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公文范文 宏觀經濟論文

宏觀經濟論文

發布時間:2022-04-02 08:44: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宏觀經濟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宏觀經濟論文

宏觀經濟論文:我國證券市場宏觀經濟論文

一、我國證券市場周期與宏觀經濟周期運行特征

從國外成熟證券市場來看,證券市場運行周期與經濟運行周期是一致的。我國證券市場處于初級階段,情況比較復雜,存在長期背離,但近來趨同傾向逐步顯現。

1、我國證券市場周期運行趨勢

回顧歷史,中國證券市場起步晚、時間短,1990年年底至今的20年中,證券市場的第一周期是從1990年開始的,1990年12月至1993年2月為周期的上升點,下降階段為1993年2月至1996年1月;第二個周期是從1996年1月至2005年9月,其中上升階段是1996年1月至2001年6月,此后股市出現了較大的下跌行情,持續了4年多。2005年6月至2007年股市短期上升,但是2007年以后我國股市隨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呈現跌宕起伏。由于證券市場正處于國家主導的市場構建當中,所以周期更多表現為政策周期而非宏觀經濟周期。證券市場出現的幾次動蕩主要是有國家政策推動,而非經濟推動。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股市逐步走向合周期化的趨勢。我國宏觀經濟周期運行趨勢經濟周期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復蘇、繁榮、衰退、蕭條,其中,復蘇和繁榮階段構成了經濟周期中的擴張期,而經濟的衰退和蕭條階段則構成了經濟周期中的收縮期。在這里我們選取與證券市場相對應的經濟發展周期進行對比分析,分別是1991年至1999年之間的一個周期,以及2000年至2007年的第二周期。在第一輪宏觀經濟發展周期(1991-1999年)中,1991年-1992年味經濟的上升期,1993年-1999年味下降期。宏觀經濟在經歷了1978年-1991年的增長高峰后,并未進入周期性低谷,而是以小幅緩收為基調。從1993年下半年步入經濟收縮期,GDP增長率平均每年下降僅1個百分點左右。2000年以來,中國各項經濟指標均出現較大幅度的回升,經濟增長率也由1999年的7.1%增加到2007年的11%。預示著新的一輪經濟周期上升階段出現。2003年下半年以來,物價開始出現上漲的趨勢,直至2008年第三季度,政府通過宏觀調控以控制物價上漲及信貸過快增長的趨勢,中國經濟擺脫了通貨緊縮的狀態。中國宏觀經濟步入由于重工業化所帶來的高增長周期。總體來看,我國經濟連續在10多年保持高速增長,雖然當前我國經濟正在經歷宏觀調控的考驗,國際經濟形式不穩定,我國的經濟結構正在進行調整,風險依然存在,但是我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未來經濟可能還有20年的持續高增長。

2、二者之間的相互關聯

從根本上說.股市的運行與宏觀的經濟運行應當是一致的,經濟的周期決定股市的周期.股市周期的變化反映了經濟周期的變動。我國證券市場由于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主要是以政府的政策調整調控為主,出現了很多背離經濟周期發展規律的現象。隨著市場的成熟,國家對經濟與證券調控手段的變化以及證券監控力度的加大,經濟與證券市場的關聯度逐步加大??v觀中國證券市場周期與宏觀經濟周期,在1996年以后出現了背離,股票價格指數并未體現出宏觀經濟先行指標的功能。由于這種背離的存在,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周期與宏觀經濟發展周期并不完全吻合,但是隨著經濟發展的成熟,根據國際一般看法,未來的證券市場與宏觀經濟形勢將逐步趨同,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良好態勢將帶來證券市場業績的回升。

二、影響證券市場走勢的宏觀經濟因素

宏觀經濟走勢是影響證券市場水平變量和波動性的最基本因素,國家宏觀經濟發展主要看經濟走勢、貨幣供應量、利率等幾個方面的指標,這幾個方面的影響對于證券市場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1、宏觀經濟走勢的變化對證券市場的作用

從理論上講:宏觀經濟的周期決定證券市場發展的周期,證券市場的變化反映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在經濟衰退時證券市場低迷,在經濟危機時證券市場達到最低迷期,在經濟復蘇是證券市場逐步回升,在經濟繁榮時證券市場大幅上漲。但是在實際運行中,經濟走勢與證券市場的走勢并不是完全同步的,甚至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還會出現宏觀經濟與股市價格周期背離的現象。例如在2001年10月份,我國2002年前三個季度GDP上漲7.9%,但是同期證券市場指數跌幅達到7.9%,二者走勢正好背離相反的方向。這主要是因為受到其他因素影響,以及證券周期變化的相對獨立性造成的。

2、貨幣的供應量變化對于證券市場的影響

一般來講,貨幣供應量與證券市場理論上應該是成正比,即貨幣供應量增大則股市上漲,貨幣供應量減少則股市下跌。國家一般在經濟出現通貨膨脹的時候,采取貨幣緊縮政策,使得股市的價格下降,在通貨緊縮時期,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促進股市上揚。但是,貨幣供應量的調整到目標的實現之間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這種手段本身就是對經濟進行調控的間接形式,在過程中貨幣當局本身并不能直接控制和實現諸如穩定、增長這些目標,它只能借助于貨幣政策工具、設置中介指標并通過對中介指標的調節和影響最終實現政策目標。其中會有很多不可測、不可控的干擾因素影響。所以,國家的貨幣供應量的調整變化有時候與證券市場的變化并不同步。例如1994、1995、1998這三年,上證指數的增幅都是負數,而同期我國的貨幣供應量的增幅分別是34.53%、29.47%、14.87%。原本是強相關的兩項指標,卻出現了背離現象。

3、銀行利率變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一般來說,股市價格與銀行利息率成反比,利率下降時,股票的價格就上漲;利率上升時,股票的價格就會下跌。因此,利率的高低以及利率同股票市場的關系,也成為股票投資者據以買進和賣出股票的重要依據。但是我們也不能絕對化。在股市歷史上也有特殊情形。當股票行情暴漲、暴跌時時,利率的調整對股價的控制作用就不會很大。1998年12月,央行決定第六次降低存貸利率,一年內三次降息在歷史上也屬罕見,但是這次降息沒有對股市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1999年6月10日,央行宣布第七次降息,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分別下調1個、0.75個百分點,市場的直接反應卻呈現逐步減弱之勢。

4、匯率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外匯行情與股票價格有著密切的聯系。一般來說,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是實行升值的基本的方針,股價就會上漲,一旦其貨幣貶值,股價隨之下跌。所以外匯的行情會帶給股市很大影響。在1987年10月全球股價暴跌風潮來臨之前,美國突然公布預算赤字和外貿赤字,并聲稱要繼續調整美元匯率,從而導致了股價暴跌風潮。隨著我國的對外開放不斷深入,以及世界貿易的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股市受匯率的影響也會越來越顯著。

三、證券市場與宏觀經濟聯動性現狀

1、證券市場與商品市場聯動性趨增

回顧我國的證券市場發展歷程,透過與經濟周期相背離的主線,依然可以發現證券市場也曾出現與經濟周期的短暫回歸。在股市周期與經濟周期背離的情況下,股市點位越高,蘊藏的風險越大,上升的阻力也越大,產生回歸的內在需求也越強烈。1991年至1996年,我國的證券市場與經濟發展同時高速發展,呈現出一致趨同的走勢。1996年12月股市與經濟周期背離過大,受到股市政策的調節,產生回歸。1997年5月至1997年9月,股市周期與經濟周期背離過大,受到股市政策的再次調節,產生第二次回歸。1998年6月至1998年8月,股市周期與經濟周期背離程度過大、時間過長,產生第三次回歸。雖然這一時期宏觀方針較好,呈現幾年以來少有的一致向好的運行態勢,但股市與經濟周期背離過大,于是在經濟周期的內在決定作用下,開始脫離政策周期,向經濟周期做合理的回歸。1998年11月至1999年5月,因股市政策從緊,導致第四次回歸。2001年6月,由于經濟在2000年回升之后又一次出現下滑,而股市卻屢創新高,炒至2245點,為了消除泡沫風險,不得不推出查資金、查違規及國有股減持等利空的股市政策,使股市連續下跌,向經濟周期回歸。近年來,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成熟,以及宏觀經濟形式的好轉,金融危機以后的經濟中國經濟出現積極向好的跡象。2010年上半年南華商品指數和恒生指數、上證綜合指數的累積收益率走勢基本一致,幾乎出現同步上漲和同步下跌的現象,商品市場和股票市場的聯動性越來越大。

2、聯動性趨增的原因分析

證券市場應該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但實際上并不完全。根據證券市場與宏觀經濟之間的關系,它們之間的聯動本來就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因為證券市場的運行周期有其獨立性原因在于,股市投資具有一定的預期性,買入股票和賣出股票均包含著投資者對未來經濟走勢的預測。因此,往往在經濟過熱還未滑坡時,股市先下跌,而在經濟觸底,還未回升時,股市先反轉。經濟周期決定股市周期這一特性往往是從兩個周期的同向運動與反向運動等不同方面表現出來的:經濟過熱,股市下跌;經濟收縮,股市繼續下跌;經濟觸底,股市上漲;經濟回升,股市繼續上漲。

四、證券與經濟聯動性增強的政策含義

在對證券市場以及宏觀經濟進行調整的同時,國家政策應該逐步規范證券市場的秩序,讓股市真正成為中國經濟的晴雨表,為國家經濟調控提供決策的正確信息。在當前情況下,經濟面臨結構性調整壓力。政府應當適度調整政策取向,綜合運用多種政策手段,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同時,做好維護信息系統安全等工作,進一步改善市場環境。證券市場發展成熟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在未來較長時間里,我國股市仍然會跌宕起伏。而在在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經濟面臨著金融與房地產以及結構調整等多種挑戰,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證券市場的波動與不測在所難免。我們只有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搞好宏觀經濟,才能從根本上促進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宏觀經濟論文:我國經濟調控中宏觀經濟論文

一、從世界市場經濟發展特點看宏觀調控的不可或缺性

宏觀調控,是指國家從宏觀經濟角度,運用各種調控手段,為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的預期目標,對市場經濟進行總量和結構進行調節和引導。一個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要包含許多要素:國家是宏觀調控的主體;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和結果是宏觀調控的對象和客體;經濟增長、價格穩定、外匯等是宏觀調控的手段或工具。

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機組成部分,缺一不可。在市場經濟國家,宏觀調控有兩種基本的形態,一種是當總需求不足、失業率上升時,宏觀調控通過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擴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另一種是,當總需求過于擴張引起通貨膨脹率上升時,宏觀調控通過加息、緊縮財政開支等措施來抑制通脹。因此,宏觀調控一般都把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作為四個主要目標。宏觀調控的藝術就在于找到穩定和增長的平衡點,也可以說是找到四個主要目標的最佳結合點。

在西方國家也曾經出現過經濟停滯、失業率上升和高通脹率并存的所謂“滯脹”。這更是宏觀調控所要努力避免的。從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來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宏觀調控都是政府重要的職能。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建立健全的宏觀調控體系。宏觀調控是一個長期的任務,不存在何時結束的問題。

二、海關在我國宏觀調控中的重要作用

從中國經濟發展方面來看,在國家機關中,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商務部、外匯管理局等都是履行國家宏觀調控職能的國家機關。

除此之外,海關也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部門,在國家宏觀調控中占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

1.從海關職能與職責來看海關的宏觀調控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是規定我國海關管理制度的基本法律,是我國海關的執法依據,是我國海關法律法規體系的優秀和基石。2000年7月8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修改的《中華人民

2.海關能更地提高宏觀經濟政策的前瞻性,確保政策的科學性

一般來說,任何經濟政策都存在著一定的時滯性。時滯是指從發生問題、認識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動到政策產生效果為止所需要的時間。政策時滯越短,政策當局越能夠對有關情況做出及時反應,越能及時發揮作用。而海關在減少政策時滯性,提高宏觀經濟政策的前瞻性,確保政策的科學性方面發揮得天獨厚、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海關位于宏觀調控過程的前哨,能及時掌握真實客觀的進出口貿易方面的數據資料,為國家宏觀調控的制定的正確與否提供依據,為宏觀調控政策制定的正確與否提供判斷指標,這樣能更好地為宏觀調控發揮預警作用。同時海關因其綜合監管進出境的特殊性能夠及時準確地掌握真實可靠的經濟運行信息資料,為提高決策者的能力和水平提供依據。

如實例一可見:據海關統計,2008年前11個月我國共出口糧食(包括谷物及谷物粉、豆類、淀粉塊莖及薯類)349.3萬噸,價值19.5億美元,分別比前年同期下降67.5%和29.2%。共出口稻谷和大米93.1萬噸,下降18.9%。出口135.2萬噸,增長19.6%。2008年前11個月我國共進口大豆3414萬噸,同比增長22.4%。海關總署統計司2009年1月4日發出預警報告: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糧食領域的控制力在加強。由于大豆在進出口中占了很高的比重,此次的預警主要指大豆領域的外資控制。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就認為“海關的預警對于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有很重要的意義?!?

3.海關能夠全面、科學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確保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效果。

要保證調控政策具有較好的實際效果,除宏觀調控政策正確性極為重要外,政策執行機關的執行力也顯得極為重要,它是決定經濟政策有效性的關鍵。而目前我國這個宏觀調控的部門主要有發展民革委員會、商務部、財政部、人民銀行等。常見的宏觀調控手段有:法律手段與經濟手段,如調整稅率、金融、財政補貼等;計劃手段,如國家投資規劃、配額制度;行政手段,如利用工商、商檢、衛生檢疫、海關等部門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產與流通。顯然,多部門多種手段聯合調控是最有效途徑。而海關由于其調控的綜合性和敏感性很強,在這方面的作用無可替化。

近年來,海關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完善通關便利化與貿易安全并重的監管大格局,對完善我國宏觀調控體系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第一,海關是具體和綜合執行國家調控政策的機關。海關執行政策的能力和水平直接決定著國家調控政策的執行效果;第二,海關是集中對進出境貨物、運輸工具以及人員進行監管的部門。有條件在第一時間獲取第一手真實的數據,不僅能夠快速反映進出口方面政策落實的情況,還能為下一步政策的完善和調整提供最可靠最新的決策依據,從而提高經濟政策的有效性。此外,關稅籌集財政收入以及再分配的職能直接構成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重要杠桿。

例如,為抑制化肥出口過快增長,保證國內化肥供應,確保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2008年來國家多次調整出口調控政策抑制化肥出口。2008年1月1日和2月15日兩次調整關稅政策,控制尿素、磷酸二氫銨及其與磷酸氫二銨的混合物、部分含磷復合肥等化肥品種的出口;4月1日起對過磷酸鈣和鉀肥征收30%的出口暫定關稅;4月20日至9月30日對所有出口化肥加征100%特別出口關稅,并延長至12月31日,且將氮肥關稅上調至于150%,有效遏制了出口快速增長的勢頭,保障了對內化肥供應。據海關統計,2008年前3季度,我國累計出口化肥898.7萬噸,價值40.4億美元,去年同期相比(下同)分別增長11.4%和93.7%,出口平均價格上漲73.9%。自5月份起出口規模呈現連續環比下降,9月份跌至30萬噸以下,是2007年以來的最低點。可見,海關等部門執行政策到位,國家關于化肥出口政策取得顯著效果。同時,我們還可以注意到一個現象,目前國內市場化肥價格大幅下滑,原料價格上漲,以及限制出口關銳政策的持續實施,極可能導致國內化肥企業產能下降、停產或者倒閉,進而造成國內化肥供給緊張和影響農業生產。所以,國家應該適時適度調整化肥出口政策,國家應該適時適度調整化肥出口政策,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金融危機后國家貿易經濟面臨的形勢

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去年這個時候,國際金融危機還在擴散蔓延,世界經濟深度衰退,我國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業經營困難,有的甚至停產倒閉,失業人員大量增加,農民工大批返鄉,經濟增速陡然下滑。面對日益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我國只有通過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來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實際國務院早在2008年12月1日起就宣布,再次調整部分產品的出口關稅稅率,取消部分鋼材、化工以及糧食等102項產品的出口關稅,降低部分化肥、鋁材以及糧食等共計23項產品的出口關銳,并降低氮肥、磷肥等共計31項產品的特別出口關稅,提高磷灰石和硅等5項產品的出口關稅,這是繼2008年國家大幅度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關稅、加強對“兩高一資”以及糧食、化肥等敏感商品的出口控制以來又一次較大規模的出口關稅調整,出口關稅政策已成為國家實施宏觀經濟調控、調整產業結構和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海關作為國家出口關稅政策的直接執行者和重要參與者,應積極參與和有效落實出口關稅政策。

四、如何發揮海關在國家宏觀經濟調控作用

近年來,海關在國家宏觀經濟調控中已經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做為宏觀調控的手段,完善出口關稅政策,已被我國越來越多和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因為完善出口關稅不但在抑制國內通貨膨脹、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優化出口貿易結構、實現節能減排、減少貿易摩擦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對于在當前金融危機嚴峻形勢下對于刺激出口、刺激國內經濟復蘇方面有著積極的意義。下面我們就完善出口關稅的意義、如何完善出口關稅以及我國海關在出口關稅政策調控的實際操作方法與途徑予以具體闡述。

(一)完善出口關稅政策的巨大意義

出口關稅的直接作用就是通過調整稅負增加或者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從而達到抑制或者促進征稅商品出品的結果,從征收或者增加出口關稅水平來說,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抑制通貨膨脹確保經濟穩定、減少貿易順差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優化出口貿易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抑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實現節能減排、以及減少貿易摩擦創造良好的貿易環境,具體來說:

首先,對基礎性原材料征收出口關稅、調整出口退稅是抑制通貨膨脹確保經濟穩定的有效措施。由于從2007年6月開始,國家連續7次大規模對基礎原材料如糧食、化肥、鋼材、礦產品等原材料采取征收或者提高出口關稅的調控措施,控制這些基礎原材料的出口,通過增加這些基礎原料的國內市場供給,從而達到抑制通貨膨脹的目的。而且這一宏觀調控的效果從2008年3月開始已經較為明顯,如下圖(CPI變化趨勢圖,單位%)所示可見,2008年通貨膨脹率逐月持續下降。

其次,在國際貿易大額順差帶給我們一系列新的問題和壓力時,我國實施了加大出口征稅力度、降低出口退稅和調整加工貿易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后,效果開始顯現,貿易順差在增速和總量上都出現了下降,如2008年前三季度貿易順差為1809.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1855.4億美元下降了2.7%,這樣能有效地減少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貿易摩擦,減少出口企業遭遇國際貿易壁壘的風險,緩解我國外匯管理面臨的國際壓力,減少國內經濟面臨通貨膨脹的潛在風險,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再次,完善出口關稅能優化我國出口貿易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長期以來,中國外貿出口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高新技術產品和企業出口自主品牌的比重偏低,缺乏優秀技術,品牌附加值較低。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出口結構一方面給國內資源造成較大的壓力,不利于節能減排,另一方面,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結構雷同,不也不利于對外貿易的持續發展,也不利于我國走向“貿易強國、品牌大國”的道路,所以必須通過完善出口關稅來優化我國的出口貿易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

另外,節能減排是我國“十一五”規劃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我國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自2005年以來,國家通過實行加征出口關稅、取消出口退稅等措施,陸續取消了1115個“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退稅,對300多個商品開征出口關稅。這些出口政策的調整對抑制我國“兩高一資”商品出口的過快增長速度起到了良好作用。2007年,我國“兩高一資”商品出口量普遍出現下降或增速回落。據海關統計,其中煤炭出口量為5317萬噸,同比下降16%;原油出口389萬噸,下降38.7%;鋼坯及粗鍛件出口643萬噸,下降28.9%。

(二)出口最優關稅的研究與思考

影響出口關稅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完稅價格(從價計征法)或數量(從量計征法),一個是關稅稅率。出口貨物的完稅價格或數量由商品成本等市場因素確定,政府很難干預,只能通過調整關稅稅率來影響出口關稅征收水平。因此,對出口最優關稅的研究就轉化為對出口最優關稅稅率的研究[7]。

而對出口最優關稅的研究,國內經濟學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戰略性出口貿易政策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不應片面追求出口貿易量的發展,而應該對出口量、出口進度和出口市場進行適當調控,以避免貿易條件惡化,改善出口貿易效益;另一種觀點認為,貿易條件惡化問題可以實行個案處理,如中國這樣的貿易大國政府應該繼續大力發展國際貿易,充分利用國際分工、國際貿易和國際市場來推動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8]。兩種不同的觀點,均有最優關稅稅率的確定方法,各有優勢。

這兩種觀點雖然從不同角度給出了最優出口關稅的計算方式,但共同點均認為應該實施出口關稅等政策對出口進行適當的控制,以消除“大國貧困化增長”,避免貿易條件惡化。隨著我國出口量的連年大幅度增長以及外貿依存度的提高,研究并確定出最優出口關稅的計算公式,對于中國未來外貿的健康、長遠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三)海關參與出口關稅政策調控的實際操作辦法與方式

1、完善出口稅收征管機制,提高出口稅收征管水平。

一直以來,海關稅收圍繞進口稅收的征管,通過幾十年的實踐,目前已建立了一套比較嚴密和完善的稅收征管機制。但對于出口稅收,海關在征管機制上仍較為薄弱。具體體現在以下這幾方面:一是出口征稅在立法上才剛剛起步。今年10月,總署針對目前出口審價的實際情況,下發了《海關出口貨物審價工作規程(試行)》,有效的規范了出口審價作業程序,但相對于復雜的出口征稅操作,顯然這遠遠不能滿足要求。二是在作業程序上,目前海關H2000系統的出口征稅程序直到2005年我國對出口紡織品征收出口關稅時才開始啟用,系統較為簡單且存在諸多不完善的地方。三是在崗位配置上,現有的海關崗位設置在出口征稅基本由原有進口征稅崗位人員附帶完成,崗位規范、設施以及人員素質等方面與征管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不能適應海關嚴密出口操作加強出口監管的新要求。四是在計征方式上,目前出口關稅基本上沿用進口關稅從價計征的方式,手續較為復雜且需要建立在完善的出口審價資料和制度的基礎上,這在目前出口征管制度體系尚不完備的情況下,顯然較為困難。

為此,面對出口關稅政策越來越為重要手段并日益運用廣泛的新形勢下,海關可以通過加快完善出口稅收征管機制,組織力量制定和完善出口征管法律制度,完善H2000系統征稅程序,加強對出口征稅管理資源的配置,建立與出口新形勢相對應的、與進口通關對等的工作機制,再造出口貨物的通關流程。與此同時,根據出口關稅服務于宏觀調控而不是增加財政收入的特點,實行從量計征關稅方式,以最小的成本達到最佳的效果[9]。

2、增強出口監管,完善出口稅收績效評估機制。

加強出口監管是今年以來海關積極參與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舉措。建立完善出口稅收績效評估機制、確保出口稅收應收盡收是海關加強出口監管工作整體方案的重要內容。但由于出口關稅政策直到近幾年才作為重要工具加以運用,海關目前的稅收績效評估機制在出口方面還存在一些不適應的地方,主要表現在:

一是重進口輕出口。以目前的稅收考核指標體系為例,2006年總署下發了《關于改革和完善稅收任務和質量考核的方案》,改革了稅收任務考核辦法,將轉出貨物稅收也納入轉出海關稅收任務完成數內,完善了稅收征管質量指標,將指標增加為11項,對稅收的考核重點從“量”上轉變為了“量質并舉、以質為主”上。雖然后來經過了幾次完善,但絕大部分指標均建立在進口的基礎上的狀況一直沒有改變,與目前出口稅收數量日益增長以及作用日益重要的形勢越來越不相符合。二是重結果輕過程。一直以來,海關稅收是中央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來更是保持在三成左右,完成稅收任務也一直是海關的頭等任務之一。因此不可避免海關稅收績效評估體系更加注重于結果。即使是總署對考核體系進行了完善,比如由向直屬海關下達稅收指令性任務,變為由各關自行預測后上報計劃,再由總署進行考核,以及改革質量考核辦法,由強調“量”變為強調“質”,其落腳點還是稅收征收的結果,沒有體現海關稅收征收過程中對國家宏觀調控的作用。

實際上,與進口稅收強調征收不同,出口稅收應體現在管理上。如果說,進口稅收是以“管”來實現“征”,而出口稅收則是以“征”來實現管。也就是說,出口征稅的重點不存于征收了多少關稅,而是在于通過征稅實現了怎么樣的效果。因此,為與當前海關加強出口監管工作的要求相適應,各級海關部門應當盡快建立出口稅收績效評估機制。在具體設計上,除了借鑒進口稅收績效評估體系的有關指標,重點應放在出口監管水平、通關效率、以及與對外貿易和宏觀經濟指標的吻合度上。同時,海關總署建立相應的出口關稅監控機制,通過及時分析出口統計數據和收集出口征稅過程中的行業性問題,研究出口稅收調控效果、形勢和動態,為國家宏觀調控及時提供政策意見和建議。

五、結語

總之,海關執行政策力度的強弱和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國家出口關稅政策和國家宏觀調控的效果。特別是在當今金融危機、國內經濟增長首次放緩的嚴峻形勢下,海關有責任有義務完善出口關稅征收機制,積極參與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為國家經濟保駕護航[10]。

宏觀經濟論文:結構方程宏觀經濟論文

一、模型與數

(一)模型定義為了合理描述宏觀經濟波動狀況與汽車行業發展情況,將宏觀經濟的形勢和汽車行業的發展分別看作是兩個綜合的、模糊的、不可觀測的潛變量,其中宏觀經濟的形勢受多個可觀測經濟變量的影響,如CPI、PPI等;而汽車行業的發展情況也是由汽車產銷量、汽車進出口量等可觀測變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二)研究方法結構方程模型(SEM)是在70年代KarlJores-kog和DagSorbom等學者提出的在統計理論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驗證性多元統計分析技術[11]。通過觀測變量集合之間的協方差結構和相關結構,從定量的角度建立模型處理潛變量與潛變量、潛變量與觀測變量之間關系的方法。一個典型的結構方程模型包括兩大部分:測量模型與潛在結構模型。1)測量模型:描述潛變量與顯變量之間的關系:x=Λxξ+δ(如CPI與宏觀經濟形勢的關系)y=Λyη+ε(如汽車產量與汽車行業發展情況的關系)在實際應用當中常常將潛變量表達為其相應顯變量的線形加權和的形式,且有幾個潛變量即需定義幾個度量模型。2)結構模型(StructuralModel)描述的是潛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結構模型η=Βη+Γξ+ζ(宏觀經濟形勢與汽車行業發展情況的關系)實際應用中往往用線形回歸的形式擬合潛變量之間的關系,潛變量之間的回歸系數常稱為路徑系數。

(三)指標選取與模型構建宏觀經濟波動體現的不僅僅是GDP的變動,而是伴隨著出口、消費、存貸、利率等一系列經濟指標的變化。同樣汽車行業的發展狀況也絕不僅是由汽車的產銷量來體現,而是通過一系列汽車指標進行的綜合評判。筆者將宏觀經濟形勢和汽車行業發展情況看作不可直接觀測的潛變量,而將反映宏觀經濟形勢和汽車行業發展情況的經濟指標作為其觀測變量。參考以往關于宏觀經濟與汽車行業之間關系以及各類指標數據,結合歷年關于宏觀經濟與汽車行業的發展數據,運用SPSS進行因子分析,得到下列變量指標。在結構方程模型的結構路徑圖中,用圓或者橢圓表示潛變量,矩陣表示觀測變量,單向箭頭表示一個變量對另一個變量的影響,雙箭頭表示變量之間的協方差或者相關關系。宏觀經濟與汽車業相關關系模型的結構路徑圖和基本路徑假設如圖2。

(四)數據說明模型選取的所有數據均來源于國家統計信息網以及《中國汽車工業年鑒》2007至2012六年間的月度數據,缺失數據運用趨勢擬合與均值補充進行數據填充。

二、實證分析與結果

(一)模型的擬合度檢驗基于六年的72條數據,運用軟件AMOS17.0,對模型進行了驗證分析。使用檢驗、規范擬合指數NFI和修正擬合指數IFI、比較擬合指數(CFI)、近似誤差平方根(RMSEA)等較為穩定的指標考核模型的整體擬合優度,擬合后的評價結果及其理想值匯總于表2。表2表明,P值為0.000,說明模型通過檢驗;卡方與自由度之比從總體上反映了模型的擬合度,有學者認為小于2.0,則可以認為模型擬合較好,但也有學者認為當χ2/df介于2.0到5.0時,也可以接受模型,要視情況而定。本模型由于樣本空間較少,故3.8在可接受范圍之內。規范擬合指數NFI、修正擬合指數IFI和比較擬合指數(CFI)都是越接近于1越好,而RMSEA低于0.1才是好的擬合,模型結果中NFI、IFI和CFI都在0.8以上,RMSEA為0。093,小于0.1,說明模型整體擬合效果較好。另外,根據AMOS所給出的結果,其組成信度(CR)大部分都在0.7-0.9左右,其平均提煉方差(AVE)也都在0.5以上,所以無論是從總體上,還是從內在結構上,該模型都實現了較好的擬合效果,說明了該結構關系能夠反映樣本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樣本數量的關系,模擬結果還未達到最理想。

(二)模型的結構關系分析運用軟件AMOS17.0進行假設模型的驗證與分析,再根據修正指數MI進行多次變量之間關系的修正,得到所有不可觀測變量之間的路徑系數以及顯變量與隱變量之間的因子負荷,其結果如圖3所示。本文構建結構方程模型時采用了固定因子負荷法設定因子的度量單位。由圖3分析表明:第一,負荷系數具有顯著性,表明測量變量能很好地反映其對應的潛變量。在宏觀經濟形勢因子中,外商直接投資、貨幣供應量和匯率對宏觀經濟的潛力影響顯著,工業增加值的增長對宏觀經濟的發展影響顯著,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對宏觀經濟的現狀影響顯著。汽車行業發展中,汽車產量和汽車工業增加值的作用很明顯,而汽車產品以及汽車進出口貿易差額的作用不是很顯著。第二,路徑系數具有顯著性,表明宏觀經濟形勢與汽車行業發展之間確實存在結構關系。宏觀經濟影響因子與汽車制造業發展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8、0.84、0.71,其中,宏觀經濟因子E1,即宏觀經濟的潛力水平對汽車制造業的發展影響最大。相關關系表明,信貸、貨幣、財政收入、城鎮固定投資額、PPI、PMI等外生因素對宏觀經濟的作用最終也影響了汽車行業的發展。兩者之關系可歸結為:汽車行業的發展程度受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宏觀經濟形勢在很大程度上也反作用于汽車行業的發展,且對汽車行業的產量、貿易、增加值都有顯著影響。

三、結論

本文根據2007-2012年的月度數據,在建立多維度結構方程模型的基礎上運用AMOS17.0軟件分析宏觀經濟波動與汽車行業發展的之間互動效應。主要結論有:(1)模型中選取的各種經濟變量,如新增信貸數據、貨幣供應量、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工業增加值的同比增長等,通過一定途徑影響宏觀經濟,而汽車的產銷量和進出口量等則影響汽車產業的發展狀況;(2)宏觀經濟形勢與汽車行業發展狀況聯系緊密,為互動關系。

作者:楊學南郭春香劉曉麗單位:西南科技大學理學院四川大學商學院

宏觀經濟論文:費用粘性宏觀經濟論文

一、樣本選擇

本文的數據均來源于巨靈金融平臺及國泰安(CSMAR)數據庫,樣本選用2002—2012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由于CSMAR數據庫從2002年開始披露成本費用粘性計算中所需使用的收入及費用季度數據,另外,考慮到宏觀經濟波動的研究需要,為了保證恰當的時間跨度,本文選用了2002—2012年的數據進行研究分析。在研究過程中,本文剔除了金融業上市公司及同一年度中四個季度銷售額連續上升或連續下降的樣本。最終,本文的樣本包含了961家上市公司,共11351個觀測值。

二、變量定義及回歸模型設定

(一)宏觀經濟波動的計量已有研究在考察宏觀經濟因素對成本粘性的影響時,通常選用的是GDP增長率(Lev&Thiagarajan,1993;ABJ,2003;Bankeretal.,2010;孫錚,2004等),沒有考慮到宏觀經濟波動對成本粘性的影響。本文選用產出缺口對宏觀經濟的波動進行計量。

(二)成本費用粘性的計量借鑒DanWeiss(2010)的方法,本文利用企業收入、費用的季度數據,通過下列算式,對各企業每一年度的成本費用粘性水平進行了計算。上式通過測量銷售額每下降一個單位時的費用變動額和銷售額每上漲一個單位時的費用變動額之間的差值,來衡量企業的費用粘性水平。若Sticky<0,說明企業存在成本費用粘性;反之,若Sticky>0,則說明企業存在成本費用反粘性。

(三)管理者未來預期的計量行為經濟學相關研究表明,管理者會依據企業前期的業績表現來推測企業未來的發展狀況(Barberisetal.,1998;LantandHurley,1999),當前期銷售額增長時,管理者往往會更加的樂觀;反之,會更加的悲觀(曹歌,2012;Bankeretal.,2014)。因此,本文設置了一個關于管理者預期的虛擬變量,并將前期銷售額變動方向作為管理者預期的判斷標準:當第t-1期銷售額大于第t-2期銷售額時,我們認為管理者對第t期銷售額將持有樂觀預期;否則,將持悲觀態度。

(四)回歸方程的設定為了檢驗假設一,即觀察宏觀經濟波動是否會對費用粘性產生影響影響,我們使用了如下方程。在這里,我們用管理者未來預期與產出缺口的交乘來研究宏觀經濟波動與管理者未來預期共同對費用粘性產生的影響,并以此考察管理者未來預期在宏觀經濟波動對費用粘性的影響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這個方程的回歸結果中,我們主要觀察該交乘項的符號和顯著性,以此檢驗假設二、三、四。

三、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在表1中,我們隊全體樣本進行了描述性統計。我們可以看到,費用粘性的均值和中值分別為-0.1393、-0.1171,均小于零,說明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著費用粘性的現象;管理者預期的均值為0.7477,大于0.5,說明上市公司高管更容易對企業未來的發展持有樂觀預期,這與上市公司的費用粘性現象相互對應;第一大股東持股比率的均值約為38%,兩職分離情況的均值約為0.9,說明我國上市公司中并沒有很嚴重的問題。在表2中,我們將樣本按照企業性質劃分為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并對子樣本進行了雙重差分檢驗。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國有企業的平均費用粘性為-0.0855,非國有企業的為-0.1783,非國有企業費用粘性程度顯著高于國有企業的費用粘性程度,并且,就均值而言,國有企業管理者的樂觀程度顯著高于非國有企業高管的樂觀程度,說明國有企業的治理效率更低,當經濟發生波動時,對于成本的調整也更加隨意,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我們的假設三和假設四。此外,無論是均值還是中值,國有企業第一大股東持股比率都要顯著高于非國有企業,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重國有企業的問題,導致國企的治理效率低下。

(二)實證回歸結果利用模型1和模型2對假設H1-H4的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在模型1的回歸中我們可以看到,產出缺口與費用粘性水平顯著正相關,說明當產出缺口大于零,即宏觀經濟上行時,企業的費用粘性水平會隨之上升,印證了假設1。另外,資本密集度與成本粘性顯著負相關,說明企業的資本密集度越高,當收入出現波動時的調整成本越高,企業的費用粘性就會越強,這與前人的研究相一致;相反,勞動密集度的系數顯著為正,這是由于在計量過程中,我們為了控制異方差對勞動密集度取了對數,導致勞動密集度的樣本值小于零導致的,就本質而言,勞動密集度的系數說明當企業的勞動密集度高時,企業的費用粘性也會更強。為了驗證假設2,即管理者未來預期在宏觀經濟波動對費用粘性影響機制中的作用,我們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了管理者預期的變量及其與產出缺口的交乘項,得到模型2。模型2的回歸結果顯示,管理者未來預期的樂觀程度與企業的費用粘性顯著正相關,說明當管理者對企業的未來發展持有一種樂觀態度時,往往會更不愿意調整企業的現有資源,以防未來期間調整成本的發生,這與曹歌(2012)、Bankeretal(.2014)的結論是一致的;管理者未來預期與產出缺口的交乘項也與企業費用粘性水平顯著正相關,說明當管理者對未來持有樂觀預期時,宏觀經濟上行對費用粘性的促進作用就會加??;反之,當管理者對未來持有悲觀預期時,宏觀經濟下行對費用粘性的抑制作用也會加劇,假設二得到數據支持。模型3和模型4是在將全樣本劃分為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的基礎上,用子樣本對模型2進行的重新回歸,其中模型3是對非國有企業樣本的回歸,模型4是對國有企業樣本進行的回歸。從回歸結果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國有企業樣本的回歸中,管理者未來預期與產出缺口的交乘項與費用粘性水平并無顯著的相關關系,說明當國有企業管理者持有樂觀預期時,宏觀經濟波動對費用粘性水平并不存在著顯著影響,這可能是由于國有企業的治理效率低下,管理者并沒有很強烈的把企業做大做強的動機,并且國企的所發生的費用多少也不會對企業的生存產生實際的影響,在做出成本決策時,管理者并不會很認真的考慮調整成本的問題,更多的考慮的是利潤最大化和個人利益的問題。與國有企業相反,在非國有企業贗本的回歸中,管理者未來預期與產出缺口的交乘項系數顯著為正,說明在非國有企業中,管理者未來預期會加劇宏觀經濟波動對費用粘性的影響,這可能是由于非國有企業管理者的“帝國建設主義思想”更強,在作出成本成本決策的過程中也就會更加細致的考慮宏觀經濟的波動等一系列因素導致的。由此,假設3和假設4得到證明。

四、結論

通過建立相關實證模型,本文得到以下三個結論:第一,宏觀經濟波動會對企業費用粘性產生影響,具體而言,當宏觀經濟上行時,企業費用粘性也會上漲,反之,當宏觀經濟下行時,企業的費用粘性也會隨之下降;第二,管理者未來預期在宏觀經濟波動對企業費用粘性的影響過程中起到了中介機制的作用,當管理者持有樂觀(悲觀)預期時,宏觀經濟上行對企業費用粘性的促進(抑制)作用會得到加劇;當管理者持有悲觀預期時,宏觀經濟下行對企業成本費用粘性的抑制作用會得;第三,國有企業管理者未來預期并沒有顯著的傳導作用,與之相比較,非國有企業管理者預期在宏觀經濟波動對企業費用粘性的影響過程中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

作者:江婉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

宏觀經濟論文:統計分析宏觀經濟論文

一、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基本問題

(一)發展歷程縱觀統計學的發展歷史,我們從中得出,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將統計學作為知識體系的優秀,還具有較為獨特、清晰的發展流程。這也就是說,我們能夠利用3個發展階段概括宏觀經濟統計分析。下文針對這三個階段進行研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基本問題。第一個發展階段:在該階段,經濟學專家主要關注國民經濟的重要統計指標,研究比較國家經濟實力的實際發展情況。第二個發展階段:屬于國家經濟核查體系的完善階段。多數和本體系有關的部門,在分類上更加細化,使得國家經濟核查體系逐漸完善。在本階段,統計學設計思想也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改進,確定優秀指標,形成指標體系和國家經濟行業分類體系,細化國民經濟結構部分等,不斷充實宏觀經濟分析中的科學統計體系。在科學應用統計學的基礎上,優化資料配置,將社會經濟危機給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第三個階段,也是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目前所處的階段。在本階段,在經濟統計領域中,形成了微觀統計與宏觀統計互相促進、互相融合、不斷完善的新局勢,使得宏觀經濟統計分析邁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信息網絡技術、電子商務、政府信息化、網絡購物以及企業信息化等方面的發展,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獨立性地位更加重要。這就要求人們要從新的社會發展途徑中,深刻理解經濟統計,為統計分析打好基礎。一些人無法全面理解國民經濟核算,認為國民經濟核算主要是只是用來說明宏觀經濟統計數據,這無法發揮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分析作用。此外,國民經濟核算統計在旅游業、收支分配調節、交通運輸、物流、金融體系以及文化產業、科技創新等方面的統計要求都無法得到滿足。

(二)歐美發達國家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發展的基本問題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多數經濟學專家和統計學專家都對宏觀經濟統計分析進行了研究。其中經濟學家、統計學法威廉?配第就對國民收入總量進行分析、統計。隨后,出現了價格與需求函數關系量化分析,并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完善,進而實現統計和分析這兩門科學的相互融合與共同發展。在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提出了國家經濟核查體系,人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充實國家經濟核查體系。此后,出現了投入產出分析法與資金流量表。這些都極大了促進了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推廣應用和發展。

(三)中國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發展的基本問題統計作為國民經濟計劃的檢查與制定工作之一,在企業,乃至國家所有部門中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宏觀經濟統計分析成為了總結與分析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工具。但是就我國目前形勢而言,統計學數據等有關內容并沒有獲得較為深刻的利用,統計學的重要性經常被忽視。因此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要明確統計學在整個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的研究方向、優秀地位、知識體系中的關鍵所在等,并不斷發展此趨勢,利用措施彌補數據的不足和數據質量問題,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采取現代統計學分析法,實現統計學的獨立發展,以此發展宏觀經濟統計分析體系。

二、結束語

宏觀經濟統計分析在發展過程中,要求以先進的數據信息技術作為數據支持,還需要強大的數據庫系統以及計算機網絡先進技術和統計學專家的緊密配合,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中國仍然要保留并繼承優化管理、統籌兼顧的科學思想,并將其視為市場經濟下的宏觀管理理念。

作者:王惠單位:兗州煤業榆林能化有限公司

宏觀經濟論文:基于景氣預測的宏觀經濟論文

一、黑龍江省宏觀經濟景氣監測分析及預測

景氣預警監測系統的監測結果表明,2013年12月先行合成指數與一致合成指數雙雙下降,2013年12月黑龍江省經濟景氣先行合成指數為97.88,較11月份下降0.34個點。而先行合成指數從2012年1月開始回落,已連續24個月呈下降趨勢。2013年12月一致合成指數為97.84,較11月回落0.57個點。一致性合成指數自2012年6月從谷底反彈,在2013年1月到達了一個新的高點,而后沖高回落,已持續下降12個月。2013年12月一致合成指數下降趨于平緩,但是同期的先行一致合成指數卻降到谷底,說明未來黑龍江省宏觀經濟仍將處于下降通道。2013年黑龍江省經濟繼續保持平穩運行態勢,消費品市場保持穩定,財政金融運行穩健,物價漲勢逐漸回落,工業生產增速有所回落,外貿增速也有所放緩,穩增長的力度需進一步加強。與前五年同期平均水平相比,黑龍江省主要經濟指標有不同程度的回落。與此同時,工業處于低速低效狀態。受世界經濟復蘇緩慢、需求不足、產能過剩、人民幣升值、人工成本上升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黑龍江省工業企業生產速度放緩,效應下降,進而導致工業經濟效益持續下滑。并且同期農業經濟也處于衰退階段,使得經濟復蘇缺乏相應的增長動力。

二、黑龍江省宏觀經濟增長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政策環境不優一是宏觀政策存在適用地域“泛化”問題。目前國家采取的帶有“普惠制”性質的援助政策,有些過于寬泛,難以取得較好的實施效果。二是宏觀政策缺乏區別對待和分類指導。東北老工業基地各自具有不同的類型,所面臨的問題也各不相同。然而,國家現有的援助政策還沒有較好地考慮到這種地域差異性。

(二)節能減排任務艱巨2012年黑龍江省未能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2013年情況雖有明顯好轉,但完成全年任務仍很艱巨。一是以重化工為主體的工業結構和以原煤為主體的能源消費結構短期內難以從根本上改變。結構優化升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的效益將逐漸顯現。二是二氧化硫削減途徑少,城市排污歷史欠賬多。黑龍江省不屬于國家劃定的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區,二氧化硫減排空間小,得不到國家重點脫硫工程規劃項目和資金的支持。東部煤電化基地的建設將擴大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由于城市基礎設施發展滯后,全省僅有6個市、1個縣建成了11座城市污水處理廠,城市污水處理率僅為32.7%,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3.3個百分點,治理任務繁重。三是促進節能減排的法律和政策體系尚不完善,相關立法工作進展緩慢,已有的一些法規和政策落實不到位。

(三)民營經濟發展滯后與發達省份相比,黑龍江省民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民營企業經營規模小、從業人員少、層次低。民營企業特別是個體私營企業多數集中在商貿服務領域,工業企業比重還不足10%,對黑龍江省經濟發展的支持和拉動作用極其有限。同時,縣域民營經濟規模較小,黑龍江省大部分縣民營經濟比重僅為50%左右。

三、對策建議

(一)構建宏觀經濟景氣預警體系近年來,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國逐漸加強了對宏觀經濟的監測和預警。在此背景下,黑龍江省構建宏觀經濟景氣預警體系勢在必行,不僅有利于政府更加詳實、準確地掌握全省宏觀經濟運行情況,有效防范金融風險,而且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可參考該預警體系適時做出相應的調整,以促進黑龍江省宏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加快新型工業化建設一是確立主導產業,在做大做強上下功夫。要根據黑龍江省的產業優勢和特點確立主導產業,圍繞主導產業發展相關輔助性產業,建立以一個或幾個主導產業為優秀,多門類產業和諧互動、共同發展的產業鏈條。通過重組、兼并、聯合等多種手段,培育一批大型骨干龍頭企業,增強工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二是加快第二產業結構升級步伐。積極引導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實現產品升級換代,同時要主動承接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勞動密集型、資源綜合利用型、配套協作型產業的梯度轉移,壯大初級產品加工和輔助產品生產基礎,延長產業協作鏈。三是堅持以開放為突破口和發展基礎,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繼續把招商引資作為發展本省經濟的重點,提高引資規模和質量;依托黑龍江省與俄羅斯毗鄰的地緣優勢,加強對俄能源、貿易、科技等領域合作。四是積極發展工業,實現工業化與農業產業化互動發展。五是以各產業園區及開發區為載體,將工業企業集中起來,充分發揮集聚效應,實現土地資源的節約利用。

(三)推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一是各級政府應積極營造有利于民營資本發展的環境。在市場準入、金融服務、稅收優惠、土地使用、對外貿易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鼓勵和吸納更多的民間資本參與黑龍江省經濟建設,使其能夠同其他資本平等競爭。二是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進入生產加工、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性事業領域,以及從事農業綜合開發、改造傳統農業、開展國土綜合整治等,實現集約化開發和產業化經營。扶持高新技術、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出口創匯、勞動密集型等民營企業發展。三是建立健全功能完備、運行高效的金融服務體系。通過建立信貸投放激勵機制,鼓勵和引導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為黑龍江省宏觀經濟發展提供多樣化的金融產品;省級財政要通過增資擴股等方式大力扶持農村信用社發展,并鼓勵組建農村合作銀行,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同時,充分發揮民間融資在黑龍江省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積極支持、引導和規范民間融資行為;大力支持龍頭企業上市融資,拓寬民營經濟直接融資渠道,擴大融資規模。建立健全省、市、縣各級政策性擔保機構,并增強其擔保實力,為民營企業融資提供保證。

(四)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各級政府應把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作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及考核政府工作業績的重要指標。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移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進一步簡政放權,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簡化審批程序,提高審批效率,增強審批的公開性、公正性和透明度,特別是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各級政府應集中力量,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積極轉變觀念,用市場經濟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機制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有效破解資金難題。

作者:林曉嬋張瀠心唐現杰姚姝伊單位:黑龍江外國語學院

宏觀經濟論文:產能過剩宏觀經濟論文

一、結構過剩影響產業升級

我國產能過剩行業不僅僅是絕對過剩,往往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結構過剩。表現為低端產品、粗加工領域產能過剩,而該行業內高端產品、高技術項目、高附加值領域產能不足。這樣的結構過剩阻礙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型。以我國鋼鐵行業為例,在產能利用率低、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近幾年還要從國際市場進口超過千萬噸的鋼材,原因就是我們過剩的都是低附加值產品,無法滿足市場對于高端產品的需求。對于這種尷尬的局面,一些中型企業舍棄了鋼鐵的主業,沒有在技術研發、產品升級上投入大量資本和人力,反而將其投入到其他領域,放棄對高附加值的高端市場的追求導致了企業投資的大而不精,對國外市場高端產品的依賴阻礙了鋼鐵產業的持續升級。另外我國各地迅速擴張的鋼鐵企業大多數都是中小型民營企業,規模小、技術差、污染大,在缺乏有效資本市場的作用下,很難進行產業整合,這些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反而降低了產業集中度,造成了產業結構升級的阻力。

二、對策建議

(一)銀行業構建防御體系銀行業等金融機構要針對產能過剩行業規模的擴大采取有效措施,構建既保護自己同時也能有效刺激產業整合升級的防御體系。首先,投放信貸規模上要嚴格控制。銀行要加強與政府的聯系和合作,建立產業信息共享機制,使過剩行業的動態能夠達到政銀共享,合力制定戰略規劃和政策。其次,銀行業要充分把握信貸的主動權,抑制企業的重復生產,支持企業開展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同時積極參與企業并購重組的過程中,增加行業內新的增長點。第三,建立對風險的防控體系,各銀行之間加強信息共享及信貸統一準則的協商,防止企業盲目授信、過度授信等行為的發生,同時建立信貸風險評估機制。第四,銀監會要加強差別化監管,加大違反規定向產能過剩行業提供授信行為的懲治力度,引導銀行業將信貸資源轉向低能耗等綠色信貸領域。

(二)增加基礎投資,刺激國內需求林毅夫曾說:“解決產能過剩還是必須靠投資,能夠降低能耗、提高效率的投資?!?014年前三季度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大力度進行基礎設施項目的審批,開工項目不斷增多。從推進發展西部戰略、實施城鎮一體化建設、農業現代化等政策措施來看,我國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還存在著一定的增長空間。國務院已提出將增加與民間資本合作的方式來促使更多的私人資本投資進入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拓寬了融資渠道,發揮了市場調節的作用。其次要通過調整收入分配制度來提高低收入者的購買力,積極培育消費的新形態,以補貼、減稅等手段刺激消費,通過擴大內需緩解過剩的產能。

(三)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型不僅能夠淘汰落后產能,開始向高新技術領域轉變也會促使國家經濟結構的升級,對國家宏觀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要嚴控行業準入,限制新增落后產能,加強對高污染、低附加值、高耗能企業的淘汰力度,進一步完善企業退出法律政策的配套,建立激勵機制淘汰落后產能。其次鼓勵企業的技術進步和創新發展。重視新能源、信息產業、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技術扶持和資金扶持,鼓勵高新技術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美國的匹茲堡曾經在20世紀70年代面臨著同樣的產能過剩問題,作為當時世界最大的鋼鐵基地,匹茲堡深受產能過剩影響而陷入了危機,但是匹茲堡的轉型也正是在這種危機中倒逼出來的。通過投入數十億美元的技術研發資金,匹茲堡從一個高污染的鋼鐵生產基地逐步轉型為以能源、醫藥、科技和教育為規模產業的高速增長的經濟體。它的成功經驗表明,轉方式和調結構將是抑制產能過剩、逐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

作者:李金城單位:吉林工商學院經貿學院

宏觀經濟論文:量化寬松政策宏觀經濟論文

一、模型選擇和數據說明

(一)實證方法傳統的經濟計量方法往往以經濟理論為基礎來描述變量間的關系,然而經濟理論通常并不足以對變量之間的動態聯系提供一個嚴密的說明,而且內生變量既可以出現在方程的左端也可以出現在方程的右端,從而使得估計和推斷變得更加復雜,向量自回歸(VAR)較好的解決了以上問題。在研究貨幣政策傳導及其影響的過程中,向量自回歸模型已經成為最重要的實證方法之一。因此本文也采取向量自回歸模型進行實證研究。

(二)變量選取本文基于貿易渠道和金融渠道選擇變量,選取中國的經濟增速、物價、貨幣供應量增速、貿易余額增速、股價、匯率以及美國的貨幣供應量增速進行研究。對于中國的經濟增速,由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GDP數據為季度數據,數據量較少,而工業增加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第三產業增加值存在非常相似的變化態勢,因此采用工業增加值增速(cgdg)作為經濟增速的變量。對于物價,因為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cppi)市場敏感度非常高,通??勺鳛橥ㄘ浥蛎浀南刃兄笜耍虼藢⑵渥鳛橹笜?。關于貨幣供應量增速,以M2增速(cm2g)為研究對象。對于貿易余額增速(ceig),選擇出口當期值與進口當期值之差的同比增速來衡量。以上證收盤綜合指數作為股價(csti)的衡量變量。對于匯率,基于目前中國實行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政策,將其確定為實際有效匯率(cexr)。對于美國的貨幣供應量增速,以M3可能更好的衡量流動性,然而IMF統計數據庫的M3統計時期截至2005年第四季度,此外目前中國的資本市場開放度相對較低,美國M3對中國的影響有限,因此以美國的M2增速(um2g)作為變量。數據來源于中國國家統計局、IMF統計數據庫和國際清算銀行。

(三)數據說明及其統計特征在樣本選擇期方面,由于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2008年11月25日美聯儲開始啟動首輪量化寬松政策;此外2008年量化寬松政策開啟至目前的季度數據跨度較短,實證結果難以說明問題;因此選取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作為實證研究的樣本區間。為進一步對比量化寬松政策實施前后中國經濟指標響應的變化,以量化寬松政策開啟時點為界限,將樣本選擇期劃分為兩個子區間:第一階段為2002年1月至2008年11月,第二階段為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對這兩個子區間再分別進行研究。各序列的統計特征如表1所示。中國的經濟增速(cgdg)、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cppi)、M2增速(cm2g)、貿易余額增速(ceig)、實際有效匯率(cexr)和美國M2增速(um2g)均為I(0)序列,而中國的上證收盤綜合指數(csti)為I(1)序列。這樣,如果要利用回歸模型研究各序列之間的關系,就要求各序列之間存在協整性,為此本文利用Johanson協整性檢驗方法對其進行檢驗。如表2所示,七個序列中存在兩個協整關系。

二、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量化寬松政策之前的估計結果根據AIC統計量可得向量自回歸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為二階,利用脈沖響應函數方法,求取美國M2增速對中國的經濟增速(cgdg)、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cppi)、M2增速(cm2g)、貿易余額增速(ceig)、上證收盤綜合指數(csti)、實際有效匯率(cexr)六個指標的沖擊。量化寬松政策實施之前即以2002年1月至2008年11月的樣本為研究對象。美國M2增速提高1個百分點,長期來看,美國M2增速對中國經濟增速、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中國M2增速具有正向的沖擊;對貿易余額增速、實際有效匯率具有反向的沖擊;上證收盤綜合指數基本不受影響。各經濟指標具有較強的波動性,呈現明顯的周期性變化。表3是中國經濟指標波動的方差分解結果。以第36期即3年的時期來看,美國M2增速對中國各指標的貢獻度分別為6.58%、4.17%、5.12%、4.93%、1.32%和1.76%,國內因素對各對應指標的貢獻度分別為93.42%、95.83%、94.88%、95.07%、98.68%和98.24%。

(二)量化寬松政策之后的估計結果量化寬松政策實施之后即以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為樣本區間進行研究。美國M2增速提高1個百分點,中國的經濟增速、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M2增速、上證收盤綜合指數呈現正向的變化;貿易余額增速和實際有效匯率呈現反向的變化。如表4所示,以第36期即3年的時期來看,美國M2增速對中國各指標的貢獻度分別為8.14%、19.29%、14.22%、4.52%、9.51%和8.09%,國內因素對各相應指標的貢獻度分別為91.86%、80.71%、85.78%、95.48%、90.49%和91.91%??傮w而言,美國M2增速發生一個正向沖擊,對于中國各經濟指標,量化寬松政策實施之前具有明顯的周期性變化;之后,其變化具有明確的方向性。對于上證收盤綜合指數,量化寬松政策實施之前的結果顯示基本不受影響,而之后的結果呈現正向的響應。量化寬松政策之后的美國M2增速對中國各經濟指標變化的影響程度大于量化寬松政策之前。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基于2002年至2013年這一新的樣本選擇期,分析了美國量化寬松政策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為進一步使得研究具有對比性,將樣本期劃分為兩個階段分別加以檢驗,研究結論總體如下。首先,無論量化寬松政策實施之前還是之后,美國M2增速對中國宏觀經濟影響的貢獻度僅占很小的比例,中國宏觀經濟指標變化絕大部分由其自身解釋。因為自2005年7月起,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按照中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賦予相應的權重,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在此基礎上測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水平的變化;因此中國的貨幣政策呈現一定的獨立性。其次,量化寬松政策實施之前,中國宏觀經濟指標對美國貨幣政策的響應具有明顯的波動性,各宏觀經濟指標變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量化寬松政策實施之后,中國宏觀經濟指標變化呈現明顯的方向性。量化寬松政策實施之后的美國M2增速對中國各經濟指標變化的解釋程度大于量化寬松政策實施之前。最后,量化寬松政策實施之后,長期來看,中國的經濟增速、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M2增速、上證收盤綜合指數呈現正向的響應;這是因為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實施會導致其需求增加,基于中美經濟的互補性,同時由于中國寬松貨幣政策的實施,從而引起中國M2增速、中國經濟增速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上升,中國的流動性增加會引起股價指數上漲。貿易余額增速和實際有效匯率呈現反向的響應,因為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實施,導致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所以實際有效匯率表現為反向變化,這進一步會引起貿易余額增速呈現反向變動。

鑒于以上結論,提出如下政策建議。全局來看,首先,中國宏觀經濟指標雖絕大部分由自身解釋,但量化寬松政策對中國宏觀經濟指標確實造成一定的沖擊,因此制定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可能需要將美國的貨幣政策納入考慮范圍,或許需要站在國際協調的視角,從而實現中美貨幣政策的良性博弈。其次,如要盡量規避量化寬松政策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轉變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撐點可能是當務之急,促進中國經濟增長更依賴于內需而不是外需,從而使得中國經濟增長更加絕緣于外部貨幣政策的沖擊。第一,逐步提高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貨幣政策獨立性、匯率穩定以及資本自由流動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可能不能同時實現,在當前資本自由流動或許不能一蹴而就的情況下,可能需要從經濟制度及結構上逐漸完善,逐步提高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掌控貨幣政策制定的主動權,以削弱美國貨幣政策實施對中國貨幣政策的沖擊。第二,逐步完善匯率形成機制。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市場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中的作用,營造良好的經濟金融環境,增強匯率政策的靈活性。第三,降低外貿依存度,分散外貿風險。制定相應的貿易政策管理和調節對外貿易,積極推進技術創新,改良貿易結構,降低外部沖擊對中國貿易的影響。擴大貿易對象,減少對單一國家的依賴程度,分散對外貿易中的風險。第四,理性應對人民幣升值。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實施,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劇,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不可取,應理性應對人民幣升值,設置合理波動范圍。第五,資本賬戶開放須要謹慎。目前資本賬戶是否開放成為非常熱門的話題,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推動下,如果資本賬戶貿然開放,資本勢必大量流入或流出中國,對中國經濟增長造成較大的波動,因此資本賬戶是否開放以及如何開放須要仔細考量。第六,繼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目前國際貨幣體系仍由美元主導,美國采用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使美元貶值,嚴重損害他國利益。中國應加強與其他國家的金融合作,繼續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戰略,從而減少對美元的依賴。

作者:榮晨董瞾單位: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

宏觀經濟論文:國際運價指數的宏觀經濟論文

1BDI指數與我國宏觀經濟一致指數關系的實證分析

1.1平穩性檢驗為了避免偽回歸現象,需要檢驗序列的平穩性。本文采用ADF(AugmentedDickey-Fullertest)檢驗來判斷序列的平穩性。為了減小數據變動幅度,首先對原始數據取對數。根據和的時間變動圖,在ADF檢驗中設定兩個變量均有截距項,但不含時間趨勢項,由Eviews8得到的單位根檢驗結果匯總如表1所示。為了保證檢驗結果的可靠性,本文選取1%的置信水平,如果ADF檢驗得到的統計量小于1%置信水平下的臨界值,則表明所檢驗的時間序列是平穩的,否則存在單位根。由表1可知,在1%的置信水平下,和均不平穩,而其一階差分是平穩的,因此和在1%的置信水平下都是一階單整的,有必要進行協整檢驗來分析兩者之間是否具有長期均衡關系。

1.2協整檢驗根據協整理論,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時間序列是同階單整的,且它們之間的某種線性組合是平穩的,那么這兩個(或兩個以上)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協整關系表明變量之間一種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由上文可知,和都是I(1)即一階單整的時間序列,滿足協整檢驗的條件。本文采用E-G兩步法來完成協整檢驗。首先,用普通最小二乘法(dinaryLeastSquare,OLS)估計協整回歸模型,并得出殘差序列估計值。用Eviews8得到的回歸方程如下:其次,檢驗殘差序列的平穩性。如果殘差序列平穩,說明兩個變量之間具有協整關系,反之則不存在協整關系。仍用ADF檢驗來驗證殘差序列的平穩性,檢驗結果如下:以上檢驗結果表明,ADF檢驗統計量小于三個置信水平下的臨界值,因此殘差序列是平穩的,與之間存在協整關系。結合協整回歸方程可知,和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正相關關系。

1.3格蘭杰(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由上文檢驗結果可知,和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在此前提下,有必要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進一步驗證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用Eviews軟件得到的具體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在5%的置信水平下,對于第一個檢驗,只有在滯后階數為2和8時接受原假設,在其他滯后階數下都拒絕了原假設,因此拒絕原假設是較穩定的結果,即是的格蘭杰原因。對于第二個檢驗,在滯后階數為1~8時都接受了原假設,這一檢驗結果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因此不是的格蘭杰原因。綜合以上檢驗結果可以得出結論,與之間具有單向因果關系,BDI指數的變動會引起EPI指數的變動。

1.4基于VAR模型的脈沖響應分析為了進一步研究BDI指數與我國宏觀經濟景氣狀況之間的動態特征關系,本文對兩個變量進行脈沖響應分析,考察一個內生變量受到某種沖擊時對其他變量的影響。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證檢驗結果的可靠性,本文首先選用5個指標來完成最優滯后長度檢驗,結果顯示LR、FPE、AIC三個評價指標認為滯后階數為10較為合理,因此本文建立10階VAR模型。為了保證所建立的VAR模型的穩定性,本文利用Eviews軟件作出了VAR模型特征根的倒數值圖示,VAR模型所有特征根的倒數值都落在了單位圓內,說明所建立的VAR模型是穩定可靠的。通過上述最優滯后長度檢驗和VAR模型的穩定性檢驗,本文保證了所建立的VAR模型的可靠性和穩定性。為了進一步分析BDI指數與EPI之間的動態關系,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證明對具有單向因果關系的基礎上,本文作出了對的脈沖響應函數。對的脈沖響應函數顯示(見圖3),當在本期給一個正沖擊后,對沖擊的響應是正向的。具體而言,在前兩期小幅上漲,從第3期開始迅速上升,在第5期達到峰值,從第5期到第10期在一個高位上表現出小幅波動,從第10期開始平穩下降,并在第23期時變為負效應。這表明BDI指數的上漲能夠對我國宏觀經濟產生較為顯著的拉動作用,而且這種拉動作用具有較長的持續期。

2檢驗結果分析與政策建議

本文通過BDI與EPI指數隨時間變動的圖示得出,兩變量上升、下降的階段及波峰、波谷出現的時間較為接近,因此BDI指數與我國宏觀經濟具有較為緊密的聯系。本文通過協整檢驗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進一步驗證了與之間具有長期穩定的正向均衡關系,且對具有顯著的單向因果關系。通過脈沖響應分析得出,BDI指數的上漲會對我國宏觀經濟產生比較顯著的拉動作用,且能夠持續較長時間。BDI指數是海運市場的晴雨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反映出全球貿易和經濟的繁榮與低谷,是一個先行經濟指標。BDI指數的上漲表明全球貿易規模增大,也能夠折射出全球經濟走勢向好,我國現階段還是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的國家,國際上其他經濟體尤其是大國經濟狀況的波動會對我國經濟產生較為顯著的影響,因此BDI指數上漲能夠對我國宏觀經濟產生拉動作用。由此可見,本文的實證檢驗結果與經濟理論是相一致的。因此應當認清BDI指數的走勢與我國宏觀經濟狀況之間的關系,重視BDI指數走勢對于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制定的指導作用。通過BDI指數的走勢合理預測我國經濟可能出現的波動,并基于此制定合理的防范和調控措施,防止我國經濟狀況出現劇烈的波動。

當BDI指數走強時,可能預示著我國經濟將出現新一輪的繁榮,應當制定穩健或者適度緊縮的財政及貨幣政策,防止出現經濟過熱。當BDI指數走弱時,可能預示著我國經濟狀況的不景氣,應當制定適度寬松的宏觀經濟政策刺激經濟增長,防止我國經濟跌入低谷。此外,應當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BDI指數預測體系。由于BDI指數有助于預測我國宏觀經濟走勢,因此對于該指數的預測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政策意義。對BDI指數走勢的科學預測有助于把握我國經濟形勢可能出現的變化,提前制定合理的應對措施,避免我國宏觀經濟狀況出現大幅波動.

作者:劉崇獻馬敏單位:北京物資學院

宏觀經濟論文:基于系統耦合分析宏觀經濟論文

一、系統耦合理論

自20世紀末以來,系統耦合理論逐漸成為人們研究的熱點。系統耦合理論對交叉領域的深入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此理論的指導下,人們構架了不同地域、不同領域以及不同學科之間相互關聯和影響的橋梁?!榜詈稀币辉~系借用物理學的概念?!掇o?!逢P于耦合的解釋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體系或運動形式之間,通過各種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的現象。例如,兩個單擺中間連一根線或一根彈簧,它們的振動就是此起彼伏;原子內部電子的總角動量就是自旋角動量和軌道角動量的耦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電路組成一個網絡時,其中一個電路中的電流或電壓發生變化,能影響到其他電路也發生相應的變化,這種現象叫電路的耦合。電路之間的耦合方式包括電感耦合、電阻耦合、互感耦合、電容耦合、電阻電容耦合等。在化學反應領域有耦合反應,將兩個化學反應聯合后,其中一個化學勢大于零的反應,可以帶動另一個化學勢小于零,單獨存在不能進行的反應能夠進行。生物系統中許多反應就是靠這一原理實現了由不可能變成可能。在生物、生態、農學、地理學等領域,都有人們引用耦合的思路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兩個或兩個以上性質相近的生態系統具有互相親和的趨勢。當條件成熟時,它們可以結合為一個新的、高一級的結構———功能體,這就是系統耦合,屬于一種動態的相對平衡的狀態,任何系統,其非平衡態是絕對的,平衡態是相對的、偶存的。系統自由能的積累可使系統進入非平衡狀態。通常人們說“能量是系統的驅動力”,無疑也適用于系統耦合。當條件和參量適當時,系統勢能延伸,可以使不同系統實現結構功能的結合,產生新的且高一層的系統。它不是原系統量的增大,而是新功能體———具有新質的較高層次的系統。它聯通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系統,發生系統耦合,由此產生的新系統稱之為耦合系統。系統耦合的相關因子主要包括:耦合的關聯性、耦合的整體性、耦合的多樣性以及耦合的協調性等等。系統耦合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紐帶,其理論意義在于充分發揮生態系統所固有的開放性帶來的外延特性(自由能的積累),導致系統進化和生產潛力的解放。系統耦合的生產潛力源于其催化潛勢、位差潛勢、多穩定潛勢和管理潛勢。耦合的關鍵是要打破原有系統的界限,破除原有系統的束縛,以構成要素的自然關聯和信息的自由流動為原則,將關聯要素進行重新組合,形成具有自組織結構的、系統內各要素具有能動性的新主體聯合系統。例如人們關注的環境保護系統與經濟發展系統的耦合關系(如圖2所示),兩者存在催化潛勢、位差潛勢、多穩定潛勢和管理潛勢等等,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關聯起來,建立暢通的信息通道,建立新的自組結構體系,使各要素之間充分發揮能動性,相互促進、相互協調,從而構建新的動態平衡系統,找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同協調發展的最佳途徑。

二、耦合經濟概念的提出

在工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衍生出很多經濟問題,例如個別的如污染物排放總量與環境容量不相容的矛盾,有望在已經立法促進的循環經濟階段解決。其他的矛盾,通過實施循環經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但不可能得到徹底解決,這是因為按照物理中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規定,能量是單向滑向退質劣化以至于徹底失去做功能力的。因此能量的消耗是持續的。再比如,現行的市場經濟中的供求定律與生態系統的供求定律是相悖的,例如市場上海鮮魚類的供給量減少,則價格上漲,從而刺激捕撈量增加,而海鮮魚類的保有量則會下降。使這種相悖的規律通過耦合協同起來,扭轉向耗竭方向惡性發展的局面,是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實現馬克思所指出的:“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必須靠機制創新才能做到。繼循環經濟之后,人類社會進一步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經濟形態是“耦合經濟”。所謂的耦合經濟,是指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在充分發揮循環經濟的基礎上,通過當今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與自然界的生產活動相互耦合,人造財富生產能力、自然資源消耗能力與自然資產生產能力相和諧,經濟活動中排放氧化物的規模與自然生態系統的還原規模相和諧;人類社會所依賴的能源在依靠工程技術使能量得到梯級充分利用的基礎上,工程科學突破了對物理學中熱力學第二定律限制性的理解,以耦合作為創新的主要手段,在地球環境條件下,發展能夠把賦存于地球環境中的能量聚集起來,使之成為新能源的可持續能源技術,最終實現由可持續能源支撐的人與自然共生共榮和諧發展的科學技術體系,使經濟形態符合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安排。簡而言之,耦合經濟就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和生產活動以及自然生產要素相耦合,經濟(Economic)、環境(Environment)、可持續社會(Ecotopia)三者(3E)協調、和諧、共同發展,構筑“三生”(生產、生活、生態)友好復合型社會體系.

三、耦合經濟的制度創新設計

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在其代表著作《國富論》中提出來的“看不見的手”原理,其含義是: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在力圖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即消費者追求滿足程度(效用)最大化,生產者追求利潤最大化,一般說他們并不企圖增加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們所增加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但是在這樣做時,有一只看不見的手正引導他們去促進社會利益,并且其效果要比他們真心想促進社會利益時所產生的效果好。后來經過后世經濟學家A?馬歇爾等人的不斷完善和演進,這只“看不見的手”已經成為今天市場經濟理論中關于市場可以有效率地實現稀缺資源合理配置的機制?,F在我們嘗試移植這一原理,把它應用到自然資產的生產和消費領域中來。我們把這一原理中市場參與者的個人追求定義為明確目的,把在不經意中達到的目的定義為伴生目的。把這只新的看不見的手的原理描述為復合社會(包括自然界在內)的每個人都在力圖追求個人滿足。一般來說,他們并不企圖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生態資產,也不知道他們所作的貢獻有多大,但是他們這樣做的時候,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們去達到伴生目的,并且其效果要比他們真心想的效果好。很顯然,如果在實踐中做到了這樣,那就是將人類社會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活動耦合起來,在人們追求個人幸福的努力過程中,同時達到了生態友好、環境友好、氣候友好的伴生目的。這只新的看不見的手,將是有效果的。作者構思了一個關于“空氣資產”生產消費等行為中新的看不見的手起引導作用的模型(如圖4所示),它初步顯示,經過努力這條路是可行的.假如我們每時每刻呼吸的空氣資產為某個擁有者所有,消費者不按市場價格付費,就無法取得呼吸用的空氣,就像哺育嬰兒需要牛奶,嬰兒沒有付費購買牛奶的能力,而是由其撫養人代付的。由此我們建立這樣的市場關系:空氣資源擁有者依靠出賣自己的空氣取得收入而生存發展,他會按照市場競爭決定的價格向消費者收取費用。由于排污者對空氣產生污染,降低了空氣的效用,進而降低了擁有者出售空氣的價格,并因此受到損失。在法律的保護下,擁有者向排污者收取賠償金而加大了排污者的行為成本。空氣擁有者為了永續經營下去,會將出售空氣得到的資金和向排污者收取的賠償金用于根據消費者需要、維持和擴大生產者的生產量的投資,如用于清除污染從而提高銷售價格的投入。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排污者向大氣環境排放污染物使空氣受到污染的過程,是一個自發的擴散過程,而擁有者要治理污染物的時候,首先是一個把污染物富集起來、分離出來的不能自發的過程,其后才是把污染物無毒、無害化轉化的過程。較之排污者在排放之前污染物尚處于“濃相”時治理,至少是多出了把污染物富集起來、分離出來的成本。排污者終究會發現,賠償損失比自己治理的花費要大,從自身利益考慮,他最終會選擇自己治理而不是向空氣排放污染物。這個很簡單的模型告訴我們,通過導入一只新的看不見的手,使現行市場經濟體系參與自然系統的運行耦合起來,最終實現建立在自然系統上的良性發展,自然資產保值增值基礎上的經濟繁榮、社會財富增長,是能夠做到的。

四、耦合經濟解決問題的思路

耦合作為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本質上是一種創新,因為它符合創新的最本質特征,即把一切不可能變為一切皆有可能。從系統科學的角度來看,耦合是構造一個新系統的手段。由于新系統的新結構,決定了新系統的新功能。新系統能夠涌現出新的特性或功能,包括把過去的不可能或把在其他存在形式下的不可能變成新系統下的可能。

(一)人類活動與自然活動的耦合如今作為地球村的村民,我們欣喜地看到經世界各國政治家、科學家以及社會名流的大聲疾呼和國際組織的不懈努力,各國政治家在遏制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取得了越來越廣泛的共識,并且列入國家議程。在有關制度驅動下的主要行動包括發展循環經濟、深入的節能減排、清潔發展機制、低碳經濟、可持續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植被恢復與荒漠化治理等。目前,全球人類活動排放的CO2數量遠遠多于全球自然生態系統還原的CO2數量,處于大氣中CO2含量因為總量積累而上升的階段,且CO2含量處于對氣候不友好的、使全球氣候變暖的水平。通過把人類活動與自然活動耦合起來,先期要達到遏制住大氣中CO2濃度繼續增長的勢頭。這要靠發展、繁榮地球自然生態系統,擴大其還原CO2的總規模與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依靠發展低碳經濟,使全球CO2排放總規模下降。兩者相向運動至規模相當。其后一個階段,是低碳、非碳可持續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占主導,CO2排放總規模小于還原總規模,大氣中CO2總水平因負積累而下降。最后一個階段是使CO2排放總規模與還原總規模達到一個動態平衡階段,此時的平衡使大氣中CO2的濃度處于氣候友好、生態友好的水平。這將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這里要呼吁的是,我們要把大氣層中的CO2看作全球共享的資源。誰把它更多地轉化成碳質能源,誰就多了一份競爭優勢、生存發展優勢。為此,應該制定國家發展耦合經濟戰略。

(二)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系統的耦合我們今天遇到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原因是人類社會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屬性上走的太遠,因此,我們要跳出現今的社會屬性回歸自然屬性,但這絕不是要解體社會,重新以個體的形式實現人的自然屬性,而是要通過創新破除目前這種游離于自然界之外的社會,建立一個包括自然界在內的復合社會。按照擴充后的復合社會去理解,認識論就要豐富和完善其內容。例如,除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外,要增加自然資產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除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外,要增加自然資產生產力與人造財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正確地解決這些矛盾才能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復合社會。建立這樣的復合社會最重要的制度創新在于明確生態資產的產權歸屬,確立并實現生態資產的價值。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的很多問題,看到和想到遠遠不等于做到,而往往是穩定的利益結構、心智結構、群體的博弈結構在起決定作用。尤其是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放棄無回報地索取自然資源的行為,拿出人類勞動成果的相當一部分回饋于自然,這將面臨整個價值體系的改變,是極為不易的。構建復合社會涉及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調整與完善問題。首先,構建復合社會要解決的問題是明晰生態資產的產權歸屬,使生態資產受到有效保護,避免歷史上一再發生、被經濟學家稱為“公地悲劇”的事件;其次,承認自然資產的價值和生態服務的價值并實現它們的價值,最終要在復合社會的框架結構之下,形成價格機制。這將是極為復雜、深刻的問題,不會在短時間內解決。為了不至于拖延時間,快捷而有效的辦法是向自然資產的采掘、耗用和享受生態服務征收稅金,提高現行市場經濟成本和價格總水平。然后將征收的稅金,以公共財政投入的方式,一方面用于支持耦合經濟產業技術開發;另一方面用于扶持生態產業及生態資產所有者,矯正因為價值被忽視的參與市場競爭的先天畸形。因此,我們才能迎來一個生態逐步繁榮,環境容量相應增大,生態系統產出持續提高,生態服務逐步增強,自然資產充分保證的前提下、人造財富最大化得以實現,人與環境系統和諧共榮的未來世界。

(三)自然生產要素之間的耦合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即使是在科技水平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界的知識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人類歷史上無論哪個階段,由于認識能力的局限,所積累的關于自然的知識,都是有錯誤的,仔細推敲下來,對人類社會曾經有過的對征服自然產生的狂熱情緒的批評中,有一種聲音是“出于人類的無知”。其實,人們對于征服自然產生的狂熱情緒并不是完全沒有知識的無知,而是基于一些錯誤的無知。但是,在汲取因為基于偏頗甚至錯誤的知識而發生不適當的征服自然的行為招致自然報復的教訓時,我們也要切實防止消極看待人類對自然進行干預甚至是改造的作用,防止犯以偏概全的錯誤。事實上,就自然的生產力而言,完全自然的狀態中,往往蘊藏著巨大的潛力,但因為自然生產所需要素耦合不完善,而始終發揮不出來。其中的“玄機”一旦被人類看破并對其進行適當的干預甚至是改造,往往能夠快速而有效地把這種潛力釋放出來。古往今來,此類成功的實踐不勝枚舉。尤其是在當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而又面臨可持續發展難題的今天,運用人類知識作用下的勞動,把自然生產要素耦合起來,形成高的自然生產力,服務于人類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理應成為耦合經濟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也必將在耦合經濟的實踐中得到更加理智地看待和應用,并因為創造出難以估量的自然生產力而推動可持續發展。2000多年前建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仍發揮著巨大作用,成就了四川“天府之國”的美譽,是中國古代先人運用自然規律的正確知識,用勞動改造自然、使自然生產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的杰作,它發揮作用的本質可以理解為:通過都江堰水利工程改變有限水資源(自然生產力的一個要素)的時空配置格局,使得整個成都平原都能及時得到水資源以與其他各項自然生產要素偶合起來,使自然的生產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當代,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人工材料提供的支持,人們通過干預和改造自然,形成了能夠大幅度提高自然生產力的人工環境。例如,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北方農民發明并廣泛應用的塑料大棚溫室種植技術,改變了自然狀態下整個漫長冬季因溫度和熱量水平不足以支持其他要素耦合并轉化為生物質的狀態,改善了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富裕了一方農民??偠灾诤芏嘭S富而又具有說服力的成功案例的啟發下,我們確實該自覺地、能動地、清醒地認識“運用人類知識作用下的勞動,把自然生產要素耦合起來,形成高的自然生產力”這一命題了。

(四)創立可持續能源技術體系創立可持續能源技術體系,是耦合經濟要解決的最根本的問題。從能源的角度來看,人類社會走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能源全部依靠可持續能源技術體系之日,就是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之時。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物理學中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內容的理解和突破,這里主要涉及聚集結構的知識,可以肯定它是揭示客觀上存在而人類卻一直未曾深入的理性認識,特別是沒有深入認識之一類過程所擁有的共性的新理論。可以肯定聚集結構理論的提出,使人類主觀認識自然的理論體系與客觀存在的、首尾相接的第一類過程和第二類過程構成的過程循環相吻合。可以預見,隨著人類能動地發展聚集結構過程,將使當前文明依賴并面臨的可耗竭、不可持續的過程中,轉而成為支持我們文明持續發展的、不可耗竭的、可持續的過程??梢?,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能源科學突破對熱力學第二定律限制的理解,以耦合為主要手段,使不同性質的過程關聯起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作者:王景利單位:哈爾濱金融學院金融系

宏觀經濟論文:欠發達地區流通產業宏觀經濟論文

一、投入產出模型及相關指標

1.(1)后向關聯效應后向關聯是從投入角度考慮流通服務業與其他產業部門的關聯影響,指該產業(作為下游產業部門)對那些向其供應產品作為其中間消耗的產業或部門(作為上游產業部門)的影響。后向關聯指標包括直接后向關聯指標(用直接消耗系數表示)和完全后向關聯指標(用間接消耗系數表示)。①直接消耗系數:又叫投入系數,記為aij,其經濟含義為生產單位j產品所直接消耗的i產品的數量,它反映了該產業和其他產業之間存在的相互提供產品的技術依賴關系。其中,xij指第j產業對第i產業的消耗量;Xj指第j產業的總投入。全部直接消耗系數aij所組成的矩陣,稱為直接消耗系數矩陣,記為A。直接消耗系數反映了某產業對其他產業產品的依賴程度。流通業對其他產業的直接消耗是指其他產業為流通業服務的生產所提供的各種原材料、燃料、動力和各種服務等;其他產業對流通業的直接消耗是指流通業通過批發或零售服務活動,以支持這些產業的正常運行,這是專業化分工和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②完全消耗系數: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除了直接消耗方面外,同時還存在著由于產業之間的關聯導致的間接消耗方面的聯系。第j產品部門每提供一個單位最終使用時,對第i產品部門貨物或服務的直接消耗和間接消耗之和,稱為完全消耗系數,記為bij。利用直接消耗系數矩陣A計算完全消耗系數矩陣B的公式為:其中,(I-A)-1稱為里昂惕夫逆矩陣,它表示生產一個單位的最終產品,除了直接消耗和間接消耗各部門的產品外,還包括本部門的一個單位最終產品在內,反映了生產一個單位最終產品的完全需求。完全消耗系數能更全面地反映產業之間的經濟技術聯系。(2)前向關聯效應前向關聯是從產出角度來說明流通服務業與其他產業部門的關聯影響,是某產業對那些將本產業的產品或服務作為中間投入的部門的影響。前向關聯指標也包括直接前向關聯指標(用直接分配系數表示)和完全前向關聯指標(用完全分配系數表示)。①直接分配系數:直接分配系數是第i部門產品分配給j部門作為中間產品使用的數量占該產品總產出量的比,記為hij。用公示表示為。其中,xij指第j產業對第i產業的消耗量;Xi指第i產業的總產出。全部直接分配系數hij所組成的矩陣,稱為直接消耗系數矩陣,記為H。直接分配系數反映了流通業對其他產業的支撐程度,直接分配系數越大,說明其他產業對流通業的直接需求越大,流通業的支撐作用越明顯。②完全分配系數:完全分配系數是i部門單位總產出直接分配和全部間接分配給j部門的數量,是i部門對j部門的直接分配系數和全部間接分配系數之和,它反應i部門對j部門直接和通過別的部門間接的全部貢獻程度。(3)中間需求率和中間投入率中間需求率Gi是指第i產業對某產業的中間需求量(中間產品或者中間使用)與該產品的總需求(中間需求量與最終需求量和)之比。中間投入率Fj是指第j產業的中間投入與總投入之比。中間需求率反映了各產業部門的產品有多少作為中間投入為其他產業所需求,由于任何產品不是作為中間產品(生產資料),就是作為最終產品(消費資料),故有中間需求率+最終需求率=1,一個產業的中間需求率越低,則最終需求率越高,從而這個產業就越具有提供最終產品的性質,反之,則該產業具有原料產業的性質。中間投入率反映該產業的總產值中外購的實物產品和服務產品(即中間產品之和)所占的比重,由于中間投入率+附加值率=1,因此,中間投入率越高,則該產業的附加值率就越低,反之則反是。根據錢納里、渡邊等經濟學家的產業劃分方法,按照中間投入率和中間需求率的差異,以高于或低于50%為標準,把產業部門劃分為4個不同的產業類型,見表1。(4)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感應度系數是指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每增加一個單位最終產品,某產業因此而受到的需求感應程度,也就是需要該產業部門為其他部門生產而提供的產出量,它量化地表示了某產業部門與其他產業部門間的后向關聯。當感應度系數大于l時,我們認為該部門所受到的感應程度高于社會平均感應程度,其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生產的提供作用就越大,后向關聯就比較強。影響力系數是指當某產業增加一個單位最終產品的使用時,對國民經濟各個產業部門所產生的生產需求的波及程度,是衡量某產業與各后續生產部門的關聯程度的指標,體現產業的前向關聯。當影響力系數大于1時,表明該部門生產對其他部門所產生的波及與影響程度超過社會平均的影響力水平,也就是說該部門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產出的拉動作用很大,對社會生產的輻射能力也就越大。

2.宏觀經濟效應分析投入產出模型不僅深刻揭示了產業之間的技術關聯關系,而且通過投入產出表,還可以反映各個產業對整個宏觀經濟的不同影響。文章在揭示甘肅商貿流通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關聯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甘肅商貿流通業的宏觀經濟效應。(1)就業效應就業效應衡量產業發展對就業的帶動作用,也說明該產業的勞動密集型程度,以一個部門的總投入中勞動投入所占的比重來衡量,該比重越高說明該行業對于勞動力需求越大,就業效果也就越明顯。測量就業效果具體指標包括直接勞動報酬系數和完全勞動報酬系數,直接勞動報酬系數的計算公式為.其中,avj為第j部門的直接勞動報酬系數,vj為第j部門的勞動者報酬,Xj為生產第j部門產品的各部門的總投入。完全勞動者報酬系數矩陣為:BV=AV(I-A)-1(10)其中AV為直接勞動報酬系數矩陣。(2)出口和消費效應消費和出口效應分別衡量產業對消費、出口的影響程度,用最終消費系數、出口系數來表示。最終消費系數的計算公式為:ei表示第i部門的出口系數,Ei表示第i部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為國外消費者所消費的部分,Yi表示第i部門的總產品。該系數越大,表明總產品用于出口的部分越多。

二、實證分析

1.數據預處理為了有利于揭示流通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借鑒前人研究方法[15],文章將商貿流通業從傳統的第三產業中獨立出來,將第一、二產業各細分產業進行歸并,從而對原始的投入產出表進行了調整。調整遵循兩個原則:重點突出原則和三次產業劃分原則。根據流通經濟學理論,判定一個行業(企業)是否屬于流通產業,一是看其是否專門從事商品流通;二是看其是否專門為商品流通服務。根據這一劃分,文章中計算的商貿流通業數據包括交通運輸及倉儲業、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第一產業為廣義農業部門,包括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以及農林牧漁服務業5個部門;第二產業包括工業各部門和建筑業;其他第三產業為除上述流通業所含部門以外的其余部門?;谏鲜鰟澐?,文章把2002年和2007年的甘肅省投入產出表分別歸并為四部門投入產出表。調整后的投入產出表包括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商貿流通業、其他第三產業(簡稱其他三產),如表2、表3所示(數據均按當年價格計算)。

2.甘肅商貿流通業產業關聯度測算及比較(1)后向關聯效應表4為商貿流通業作為產出對其他各產業的直接和間接消耗情況。由表4可以看出,2002年甘肅省流通業對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流通業本身和除流通業以外的第三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分別是0.04149、0.22453、0.13984、0.12809,表明流通業每產出1萬元產品,需要直接消耗上述五大產業部門產品414.9元、2245.3元、1398.4元、1280.9元,流通業對第二產業的依賴程度最高,其次是流通業本身和其他第三產業,受農業的影響很小。2007年上述數據分別為457.2元、2150.3元、708.4元、904.9元,流通業對農業直接消耗有所上升,對第二產業、流通業本身和其他第三產業的直接消耗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盡管如此,制造業仍然是流通業的主要投入要素,其次是其他第三產業和流通業本身。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甘肅流通業發展主要依靠制造業的產品和原材料投入,以及倉儲運輸、餐飲住宿和其他服務業的消費需求,這反映出甘肅流通業正處于資本與技術大量“數量擴張”的發展階段,同時也表明流通業發展與包括金融保險、社會公共服務等在內的其它服務業密不可分。當考慮不同產業間的間接消耗時,2002年流通業每增加一個單位最終使用對第二產業帶動作用最大,其次為流通業本身和其他第三產業,對農業的依賴最弱。2007年這一順序依次為第二產業、其他第三產業、流通業、農業。流通業發展對第二產業的帶動作用有上升趨勢(2002年為0.77171,2007年增加到0.80392),而對流通業自身、其他第三產業和農業的帶動作用有所下降,分別從2002年的0.26138、0.22532、0.69694,下降到2007年的0.10642、0.14514、0.07710。說明隨著經濟的發展,流通業對上游產業,尤其是第二產業的拉動作用越明顯。(2)前向關聯效應表5為商貿流通業作為中間投入對其他產業部門的支撐情況。結果顯示2002年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流通業、其他第三產業每生產1萬元產品需要直接消耗流通業產品(服務)375.5部門感應度系數影響力系數2002年2007年2002年2007年第一產業0.636340.545550.86420.81906第二產業1.897962.286571.217521.34367商貿流通業0.767630.551250.984480.88637其他三產0.698070.616630.93380.8509表7各產業的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部門直接消耗系數完全消耗系數2002年2007年2002年2007年第一產業0.037550.005980.113770.03406第二產業0.068190.021120.219560.07760流通業0.139840.070840.261350.10642其他三產0.127380.073020.241820.10821表5甘肅各產業對商貿流通業的消耗系數元、681.9元、1398.4元、1273.8元,流通業作為中間投入,與流通業本身的關聯最緊,其次是其他第三產業、第二產業、與農業的關聯最弱。2007年這一數據分別為59.4元、211.2元、708.4元、730.2元,與2002年相比,各產業對流通業的直接消耗均有所減少。這一現象表明其他產業的發展并沒有帶來對流通業更多的消耗,其他三次產業對流通業的依賴程度有所下降,作為社會生產與消費的媒介,流通服務投入量理應隨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而增加,當前出現的此種狀況充分揭示出甘肅商貿流通業發展不足,流通力已日益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瓶頸,尤其是流通業對農業發展支持不足,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紤]產業之間的間接消耗,則每增加一個單位的最終使用,2002年對流通業消耗最多的是流通業本身(0.26135),接下來依次是其他第三產業(0.24182)、第二產業(0.21956)、農業(0.11378);2007年這一排序分別為其他第三產業(0.10821)、流通業本身(0.10642)、第二產業(0.07760)和農業(0.03406),均體現為不同程度的下降。(3)中間需求率和中間投入率比較表6為甘肅商貿流通業和其他產業的中間需求率和中間投入率,基于此我們可以判定甘肅商貿流通業的產業屬性。結果顯示,甘肅流通業的中間需求率在2002年為57.50%,低于第二產業,高于農業和其他第三產業。2007年中間需求率下降為30.36%,僅次于第一產業,而高于第二產業和其他第三產業。這一變化表明甘肅商貿流通業從生產性服務業性質在逐漸向最終消費功能轉變。從產業的中間投入率指標來看,2002年甘肅流通業中間投入率為53.40%,2007下降為42.21%,表明經過幾年的發展,甘肅流通產業的增加值率有所提高,流通產業的宏觀績效有所改善,商貿流通業的基礎性產業特性凸顯。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甘肅流通產業由中間產品型產業正逐步轉變為最終需求型基礎產業,其功能由主要服務于生產者向服務于最終消費需求轉變,產業增加值率提高,產業績效獲得改善。(4)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比較表7顯示了甘肅商貿流通業和其他產業的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梢钥闯?,第二產業的感應度系數在兩個時點上都較大,且高于社會平均水平(數值大于1),表明國民經濟增長受到來自第二產業的制約最大,這一結論再次證明了工業化是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商貿流通業的感應度系數在兩個時點上均低于社會平均水平,分別為2002年的0.76763,2007年的0.55125。這一結果表明商貿流通業對甘肅經濟發展很敏感,或者說在經濟發展中,流通產業通過后向關聯作用對經濟的貢獻較大,雖低于社會平均水平,但遠高于農業和其他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但應該看到的是,這一影響水平在2007年有所降低,表明近幾年甘肅商貿流通業發展不足,流通產業的戰略性地位正受到挑戰。影響力系數的分析可以得到類似的結論:第二產業仍然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且主導地位有所增強,流通業對國民經濟的波及影響程度弱于第二產業,但高于其他第三產業和農業。因此,可以看出甘肅省目前仍處于工業化的過程中,流通業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尚不及工業那么明顯,但從發展趨勢和發展潛力來看,隨著流通產業的快速發展,其影響力也必然增強。因此,可以考慮作為先導產業來大力推進。

3.甘肅商貿流通業的宏觀效應分析(1)就業效應表8為甘肅商貿流通業及其他各產業的就業效應測算結果。直接勞動報酬系數指標顯示:2002年商貿流通業的勞動投入占總投入中比例為28.03%,2007年這一比重為14.5%,分別位于其他第三產業和第一產業之后,高于第二產業,表明甘肅商貿流通業的勞動密集型程度比較高,對就業的帶動作用相對較強,但是勞動投入的占比有下降趨勢,這說明當前甘肅商貿流通業的就業吸納能力還有待增強。相比較而言,由于考慮到產業間的間接聯系,完全勞動報酬系數比各產業相應年份的直接勞動報酬系數要高,但是仍然可以看出商貿流通業的就業帶動作用下降很快,相對位次也從2002年的第三位下降到2007年的第四位(甚至低于第二產業)。(2)出口和消費效應由表9可以看出,同其他部門相比,2002年商貿流通業最終消費系數為0.2926,即每10000元總產品中有2926元用于消費,這一比例高于第二產業,與第一產業接近,但是遠低于其他第三產業;2007年商貿流通業的最終消費系數為0.179,比2002年有所下降,僅高于第二產業,遠遠低于第三產業和第一產業。這一研究結果表明,第三產業是拉動消費的最重要部門,擴大內需,刺激消費要以第三產業為著力點,表明甘肅商貿流通業在促進消費方面仍有待進一步加強。由于2002年投入產出表沒有單獨列出出口一欄,因此出口系數指標缺失。2007年的出口系數顯示甘肅商貿流通業的出口值為零,表明甘肅服務業發展仍以國內市場為主,服務貿易極度匱乏。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1.結論第一,產業關聯分析結果表明:首先,甘肅商貿流通業發展與其他經濟部門具有較強的聯系,其中對第二產業的依賴度最高,對農業的依賴度最低。從商貿流通業的支持服務對象來看,流通業主要為工業和第三產業服務,對農業的支持很弱。其次,甘肅商貿流通業服務于生產的中間需求功能有弱化趨勢,正逐漸向消費者服務轉化;流通產業的增加值率有所提高,流通產業的宏觀績效有所改善。最后,流通產業的感應度和影響力系數表明,商貿流通業發展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影響力系數)大于國民經濟對流通業的推動作用(感應度系數),因此,應通過主動發展流通業來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并考慮在制定產業政策時把商業作為一個先導產業來發展。第二,產業的宏觀經濟效應表明:商貿流通業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就業具有較強帶動作用,但當前甘肅商貿流通業的就業吸納能力不足,有待增強。商貿流通業對消費的促進作用與其他第三產業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有待進一步加強;其出口效應不明顯,表明甘肅商貿流通業開放度比較低,仍以內向型發展為主。

2.政策啟示商貿流通業的發展與其他產業密切相關,對地區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影響,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通過流通業帶來動其他產業,以實現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經濟騰飛,主要應該做好以下幾點:一是政府提供第一推動力,積極發揮政府部門的引導作用。一方面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投入和政策扶持,通過政策傾斜和財政專項支持有效促進西部欠發達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通過項目帶動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優化當地產業結構。二是加強西部欠發達地區商貿流通業對農業及農村市場的支持力度。農村商貿流通市場是城市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基礎,是商貿流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農村流通網絡體系的重點是著力解決農民在銷售產品和購買商品的困難,一要加快建設農產品重點產區產地批發市場,建設一批上規模的特色農產品專業市場,緩解和解決農民賣難問題;二要結合農產品不易保存的特點和屬性,建設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系統,擴大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網絡,提高農民應對市場需求變化的能力;三要進一步改造和升級傳統集貿市場,拓寬農村消費渠道,改善農民購物環境。三是正確處理商貿流通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與消費性服務業的關系,促進西部欠發達地區商貿流通由生產性服務向消費性服務轉化。前文實證結果表明商貿流通業作為居民或消費者最終需求的規模遠遠不足,這可能是因為欠發達地區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低,從而對商業服務的要求比較低造成的。促進西部欠發達地區商貿流通由生產性服務向消費性服務轉化,大力提高西部欠發達地區商貿流通業服務規模和質量不但有利于促進消費、擴大內需,而且有利于提高商貿流通業的就業吸納能力,實現充分就業。四是擴大對外招商引資規模,提升西部欠發達地區商貿流通業開放度。較低的開放程度使得西部欠發達地區商貿流通業只能局限于國內市場,且服務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為此,引入優質商貿流通外資企業資源,在“引進來”的同時“走出去”,可以有效促使本國商業企業經營效率的提升,并且為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趙霞蔡文浩徐永鋒單位:蘭州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甘肅商務發展研究中心蘭州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

宏觀經濟論文:部門沖擊與整體沖擊的宏觀經濟論文

一、模型與設定

基于研究目的且不失一般性,本文的模型經濟中僅包含了作為消費者的家庭以及作為生產者的企業,并且企業部門由構成CPI的8大部門組成。家庭作為消費者,其追求的目標為最大化其一生效用的貼現值(DiscountedValue)之和;家庭的消費支出由家庭成員為8大部門生產企業提供勞動力所獲得的工資來承擔。與已有的新凱恩斯主義模型類似,家庭可以進行物質資本的積累,物質資本積累具有與儲蓄類似的功能,進而家庭可以實現其一生消費的平滑化(Smoothing)。通過向企業提供物質資本,家庭還可以獲得租金。不過,由于物質資本具有一定的專用性特征,因而物質資本投資存在調整成本(AdjustmentCost)。物質資本投資調整成本的存在具有重要的作用:當外生沖擊發生時,某一特定部門的投資難以及時作出調整,進而使得外生沖擊的效用更具持久性(陳利鋒,2014b)。已有的研究,如楊柳等(2014)發現這一調整成本在當前的中國是客觀存在的。家庭消費的產品來源于構成CPI的8大部門,這些部門的生產企業雇傭家庭的勞動,采用Cobb-Douglas技術生產出具有差異性的中間產品,并將其加總為最終產品;企業將加總之后的產品出售給家庭供其消費。家庭與企業通過以上關系而緊密聯系在一起,進而構成了本文模型經濟的主要元素。模型經濟中生活著大量具有無限生命的家庭,這意味著模型經濟中不存在家庭的消亡。同樣,模型經濟中也不存在人口的增長,這一設定主要是為了分析的便利考慮,也可以使我們集中分析代表性家庭的優化問題②。1.代表性家庭的行為家庭成員購買8大部門企業生產的產品進行消費,并向8大部門企業提供勞動力。與Merz(1995)以及Galí(2013)等已有的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研究類似,家庭不同成員之間是完全風險共享的①。具體的,家庭最大化如下效用函數:其中0?1為貼現因子,()tCj與和()tNj分別表示第j種產品的消費和部門j使用的勞動投入,和?分別為消費和就業的風險偏好系數,為保證穩態存在的參數?;诒疚牡难芯磕康模块Tj取值為1至8,分別表示食品(部門1)、煙酒(部門2)、衣著(部門3)、家庭設備生產及維修服務(部門4)、醫療保?。ú块T5)、交通通訊(部門6)、娛樂教育文化部門(部門7)以及居住(部門8)。與王佳等(2013)、Foerster等(2011)的研究類似,基于分析的便利性考慮,家庭對于各個部門生產的產品的消費風險偏好系數以及勞動的風險偏好系數均相同,即家庭成員的消費偏好與就業偏好具有跨部門不變的特征。則資源約束為:其中,j為部門j的價格在CPI中的權重(Weight),()pj為不同部門生產的不同產品之間的替代彈性,ktR為物質資本租金率,tI和tK分別為投資和物質資本;且不同部門由于對于投資品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異,因而物質資本投資存在一定的不可逆性,即投資調整或導致成本。基于此,與Christiano等(2005)以及Gal?′等(2007)的研究類似,部門j的物質資本的動態積累方程為:2.部門生產企業的行為部門j的生產函數為如下Cobb-Douglas型:其中,j為部門j物質資本對于產出的彈性系數;()tsj為供給沖擊,Foerster等(2011)依據美國的數據將其設定為隨機游走(RandomWalk)形式,但是我國學者,如王佳等(2013)以及武康平和胡諜(2011)等在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建模中均將其設定為平穩的一階自回歸過程。具體的,供給沖擊為:其中,為供給沖擊的持續性,te服從均值為0、方差為2a的獨立白噪聲過程,ts為總供給沖擊,jv為部門j對于總供給沖擊的反應程度。顯然,當0jv時,經濟中僅存在部門供給沖擊;而當1jv時,整體沖擊一一對應地反映在部門供給沖擊中。3.優化條件基于以上設定,家庭效用最大化問題的一階條件為:4.市場出清定義1ln()tttPP為整體通貨膨脹水平,而1ln(()())jtttPjPj為部門j的通貨膨脹水平。依據式(3)可知,二者之間存在如下關系:式(10)意味著整體通貨膨脹水平為部門通貨膨脹水平的加權平均,這與我國CPI的核算方式一致。式(2)構成了模型經濟中的資源約束,式(4)反映了投資的動態變化,式(5)為企業的消費品生產函數,式(7)至(9)為模型優化條件,式(10)反映了部門通貨膨脹與整體通貨膨脹之間的聯系,式(6)反映了部門沖擊與整體沖擊之間的聯系。因此,模型經濟中包含了185個方程(6N?2N2176,以及9個外生沖擊)。另外,當市場出清時,經濟中的總資本為8部門資本的加權。

二、模型的參數化

本部分對上述模型進行參數化處理。以上模型中包含了185個帶預期(Expectation)的對數線性差分(Log-LinearDifference)方程,一般而言無法求得顯式解,因而只能依賴模型仿真(Simulation)技術刻畫外生沖擊下模型主要變量的動態反應路徑,即脈沖響應函數(ImpulseResponseFunction)。而在得到脈沖響應函數之前,則需要對模型的結構性參數進行賦值,這一方法被實際經濟周期理論以及之后的研究稱為校準(Calibration)。這一過程的目的在于通過使用已有研究中得到的結構性參數,使得本文第二部分建立的新凱恩斯主義動態隨機一般均衡—結構動態因子模型成為刻畫中國經濟的框架。1.基礎參數的校準對于貼現因子?的取值,可以依據我國現實的物價數據進行估算,這一方法為王君斌和王文甫(2010)等所使用。依據我國自2002年第1季度至2012年第4季度的物價數據可知,在此期間我國物價平均上漲的速度約為2%,因而可以將貼現因子的取值設定為0.98,這一取值與He等(2007)使用中國數據估計的結果較為接近。對于消費的風險偏好系數的取值,依據國內外大多數研究估算的結果,這一參數的取值為1。這意味著式(1)效用函數關于消費的函數形式為對數形式,這與王佳等(2013)的研究是一致的。而勞動的風險偏好系數?的取值,則依據薛鶴翔(2010)的研究將其設定為6.16。穩態投資成本函數的二階導數S度量了部門j的投資()tIj對于部門的“Tobin的Q”,即()t?j的反應系數,依據Zhang(2009)的研究將其取值設定為-1;跨部門不變的物質資本折舊率的取值,則依據He等(2007)的研究將其設定為0.04。模型經濟中包含了8個部門的供給沖擊以及總供給沖擊,所有外生沖擊均具有相同的持續性以及標準差,這一設定的目的在于可以比較相同大小的外生沖擊下不同部門響應程度的大小。在已有的研究中,也經常設定一個單位標準差的外生沖擊對于模型主要變量的影響。依據劉斌(2008)采用中國數據貝葉斯估計的結果,總供給沖擊的持續性為0.89,對應的標準差a的取值為0.078。2.穩態參數的校準對于一些涉及部門權重的參數需要采用模型變量的穩態值進行校準。對于度量部門價格在CPI中的權重參數j,可以依據實際數據的平均值進行估算。參考國家統計局在2011年對各部門價格在CPI中所占的權重調整之后的結果,本文依次選取食品部門價格在CPI中的權重1為31.79%、煙酒生產部門價格在CPI中的權重2為3.49%、衣著部門價格在CPI中的權重3為8.52%、家庭設備生產及維修服務部門價格在CPI中的權重4為5.64%、醫療保健部門的價格在CPI中的權重5為9.64%、交通通訊部門的價格在CPI中的權重6為9.95%、娛樂教育文化部門價格在CPI中的權重7為13.75%、居住部門的價格在CPI中的權重8為17.22%。對于部門j對整體沖擊的反應程度參數jv,本文采用穩態時家庭在各部門產品上的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表示,由于在估算各個部門價格在CPI的權重過程中已經使用這一指標,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對這些參數的取值與對應的j相同。3.名義價格剛性參數與生產參數的校準對于8部門生產函數中資本的產出彈性系數j的取值,本文依據其定義進行估算。具體的,依據定義可知:式(13)表明,對于不同部門資本產出彈性j取值的估算,取決于不同部門中間產品替代彈性的取值。但是,已有的研究并未對這一參數的取值進行相關估計?;诒憷钥紤],與已有研究類似,本文設定不同部門中間產品之間的替代彈性具有跨部門不變的特征,進而依據薛鶴翔(2010)等的研究,將其取值設定為2。侯成琪和龔六堂(2013)對構成CPI的8大部門的名義價格剛性進行了估算,得到的取值分別為0.2698、0.6136、0.5152、0.6871、0.3851、0.5242、0.5993和0.2755;對應的經濟整體的資本產出彈性,則依據He等(2007)的估算結果取值為0.6;根據式(13)可以得到構成CPI的8大部門的資本產出彈性j的取值分別為0.3815、0.0419、0.1022、0.0677、0.0833、0.1194、0.1650、0.2066。

三、模型動態分析

定義12345678X為8部門通貨膨脹構成的向量序列,t為外生沖擊構成的向量序列。依據Foerster等(2011)的研究,本文第二部分的新凱恩斯主義一動態隨機一般均衡—結構動態因子模型可以表述成如下形式:基于校準的結構性參數,可以實現對式(14)表示的模型進行動態分析。首先,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我們僅考察部門供給沖擊與總供給沖擊對于通貨膨脹的沖擊效應,即計算部門供給沖擊與總供給沖擊的脈沖響應函數,以考察在不同部門的外生沖擊下通貨膨脹隨時間變化的動態路徑;然后,對通貨膨脹的波動進行條件方差分解(ConditionalVarianceDecomposition),以考察不同部門供給沖擊以及總供給沖擊在推動整體通貨膨脹波動過程中的作用。1.部門沖擊與整體沖擊的脈沖響應函數基于式(14)可知,各個部門的通貨膨脹可以表示成外生沖擊及其滯后項的函數,因而可以考察一個單位標準差外生供給沖擊對于各個部門通貨膨脹以及整體通貨膨脹的影響?;谄紤],本文僅僅考察部門供給沖擊與總供給沖擊對于整體通貨膨脹水平的影響。圖1給出了1個單位標準差的負向(Negative)部門供給沖擊與總供給沖擊下通貨膨脹的動態反應路徑,即脈沖響應函數?;谶@一脈沖響應函數可以得到如下結論:第一,整體通貨膨脹水平對于食品部門供給沖擊表現出最大的反應,在圖1中表現為食品部門負向供給沖擊引起通貨膨脹最大幅度的上升;第二,整體通貨膨脹水平對于家庭設備部門沖擊也表現出較大的反應,從圖1中可以看出,家庭設備部門沖擊對于整體通貨膨脹具有僅次于食品部門供給沖擊的沖擊效應;第三,交通通訊部門、醫療保健部門、衣著部門以及總供給沖擊對于整體通貨膨脹也具有較強的沖擊性效應;第四,居住部門以及娛樂教育部門沖擊對于整體通貨膨脹的作用初期相對較小,之后呈現遞增并逐漸收斂的趨勢;第五,煙酒部門沖擊對于整體通貨膨脹的沖擊性效應在構成CPI的8個部門中最小。另外,整體通貨膨脹對家庭設備部門沖擊、交通通訊部門、醫療保健部門、衣著部門以及總供給沖擊的脈沖響應函數呈現“駝峰狀”特征。這與已有研究,如薛鶴翔(2010)、王君斌和王文甫(2010)所發現的外生沖擊對于產出等變量的脈沖響應函數類似。更重要的,外生沖擊的脈沖響應函數表明了部門外生沖擊與整體外生沖擊對于同一模型變量的脈沖響應具有顯著性差異,并且不同部門的沖擊與整體沖擊的效應存在顯著性差異。這些發現都意味著忽略部門之間的異質性來考察外生沖擊對于模型變量的影響,可能引起模型結論的偏誤。2.整體通貨膨脹的條件方差分解式(14)反映了部門通貨膨脹與部門供給沖擊的關系,式(6)反映了部門沖擊與總供給沖擊之間的聯系,式(10)反映了部門通貨膨脹與整體通貨膨脹水平之間的聯系?;谝陨先齻€方程可以對整體通貨膨脹波動進行條件方差分解。與一般的方差分解不同,條件方差分解的原理如下:其中,tF表示方差分解的值。式(15)表明,條件方差分解的結果依賴于所選擇的時期。一般而言,條件方差分解的時期選擇設定為第1個時期或者最后1個時期。由于本文結構性參數校準過程中估算參數取值的樣本時期為2002年第1季度至2012年第4季度,因而選取2002年第1季度作為條件方差分解的基準時期?;谝陨显O定,本文對整體通貨膨脹波動進行了條件方差分解,結果顯示在圖2中。需要說明的是,圖2中我們以2002年第1季度作為第1個時期,2002年第2季度為第2個時期,其余依次類推,因而2012年第4季度為第44個時期。同時,為了分析的便利,本文將外生沖擊的整體效應標準化為1,因而各個外生沖擊在整體通貨膨脹波動中的作用全部轉換成百分比。圖2給出了構成CPI的8大部門外生供給沖擊以及總供給沖擊對于整體通貨膨脹波動的影響,基于這一條件方差分解的結果,可以分析各種不同的外生沖擊在推動整體通貨膨脹波動過程中各自作用的大小。圖2表明,在本文考察期內的大多數時期中,食品部門供給沖擊在推動整體通貨膨脹波動過程中扮演了最為重要的角色;衣著部門供給沖擊在推動整體通貨膨脹波動過程中的作用僅次于食品部門;總供給沖擊在推動整體通貨膨脹波動過程中的作用僅次于食品部門與衣著部門;而家庭設備部門、交通通訊部門、醫療保健部門、居住部門、研究部門以及娛樂教育部門等在推動整體通貨膨脹波動過程中的作用則相對較小,不過卻具有相對較強的持續性,這種沖擊效應的持續性具體表現為在本文考察的44個時期內,這些部門的供給沖擊均對整體通貨膨脹的波動存在顯著性效應。

四、結論與展望

在一個封閉經濟新凱恩斯主義動態隨機一般均衡—結構動態因子模型中,本文考察了構成我國CPI的8大部門的部門供給沖擊與總供給沖擊對于整體通貨膨脹的影響。在采用我國的現實數據對結構性參數進行校準的基礎上,本文首先采用脈沖響應函數考察了各個部門供給沖擊與總供給沖擊對于整體通貨膨脹的沖擊效應,研究發現:食品部門供給沖擊對整體通貨膨脹沖擊效應最大;更重要的,部門沖擊與整體沖擊對于整體通貨膨脹具有不同的沖擊性效應,這意味著如果忽略部門之間的差異而基于整體經濟建模,以考察外生沖擊對于整體通貨膨脹的效應,則可能由于模型設定引起模型結論的偏誤。在此基礎上,本文進一步采用條件方差分解的方法考察了不同部門的外生供給沖擊與總供給沖擊在推動整體通貨膨脹波動過程中的作用,研究發現:食品部門沖擊、衣著部門沖擊與總供給沖擊在推動整體通貨膨脹波動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其余部門沖擊對于整體通貨膨脹波動的影響相對較小,但卻具有較強的持續性。已有的大多數研究均忽略部門之間的差異而考察整體沖擊的效應,本文則在考察部門之間異質性的基礎上,考察了不同部門的外生沖擊以及總供給沖擊對于整體通貨膨脹的效應。與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將不同部門微觀主體的決策行為與宏觀經濟活動緊密聯系起來,因此,采用本文的模型所得到的結論,可能比基于整體經濟建模所得到的結論更加精確。不過,作為嘗試性研究,本研究仍存在一些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1)現實經濟是開放經濟①,而本文則基于封閉經濟建模。因此,一個可行的改進方向是,基于開放經濟構建新凱恩斯主義動態隨機一般均衡—結構動態因子模型,對部門沖擊與整體沖擊的效應進行分析。(2)本文在建模過程中未將勞動力市場動態考慮在內②,因而,一個可能的擴展是,在本文模型中引入勞動力市場動態,關于這一方面的研究可以參考Imbs等(2007,2011)的研究;(3)本文的研究表明,部門沖擊在推動部門通貨膨脹的同時也推動了整體通貨膨脹水平,那么,與之相關的一個問題是,當現實經濟中出現了部門通貨膨脹但并未產生整體通貨膨脹時,貨幣當局(MonetaryAuthority)是否需要對部門通貨膨脹做出反應呢?換言之,貨幣政策究竟應該對哪些類型的通貨膨脹做出反應?本文并未對這一問題做出回答。因而,一個有價值的拓展的方向是,在本文模型中引入貨幣當局,并考察最優貨幣政策選擇機制。

作者:陳利鋒單位: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

宏觀經濟論文:房地產宏觀經濟論文

一、有關宏觀調控和房地產經濟均衡性分析

(一)有關社會矩陣的平衡方式

除采用以上方法之外,還通過CGE進行研究。在建立CGE模型之前,要先對初始的SAM進行科學處理??刹捎米钚〗徊骒胤▽ο嚓P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例如,使用最小交叉熵法對相關的房產服務和房產開發、房產物業管理等經營活動進行有效、科學、全面的進行考察,并根據比較科學的原理和科學方法進行調整,使有關數據達到平衡,即與原始值保持一致。

(二)有關房地產實際經濟價格的經濟影響

房地產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位置,表明了房地產經濟在各經濟行業中至關重要性。房價的波動時刻影響著我國宏觀經濟的波動。例如,房價上漲,則和房產業關系密切的鋼鐵行業、砂石行業、機械行業等行業產品價格也隨著上漲。房產價格下降,這些行業的產品價格也會隨之下降;農業同房地產業的關聯程度較小,因此農產品價格的變化相對較小,不受房地產價格變化的起伏而變化。其次,房地產價格變化對整個國家宏觀經濟是正相關形式變化,房地產價格上漲,宏觀經濟相關數據也會隨著變化。同時,房地產價格變化對居民收入有著顯著的調節作用,房產價格出現小幅度改變,在收入水平上沒有明顯的變化。但是,房產價格有顯著變化時,則居民收入也會有顯著變化,總之房價和居民收入密切相關。同時,房地產價格的變化對金融業也有一定的影響,金融業的彈性較大,從投入到產出,很明顯的能夠看出兩者的關系。

二、有關房地產價格的效應與影響

(一)有關價格上漲的部門直接產生效應

首先,從實際效果上來說,和之前預計的保持一致。在一些場景中,由于房地產的實際價格上漲讓一些行業呈現出多種不同的幅度增長。其次,在相應的場景中,排除所有房地產自身以外,相應的建筑業、重工業以及一些公用事業均受到房地產影響頗大,在一些農業、工業與相關服務業中相應的房地產價格上漲實際影響比較小。綜上述,從整個行業的實際分布來說,由房地產的實際帶動是比較大,主要以一些基礎性設施為主要行業,而這些行業中大多數都存在著相應的產業關系。所以,部分行業在實際的產出增量中要增加直接性關聯,一些輕工業與農業等多種行業其實際增長幅度都比較小,而和預期相對比卻保持著一致性。

(二)房地產價格的相關影響

我國房地產實際價格的不斷下降也讓國家的宏觀調控發生著相應的變化,同時隨著我國經濟體系的不斷改革,我國一些房地產行業已經逐年呈現下降的趨勢。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房地產的GDP的實際變動,相應的就業以及進出口也在不斷增大,而對一些消費與總產出來說其一直都受著宏觀調控的直接影響。對我國的房地產行業來說,其實際價格的不斷變動對一些非生產的賬戶有著直接而必然的影響。對房地產的下降與上升使一些人的收入持續降低。但是,房地產的實際價格下降直接影響著人民的生活。相關政府與企業的房價與收入在實際的變動方面也存在著諸多不同。相反的是,其給相關的居民只帶來了較差的居民收入,房地產的實際價格的下降對我國的居民有著直接的負面影響。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房地產的實際價格對宏觀調控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并且與之比較也有著比較密切的關系??偠灾?,房地產的實際價格促進了國民的快速發展。房地產價格的不斷波動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實際住房矛盾,同時也直接影響著相關的行業,這就給宏觀調控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力。所以,國家對房地產的宏觀調控與實際價格的波動具有實際研究性意義。因此,本文就針對房地產價格波動對宏觀經濟影響的一般均衡性做了簡要的分析,希望通過本的研究可以提供參考。

作者:周慶單位:吉林省雙遼市國土資源局

宏觀經濟論文:宏觀經濟政策下房地產經濟論文

一、我國房地產經濟周期研究的現狀

根據著名財經專家所述,我國的房地產行業是一種“畸形行業”,權利和市場需求是行業市場的優秀部分。這主要是因為,專權者可以利用手中對于某個地方房地產經紀控制的權利,向消費者收取高價費用。之所以說它是一個畸形行業,是因為國家政府出臺的政策可實行性不強,再加上開發商人貪婪的心理,土地政策失誤和投機投資者的消費活動。我國的房地產行業經濟周期波動較大,并且一直沒有得到抑制。從理論上來說,無論是哪個行業,它的內在和外在表現應當是具有一致性,內在和外在力量是一個整體的兩個表現方面,兩者相互調諧促使行業發展。

二、房地產周期類型

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專家眼中,房地產行業的周期大致可以分為短周期、中長周期和長周期三種。短周期主要指的是行業中經濟浮動時間長度不超過40個月的周期,中長周期指的是經濟浮動時間長度在8年到10年之間的周期,而長周期指的是行業中經濟浮動時間在50年左右的周期。縱觀我國的房地產行業,可以發現主要存在中、短浮動周期,其中短周期最為常見,這也是我國房地產行業不同于國外的原因之一。

三、房地產行業經濟周期理論

筆者認為經濟周期波動的主要原因是外部沖擊和內部傳導機制的相互作用結果。著名經濟學家費里希曾經說過,經濟周期的波動好比是鐘擺的波動狀況,內部結構是主導部分,它既決定了擺動的周期也決定了擺動的長度。而外部沖擊力量則是一個輔助力量,主要能導致行業經濟周期呈波浪式運動,無論系統是不是穩定性結構,只要存在外部力量的沖擊,就會呈現不規則變化趨勢。根據筆者的調查結果顯示,自2003年之后,我國的房地產行業開始迅速崛起發展,各地的房價漲幅比較大,相應的經濟周期性變化幅度也在加大。其中波動幅度最大的還要屬2006年~2011年間,這個時期的房價周期浮動狀態讓人瞠目結舌。比如:2006年12月,全國房價同比指數為108.13。到了2008年6月,由于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全國房價同比指數下降到93.32,到了2009年1月時,全國房價的同比指數又回升到110.5的高位狀態,之后又呈現下滑趨勢。之所以在2006年突然增長,是因為對于房地產行業來說,三年是一個突破點。房地產行業由2003年開始崛起,房地產開發商的增多和投資者的加入,我國房價在這個時期處于高速增長的狀態,到2006年就出現爆發情況,這就是外部沖擊力量。房價之所以會在2008年出現大幅度下滑的情況,主要是因為2008年爆發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在這種大環境的沖擊下,導致了全國房價大幅度下滑。這同樣也屬于外部沖擊力量。筆者認為,無論是從短期還是長期角度,房價浮動過高對國家和行業的發展都是不利的,應該盡力避免這種問題。除了房價在大幅度波動之外,投資者的加入更是加劇了這個行業的宏觀經濟危機風險,這主要是因為房地產行業具有“空手套白狼”的特點。一些沒有足夠資金,但是有投資想法的開發商,可以從銀行借貸出大部份投資資金進行住房開發,賺取的利潤遠遠超過當初從銀行借來的款項。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開發商以2000元每平方米的價格收購了一個樓盤,在兩年后以6000元每平方米的價格賣出,這樣他就可以凈賺4000元每平方米。在還完銀行的貸款之后,還會剩余很多資金進行下一個項目的開發,讓一個沒有足夠資金進行投資的商人,在短時間內迅速擁有開發投資的能力。這可以很直觀的表現為房地產商的銷售利潤,并且可以解釋為什么有那么多人熱衷于房地產開發。據調查,在2006年~2011年間,我國銀行對于房地產行業的投入就占到房地產整體投資的11.%左右。再加上流動性資金的加入和越來越多的相關政策出臺。到了2009年上半年時,我國銀行在房地產信貸方面的余額達到了2490.3億元,與2008年上半年相比,出現了接近50%的漲幅。

四、結束語

房地產行業是我國的基礎行業之一,也是宏觀經濟產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對我國的社會發展和民生問題都有重大的影響。對于房地產行業的經濟周期研究,我國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未形成較為完善的認知體制。在研究房地產的經濟周期波動中,設定的研究時間不能過長,基本上以3-5年為好,并且需要結合內部結構特征和外部沖擊力量。

作者:張晨琛

宏觀經濟論文:收入分配體系不完善制約宏觀經濟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從收入法國民經濟核算看我國收入分配體系;收入分配體系與宏觀經濟內部均衡;收入分配體系與經濟外部均衡;結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國民經濟核算的收入法是從收入分配的角度、勞動者報酬反映了勞動力在初次分配中的所得、宏觀經濟內部均衡指的是物價穩定、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的狀態、食品供需失衡導致的短期物價結構性上漲是此輪物價上漲的直接原因、高投資率導致銀行信貸擴張、流動性過剩并對物價穩定造成壓力、長期被壓低的勞動力價格的回調要求使得勞動力成本有上升的壓力、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以及豐厚的資本回報使得企業熱衷于投資、外部均衡指的是國際收支平衡、改善收入分配體制,提高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加強人力資本投資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本文從收入法國民經濟核算出發,指出我國收入分配體系存在的問題:勞動報酬占GDP比重持續走低、資本收益占GDP比重持續上升。隨后,本文分析了這一問題帶來的后果及其對宏觀經濟內外均衡的影響:國內消費與投資比例失調、外貿順差居高不下。最后,本文得出結論:收入分配體系存在的問題是我國當前一系列宏觀經濟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

論文關鍵詞:收入分配通貨膨脹貿易順差宏觀經濟

一、從收入法國民經濟核算看我國收入分配體系

國民經濟核算的收入法是從收入分配的角度,以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份額以及應向政府支付的份額為出發點計算最終產出。按照這種核算方法,GDP的計算公式為: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IH+營業盈余。其中:勞動者報酬反映了勞動力在初次分配中的所得,生產稅凈額反映了政府在總產出中取走的部分,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之和反映了資本所得。收入法國民經濟核算反映初次分配中勞動者、政府、資本所有者對一定時期國民產出的占有狀況,對整個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基礎性作用,而收入分配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國民經濟中的消費、投資、稅收行為。

圖1反映了1996年至2006年我國勞動者、政府、資本所有者在國民經濟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從圖中可以明顯的看出:在此期間,勞動報酬占GDP比重持續走低,而資本收益占GDP比重持續上升。這一趨勢可以通過影響勞動者的消費行為、政府的稅收行為、企業的投資行為影響我國宏觀經濟。同時,我國資本回報率自1993年以來處于上升趨勢①,也影響了企業的投資行為。由圖1可知初次分配中生產稅凈額占GDP比重較小且穩定,因此本文只考慮勞動者報酬與資本所得占GDP的比重及其變化趨勢對我國宏觀經濟內外均衡的影響。

二、收入分配體系與宏觀經濟內部均衡

宏觀經濟內部均衡指的是物價穩定、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的狀態。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內部均衡最突出的問題是物價指數高企,經濟面臨很大的通脹壓力。國家統計局月度統計公報顯示:自2007年3月CPI漲幅超過3%以后便一路走高,2008年4月達到8.5%。當前的主流觀點認為這一輪物價上漲是由食品價格引領的結構性上漲,如國家發改委曾在國新辦新聞會上表示“現在物價上漲是一種結構性的上漲,在結構性上漲的因素消失之后,國內的總需求和總供給在平衡的基礎之上,可以保持物價總水平的基本穩定”。

本文認為,自2007年3月開始啟動的這一輪物價上漲是由食品價格上漲引領的、勞動力成本上升推動的、固定資產投資需求拉動的新一輪物價整體上漲過程。食品供需失衡導致的短期物價結構性上漲是此輪物價上漲的直接原因,而其深層次原因則是失衡的收入分配體系造成的高投資率和低勞動報酬。具體分析如下:

首先,高投資率導致銀行信貸擴張、流動性過剩并對物價穩定造成壓力。如圖1所示,由于資本在收入分配中獲得了越來越大的份額,企業部門有了進行大規模投資的基礎。同時本文第一部指出我國資本回報率持續上升,使得以逐利為目標的企業有了投資激勵。因此出現了以固定資產投資為代表的投資沖動。在中國目前的融資體系下,固定資產投資激增與信貸擴張有著密切聯系。而信貸擴張又導致流動性過剩,成為通貨膨脹的一個誘因。如圖2所示,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與通脹率之間有著比較明顯的相關關系。

其次,長期被壓低的勞動力價格的回調要求使得勞動力成本有上升的壓力。我國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持續走低,2005年占GDP比重為41.4%,而同期美國這一數值為56.4%@。以第二產業為例,有研究報告指出③:較之于發達國家,我國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相當于英國的1/16,但雇員工資僅為其1/27;相當于美國的1/18,但工資水平為其12/1;相當于日本的1/15,但工資水平為其1/22。較之于新興國家,我國的勞動生產率相當于韓國的1廠7,而工資水平為其1/13。較之于發展中國家,我國的勞動生產率相當于馬來西亞的1/3,而工資水平為其1/4;勞動生產率大約是印度的3倍,而工資水平大約是其2倍多一些。因此從長期來看,由于我國經濟的發展、經濟自身回調的力量、勞動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有增大的可能,勞動力成本也會逐漸上升。這幾年頻繁出現的“民工荒”,以及一再上調的最低工資標準,都是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表現。勞動力成本上升,必然從供給方面對物價造成上升壓力。

因此,此次物價上漲過程既包括已經顯露的壓力——部分產品供需失衡,也有尚未充分顯露的使物價長期上漲的壓力——勞動力成本上升。所以,此輪.:勺價上漲過程有可能持續較長時間,在物價穩定后仍在高位徘徊,而難以出現隨食品供給增加而使物價指數下降的情況。

除上文討論的通貨膨脹之外,國內許多宏觀經濟熱點問題,如產業結構不合理、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屢禁不止、重復建設等問題,也與分配體系中資本處于強勢、勞動處于弱勢有關。也就是說: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以及豐厚的資本回報使得企業熱衷于投資,沒有動力進行技術革新和產業升級。本文結尾處的圖4描述了這些問題與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

三、收入分配體系與經濟外部均衡

外部均衡指的是國際收支平衡。目前我國宏觀經濟面臨著外部失衡的問題:經常項目維持巨額順差,外匯儲備不斷增長。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外匯儲備已經由2000年初的1561億美元增長到2008年初的15898億美元,八年增長了約1O倍。外部失衡的加劇,對經濟的內部均衡也產生了很大的壓力。最突出的表現為被動投放基礎貨幣導致國內流動性過剩。

關于我國宏觀經濟內部失衡的原因,有兩派主要觀點:首先,外資類金融機構認為人民幣匯率被低估。例如高盛高華在其研究報告中認為“匯率重估是保持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以促進經濟增長的最有效途徑”④。其次,國內一些研究機構和學者則從中國經濟自身的特點出發,如二元結構、區域發展不平衡,認為匯率不是造成經濟外部失衡的根本原因,單單依靠人民幣升值無法解決巨額貿易順差問題。

本文認為,除去尚存爭議的人民幣匯率估值問題,收入分配體系中勞動報酬占GDP比重下降,資本回報占GDP比重上升,即“弱勞動、強資本”現象也是造成我國外貿順差不斷擴大,經濟外部失衡的一個原因。具體的分析思路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快于工資率增長速度,從而造成資本所得在產出中比重增大,企業部門利潤空間增大。人民幣升值會使出口企業的收益減少,但企業可以通過降低利潤來保持出口,所以會出現在人民幣升值(主要是對美元)的情況下貿易順差還在增長的現象。例如,2005年7月匯改時外匯儲備為7327億美元,而截止今年3月已增長至16821億美元。轉貼中國論文聯盟-下面通過一個簡單的模型來表述勞動生產率與工資率的變動對企業出口行為的影響。假定:①國內市場是完全競爭的且只有家戶與企業兩個部門;②生產要素有勞動和資本兩種;③產品的資本成本不變;④產品的售價與成本分別為P、C,社會總產品為Q,n為工資占總產出的比重。

四、結論

本文分析了我國收入分配體系中初次分配存在的問題,指出這一問題通過影響居民部門、企業部門的消費、投資行為,對我國宏觀經濟內外均衡的影響。本文的結論為:勞動報酬和資本回報的失衡,是造成我國通貨膨脹、巨額貿易順差等宏觀經濟內外部失衡的一個深層次原因。

為扭轉宏觀經濟的內外失衡,本文認為可行的對策是:調整收入分配結構;an強人力資本投資;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第一,改善收入分配體制,提高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由本文的分析可知:勞動報酬的上升并不必然的降低利潤、削弱企業競爭力。因為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取決于勞動生產率和工資成本兩個因素。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即使在工資增長的情況下,企業部門也可以保證利潤不變甚至增長。而且,提高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可以促進國內消費,避免我國經濟過分依賴投資與出口所帶來的危害。

第二,加強人力資本投資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是造成不同國家之間產出與國民收入懸殊的主要原因,較低的絕對工資水平往往伴隨著較低的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人力資本理論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資本投資的貢獻率已經遠遠小于人力資本的貢獻率,人力資本投資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增長。

第三,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盡管本文指出對外貿易巨額順差的深層次原因是資本與勞動報酬失衡,但這一問題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體制、文化問題,短期內難以完全解決。所以為應對我國國際收支失衡,需要進行人民幣匯率改革,以實現人民幣完全可兌換,匯率由市場決定為目標。

作為本文邏輯體系的一個總結,圖4描述了我國宏觀經濟面臨的諸多內外問題之間的關系,以及這些問題與國民經濟初次分配的關系。作為一種可行的方法,圖4建立的框架可以用來觀察、解釋我國宏觀經濟的運行。

宏觀經濟論文:企業間債務與宏觀經濟論文

中國經濟近年來除受企業對銀行負債率高的困擾之外(國有企業對銀行的負債率平均在79%)②,還受企業之間債務拖欠即所謂企業間“三角債”問題的困擾。1993年下半年以來企業間拖欠問題又呈不斷惡化的趨勢。全國37萬家國有工業企業應收帳款1994年比1993年幾乎翻了一番,達到6314.21億元;到1995年5月末,達7193億元,又比年初增加877億元;估計全年將達8000多億元,比上一年又增加2000億元③(見文后表1和表3有關近年來企業間債務的增長情況的統計分析)。許多企業受債務之累,已無法正常運行;整個經濟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受到了企業間拖欠問題的影響。一些企業界和經濟界的人士說,企業間債務拖欠是目前中國經濟中最嚴重的問題。

本文的任務,就是要對”企業拖欠“這一現象產生和發展的原因,它對微觀經濟活動和宏觀經濟運行的影響,在經濟波動中所起的作用等問題進行定性與定量的分析,并對處理三角債問題的基本思路與具體做法,進行較深入的探討。

本文所討論的對象,是以企業財務報表當中的“人欠貨款”為數量界限的企業間債務。由于缺乏債務拖欠時間、企業債務中拖欠部分比例的數據調查,我們主要通過對企業間債務總量的分析來展開討論。除中國統計年鑒中的資料之外,我們還利用了兩個樣本數據,一個是國家統計局提供的“37萬家鄉以上工業企業”(以下簡稱37萬家)統計資料,另一個是工商銀行搜集整理的4000家大中型企業(其中絕大部分是國有企業,以下簡稱4000家)的統計資料。

一、企業間債務的一般原理

1.1企業間正常信用關系的經濟基礎:最終產品銷售前景

從基本理論層次上說,企業之間的債務,無論是怎樣發生的,屬于社會總流通手段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現代經濟中最經常使用也是最主要的交易手段是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由政府貨幣當局發放的貨幣。但交易手段并非必然是由政府發行的,信用手段也不僅僅局限于政府信用或國家信用。從歷史上看,紙幣的最初形態是私人之間的信用票據以?quot;銀行券;而另一方面,商業票據,也就是企業之間的債務憑證,至今仍然是中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而廣泛使用的一種交易手段。在企業之間交易中,賣方根據對買方產品銷售前景的信任(這是信用的基礎),對其實行一定時間內的“賒銷”,買方則在一定時間之后再支付貨款,在市場經濟下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信用關系。

從個別企業的角度看,企業間債務取決于對債務方產品銷售前景的預期與信任,而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企業間債務的存在,取決于對最終產品(投資物品、消費物品以及出口產品)的銷售前景的預期。在現實中,多數企業之間的交易所涉及的只?quot;中間物品”;多數企業生產的也并非最終產品,或者(如鋼材)并不用作最終物品的目的,而是中間物品(鋼材并非用作投資的目的,建設廠房,而是用作原材料,加工出其他物品);但是從經濟活動的全過程來看,只有最終產品的購買能夠由貨幣實現,中間產品的價值才能夠以貨幣形式實現;假定最終產品的購買是必須用貨幣實現的,①中間產品的價值也就可以最終由貨幣來實現支付,實現只不過需要一定的時間間隔。因此,企業事實上是以最終產品的銷售前景為信用保證,賒?quot;中間產品“。

由此可以看出:從整個經濟的角度看問題,企業之間的正常的信用規模,取決于”最終產品“的市場需求規模;一切對總需求(最終產品需求)產生影響的因素,都會影響到企業正常信用的規模。這也就意味著,企業間債務狀況,與宏觀經濟運行的狀況是密切相關的。這些基本關系在我們分析企業間債務與宏觀經濟波動的關系問題時十分重要。

1.2總交易量與兩種不同的交易手段

雖然企業間債務最終一般還是要由貨幣來進行支付或結算從而完成交易的全過程,但在一定時間內(在一定的觀測時點上),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存在的未付商業票據的價值總額,就是在這一時期內由商業票據為中介的交易活動的總額;企業債務的存在表明在一定時期內已經實現交易的商品,有一部分不是由貨幣中介的,而是由企業間商業信用中介的。公式(1)表達這一關系:

(1)PT=MV+D

式中P代表物價水平,T代表交易總量(實物量),M代表貨幣量(政府信用),V為貨幣流通速度②,D為在本期內發生的未支付的企業間債務(增量)。等式右邊的總和表示的是以一定速度流通的交易手段或信用手段的總額。

在有的情況下,經濟現實中的企業間債務會達到或接近某種最大值,雖然還了舊債之后還會再欠新債,但總量基本穩定下來,不再增長(D=0),社會交易總量PT和經濟增長規模的變化,就主要由貨幣量M和其流通速度V所決定。這是人們通常忽略商業信用存在而只注意研究貨幣量變動的作用的原因。

但是,相反的情況也會發生,即:給定貨幣量和流通速度,企業間債務增加,經濟活動的規模(PT)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一重要關系是本文,特別是在后面幾節里所要討論的主要問題。

1.3企業間債務總量無限增長的可能性

假定在一個封閉的經濟中(沒有進出口),也無需向政府交稅,只有工資(各種個人收入)是必須用貨幣支付的,只有消費品是必須用貨幣購買的(在假定工資只用于消費的前提下,這兩個假定是等價的);所有中間物品以及投資物品都可以在支付相當于工資成本的那一數量的貨幣之后,用企業間債務的手段進行交易。我們就有了一個極限性質?quot;乘數”,即工資成本與總銷售額的比率的倒數。這一乘數與總貸款額的乘積,就是企業間債務的理論極限值。

而且,這一極限值并不是債務總量的極限,而只是債務增量的極限,因為這里的乘數是本期的工資成本與本期總交易量的比率。這就意味著,如果企業可以不還舊債的話,企業間債務的總量是可以無限地增長下去的,每年都可以增加不超過極限值的一部分債務(這也可以構成一?quot;穩恒態“,steady-state)。這時,要想使企業間債務增長速度放慢,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加貨幣的供給從而使可支付工資和消費品購買力規模下降并因此使整個經濟活動的規模縮小。

這一極限值對于任何一個現實經濟來說都顯得”太大“,實際債務增量總會小得多。這其實不說明別的,只是說明,人們是”還債的“,企業間的交易并不是只靠相互欠債,企業間信用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在任何情況下接受的信用,一個企業也不可能無限地欠債不還再無限地借新債。

因此,問題歸結為,人們為什么要還債和企業之間為什么不會無限地借債?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說,這無非是因為欠債和被欠債都是有成本的,而及時還債和不過多向外借債是有好處的。

1.4企業間債務的微觀行為分析

現在暫時假定我們將要討論的企業都是”預算硬約束“的(下一節再放松這一假定),來看一下對于這樣的企業來說,它借給別人債時和欠別人債時所考慮的各種因素。

(1)債權方。作為債權人,進行賒銷對他的主要好處是與客戶保持長久的交易關系從而保有市場;同時也是為了避免生產過程的波動所

帶來的成本。在經濟不那么景氣的時候繼續給老顧客們發貨并給他們一些信貸,也能使生產持續不斷的進行,避免今天停產、明天再重新組織起來而引起的”生產重組成本“。

當然,這樣作是有代價的,最基本的就是付出隱含的資金利率。一般說來,在商定的時間內,企業間債務是沒有利息的,在各國實踐中,發生債務拖欠時一般也沒有利息懲罰(見Alrandariandschaffer,1995)。隱含在企業間債務中的利息通常表現為提前支付或直接用現金購買時賣方給予買方的價格折扣。如果發生”拖欠“,債權人除了利息損失加大之外,還可能發生資金周轉的困難,影響自己正常的生產經營。因此,當一個企業允許另一些企業延長還款時間的時候(明知對方要拖欠,還是發貨),可以視為一種”讓利“行為或”降價“行為,是由于產品滯銷或市場需求下降的時候企業不得不降價銷售,降價部分就相當于允許拖欠時額外讓出的利息(相反的情況是”搶手貨“得先支”預付款“)。一般說來,企業不會無限地讓不還債的人繼續賒購下去。別人長期拖欠不還債,債權人卻還繼續發貨,這種無法用正常經濟原因解釋的特殊情況當然只能由特殊的體制因素加以解釋(見下一節)。

債權人長期拖欠債務,債權人一方還會發生”追債成本“:派人出去追債本身是費時、費力、費錢的,而且在對方”耍賴“的情況下有時還得作出的債務減免之類的”讓步“;同時,債權人積極要債,可能使人們認為他自己的財務狀況不佳,影響自己在市場上的形象與信用。這是所謂”消極債主“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見BeggandPortes,1992)。這些成本會從債權人一方阻止債務的無限增長。

(2)債務方。從債務人的角度看,他超過付款期拖欠債款的好處當然是多占有了一部分利息,更可以在無法獲得銀行貸款的情況下,擴大自己的”靈活性“,沒錢也能繼續投資、繼續生產,或將自己的資金周轉用于別的用途,”一塊錢當作兩塊錢用“。但拖欠債務的代價是落下”不講信用“的名聲而使以后再借債發生困難。在商業信用極為重要的經濟環境中,為了占一點利息的便宜喪失信用是很不值得的。這是市場經濟中不到萬不得已企業總是盡可能及時還債的基本原因。

1.5企業間債務的規模與貨幣量(銀行貸款)的相關關系

企業間債務的增長和規模與貨幣量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

一方面,貨幣越多、越便宜,大家越沒有必要相互欠債;而當政府采取宏觀緊縮政策的時候,貨幣供給量越少,企業之間相互拖欠會變得越嚴重。但是在另一方面,根據前面第1.3小節的分析,貨幣量越多,企業以貨幣為基礎所能創造出的企業間信用也會越多。就單個債務人的角度看,它越是能夠獲得較多的貨幣(銀行貸款),它就越是可能更多地欠債,別人會因為相信它可以較容易地獲得銀行貸款而較為放心地借債給它;從債權人的角度看,如果他可以較容易地獲得貸款,他就可能不那么積極地去”要債“,因為別人所欠債務雖然多一點,他仍可以從銀行借到錢維持生產的正常進行。從整個經濟的角度看,人們都是在一定量的貨幣基礎上”創造“企業間信用,貨幣量越多,以此為”準備金“所能創造出的企業間債務的規模就可以越大。

從統計經驗上看,西方主要市場經濟國家中企業間債務與企業貸款規模的比率一般為一比一(Rostowski,1994)。我國目前企業間債務與企業貸款的比率總的來說還較低,約為67%,所以債務增長還有”余地“。從個案情況看,當企業間債務與貸款比率較低的時候,債務仍會增長;當這一比率接近于一或大于一的時候,債務增長的速度明顯下降,企業本身也開始積極清理債務。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一個關系。

1.6債務總量與債務增量

企業債務總量是指到某一時點為止經濟中全部未支付的企業間債務的總和(比如我國1995年末存在的8000億企業間債務),是一個存量概念;企業間債務增量是在一定時期內新增加的債務量(比如1995年一年間我國企業間債務增加了2000億元),是一個流量概念。

在一定時期中,企業會還舊債欠新債。新債是在本期發生的,但只要它沒有超出還舊債的數量,債務總量沒有增加,就可視為沒有發生新增債務,因為還舊欠新?quot;還”的過程使用了貨幣,相當于用貨幣進行交易,沒有用新增債務來中介本期的交易。正因如此,只有本期新增的債務,才與本期的經濟活動相關;其他債務存量屬于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

但是,企業間債務的存量與增量是相關的:就一般趨勢而言,給定其他各種條件(包括宏觀經濟政策),企業間債務的增長速度會隨著債務總量的增大而發生遞減;存量相對于整個經濟活動以及貨幣總量的規模越大,增量的相對規模會越小。原因就在于,從宏觀的角度看,企業間已有的債務越多,建立在一定貨幣基礎上的信用關系越是脆弱,新的信用創造余地越小。就個別企業來說,欠債越多,再借新債;或者別人欠的賬越多,自己財務越難以再維持生產,進行更多?quot;賒銷“。

因此,盡管我們并不知道在現實中企業間債務的實際極限是什么,但是由于以上兩個小節所分析的種種原因,我們可以期待:給定貨幣供給的增長率(政策),給定經濟的增長速度,企業間債務的增量隨總量的擴大而遞減(若貨幣供給增長率發生較大變化,債務增量會突然以較大幅度增長),至少,債務與交易總量的比重會發生遞減。

企業間債務不會無限地增長,這個理論上的結論對于分析現實中債務的增長變動情況,也許是有用的。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在宏觀政策發生變化、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初期,債務增量數額很大(見表1,主要工業企業的數據);但在這之后,隨著債務總量的進一步增大,債務增量下降,增幅遞減,而不是每年保持同樣的增長幅度。1988-1989年實行宏觀調控后主要企業間債務增量與工業總產值的比率從1987年的0.76%猛增至1989年的3.98%,但隨后逐步下降;1993年貨幣政策和宏觀經濟形勢發生變化之后,企業間債務與工業總產值的比率從前一年的0.3%一下子猛增至14.63%,但在1994年這一比率已經下降至10.91%,債務增量的絕對值也開始下降。

二、中國現階段企業間債務增長的特殊原因

2.1經濟體制轉型時期企業間債務正常的”體制性增長“

國有企業的一個基本體制特征是”預算軟約束“。但這并不意味著國有企業就一定相互拖欠債務。在傳統的計劃體制下,企業僅與中央計劃當局發生”垂直的“經濟聯系,企業之間并不發生直接的財務往來,交易的支付直接通過統一的銀行帳戶進行劃撥,所以并不會發生所謂”三角債“現象。只有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當中,當集中計劃的經濟體制已經解體,生產經營決策權已經下放到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發生橫向財務關系的情況下,”三角?quot;才會發生。這就是說,“三角債”是“改革了的國有企業之間發生的債務拖欠”現象。在現實中,所有實行體制改革的社會主義經濟,都發生了“三角債”從無到有、迅速膨脹的問題,就可以說明這一問題。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在轉軌時期,企業間債務總額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屬于經濟“貨幣化”、“信

用化”的一種正常現象。我們稱這種因體制變化所引起的企業間債務增長為“體制性增長”。我們當然很難確切地在統計上確定已經發生的企業間債務中有多少屬于體制轉軌時期的“體制性增長”(在本文后面的分析中我們將忽略這個問題,但仍請讀者注意到這個問題的存在),但我們應該當作“問題”加以對待的只是超出正常的“體制性增長”的突發性“膨脹”或“額外增長”。

2.2國有企業的特殊問題

國有企業“預算軟約束”的體制特征決定著企業間的債務,可能會大大超出“預算硬約束”條件下的債務水平。這是對于國有企業間債務過度增長的一個最基本的體制原因。這一基本原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國有企業本身享有“國家信譽”的背景,借債較容易。法律上說,國有企業是國家作為所有者和債務人的“無限責任公司”,只要國家“不破產”,企業的“信用等級”就總會好于別的企業。這是人們較容易借錢、借債給國有企業的原因,無論它們是否欠債不還。從這個意義上說,國有企業債務,一定程度上具有與法定貨幣同樣的性質。

第二,在歷史上,國有企業一般不會破產,虧損由國家補貼。財務狀況不好的企業仍要生存下去,債務也就必然不斷增加,不會因破產清償而被勾銷。不能破產,企業欠債就沒有了最后的懲罰,債務的增長也就會“無所顧忌”,不良企業吃整個經濟的“大鍋飯”,占用盈利企業的資金,無法實現優勝劣汰和資源的有效配置,最終也會將盈利企業拖垮。

第三,在歷史上,企業債務增加后,國家銀行注入新的償債資金“清理三角債”(1986年以后國家曾多次為清理三角債注入資金),更增強了人們對國有企業債務有國家作保證的預期。

正是在這種特殊制度背景下,國有企業之間的“三角債”很容易膨脹,超出企業自身的償債能力;而且,國有企業事實上能夠通過擴大企業間債務拖欠,擴大其事實上的“購買能力”,從而導致總需求的膨脹或減緩總需求縮減的速度。國有企業間“三角債”,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企業以國家信用為背景自主先導發行的準貨幣”,也是貨幣發行“倒逼機制”的一個組成部分(見樊綱,1994,1995)。

假定D為企業間債務總額,ΔM為國家銀行事后為“清欠”而注入的貨幣,則

式中的m可以定義為“企業間債務引致貨幣供給的系數”。假如“為清欠三元債務注入一元貨幣”,則m的經驗值為3。

國家銀行“注資清欠”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對國有企業間債務行為的預期并因此而影響到目前與今后一段時期中企業的行為。國家銀行注入的資金越少,或者所承諾注入資金減少,m的“預期值”(Em)越低。理論上說,Em越低,“預算約束”越“硬”,企業間相互拖欠的數額會越小。所以,企業間債務在理論上是“預期貨幣供給系數”的函數:

(3)D=f[Em]

任何經濟中企業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預算軟約束。國有企業與其他企業在體制上和行為上的差別,就在于Em較高從而拖欠行為會較為嚴重。但這并不否定同樣是在國有經濟條件下,Em仍會是一個可變的量,并且可以在一定范圍內作為政府的一個政策變量。這一點在理解解決企業間債務拖欠問題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2.3企業為什么被嚴重拖欠時還會繼續“發貨”

中國國有企業在被嚴重拖欠的情況下還會繼續給予其他企業“發貨”并繼續進行生產,除了前面所說過的(A)為了保持與客戶的長期關系,(B)為了防止生產停頓之后發生“生產重組成本”等一般性的經濟原因,以及(C)企業“預算軟約束”這一基本的體制性原因之外,還有以下一些較為具體的經濟原因與社會原因。

(1)為了能發放獎金與增加福利。對于國有企業來說,現行體制是,工資、獎金的發放和利潤提留取決企業是否在本期內有“銷售額”;而只要產品已經發出,就算作發生了“銷售”,就可以動用企業現有的資金或者有資格向銀行借款發工資、發獎金、提福利、提留利潤進行各種支出。企業可以不關心自己的實際財務狀況被債務人拖垮(在預算軟約束條件下,債權人對于借出債務的風險考慮也會小得多),但總是會出于管理者和工人的現實利益(不是所有者的利益)而關心是否發得出工資。因此,只有當企業間拖欠已經使企業可動用的資金(包括自有資金和銀行可能的貸款額度)“用完了”的時候,企業即使繼續生產也不再能發工資的時候,企業才會有較為強烈的動機,停止在收不到貨款的情況下還繼續發貨。

由此可見,在國有企業的體制條件下,企業間債務的增量,會更接近上一節所說的“理論極限”--只有“工資成本”構成對企業間債務增長的限制。

這一因素,并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企業都一直起重要的作用。在高漲期之后、緊縮剛開始的時候,許多企業還有利潤、也還有現金,還能發獎金,這一因素的作用就大些;一般地說,對于有利潤、有現金的好企業,這個因素的作用總會大一些,而對于其他一些企業,當問題已經是沒有現金、發不出工資的時候,這個因素當然談不上多大了。

(2)為了獲得更多的銀行貸款。在現行銀行體制下,國有銀行在分配貸款指標的時候,執行一定的產業政策標準,其中重要的一個標準就?quot;企業的產品有市場“。在這種條件下,只要能夠”發貨“,無論是否收得到貨款,企業都似乎更便于證明自己的產品有市場,以此作為申請貸款的理由。

(3)為了”社會安定“。作為國有企業,不可避免地承擔著一些國家的社會職能。別人欠債不還,企業到頭來會拖欠工人的工資。但據企業管理者和地方政府官員的解釋,即使這樣,只要生產還在進行,工人每天能有事作(同時企業和政府承諾以后一定補發工資),也比工人無事可作要更有利于社會穩定。這也構成”不付錢也發貨“的一個重要原因。

2.4其他體制缺陷的作用

在經濟體制轉軌時期,市場經濟的不完全,也是造成企業間債務大量增長的原因。其中包括:金融市場不完全,資金的使用與配置缺乏效率,缺乏商業票據的貼現與抵押機制,缺乏銀行對企業財務狀況的監督。更重要的是,整個經濟中尚缺乏對財產權(包括債權)的保護,不履行債務合約的行為不能得到應有的法律懲罰,結果必然是違約方、債務方得益,任意拖欠,越拖欠越受益而不會受損,而債權方反倒處在被動的地位,商業信用無法正常展開,反倒形成了不講信用的”拖欠文化“。這些體制上的缺陷都進一步加劇了企業間債務拖欠的惡性循環。

但應該指出的是,中國經濟中目前缺乏有效的信用關系,是以企業預算軟約束為基本體制前提的,其他體制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是這一基本體制缺陷的結果而不是它的前提。要想最終解決信用保障的問題,首先要解決以企業產權結構為基礎的預算軟約束問題。

宏觀經濟論文:匯率調控宏觀經濟論文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基本上一直處于小幅升值狀態,至今已累計升幅接近6%。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是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一項根本性制度變革,其對我國經濟、金融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筆者個人認為,由于人民幣匯率制度安排的特殊性及其對經濟影響的全面性,可以將其作為自主性的宏觀經濟調控手段。

國際上存在很多種類的匯率制度,一個國家所采用的匯率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決定匯率制度的主導性影響因素的變化,原有的匯率制度必然面臨重新選擇。匯率制度選擇問題的優秀是權衡效率與穩定之間的兩難,在一個資本賬戶未開放的發展中國家,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外匯市場,也不可能有市場化匯率,而資本賬戶的開放和匯率的完全市場化才是有效的匯率制度安排。顯然,中國與完全市場化的匯率制度安排有相當大的差距,只能選擇穩定的匯率而犧牲一定的效率。當前中國最緊迫的任務是進行匯率水平的調整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匯率機制的建設。

從國外經驗來看,無論是匯率制度還是匯率水平的調整,都必須主動操作,不可被動應付。凡主動操作的,大都取得了成功,如德國、智利和韓國;凡被動應對的,幾乎沒有成功的先例,如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的泰國、馬來西亞。為解決內外部經濟失衡,釋放由人民幣幣值低估所導致的經濟風險,緩解匯率調整對經濟帶來的沖擊,進行主動的匯率調整是必需的。

從當前國際、國內的經濟、金融狀況分析,人民幣升值時機是比較有利的,并且存在加速升值的可能。從國內因素來看,中國經濟在高位運行,內需相對旺盛;近幾年的財政收入快速增長,有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基礎,可以滿足或部分滿足由人民幣升值導致的部分外需向內需的轉化。同時,由于我國對資本項目實施管制,對投機性資本流入特別是短期的投機性資本流入有較好的阻隔作用。

從國際因素看,由于最近幾年世界經濟增長強勁。美元利率處于高位;日本也在最近結束了長達5年零利率政策;歐元區也在進行小幅加息。國際經濟、金融環境給我國提供了良好的匯改時機。

世界經濟的強勁增長增強了對我國的出口需求,可以抵消或部分抵消人民幣升值帶來的短期出口產品競爭力的下降。世界利率(主要是美元)處于較高水平有利于人民幣加息,以減少國內市場過剩的流動性。

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較高,自2002年以來就一直在50%以上,且在國際貿易中,大多以美元為計價和結算貨幣,顯然,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對我國的貿易收支及經濟增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國內有許多學者對人民幣匯率調整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作了研究??傮w來看,這些研究大都認為,當匯率升值幅度較?。ㄈ?%以下)時,對貿易收支、經濟增長影響較?。划斏捣容^大(如10%以上)時,則危害較大。

中國的外匯市場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由供求雙方自發形成的市場。當前,我國采取了企業強制結售匯、商業銀行周轉頭寸限額管理和央行干預等制度安排,外匯市場是一個買賣雙方壟斷的市場,中國銀行是最大的賣方,中國人民銀行是最大的買方,全部托盤買入,匯率變動的幅度被嚴格控制在0.3%以內。因而,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水平及其調整幅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匯率對經濟而言是外生的,并對經濟產生全面的影響。顯然,由匯率本身的屬性所致,匯率是調節內外部均衡的有力工具。

匯率作為宏觀經濟調控手段至少具有以下幾個特征:匯率作為調控工具在調節外部平衡方面最具功效,這是由其作為貨幣的對外價格這一屬性決定的;匯率調整對宏觀經濟(即內部平衡)兼具有擴張和收縮的雙向調節作用,且其作用力度是對稱的;匯率調整對經濟的影響主要是短期的;匯率既是總量調控變量,也是結構調節變量,對貿易品生產和消費結構有調節作用;將匯率引入作為宏觀調控手段時,同時也使原先貨幣政策的利率操作空間縮小。

匯率作為宏觀調控工具時是有約束邊界的,有兩個約束條件:防范投機性外資的大量流入。為防止投機性外資大量流入,人民幣的年升值幅度必須限定在一定幅度之內,一般限制在5%以下為宜;防止對貿易部門的過度調整。我國在走向開放的經濟中采用勞動密集型技術,通過出口導向促進經濟增長戰略,這是一種促進就業并符合我國資源稟賦條件的貿易戰略。而匯率的調控作用對貿易部門的收縮作用最大,較大幅度的升值將重創該部門,因而,匯率調整必須根據我國貿易順差程度和結構調整的需要來確定,同時也考慮國內企業進行結構調整的適應能力,應避免由于匯率大幅升值破壞出口競爭力。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分析了開放經濟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與政策搭配中的相對作用,該模型是國際經濟學的經典分析工具,其后的理論發展都是在這個模型基礎上的修正、延伸。在這些模型中,匯率一般是作為宏觀調控的因變量出現的,但是,鑒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特殊性,由于其可控性而使其可以作為宏觀調控工具,即作為宏觀經濟的自變量,在這方面的理論發掘尚待深入。

匯率升值通過匯率的杠桿效應使總需求減小的同時,也使總需求在國內外的分配中由國外向國內轉移,從而降低通脹的壓力并改善外部不均衡。但問題是:由于人民幣幣值存在較大幅度的低估,人民幣的初始升值強化了國外對人民幣持續升值的預期;如果外資轉化為人民幣后不投入非貨幣資產,外資流入的年收益率是人民幣年升值幅度與國內利率之和,這個收益率與國外利率之間的權衡(這里沒有考慮外資進入的操作成本和政策風險)來決定外資是否流入。因而,在人民幣升值時,為防止投機性資金的大量流入,國內將保持較低的利率水平,由外資流入導致的流動性增加以及低利率水平共同推動資產(如股票和房地產)價格的走高,可能形成泡沫。從資本市場而言,這將導致上市公司增加直接融資、增加投資;從信貸市場而言,低利率導致信貸擴張,這些過度投資導致總需求擴張,并可能導致通脹;在這些投資轉化為生產能力后又將導致產能過剩,進而導致通貨緊縮,加劇了經濟增長的波動性。對于外資而言,在轉化為人民幣后可以在股票、房地產等市場“伏擊”,獲取人民幣資產價格上漲帶來的收益。

以匯率調整作為宏觀調控工具時,必須要與財政、貨幣政策搭配使用使經濟達到平衡。在資本項目受到嚴格管制、投機性外資難以進入時,匯率升值除了調節在貿易部門和非貿易部門之間的資源配置外,對總需求有緊縮作用,需要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搭配使用。同時,盡管我國資本項目實施管制,但由于人民幣升值預期較強,投機性外資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國內,因而,要用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收縮流動性。從前期的升值情況看,中央銀行比較多地運用沖銷政策來收縮流動性。

在經濟日益開放的情況下,一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對國外經濟有重要的溢出效應。從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來看,在采用匯率工具時必須關注美國、歐元區、日本等經濟政策對我國的影響,特別是要考慮與美國的貨幣政策的協調。美國的貨幣政策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每次美國經歷了一個階段性低利率時期(擴張性貨幣政策,世界信用擴張),而轉入高利率時期時(緊縮性貨幣政策,世界信用收縮),信用收縮導致各類危機在世界各地頻繁爆發。從最近來看,1998年以來,美國M2的增長速度連續6年高于名義GDP的增長速度,美元超額供給,特別是2001-2004年的低利率,世界流動性出現過度供給,出現美國及其他國家的以經濟過熱和資產價格暴漲為特征的信用泡沫;而經過連續17次的小幅加息后,當前美元利率又重新回到高位。毫無疑問,世界流動性的收緊將對我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匯率政策應積極應對,做好前瞻性研究,未雨綢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平区| 招远市| 铜陵市| 银川市| 随州市| 大姚县| 温泉县| 集安市| 赤壁市| 古蔺县| 江达县| 城步| 明水县| 长丰县| 淳安县| 德清县| 建阳市| 丰县| 嘉善县| 娱乐| 隆林| 黔江区| 上思县| 黄石市| 汝南县| 雷州市| 靖安县| 阜阳市| 托里县| 富民县| 大兴区| 达孜县| 陆丰市| 右玉县| 高台县| 新宁县| 蚌埠市| 台东县| 潼南县| 泰兴市| 定结县|