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公文范文 醫學畢業論文

醫學畢業論文

發布時間:2022-04-09 10:45: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醫學畢業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醫學畢業論文

醫學畢業論文:論依諾沙星的不良反應

[關鍵詞]依諾沙星;不良反應;臨床癥狀

依諾沙星是第3代喹諾酮類抗生素,屬殺菌劑,通過作用于細菌DNA螺旋酶的A亞單位,抑制DNA的合成和復制而導致細菌死亡,其抗菌廣譜,尤其對需氧革蘭陰性桿菌抗菌活性高,對青霉素耐藥的淋病奈瑟菌、產酶流感嗜血桿菌和莫拉菌屬均具有高度抗菌活性,對沙眼衣原體、支原體、軍團菌具有良好抗微生物作用,對結核桿菌和非典型分枝桿菌也有抗菌活性。因此,依諾沙星制劑現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不良反應也常有發生,本文總結了近幾年的相關報道,以供臨床參考。

1過敏反應

高錦娟等[1]報道,例1,患者女,24歲,診斷為支氣管炎,予葡萄糖酸依諾沙星注射液0.2g/100ml靜脈滴注,5min后患者感到心悸、胸悶、針眼處刺痛,自針眼起上行一段為20cm血栓性靜脈炎,手臂皮膚見紅色皮疹。立即停藥,約30min后患者無胸悶、心悸,癥狀緩解,血栓性靜脈炎逐漸消失。例2,患者女,26歲,臨床診斷為扁桃體炎,予青霉素G鈉(皮試陰性)480萬U+5%葡萄糖500ml,1次/d,和葡萄糖酸依諾沙星注射液0.2g/100ml,1次/d。靜脈點滴青霉素完畢后,繼續點滴葡萄糖酸依諾沙星注射液約50ml時,患者感到心悸、胸悶、針眼處刺痛,自針眼起上行一段為20cm血栓性靜脈炎,手臂皮膚見紅色皮疹。立即停藥,約30min后患者癥狀緩解,血栓性靜脈炎逐漸消失。

2過敏性休克

李俊山等[2]報道,患者男性,34歲,因腹痛、腹瀉伴惡心、嘔吐入院。經檢查診斷為急性胃腸炎,給予靜脈滴注葡萄糖酸依諾沙星注射液100ml∶0.2g,約10min,患者即訴皮膚瘙癢、頭暈、胸悶、心慌,隨之面色蒼白,意識模糊,測血壓60/40mmHg,考慮為依諾沙星過敏性休克,立即停藥,鼻導管吸氧,給予0.1%腎上腺素注射液0.5ml肌肉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多巴胺注射液40mg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靜脈滴注,經綜合搶救約15min后,患者意識恢復,血壓升至110/70mmHg,臉色開始紅潤,呼吸平穩,觀察1h,患者神志清楚,無頭暈、頭痛癥狀,繼續按常規改用其他藥物治療,未見異常。

3泌尿系統反應

徐雯宇[3]報道,患者女,53歲,因急性腸炎就診,給予葡萄糖酸依諾沙星注射液200mg,靜脈滴注,1次/d,輸注2次后,尿液呈洗肉水樣。復診尿常規:白細胞(-),紅細胞(+),自述未用其他藥物,已往無泌尿系統疾病及相關癥狀。囑停藥,2天后,患者自覺血尿好轉,急性腸炎未愈,又用葡萄糖酸依諾沙星注射液200mg滴注,5h后尿液顯血色,再次來我院診治,尿常規:白細胞(-),紅細胞(+++),B超檢查泌尿系統未見明顯異常,囑咐患者臥床休息,并給予酚磺乙胺注射液0.25g,肌肉注射,2次/d,卡巴克絡(安絡血)注射液10mg,肌肉注射,2次/d,3天后,血尿消失,1周后,尿常規正常。

4消化道反應

蔣迎九等[4]報道,患者男,42歲,因反復右側自發性氣胸行肺大皰結扎術,術后第4天,予依諾沙星0.4g口服,2次/d,預防感染。首次服藥后約40min,患者述上腹部持續性燒灼樣脹痛,隨即出現惡心、嘔吐咖啡樣胃內容物100ml~150ml,既往無反酸、噯氣、黑便史。體檢:生命體征平穩,劍突下壓痛、無反跳痛、腸鳴音活躍。輔助檢查:糞隱血試驗(+++),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正常。予禁食、補液、抑酸等處理,并改用羥氨芐舒巴坦靜脈滴注預防感染,5h后,患者上述癥狀完全消失。術后第5天,糞隱血試驗(±),恢復進食,第6天再予服用依諾沙星,30min后上述癥狀再次發作并嘔吐咖啡樣胃內容物約60ml,靜脈推注抑酸藥后立即行纖維胃鏡檢查,見胃黏膜呈漫性充血、水腫改變,鄰近胃竇區域殘留有少許血跡,未見明顯出血點,亦未見潰瘍及腫物。囑患者此后禁服依諾沙星,并繼續予以對癥等治療,痊愈出院。隨訪18個月,未出現上消化道出血。

5神經系統反應

王燕萍等[5]報道,患者男,65歲,因咳嗽,痰中帶血2個月來院就診,診斷為支氣管感染,支氣管擴張。給予魚腥草片0.9g,3次/d;依諾沙星0.2g,2次/d。當晚空腹服藥1次后,患者煩躁、多語、坐立不安、失眠、惡心、嘔吐。追問病史,家屬訴患者30年前有精神病史,曾住精神病院予以治療。患者曾多次服用魚腥草片無異常反應,本次僅晚上空腹服依諾沙星1次,即出現上述癥狀,確定系服依諾沙星所致。程書權等[6]報道,患者女,20歲,因持續發熱39.5℃~40.0℃3d而入院,血培養傷寒桿菌生長,對喹諾酮類、頭孢唑啉、丁胺卡那霉素敏感。2天后口服依諾沙星0.4g,3次/d,次日感覺惡心、食欲不振。第3天訴陣發性頭部隱痛,伴有頭暈、夜間失眠,第4天用依諾沙星總量達4.8g時呈現劇烈頭痛,以額部、頂部為著,持續脹痛,難以忍受,患者煩躁不安、哭泣、以手擊額部。肌肉注射安定10mg、胃復安10mg、氫溴酸東莨菪堿0.6mg,仍難以安靜。予復方甘露醇250ml靜脈推注后頭痛明顯減輕,但2h后又逐漸加劇,伴有頭暈、惡心、嘔吐1次,相關檢查未發現異常。當夜患者呻吟不止、躁動不眠、精神興奮、不能自主。經靜脈點滴5%碳酸氫鈉250ml后頭痛緩解,入眠2h后惡夢不止而驚醒,頭痛又趨加劇經復方甘露醇250ml靜脈推注后安靜入眠。第5天上午疑及藥物不良反應,遂停用依諾沙星。當天下午頭痛未再加劇,至夜間亦可入眠,后頭痛消失,未再出現。為確認藥物不良反應,5天后在嚴密觀察下再次予依諾沙星,用量同前。服藥2天后當夜出現失眠、急噪、頭暈、頭痛,次日停藥觀察,上述癥狀于6h后逐漸消退。

醫學畢業論文:菲林試驗的適用性

[關鍵詞]菲林試驗;適用性;有機化學

菲林試驗是有機化學中一個著名的試驗。菲林試驗確立于1848年,然而在國內外有機化學教科書和其他文獻上,關于菲林試驗對醛酮鑒別的適用性說法不一,歸納起來,大致有如下幾種說法:菲林試劑與醛反應,生成紅色氧化亞銅沉淀,與酮不反應。菲林試劑可以鑒別醛與酮;菲林試劑與脂肪醛反應,與芳香醛不反應,與酮不反應。菲林試劑可以鑒別脂肪醛與芳香醛及酮;只說水溶性的脂肪醛能還原菲林試劑;說法不明確?!暗湫偷闹救┢鸱磻?,“有些芳香醛不反應”;美國《化學教育》雜志1960年第4期RalphDaniels等人將有關反應分為三類:第一,生成無色溶液,同時有黃色到紅色氧化亞銅沉淀,屬于這一類的化合物有葡萄糖和其它還原糖、α-羥基己二醛、乙二醛和丙酮。第二,發生復雜的變化,生成紅色或深棕色膠粘的沉淀。上層液體可以是藍、綠、棕、黃或橙色。沉淀不是氧化亞銅。屬于這一類的化合物有:乙醛、巴豆醛(2-丁烯醛)、肉桂醛、3-羥基丁醛。第三,試劑的藍色溶液保持不變,有或沒有不互溶的有機層。屬于這一類的化合物有苯甲醛、一般芳香醛、異丁醛和丙酮。鑒于這種情況,給有機化學教學帶來不小困難,而且教學實驗中也發現實驗結果與理論有不符的地方。我們用在水中溶解性不同的18種醛和6種酮反復進行了多次菲林試驗。

1實驗方法

1.1菲林試劑的配制菲林試劑Ⅰ:溶解34.6g五水硫酸銅晶體于足量蒸餾水中,然后稀釋至500ml。菲林試劑Ⅱ:溶解173g結晶酒石酸鉀鈉(KNaC4H4O6·4H2O)及50gNaOH于足量蒸餾水中,然后稀釋至500ml。

1.2實驗方法在試管中加入1ml菲林試劑Ⅰ和1ml菲林試劑Ⅱ,搖動,使混合均勻,微火加熱至沸騰,移離火源,加入樣品(液體樣品0.1ml~0.15ml,相當于2滴~3滴;固體樣品則加0.1g,研細后加入),充分振蕩,置于沸騰水浴中加熱3min。析出暗紅色結晶性粉末狀沉淀者表明為陽性反應。如沉淀物外觀為暗紅色或深棕色樹脂狀,可傾去溶液,用乙醇處理沉淀一、二次(每次約1ml),此時如果析出暗紅色結晶性粉末狀沉淀,亦表明為陽性反應。必要時,可在顯微鏡下觀察。

2結果及討論

實驗結果見下表1和表2。

表118種醛與菲林試劑的反應情況(略)

注:“+”表示反應;“-”表示不反應;按《海氏有機化學辭典》正丁醛為非水溶性,異丁醛為水溶性。

從表1可以看出:水溶性醛類都可與菲林試劑起反應,生成氧化亞銅沉淀。非水溶性醛類與菲林試劑不起反應。乙醛、巴豆醛在菲林試劑中置沸水浴上加熱,的確如Daniels等人所說,常產生紅色或深棕色膠粘的樹脂狀沉淀物,但并非沒有氧化亞銅沉淀。實際上,試管底部沉淀下來的氧化亞銅的量相當明顯,雖然兩者顏色酷似,但樹脂狀物為塊狀,而氧化亞銅為結晶性粉末狀,搖動試管,可看到結晶性粉末狀的Cu2O散開。如果按本文所述的用乙醇處理,樹脂狀物可溶解,而Cu2O不溶于乙醇。暗紅色結晶性粉末用水洗滌后便清晰可見。將之于顯微鏡下觀察(10×40),并與用葡萄糖生成的Cu2O晶體作比較,可以看出:乙醛、巴豆醛所生成的暗紅色結晶性沉淀與葡萄糖生成的Cu2O晶形是一樣的。由此可見,乙醛、巴豆醛與菲林試劑能起反應。需要指出的是,乙醛、巴豆醛與菲林試劑反應生成的Cu2O與樹脂狀物的相對量與實驗條件關系很大。如果進行菲林實驗時,不是把盛混合物的試管直接置入沸水中加熱,而是先置于冷水或溫水中慢慢升溫到沸騰,則生成大量樹脂狀物質。如果升溫時間足夠長,幾乎可以全部生成樹脂狀沉淀物。因此,嚴格按照實驗條件是非常必要的。肉桂醛與菲林試劑于沸水中加熱3min沒有沉淀析出,也沒有樹脂狀物質。肉桂醛有機層浮于菲林試劑溶液表面,劇烈振搖,也無樹脂狀物質生成。肉桂醛與菲林試劑充分混合后,溶液出現微綠色,并非反應跡象,而是肉桂醛的黃色與菲林試劑的藍色按照“三原顏色”原理形成綠色。將苯甲醛與肉桂醛延長在沸水浴上加熱的時間,發現苯甲醛、肉桂醛與菲林試劑的反應惰性。從兩者水溶度及結構分析,兩者都是非水溶性化合物,結構上都無羥醛縮合的必要結構,在菲林試劑中確無樹脂化的可能。異丁醛與菲林試劑反應時生成暗紅色的氧化亞銅沉淀,這也與Daniels結論不一。甲醛與菲林試劑反應,不僅能生成Cu2O沉淀,有時還能形成銅鏡。這是因為甲醛被菲林試劑氧化成甲酸的同時,生成的Cu2O沉淀繼續被還原成Cu。這與加入甲醛的量有關,也與試管的潔凈程度有關??啡┰诜屏衷囈褐腥咳芡?,加熱1min就可產生大量的Cu2O沉淀,反應迅速,結果明顯。菲林試驗的沸水浴中加熱時間,通常文獻記載,加熱3min~5min。本實驗采用加熱3min。出現沉淀的時間先后不一,沒有一個明顯的可作鑒別的時間界限。

表26種酮與菲林試劑的反應情況(略)

從表2可以看出:酮類都不與菲林試劑反應,這一結果與文獻記載一致。

4結論

4.1水溶性醛類與菲林試劑起反應在所試驗的18種醛中,水溶性醛類(不僅是水溶性的脂肪醛,還有水溶性的糠醛)與菲林試劑起反應,一般2min~3min即可形成沉淀;非水溶性的醛類與菲林試劑不起反應(不論是脂肪醛還是芳香醛);酮類與菲林試劑不起反應。

4.2進行菲林試驗時要注意菲林試劑溶液要先用微火加熱至沸后加入樣品,樣品加入后要立即充分振蕩混合并立即置于沸水中加熱;沸水浴加熱的時間嚴格控制為3分鐘。

醫學畢業論文:血液粘度檢測的質量控制

【摘要】筆者根據自己長期的工作經驗,參考多種相關文獻,對血液粘度檢測過程中粘度計的選擇、血液標本的采集、血液標本的保存、檢測過程的溫度控制及正常值的制定等作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血液粘度;檢測;質量控制

近年來,血液粘度的檢測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由于血液流變影響因素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國內至今沒有統一的質量控制。根據筆者長期的工作經驗,參考不同的儀器狀況和國內外的相關文獻,制定了血液粘度檢測的質量控制。

1血液粘度計的選擇

血液粘度計應選用切變率確定、流場均勻的儀器。在使用前,應仔細了解說明書上所注明的儀器的準確率、分辨率、重復性、溫度控制、測定時間等主要指標。

準確度:指所測數值與真值(給定)符合的程度。測定時建議以國家計量標準油為標準,在剪切率200s-1時測定低粘度油(2~3mPa·s),在剪切率1s-1時,測定高粘度油(15~25mPa·s),一般應測定5次以上,在低粘度值時測定值與真值的相對偏差應小于5%,高粘度值時測定值與真值的相對偏差應小于3%。

分辨率:在給定條件下,測定出同一物質兩種狀態下的差異。取壓積在40%~50%范圍內的正常人全血,以自身血漿調節壓積的變化。在高剪切率200s-1時,儀器應能分辨出壓積變化2%時的血液表觀粘度的差異,在低剪切率1s-1時,儀器應能分辨出壓積變化1%時的血液表觀粘度的差異。以上測量應各測5次以上,取平均值。

重復性:指所測數值重復性程度。取同一血樣,壓積在40%~45%范圍內,按照儀器操作規程測量10次,在高剪切率200s-1時,血液表觀粘度的變異系數應小于2%;低剪切率1s-1時,變異系數應小于5%。

血樣用量應根據儀器的樣品用量而定,并應嚴格控制樣品計量的精度。樣品量的過多或過少都將對測量結果產生影響,同時,標本在吸入時不要產生氣泡。

為保證儀器的正常工作和精確性,要做好日常維護和定期保養,并做好保養維護記錄。同時對儀器的準確度、分辨率和重復性應定期標定。

2樣品采集

血液樣品的采集應保持一致。采血時病人取坐位,清晨空腹安靜狀態下,采集肘前靜脈血。采血時應盡量縮短壓脈帶的壓迫時間,針頭刺入血管后立即松開壓脈帶,安靜約5s后開始采血。最好用7號以上的針頭,采血過程中不宜過快。以避免過細的針頭對紅細胞產生一定的剪切力而破壞紅細胞。

3血樣防凝

血液需經抗凝處理后才能用于測量,抗凝劑對血液流變特性的影響不可忽視。最好用肝素或EDTA抗凝。肝素抗凝濃度一般為每毫升全血用20~30國際單位,EDTA為每毫升全血3.4~4.8mmol/L??鼓齽┮话悴捎霉滔嗷蛞合嗫鼓齽?。如用液相抗凝劑一般放在干燥玻璃管或玻璃瓶中,烘干后使用,烘干溫度一般不超過56℃。采血完畢后,先取下針頭,將血液沿管壁緩緩注入,輕輕搖勻,避免劇烈震動造成溶血。同一批實驗應采用同一批號同種抗凝劑。

4血樣保存

血樣應隨采隨測。一般采血后20min即可用于測量,并應于采集后2h以內完成流變學參數的測定。如需放置應在室溫下(18~25℃)密封保存,不宜放入冰箱,存放時間以不超過4h為宜,否則將影響血液的生理狀態和流變特性。存放血在測量前要充分搖勻。

5血漿制備

以3000~3500轉/min(離心力為1500~2000g)離心30min,提取上層血漿測量血漿粘度。血漿為牛頓流體。

6紅細胞比積測量

常用文氏管。此法不但結果準確,且可同時觀察紅細胞沉降率。將血樣加入,讀取完紅細胞沉降率后,以相對離心力2260g,離心30min,讀取紅細胞柱的高度(以紅細胞上層的黑線薄層為準)。

紅細胞壓積%=紅細胞柱的高度/全血高度×100

紅細胞壓積管必須清潔干燥,電源、電壓及離心機載重均可影響離心機的轉速,因此應安裝穩壓裝置和固定離心機的載重。

7測量溫度

血液粘度的測量應在37±0.5℃下測量。不同溫度的測量結果之間不能比較。外界溫度高時還應考慮液體蒸發等因素對其流變特性的影響。

8測量順序

對于剪切率可調的儀器在測量時應考慮測量順序的影響。測量時應采用一致的測量順序,從低剪切率開始逐漸增加或從高剪切力開始逐漸降低均可。但應注意的是在低剪切率測量時隨著測量時間的增加,血樣中有形成分的沉降對測量結果的影響。兩種測量順序的結果不可互相比較。

每次測定時,樣品池都應清洗干燥,血樣及測量系統應保持恒溫。加樣時不能有氣泡產生。

9測量報告

檢測報告中應給出高剪切力200s-1、中剪切力50s-1、低剪切力1s-1下的血液表觀粘度值及血漿粘度(單位為mPa·s)、壓積、血沉、紅細胞的聚集性、變形性等指標。直接測量數據和經公式計算得到的數據應區別列出,同時要注明測定的溫度、檢測日期及操作人員簽名。

10正常值

血液粘度是血液流變特性的主要參數。正常值具有相對性,沒有普遍適用的正常值。即使采用通用的儀器和標準操作也是如此[1]。各實驗室應根據生物體的個體差異、地區差異、儀器差異等原因,建立自己的正常值。正常值應按男女、年齡等合理分組。當測定值與正常值之差(絕對值)大于2倍正常值標準差時,可以認為是血液粘度異常。

醫學畢業論文:創傷性后腹膜血腫的診治

【摘要】目的分析創傷性后腹膜血腫的診斷和治療,提高治愈率。方法通過對42例創傷性后腹膜血腫的診斷和治療分析,針對不同部位的血腫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結果42例創傷性后腹膜血腫死亡3例,治愈率92.9%。結論針對創傷性后腹膜血腫的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的有效處理方法,可以明顯提高治愈率。

【關鍵詞】創傷性;后腹膜血腫

隨著交通的發達,車禍增多,由創傷所致的后腹膜血腫的發病率有增高趨勢。由于后腹膜血腫臨床上易漏診、誤診,且病情危急,死亡率較高。以往認為創傷性后腹膜血腫是腹部創傷的并發癥,但由于其在診斷和治療上的特殊性,應把它作為一個獨立的臨床疾病看待,以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雖然它的致傷原因及處理方法上有所不同。我院于1998年12月~2006年6月共診治創傷性后腹膜血腫42例,現結合有關文獻談談診治體會。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男29例,女13例,年齡5~76歲。其中閉合性損傷38例,開放性損傷4例。受傷原因:車禍27例,刀刺傷3例,墜落傷7例,擠壓傷5例。

1.2臨床表現有確切的外傷史,入院當時休克32例,有腹部壓痛、反跳痛及腹肌緊張體征者31例,腸鳴音減弱消失29例,腹穿抽出凝固血液5例。除5例無合并傷外,其余均有1處以上合并傷,合并脾破裂9例,肝破裂3例,胰腺損傷2例,十二指腸損傷2例,膈肌損傷2例,腎臟損傷11例,骨盆骨折16例,小腸及腸系膜損傷4例。

1.3治療和預后本組手術治療32例,術中除處理合并傷外,行血腫切開探查術20例,保守治療22例。本組死亡3例,死亡率為7.1%,其中死于失血性休克2例,多器官衰竭1例。

2討論

2.1診斷除有確切的外傷史及腹痛癥狀外,與一般的急腹癥相比無特異性的臨床表現,當一個腹部外傷病人出現休克癥狀,經抗休克治療后仍不改善或有改善但很快又趨惡化,且又排除腹內臟器出血或血氣胸時應考慮到創傷性后腹膜血腫的可能。由于血腫部位的不確定及臨床醫生的不夠重視,本病往往容易漏診。腹腔穿刺診斷術有助于診斷,若抽出凝固血液,且位置較淺,可做進一步檢查,但腹腔穿刺的陽性率較低,B超和腹部CT對本病的診斷有重要價值,且可動態觀察,可明確后腹膜血腫的部位及大小變化,臨床醫生可據此采取合理、恰當的治療措施。急診腹部CT在腹部閉合傷腹膜后血腫的診斷及指導手術方面有極重要的價值,它的診斷率可達100%[1]。

2.2誤診分析本組有1例病人入院當時漏診,該病人于外傷后1個月突發右下腹疼痛,診為急性闌尾炎,取右下腹麥氏點切口行闌尾切除術,術中發現闌尾炎癥不明顯,但右下腹及盆腔處后腹膜血腫,追問病史,訴于1個月前有右側腰部、臀部跌傷史。術中根據血腫的部位及大小未作進一步處理,經抗炎對癥處理半月余,查CT示有明顯縮小后出院。本組中另1例病人,入院當時臍周脹痛,病史反映于半月前有車禍史,當時僅局部擠壓脹痛,后好轉,結合CT示胰腺下方有一大小約10cm×15cm×12cm包塊,考慮為后腹膜血腫,根據血腫部位及大小行剖腹探查術,術中發現為橫結腸系膜內血管破裂所形成的血腫,并向后腹膜延伸,經清除血腫并止血后對癥處理近半月治愈出院。由此可鑒,后腹膜血腫也像脾破裂一樣有延遲性病例,一旦各種原因如活動、凝血機制減弱等可導致當時未引起臨床癥狀的血腫范圍擴大,應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

2.3治療由于后腹膜血腫大多合并有腹內其他臟器的損傷,故正確判斷傷情非常重要,決定采取剖腹探查抑或行保守治療。單純從病理角度講,血腫是由于血管的破裂所致,而且由于后腹膜組織疏松,出血易擴散聚積成較大血腫。但由于后腹膜不同區域的血腫由于其周圍器官的不同及組織解剖的差異,宜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本組病例除對合并癥處理外,對后腹膜血腫的處理有以下幾點體會:對后腹膜破損的且有活動性出血的病人,宜立即探查,擴大創口,積極止血。對后腹膜完整的血腫,根據其范圍、大小、部位,觀察有無活動性出血,采取謹慎的必要的探查,可以分三個區域,分述如下。

2.3.1上腹中央區血腫由于該區血腫可同時伴有周圍重要臟器如十二指腸、胰腺等損傷,故對該區血腫一般常規探查,以免漏診其他重要臟器的損傷,造成嚴重后果。本組中2例探查發現十二指腸損傷,另有1例雖經探查但未發現胰腺損傷致胰腺假性囊腫。

2.3.2腎區血腫結合臨床癥狀如有無血尿,有無尿外滲,血壓及血腫大小、部位采取必要的選擇性的探查。如血腫較大,合并有腎臟損傷或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者應立即行血腫探查術。本組中腎區血腫11例,其中5例伴有臟器損傷且血腫較大者行血腫探查術。

2.3.3盆腔后腹膜血腫本組盆腔血腫16例均合并有骨盆骨折,其中1例由于血腫較大,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行探查,但由于找不到出血點,無法止血,死于失血性休克。余15例均經保守治療治愈。故盆腔血腫的探查應慎重,除非合并有膀胱、直腸挫傷或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者,一般行保守治療。在處理盆腔血腫時,除考慮是穩定性或擴展性外,還要考慮合并傷的處理,手術應持較慎重的態度。密切觀察失血速度和血腫大小變化以判斷是否擴展性血腫對掌握手術時機十分必要[2]??傊?,創傷性后腹膜血腫的診斷和治療具有其特殊的一面。腹部CT在腹部閉合傷腹膜后血腫的診斷及指導手術方面有極重要的價值,針對創傷性后腹膜血腫的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的有效處理方法,可以明顯提高治愈率。同時要注意到其他合并傷的存在,本著搶救生命第一的原則,確實掌握手術時機。

醫學畢業論文:心舒片中葛根素的含量測定

[摘要]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法測定心舒片中葛根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柱,流動相為乙腈∶水(10∶90);檢測波長為250nm。結果葛根素在0.079~1.185μg范圍內呈良好的線性關系;平均回收率為96.21%,RSD=1.10%。結論該方法不僅操作簡單、準確,且重復性好,可用于心舒片的質量控制。

[關鍵詞]反相高效液相法;心舒片;葛根素;含量測定

心舒片是本院的院內制劑,由葛根、毛冬青、紅花、益母草等9味中藥組成,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用于心脈瘀阻所致的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絞痛、冠狀動脈供血不全,臨床應用多年,療效確切。為了更好地保證臨床療效,本文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RP-HPLC)測定心舒片中葛根素的含量,控制心舒片的質量。

1儀器與試劑

1.1儀器

日本島津LC-10A高效液相色譜儀,SPD-10AV紫外檢測器;CT-100恒溫箱。上海必能信CQ-250型超聲波清洗器。BP211DAG電子天平(德國Sartorius)。

1.2試劑

乙腈為色譜醇,水為重蒸水。葛根素(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批號:110752-200209);心舒片(本院制劑室生產)。

2方法與結果

2.1色譜條件

(1)色譜柱: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柱KromasilC18(250×4.6mm,5μm)(天津市琛航科技儀器有限公司)。(2)流動相:乙腈∶水(10∶90)。(3)檢測波長:250nm。(4)流速:1.0ml/min。(5)柱溫:40℃。

2.2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經五氧化二磷干燥12h的葛根素對照品,加50%的乙醇制成每1ml含0.05mg的溶液,即得。

2.3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心舒片10片,除去糖衣,精密稱定,研細,取細粉約0.1g,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精密加入50%的乙醇25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50kHz)30min,放冷,再稱定重量,以50%的乙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即得。

2.4陰性對照溶液的制備

按處方比例稱取除葛根的其他藥材適量,依照心舒片的制備工藝和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制備陰性對照溶液。

2.5線性關系的考察

分別精密吸取葛根素對照品溶液(濃度為0.079mg/ml)1μl、2μl、6μl、10μl、15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以葛根素的進樣量(μg)為橫坐標,峰面積積分值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回歸方程為Y=1E+07X+196030(r=0.9999)。結果表明葛根素在0.079~1.185μg范圍內具有良好的線性關系。

2.6精密度試驗

精密吸取葛根素對照品溶液10μl(0.039mg/ml),重復進樣6次,峰面積積分值分別為4682219、4622176、4671835、4712194、4666457、4622364,RSD=0.76%,表明本法精密度良好。

2.7重復性試驗

取同一批心舒片(批號:060321),除去糖衣,研細,取細粉5份,每份約0.1g,精密稱定,按2.3項下的方法制備樣品,進行含量測定。結果分別為5.503mg/片、5.511mg/片、5.547mg/片、5.378mg/片、5.322mg/片,平均為5.452mg/片,RSD為1.78%。表明本方法具有較好的重復性。

2.8穩定性試驗

取重復性試驗項下試驗號5的供試品溶液,每2h進樣1次,每次10μl,連續進樣6次,結果表明在10h內峰面積積分值基本穩定,RSD為0.48%。

2.9回收率試驗

貯備溶液:精密稱取葛根素對照品7.9mg,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制成每1ml中含葛根素0.79mg的溶液。

取已知含量(5.452mg/片)的心舒片小試樣品(批號:060321),除去糖衣,研細,取細粉約0.05g(6份),精密稱定,1號、2號分別精密加入貯備溶液0.61ml,3號、4號分別精密加入貯備溶液1.0ml,5號、6號分別精密加入貯備溶液1.4ml,水浴蒸干,按供試品溶液制備方法進行制備并測定含量,計算回收率,結果平均回收率為96.21%,RSD為1.10%。見表1。表1回收率試驗結果(略)

2.10樣品測定

按擬定的含量測定方法測定三批心舒片中葛根素的含量,結果見表2。表2含量測定結果(略)

3討論

通過對提取溶媒、提取時間進行了考察(見圖1~3),結果以加入50%的乙醇、超聲處理30min為佳。干擾試驗結果表明,葛根的陰性對照樣品無干擾。該方法不僅操作簡單、準確,且重復性好,可用于心舒片的質量控制。根據測定的結果,并考慮到藥材的產地、采收、加工等因素,暫定每片心舒片含葛根以葛根素(C21H20O9)計不得少于3.0mg。

醫學畢業論文:中藥不良反應分析

中藥不良反應分析

中藥在我國醫藥發展史上一直被廣泛應用,尤其是臨床工作中,中西醫結合治療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較長時間以來,許多人都片面地認為中藥源自天然,藥性平和,無毒副作用。中藥的不良反應問題往往被忽視,但近年有關中藥毒副反應的問題突現,中藥不良反應的報道呈大幅上升趨勢,因此,中藥安全無毒的舊觀念必須改變?,F對中藥不良反應現狀進行分析,旨在引起對中藥不良反應的重視和客觀評價,促進中藥事業的健康發展。

1中藥引起不良反應的原因

1.1超量使用

人們普遍存在一種誤區,認為中藥無毒副作用,中藥用量多一點并無大礙。有些醫生隨便加大方藥的用量、劑量,讓病人超量服用;有的患者自行加量服藥。實際上,由于超劑量用藥而引起的不良反應時有發生。

1.2個體差異

患者的體重、性別、體質各不相同,人體對藥物的反應,往往因個體的差異而有極大的不同,其中女性藥物不良反應比男性多,嬰幼兒、老年人不良反應比青壯年多[1]。

1.3藥物自身因素

某些中藥本身就含有有毒成分,不良反應出現較多,如附子、川烏、大黃、細辛等,過量服用即可中毒,導致人體內各系統的異常表現。中成藥的包裝說明不明確,中藥被農藥污染或變質,假冒偽劣品種的混雜也是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的重要原因。

1.4人為因素

如果藥不對證,用藥就適得其反。盲目用藥,對其藥性不詳,或未仔細閱讀說明書,或迷信偏方、秘方,或盲目長期應用某一味中藥,或有些藥材未經炮制或炮制不當等,都是人為造成的不良反應,使機體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1.5劑型因素

中藥組成成分復雜,每味中藥就含有多種成分,有些中藥在其有效成分、藥理、毒理不甚明了的情況下輕易改變劑型,加之中藥注射劑提純程度不夠或雜質過多常引起不良反應,甚至過敏性休克、死亡等嚴重不良反應。如清開靈注射液、穿琥寧注射液等引起的不良反應應引起重視。

2提高中藥安全應用的途徑

2.1加強管理

政府管理部門除了制定法律法規提高藥品質量,保障合理用藥外,還應完善藥品不良反應的監測模式;嚴格規范藥品說明書的管理,避免因商業利益回避不良反應、禁忌等警示性內容;大力宣傳藥品不良反應相關知識,提高全民的認識和意識。

2.2保證藥品質量

與藥品質量相關的各環節,都應嚴格地科學管理。藥品的來源、炮制加工、調配、制劑應有具體的規程,同時要有中藥材和中藥制劑的安全質量標準,以確保中藥及其制劑的質量[2]。

2.3合理用藥

臨床醫師應熟悉中藥的性能主治、用法用量,嚴格掌握用藥指征,避免濫用;病人應遵從醫囑,不要擅自增加劑量,延長療程。

2.4加強監測工作

廣大醫務人員和患者,必須正視中藥不良反應的存在,及時反饋中藥不良反應信息,減少漏報率。一旦出現不良反應立即停藥,采取相應治療措施。

3討論

隨著中藥現代化以及與國際接軌,新的中藥制劑不斷開發,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中藥不良反應呈現上升趨勢,這就要求醫務工作者在臨床工作中嚴格掌握藥物的禁忌、適用范圍以及藥物的劑型及用藥方法。對于劑型改革、化學成分提取、開發新品種等,其安全性尤其應該得到重視。臨床醫師應熟練掌握藥物間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提高專業知識水平,科學地、客觀地判定中藥的不良反應,要積極預防,并采取相應的措施,盡最大可能減少或避免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進一步提高公眾的用藥安全。

醫學畢業論文:人工合成鎮痛藥

關鍵詞:鎮痛藥

嗎啡易成癮,是其嚴重缺點。為了尋找更好的代用品,合成了哌替啶、安那度、芬太尼、美沙酮、噴他佐辛、二氫埃托啡等藥,它們的成癮性均較嗎啡輕。較常用的幾個藥物的化學結構見圖18-3

圖18-3常用的幾種人工合成鎮痛藥的化學結構

哌替啶

哌替啶(pethidine)又名度冷?。╠olantin),為苯基哌啶衍生物,是臨床常用的人工合成鎮痛藥,其結構雖與嗎啡不同,但它仍具有與嗎啡相同的基本結構,即哌啶環中的叔氮,與叔氮相隔兩個碳原子的季碳和與季碳相連的苯環(環A)。

【體內過程】口服易吸收,皮下或肌內注射后吸收更迅速,起效更快,故臨床常用注射給藥。血漿蛋白結合率約60%,主要在肝代謝為哌替啶酸及去甲哌替啶,再以結合型或游離型自尿排出。去甲哌替啶有中樞興奮作用,中毒時發生驚厥可能與此有關。哌替啶血漿t1/2約3小時。

【藥理作用】

1.中樞神經系統與嗎啡相似,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的阿片受體而發揮作用。皮下或肌內注射后10分鐘可產生鎮靜、鎮痛作用,但持續時間比嗎啡短,僅2~4小時。鎮痛效力弱于嗎啡,注射80~100mg哌替啶約相當于10mg嗎啡的鎮痛效力。約10%~20%患者用藥后出現欣快。哌替啶與嗎啡在等效鎮痛劑量時,抑制呼吸的程度相等。對延腦CTZ有興奮作用,并能增加前庭器官的敏感性,易致眩暈、惡心、嘔吐。

2.平滑肌能中度提高胃腸道平滑肌及括約肌張力,減少推進性蠕動,但因作用時間短,故不引起便秘,也無止瀉作用。能引起膽道括約肌痙攣,提高膽道內壓力,但比嗎啡弱。治療量對支氣管平滑肌無影響,大劑量則引起收縮。對妊娠末期子宮,不對抗催產素興奮子宮的作用,故不延緩產程。

3.心血管系統治療量可致體位性低血壓,原因同嗎啡。由于抑制呼吸,也能使體內CO2蓄積,腦血管擴張而致腦脊液壓力升高。

【臨床應用】

1.鎮痛哌替啶對各種劇痛如創傷性疼痛、手術后疼痛、內臟絞痛、晚期癌痛都有止痛效果。但對慢性鈍痛則不宜使用,因仍有成癮性。新生兒對哌替啶抑制呼吸作用極為敏感,故產婦于臨產前2~4小時內不宜使用。

2.麻醉前給藥及人工冬眠哌替啶的鎮靜作用可消除患者手術前緊張、恐懼情緒,減少麻醉藥用量;與氯丙嗪、異丙嗪合用組成冬眠合劑用于人工冬眠療法。

【不良反應】治療量哌替啶與嗎啡相似,可致眩暈、出汗、口干、惡心、嘔吐、心悸及因體位性低血壓而發生暈厥等。久用也可成癮。劑量過大可明顯抑制呼吸。偶可致震顫、肌肉痙攣、反射亢進甚至驚厥,中毒解救時可配合抗驚厥藥。禁忌證與嗎啡同。

安那度

安那度(anadol)為短效鎮痛藥。皮下注射10~20mg,在5分鐘后即起效,維持2小時。靜注則1~2分鐘見效,維持0.5~1小時。主要用于短時止痛,如骨、外、五官科小手術以及泌尿外科器械檢查等。也可與阿托品合用,以解除胃腸道、泌尿道平滑肌痙攣性疼痛。副作用有輕微而短暫的眩暈、多汗、無力等。呼吸抑制與成癮性均較輕。

芬太尼

芬太尼(fentanyl)鎮痛作用較嗎啡強100倍(治療量為嗎啡1/100),一次肌內注射0.1mg,15分鐘起效,維持1~2小時??捎糜诟鞣N劇痛。與全身麻醉藥或局部麻醉藥合用,可減少麻醉藥用量。與氟哌啶合用安定鎮痛作用。不良反應有眩暈、惡心、嘔吐及膽道括約肌痙攣。大劑量產生明顯肌肉僵直,納洛酮能對抗之。靜脈注射過速易抑制呼吸,應加注意。禁用于支氣管哮喘、顱腦腫瘤或顱腦外傷引起昏迷的患者以及二歲以下小兒。本藥成癮性小。

美沙酮

美沙酮(methadone)有左旋體及右旋體。左旋體較右旋體效力強8~50倍。常用其消旋體。藥理作用性質與嗎啡相似,但它口服與注射同樣有效(嗎啡口服利用率低)。其鎮痛作用強度與持續時間與嗎啡相當。耐受性與成癮性發生較慢,戒斷癥狀略輕,且易于治療。一次給藥后,鎮靜作用較弱,但多次用藥有顯著鎮靜作用。抑制呼吸、縮瞳、引起便秘及升高膽道內壓力都較嗎啡輕。適用于創傷、手術及晚期癌癥等所致劇痛。

噴他佐辛

噴他佐辛(pentazocine,鎮痛新)為苯并嗎啡烷類衍生物,其哌啶環中N上甲基為異戊烯基取代而成的合成鎮痛藥。主要激動κ、σ受體;但又可拮抗μ受體(見表18-2)。

【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按等效劑量計算,本藥的鎮痛效力為嗎啡的1/3,一般皮下或肌內注射30mg的鎮痛效果與嗎啡10mg相當。其呼吸抑制作用約為嗎啡的1/2;增加劑量至30mg以上,呼吸抑制作用并不按比例增強;用量達60~90mg,則可產生精神癥狀,大劑量納洛酮可對抗之。本藥可減慢胃排空并延緩腸管運送腸內容物的時間,但對膽道括約肌的興奮作用較弱,膽道內壓力上升不明顯。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不同于嗎啡,大劑量反而增快心率,升高血壓。對冠心病患者,靜脈注射能提高平均主動脈壓、左室舒張末期壓,因而增加心臟作功量。本藥能提高血漿中去甲腎上腺素水平,這與它興奮心血管系統的作用有關。由于本藥尚有一定的拮抗μ受體的作用,因而成癮性很小,在藥政管理上已列入非麻醉品。本藥能減弱嗎啡的鎮痛作用;對嗎啡已產生耐受性的患者,可促進戒斷癥狀的產生。它拮抗嗎啡類抑制呼吸的作用不明顯。適用于各種慢性劇痛,口服及注射后吸收均良好,肌內注射后0.25~1小時達血藥濃度峰值。口服后,在肝中的首過消除顯著,進入全身循環的鎮痛新不到20%,故口服后需1~3小時才達血藥濃度峰值。本藥主要在肝內代謝,代謝速率個體差異較大,這可能是它鎮痛效果個體差異大的原因。肌內注射后t1/2約2小時;口服后作用持續5小時以上。

【不良反應】常見鎮靜、眩暈、惡心、出汗。劑量增大能引起呼吸抑制、血壓升高、心率增快;有時可引起焦慮、惡夢、幻覺等。納洛酮能對抗其呼吸抑制的毒性。

二氫埃托啡

二氫埃托啡(dihydroetorphine)為我國生產的強鎮痛藥。為嗎啡受體激動藥。其鎮痛作用是嗎啡的12000倍。用量小,一次20~40μg。鎮痛作用短暫,僅2小時左右。小劑量間斷用藥不易產生耐受性而大劑量持續用藥則易出現耐受性。它也可成癮,但較嗎啡輕。常用于鎮痛或嗎啡類成癮者的戒毒。

醫學畢業論文:鈣制劑的應用及質量評估

關鍵詞:鈣制劑

鈣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礦物質成份,絕大部分鈣都儲存在骨組織中,骨鈣量約占人體鈣總量的90%以上。正常情況下,骨鈣中約99%的鈣是相對穩定的,稱為穩定性鈣;約1%的骨鈣可與細胞外液交換,稱為可溶合鈣(misciblecalcium)。軟組織鈣、細胞外液鈣和可溶合鈣合稱為不穩定鈣。穩定性鈣和不穩定鈣通過可溶合鈣不斷進行鈣交換,舊骨中的不穩定鈣不斷進入血循環和細胞外液,腸道吸收的鈣又不斷通過血循環沉積在骨中。

鈣不僅是骨礦物質的重要組分,并且對機體內許多細胞的功能及整體的生理功能有很大影響。鈣主要以其離子形式發揮作用,作用方式類似激素的第二信使,因其在細胞漿膜內外的離子濃度差異可達數千倍,受刺激后鈣離子濃度的變化可使信號由膜外傳遞至膜內。在細胞水平上,鈣離子最重要的作用是對膜結構和膜穩定性的作用。存在于骨骼中的鈣主要維持人體骨骼的物理強度,并且與血液中的鈣離子保持動態平衡。鈣離子與血液凝固過程有密切聯系,為凝血的第Ⅳ輔助因子,在第Ⅸ因子的激活過程中,需要鈣離子的參與,另外鈣對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傳導,以及心肌細胞作用的發揮具有重要的作用〔1,2〕。

1體內鈣代謝的調節機制

1.1腸鈣的吸收與其影響因素

鈣主要從小腸吸收,腸鈣吸收過程以主動轉運過程吸收為主,該過程需消耗能量并依賴于1,25-(OH)2VD3,該過程是可飽和的;此外還有依賴濃度梯度吸收的被動彌散過程,該過程是不飽和的。

有多種激素可調節腸鈣的吸收,其中很關鍵的是維生素D及其代謝產物1,25-(OH)2VD3。1,25-(OH)2VD3被運輸到腸粘膜細胞后與特異性受體結合,使鈣結合蛋白(CaBP)等蛋白的合成增加;并增加刷狀緣粘膜細胞的通透性,促使鈣離子進入粘膜細胞。

腸鈣吸收還受其它多種激素的影響。其中甲狀旁腺激素(PTH)是通過增加腎臟1a羥化酶的活性,從而增加1,25-(OH)2VD3的產生而生效的;降鈣素具有雙重作用,即小劑量抑制,大劑量促進腸鈣吸收;此外生長激素、性激素均有促進腸鈣吸收的作用。高劑量的腎腺皮質激素、甲狀腺素能夠減少腸鈣吸收。

1.2血鈣水平的調節機制

血鈣主要以離子鈣、蛋白結合鈣和與小分子陰離子結合的鈣三種形式存在。其中僅有占血清總鈣47%的離子鈣具有鈣的生理活性。一般情況下,血清總鈣水平與鈣離子的水平是一致的,測定血清總鈣即可反映離子鈣的相對水平。

正常狀態下血鈣只在很窄的范圍內波動。人體調節血鈣和鈣離子水平的三大器官是腸、骨、腎,許多調鈣激素也是通過這三大器官發揮作用的,血鈣調節系統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整體,當血鈣下降時,甲狀旁腺激素分泌增加,促進腎臟1a羥化酶活性增加,使1,25-(OH)2VD3合成增加,后者一方面使腸鈣結合蛋白生成增加,促進腸鈣吸收;另一方面與甲狀旁腺激素一同動員骨鈣釋放入血,最終使血鈣升高;反之,當血鈣高于正常水平時,會抑制甲狀旁腺激素分泌,使1,25-(OH)2VD3合成減少,腸鈣吸收減少,骨鈣動員減少,最終使血鈣降低。

2鈣與骨質疏松的關系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是骨礦物質和骨基質隨年齡的增加(或婦女的絕比)等比例地減少,骨組織顯微結構發生改變,使骨的正常荷載功能發生變化。骨折危險明顯增大,伴有周身骨骼疼痛和體態變形的一種疾病。質疏松癥是由很多因素引起的,但與鈣代謝異常,特別是鈣攝入不足有密切的關系。

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增加鈣攝入是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的有效營養學方法,改變飲食和補鈣都是可行的增加鈣攝入的方法,改變飲食以達到最適攝鈣量的水平較為困難,因而補鈣已作為達到提高鈣攝入的主要手段〔2〕。

正常人日服鈣1000mg-2500mg不會導致高血鈣和或高尿鈣癥。NIH最佳鈣攝入學術討論會也提出大多數人日服2000mg鈣是安全的。Curhan等提出高的飲食鈣攝入會降低腎結石發生的危險〔4〕。并且有文獻報道按推薦日服劑量(RDA)攝入鈣劑有助于預防高血壓〔5〕。

3國內外主要的鈣制劑種類

目前在美國,經典的鈣片,如葡萄糖酸鈣,因含鈣量低已很少使用,臨床醫生案頭手冊(PDR)1993版中推薦的口服鈣劑主要是碳酸鈣、枸櫞酸鈣和葡萄糖醛酸鈣,成人劑量500mg~1000mg鈣/天,尤其是碳酸鈣,因其含鈣量高、無副作用、價廉,已成為主要的鈣補充劑。1989年美國藥典藥物情報(USPID)中介紹的16種口服鈣劑中有10種為碳酸鈣片;1993年美國PDR非處方藥中亦推薦了6種來自生物體的碳酸鈣片〔3〕。

碳酸鈣作為抗酸劑使用已有150年的歷史〔2〕,而作為一種安全、有效、價廉的鈣制劑目前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已被廣泛應用。在美國所有鈣補充劑(碳酸鈣、乳酸鈣、檸檬酸鈣、葡萄糖酸鈣、醋酸鈣)和鈣強化的食品、牛奶中,碳酸鈣為補充同樣量的鈣而價格最低的品種〔6〕。

Sheikl等研究各種鈣鹽和全脂牛奶中的鈣在胃腸道吸收的差異。結果表明年輕健康的禁食試者,每人服500mg元素鈣,其吸收并無差異,而此結果又與在試管中的溶解實驗結果相當,即在pH2.5(模擬胃酸環境)及pH5(模擬小腸上段環境)1小時內鈣劑大都可以完全溶解。由此結果顯示,似乎胃腸道中的pH值在5左右,大部分鈣鹽的吸收應相近〔7〕。Kanerva等認為溶解是碳酸鈣中鈣生物利用度的決定性因素,溶解不完全將顯著降低但不會徹底抵消鈣的生物利用度。Sheikl等人還探討了兩種碳酸鈣制劑在模擬胃酸的溶出速度及口服后吸收的比較,發現賦形劑、添加劑、顆粒大小、壓片方式等都會影響制劑的崩解和溶出,進而影響生物利用度。

4鈣制劑質量的主要評估方法

目前國內鈣劑已發展了數十種,應用相當混亂,缺乏客觀的評價方法。國外的鈣劑研究已有幾十年的歷史,目前普遍采用研究鈣劑生物利用度的方法評估鈣制劑質量的優劣。

由于人體內存在極為靈敏的鈣平衡調節系統,在PTH等調鈣激素的作用下,血液中鈣離子通常維持在2.10~2.55mmol/L,故口服鈣劑后血鈣濃度不會長時間有很大變化,無法作出藥時曲線;人體吸收的鈣主要經尿排泄,特別是在骨鈣代謝平衡的情況下(如絕經前婦女),攝入的鈣在腸道吸收后基本不進入骨骼的鈣庫,而由腎臟排泄,因此可以選用尿鈣排出量作為測定鈣劑生物利用度的指標,結合血PTH和血鈣濃度,共同反映不同鈣劑生物利用度的差異。

目前鈣補充劑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鈣平衡法、腸洗出法、放射性鈣回收法、雙同位素法及口服鈣負荷法。

同位素(穩定性或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方法(包括放射性鈣回收法和雙同位素法)被認為是單次給藥后研究其吸收情況的最可信方法。此類方法的主要局限性在于只有當標記用的同位素均勻摻入到鈣制劑中后才能用于測定鈣吸收,鈣平衡法被廣泛地用于動物及人體的鈣吸收測量中。該方法要求精確控制飲食中的含鈣量并收集測試期間所有的尿樣與糞樣,受試者必須在代謝室內生活很長時間以保證實驗不受干擾,因此該方法雖然能提供精確的鈣吸收值,但過于昂貴,不適用于快速監測不同鈣制劑的生物利用度的差異。腸灌洗法雖能夠提供腸內較精確的凈鈣吸收,但由于灌洗操作使腸內環境變得不同于正常生理狀態,可能會導致特異的吸收,另外受試者可能難以接受腸灌洗的操作。

口服鈣負荷實驗(OralCalciumLoadTest)又稱口服鈣耐量實驗,當攝入鈣吸收后,血鈣上升和PTH濃度下降導致尿鈣排出增加,本方法通過測量服藥后2小時~4小時尿鈣的升高估算鈣吸收。以往文獻報道:用口服鈣負荷法和標準同位素法在同一個體中所測得的鈣生物利用度是一致的〔8〕;另外,利用口服鈣負荷實驗測得的體內鈣生物利用度與體外鈣片崩解度明顯相關(r=-0.72,p=0.043)〔8〕,口服鈣負荷實驗在禁食狀態下進行,可能與正常狀態的生物利用度有差異;而給予標準餐則會使胃腸道的吸收產生適應性改變(如胃酸分泌增加)而影響鈣劑吸收情況的考察,而且增加了實驗的難度。

總的來說,口服鈣負荷實驗相對簡單,費用較低,實驗結果正確,能較好地反映鈣劑的生物利用度情況,因而在國外已被廣泛采用。

醫學畢業論文:洛美沙星眼藥水治療眼部感染104例

關鍵詞:洛美沙星;氧氟沙星;細菌感染;眼感染

[摘要]目的:觀察洛美沙星眼藥水治療眼部細菌性疾病的療效。方法:166例,男性91例,女性75例,年齡37a±s16a(18~65a);結膜炎92例,角膜炎74例;洛美沙星組(104例,男性54例,女性50例),用0.3%洛美沙星眼藥水;氧氟沙星組62例(男性35例,女性27例),用0.3%氧氟沙星眼藥水,均6次.d-1,每次1滴,7d為一個療程;治療前后作結膜囊分泌物或角膜刮出物培養,觀察2組病例臨床療效及細菌學變化。結果:洛美沙星組和氧氟沙星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5.2%和92%(P<0.05),細菌清除率均為100%,無顯著不良反應。結論:0.3%洛美沙星眼藥水對眼部細菌性疾病有效。

洛美沙星(lomefloxacin)是新型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之一,它含有2個氟分子,作用機制是抑制細菌DNA旋轉酶[1,2],對活躍期與靜止期細菌能迅速殺滅,所以藥物作用于細菌后,使其腫脹破裂死亡;此外洛美沙星具有良好的藥物動力學特性,生物利用度高,是第1個上市的長效氟喹諾酮類藥物,其較長的T(1)/(2)和較低的血漿蛋白結合率都有利于發揮殺菌效應[3]。0.3%洛美沙星眼藥水可以在結膜囊內維持有效濃度達6h以上[4],所以對眼部感染亦有療效。本文報道了0.3%洛美沙星眼藥水治療外眼部細菌性感染性疾病的療效,并以0.3%氧氟沙星(ofloxacin)眼藥水作對照。

臨床資料

1一般情況本組共166例(255只眼),均為門診病人,男性91例,女性75例,年齡37a±s16a(18~65a);結膜炎病人均有程度不同的刺痛、異物感,結膜彌漫性充血,分泌物增多;角膜炎病人均有程度不同的眼紅、眼痛、異物感,混合性充血或睫狀充血,角膜點狀著色或潰瘍面形成。病例分成洛美沙星組104例(男性54例,女性50例)和氧氟沙星組62例(男性35例,女性27例);洛美沙星組中急性、亞急性細菌性結膜炎60例(雙眼59例,單眼1例),角膜炎、角膜潰瘍44例(單眼);氧氟沙星組中,結膜炎32例(雙眼30例,單眼2例),角膜炎30例(單眼)。

2給藥方法所有就診病人用藥前先做結膜囊分泌物或角膜潰瘍面刮出物的細菌培養,洛美沙星組用0.3%洛美沙星眼藥水[浙江康恩貝集團研究開發中心生產,浙衛藥準字(1995)第157號],氧氟沙星組用0.3%氧氟沙星眼藥水[日本參天制藥廠生產,進口許可證號X940198],2組均為每眼每次1滴,6次.d-1,3~7d后復診,再做細菌培養,7d為一個療程。

3療效標準痊愈:癥狀和體征全部消失,病原體陽性轉陰;顯效:病情明顯好轉,癥狀和體征中有1項未恢復正?;蚣毦囵B未轉陰;進步:癥狀和體征有所好轉,但不明顯;無效:病情無變化或加重者;痊愈和顯效合計為有效病例,有效率據此計算。

結果

1臨床療效洛美沙星組痊愈77例(結膜炎46例,角膜炎31例),顯效22例(結膜炎13例,角膜炎9例),進步3例(結膜炎1例,角膜炎2例),無效2例(角膜炎2例),痊愈率74%,總有效率95.2%;氧氟沙星組痊愈37例(結膜炎19例,角膜炎18例),顯效20例(結膜炎10例,角膜炎10例),進步4例(結膜炎3例,角膜炎1例),無效1例(角膜炎1例),痊愈率60%,總有效率92%,經Ridit分析,R洛=0.5,R氧=0.5722,P<0.05。

2細菌學檢查臨床分離出菌株137株,陽性率83%,洛美沙星組85株,革蘭陽性菌62株,革蘭陰性菌23株;氧氟沙星組52株,革蘭陽性菌36株,革蘭陰性菌16株,革蘭陽性菌以葡萄球菌、棒狀桿菌和鏈球菌為主,革蘭陰性菌以假單胞菌和腸桿菌為主,2組的細菌清除率均為100%。

3藥物敏感試驗

3.1紙片法敏感試驗見表1。

137株細菌對洛美沙星敏感率與另5種抗生素敏感率比較,經χ2檢驗:aP>0.05,cP<0.01。3.2MIC值測定137株病原菌MIC50/MIC90測定:洛美沙星為0.25/16(mg.L-1),氧氟沙星為0.12/8(mg.L-1)。

4不良反應洛美沙星組2例眼部輕微灼痛感,氧氟沙星組1例眼部灼痛感,均能繼續用藥。

討論外眼部細菌感染性疾病是眼科常見病,隨著耐藥菌株的產生,應該有新的眼藥水研制開發,0.3%洛美沙星眼藥水的含藥量為3000mg.L-1,體外抑菌試驗約為全部病原菌MIC的100倍,即MIC值均在眼藥水含量以下,臨床上可作為治療外眼部細菌性感染的又一種藥物。

醫學畢業論文:異維A酸治療尖銳濕疣

關鍵詞:異維A酸;尖銳濕疣;人類乳頭瘤病毒

[摘要]目的:觀察口服異維A酸對尖銳濕疣治療作用和近期復發率。方法:將門診確診的尖銳濕疣病人分為2組;異維A酸組39例,給予異維A酸膠丸10mg,tid或bid口服,每周隨訪觀察至疣體完全消失后評定療效,將其中痊愈病人改服10mg.d-1×1mo,停藥再隨訪3mo評定復發率。另組為鬼臼毒素組的40例病人,給予0.5%鬼臼毒素酊外用治療至疣體完全消失后評定療效。將其中痊愈病人停藥隨訪3mo評定復發率。結果:用異維A酸膠丸治療的39例病人中痊愈33例(85%),其中復發6例(18%),鬼臼毒素治療40例,痊愈30例(75%),痊愈30例中復發16例(53%),2組痊愈率比較P>0.05,復發率比較P<0.01。結論:口服異維A酸對尖銳濕疣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近期復發率較鬼臼毒素低。

尖銳濕疣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外生殖器、肛門、外陰部位的表皮菜花樣增生。其發病率高,治療方法較多,復發率亦較高,通常采用局部治療即去除外生疣體為主并佐以干擾素注射治療。我科自1999年初起用異維A酸膠丸口服治療39例尖銳濕疣病人,觀察其療效和近期復發率。現總結如下。

一般資料所有病人均在門診確診為尖銳濕疣,病程為2wk~6mo,分為2組;其中39例病人作為異維A酸組,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齡36a±s4a(20~72a),另一組鬼臼毒素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25a±4a(21~57a)。2組病人來我科前均未接受任何治療。

治療方法異維A酸組:口服異維A酸膠丸[商品名泰爾絲,上海延安制藥廠生產,每丸10mg,批準文號:(93)衛藥準字X-174號],按體重>50kg者服3丸.d-1;體重≤50kg者口服2丸.d-1。均連續口服且每周1次隨訪,直到疣體完全消失止,改為1丸.d-1維持1mo后停藥并連續隨訪3mo。若連續6wk疣體無明顯減少、減小甚至加重則立即停藥。鬼臼毒素組:使用0.5%鬼臼毒素酊[商品名疣脫欣,遼寧華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96)衛藥準字X-184(1)號]外用治療至疣體完全消失止,并隨訪3mo,若連續6wk疣體無明顯減少、減小甚至加重,或者其他迫使不能繼續用藥如較嚴重感染則立即停藥。

療效評定標準痊愈:用藥后疣體完全消退。顯效:用藥起始疣體有明顯減少、減小,但是繼續使用6wk以上再無法消退。無效:從用藥起連續6wk疣體無明顯減少、減小甚至在繼續使用中反而增多、增大。復發:痊愈一段時間后,在原皮疹處再次出現新疣體。

1療效異維A酸組:39例病人痊愈33例(85%),顯效4例(10%),無效2例(5%)。在治療過程中,所有病人均表現為皮損體積范圍上的縮小,疣體伏平。鬼臼毒素組:40例中痊愈30例(75%),顯效4例(10%),無效6例(15%)。2組痊愈率分別為85%和75%,經χ2檢驗,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

2復發率采用口服異維A酸治療的病人其近期復發率非常明顯低于外用鬼臼毒素,見表1。

2組復發率比較經χ2檢驗:cP<0.01。3不良反應異維A酸組所有病人均出現不同程度口唇干燥,但均能忍受。鬼臼毒素組:均出現疣體及周圍紅腫糜爛,給予抗感染治療一般能繼續用藥。

討論異維A酸,屬于維甲酸類藥物,它對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均有免疫調節機制并輔助抗體等產生[1,2]。尖銳濕疣發病機制是HPV感染人體后在表皮大量復制增殖播撒,同時侵入細胞核引起迅速有絲分裂增殖形成特征性的乳頭樣贅生物[3]。維甲酸類藥物可以調節被HPV感染細胞的細胞周期,抑制其過度增殖[4,5]。HPV與維甲酸類藥物對上皮細胞過度增殖或抑制過度增殖均與兩者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表達水平的調控有關[6],而表皮生長因子(EGF)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結合后使表皮增生、有絲分裂加快[7]。因此維甲酸類藥物正是可能有以上機制的共同作用達到對于尖銳濕疣的治療作用。

本研究表明,口服異維A酸治療尖銳濕疣有一定療效,并能降低復發率。不良反應較小,病人易于接受,值得推廣應用。

醫學畢業論文:早期干預對卒中后抑郁的影響

【關鍵詞】腦卒中;抑郁;康復治療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康復干預對腦卒中后抑郁狀態的影響。方法將86例腦卒中后抑郁患者隨機分為康復組(研究組)46例,常規治療組(對照組)40例;兩組均進行常規藥物治療,康復組同時進行神經康復治療。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數評定日常生活活動,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定抑郁狀態,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第40d末各評定1次。結果治療40d末,研究組Barthel指數、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定均有明顯改善,差異有顯著性(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改變不明顯(P>0.05);兩組間比較研究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結論早期康復干預不僅能有效改善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心境,同時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致殘率。

【關鍵詞】腦卒中;抑郁;康復治療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腦血管意外的常見并發癥,腦卒中后約60%的患者可發生抑郁[1,2]。卒中后的抑郁情緒和認知障礙等可直接影響患者的病程及預后。早期康復治療能使PSD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明顯改善,使康復治療步入良性循環,從而改善預后,現報導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對象選取2004年3月~2005年6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86例PSD患者為研究對象。入組標準:(1)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并經CT證實為大腦半球病變(梗塞或出血),無意識障礙、失語及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2)均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抑郁癥診斷標準;(3)病程10~15d;(4)無嚴重的心、肺、腎功能障礙,排除既往有神經、精神病史及檢查不合作者。其中男54例,女32例;平均年齡58.4±9.4a;腦梗塞50例,腦出血36例。

1.2方法

1.2.1分組方法先按疾病類型分層,爾后將入組的86名卒中后抑郁患者隨機分成康復組(研究組)46例,常規治療組(對照組)4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發病時間、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抑郁程度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2治療方法兩組均給予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和護理,對抑郁顯著的患者口服百憂解治療。研究組采用運動再學習方法(MRP),在生命體征及病情穩定48h后即開始康復治療,早期均以肌肉按摩、神經肌肉電刺激、患肢的抗痙攣體位擺放、關節的被動與主動活動等,以保持關節正?;顒佣燃凹∪庹iL度為主。再根據患者病情,腦梗塞患者一般在發病后3~5d,腦出血患者在發病后10~20d進行坐、立、行、走訓練,同時通過具體的作業由易到難進行日常生活活動(ADL)訓練與強化,每日1次,每次45min。康復師不斷地與患者進行交流,講解神經康復的基本原理及近期與遠期目標,使患者對腦卒中有全面、正確的認識;不斷肯定、鼓勵患者所取得的每一個進步;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以喚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1.2.3療效評定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數(MBI)評定ADL,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定抑郁狀態,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第40d末各評定1次,并進行對比分析。HAMD24項評分≥8為輕度抑郁,≥20為中度抑郁,≥35為重度抑郁[3]。全部數據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處理,并進行t檢驗。

2結果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MBI、HAMD評定結果比較,見表1。

表1顯示,治療40d末,研究組MBI、HAMD評定均有明顯改善,差異有顯著性(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改變不明顯(P>0.05);治療后兩組間比較,研究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

3討論

PSD是腦卒中后常見并發癥之一,其發生的機制不明,目前有兩種學說:(1)原發性內源性學說,認為腦卒中后破壞了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和5羥色胺能神經元及其通路,引起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之間的平衡失調;(2)反應性機制學說,即卒中后肢體功能的喪失,社會功能減退,角色轉變,家庭關系等急性轉變超出患者所能應對的范圍;患者卒中后對疾病認識不足及對偏癱后果恐懼導致精神壓力過大;怕拖累家人、經濟承受力的擔憂等,多種家庭、社會、生理因素共同導致病后生理、心理平衡失調,而產生悲觀孤獨情緒,不愿意與人交流導致抑郁。

PSD與腦卒中的嚴重程度有明顯的相關性[4],患者的神經功能缺失越重,ADL越差,越易導致PSD。而隨著ADL的恢復,患者的抑郁程度亦會明顯改善。大腦是有可塑性的,早期康復治療,因能有效抑制異常運動模式的產生,誘發正常運動模式,促使大腦的神經功能重組向符合生理要求的正確方向上發展。本研究顯示,研究組治療前后MBI、HAMD評定比較均有明顯改善,差異有顯著性(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改變不明顯(P>0.05);治療后MBI、HRSD評定兩組間比較,研究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隨著康復治療,患者肢體功能不斷改善,ADL的不斷改善,激發起患者康復的信心,心理障礙逐步消除,有利于PSD的恢復。

康復訓練是有計劃、有目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其間患者通過與康復師的不斷交流,康復師的耐心的心理疏導,向患者傳達積極的心理支持;通過建立良好的康復氛圍,安排偏癱患者的集體治療,促進患者與患者間的交流及加強患者與家屬間的溝通,使其心情放松、愉快,不斷樹立自信心,從而打消患者不良的心理防御體制,消除卒中后不良行為與處理方式,使患者能正確認識卒中事件本身,正確接納自己與自己的疾病,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治療,從而解除抑郁。

總之,早期神經康復能從內因與外因兩個方面改善患者的抑郁心理,促進PSD的恢復,而PSD的恢復,反過來又可加速康復進程的發展,最終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減低致殘率,改善預后。

醫學畢業論文:驚恐障礙誤診為冠心病38例分析

【關鍵詞】驚恐障礙;誤診;冠心病

【關鍵詞】驚恐障礙;誤診;冠心病

驚恐障礙(panicdisorder)是神經癥的一種,患者有顯著的軀體化癥狀,驚恐發作的臨床表現與冠心病相似,患者多就診于綜合醫院心血管內科,常易導致誤診。我們對2000~2004年在新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內科就診的38例驚恐障礙誤診為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臨床資料

1.1對象38例驚恐障礙誤診為冠心病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驚恐障礙的診斷標準[1]。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齡35~67a,平均54.8a;既往有高血壓史者2例,糖尿病史者1例,高血脂史者1例。

1.2方法對38例驚恐障礙誤診為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2結果

2.1臨床表現患者多以突發的心前區不適為主訴前來就診。主要表現為心悸、心前區悶痛、壓榨感、瀕死感、呼吸困難,伴大汗,手或全身震顫、麻木及強烈的恐懼感。持續5~20min可自行緩解,與勞累及情緒激動無明顯關系,含化速效救心丸不能明顯縮短發作時間??偛〕虜翟轮翑凳瓴坏?,癥狀反復發作,長期按冠心病治療,應用降壓、調脂及改善心肌供血的藥物,不能減少癥狀發作。有8例患者時時刻刻要他人陪伴,不敢單獨在家或出門;18例在發作間歇期有惴惴不安、陣發性多汗等癥狀。

2.2輔助檢查心電圖檢查,癥狀發作時顯示明顯心肌缺血者1例(2.6%),心電圖出現動態演變,且心肌酶增高1例,運動試驗陽性2例(5.26%),靜息狀態顯示非特異性STT改變8例(21.1%);彩色超聲檢查顯示室壁運動減弱,提示心肌梗死2例(5.26%);27例行冠狀動脈造影,5例顯示單支血管病變,狹窄程度<20%者3例,40~50%者2例,無明顯血管狹窄者22例。

2.3診斷及治療38例患者均經臨床心理科會診,符合CCMD3驚恐障礙診斷標準,停用治療冠心病的藥物,給予抗焦慮、抑郁劑舍曲林、阿普唑侖等治療,癥狀漸改善。

3討論

3.1誤診原因(1)驚恐障礙的癥狀與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及心肌梗死的癥狀極為相似,并且反復出現,發作不限于任何特殊的處境,發作持續時間為5~20min,部分病人在發作時有心電圖的缺血改變,部分伴有冠心病易患因素,容易誤診;(2)隨著冠心病發病率的增高及發病年齡的年輕化,臨床上對冠心病的誤診率也越來越高,除非有作為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的冠狀動脈造影結果,否則,臨床醫生不敢輕易否定該診斷。(3)依靠臨床癥狀及心電學檢查診斷冠心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4)部分內科醫生對驚恐障礙認識不足,過于相信首次診斷,易導致長期誤診。

3.2防止誤診的措施(1)詳細詢問病史,尤其是心前區不適的特征。冠心病患者的心前區疼痛,大多呈典型的壓榨感,束帶感,持續時間為3~5min,心肌梗死發生時,胸痛時間會延長,伴有出汗、窒息感、瀕死感,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可迅速顯效;而驚恐發作患者的胸痛可以是刺痛、悶痛或鈍痛,持續時間普遍較長,有顯著的心悸、出汗、震顫等植物神經癥狀或強烈的瀕死感或失控感,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的效果不明顯;(2)冠心病患者的心絞痛發作多與體力勞動及情緒激動有關,而驚恐發作患者的胸痛發作常不可預料,呈自發性、無明顯誘因或與情緒及心情有關;(3)冠心病患者在胸痛發作時,多有ECG成組導聯的缺血性STT改變,胸痛緩解后ECG與發作時常有明顯改變;而驚恐發作患者的胸痛發作時ECG常呈非特異性STT改變,與發作間歇期的ECG無明顯改變;(4)冠心病患者在發作間歇期能正常生活,而驚恐發作患者在發作間歇期有惴惴不安、陣發性多汗等癥狀,常感到自己像一個永遠的患者,情緒不穩定,易出現衰竭狀態;(5)冠心病患者行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冠狀動脈常有一支或一支以上的狹窄或阻塞性病變,狹窄程度多>50%;而驚恐障礙患者的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冠狀動脈無狹窄或阻塞性病變,或狹窄程度<20%;(6)驚恐障礙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很低,有明顯的精神神經質傾向,情緒不穩定[2],較少伴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冠心病的易患因素;據國內外文獻報道[3~5],冠心病患者有50%伴有明顯的焦慮情緒,有45%伴發抑郁情緒,但驚恐障礙患者的心理癥狀明顯重于冠心病患者。

總之,應在內科醫生中普及心理疾病的相關知識。對臨床擬診為冠心病并伴有明顯焦慮抑郁情緒者,應當考慮到驚恐障礙的可能性,有條件者應積極行冠狀動脈造影術,明確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如能排除冠心病,可以徹底解除患者的心理負擔,避免過多不必要的檢查與治療,同時積極給予抗焦慮、抗抑郁治療及心理治療,提高患者及家屬的生活質量。

醫學畢業論文:紅花的現代研究進展

【關鍵詞】紅花;化學成分;藥理研究;臨床應用

現代研究表明:紅花集藥用、食用、染料、油料和飼料于一身。紅花油是世界公認的具有食用、保健、美容功用的功能性食用油。紅花油在國際上被作為“綠色食品”,其亞油酸含量是所有已知植物中最高的,達80%,號稱“亞油酸之王”。并且在醫藥工業上,紅花油常常用作血液膽固醇調整、動脈粥樣硬化治療劑及預防劑的原料。適用于各種類型動脈粥樣硬化、高膽固醇、高血壓、心肌梗死、心絞痛等,并可用作脂肪肝、肝硬化、肝功能障礙的輔助治療。紅花油還廣泛用作抗氧化劑和維生素A、維生素D的穩定劑。紅花油酸值低、黏底小、脂肪酸凝點低、油色淺、清亮澄明,可作為藥用注射油。紅花花冠不但可作為藥用,還可提供天然食用的黃色素、紅色素,是理想的食品添加劑,還是高檔化妝品、紡織品的染色劑,且對人體有抗癌、殺菌、解毒、降壓及護膚的功效。餅粕中制得蛋白質濃縮粉和分離物,可作為食物的強化劑。

1化學成分

目前紅花中已分離鑒定的化學成分有60多種〔2〕,其中主要有黃酮類、木脂素類、多炔類等,有藥效的成分主要是:黃酮類:包括紅花黃色素(saffloryellow,SY,有些文獻亦稱之為紅花總黃素),羥基紅花黃色素A(hydroxysaffloryellowA,HSYA)等;脂肪酸:紅花中含有棕櫚酸、肉豆蔻酸、月桂酸、油酸、亞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紅花多糖:該成分是由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和中乳糖以β鍵連接的一種多糖體。1906年日本龜高德平從我國河南產德紅花干花中首先分得紅色素,含03%~06%;含紅花黃色素(SY)查耳酮類化合物為20%~30%〔3〕。為進一步揭示紅花藥理活性的化學物質基礎,開發其活性成分,尹宏斌和郭美麗等對紅花進行乙醚和乙酸乙酯提取,并對所得到的化學成分進行了初步分離和純化,通過波譜分析鑒定出了18個化合物。紅花中富含大量的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維生素B、維生素E及微量元素鐵、鋅、銅、磷、硒、鈣、鉀、鈉、鉻、鉬等,而且還富含多糖和腺苷等物質〔4〕。

2藥理研究及臨床應用

2.1對心功能及血管的影響

小劑量紅花煎劑對蟾蜍心臟有輕微興奮作用,使心跳有力、振幅加大,對心肌缺血有益;大劑量對蟾蜍反而有抑制作用,而擴張體冠動脈及股動脈。此外,還能解除血管平滑肌的痙攣并增強耐缺氧能力,阻止血栓進一步發展并逐步緩解血栓,降低膽固醇的作用。能較好地改善心肌及腦組織的微循環障礙,起到治療冠心病及腦血栓的效果〔5〕。

2.2降低血壓、血脂的作用

紅花煎劑對狗、貓均有較持久的降低血壓的作用〔6〕。口服紅花油可治療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酯血癥及高非酯化脂肪酸血癥。

2.3抗凝血、血栓的作用

SY可顯著延長凝血酶原時間和凝血時間,能顯著提高血漿纖溶酶原激活劑的活性,使局部血栓溶解,從而起到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7〕。

2.4抗炎作用

Toshihiro等〔8〕認為紅花中的長鏈6,8雙醇化合物是抗炎活性的主要有效成分。SY對甲醛性大鼠足腫脹、對組胺引起的大鼠皮膚毛細血管的通透量增加及對大鼠棉球肉芽腫形成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抗炎的機制可能是通過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炎性滲出,抑制炎癥過程及肉芽增生。紅花中的多種有效成分可影響免疫,拮抗PAF受體,提高體內NO水平,清除氧自由基,還能拮抗多種炎癥因子,有效好的抗炎作用。

2.5鎮痛和鎮靜作用

SY紅花黃色素對小鼠有較強而持久的鎮痛效應,對銳痛(熱刺痛)及鈍痛(化學性刺痛)均有效。

2.6興奮子宮的作用

紅花煎劑對小白鼠、豚鼠、家兔、狗、貓之離體和在體子宮均有顯著的興奮作用〔9〕。

2.7耐缺氧作用

SY有顯著的耐缺氧、抗疲勞作用,能明顯延長動物的存活時間,并增加離體家兔心臟和心肌缺氧的冠脈流量,改善心臟的缺氧、缺血病理狀態。

2.8保肝作用

紅花注射液能明顯抑制離體灌流、肝灌流液中的GPT的升高,使流量增加并接近正常,有利于改善肝功能。

2.9免疫抑制作用

陸正武等〔10〕研究結果顯示:SY可降低血清溶菌酶含量、抑制遲發型超敏反應和血清溶血素產生、抑制腹腔巨噬細胞和全血白細胞吞噬功能、減少脾特異性玫瑰花形成細胞。體外應用SY,可抑制3HTdR摻入的T/B淋巴細胞增殖反應,抑制混合淋巴細胞反應,降低白細胞介素2水平及其活性,抑制T細胞的產生及其活性,表明SY以劑量依賴方式降低非特異性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效能〔11〕。

3小結

紅花及其成分的藥理作用十分廣泛、毒性小,其防治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的成果已經得到廣泛確認。另外還具有抗炎,耐缺氧,免疫抑制,鎮痛、鎮靜等作用。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普遍而嚴重的疾病,且發病年齡越來越提前。因此,開發紅花系列制劑及產品,對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具有重大而且深遠的意義。

醫學畢業論文:氟西汀對海馬神經元生長的影響

【關鍵詞】氟西汀;細胞培養;海馬神經元;大鼠

氟西汀是5-羥色胺(5-HT)再攝取抑制劑之一,是應用較廣的抗抑郁藥。氟西汀除有抗抑郁作用外,尚可治療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有研究表明,氟西汀對海馬的神經保護作用是其發揮抗抑郁效應的機制之一[1]。關于氟西汀對體外培養的海馬神經元生長的影響未見報道,本研究初步探討了氟西汀對原代培養的海馬神經元生長的影響。

1材料與方法

1.1新生大鼠海馬神經元的分離和培養

技術方法在參考文獻[2]基礎上加以改進。取出生24h內的新生SD大鼠(東南大學醫學院動物實驗中心提供),無菌分離出雙側海馬,用顯微剪剪碎,D-Hank''''s液清洗2或3次,將剪碎的海馬組織轉移至離心管中,加入等量0.25%的胰酶(美國Sigma公司),37℃消化30min,中間振搖1或2次,加入10%的DMEM/F12(美國Gibco公司)5ml,輕輕吹打15次,然后1000r·min-1離心5min,制成單細胞懸液,置于CO2培養箱(德國Heraeus公司產品)中,差速貼壁30min,去除成纖維細胞,吸取未貼壁的細胞,并用200目的不銹鋼濾網過濾,收集過濾后的單細胞懸液于培養皿中,然后至離心管中,取一滴單細胞懸液進行計數,并用DMEM/F12將細胞密度調到1×106ml-1,然后接種于200μg·ml-1多聚賴氨酸(美國Sigma公司)包被的6孔培養板中,轉移至培養箱內培養,4h后換為無血清培養基,即含2%B27的Neurobasl培養基(美國Gibco公司),以后每3天半量換液1次。使用培養6d的神經元進行染色鑒定。

1.2大鼠海馬神經元的鑒定

1.2.1烯醇化酶(NSE)免疫細胞化學染色

取培養6d6孔培養板中的蓋玻片進行神經元特異的NSE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棄去培養液,4%多聚甲醛室溫固定1h,加入0.3%H2O2甲醇去除內源性過氧化氫酶,0.1%TritonX-100破膜,10%綿羊血清封閉,加入一抗1∶200兔抗鼠NSE抗體,4℃濕盒過夜,0.01mmol·L-1PBS清洗,加入二抗1∶200生物素化的山羊抗兔IgG,放入37℃溫箱孵育60min;0.01mmol·L-1PBS清洗,滴加SABC過氧化物酶復合物,37℃溫箱中孵育60min,0.01mmol·L-1PBS清洗,滴加DAB顯色液作用3~10min,自來水沖洗后,常規脫水,透明封片。光鏡下觀察NSE表達陽性細胞。

1.2.2尼氏染色

6孔培養板的細胞培養7d時,取出蓋玻片進行尼氏染色。棄去培養液,0.01mmol·L-1PBS清洗,4%多聚甲醛室溫固定1h,0.01mmol·L-1PBS清洗3次,氯仿中1min,95%、70%乙醇各1min,蒸餾水清洗,置于1%甲苯胺藍染液中染色20min,95%乙醇分化,在顯微鏡下觀察控制,時間以尼氏體顯示清晰為準,37℃干燥,二甲苯透明,中性樹脂封片,光學顯微鏡下觀察。

1.3實驗分組

在培養的第3天加入氟西?。ǔV莸谒闹扑帍S生產),根據藥物濃度不同,將實驗細胞分為5組,分別加入1、10、20、40μmol·L-1氟西汀;正常對照組加入等體積的培養基。

1.4海馬細胞形態定量分析

倒置相差顯微鏡(德國Zeiss公司產品)下觀察加藥48h后的海馬神經元形態,每組各孔隨機選擇20個視野(每個視野0.17mm2),記錄每個視野內細胞長出突起的神經元數目,目鏡測微尺隨機測量15個神經元突起的長度和胞體的長徑。

1.5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各項檢測結果以x-±s表示。多組比較及組間兩兩比較采用方差分析。

2結果

2.1海馬神經元形態學觀察

倒置相差顯微鏡下觀察,培養1d,細胞絕大部分貼壁,細胞形態大小不一,以單突起的小細胞為主。培養6d,神經元胞體較大,突起進一步增多、延長,并形成稀疏的網絡(圖1)。培養12d,神經元胞體進一步增大,突起形成比較稠密的網絡。培養24d,神經元胞體出現空泡,部分神經元死亡,胞體崩解,突觸斷裂。

2.2海馬神經元鑒定

NSE免疫細胞化學染色:染色后光鏡下觀察第6天的神經細胞,胞漿和突起被染成棕黃色為NSE抗體表達陽性細胞,以3個視野中陽性神經元的數目占總細胞的比例為神經元純度,經鑒定神經元的純度為90%。見圖2A。

2.3氟西汀對海馬神經元形態學的影響

結果見表1和圖3。不同濃度的氟西汀對海馬神經元形態學指標的影響是不同的,10μmol·L-1氟西汀組海馬神經元與正常對照組相比,有突起的神經元數目增加、最長突起長度增長(P<0.05);40μmol·L-1氟西汀組海馬神經元與正常對照組相比,有突起神經元數目減少(P<0.05),最長突起長度及胞體長徑無顯著性差異(P>0.05);1、20μmol·L-1氟西汀組海馬神經元與正常對照組相比,有突起神經元數目、最長突起長度及胞體長徑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1氟西汀對加藥48h海馬神經元形態學的影響(略)

3討論

本實驗嚴格控制胰酶的量和消化時間,采用了0.25%胰蛋白酶低濃度溶液、30min長時間消化的方法,盡可能減少分離過程中的化學損傷。為了避免操作過程中的機械損傷,分離時動作輕柔,規律換藥,每72h半量換液1次,換液時速度快,以減少對神經元生長的影響。本實驗采用了差速貼壁生長,去除了成纖維細胞,并采用B27無血清培養基,可以選擇性地促使神經元生長,抑制非神經元的生長和繁殖[3],從而可以純化海馬神經元。NSE是神經元分化成熟的特異性標志酶之一,它主要表達于神經元的胞體、軸突、樹突部分[4],通過NSE免疫細胞化學染色方法,可以鑒定體外培養的新生大鼠海馬神經元及其純度。本實驗通過NSE免疫化學染色,發現大部分細胞胞漿和突起被染成棕黃色,計數陽性細胞百分率為90%。尼氏體是神經元的特征性結構之一,存在于神經元胞體和樹突內,可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顆粒和斑塊,它是細胞內的一種蛋白質合成裝置,可作為觀察神經細胞功能狀態的靈敏指標。本實驗觀察到培養的海馬神經元胞質內尼氏體數量較多,說明培養的海馬神經細胞生長良好。NSE免疫細胞化學染色和尼氏染色結果提示,本實驗能培養出純度較高、生長良好的海馬神經元。氟西汀不僅是廣泛應用的抗抑郁藥,而且可以用于治療癲癇、偏頭痛、認知障礙、焦慮障礙、兒童孤獨癥等諸多神經精神疾病。目前研究認為,氟西汀抗抑郁效應與它對海馬的神經保護作用有關,這種作用可能是通過促進海馬細胞增殖來抵抗神經元的萎縮和丟失來實現的。李鸝等[1]研究發現,氟西汀在顯著改善抑郁大鼠抑郁行為的同時,增加了海馬齒狀回神經前體細胞的數目,其增殖也增強,推測促進海馬神經元再生可能是氟西汀治療抑郁癥的機制之一。李云峰等[5]通過慢性應激建立小鼠抑郁模型,認為氟西汀促進海馬齒狀回神經元再生可能是抗抑郁劑共同作用機制之一,并且可能與提高海馬BDNF水平密切相關。一些臨床研究的結果也提示抗抑郁藥具有神經保護作用。Santarelli等[6]

研究發現5-HT再攝取抑制劑能部分逆轉認知功能障礙大鼠海馬齒狀回神經元增殖減少及樹突萎縮,并能促進海馬神經元的再生和存活。Yatte等[7]通過高分辨率的MRI和立體定位方法測定海馬容量,發現持續性接受抗抑郁藥物治療與只在發作時接受治療的患者相比,海馬容量無顯著性降低。

本研究首次以體外培養的新生SD大鼠海馬神經元為模型,通過細胞形態定量分析,探討氟西汀對海馬神經元生長的影響。Chiou等[8]通過MTT方法,發現濃度在55μmol·L-1以下的氟西汀可明顯促進海馬神經干細胞存活,在20μmol·L-1時達到高峰。根據Chiou等[8]的研究結果,本實驗選擇了濃度分別為1、10、20、40μmol·L-1的氟西汀來干預海馬神經元。結果發現不同濃度的氟西汀對海馬神經元形態學指標的影響是不同的,10μmol·L-1氟西汀組海馬神經元與正常對照組相比,有突起的神經元數目增加、最長突起長度增長(P<0.05);40μmol·L-1氟西汀組海馬神經元與正常對照組相比,有突起神經元數目減少(P<0.05),最長突起長度及胞體長徑無顯著性差異(P>0.05);1、20μmol·L-1氟西汀組海馬神經元與正常對照組相比,有突起神經元數目、最長突起長度及胞體長徑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果表明氟西汀對海馬神經元生長的影響有濃度依賴性,濃度過低(1μmol·L-1)對海馬神經元生長的作用不明顯,適當濃度(10μmol·L-1)可以促進海馬神經元的生長發育,濃度過高(40μmol·L-1)則抑制海馬神經元的生長。本實驗中氟西汀濃度為40μmol·L-1即出現對海馬神經元的抑制作用,與Chiou等[8]研究結果不完全一致,表明氟西汀對海馬神經元和神經干細胞的影響存在差異。氟西汀促海馬神經元生長的機制尚不明了,有研究[9]表明,長期給予氟西汀后,大鼠海馬神經元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mRNA表達明顯高于對照組,而BDNF具有很強的刺激和促進神經細胞生長和分化,維持神經細胞存活和正常功能的作用,Dwivedi等[10]發現氟西汀不僅能夠增加海馬BDNFmRNA的表達,還可以逆轉皮質酮導致的海馬BDNFmRNA表達的降低。據此可以推測,氟西汀促海馬BDNF表達可能是促海馬神經元生長的機制之一。非營養因子家族,包括睫狀神經營養因子、膠質細胞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等,都能促進海馬神經元的生長,氟西汀是否也可能通過上調這些因子的表達而促進海馬神經元的生長有待研究。

本實驗結果提示,氟西汀可以促進新生大鼠海馬神經元的生長,這為氟西汀治療與海馬損害有關的神經精神疾病提供實驗基礎和理論依據。氟西汀促海馬神經元生長的確切機制尚待進一步探討。

醫學畢業論文:血紅素加氧酶

【關鍵詞】血紅素加氧酶

[關鍵詞]血紅素加氧酶1;心臟疾病;文獻綜述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一種適應性變化就是能夠抵御外界氧化損傷而保持自身穩定。超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物酶、過氧化氫酶和一些非酶類物質維生素E、維生素C在抵御外界氧化損傷中都起了重要作用,還有鮮為人知的血紅素加氧酶(HO)在應激條件下保持細胞的穩定性也至關重要。HO基因缺失的個體不能正常生長并且對氧化損傷的敏感性增加,直至最后死亡[1]。HO是血紅素氧化的限速酶,在體內有3種同工酶,HO1、HO2和HO3,分別由不同的基因編碼,其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HO1與HO2之間是40%,HO2與HO3是90%。他們在分子結構、表達調節和組織分布中有很大差異。HO1為誘導型而HO2為構成型。HO的第3種亞型HO3最近才被發現,與HO2結構相似,但對血紅素的分解功能較弱。HO1在組織氧化損傷的病理條件下起著保護細胞作用,而HO2則起著生理性調節作用[2]。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對HO1的基因表達、調控以及與疾病的關系等方面。

1HO1的一般生物學特性與功能

HO1也稱之為熱休克蛋白32(HSP32),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種同工酶。相對分子質量為32000,染色體定位22q12,在細胞中定位于微粒體,誘導性表達于肝、脾、心、肺、血管平滑肌、腦等組織,誘導因素為應激、缺氧、內毒素、過氧化氫、重金屬、紫外線、細胞因子、生長因子等。作為血紅素降解的限速酶,HO1降解由衰老或破損的紅細胞釋放出血紅素,首先生成膽綠素、一氧化碳(CO)和Fe2+,然后膽綠素在膽綠素還原酶作用下轉換成膽紅素,Fe2+誘導并參與了體內鐵蛋白的合成。在血紅素降解過程中需要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供氫并消耗O2。以往認為血紅素代謝產物不僅對機體無益,過量時還可對機體造成損害。如游離膽紅素如果不能和葡萄糖醛酸充分結合并排出體外,就容易透過血腦屏障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傷;Fe2+可產生活性羥基引起嚴重的氧化應激,導致細胞膜損壞和組織的損傷[3];而CO和血紅蛋白結合后可造成組織缺氧。隨著研究深入,人們對HO1及其催化產物在機體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首先HO1分解血紅素,避免了血紅素對細胞的損傷,催化過程中消耗了O2,減少了氧自由基生成。其次HO1的催化產物鐵蛋白、CO、膽紅素在氧化應激中起著保護組織細胞的作用,其中鐵蛋白可降低細胞內Fe2+的濃度[4],同時HO1還可以上調內質網上的Fe2+通道,促進細胞內Fe2+泵出[5],防止由Fe2+介導的氧化應激損傷;膽紅素作為HO1的代謝產物,能有效地清除氧自由基,防止細胞脂質層過氧化,而且游離膽紅素比結合膽紅素更能有效地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分解[6];CO可以促使血管舒張,其機制為CO和NO一樣可以活化鳥甘酸環化酶,使三磷酸鳥嘌呤核苷(GTP)轉化成環磷酸鳥甙(cGMP),使血管舒張;CO還可以通過刺激平滑肌細胞膜上的K+通道促使血管舒張,以及抑制縮血管內皮素(ET1)的釋放所引起的血管收縮[7]。另外,CO還通過鳥甘酸環化酶活化P38有始分裂原活化MAPK信號轉導途徑,既可抑制炎癥因子的基因表達,又可促進抗炎因子的產生來抑制炎癥反應[8]。除此以外,CO還有防止血管平滑肌細胞過度增生、抗血小板聚集、抗凋亡等作用。

2HO1的誘導與表達

調控HO1可以被許多不同種類的因素所誘導,這些因素的共同特點是都能引起氧化應激,并通過有絲分裂原活化MAPK、蛋白激酶C、cAMP依賴性蛋白激酶A、cGMP依賴性蛋白激酶G等不同的信號途徑來誘導HO1基因表達。研究表明,HO1基因表達調控主要在轉錄水平上,HO1啟動子區域包含不同的順式反應元件,包括激活蛋白1(AP1)結合位點、金屬反應元件、抗氧化反應元件、熱休克和血紅素反應元件等,轉錄因子如氧化應激反應轉錄因子NFκB和AP1等與這些特殊元件結合可導致HO1基因激活。但HO1基因調控在不同細胞種類和物種之間有很大差異,如在大鼠HO1的啟動子上有熱休克反應元件,熱休克可促使熱休克核因子聚集到相應的基因片段使HO1基因穩定。但在人類,兩者結合則會引起HO1基因的表達[9]。目前研究最多的轉錄因子是激活蛋白因子1(AP1)家族,其中NFE2相關因子2(Nrf2)最為重要。Nrf2可以和HO1基因抗氧化反應片段結合,調節相關基因,在氧化應激細胞反應中起重要作用。動物試驗證實在小鼠HO1基因的增強區有一10bp序列,被稱為應激反應元件(StRE),對于缺氧以外各種因子引起的應激反應非常重要,StRE中包含了AP1家族結合位點,兩者結合可誘導HO1基因表達,而StRE突變會使HO1基因在應激狀況下不能被活化,顯示了AP1蛋白在HO1基因表達調控中的作用。其他轉錄因子如低氧誘導因子1(HIF1),在與HO1基因相應片段結合后可誘導缺氧狀況下的HO1基因表達[10]。HIF1在含氧量正常情況下也可被一些受體介導因子如生長因子、細胞因子所誘導,但效應遠低于低氧因素,低氧可以通過MAPK或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號通道介導HIF1蛋白合成[11]。

3HO1與心血管系統

3.1HO1與冠狀動脈疾病(CAD)早在1994年Schwertner等[12]第一次發現了血漿中膽紅素的濃度與CAD的發病率成顯著負相關,這個重要發現提示血漿中的膽紅素濃度低于正??赡軙е氯毖孕呐K疾病的發生。隨后,Hopkins等也注意到有家族性CAD的病人血漿中的膽紅素濃度明顯低于無家族史的病人。Hunt等進一步證實遺傳性膽紅素濃度降低病人早期易患CAD。另外人們發現膽紅素血漿濃度與許多CAD的危險因素如吸煙、低密度脂蛋白、糖尿病、肥胖呈負相關,與CAD保護性因素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關。但即使消除了CAD的危險因素,膽紅素血漿濃度降低仍易導致CAD,表明了血漿中的膽紅素濃度直接與CAD相關。CAD與氧自由基生成、脂質過氧化、動脈粥樣硬化以及炎癥有關[1314]。血管動脈粥樣硬化主要是因為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并被內皮巨噬細胞吞噬后形成了富含脂質的泡沫狀細胞。而膽紅素能防止脂蛋白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從而阻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同時膽紅素能清除氧自由基和與炎癥有關的過氧化氫,保護心肌細胞膜免受氧化損傷。HO1還可通過其他途徑來影響CAD的發生。如HO1分解血紅蛋白(Heme),減少了Heme對心肌細胞的氧化損傷;產生的CO可通過活化鳥甘酸環化酶增加平滑肌細胞內的cGMP,使冠脈平滑肌舒張,還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平滑肌增生;HO1促使鐵蛋白合成增加也消除了由細胞內鐵引起的細胞損傷和慢性炎癥??傊琀O1及其代謝產物可通過不同的途徑降低CAD發病的危險性。

3.2心臟缺血再灌注損傷隨著心臟移植、體外循環、冠脈搭橋、冠脈介入治療應用于臨床,缺血再灌注損傷已引起醫學界的高度重視。動物實驗顯示,氧自由基、鈣超載、心肌纖維能量代謝障礙、血管內皮細胞、一氧化氮、中性粒細胞、細胞黏附分子和細胞凋亡等均可能參與再灌注損傷的發病過程。而HO1作為抗氧化應激的蛋白酶,它在心肌缺血及隨后的再灌注損傷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Clark等[6]發現在心肌缺血前24h用氯高鐵血紅素(HO1誘導劑)預處理,再灌注后心肌功能較對照組有顯著改善,而且在HO1高表達的區域,線粒體完整性保存較好,心肌梗死面積明顯縮小。氯高鐵血紅素預處理是否影響其他熱休克蛋白(HSP)的水平或觸發其他的心肌保護機制還缺乏試驗證實,但用HO1抑制劑后即使再用氯高鐵血紅素預處理,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依然沒有加重[15],表明HO1與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程度有直接聯系。同樣,Vulapalli等研究HO1在缺血再灌注心肌保護中的作用時發現,在心肌細胞中選擇性表達HO1的轉基因小鼠能有效防止缺血再灌注誘導的心肌細胞凋亡,而且HO1高表達并沒有影響到其他細胞保護性基因如HO2、HSP90的表達,這進一步證實了HO1在缺血再灌注中直接的心肌細胞保護作用。除了HO1在催化中消耗O2,減少了氧自由基形成以及HO1的催化產物膽紅素的抗細胞氧化作用外,對于HO1催化產物CO在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保護作用,Yet等[16]發現CO可以阻止炎性細胞浸潤,減少炎性滲出。作用機制可能是CO抑制細胞間黏附因子1(VCAM1)、血管細胞黏附因子1(ICAM1)基因的表達,阻礙了中性粒細胞在血管壁上的黏附、滲出和浸潤,減少了炎性反應對心肌細胞的損害。CO舒張血管作用提高了再灌注心肌的血流,也可以減輕再灌注心肌的損傷。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氧化和炎癥反應必然會導致心肌細胞的壞死和凋亡而造成心肌功能損害。Soares等[17]證實HO1過度表達可以抑制由腫瘤壞死因子(TNFα)引起的內皮細胞凋亡。Vulapalli等[18]的試驗結果也證實了HO1的抗調亡作用,但抗調亡機制尚不清楚,推測除了HO1的催化產物膽紅素和CO的抗氧化、抗炎作用抑制了引起細胞凋亡的因素外,HO1還促進抗凋亡基因Bcl2、抑制促凋亡基因caspase3的表達,提示HO1與凋亡相關基因之間的傳導途徑可為減輕缺血再灌注所造成的心肌損傷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3.3心肌重構以往人們認為心肌重構是由血壓或容量負荷增加引起心室壁應力的適應性變化,包括心肌細胞體積增大,心肌膠原蛋白合成增加。盡管開始是一種心臟功能代償機制,但病理性心臟肥大逐漸發展最終會導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在心臟重構過程中,心肌不斷對細胞外刺激如機械應激、缺血、氧自由基、生長因子、血管活性肽、激素等作出反應,心肌細胞體積不斷增大,膠原蛋白合成增加最終導致心力衰竭。有研究人員發現,HO1過表達能減輕Wister大鼠由血管緊張素Ⅱ(AngⅡ)引起的心肌肥厚,但不能緩解由AngⅡ引起的高血壓[19]。這個發現提示AngⅡ引起的心肌重構可能并非直接繼發于AngⅡ引起的高血壓,HO1可能直接作用于心肌組織而非通過血壓調控機制來減輕心肌重構。Hu等認為由AngⅡ誘導產生的活性氧簇作為刺激心肌生長的信號分子而非由AngⅡ引起的血壓增高,在心肌重構中起了主要作用。而HO1的催化產物膽紅素清除活性氧和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活性氧簇引起的心肌重構。這種假設和早期研究抗氧化可以抑制心肌重構的試驗結果相吻合??傊钚匝醣徽J為是一種生長刺激因素的信使,明確活性氧在心肌重構時的傳導途徑,用HO1作為基因治療手段,可以為臨床治療心臟損傷后的心肌重構提供一種新的方法。

4小結與展望

HO1性質、功能與調控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大量研究表明HO1對氧化損傷所引起多種疾病具有保護作用。HO1催化血紅素降解的3個產物CO、膽紅素和鐵蛋白是發揮細胞保護作用的關鍵分子。雖然每個產物獨自作用時都有保護作用,但是細胞保護作用主要是三者協同作用的結果。當應激發生時,適量HO1的誘導產生,能維護細胞自身穩定,實現對細胞的保護。目前加拿大研究人員利用經改造過的病毒為載體,把額外的HO1基因副本釋放到實驗鼠的心臟組織,使其在缺血、缺氧情況下能迅速地制造出大量的HO1蛋白,以減輕心臟病發作對心肌的損傷。目前對HO1的研究已有很大進展,但HO1的分子結構、催化反應機制、調控系統尚未得到很好了解,有待進一步探索;3種降解產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還知之甚少。進一步探索HO1以及血紅素催化產物的細胞保護機制、HO1生成量調控已成為下一步研究的重點。相信在不久的將來,HO1將會成為一種有效的治療藥物應用于臨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宁县| 武平县| 呼图壁县| 吉林省| 盐津县| 保德县| 慈利县| 泽普县| 蓝田县| 石景山区| 云和县| 田东县| 琼结县| 永昌县| 扎鲁特旗| 朝阳县| 牙克石市| 罗田县| 崇左市| 孝感市| 潮安县| 柘城县| 芜湖市| 尼勒克县| 和顺县| 竹北市| 绿春县| 鄄城县| 富裕县| 太保市| 德格县| 龙泉市| 香格里拉县| 合肥市| 天柱县| 淮北市| 宁夏| 滁州市| 伊春市| 宝鸡市| 大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