于數學方程式的虛構。狹義相對論以連續的場取代作為普遍基質的以太,量子場論的發展把現象世界中的實物粒子歸結為空間中能量集中的區域,靴袢理論甚至把強子等實物粒子歸結為與其相溝通的反應道中的束縛態。廣義相對論中作為引力場載體的似乎不再是質量而變成了能量。系統科學更是強化了這種非實體化的傾向,從而使關系實在論逐漸取代實體實在論成為一種現代思潮。與此同時,現代宇宙學也在大尺度時空范圍內解構了宇觀天體的實體實在觀。

實在論所以要否定感性具體的物質世界,顯然是因為它開始就已經發現這個世界僅僅是“人”的世界。它要超越這樣一個世界尋求某種適合于所有不同生理構造和時空尺度的非人的認識,這無疑是一種典型的神目觀。科學實在論把科學當成這樣一種尺度,把所謂“科學的影像”看成真實的存在,也顯然是忽視了科學的屬人屬性。從現代認識論的觀點看,包括科學認識在內的人類一切思想認識,作為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產物都具有屬人性。甚至于連日常語言中所謂的“虛”與“實”,也都不存在任何可以脫離人的純客觀的絕對尺度。所謂客觀世界中唯一能夠確定的,只有由人的感覺器官所選擇的這個現象世界。人類在兩極世界中所獲得的一切認識結論,最終都必須能夠被直接或間接地還原到人的感性世界中。即使主張“科學是萬物的尺度”的W.塞拉斯,也并不否認“常識的影像”的基礎地位。從這種意義上講,現象世界不僅是存在的,而且必須重新回返到常識中,把它權且看成是終極的和實在的。中世紀唯名論的思想價值正在于此。

科學理論中不僅有根源于物質世界中的現象知識,而且具有大量根源于精神世界中的理念知識。理論實體、屬性及其相互關系也是科學理論中不可抗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理論中不可缺少的內部經驗基礎。從唯名論的觀點看,它們大都屬于應當從科學中清除出去的形而上學因素,而實在論的科學觀總是要把它們看成某種真實的存在。實在論關于現象世界的虛無主義思想是人類認識超越自身感覺器官的必然,它體現了人類理智發育的成熟和完善,對于人類快速高效地拓展自己的生活世界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并非它們在這個超越的世界中所獲得的任何結論都有價值。科學發展的歷史表明,科學實在論在理念世界中所構筑起來的各種“實在”,遠遠不如唯名論在現象世界中直接感知到的那些現象更為可靠。近現代科學中所預設或承諾的理論實體、屬性及其相互關系,雖說有像原子論這樣一些極為成功的假說,然而更多則還是像以太和燃素這樣一類失敗的猜測。

既然現象世界中的物質實體、屬性及其相互關系是由人的感覺器官直接規定的實在,那么它顯然是用不著分有所謂實在世界中的理念。相反,理念世界中所形成的理論實體、屬性及其相互關系倒必須返回到現象世界中才能最終確定其真偽。正是近現代科學中的這樣一種現實,使科學實在論Ⅱ誤以為現象世界構成了科學理論的實在基礎。它主張把抽象的理論實體還原為具體的物質實體,把以理論實體為載體的屬性及其相互關系還原為以物質實體為載體的屬性及其相互關系。而科學實在論Ⅰ堅持理念世界的實在地位,其實質上是要把精神世界中所形成的某種抽象關系客觀化,把各種實體歸結為這種絕對和永恒的關系,從而企圖在這種關系中來俯視整個現象世界。然而無論是科學實在論Ⅰ還是科學實在論Ⅱ,都無非是來自哲學家的一廂情愿。科學史上那些一流的科學家大都堅持一種反實在論的科學觀。人們所謂“牛頓不是牛頓主義者”〔4〕反映的正是這種情況。事實上,無論現象世界還是理念世界都是屬人的,它們都不能構成科學理論的實在基礎,只有人本身才能為科學理論提供現實的基礎,盡管它也未必是實在的。只可惜在整個科學哲學中,它始終都沒有在場。

4

中不僅包含著人類的現象知識與理念知識這樣兩種不同類型的經驗知識,而且還包含著語言、邏輯與數學這樣一些極為典型的人文知識。它們構成科學理論同化和融合現象知識與理念知識的形式框架,是科學所以為科學的內在根據以及衡量科學階段、水平及其成熟程度的重要標志。科學理論正是同化和融合在這樣一些“先驗的”形式框架中的人類經驗,是以人類特定的生理結構作為基礎的人類實踐和智慧的重要結晶,集中體現了人類理智、情感和意志的內在統一,充分展示了人性中所蘊涵的無窮魅力。

語言、邏輯與數學是構成科學理論所不可缺少的形式知識。同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中的經驗知識不同,它們是關于現象和理念的元經驗,是特定的主客體相互作用方式在主客體相互作用過程中向主客體內化與外化的產物。其中語言是基于人類特殊的實踐活動在主體內部地形成的某種“約定”,它具體體現了人類社會活動的個性色彩,為古今人文主義者竭力張揚。邏輯是基于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進化過程在主客體間自然歷史地形成的某種“約定”,它抽象地反映了人類共同的生理結構,是不同語音、語形、語義、語用和語法結構的語言之間能夠相互翻譯的客觀基礎。數學則是人類在語言和邏輯的基礎上所進行的某種人工“約定”,它是人的思維基于語言和邏輯基礎的進一步發現和創造,是這兩種約定的豐富、深化和自我發展。

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約定,人類才能首先通過主體內部的某種語言約定規則,揭示出隱藏在主客體之間的邏輯約定法則、以及各種形式的數學約定定理,并以此為中介最終發現作為科學理論客觀基礎的、客體內部的、自然歷史的“約定”,即人們通常所說的自然。當然這種自然規律也是基于主客體相互作用過程的產物,它不僅必須通過人的特定生理結構及其延伸來感知,而且還不得不通過語言、邏輯與數學這樣一些典型的人文知識形式來表述,因而它的客觀性也就只能被解釋為主體間性。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以及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關系、互補原理和宇宙學中的人擇原理等,也都從科學內部的不同領域和途徑具體地展示了科學理論從形式到的這種廣泛意義上的約定性。

在人的世界中闡釋科學理論,首先必須明確作為科學理論的理性基礎〔5〕的語言、邏輯與數學等形式知識的人文屬性。近代以來,隨著以數學和邏輯為基礎的近現代科學在社會生活中的巨大成功,以非理性為特征的反科學主義逐漸把對科學的社會批判引向認識論層面。它們把作為科學理論的理性基礎并在科學實踐中得到廣泛的數學與邏輯理性簡單地指責為工具理性大張撻伐,仿佛在數學與邏輯理性之外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著某種可以同所謂工具理性對立起來的純粹價值理性。這不僅在理論上是荒謬的,而且有悖于文藝復興以來啟蒙運動的歷史事實,本質上是蒙昧主義在現代社會的沉渣泛起。實際上,作為科學理論理性基礎的數學與邏輯,絕不會只有工具的屬性,它還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屬性。近現代社會中人的內在價值的空前高揚正是在啟蒙運動弘揚理性的過程中才得以實現的。倘若再返回文藝復興所向往的古希臘思想文化中,則語言、邏輯與數學更是極為典型的人文學科。即使在古代科學的荒漠中,數學也依然被列為“六藝”之一。

實際上,同語言完全一樣,邏輯與數學也是人們修身養性、陶冶性情、完善自我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文內容。至于現代社會中逐漸暴露出來、并為人文主義所強烈譴責的許多社會現實,科學主義早已有警覺。它們決不能被簡單地指責為工具理性的結果。事實上,這恰恰是某種虛妄的偽人文主義剝離工具理性肆意張揚所謂純粹價值理性的結果,是現代社會中缺乏一種健全的理性的惡果。其實語言、邏輯與數學絕不只是什么工具理性,它作為人類走出愚昧、擺脫神權束縛的思想基礎和理性根據,恰恰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基本尺度和重要標志,是處于價值優秀地位的人本身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較之作為純粹主體內部約定的語言,邏輯與數學更能體現出人的創造性本能,并具有更為濃厚的人文色彩。追求剝離了邏輯與數學內核的所謂價值理性,只能使人類的認識滯留在永無休止的形而上學思辨中,而主張從數學與邏輯退回到語言或前語言的所謂“詩”與“悟”的世界中,則不僅是神秘主義的,而且是非常典型的現代蒙昧主義。

其次,在人的世界中闡釋科學理論,還必須明確共同構成科學理論經驗基礎的現象知識與理念知識的互補屬性,及其同邏輯與數學理性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關系。近代科學根源于古代能工巧匠的技術傳統與書齋學者的思辨傳統,它們到近代融合在特定的數學邏輯框架中,形成一種體現人的“類”特征并且根本不同于傳統理性的科學理性。這種科學理性以邏輯與數學理性作為基礎,吸取了技術理性內容與思辨理性形式的確定性,克服了技術理性形式與思辨理性內容的不確定性,從而不僅使技術理性中蘊涵的個人狹隘的直接經驗獲得一種人類可以共享的形式并得以廣泛傳播,而且也使形而上的思辨理性獲得某種現實的依據與意義。近代科學產生以來,工匠傳統與學者傳統分別以經驗論與唯理論的形式主宰了關于科學理論的闡釋。然而,無論是歸納主義還是演繹主義,都不能從單方面完全解釋科學理論。只有使二者互補與融合起來,才能合理地說明科學理論。因為科學理論雖然是關于外部客體的描述,卻畢竟是根源于主客體相互作用過程,它是由主體來描述的,尤其是在形而上的理念知識中,凝聚了古今中外極為豐富的人類智慧。它不同于能工巧匠個人的具體經驗與才能,具有超越個人的、抽象的“類”經驗特征。也正是由于這種特征,它必須同時接受直接來自客體的現象知識約束。極端的科學主義以現象知識拒斥理念知識,狂熱的人文主義則始終以理念知識貶低現象知識,它們都是哲學家們誤讀和曲解科學理論的產物。

這里還要特別指出的是,所謂技術理性與思辨理性,絕不是某種剝離了邏輯與數學理性獨立存在的理性形式,它是以邏輯與數學作為基礎的理性在不同領域中的不同體現。沒有人類的技術與思辨活動,邏輯與數學就不能得到外化和發展;脫離其中的邏輯與數學約束,技術與思辨也就根本無所謂理性。事實上,無論現象知識還是理念知識,都是人類以語言、邏輯與數學等形式知識分別作用于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產物。剝離邏輯與數學這些所謂工具理性,片面夸大其中任何一個方面反對另一個方面,都不僅無益于人類認識的健康發展,而且最終會危及到人類自身的存在和發展。

再次,在人的世界中闡釋科學理論,必須從總體上正確解決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關系問題。同科學實在論對現象知識進行客觀化與本體化闡釋的理性主義傾向恰恰相反,在現代哲學中,始終還涌動著一股對理念知識予以客觀化和本體化闡釋的強烈的非理性主義思潮。在科學主義以理性為尺度拋棄康德“自在之物”走向現象世界的同時,人文主義則以非理性為尺度把它又重新撿了回來。叔本華的“生存意志”、尼采的“強力意志”、柏格森的“生命之流”、鮑恩的“人格”等,都是從康德的所謂“自在之物”中演化出來的。它們拋棄子虛烏有的彼岸世界,以非理性取性,在此岸世界中繼續著自己的超越之旅。這是古希臘理念論與中世紀實在論的現代翻版。至于馬利坦復活的所謂“存有”、海德格爾在非理性直覺、領會和體驗中所把握到的“存在”,更是把思辨的理念知識客觀化與本體化的典型。

實際上,無論是科學主義所感知到的現象,還是人文主義把握到的所謂自在之物,都決不是可以相互分離的兩種不同實在。它們是一體圓融、內在統一的整體。如果說科學主義專注于物質世界,人文主義則鐘情于精神世界,然而它們都沒有觸及到現實的實在世界本身。因為這兩個世界在本質上是以人為基礎的統一的世界。倘若一定要真實地描繪出這樣一種實在,則它既不是傳統實在論所癡迷的理念、形式或共相,也不是古今唯名論所執著的現象、質料或殊相,而只能是參與主客體相互作用過程且處在實踐活動中的人本身。正是人的出現使現象與自在之物呈現分離,也只有人才能夠把它們重新整合起來。科學理論作為人類精神“自由”創造的產物,不同于形形色色人文主義說教的地方,正在于它經受住了現象世界的嚴峻考驗,它是理念知識與現象知識相融合的產物,其中的魅力顯然是那些生活在文明的邊緣為原始思維籠罩著的土著居民所無法想象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安县| 唐海县| 德保县| 获嘉县| 赣州市| 嘉善县| 凤阳县| 辰溪县| 长治县| 石景山区| 新绛县| 乐清市| 平昌县| 松江区| 乌苏市| 什邡市| 大邑县| 山东省| 桂阳县| 峨眉山市| 漳浦县| 华池县| 来宾市| 二连浩特市| 忻城县| 鄂温| 龙井市| 宁河县| 彭州市| 乐东| 新和县| 漾濞| 高碑店市| 英德市| 阳高县| 西华县| 诸城市| 军事| 咸阳市| 山东省| 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